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零年代二婚妻-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啦来啦,赶紧进来坐。”
  陈桂香董长贵带着一家人在门口迎接,董佳慧穿着碎花的衬衫编了个麻花辫站在后头,张巧儿一开始没看见她,等她跟前面几人寒暄完这才看见了董佳慧。
  两人打照片时都吃了一惊,赵菊花在旁边介绍着说,“婶子,这就是佳慧。”
  张巧儿看了看董佳慧,又看了看周银娣抱在怀里的甜妞,有些语无伦次的说,“这,这是佳慧,那这闺女是?”
  “这是我孙女,老大家的,叫甜妞。”
  张巧儿这才知道上次是误会了,她见董佳慧抱着甜妞出门,还以为甜妞是董佳慧的闺女。
  两家人在堂屋坐下,董家人不动声色得打量着赵东林,看他身材挺拔,仪表堂堂,人也是稳重大气的样子,心里都为董佳慧感到高兴。
  “呵呵,这是你们两家人第一次见,要说东林和佳慧,都是我熟悉的,两人郎才女貌配的很,大家看呢?”
  “是,确实挺配。”
  张巧儿也笑着,她看了眼坐在对面的董佳慧,心里想的是,前几天遇见还说谁家娶了这样的闺女就是福气,谁能想到儿子看上的就是她啊!
  虽然她应下了儿子跟董家闺女的亲事,张巧儿心里一直都有些意难平,今天知道董佳慧就是上次遇见的这闺女,张巧儿原本心里的那一分不乐意也没了。
  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合该她要做自己儿媳的,这时候她也不管佳慧是不是离过婚了,只要能跟东林好好过日子就行,别人说闲话她就把耳朵捂上。
  赵家其他人也在打量董佳慧,赵彩霞是长姐,她性子老实,喜欢的自然也是老实人,她看董佳慧眼睛澄亮,脸上笑着又有些羞涩的样子,觉得这董佳慧看上去还挺合眼缘,起码比之前的汪梅要好些,至于董佳慧离过婚的事,来之前她也打听过,是那卢家蛮横霸道不讲理。
  赵美香没她大姐那么多想法,只觉得这个未来嫂子看上去挺年轻的,比二嫂还面嫩,而郑月芬呢,一开始听说大伯要找个离婚的女人她还幸灾乐祸过,以为离过婚的女人看上去肯定灰扑扑的没有神采,谁知道今天一看是这么一副光鲜亮丽的样子。
  两家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家常话,很快半小时过去了,赵菊花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口道,“东林,你让佳慧带你四处转转啊,这里以后就是你老岳家了,可得提前熟悉熟悉。”
  赵菊花说完大家伙儿都笑了,董佳慧被大家笑的红了脸,赵东林倒是大大方方的起身,等着董佳慧带他出去转转。
  董佳慧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带着赵东林出了堂屋,两人在院子里随意有些,走到那颗石榴树下,赵东林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个长方形的硬纸盒子递给了董佳慧。
  “这个给你。”
  董佳慧接过后好奇的问,“这是什么啊。”
  “你打开看看。”
  董佳慧打开一看,盒子里竟然是一块女士手表,上海牌的,她惊讶的看着赵东林,是真没想到赵东林会送块手表给她。
  “我前天去县里开会,看到这块表不错就买了。”
  事实自然不像他说的这么轻描淡写,在这个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工业用品都都得凭工业票才能购买,光是这个票就已经难住了大部分人,赵东林之所以有,还是之前在部队的时候留的。
  其次,上海牌手表属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不说价格不便宜,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这块表一百二十八块钱,在农村,普通人家收入好的一个月不过十块钱,这块手表抵得上农家人一整年的收入,还得不吃不喝才能存下。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董佳慧要把表还给赵东林,赵东林推拒道,“收下吧,这是送你的结婚礼物。”
  结婚两个字从他嘴里轻轻飘出,那么自然而然,不刻意不扭捏,仿佛就该如此,董佳慧抬眼看他,被他眼里蕴藏的温柔打动了。
  她捏着手里的纸盒子,第一次对结婚燃起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欢喜来。
  一开始,赵东林于她而言是根沉溺水中的浮木,因为除了他之外,她已经没了其他更好的选择,尽管他是个令人心仪的男人,但她对他并没有产生任何爱情的情愫。
  她带着一颗自私的心回应了他的感情,可今天,这个结婚礼物让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开始有了期待。
  因为一块手表,但也不仅仅是一块手表。
  在二十一世纪一块手表可能不算什么,价值也有高有低,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但在七十年代的今天,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是结婚三大至高配置,手表在市场上更属于一表难求。
  他不因为自己离过婚而看轻自己,在彩礼上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甚至不声不响买了块手表送给她,跟她说是结婚礼物。
  她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他,这一切都是他自发自愿做的。
  一个男人重不重视你,跟他愿意为你花多少钱,虽然不是全然对等的关系,但起码是有一定因果的,一个不重视你甚至无视你的人,会花这个力气花这么多钱去买块手表吗?这不是必需品,买不买都无所谓,即使不买也不会影响他们的说亲。
  “谢谢你,我很喜欢。”
  这一次她没有拒绝,而是对他笑着,坦然的收下了。
  “嗯,你喜欢就好。”
  见她喜欢,赵东林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到了饭点,两家人在饭桌上坐下,家里椅子不够,董佳慧几个嫂子去邻居家借了几个椅子。
  “亲家,你们这真是太客气,这么一大桌子好菜,咱们今天肚子得圆两圈才能下桌了。”
  董佳慧跟赵东林出去说了几句话的功夫,两人的婚事已经谈定了,张巧儿跟陈桂香开始互称亲家起来。
  “客气啥呀,都是家常菜,你们不嫌弃就好。”
  陈桂香开怀笑着给大家布菜,一定不让客人空碗空筷子。
  “嗯,味道挺好,亲家这手艺赶上国营饭店的大厨了。”
  “是啊,好多菜色我都没见过,我都不知道冬瓜还能用小虾米来煨呢。”
  赵菊花时不时说几句话活跃气氛,比如今天桌上的菜,她几乎夸了个遍。
  “我家佳慧啊特别会做饭,这个冬瓜煨河虾,还有这个大骨汤都是佳慧鼓弄出来的,我们这都是跟她学的。”
  之前总是两个妯娌表现好得婆婆夸,这次刘秀云也聪明了一次,在恰当的时候说了句恰如其分的话,看到婆婆嘴角的笑意,刘秀云的头高傲的往上扬了扬。
  “可不是,要是佳慧自己动手,今天的这几个菜的味道可要增色不少。”
  周银娣也给小姑子助了一把力,赵菊花笑着说,“那以后我可得找机会尝尝佳慧的手艺了。”
  “有机会,咱们离的这么近,想吃啥张个口,不费什么事儿。”
  陈桂香说完,赵菊花捂着嘴笑着说,“婶子,你这话就说错了,我现在是跟佳慧离的挺近,等佳慧跟东林结了婚我可就离的远了,想吃啊得回上河村才能吃上喽。”
  一桌人就哈哈笑了起来。


第二十三章 
  赵家的人刚离开; 整个大宇村都知道董佳慧今天说亲的事。
  “说的是上河村赵满柱家的大儿子赵东林,也是离过婚的; 前头的媳妇是下乡的知青; 后来不知怎的; 不想跟赵东林过了要回城; 心狠的撇下两个孩子就走了。这赵东林也是个能耐的主; 十几岁进部队一路当上连长,前阵子转业回乡当了他们上河村的村支书,一个月工资就有62块钱。”
  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八卦的力量,人前脚刚走,后脚就被人扒的底朝天,家里有啥人; 工资多少,房子多大,甚至于养了几只鸡几只猪都探听的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的假的?她一个离过婚的也能找着条件这么好的?男方不是有什么隐疾瞒着没说吧?”
  这就是人性; 大部分人是见不得别人好的,他们的隐藏台词就是,离了婚的女人不可能这么有市场,这男的即便是村支书; 即便工资拿的高也一定有什么不好的。
  “隐疾倒是没听说过; 刚刚他人经过,我远远看了一眼,穿着军装; 长得挺精神的,个子高着呢,起码得有六尺高。”
  一尺是三十三厘米,六尺就相当于一米八左右的身高,这个身高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算高的。
  “这下陈桂香满意了,挑捡了这些日子,还真给她捡了个好的。”
  赵东林在部队是连级干部,拿的是二十级工资,转业后属于乡级科员,由上级指派到上河村担任村支书,工作就是负责监督村长及村委会其他人的工作,拿的是二十一级干部工资。
  二十一级行政工资每月六十二块,如今一块钱就能买一斤二两鸡蛋,买一斤七两的猪肉。
  玉米面能买十一斤,白面能买七斤,豆油能打一斤四两,如果是白萝卜,可以买上百十来斤。
  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的城市户口,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去工厂招工,城里工人的工资最普遍的是三十六块钱一个月,城市居民的人均生活费一个月八块钱,要是算农村生活费那就更少,人均两三块钱就足够了,毕竟农村有自留地,蔬菜鸡蛋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另外花钱去买,六十二块钱的工资,还是月月都有,那是多大一笔收入,也难怪村里好些人心里头泛酸。
  从下午开始,董家一**的来了好些人,都是来打听董家跟赵家亲事的。
  “桂香,这下你可是扬眉吐气了,佳慧找的这个比之前那个还好呢。”
  陈桂香本来是笑着的,一听这话脸上就有些不大好看,觉得说这话得简直不知所谓,都这时候了,还提什么卢家,这不是存心让人心里不痛快嘛。
  陈桂香还没说话,另外就有人跳出来转移话题,当和事佬。
  “哎呀,今天是个好日子,提以前的事做什么,咱们说以后就行了。”
  “就是,人家可是村里的支书,是吃公家饭的,佳慧下半辈子跟着吃香喝辣就行。”
  “听说男方有两个孩子,都是多大啊?”
  “一个四岁,一个还不到一岁,都挺小的。”
  “小的好,小的佳慧嫁过去带着还能养熟了,要是大了心里记挂着亲妈就养不熟了。”
  “这样也好,不管以后佳慧生不生,反正男方有孩子也不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热闹,陈桂香就陪大家坐着间或回两句,等下午上工时间到了大家才各自散了。
  *****
  张巧儿回家后拿着儿子赵东林跟董佳慧的生辰八字去算日子,顺便问问两人合不合适,现在全国都在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因此她是偷偷带着鸡蛋白面上门问的。
  “这两个八字算下来上乾下坤,天作之合,夫妻和睦,事事顺心,能够安享晚年,子孙都有大出息。”
  张巧儿一听两人八字相合高兴的合不拢嘴,至于什么“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话没怎么注意,拿着先生算好的日子就回了家。
  农历九月十月十二月各有个好日子,因为今年过年早,元旦后一月三十号就是除夕了,腊月里忙着过年天气也太冷,因此张巧儿首先把农历十二月的那个日子给否了,剩下的两个她纠结着选哪个。
  “妈,要不你问问大弟的意思,他要是想早点娶媳妇呢你就挑前头那个,他要是愿意多等等,那你就给他挑后头那个。”
  农历九月也就是阳历十月,属于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时节,等到了十一月就开始上冻了,赵彩霞自己就是冬天结的婚,那叫一个痛苦,所以她觉得能早点结就早点儿结,新人不用受苦,来家里帮忙做席面的不用受苦,就是一家人也不用顶着凉水洗锅洗碗。
  “问你兄弟,问他能咋说,他肯定是巴不得媳妇早点进门子了。”
  赵彩霞看她妈笑的不像不情愿的样子,手里剥着花生好奇的问道,“妈,我觉得你对这新媳妇挺满意的啊,怎么之前听美香说你不大同意的呢。”
  张巧儿放下手里写着结婚日子的红纸,叹了口气,跟大闺女把自己上次去大宇村的事说了。
  “我觉着这闺女性子挺好,模样也不差,也挺会收拾孩子的,你说你兄弟娶媳妇回来图什么,不就图过日子带孩子嘛,人是他自己选的,我硬是犟着不同意也不是个事啊,之前汪梅那事你兄弟心里说不准真的怨我,这次我要是不顺着他,以他的性子,这辈子不找都有可能。”
  赵彩霞把剥好的花生米碾碎了喂给英宝吃,边喂着侄女嘴里也不住的安慰着她妈。
  “妈,你别想那么多,东林心里不可能怨你,谁也不知道汪梅是那样的啊,刚认识她那会她嘴多甜啊,跟摸了蜜一样,别说你看差了,我还看差了呢。人嘛都是会变的,她一个城里人,不想在农村过想回城里也正常,我没去过大城市就去过咱们县城,我还羡慕住在县城的人呢,人家出门就是大公路,有商店有市场还有电影院,这些咱们下乡可没有,所以吧,我一直不认为汪梅回城怎么样,虽然东林没了媳妇但现在不是又找了嘛,只是可怜了这两个没妈的孩子。”
  赵彩霞摸了摸英宝的头,英宝这丫头被张巧儿赵美香照顾的很好,米糊糊、鸡蛋羹、白面馒头泡糖水,吃食绝对是村里上数的,也亏了赵东林工资高,否则这么吃也吃不起。
  赵东林每月的工资还是上交到家里,赵彩霞知道她妈手里捏着不少钱,像她平时回娘家,她妈也没少给她捎东西,大丫二胖最爱来姥姥家,就知道姥爷家的吃食多。
  之前她妈过的挺节省的,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想开了,也舍得拿钱出来给孩子们买吃的。
  “给董家的彩礼就那么来?”
  六十六块钱,从头到脚买两身,另外还有50斤玉米面,20斤白面,10斤红糖,十斤水果糖,五条大前门,200个鸡蛋,另加两床棉絮。
  之所以添这么多吃食,是因为董家说了,彩礼钱董家不会留,全让董佳慧带过来,另外,董家还给佳慧陪嫁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是陈桂香加上的,这半年来董佳慧给人缝缝补补做衣服能挣些钱,除了平时给家里添点东西外都给陈桂香存着了,钱不多,不过大几十块,陈桂香心疼闺女,想再添点钱给她买个缝纫机,这样到了婆家也能继续干点私活挣些钱。
  女人手里有钱腰杆子才硬,她是怕闺女性子绵软,在婆家受欺负,虽然赵家人现在看上去都挺好,但日久才能见人心。
  陈桂香的提议董家人大部分是没什么意见,尽管她是二嫁,但陈桂香用的是自己的钱给闺女置办嫁妆,另一个,董佳慧找的人家好,村里的干部,你能保证什么时候用不到人家的关系,人情社会,多个人就多条路,脑子清楚点的也不会计较这点蝇头小利。
  “你妹结婚咱家没赚到还要倒贴,咱们农村有这么嫁闺女的吗?”
  农村人家儿子值钱,闺女的彩礼娘家多半会扣下大半,甚至一样不陪的也有,到小姑子这可好,婆婆不仅说了赵家的东西都让小姑子带过去,还另外给她添置东西,一张床一个衣柜还有一台缝纫机,就算小姑子有几十块钱在婆婆那,剩下的也要花上百十来块的吧?
  刘秀云不是对小姑子有意见,她就是心里不平衡。
  “别人家是别人家,咱家是咱家,吧闺女不当人你就高兴了?亏你自己还是个女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话是董佳慧说过,董家人觉得挺有意思,也常拿这句话开玩笑,董爱民一说刘秀云就绷不住笑了。
  “瞎说什么呢,我就是这么一嘀咕,就成为难了?”
  刘秀云哼了一声扔了件衣服过去,经过丈夫这么一打岔她心里的不舒服已经散了大半,剩下的就只能忍着了,关键是这种想法千万不能让婆婆知道,否则又得说自己如何不懂事,不团结。
  “家和才能万事兴,你是咱董家的媳妇,就得守咱们董家的规矩,咱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就跟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不能有那种你吃得多我吃的少的心思,你要是觉得自己吃不饱那你就使劲吃,咱们全家不吃紧着你一人吃饱了,要是你自己不饿只是看别人吃的比自己多就心里不痛快,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要反思,要纠正。”
  这么大人,被婆婆这么当着面的教训还怎么见人啊,反正刘秀云是挺怵自家婆婆的,虽然婆婆人看上去挺和气,也不是那种天天来事的性子,但说话做事一套套的能把人给说晕了。
  更无语的是,每次被婆婆教训后,刘秀云都觉得婆婆说的话特别对,特别有道理,这就造成了她自己心态上的纠结和崩溃,理智上知道自己错了,但思想上却控制不住那么想,有时候她都觉得自己会得精神分裂症。


第二十四章 
  这天卢成元刚出了家门准备去地里上工; 路上遇见了几个从小光着腚长大的发小,走过来就搭上了卢成元的肩膀。
  “大头,你媳妇说人家了; 你知道不?”
  卢成元绰号大头; 之所以叫这个; 不是因为他头大; 而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元”字。
  新中国成立没多少年,村里不少人家还留着旧社会的老物件,比如袁大头。
  银色的铜板上刻着一个光头男人,老人们说那个男人叫袁世凯; 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当过皇帝; 不过当了八十多天就嗝屁了。
  老人们还说,这种铜板就叫袁大头,民国的时候,大家都用这种铜板买东西。
  孩子们听的似懂非懂,什么民国,军阀他们不懂;
  只记住了个袁大头; 从此; 大头就成了卢成元的外号。
  卢成元听的云里雾里,一时间没回过味来发小们说的是什么事儿。
  “你前头的董家媳妇儿跟上河村的村支书赵东林说上亲了,结婚日子都定下了,怎么样; 你听了之后感受如何?”
  都是一起长大的,从小到大玩笑惯了,彼此说话没什么顾忌,他们的本意是调侃卢成元离过婚娶了两个媳妇的事,也没其他的意思。
  毕竟两人离了婚,也各自有了新的生活,没什么好避讳的。
  可他们说完后发现卢成元的面色不大好,不是想象中豁达的样子,这就让他们有些搞不懂了。
  “怎么?你不会真的心里不痛快吧,我劝你赶紧把心思收了,你现在的媳妇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是让她知道你还惦记着之前那个,她还不定闹成什么样子。”
  “就是,过去的事就算了,别再瞎想,把现在的日子过好,早点生个大胖小子是正经。”
  这算是发小们的肺腑之言了,从唐彩凤进门到现在,卢家是两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让村里人跟着看了不少笑话。
  本以为卢成元离了婚又娶了新媳妇,卢老婆子很快就该抱上她心心念念的大孙子了,谁知几个月过去了,唐彩凤的肚子一直没动静,大家伙儿私下里都在议论,不过没拿到明面上说而已。
  前头媳妇没怀说人家怀不上,有问题,这都换新媳妇了,没道理还怀不上啊。
  村里人爱相互间说笑,但这玩笑不是随便开的,随着说着玩叫玩笑,说到别人痛点了那就不能叫玩笑了。
  比如唐彩凤没动静这件事,难不成谁敢当面问卢家人,哎,你家媳妇怎么还没怀上呢,一个两个都没动静,不会是你家儿子自个有问题吧?
  这话大家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谁能拿到卢家人面前提?除非真想跟卢家结仇,卢有根还当着队长呢,谁敢?
  董佳慧说了亲的事让卢成元心里不大痛快,这种不痛快表现在他比平常更不爱说话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唐彩琴照例是一通含沙射影的辱骂,卢成元盖着毯子,背着唐彩凤躺着,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
  赵家挑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初八的,也就是阳历十一月二十八号。
  “你那婚房怎么弄?董家要陪一张床一个衣柜,剩下的你还要添置些啥?”
  这年代讲究人家结婚就是三转一响并三十二条腿,三转一响另说,就说三十二条腿,包括了床、沙发、衣柜、五斗柜、写字台跟梳妆台。
  这些家具赵家都有,当初赵东林跟汪梅结婚张巧儿就给他们置办全了,但现在这个情况,要让董佳慧进门后用之前汪梅用剩的东西,张巧儿怕董佳慧心里头膈应。
  “重新置办吧,换下来的家具放美香屋里。”
  刚好美香房里的家具旧了,不如给她淘换下来也不浪费。
  张巧儿点头,家具看似大件,其实找木匠打家具不过费些木材钱手工费,一套打下来百十块钱顶天了,儿子一个月六十二块钱的工资,这百十来块钱她还是舍得掏的。
  日子定下后,赵懂两家按部就班的做着准备工作,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结婚的正日子。
  这天,天刚蒙蒙亮陈桂香就推丈夫起床。
  “我一晚上没睡好,咱们得早点起来做准备。”
  她生了四个,娶了三次儿媳,嫁过一次闺女,按理说有经验了不该紧张,何况闺女这次嫁人还是二婚,可正因为二婚,陈桂香心里头才更加紧张。
  赵家仁义,没说婚事随意糊弄,而是按着正紧结婚办的,礼节上彩礼上一样不差,人人都说佳慧这次掉进了福窝,陈桂香越发想把喜事办好。
  男方早上过来接亲,中午自家摆酒,这一整天都别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