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解一下。”
韩德才同意了:“行,俺行动不方便,别惊动旁人了,你直接让孩子往家里来吧。”
这里的习俗是,男女说亲,第一次见面一般在村外的路边,先是女方的家人相看男方。要是看中了,再让男方的家人趁赶集时相看女方。
双双都没意见了,才让男方来女方家,两人相互相看,说上一会话,要是没意见,就算定下来了。
“行,俺听大爷爷的,这就和爱国家说去。”二爷推着哥哥,也跟着悠悠姥姥往外走,他们去找二舅打听男方的情况。
大舅妈听了姥姥的回话,马上就去了娘家,给她堂侄回话去了。
二舅非常赞同这门亲事:“胜英是个好样的,和桂金般配。”接着对他哥俩介绍起周胜英的情况。
周胜英从十六岁参军起,就跟着爱军舅舅,那时二舅已经是排长了。他在外人面前,从来没有提过两人的关系,也没想着利用亲戚关系,给自己谋福利。
他为人正直,勤奋勇敢,在部队是出了名的标兵。而且注重学习,硬是把初中的课本给啃了下来,现在竟然成了连长中的秀才,各种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写。
二爷哥俩听了都非常满意,就看明天桂金他俩的缘分了。
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
初三上午九点,大舅妈就领着周胜英去了桂金家,陪着去的还有爱军舅舅。桂金家住在村南,村里人都不知道,也没人去看。不像以前,谁家有点事,恨不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去围观。
周胜英来时带了四样礼物,麦乳精、冰糖、酒和点心,这在农村可是贵重礼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家里对这亲事的重视,虽然是孤儿,可家里没把他当外人。
周胜英不愧是大舅妈的娘家人,相貌堂堂,身体健壮,再穿上一身军装,更显高大魁梧。和桂金站在一起,看着就般配。
周胜英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却非常温和。进门看韩德才出来迎接他,就上前接过轮椅,把他推进屋里。
俩人的亲事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天中午,周胜英就留在桂金家吃的午饭,二爷一家也去了。
下午,大舅妈的爹娘亲自上门,就把亲事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正月初六,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村里人也知道了,桂金家被看热闹的村民围了起来。
初四,桂金就跟着周胜英去了县城,俩人去买结婚的东西。去时,他俩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俩人一人一辆,还带回来一个缝纫机。
原来,周胜英从部队回来时,就准备好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票。比他原来对象的要求,少了手表和收音机,他觉得这两样东西,在农村用处不大,就没费劲淘腾。
除了这两样,他们还买了被面、布料及其他的东西,自行车的后架上驮着好多东西。毕竟桂金家就她自己,她爹娘给她攒了好几年的布票,钱财也富足。
周胜英在部队,各种票证也比农村多,而且是全国通用的军票,他本来是回来结婚的,准备的也富足。桂金比他小了几岁,条件又好,他就想在物质上补偿一下,故而买的东西就多了。
初五,俩人去了张集公社,领结婚证,援朝舅舅也跟着去了,顺便给他们帮个忙,公社里还没正式上班,就留了几个值班的。
看到俩人骑着车子出双入对,韩德才两口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女儿找到满意的归宿,他二人解决了个大心事。
韩德才家的院子里,找了好多帮忙的,套被子的,做衣服的,准备结婚用品的。由于时间赶的紧,打家具是来不及了。
不过桂金也没准备在周楼常住,结婚后她还住在娘家,这是定亲时就说下的。周胜英没意见,反正他家也没其他人,那里方便就住那。
韩德才妻子拉着大舅妈,让她帮着给桂金做一件她身上穿的棉袄。村里人不知道舅妈穿的棉袄叫唐装,其实叫唐装也不准确,这只是后世人们的习惯叫法。
桂金昨天在城里买了块红色的织锦缎,也没想着结婚能穿上,说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做。她娘看出闺女喜欢,就求到大舅妈头上。
大舅妈其实和周胜英的亲姑一样,这未来侄媳妇的要求,当然得尽量满足。于是她把二舅妈也拉来,俩人一起动手,还真给做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见了,都围着学技术,准备自己也做一件。做不了织锦缎的,做件棉布的也好看。智慧和悠悠穿的棉布袄,她们看着都喜欢。
桂金回来看见做好的棉袄,高兴坏了。赶紧穿上试了一下,引起大家一片惊叹声。
“真好看,桂金姑奶奶穿上这衣服,就和画上的仙女一样。”
本来桂金准备穿军装结婚,看到做好的棉袄,就改了主意,接着央求大舅妈帮她把纯毛的裤子也做了,她昨天就把布料买了。
大伙和她开玩笑:“桂金姑奶奶,您喊她声姑姑,她就给您做了呗。”
接着就有人起哄:“就是,您得改口了,得叫姑姑。”
还有人喊:“志远娘,你给侄媳妇准备红包了吗,赶紧掏出来,让桂金改口。”一句话,把桂金羞回屋了。
晚上,桂金娘和二奶奶来找姥姥,她们想让悠悠明天跟着去送亲。这里的习俗是女方送亲,必须跟着男女两个孩子,分别抱门帘和包袱。
跟着去送亲是好事,男方必须给每个孩子包个红包,最少二元钱,多的五元。家里孩子多的,为了跟着去送亲,生气闹乱子的不少。
桂金家就二奶和“小老妈妈”两家本家,家里就狗剩一个孩子,其实狗剩也不算他们家的孩子。
还差个女孩,二奶奶她们就想让悠悠去,正好和狗剩作伴。俩人都不姓韩,也堵了村里人的嘴。按着悠悠大舅妈哪里算,不管拐多少弯,悠悠和她家也算是亲戚关系。
现在国家号召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举办革命化婚礼。不过,农村的婚礼,还是保留了许多的当地风俗习惯。于是,七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人们把新旧习俗的结合起来,简单而热闹。
由于两个村庄离得近,初六早上刚八点,周楼村迎亲的人就到了,一溜六辆自行车,车把上都系着大红花。
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周胜英穿着崭新军装,韩桂金穿着大红的织锦缎衣服,男的帅女的俏,看的人都可劲的夸。
“这俩人可真登对,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新人。”
他俩给爸妈鞠了个躬,就被娶亲的人拥着走了出去。二爷带着宝景和韩道伟等人,跟去送亲,桂香和二盼是伴娘,带着狗剩和悠悠。
悠悠家不仅大舅二口子去了,二舅他们俩也去了,他们去给男方祝贺。
车子到了男方家门口,大红的鞭炮就点燃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两个妇女怀里抱着包着红纸的木斗里,抓出糖火烧和花生红枣,向大门的远处洒,看热闹的人们忙着捡吃的,自动的把门口让了出来。
大舅妈的爹娘算是周胜英的长辈,递给两个孩子的红包都是六块钱。给桂金的红包是六十元,这是婆婆给的下车钱,二盼打开看了,高声喊着:“六六大顺,新人下轿。”这也是规矩。
下车钱得有六,六元、十六元都行,特别重视儿媳的人家才给六十,桂金的下车钱是最高的。
第227章 送“粥米”
婚礼简朴而隆重,新人站在伟人像前,行了三鞠躬礼。接着拜老人,然后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新房。大舅妈的奶奶还健在,她是周胜英的大奶奶。
新房设在东厢房里,两间婚房收拾的干干净净,墙面用石灰刷的漂白,房顶挂着花花绿绿的彩纸,婚床上放着两铺两盖,看来这一切早就准备好了。
桂香和二盼在新房陪着桂金,里面挤满了看新娘子的乡亲,大家只是嘴上开个玩笑,没有动手乱新娘的。前后两个村,离的太近了,桂金又是村干部,大伙多少有些拘束。
大舅妈进来,给她们倒了茶水。桂金红着脸,开口叫了声:“姑。”大舅妈爽快的答应着,从腰里掏出个红包,递给了桂金。
一杯茶刚喝完,二爷他们就在接待人的陪伴下,进新房安嫁妆。其实就是进来看下,宝景把带来的门帘挂在了内门上,这就算完成了。
大舅妈的娘家,为了给孩子办婚事,昨天专门杀了一头猪。院子里搭起了棚子,支了两口大锅,做菜的刷盘子的,一群人忙的热火朝天。
上午刚过十点,就开始摆席,堂屋摆了三桌,娘家人和亲戚坐。东厢房的新房也摆了一桌,全部是女的,有送嫁的娘家人,也有亲戚,二个舅妈都坐在这桌。
院子里摆了六桌,都是周楼本村的人。大人孩子乱哄哄的,虽然刚过年,荤菜还是很受欢迎,上去一个菜,孩子们就开抢。
一共十二个菜,八个平常菜加四个大件。肘子、蒸鸡、红烧鲤鱼和四喜丸子是标准的大件,其他八个菜是:红烧肉、酥肉、肉丸子、炸里脊、琉璃地瓜、琉璃馍、粉丝拌猪头肉、银耳拌猪肝。
等桂金出了门,“高高三”开着拖拉机,带着二奶奶和韩德才夫妇及韩德库夫妇,去给桂花送“粥米”。二奶奶准备的礼物在现在算是顶尖的礼物:六百鸡蛋,十斤糖,二十斤小米,二十斤白面。
二奶奶家去年喂了三十多只母鸡,进腊月就开始下蛋了,由于喂食足,连着下三四个蛋才歇一天,每天拾三十来个鸡蛋。二奶奶知道俩个女儿都赶在腊月生孩子,进腊月就没卖过鸡蛋,给女儿攒着。
给孩子准备的东西也多,四身衣服,四个小棉被,四双鞋子,包了一大包袱。
二奶奶还给孩子拿了六十元的看钱,在现在算是特别高了,这也有补偿桂花结婚时陪嫁少的意思。
二爷家今年喂的猪卖了三头,收入了六百多,队里的分红也是六百多,加上别的收入,今年收入一千五百多元。家里有钱了,二爷就觉得亏了闺女,趁着给闺女送“粥米”,尽量的多给。
韩得才和韩得库俩家拿的礼物也多,他们都准备了个大笆元子,装了二百鸡蛋,十斤小米,六斤红糖,一家十块钱的看钱。
他们哥三,韩得库最小,下辈就宝景和“高高三”哥俩个。“小老妈妈”说:“咱这一支人本来就少,也别分近远了,下面就他兄弟俩,还没人家一家的兄弟多,以后有事就当亲兄弟走。”
桂莲的身体还没恢复,就让她娘把礼物带去了,和两个大娘准备的一样。
二奶奶家这次送“粥米”,被传遍十里八村。大家都说:“人没有三年的穷富,韩屯村的要饭的。孩子长大了,一年大翻身,人家给闺女送的‘粥米’,比出嫁闺女陪送的嫁妆都多。”
初八,桂金回门。她两口子自回门就住在了娘家,到周胜英回部队也没再去周楼住。反正两个村离得近,有事一会的功夫就走个来回。
周胜英把桂金家的房子里外的修整了一遍,家里的各种重体力活也做了,韩德才两口子满意的不行,见人就夸女婿。
悠悠看的咂舌,就是后世的闪婚,也没这快吧。这时的军婚也带着军人的作风,雷厉风行。
悠悠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年代人们纯洁可爱的革命感情。看着桂金他俩幸福的神情,悠悠也懂得了啥叫一见钟情。
初八,援朝舅舅就把簸箕柳插条运回来了,同时运来的还有五百头猪仔,队里留下了一百头,剩下的四百头被村里人要完了。
悠悠家又要了二头,家里去年八月十六买的四头,已经长成了一百多斤的半大猪。舅姥姥一下子要了六头,她说:家里就剩下俺们老两口子了,孩子少了,就多喂几头猪。
二舅妈随军后,大舅就和舅姥爷合伙吃饭,免得老俩口孤单,不过两家还是分开住。
韩屯村有好多人家要了十头猪仔,去年张留根喂的十头猪刺激了大家,今年大伙都跟他学,也喂十头。
不仅挣钱多,猪粪积的肥,还能换工分。猪粪多了,庄稼也受益,产量和品质双提高。
对此,最满意的是悠悠,她的空间里,柴猪肉已经卖出了名堂,每斤价格卖到了一百五十元。
石庙村的猪仔还得等两天才到,随着猪仔的到来,家家都忙活起来。队里也开工了,大伙都集中到麦场里,剪簸箕柳插条。
正月初十,舅姥爷去县里开“三干会”,援朝舅舅也去,公社还把村里的两个拖拉机调去,送与会的人员去县城。
这时候去县里开会,个人还得带着铺盖,以公社为单位集中吃住,一般是住在各工厂的车间里,搭上大通铺。
舅姥爷特意带上过年的中山装,公社的领导说了,今年他要上台领奖,和县里的领导合影留念。
三舅也上台领奖,舅姥爷专门嘱咐他,上台也穿中山装,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是父子俩。看来舅姥爷对当先进,还是非常自豪的。
悠悠缠了舅姥爷半天,才弄明白“三干会”是怎么回事。每年的正月初十,县里都开“三干会”。就是县级、公社、村级的干部全部参加的会议。
会议主要是传达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意见。
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布置今年的工作。对上年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受表彰的代表上台介绍经验。
第228章 宅院栽树的讲究
“三干会”开到正月十四才结束,舅姥爷开会回来,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
援朝舅舅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张集公社的党委副书记,他是全县唯一的三十岁以下的公社副书记。
县委李书记看到他父子同上台,还特意给舅姥爷批了两瓶茅台酒,这比让舅姥爷带红花上台领奖还高兴。
舅姥爷被评为省里的劳动模范,过了十五就去省里开劳模大会,全省才一百个劳模。他一提起这事,自豪的不行,走路也带着风。
村里的簸箕柳插完了,把整个河滩里都插满了。天气咋暖还寒,加上沿河的溜河风,河滩里其实还很冷,不过人们的心里是热乎的。大伙边干边算账,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过了正月十六,爱军舅舅一家就动身了,和他们一块回去的还有周胜英。武装部果然派车来接,仨个孩子光顾着坐车高兴了,倒是朝霞舅妈一步三回头,比舅舅还舍不得离开。
村里的学校也开学了,志远和志亮接着在悠悠家吃住,智慧姐去了姥姥家。
舅姥姥和大舅家合伙吃饭,智茹也大了,每天吃过早饭,就跟着志高来悠悠家,和迪迪他们一起玩,午饭和晚饭基本上都在这里吃。
舅姥姥其实就做四个大人的饭,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几头猪仔上。
舅姥爷正月十六也走了,他去省里开劳模大会。这次他找出了自己压箱底的老军装,穿在了身上。
“俺得让大家看看,作为一个老兵,俺在那都能干出个样子。”
过了个年,悠悠觉着自己不是大了一岁,反而是小了好多,越来越像个孩子了。跟着村里的孩子,简直是玩疯了。家里的大人多,又是农闲,不再用孩子帮着干家务,孩子们都可劲的疯玩。
过了正月十六,爱国舅舅就和“高高三”去城里拉氨水,今年队里准备给小麦追二次氨水。
去年的实践,人们已经认可了氨水的增产作用,可没人愿意过年就用。大家认可的是去年的施用时间,惊蛰节前后。
今年村里虽说多了辆拖拉机,可小麦的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大伙忙活了好几天,才将村里的小麦都施了一遍氨水。
大舅和“高高三”从此就忙了起来,公社里统一调配拖拉机,给各村拉氨水,这是三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大舅当然得支持。
舅姥爷在省里开了一个星期的会,带回了一枚劳模奖章,他珍贵的不行,和自己的军功章放在一起。
“这枚奖章意义不同,它代表是俺的另一种功劳。”
地里的麦子开始返青,到处生机勃勃,柳树开始出芽,带着一抹嫩绿,河滩里的燕麦和苜蓿也发芽了,整个河滩绿油油的。
孩子们又开始挖野菜,桂萍每天来找悠悠,领着她往河滩跑。今年小伙伴都穿着运动服,就连四栓和五断也穿了一身,她家今年要了十头猪,指着这姐俩割猪草那。
舅姥爷开始给悠悠家的新院子,栽种各种树苗。桃树、杏树、香椿、枣树和石榴,都是孩子爱吃的果树。
姥爷栽的是榆树和梧桐,他遗憾的说:“这里冷,栽不了桂花树,要是有颗银杏就好了。”
悠悠提议说:“咱栽几颗槐树吧,能吃槐花。”
姥姥给悠悠使了个眼色,说:“栽,咱家的院子大,能栽好多树。不过栽树也是有讲究的,让你姥爷给你说去。”
悠悠想到自家城里的三套大院子,马上就去缠姥爷,姥爷果然是行家,给她普及了庭院栽树的诸多讲究。
首先庭院中间不宜种植大树,传统风水学认为,在庭院中央的位置上种植树木,会形成一个“困”字,影响人的运势。
庭院里必须栽的四种树:梧桐、榆树、桂树和银杏树。还有椿树、梅树、竹子、海棠等,适合庭院里栽种的果树有葡萄、枣树、石榴、桃树、杏树、柿子树等。
庭院中间适宜栽的风水树有:
石榴,石榴含有多子多福的祥兆,带有富贵气息。
柿子,代表一生一世,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枣树,在庭院中植枣树,比喻早得贵子,凡事快人一步。
葡萄,葡萄藤缠藤,象征亲密,自古有葡萄架下七夕相会之说。而夏季在葡萄荫下纳凉消暑,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苹果,平安树结平安果,寓意平安祥和。
桃树,有镇宅作用,桃木用于驱鬼,保护庭院。
海棠,海棠花开鲜艳,寓意富贵满堂。而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其乐融融。
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高雅脱俗的象征,无惧东南西北风,更是家居的风水防护林。
椿树,椿树是长寿之兆,在风水上有护宅及祈寿功用。
梅树,花开五瓣,清高富贵,其五片花瓣有“梅开五福”之意,对于家居的福气有提升作用。
槐树,槐树木质坚硬,可为绿化树、行道树等,在风水上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因此槐树在众树之中品位最高,镇宅有权威性。
桂树,相传月中有桂树,桂花又即木犀,桂枝可入药,功能为驱风邪、调和作用。宋之问词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象征着高洁,夏季桂花芳香四溢,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银杏,又称子孙树、公孙树、长寿树,寓意长命百岁。
榆树,榆钱音同余钱,形同铜钱,有家财万贯,年年有余之说。
梧桐,“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庭院植树也有诸多的忌讳:
有一种说法就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所谓的桑就是桑树,桑和丧同音,因此庭院不可种桑树。而柳就是柳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父母死后,多半会用柳枝作为“哀杖”。而鬼拍手就是杨树,因为杨树的叶子迎风作响,就好比有人在拍手一样。
另外,梨树和李子树因和离同音,人们也忌讳这两种树。
因此,庭院中一般不栽柳树、桑树、杨树和梨树、李子树。
第229章 培育苹果苗
听了姥爷的讲解,悠悠心中有了计较,看来得抓紧时间进城了,城里的院子里还空着那。
悠悠安排智脑,对城里三处院子的植树进行合理规划,以栽植果树为主。
悠悠打算把后面的空地都育上苹果树苗,空间里有的是优质的果树苗,在院子里种上些,可以为以后往外拿果树苗打掩护。
自从流脑事件后,悠悠对这个年代的事情特别关注。因此而得知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高价格低,水果价格却一路走高,人们在责任田里大量种植果树。
苹果苗供不应求,价格高品质差,特别是储存期短,挂果后才发现这个问题,大批量的苹果腐烂,只好忍痛毁树种粮,给人们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后世的优质苹果,品质好耐储藏,有个品种也是近两年就培育出来的。不过临水这样的落后地区,很难得到大批果苗。只有示范果园里栽种了一些,苹果的价格超高,果树苗的价格更高。
苗木短缺不怕,在后世这种苹果也是当家品种,多次改良过的苗木性能更好,数量多价格低。现在下单到七八年正好是三年苗,栽种的当年就能挂果。
现在城里的三处院子里,除了榆树、槐树、梧桐和香椿外,最多的就是枣树和石榴了。枣树由于年久疏于管理,大部分已经长疯了,得重新嫁接。
石榴品种倒是不错,不过好多也生了虫,得砍了重栽。由于院落多,悠悠还是准备按照自己的打算,每个院落栽一种果树。
后世桃树的成熟期从早春到初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品种。酸甜可口的冬枣,入口嘎嘣脆。
按照悠悠的设想,智脑很快就把方案制定好了,而且订购了合适的果树苗。这打印好的计划书可不敢拿出去,只好自己动手抄。
悠悠每天晚上,在空间里抄写植树规划,小手累的酸麻,心情郁闷的不要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