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个该下班的服务员,看到悠悠的头发湿,晚走了一会,给悠悠把头发吹干了,也没收钱。
  不得不承认,现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口号,它真是深入人心,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现在理一次发才两毛钱,进门的墙上就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红字,非常醒目。服务员的声音温和动听,连个高声的都没有,令人感到非常的舒心。
  姥姥她们都是齐耳的短发,理起来非常的快。十来分钟的时间,就理好了。
  回到家里,坐下喝了杯茶。姥姥对爱国舅舅说:“爱国,你起的早,去西屋的炕上睡会解解乏,俺们也去炕上躺会。”
  大舅妈躺倒炕上,一会的功夫就睡熟了。舅姥姥说:“洗完澡,俺觉得身子轻了好多,也没掉多少泥啊。”
  二舅妈也说:“俺悠悠这客请的好,就凭人家这手法,别说一毛,五毛也值。”
  悠悠听了,看着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憋气,啥时候才能长大啊,等自己长大了,这专业的服务还有吗。
  姥姥提议:“年前卖猪肉时,咱再去洗一次。”
  二舅妈高兴了:“好啊,到时候俺再跟着来一趟。”说着话大家就睡着了。
  幸亏悠悠定了四点的闹钟,大家才醒过来。大舅伸了个懒腰:“这澡洗得真舒服,俺这觉也睡的香。赶紧回家,天黑的早了。”
  姥姥喊着:“爱国,把厨房的菜捎回去。”大家进了厨房,把姥姥昨天买的菜搬到了车上。
  姥姥嘱咐着他:“爱国,明天还得找个作伴的,俺找好人了,人家答应给两桶柴油,得拉回去。”
  “姑,俺知道了。”
  舅舅他们走了,悠悠赶紧把呢子大衣拿了出来,一样二百件,等着昨天的妇女来。到四点半时,她果然来了,跟着来的还有她二个儿子。
  她带着满脸的兴奋,进院就招呼俩儿子卸车。“嫂子,俺看您刚搬来,就给您带了点菜,都是自家种的,您别嫌弃。”车上装了十几颗白菜,还有一篮子白萝卜。
  姥姥赶紧给他们打开厨房门,“那太谢谢你了,你们种点菜也不易,还给俺这么多。”
  “俺也没啥好东西,多少是俺的心意。嫂子,还是您照顾俺的多,今天俺不止是把那些大衣卖出去了,还收了一百多件的款。”
  姥姥对她说:“咱进屋说吧,你们也喝杯茶。”
  进屋,那妇女就拿出个单子,上面记着各种颜色的大衣数量,姥姥把单子接过来,又给她对了一遍数,就领着她去了东屋,点衣服去了。
  她一共要了380件大衣,共计28500元,她把钱交给姥姥。“嫂子,您点一下,俺还没摸过这么多的钱那,到现在这心里还扑腾扑腾的跳。”
  姥姥点钱,他们装车,姥姥点完说了声:“妹子,钱正好。”她赶紧提出告辞:“嫂子,那俺回去了。”
  今天折腾了一天,下午虽然睡了一会,还是感到累。娘俩一人喝了碗玉米面粥,就早早的睡了。
  第二天早起,悠悠从商城里拿出来两桶200升的柴油。后世,普遍开发使用新能源,柴油作为辅助能源,价格越来越低,一升降到了二元多。
  现在,机械化程度虽然低,但柴油开采量少,属于国家控购产品,连老百姓点灯的柴油都是限量供应。不过,对于拖拉机的供应还算富裕,都是成桶给。
  现在使用的柴油桶,是国标的200升的大铁桶,每辆拖拉机都给配一个铁桶。公社给了柴油指标,就拉着铁桶去拖拉机站购买。
  这次跟着爱国舅舅来的是“高高三”,他看到那两桶柴油,兴奋的围着油桶转了好几圈。不住嘴的说着:“你姑这得够多大的干部啊,一次就给了两桶。”
  舅舅告诉姥姥,外贸局的同志,昨天在村里要了两头猪,也是一块的价格,春节还得要几头。
  另外队里今天宰牛,趁着冬至给大伙分了。“姑,俺今天得早回去,您还是搭车吧,下午俺去水坑接您。”
  “不用接,俺说不定从哪回,猪肉出手早了,俺就去趟洪城,到了张集骑援朝的自行车回去。”
  舅舅和“高高三“把猪肉卸下来,接着就把油桶装了上去。姥姥给他俩做了一锅羊肉烩面,等他们忙完就盛好了。“你们既然不能停,赶紧喝碗热饭,暖和一下。”
  他俩还说是吃了早饭来的,爱国舅舅吃了四碗,“高高三”吃了三碗,一锅饭被他俩吃了个干净。
  “高高三”抹着嘴说:“还是羊肉暖和,比俺娘做的面条鸡蛋好吃多了。”
  大舅说他:“就那你娘也舍不得吃,你啥时候才长个大人心眼。”他吐了下舌头,也不犟嘴。
  等舅舅他们走了,悠悠赶紧收拾东西,和姥姥去了临水。到临水时都快十一点了,姥姥让悠悠拿了十来斤猪肉,直接去了王奶奶家。
  不光王奶奶在家,她孙子和孙媳也在,一家人正在包饺子。王奶奶接过肉,对孙子周广杰说:“你韩奶奶拿的肉多,吃过饭你俩就赶紧回去,陪着老人过冬至。”
  原来,下雪前王奶奶的亲家,让俩人来接她回村里住,怕她年纪大了,下雪有个闪失。没想到来了就下雪了,路滑孙媳怀孕也没敢回去。
  中午吃的水饺,王奶奶留下了二斤肉,其余的都给了孙子。孙媳不好意思要:“俺韩奶奶给您拿的,奶奶您就留着慢慢的吃。”
  姥姥劝她:“卫红,奶奶给你就拿着吧,你现在可是双身子,得吃些好的,孩子才发育的好。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以后孝顺你奶奶的时候长着那。”
  周广杰接过肉:“卫红,咱们听奶奶的,别让了。”
  等俩人走了,王奶奶就想进里屋,“妹妹,你先坐着,俺进去给你拿东西。”


第199章 大干一场
  姥姥赶紧阻止她,“姐,您快坐下歇会,俺还有事,今天就不看了。这次就是来看看您,想着也到冬至了,给你送点肉。对了,您还有钱吗?不够我再给您些。”
  王奶奶说:“您最近还来不?不来的话你就再给我些,快过年了,出手东西的人多了。以前这玉的东西没人要,现在知道俺收,大家都找上门来买。
  对了,你还要金首饰不,有几家的金首饰我看着是真好,上面镶着宝石,银行不收,问咱要不?”
  悠悠听的动心,镶宝石的金子是18K的,纯度75%,现在国家注重24K金的回收,由于18K金的纯度不好掌握,银行一般不回收。
  悠悠的重心在宝石上,听了当然心动。一般镶在金子里的宝石,质量都是上好的。
  想到这里,她急忙问道:“奶奶,真的好看。”
  王奶奶摸着她的头,对姥姥说:“镶宝的首饰都很好,买了给悠悠留着,以后当陪嫁。”一句话把悠悠窘住,不知道该咋接了。
  姥姥笑着说:“姐,她都不知道啥是陪嫁,这准备的也早了点。”
  王奶奶说:“趁现在便宜,先买了放着呗,谁知道以后啥样。他们打算把上面的玉石拆下来卖,我多给几个钱,就一块收了。”
  姥姥拿出来五千块钱,递给她:“姐,这是五千块钱,您看着收,快过年了,价格也别太低。大家都不易,但凡有别的法子,也不会卖这老思念。”
  王奶奶说:“妹子,您放心吧,俺心里有数。”
  姥姥把悠悠送回自家的院子,按俩人商量好的,拿出来五十件军大衣。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进空间里休息。
  李保国他们很快就回来了,玉玉进门就喊悠悠:“悠悠,快出来,看姨给你拿什么了。”
  悠悠跑出去一看,玉玉阿姨举着两串糖葫芦,又红又大的山楂穿在竹棍上,外面裹着一层亮晶晶的糖,相当诱人。
  “糖葫芦,玉玉姨最好了。”悠悠嘴甜地喊着。
  “给,你个馋猫。”玉玉把手里的糖葫芦递给她。
  李保国看到大衣,明显的松了口气。“姐,您是不知道,俺这些天被几个孩崽子给缠坏了,见天的跟着俺要军大衣,现在的年轻人咱是整不明白。”
  他刚说完,玉玉就接上了。“姑,快进腊月(农历的十二月)了,结婚的都想要红色的衣服,能加定一批红色的不?大衣、风衣和裤子都要红色的。”
  “可以,不过裤子就一种酒红的,你想要多少吧?”
  李保国说:“这样最好,裤子还得要些黑色和蓝色的,快过年了,好多人给老年人买裤子。
  姐,俺准备年前大干一场,这几天就开始筹资金,这次您可得帮兄弟一把,抓紧时间给俺发货。
  俺准备再要5000件呢子大衣,其中3000件要红的。5000套女装,也要3000套红的。再要4000条裤子,黑蓝各2000条。”
  姥姥听他说完,迟疑了一下。问他:“兄弟,你算过吗,这些货得多少钱?”
  李保国踌躇满志,“姐,俺们商量好了,都有办法,您就放心吧,赶紧给兄弟催货,最好能在腊月前发过来。”
  玉玉跟着说:“姑,俺再要男女袜各5000双,10000条纱巾,500袋头饰和500袋扣子。”
  “行,送衣服时给你带来。”
  看时间不早了,姥姥对他爷俩说:“兄弟,今天就这样吧,俺得去搭车了。”李保国说:“那好,这是买家具剩下的3500元钱,您拿着,还有,您把这肉捎上,俺专门给您要的。”
  李保国从他骑来的三轮车上,拿下来一个大臀尖,还有一个没剔骨的羊肉。
  姥姥看着他:“兄弟,你这肉也忒多了,俺把羊肉捎走,猪肉你带回去。”
  玉玉说:“姑,您带走吧,俺爸今早找人杀了头猪,一点也没卖,都留着那。”
  李保国说:“姐,往后天冷了,您熏点腊肉放起来,过年正好吃。”
  姥姥说:“兄弟,得有十来年没见熏腊肉的了。行,姐都要了,今年熏些腊肉吃。”
  李保国爷俩走了,悠悠娘俩也赶紧去搭车。
  到了张集刚下车,就看见援朝舅舅在车站等着。“姑,还真叫大哥猜对了,您还真是去了县城。”
  姥姥问他:“你回家了?”
  “没有,大哥来给俺送肉,告诉我的。”
  姥姥骑着援朝舅舅的自行车,娘俩赶紧回家了,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一会天就该黑了,冬至是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
  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做好了晚饭,等着悠悠娘俩回来。爸爸坐着剁肉馅,下午刚分的牛肉。
  韩屯村人少地多,为了弥补劳动力少的缺陷,队里喂的耕牛也多,每年都有退役的耕牛。队里就趁着过冬至,把退役的牛宰杀了,分给大家包饺子。
  退役牛年老肉硬,很难煮烂,剁碎做饺子馅正合适。这里的习俗是冬至的早晨要吃饺子,有“冬至吃饺子安耳朵”的说法。
  孩子们唱的顺口溜就有:冬至不吃饺,耳朵冻掉了。
  牛肉再老也是荤腥,附近村里的人,都眼气韩屯村,每年的冬至,大家都能吃到牛肉饺子。而且,可以连着吃上几天。
  黄牛的出肉率一般是50%,耕牛体型较大,都在千斤左右,一头牛能出500斤肉。
  韩屯320口人,每人能分一斤半肉,现在的家庭人口多,那家都分几斤肉,掺上些萝卜菜,够吃好几天的。
  晚饭还没吃完,两个舅妈就来了。大舅妈进门就问:“姑,您几点到家的?见援朝了吗?”
  二舅妈说:“娘让俺们过来包饺子。俺先把面和上醒着。”
  昊昊他们三个洗干净手,也跟着包饺子。悠悠想包,姥姥不让:“你看好迪迪就行,别跟着添乱。”
  迪迪围着案板打转,瞅着机会就抓两把,大家光顾着他了。悠悠趁机抓了把面块,拉着迪迪到一边去玩。
  悠悠用面块当橡皮泥,领着迪迪捏动物。小兔子、金鱼、猪头,面块用完了。迪迪跑过去,又回来了,小手里抓着几个面积子,满眼里都是得意。


第200章 粮食的传说
  俩人接着捏,这次是迪迪动手,悠悠当指挥。他小手灵巧的转动着,一会的功夫,就捏了个兔子。
  剩下一点面,他用手搓成一头大一头尖的长条,还跑出去找了点胡萝卜叶,摁到上面,然后放到兔子前面。
  “小白兔,给你吃胡萝卜”别说,还真像。
  姥姥一扭头,看到他俩捏得东西,气得声音高上来。“你俩败家的玩意,这是吃的东西,哪能随便玩,这是要招罪的。”
  接着,姥姥就给他们讲了个故事,《关于粮食的传说》:
  不知多少年前,老百姓日子可好过了,年年风调雨顺,庄稼五谷丰登。那时,有句顺口溜:
  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雪打灯,好年成,
  一棵麦子打半升。
  那时候的庄稼跟现在不一样,不管是高粱、麦子、豆子、谷子,天底下所有的粮食,都是齐根到梢都结粮食粒儿。你想想,高粱两人多高,齐根到梢得结多少?小麦齐根到梢都是麦粒子,一棵就能结多少?还有,庄稼种下后,这年年都结种,好几年不死,一个劲儿地结粮食。所以说,那时的人都好过。
  有一户人家懒,种地图省事,三亩地的粪施在一亩地里,胡乱种了一些粮食,就出了一棵高粱。不缺肥不缺水,那高粱长得摸天高。四里八乡的人走累了,都在下面凉快。到了秋天高粱熟了,齐根到梢都是粮食,主家收粮食了,底边的够得着,高处的够不着,就搭上脚手架,拿个长杆子上去打粮食,一打就是三天三夜,就这还没打净。下边地上那高粱粒子一人多深,就把高粱棵子砍倒,就地晒粮,装了好几囤。
  粮食吃不完,人们就有点烧包了。不光浪费粮食,连天神也懒得敬了。玉皇大帝那里香火越来越稀,其他神仙也这么说。玉皇大帝心想:众神很卖力,对凡间老百姓不错呀,怎么回事?就派张天师下凡查看。张天师变成一个老道士,下凡来到人间。
  老道士走过村庄,看人们气色很好,不像挨饿的样子。走过湖里,见湖里庄稼长得很好,齐根到梢结满了粮食。走着走着,看见一个人在耕地。仔细一看:不是耕地呀!这个人是在收芋头。就见他鞭打快牛,用犁子耕芋头,后面跟着一个人拾芋头。耕出来耕不出来不问,耕烂耕不烂也不问。拾芋头的想拾几块拾几块,哪块好拾就拾哪块。老道士再往前走,见有些人在掐谷子,想掐几棵是几棵,累了,一撂就走了。老道士心说:人不稀罕粮食了,拿粮食不当好东西了。
  老道士走到一个村子,就想:我再看人心变坏了没有。他手拿破碗,来到一家人门口要饭吃。这家人明明满院都是粮食,偏说没有吃的,撵老道士快走快走。他走了一家又一家,家家如此。最后,走到一家门口,这里的妇女正在烙单饼,老远就闻着喷香。老道士说:“大姐,道士来化缘啦,给点儿吃的吧。”那妇女没好气儿地说:“哪有饭给你吃,快走快走。”可也巧,这时候,她院里坐着玩的小孩哇哇哭起来。那妇女一看,孩子拉了一腚屎,她就顺手拿起一张单饼给孩子擦腚。擦完腚,又顺手拿来一些单饼,给孩子垫了腚。
  老道士一看,心想看来人心也坏透了。张天师回到天宫,一五一十地向玉皇大帝作了报告,玉皇大帝气得吹胡子瞪眼:“好啊,我要整治这些坏良心的人,先旱他三年。”
  地上的老百姓可就遇到了三年血淋淋的旱年,三年千天十二季,一滴雨也不下。地上寸草不生,千千万万人饿死,老百姓快要死绝种了,就天天烧香、摆供、磕头求神,神仙也不理不睬。
  有个老人说:“人坏了良心,天神不会饶的,还不如去求小狗小猫帮忙。”其实,小狗小猫也饿得不行了,也想叫老天下雨。他们上了天宫,找玉帝求情。玉帝看他们可怜,就说:“下雨可以,但有两条,这第一条是老百姓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种了一年收;这第二条是所有的庄稼都只结得象帽缨子那么点点,不能齐根到梢都是粮食。”小狗摇摇尾巴说:“谷子穗子还剩多大?”“谷子穗就象你的尾巴。”小猫摇摇尾巴说:“稻子穗还剩多大?”“稻子穗就像你尾巴。”兔子蹦哒蹦哒地说“麦穗还剩下多大?”“大麦穗、小麦穗都像你的短尾巴”。老公鸡红着脸说:“高粱穗还剩多大?”“高粱穗就像你的尾巴”。
  玉帝说完,就让千手怪下凡,把所有的粮食从根到梢捋一遍,捋得庄稼穗就剩下和狗尾巴、猫尾巴、兔尾巴、鸡尾巴那么大。当他捋到豆子的时候,觉得豆子扎手怪疼,玉皇大帝又没明说,干脆就不捋了。从那,豆子还是齐根到梢都结种。老百姓也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一年收一年,无尽无休。
  姥姥讲完,大舅妈说:“俺小时候也听过一个,和这个差不多。”接着讲起来:
  古时候粮食多得吃不完,人们吃的都是面尖尖、米心心,随意便把赖以生存的粮食任意糟蹋,想吃就吃,想扔就扔。
  这是因为每家每户都有神仙赐给的两件法宝:惊草锣和照虫镜。人们只要把种子随意埋在土里,就会自动长出来,如果地头上长草,惊草锣一敲,草就惊跑了。如果土里有了虫子,照虫镜一照,虫子就会死去。因此,庄稼穗穗荚荚从根结到梢上,真是五谷丰登,米山面岭,油缸醋井,人们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吃了睡,睡了吃。
  日久天长,人们不劳动的好吃懒做行为被玉帝知道了,玉帝非常生气,于是就派一个神仙下凡收粮食。一天夜里,神仙来到人间,见粮食就捋,所有山山川川、沟沟岔岔、村村洼洼的麦子捋得只剩下穗穗上面的一点点。神仙累得筋疲力尽,当捋到高粱时,手被捋破出血。神仙把手捏到玉米棒上,因玉米棒皮厚结实捋不下来。大豆因秧矮遮在玉米底下,没有被发现,所以它们保持了原样。神仙又用手抓荞麦,手上的血把荞麦秆染得通红。
  第二天清早,人们起床后来到地里一看,麦子变得直竖竖的只剩下顶上的一截小穗,高粱秆和玉米棒子上染着鲜血,翠绿的荞麦变得鲜红,油缸醋井也干掉了!
  大家都被这种异常奇特的场面惊呆了,人们奔走哭诉:“老天爷把粮食都收走了,今后我们怎么活……”从此以后,地里杂草丛生,虫子把粮食吃得一塌糊涂,惊草锣和照虫镜也失去了作用,风不调,雨不顺,加之水旱虫灾频发,庄稼收不成,人们过着食不裹腹的饥饿日子,每天都有因饥饿而死亡的儿童及老人,这才从饿肚子的教训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知道了粮食的金贵。


第201章 全村齐杀猪
  这以后,人们为了活命,男女老少纷纷下田,耕地、施肥、播种、灌水、锄草、灭虫,不停地劳作,使地里又长出了好庄稼,他们视庄稼为心肝宝贝,小心翼翼地呵护,生怕照顾不好它们。累了,就蹲在地头,一边看着庄稼。从那时起,人们把用汗水换来的粮食视如珍宝,爱粮惜粮,节约用粮,谁也不敢再糟踏粮食了。
  悠悠听了,赶紧承认错误。“姥姥,我错了,不该浪费粮食。”
  迪迪似懂非懂,也跟着说:“姥姥,迪迪也错了,不该玩面。”
  姥姥看着他们俩:“知错就改是好孩子,今后不能再犯了。”
  悠悠急忙做保证:“记住了,我明天就把自己玩的面吃了,姥姥您帮我包成饺子吧。”
  迪迪大声的喊着:“姥姥,还有我的那。”
  昊昊嫌弃的说:“你俩真恶心,玩半天了咋着下锅啊。”
  悠悠可不怕他,把手伸到他的跟前,“我俩把手洗的很干净,咋就恶心了。”
  昊昊往后躲着,“你离我远点,照镜子去,看你脸上成什么了。”悠悠爬到炕柜的镜子前一看,脸上沾着好多的面粉,好几块白,像喜剧里的小丑。不觉内流满面,奔三的人士,真丢不起这人。
  偏迪迪没眼色,用手指着悠悠的脸,哈哈大笑,那个痛快,根本没注意悠悠的黑脸。
  悠悠把他拉到镜子前,“看完你自己再笑。”迪迪看完自己,笑的更痛快,还对着镜子用面手接着抹。悠悠满头的黑线,一口怨气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跟他们这些小屁孩玩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己的智商都退化了,孩子气渐重。
  大家看着他们俩,笑的那个痛快。爸爸端过来一盆温水,挨个帮他俩把手脸洗的干干净净。
  姥姥找了根高粱莛,放水里沾湿了。把他俩玩的面搓成长条,旋转着缠在高粱莛上,十五公分左右一根,埋到炕火堆里。
  “给你们烧个‘花不即’吃。”别说,真的和纺线用的棉花不即有点像。
  过了一会,就飘出了一股糊香味,姥姥从火堆里把“花不即”扒出来,把上面沾着的灰吹掉,两个焦黄的面食出炉。
  迪迪拉着姥姥喊:“姥姥,那个大的是我的。”接过来张口就咬,烫的直呼气,还不忘喊:“好吃,真香。”
  悠悠也咬了一小口,享受的眯着眼,跟昊昊哆嗦:“嗯,好香,你要是不嫌我脏,可以咬一口。”
  昊昊傲娇的把头扭过去,迪迪举着凑到他跟前,“哥哥,我的不脏,你吃我的。”昊昊解气的咬了一大口,挑衅的看着悠悠。
  “哇、哇、哇”迪迪的哭声响起,还带着控诉;“哥哥把我的吃完了。”悠悠一看,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