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五零巧媳妇-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民政助理秦长明见到巧莲,赶忙热情的打招呼。
“嗯,今早晨我去河边看了,水位上涨了不少,离着我家地都挺近了。
我家房子还好,盖在半山坡上,想来发洪水未必能冲到房子,不过庄稼估计要悬,继续下的话,庄稼很可能要遭水淹。”
巧莲叹口气,很是担心,就算她有系统,庄稼受灾了,她也会心疼。
“咱乡里怎么样啊?这雨要是继续下,乡里可得早点儿做准备,防汛抗洪。”巧莲正好看见韩书记进来,便随口说了一句。
第254章 有惊无险
从七月中下旬到八月初,几乎每天都下雨,即便是不下雨了,天也阴阴的。
地里的作物得不到光照,又大部分都浸在水中,根系被泡烂,长势很差。
县里已经下了防洪预警,各乡镇都派了民兵还有青壮劳力巡逻,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及时组织百姓转移到高处去。
“二丫头,你那头怎么样?实在不行就把把孩子们都领过来,到这边住着,家里值钱的东西和牲畜都弄过来。
万一真的发了水,你一个人能照应过来四个孩子和这么多东西么?”
陈家老太太见着态势不好,要求巧莲领着孩子回到乡里住。
“是啊,二妹妹,赶紧搬过来吧,这雨还在下呢,真有点儿什么事情,你照顾不过来。
妹夫这一趟又出远门了吧?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你一个人领着四个孩子在石嘴子住,还真是让人不放心。
咱这边毕竟人手多,大家伙搭把手,谁都能帮你照应一下。”张文广兄弟,连同巧娟春桃妯娌都劝。
这阵子雨一直下,省里也担心下雨会影响路况,导致物资运送不过来,所以前几天就把个地方的运输队都调走了,说是出去运一批物资回来。
曲维扬走了有六七天还没回来呢,巧莲在家里也挺担心,就怕曲维扬他们被雨给耽误在哪里了。
“大姐,姐夫,暂时石嘴子还没什么大事,先不用搬,要是我看着事情不好,肯定往你们这边搬。”
曲家地势高,就算真的有洪水也不至于淹到曲家,巧莲倒是不怕。
雨一直还下,整个儿大营乡,应该说整个儿县城都人心惶惶,生怕真的发了大水。
县里的领导一个个都心急如焚,各自下到容易发生灾害的乡镇去监督指导,然而自然灾害并不会因此就停止。
万良、黄泥、抽水、兴参、苇沙河口子,相继传来消息,这些地方发了大水,不少房屋被冲垮,百姓的衣物、粮食都被洪水冲走了。
消息传到大营乡,老韩书记和乡里所有干部,连同乡里的民兵和青壮劳力,都在河边守着巡逻。
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可以及时通知百姓撤离。
“都瞪大了眼睛瞅着,千万不能松懈,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立即敲锣,都挺懂了么?”老韩书记披着蓑衣,在河岸边大声的喊着。
“听懂了,韩叔,你放心吧,我们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谁也不会疏忽。
老韩叔,你已经三天没合眼了,还是去休息下吧,这边有我们这些年轻人守着就行。”
其他几个年轻的干部,一边打着包票,一边劝韩书记休息。
“咱们这边是汤河上游,水没那么大,老韩叔别担心。你就放心回去休息,这边我们看着,绝对没问题。”
这个时候,韩书记哪能真的去休息?他一时一刻也不敢离开啊,生怕真的有什么意外,那乡里的损失可就大了。
就在大家伙都悬着心惴惴难安的时候,雨渐渐小了,等到第二天清晨,雨停了。
看着上涨了一大截儿的汤河水,老韩书记总算松了口气。“停了好,雨只要停了就好啊。
去,快去各处看看,昨晚上有没有地方让水淹了?”
瞧见雨停,老韩书记高兴不已,连忙打发人沿着河岸往各处查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意外情况。
乡里的年轻人赶忙照着老韩书记的吩咐,各处去查看,过了一阵都回来了。
“老韩叔,咱乡里大部分都没事,只有仙人桥下游靠着河边的一些人家都进了水,房子进水尺余深。
幸好人员和财产早就转移走了,没有太大损失。”
“另外,就是河北村有几处靠近大山的地方,昨晚被大雨冲下来不少泥土砂石,有两家的房子差点儿被盖住了,还有一条路也被沙土堵死了。
不过好在乡里提前做了防备,人员早就撤出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还有,咱乡里通河北的那座木桥被水冲断了。”
河北村,在汤河北边,跟大营乡就隔着一条河,河面上架了座木桥,这木桥年头有点儿长,禁不住大水冲击,被冲走了。
幸好可以从仙人桥那边绕行,而仙人桥那边的桥是新修的石头桥,非常结实,所以分毫无损。
听见众人汇报,老韩书记总算松了口气。
“幸好咱们提前有所准备,把可能遭水淹的地方都隔离了,又安排靠近山根儿的住户都转移,这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万幸万幸。
巧莲啊,幸亏你提醒我,不然我还真是想不到,会有砂石被冲下来。”
老韩书记想起来巧莲的提醒,不由得庆幸万分。“你是那些人家的救命恩人啊,我替他们,谢谢你。”
“韩叔,你看你这话不就太见外了么?我也是乡里的干部,理所应当为乡里百姓着想啊。
只要咱大家伙都平平安安就行,谢就不用了。”巧莲也没想到,真的如她所预测那样,河北村那边不少地方真的发生了泥石流。
河北村那边跟石嘴子还不一样,石嘴子住户少,树木茂密水土保持的好,即便是这些天下雨,发生泥石流的几率也小。
河北村不少住户呢,他们也是靠着山住着,后山上头大树已经被砍伐光了,只剩下一些小树,好多地方的土石都裸露在外。
连日来大雨早就把山给泡透了,大雨带着泥土砂石往下冲,那股劲头可是非常大,一个弄不好,人就会被活埋在里面。
巧莲也是冷不丁想起来,才跟韩书记提了一下。
老韩书记一听巧莲的话,觉得格外有道理,于是立即安排河北村靠山根儿住着的人家,尽早转移确保安全。
没想到真的如巧莲猜测那样,果然就发生了泥石流,而且还挺严重。
这时候大家伙都格外庆幸,幸好老韩书记听了巧莲的话,转移了群众,不然这一次,大营乡可就损失惨重了。
“雨虽然停了,可咱们依旧不能掉意轻心,安排巡逻的人手暂时不能撤离,依旧要持续关注河水状况。
一旦有异常,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老韩书记毕竟年纪大了有些经验,没有因为雨停了就大意,依旧安排人守着巡逻。
“也不知道这雨还能不能下了?要是再下,咱今年可就真是难过了啊。”
老韩书记摇头叹气道。“白瞎了那些庄稼啊,这一场大水,冲了咱多少亩地?真心疼死我了。”
第255章 洪水灾害
连绵半月多的雨,总算是停了下来,虽然太阳还没有露面,可云层似乎没那么厚了,天色也明朗了不少。
大家伙的心随着天色渐晴,也都渐渐放松下来。
接下来两天一直没下雨,久违的太阳也从云层里探出头来,大地再次沐浴在阳光之下。
人们忍不住发出欢呼,总算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两天没下雨,汤河水位有所下降,老韩书记和乡里的干部也都松了口气。
“看这个样子应该没大事了,不过也不能太大意,留下一部分人手继续守着巡逻。
其余人都去帮着河北村,清理砂石泥土,尽早让大家伙搬回去。”老韩书记吩咐了接下来的任务。
大雨停歇,洪水渐渐退却,那些转移了的群众也都陆续回到家里。
出门十来天的曲维扬,在雨停三天之后,也回到了家里。“媳妇,不好意思,回来晚了。
路被大水冲坏了,好多砂石挡在路上,耽误了两天。”曲维扬一回来就赶紧解释道。
“回来就好,我在家猜着也是路上出了问题。
好好休息几天吧,这次出去时间长,估计都累的不轻。”见到曲维扬平安归来,巧莲也算松了口气。
曲维扬心里记挂着家,记挂着自家地里的庄稼,哪能休息啊?扔下行李,直接就去和自家地里查看情况。
石嘴子这边是汤河下游,离着不远就并入松花江,上有还有其他小河注入,所以河面宽阔不少,自然水位也上涨的多。
幸好曲家地势高一些,大水倒是不至于淹没过来,离着曲家院子还很远呢。
倒是地里的庄稼,有三分之一都过了水,靠近边缘的地方,好多苞米高粱都被冲走了,其余的也都倒在了地上。
“白瞎了今年的庄稼,媳妇,你也别急上火,等着水彻底退了,把冲倒的庄稼再扶起来,说不准还能长。
今年这是瞎年头啊,唉,咱老百姓就指着庄稼过日子呢,谁成想遇上这样的天气?”瞧见地里的庄稼到了,曲维扬也十分心疼。
要说巧莲不心疼,那是假话,就算她不指着这点儿庄稼,可那也是她辛辛苦苦侍弄这么大的啊。
眼见着庄稼倒下去那么多,她怎么可能不难受?可再难受能怎么样?自古以来弄明不就是如此么?
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如何,全看老天爷赏不赏脸。
今年很明显,老天爷果然是不赏脸,打算让大家伙饿肚子,巧莲也没什么好办法啊。
“嗯,等着过两天水退了,再过来扶庄稼吧。
如今就希望,可别再有别的事情了,给咱老百姓留条活路吧。
要不然,今年冬天大家伙可怎么过日子?”巧莲感叹不已,身为农民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两口子在地里转了两圈查看一下情况,确定损失不算太严重,这才回家。
曲维扬出门一趟累的不轻,回家了倒头就睡,直睡到第二天才恢复过来。
大营乡这边地理位置好些,加上老韩书记领着干部们提前动员撤离,所以人员没有损失,只有部分房屋进了水,也算是万幸了。
其他地方却未必有这样的幸运,抚松、靖宇两县,靠近松花江两岸的部分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灾,也造成了部分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洪水退去,县里各地都在积极恢复生产。
由于接连大雨,不少路段和桥梁被冲毁,县里紧急调拨人手,到各处抢修,曲维扬的运输队,也被调过去帮忙。
经过差不多半个月的抢修,总算各处都恢复了通畅。
至于那些受灾的地区和群众,县里也尽量想办法救灾赈济,灾后安置的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紧张有序的进行。
当然,这些事情跟巧莲没有太大关系,她还是照常上班,只是近期不用去县里学习了。
嘉康佳媛还没开学,巧莲上班也不用再领着孩子们了,把孩子们都留在家里,由着他们疯玩儿。
好在嘉康佳媛都懂事,照顾着俩弟弟还满周全的。巧莲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中午还得回来做饭,日子就这么忙忙活活的过去。
转眼间就到了八月下旬,学校里开学了,嘉康佳媛重新回去上课,这俩孩子期末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开学时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
在一大票十来岁的孩子们中间,这两个才八岁的娃,倒是也不打怵,反而越发有劲头,学习非常认真。
九月初,县里妇联还有卫生部门传下来指示,让各乡镇的卫生工作人员,去县里开会学习。
主要是最近麻疹流行,再加上入秋天冷了,是克山病极易发作的时间,所以县里卫生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去学习,宣讲各类疾病防疫知识。
克山病,也是东北一种典型的地方病。
早在一九三五年,黑龙江克山爆发过一种不明原因的病症,死亡人数很多。
当时的日伪统治者怕影响移民拓荒,所以派了专家来研究这种病情。
最终认定这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性疾病,然后就以克山这个地名来命名,叫做克山病。
克山病起病急,病情重,病人头昏、迷乱、吐黄水,死亡非常快速,所以也被人成为“快当行”、“吐黄水病”,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各省都非常重视这种疾病,也派了医学专家研究,同时组织各乡镇卫生部门的相关人员培训学习。
巧莲是大营乡的妇女主任,同时也兼管卫生防疫工作,当然得去开会学习。
“韩叔,我明天要去县里开会学习,县卫生部门又组织人去学习防疫方面的知识,明天就不过来上班了。
咱乡里有没有什么文件要送的?我正好顺路就给捎过去吧,就不用你专门跑一趟了。”
这天临下班之前,巧莲向韩书记交代工作,顺便提了一下。
“还真有呢,这里是咱乡里统计前次水灾受灾情况的报告,你去县里,正好就捎过去吧。”
韩书记一听,赶紧把一份厚厚的文件装在牛皮纸袋子里面,交给了巧莲。
“好,那我就直接拿着了,明天送去县里,韩叔,我先走了啊,接孩子去。”
巧莲把文件收好,赶忙从乡里出来,去接了孩子们回家。
第256章 农林专家
九月三号一大早,巧莲起来生火做饭,一推开门,就觉得外头冷飕飕的特别凉。巧莲感觉着,好像只有几度的样子。
“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年头,这才七月二十几呢,咋就这么冷?”
农村人大多数都是按照农历来计算时间和节气,春种秋收也大多如此,巧莲大多数时候也是这么算。
去年闰了个五月,所以今年公历和农历相差有点儿多,公历九月初了,农历才七月二十几。
按说,这时节气温不至于如此低,还不到中秋呢,哪能这么冷啊?
“要是一直这样,闹不好今年要提前下霜,太冷了。”巧莲抱着柴禾进屋,跟曲维扬抱怨道。
“是啊,今年的天气有点儿反常,是应该注意。”曲维扬也感觉到外面的寒意了,忙过来帮着巧莲生火做饭。
夫妻俩在厨房做早饭,孩子们陆续起床穿衣洗脸,等着饭好了,孩子们也收拾妥当。
于是一起吃了早饭,然后曲维扬骑车子去县里上班,巧莲用另一辆自行车推着嘉俊嘉和,领着嘉康佳媛去大营。
曲维扬一般时候都是骑车去县里上班,巧莲这边也经常要用车子,所以巧莲就另外又买了一辆自行车,家里两辆车子也方便些。
嘉康佳媛这俩娃最近也吵着让巧莲给他们买车,可现在的自行车都是二八横梁的,嘉康佳媛才八岁呢,太小了骑不了。
系统里倒是有小孩子能骑的车,可巧莲不敢买啊,太显眼了,别人一看就会觉得奇怪。
如今连二六斜梁的女式车子都没有呢,哪里来的儿童车?
所以嘉康佳媛怎么跟巧莲磨叽,巧莲也没答应,这俩娃就只能步行跟着巧莲去上学了。
主要是巧莲等会儿要去县里,还是骑车子方便,不然的话,巧莲就赶骡车送孩子们了。
步行走自然慢了许多,好在嘉康佳媛都大了,走几里路也没有喊着累。
好不容易到了乡里,俩大的去了学校上课,俩小的交给了巧娟帮忙照看着。“姐,娘,我尽量中午赶回来。”
巧娟怀孕也有五个月了,已经显怀,好在看起来肚子正常,不像巧莲那时候肚子特别大,身形也算灵活。
再加上有老太太在这边住着帮忙,巧莲才敢把孩子放这边,不然的话,嘉俊嘉和这俩孩子,还真是没地方安置。
“行了,你快走吧,别磨叽了。
你说你也这么大个人了,连添件儿衣裳都不知道,穿这么少骑车子不冷啊?孩子都穿的挺暖和,自己咋不注意?”
老太太扫了一眼巧莲身上的衣裳,见巧莲穿的不多,忍不住嘟囔了两句。
老太太不提,巧莲还真是没留意,早晨起来她光是给孩子们套了衬衣衬裤和毛衣毛裤,倒是自己身上除了件外衣就是薄衬衣呢。
“娘,没事儿,从咱这骑车子去县城要爬坡,穿多了到时候热的慌。也就是早晨起来凉,等会儿中午就热乎了。”
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晨冷中午热,不过今早晨这个冷劲儿的确有点儿不同寻常。
巧莲随便说了两句话,便推着车子上了大道,然后骑上车子往县城走。
巧莲骑车子的技术还算不错,加上这两年路修的不错,所以没用上一个钟头,就到了县里。
巧莲直奔卫生局,到了那边,大家伙都差不多到了,于是一起开了个会,然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叠资料,让大家伙回家去看,这会也就算结束了。
出了卫生局,巧莲又赶紧把韩书记的那份材料送去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送了文件从办公室里出来,正要往外走呢,迎面却遇上了好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乔县长。
另外几个不认识,看上去不像是政府里的工作人员,倒有点儿文化人的模样。
两下正好走了个碰头,巧莲也不好说是扭头往别处走,只好上前打招呼。“乔县长,您好。”巧莲含笑点头。
乔县长刚才正跟身旁几个人聊着呢,没留意巧莲,此时一抬头看见了,脸上立时露出惊喜之色。
“陈同志?怎么这么巧?刚刚还提起你呢,结果就碰见了。
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是咱省里农林方面的专家。
人家来咱县里,主要就是来研究防控松毛虫的事情,人家是来向你取经呢。
我刚想找人通知你们乡,请你来一趟呢,不想正好遇上了。”
“范教授、林教授,这位就是书写那份材料的陈巧莲同志。
幸亏有她提出意见,我们县才能那么快扑杀松毛虫,控制住了灾情啊。”乔县长颇为自豪的向旁边几个人介绍道。
那几位农林专家一听这话,倒是都愣了,他们在见到那份材料之后,都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研究方向。
东北高寒山区,针叶林繁密,一旦发生松毛虫灾害,后果不可估量。
材料里提到的生物控制办法,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对人和牲畜造成危害,而且还不会导致松毛虫变异产生抗药性。
如果真的能够研究成功,绝对是百里而无一害的好办法。
不过那份材料只提供了大方向,详细的具体操作没有。
几位专家都很想见一见材料的书写人,想从对方那里知道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抚松之行。
可他们谁也没想到,那一份材料,竟然是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同志所写,这倒是让他们有些惊讶。
当然,这几位都是有文化素养的人,更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所以并没有因为巧莲年轻就心存鄙视,而是态度很和蔼的上前来,主动朝着巧莲伸出手。
“这位就是陈同志?久仰久仰,陈同志写的那份材料,我们一直在研究。
厉害啊,陈同志竟然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令人佩服。
这次来,主要就是想找陈同志探讨一下,关于松毛虫生物防控的事情,还望陈同志不吝赐教。”
对方主动伸手了,巧莲自然不好拒绝,于是伸手与对方握手三秒钟,然后收回手。
“当着几位教授的面儿,我哪敢胡说?那份材料上所写,大部分是我以前在一份报纸上看的,但具体是什么报纸,哪一年的,都有些记不清楚了。”
“当时松毛虫灾害严重,我忽然想起来当初曾经看见过一些相关的东西。
这才把乡下老人的经验,还有以前看过的报道,综合起来写了那份材料,就是想为家乡出力,尽快解决松毛虫灾害。
说实在话,那些都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是别人的研究被我拿来用而已,我所知道的都写在材料里了,恐怕不能再给几位教授什么帮助。”
第257章 气候反常
巧莲前世学的不是农林,对这方面不算了解,只不过仗着前世信息发达,看过相关一类的报道。
再加上小时候生活在林场,听林场老人谈起过。
对面这些都是农林方面的专家学者,巧莲哪里敢班门弄斧胡言乱语?
几位教授一听这话,总算弄明白了怎么回事。
就说么,这么年轻的女同志,哪有那个本事研究生物防控技术?
释然的同时,大家伙也有些遗憾,这样一来,他们可就没什么依仗了,只能闷头钻研,或许要浪费很多时间走不少弯路。
“陈同志,能不能这样,你再想一想,多给我们解释一下。
那份材料里面,有一些东西写的不算很详细,我们想听一听你口述,或许当时你写的时候还有遗漏呢?”
范教授不死心,还是想从巧莲这里多打听出一些事情来。
巧莲一看这情形,不说肯定是不行了,她要是不肯说,人家保不准以为那份材料是假的,不是出自她的手笔呢。
这表彰大会也开了,奖品她也领了,这时候再被人怀疑那可不行啊。
“乔县长,能不能找间会议室让我们坐下来说?总不好就在这走廊里聊啊。”
看起来今天上午想返回大营是不可能了,巧莲也只好耐着性子留下来。
乔县长一听就笑了,“可不是?你看我都忘了,走,咱们去会议室,正好我也想听一听。
这位范教授不光在农林方面有研究,同时还是位气象研究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