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病人多,宝景真的成了爸爸的助手,给爸爸帮了好多的忙,而他也耽误了去队里干活挣。二爷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大力的支持他。
  “你跟着吴医生好好的学,病人多你才能多学点,见多识广就是说的这。”悠悠听了,真心的佩服二爷有才,瞧这话说的,太有水平了,见多识广用到这里真的挺贴切。
  宝景也十五岁了,爸爸就给舅姥爷提建议,让村里给他报个赤脚医生,这可是一生的职业。其实,宝景这两年跟在爸爸后面,还真学了不少东西,比其他的赤脚医生水平高多了。
  另外,就是他执着的态度,这次流脑,爸爸安排他给孩子量体温,他每天两次,三个多月,一次也没拉下过。并且,记录的清楚明白。
  爸爸不在家,村里人有个头疼发热的,也都是他给拿的药,其实村里人也认可了他。
  舅姥爷去公社跑了两趟,还真给他办成了,并且是特批的。村级的卫生室根本用不着配两个赤脚医生,加上他就是给爸爸配了个助手。
  赤脚医生批下来,宝景就有报酬了,比个整劳力都强。一年365天,天天挣十个工分,每月还有几元钱的生活补贴。
  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好多人眼热,不过碍于二爷的威望,就是私底下说说,表面上看到二爷还得恭维着。
  “宝景这徒弟算是出师了,还是二爷您老人家看得远,让宝景跟着吴医生,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这可是几辈子的饭碗。”
  别说,以后宝景还真出名了,关键是他中西医结合,治病真有一手。韩屯的医院就从这三间病房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民营医院,韩宝景就是这个医院的院长。
  其实,这其中还有个根本原因,和部队的一位首长有关。那是一位老红军,一身的伤痛,他也是抱着撞大运的目的来的。谁知,看到了宝景就激动地叫道:“小韩,我可找到你了!”
  原来,他是韩德才的老首长。战场上,韩德才扑在他身上,救了他一命,自己却受了重伤,首长也被震昏了。醒过来找了好久,也没有韩德才的消息。
  宝景和他大爷长的像,被他一眼认了出来,接着就知道了韩德才的情况。他的伤痛在爸爸的针灸治疗下,得到了缓解,又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就在韩屯住了下来。
  舅姥爷带着人把原来的卫生室收拾出来,暂时安排他住了下来。他带着两个警卫员,桂莲就负责每天给他们做饭。
  散养的青山羊,家养的小笨鸡,地里的青菜,样样对他的胃口。黄河岸边的清新空气,安静的环境,加上老战友的陪伴,让他的身心格外的舒适。
  关键是爸爸的医术,中西医结合加上针灸,不仅减轻了他的痛苦,而且身体状况慢慢好转。
  可是针灸必须按疗程,治疗不能间断,中药也得视病情随时调方,加上他自己也喜欢这里,组织上多方安排,他就在韩屯住了下来。
  部队本来准备把爸爸安排到部队医院,可了解清他的复杂身份,就取消了这个打算,反而顺了首长的心意,让他暂时住在了这里。
  老首长住的时间长了,慢慢摸清了韩屯村的情况,和舅姥爷这个老兵相见恨晚,越来越喜欢这里。
  老首长的认可,使悠悠爸的名声大震,来求医的病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三间病房又不够了,只好把麦场的另外两间房子也腾了出来,不过还是紧张。
  老首长看到了,就要给韩屯村建个真的医院。将队里的麦场,划出十亩的地方,由部队负责援建。
  眼看快到麦收了,先把砖瓦准备好,麦收后就开始盖房子。随着首长的一声令下,韩屯村每天都有送砖瓦的车辆,麦场边上码起一摞摞的红砖青瓦。
  两个月后,洪峰漫滩,这些砖瓦可是给韩屯村帮了大忙。老首长给韩屯村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二爷在韩屯村的家族长地位也更加的稳固了。
  农历的四月二十六日,离芒种还有十二天,快收麦了。悠悠算着,栽种的油桃也该成熟了,就缠着姥姥带她去了临水。
  姥姥说她:“你想的挺好,就知道个吃,俺还没听说过这个季节,能有成熟的桃。麦黄杏、麦黄杏,那也就是说说,咋着也得到收麦的时候才能下来。”


第237章 油桃=李光桃
  进了院子,姥姥跟在悠悠后面,还真看到了红通通的油桃,虽然不多,每棵树上也就几十个桃子,由于是矮化品种,姥姥伸手就能够着。
  悠悠喊看呆了的姥姥:“姥姥,赶紧给我摘个。”
  姥姥回过神来,伸手摘了一个,没给悠悠,自己先咬了一口。
  “好吃,甜,还真有桃味,这就是油桃啊,俺第一次见。”这才想起来递给悠悠,不过自己又摘了一个,接着吃。
  悠悠吃了一口,口味浓甜,香味浓郁,肉质细脆,甜而不腻,非常爽口。香、甜、脆一应俱全,十分适合人们喜甜的饮食习惯。
  油桃的肉质是脆的,水分相对少些,易于运输和储藏。
  按照悠悠的规划,从最前面的跨院开始,按成熟的早晚,一个院子一个品种,各种适宜的水果都栽上了。这样,从前往后,挨院子的成熟,想起来就感到惬意。
  由于是第一年挂果,每棵树也就十来斤的产量,院子里栽了十几颗油桃,摘了一百多斤,装了三满筐。
  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就满院子的溜达,下一个院子就是杏树,上面的杏已经长足个了,用不了几天就该成熟了,看来收麦前还得来一次。
  他们回来时,悠悠守着一盘洗好的油桃,还吃着那。玉玉看见就拿了一个,张口就咬。
  李保国瞪了她一眼:“你就没个够,这两天光吃这东西了,饭都不好好的吃。不过,姐啊,您在哪找来的这果树,俺都不知道这是啥果子。看着是桃叶,结的这果子也像桃,可它也不是桃啊。”
  姥姥也是刚知道它是什么,就给他解释:“兄弟,这还真是桃,叫油桃,比一般的桃成熟早。”
  玉玉对着李保国说:“爸,俺就说是桃,您还不信,非说是李子。还是俺说的对吧,吃着就是桃味。”
  李保国说:“怪不得叫油桃,可真贴切,这桃上面没长毛,油光闪亮的,像抹着一层油。”
  悠悠听了他的说法,立时无语了,这脑补的还有根有据的。
  玉玉看到新的玻璃丝袜子,就喜欢上了,忙着翻看各种款式的袜子。李保国把带来的包打开,和姥姥显摆他收的东西。悠悠趴在一旁,跟着饱眼福。
  李保国带来6000快银元,36根金条,1300元的玉器。看到李保国收的玉器,悠悠哭笑不得。他是真的不懂玉,却秉承了一句老话:“庄稼老头不识货,专拣大的摸。”
  除了姥姥给他说的手镯外,他收的玉器全部按大小论价,大的价高,小的价低。
  其中有个玉镇纸,他给了60元。耳坠、吊坠等小物件,5元他都嫌贵,2——3元钱的价格,固然他也能收了起来。
  其实他收的那些个头大的玉烟嘴、玉带扣什么的,还真不如2——3元钱收的耳坠、吊坠,那里面还真有好东西。有几个看着透亮碧绿的,悠悠看着像是玻璃种的翡翠,就单独的挑了出来。
  “李爷爷,这几个好。”悠悠摊开的手心里,是几个绿油油的小挂件。
  李保国看了一眼,“小孩就是喜欢玻璃球,你看着好,以后爷爷给你多收点,都给你玩。还有别的颜色的,爷爷都给你收过来。”
  悠悠听了,顿时奥特了。爷爷哎,这是大白菜啊,您老随意的划拉着买。
  等等,还有别的颜色的,好啊,悠悠万分期盼这李爷爷再给自己带来惊奇。
  至于那些品质差的,也无所谓。现在的玉器,可都是货真价实的A货,最次的放到后世价格也得过万。
  玉玉要了3000双女袜,2000双男袜。两下里算,姥姥给了李爷爷22220元钱,看到这个数字,悠悠笑的直不起腰。这数字和李爷爷收玉器的估价,还真般配,二啊。
  玉玉阿姨后来弄明白了“二”的意思,想起今天的事情,才明白悠悠为什么笑成那样。曾疑惑的问:“悠悠,你那时咋知道啥叫二的?”
  这段时间,李保国还收了好多的老家具,都放到了东屋里。悠悠看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满眼冒星星,这可都是钱啊,堪比黄金。
  姥姥要给他钱,李爷爷说:“姐,您给的那五千元钱还剩二千多,啥时候用完了,俺再给您要。”
  真的不知道李爷爷是啥价收的,悠悠感觉这些家具,比自己卖的劈柴价破家具还上算。
  姥姥跟着李爷爷去院子里看果树,玉玉阿姨带着悠悠去饭店订饭菜,还是去的上次的那个饭店。
  进门,悠悠就看到有人来送鱼,正在过称,其中一条大鲤鱼,有二尺多长,还是活的。放在一个铁皮大盆里,蹦跶的周围都是水。
  看见玉玉进来,老板娘开玩笑的说:“玉玉,你有千里眼啊,这鱼刚送到,你就来了。”
  玉玉姨看到盆里的大鱼,就说:“正好,俺姑来了,这鱼俺要了,做成麻辣鱼,给俺送去。”
  老板娘说:“玉玉,你几个人啊,这鱼十二斤还多,能吃得完?”
  “没事,俺爹饭量大,做吧。”
  玉玉安排好饭菜,就带着悠悠去逛百货大楼。百货大楼里人,比原来少多了,其实就是少了孩子,整个楼里显得安静了许多。
  百货大楼逛的次数多了,就没意思了。东西基本和去年的差不多,衣服还是原来的款式。现在的衣服别说过季了,过年的说法都没有。一种衣服,流行十几年。从建国就开始时兴的列宁服,现在有谁穿上一身,还是高大上的存在。
  玉玉领着悠悠从楼上转到楼下,什么也没卖,看到二楼的童鞋柜台,有大红的单皮鞋,她就要给悠悠买一双,吓得悠悠赶紧跑了。
  硬邦邦的皮鞋,款式老旧,和大人的差不多,就是颜色艳丽些,悠悠才不受那洋罪那。自己脚上穿的,是大舅妈做的手工绣花鞋,舒服着那。
  最后,玉玉阿姨还是给悠悠买了奶糖和饼干,又给她买了个大洋娃娃,强着塞到悠悠怀里,就带着她回来了。


第238章 摘杏
  她一边蹬车子,嘴里还在嘟囔:“悠悠,你一点也不好玩,别的孩子喜欢的,你都不要。
  悠悠啊,姨给你说,俺小时候,放学上学都拐到百货楼这里,为的就是看一眼玻璃柜台里的洋娃娃。
  知道大人买不起,从来没敢说要过。到你这里,咋就不喜欢那。”
  悠悠这才明白,她每次都给自己买娃娃的原因。
  下午回去时,姥姥在副食门市买了几筐青菜,黄瓜、甘蓝、蒜菜、豆角。这里的青菜品种多,上市也早,好些菜村里都没有。
  现在,村里住着个老首长,县里每周都给他送给养,村里人也跟着长见识,好多原来没见过的东西,最起码见到了。
  油桃给全家带来了震撼,孩子们吃上了瘾。舅姥爷还真认识这东西,他看到就说:“秀芹,你咋买了这个,李光桃好看不好吃。又酸又涩,说是桃吧,真不如李子好吃。现在咱这里也有栽的啦?”
  等他吃了一口,又说:“怪不得说要因地制宜,这李光桃栽咱这里,还真好吃。”
  原来,舅姥爷在西北驻军时吃过油桃,在那里油桃因外表像李子一样光滑,但味道和口感都跟桃子相似,大家称它为李光桃。不过味道较酸,由于不太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很少有人生吃,多数用于晾制果脯。
  只要有就好说,姥姥也算放心了。她老人家给的说法是:“这是别人给的,真没见门市里有卖的。”
  第二天,娘俩先去了洪城。罗新才果然才起床,他一年到头的赖床,悠悠和姥姥坐车过来,他不是没起就是没吃饭。
  县城的院子小,悠悠没栽油桃,姥姥就给他家带了一筐。罗新才和个孩子似的,马上洗了一盆,没吃饭先吃桃。
  “嫂子,这油桃真好吃,明年你也给俺弄颗树苗,俺也栽上,这时候缺水果,正好让孩子们拉馋。”
  王代娣说他:“是你自己拉馋吧,嫂子,孩子们还没他馋,吃啥都打着孩子的借口,其实是他自己馋了。”
  罗新才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这不正好,就我自己落个馋名,你们娘们跟着享福。”
  姥姥把带来的袜子给了王代娣,罗新才简单的吃了早饭,就把自己收的5000快银元给了姥姥。王代娣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们一万元钱,就带着悠悠告辞了。
  到平城时才上午十点,娘俩先回了自己家。姥姥也不嫌累,进家就去摘油桃,悠悠看她兴致高,就回到屋里,把炉子点上,开始打扫卫生。
  等姥姥摘完油桃,已经十一点半了。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春节期间放进去的水汆丸子,加上木耳、粉皮和菠菜,做了个简单的炖菜,加上馒头,娘俩对和着吃了个午饭。
  姥姥喝着悠悠泡好的茶水,心满意足的说;“姥姥算是熬出来了,吃上了俺悠悠做的饭。这一眨眼,孩子都长大了,昊昊都快跟我高了。”
  姥姥去找杨奶奶,悠悠困了,就去炕上睡午觉。等她被姥姥叫醒时,杨奶奶已经走了。
  听了姥姥说,杨奶奶收了3000快银元,24根金条,1800元的玉器。她也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她11080元钱。
  杨奶奶收的玉器品质果然好,件件温润通透,让人移不开眼,都是精品。姥姥看了特喜欢,她说:“这些东西,都能传家,咱也不急着用钱,都放着吧。”
  悠悠当然没意见,再说,至今为止,她还没在商城卖过一件玉器,这些得找个合适的机会,让姥爷给鉴定了,才能确定去留。
  阳历5月底,河滩里的燕麦该收了。刚收完燕麦,苜蓿又该收割了,村里人这才信了援朝舅舅的话。
  他们都说:“还真像援朝说的,这苜蓿一月一收。不行,过了麦,俺得去再抓几头猪秧子,到过年正好长成。”
  收完苜蓿,正好到了芒种,学校里也放了麦假。今年队里的小麦,由于追了两次氨水,有些晚熟。不过各家的麦子都熟了,可以收割了。
  悠悠家和舅姥爷家的麦子是一起收的,大伙都来帮忙,两天就完工了。舅姥爷做主,把收获的六百多斤麦子都给了悠悠家。
  现在大舅家的几个孩子,除了智慧姐,几乎都在悠悠家吃饭。
  看到各家的杏开始变黄,姥姥带着悠悠,一天转了两个地方,把城里自家院子里的麦黄杏摘了回来。
  再等半个月,凯特杏就该成熟了,这种杏甜度较高,而且杏核没有苦味,可以生吃。孩子们一般吃完杏肉就把杏核砸开,立马就吃了。
  以后,院子里的水果陆续成熟,看来娘俩每隔半个月,就得出去一次,专门摘水果。
  悠悠栽的果树都是新品种,和现在的麦黄杏,还是有区别的。杏香浓郁,酸甜可口,悠悠一气吃了好几个。
  姥姥看见赶紧叫停:“别吃了,杏可不能吃多了。它是热物,吃多了流鼻血。你给姥姥记住了:杏伤人,桃养人,李子行里抬死人。”
  悠悠上网查了一下,杏肉味酸、性热,过食杏会伤及筋骨、诱发老病,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若产、孕妇及孩童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
  同时,由于柴杏酸性较强,过食不仅容易激增胃酸,伤胃引起胃病,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而对于过食伤人较大的杏,每日食用3~5枚为宜,肉用杏即甜杏则无碍。
  但将杏制成杏汁饮料,不但安全还有益健康。对于爱吃杏的人来说,除了管好贪吃的嘴,多食经加工而成的杏脯、杏干等,则为上策。
  娘俩这次谁也没见,把临水和平城的杏摘了,又买了些青菜,就回来了。马上就要收麦了,得准备好吃的。
  队里订下了自己家的两头猪,剩下的下水就够自家吃的,娘俩这次没买荤腥。
  县里本来就把韩屯当成了试点村,县委李书记亲自过问。现在,援朝舅舅每天都来村里,观察麦子的成熟情况。定在阳历的6月10日,开镰收麦。


第239章 十五万斤爱国粮
  其他的村庄小麦都已经收割完了,堤里好多村庄连场都打完了。
  6月10日,县委李书记亲自带队,领着二百多人来韩屯帮忙收麦。不只是人来了,还带来了十多辆拖拉机,他们都是坐着拖拉机来的,到韩屯时还不到六点。
  这次,舅姥爷没让公社饭店送饭,而是韩屯村自己管饭。一大早,就把悠悠家的大肥猪杀了一头,村里的两口大锅都用上了,还在周楼的馍房定了馒头。
  现在,村里长成的肥猪,就悠悠和二爷家有。二爷家的已经杀了两头。这次队里用两头,必须入账,得按食品站的收购价,姥姥就让杀自家的。
  看到姥姥从城里买回的黄瓜,舅姥爷专门派爱国舅舅去了一趟县城,拉回了一车黄瓜,不仅做菜用,还洗干净了,用筐装着,抬到地头,让帮忙收麦的人吃了解渴。
  护村林下,打扫的干干净净,树下铺着干净的凉席,旁边摆着绿豆汤、麦黄杏、洗干净的黄瓜。
  两口大锅里炖着猪肉黄瓜粉条,成簸箩的白面馍,大家随意食用。这在现在,可算是顶好的饭菜了。
  县委李书记和大家一块吃喝,他和舅姥爷开玩笑:“老韩,你这可是用糖衣炮弹,收买我们给你当牛做马。”
  人多力量大,割得割,拉的拉。两天的时间,村里的九百多亩麦子就收完了。
  第二天,舅姥爷就把打出来的第一场新麦,交了公粮。接着就给县委李书记讲条件:“李书记,俺村今年多交爱国粮,您再给辆拖拉机吧。”
  县委李书记也是个爽快人:“老韩,你要是还交十万斤,我再给您辆拖拉机。咋样?”
  旁边的公社书记听了,揭舅姥爷底:“李书记,您掉老韩坑里了。他今年多种了四百亩麦子,十万斤没一点问题。”
  舅姥爷赶紧表示:“俺再多交五万斤,换辆拖拉机,总可以了吧。”
  别的村庄,一万斤都交不上,韩屯三百人的小村,能交十五万斤麦子,跟着来的人都不可置信的睁大了眼睛。
  县委李书记也自豪,他带着这么多的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老韩,我把自己的户口也落到你们村吧,俺咋觉着,你们村的群众比俺这个书记过的还要滋润。”
  从此以后,韩屯就成了历届县高官的住村点,当然,也是年年的先进村。
  李书记临走,交代公社书记:“你在这里,给我盯着老韩,让他先把十五万斤麦子交了。”
  其实,这是帮韩屯村,麦子收完了,还得打场,用的人少了,拖拉机可就派上了用场。公社书记来,拖拉机也得跟着来。
  舅姥爷先把十五万斤的公粮交了,县里和公社里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就是自己村的人,大伙关起门来,安心的分粮食。
  队里留下了足够的小麦后,村民每人还分了五百多斤。6月17日,第二遍打场完工,队里合麦秸垛,每人又分了30斤乱场麦。
  小麦的产量也出来了,每亩达到了400斤。村里的干部商量了一下,没往上报这么高,亩产380斤,这已经是全县的最高产量了。
  村里的大锅又支了起来,还是炸面块,现在大家的生活虽然提高了,但还是很享受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大伙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人人笑逐颜开。
  “今年咱也光吃白面馍,离了杂面一样活。”
  “去年,种麦时不是你说的吗,不留春地种高粱,来年等着饿肚子吧。”
  “别说他了,俺也是这样寻思的,谁知道能分这么多麦子。”
  “那不是高粱产量高吗,再说了,这地也跟人一样,得轮换着歇,歇地如歇虎,这是千古的老俗理。”
  “啥老理啊,老辈子知道有氨水啊,老辈子一亩地打400斤麦子。”
  “要说,还是主席他老人家领导的好,咱这是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是,过去咱整天喊共产主义好,这不喊着喊着就真的实现了。”
  大伙总算给自己的好日子找到了根源,悠悠听得非常的牙疼,这都哪跟哪啊,挨的上吗。
  婕格一家最高兴,县里今年奖励的那台新拖拉机,就让他四哥韩志杰开了。韩志杰老实肯干,个子大力气足,平时也不大说话,不过脑子聪明,别看年轻,干什么都能上手。
  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平时他跟着大舅帮忙,已经学会了开拖拉机,这次新车来了,大伙一致选他当了拖拉机手。
  老首长和舅姥爷、韩德才坐一起,听着大伙的议论,吃着新出锅的炸面块。
  他感慨的说:“老韩,俺今后就在这里养老了,来到这里,俺才明白,咱扛枪干革命,图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老韩啊,俺佩服你,及时转战新的战场,在革命建设这个战场上,你取得了新的胜利。”
  收了麦子,大伙就忙着种各种夏作物。悠悠明白这是白费力气,不过她可不敢往外说。
  就连姥姥,也是半信半疑。不止一次的嘱咐她:“你那里面就能说啥是啥,万一不是了那。你给俺记住了,可千万不能往外说。”
  阳历的6月20日,姥姥她俩去城里摘凯达杏,一天跑了三个地方,回到家里才感到特别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