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长,你怎么过来了?”
张大妈看到当先上来的那个富富太太的中年男人,有些惊讶。
“张大妈,这是电视台的记者,想要来拍几个手工炒茶的照片,这不村里现在就只有你们这边还有手工炒茶,所以我们就过来了。诶,我张大爷呢?赶紧找他老人家回来,这儿时间很紧。”
“诶诶,我这就去叫他。他去后山摘老鹰茶去了。”
“张大妈你歇着,我去叫吧。”
陈馨放下竹箩,摘下口罩,也没解开身上的罩衣,就打算这样子去叫张大爷回来。
“这位是?”
“我是跟着张大爷学炒茶的,我姓陈,村长你们稍微坐一会儿,我马上就去请张大爷回来。”
“诶,要不这样,我让其他人去,反正后山我们都熟悉。你先留下来给记者介绍一下情况,等大爷回来你再配合着炒炒茶?”
村长被那两位记者拉着嘀咕了几句,赶紧开口叫住打算上山的陈馨。
“我?”陈馨有点诧异,“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的,刚学了才不到一个月,万一说错了可不好,还是等张大爷回来再说吧。”
“没事儿没事儿,茶这方面的东西我知道,我给你补充就是,你听记者的安排好吧?”村长以为陈馨就是张家哪个亲戚的小辈,找不到工作才来跟张大爷学炒茶的,对她说话也不是太客气,但是基本的礼貌还是有的。
陈馨不好让村长丢面子,只能点头同意,顺带看了张大妈一眼。张大妈点点头,表示就按村长的意思办就好。
他们俩老了,也知道村长无利不起早,能巴巴的陪着记者过来,肯定是有好处的,他们平头老百姓一个,不过是表现一下炒茶的手艺而已,犯不着得罪村长。
从捡茶开始一系列的流程,村长是真的了解,毕竟他们这个村子祖上都是靠这个手艺吃饭的,现在虽然说有了机械化生产,但是有些部分还是没办法让机器代替人工。
比如这个捡茶,就只能人工去捡。在生产车间里,捡茶的工人都是流水线作业,像张大爷这边传统的捡茶晒茶的流程,在车间里是看不到的。
两位记者把整个流程了解了一遍之后,问陈馨能不能给他们演示一下炒茶。
“我的技术真的很一般,你们看看可以,但是要拍的话,我建议是直接拍张大爷的。”
陈馨戴上口罩,生火,将茶叶倒入铁锅中开始翻炒。
她这次只用了一斤半的茶叶,因为是表演用的,所以茶叶越少越不容易出错。
她一边做一边给记者简单介绍这些做法的效用,村长也在一旁补充。但是他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手工炒茶了,做出来的动作还没有陈馨好看。
陈馨没让他们糟蹋这些茶,快速的把这一斤多茶叶炒过,跟张大妈一起搓捻成索,然后倒在竹箩里。
她炒到一半的时候,张大爷就回来了。本来村长的意思是让张大爷接过来他炒的,但是张大爷不给面子的拒绝了。
“这炒茶不能半途而废。既然是小馨开的锅,那就让她炒完再说。”张大爷的脾气倔是出了名的,村长也没办法。
第77章 古镇
但是好歹张大爷还知道给记者们面子,在炒茶的过程中会出声指点陈馨使力的方式,还有力度的变化以及火候的掌握都是他在指点。
这一次陈馨也很幸运的采用了扬炒的方式,并成功的完成了整个流程。
记者们照了好多照片,更多的是张大爷在旁边指挥,陈馨目光专注的听张大爷的讲解并认真动手操作的照片。标题他们都想好了,就叫《传承》。
这一次的采访也是市里文化办下发的任务,让他们挖掘那些有传承的手艺人,比如酿酒,比如炒茶,比如竹编刺绣之类的。他们除了这里外,还要赶去另一个县市的另一家著名的茶企业进行拍摄。
等送走了村长和采访的记者,张大爷沉默的将剩下的茶叶都给炒了。
“大爷怎么了?感觉他好像心情不太好的样子。”
“是想老二了。”张大妈看了老伴一眼,无声叹气。
他家老二比老大小七岁,从小就喜欢跟在老伴儿身后转悠,人才灶台高就跟着炒茶捻茶,如果不是去当兵,恐怕张大爷的手艺就该归老二继承了。
陈馨也想到了这点,她鼻头也有些酸酸的,觉得老两口实在太不容易。
想得多了,她就想要为张大爷做点什么。但是她一个小小的平头老百姓,能做什么呢?
陈馨回到疗养院后,整夜没法入睡,翻来覆去的都在想这件事。
直到天色将明时,她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又细细的思考了能想到的各个细节,觉得很有操作性。
不过这事儿不能她一个人做,最好是找几个伙伴,如果能得到官方的支持是最好的。
起床之后她没急着上山,先去给程洁打了个电话,把这事儿提了一下。
程洁听完陈馨说的之后觉得是个好主意。她现在的工作也跟这方面有关,而且刚好在一个瓶颈上,陈馨要做的这件事她可以用她的工作关系去帮忙,然后再请求其他的朋友帮助。整个程序完全有可操作性。
“那行,程姐你先看看要怎么开始,我去跟张大爷说说,看他愿不愿意配合。”
如果张大爷不乐意配合的话,这事儿也不好办。毕竟是挖老人心头的伤口,陈馨也不知道会不会惹得老人伤心生气。
“你说你想要出一本书,专门介绍我这样的老手艺人?”
“也不全是老手艺人了。我想要找寻一下我们周围的像张大爷您家这样情况的老人,看看他们现在是怎么生活的,希望社会和政府能够重视一下他们的晚年生活。”
张大爷沉默了很久,最后点头答应了陈馨的请求。他还算好的,还有个女儿,女儿跟女婿都很孝顺。但是还有很多老战友的晚年比他难过得多。如果陈馨说的都能实现,他们可以把卖书所得的收入筹集起来建立一个基金,专门给老人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这样的话,他的手艺也不算白交给陈馨了。
自张大爷答应后,陈馨先是回去了市里一趟,将自己《花茶品味》的初稿交给了编辑审阅。然后又去跟程洁他们碰了头,按照商议好的各自分了工。
陈馨跟周昊关系不错,所以她的任务是通过周昊看能不能从军区获得一份关于烈士家属的资料。再根据资料的记录来确定走访的对象。
大概过了两周多的时间,他们确定了一共五个走访的对象,其中陈馨要负责的是张大爷家和另一位家离后山有四十多公里路程的老人。
那位老人所在的位置位于一个很冷清的古镇。至少在没有这次行动之前,陈馨根本不知道周边还有这么个古镇来着。但是与这个地名相关的一道美食却很有名。
陈馨跟程洁和她的另一个同事去到那个古镇的时候,正好是中午。
古镇上人不多,偶尔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结伴走过。
这里位置偏僻,又远离乡镇中心,古老而斑驳的城墙只留下些许残垣诉说着悠悠历史。
“我们这个镇别看不咋样,但是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北朝那会儿开始设县,到北宋才被并到现在的县治里。以前这里人更少,大家都觉得不方便,所以在河对面三公里远的地方建了新农居。不过去年开始规划旅游环线,就从镇外那条老公路过,这样一来我们镇就被这条旅游环线串起来了。今年年初镇政府就在商量打造旅游古镇的事情,力求保持原有的民居风格,将已经毁损的房子推到重建,然后疏通河道,把沿河的绿道也规划出来了。”
虽然他们不是来采访的记者,但是这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是很热情的给他们介绍了古镇的历史和风情,还特别推荐了几道美味的菜肴。
“你们要找的那位老革命就住在这条巷子最里面。大家小心点脚下,前两天刚下过雨,估计这边下水道被堵了,污水全部漫上来了。”
泥泞的道路上靠着两边墙壁顺溜儿摆了两列红砖供人垫着通行。右进左出,巷道的宽度还够,不至于两人并行无法通过。
走完这条积水的巷道后,转了个弯,就看到三四位老人连同两位中年男人在挖水沟。
“你们这是打算重修水沟还是疏通以前的?”领路的小武停下来问了一句。镇上对古镇有统一的安排,他就怕是这些镇民在私自改建。
“小武啊?”旁边院子里冒出个脑袋来,慈眉善目的阿婆,看到小武就笑了,“你阿伯他们打算把这边的水沟通一通。前面的下水道估计塞得厉害,都两天了水也没见下去,这边以前还有个旧的水道但是是直通河里的,怕污染河水就给封了。不过现在你看这老是积水也不行啊,所以就想要暂时通开,等把这边下水道疏通之后再堵上。”
小武停下来看了一下,跟施工的几位叔伯打了声招呼让他们暂时别动,说得让镇上派人来看过才能动手。就算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也得经过记录备份,并且说明原因,不然到时候追究起责任来,大家都不能推脱。
第78章 突发意外
陈馨蹲下来跟老乡们聊了一会儿,得知他们要疏通的这个下水道修建于三百多年前,后来是为了防止水污染,外加环境清洁,才统一给封了起来,另外修建了一套下水渠链接了污水处理中心。
那套旧的水渠是从每家屋檐前面的地下穿过,上面铺了青石板,大概八十公分长的石板在连接处有一指宽的缝隙,这是专门留出来让雨水渗入沟渠的。
“为什么不延用之前的沟渠?把水渠清理一下,不许居民将生活污水排放进沟渠里,再从上游引水入渠,保持水渠中有活水流动,这样既减轻了污水管道的负载,又能让整个小镇‘活’起来,还可以借此恢复旧时的古镇风貌。”
其实这样的水渠很多古镇都有。古代的排污系统不见得就比现在的差,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工业和化学污染,人口也少,所以不存在环境保护这个概念。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到了现在旧时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像这种地面排水系统,延用旧时的水渠就比新修一个来的妥当。
“你们如果要想修建古镇打造成旅游景点,完全可以去参考一下其他地方的打造方案,在保持本地建筑特色的基础上稍微改进一下就好了。这方面我也只是稍微有点了解,你们最好去找古建筑学的专家咨询了解一下。”
看得出这个小镇的镇领导是真心想要做事,但是毕竟地处封闭的农村郊县,在眼界和格局上受到了限制。
“嗯,我们镇新来的副镇长也是这么建议的,不过现在领导们还没商量好,你们过来也看到了,我们这边真的穷。”小武没回避这个问题,他们镇是农业镇,但是土地资源也不算好,前两年大家一窝蜂的跟着种所谓的高经济作物,结果不但没赚钱,好多人都浪费了一整年的时间和人力,到最后连个钱影子都没看到。
今年镇政府统一安排统一规划,分片区进行指导栽种,目前看来应该前景可期。但是这一番动作已经让政府资金吃紧了,想要打造古镇就有些力有不逮。
但是旅游经济是最见成效的,想要加快发展,打造古镇旅游景点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他们过了这一段继续走了大约两百多米,在巷道尽头停下。这里位于最内侧,小木屋都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筑了,每年镇政府都会拨款修缮,尽量维持主体不发生危象。
小武叩门,提高了嗓门:“李大爷,李大爷在家没?”
旁边邻居开门,说她昨天下午就没看到李大爷,敲门也没人回答,不知道李大爷是不是出门去了。他最近老喜欢往后山走,那边有一片无名墓地,早年是牺牲在这边的战士埋骨之地,后来镇上统一迁坟,迁到了榆阳那边建了一处烈士墓,这边就成了周围老乡们埋葬亲人之所。
李大爷的妻子儿子女儿和大孙子都埋在这里。
“卜晓刚,卜晓刚在不在?”小武回到拐角那儿,扯着嗓子叫了两声,没多会儿就听到有个小伙子在回答,几分钟后,一个穿着体恤的小伙子跑了过来。
“武哥你叫我啊?啥事儿?”
“来帮个忙,搭把手我翻进去看看李大爷家的情况。三婆婆说他昨天晚上就没见人。”
小武有点担心,叫来卜晓刚帮忙,打算从墙角那边翻进去二楼,再从屋里下去一楼开门。
这边的老屋子临街都是两层,二楼的窗户很窄小,还是以前旧式的推窗,打开之后要用木条撑住的那种。从外面开很不好做。
“算了,武哥我来。你对这个窗子不熟悉。”卜晓刚是体院的毕业生,在镇小学当体育老师,家在这条街的后面。他家里的格局跟李大爷家差不多,只是要宽一些。
小武跟同行来的摄影师一起把卜晓刚架起来,让他有个落脚地,然后扒拉着窗框开了窗。
三五分钟后,卜晓刚打开了院门,脸色很不好看。
“武哥,快叫救护车,李大爷好像不行了。”
小武推开卜晓刚就往里冲,一边冲一边喊卜晓刚先去镇卫生院找人过来。
最近的医院离他们镇也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还是走的乡村小道抄近路,若是跟着大路走,起码四十多五十公里的路。
来回得要一两个小时,李大爷能不能坚持到还不知道呢。
陈馨跟程洁站在一边干着急,也不知道能帮上忙不。而同来的摄影师小毛则把器材放到靠墙的桌子上,捋起袖子就冲进去帮忙抬人了。
周围邻居听到李大爷出事儿,在家的也全冲了出来。
卫生院的医生来得很快。是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背着出诊箱,健步如飞。
“不行,必须送医院,卫生院的条件达不到要求。”检查之后医生拿出便携的氧气瓶给大爷罩上,眉头皱起,“小周护士还没来?”
“来了来了。”门口传来喘着粗气的女声,微胖的小周护士夹着一个抱枕型的氧气袋冲了过来,快速的接上呼吸罩,将小氧气瓶替换下来。
“李大爷应该是感冒引发了肺炎,他本身就有慢性肺阻塞,必须得住院治疗。”
“能搬动吗?要不坐我们的车去医院,等救护车过来怕是还要好一阵。”
青年医生想了下,点头:“那就麻烦你们了。让小周跟着你们一起去。能坐下吗?”
“程姐,你跟毛哥送大爷他们过去,我赶车回去就行。”
这个时候陈馨自然不会去抢位置,这边虽然班车少,也不是没有,转两趟就回去了。
“那行,你自己小心点,找不到路就麻烦小武同志带你过去。”
程洁也不跟她多说,让人抬了担架,帮忙小毛拿起器材就往停车那边走。
陈馨目送他们离开后,并没有急着去赶车,而是转向小武,问他除了李大爷外,镇上向李大爷这样的独居老人多不多?生活的情况怎么样?
“这样吧,如果你不着急离开,我带你多走几家了解下情况如何?”
小武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陪同他们,没想到会发生李大爷这样的事。他刚才已经电话给镇政府办公室汇报了情况,他们领导让他先把这边的事情处理好再回去细说。
第79章 钱大爷的心事
镇上除了民居保留着两三百年的历史外,还有好几株百年老树,其中历史最久的一棵黄角树据说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镇老街的码头就在黄角树下。
小武带着陈馨沿着河边老街走了十几分钟,又穿过狭窄的位于两栋木楼中间下行的石梯,一直到临水而居的一排老房子前才停下脚步。
“这家老人姓钱,你叫他钱大爷就行。他不是本地人,当年逃难流落到本地,跟钱婆婆结了婚,就定居在这里。听人说他原本也不姓钱,是结婚之后跟着钱婆婆改的姓。钱大爷脾气很怪,你等会多听少说,看他今天心情怎么样再说要不要跟他聊以前的事。”
镇里生活最困难的就是钱大爷,他孤僻暴躁,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快三十年,平时就靠捕鱼为生。在镇上住了五六十年,从来不去人家家里串门。当年钱婆婆在的时候他还好些,后来钱婆婆病逝,他就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拒绝走出去也拒绝别人的帮助。
钱大爷虽然一个人住,但是身体还好。
他们这栋木楼不比之前李大爷家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下面临河都是三四家公用一个厕所。
“镇上已经拨款在前边修建一个公厕,就那围起来的地方。”小武给陈馨指了指,“这边地势很低,污水处理没法做,厕所也是两个月就要定期淘,不然简直没法住人。”
正说着,钱大爷来开了门,也没让他们进屋去,就站在门口问小武要干啥。
“这位是小陈,想要做个关于老年人养老的报道,想问问钱大爷你愿不愿意接受采访。”
钱大爷身材瘦小,老脸上皱纹都成褶子了,风吹日晒让他的肤色比普通人要深两个色号,加上老年人都有的老年斑,看上去就是一位非常严厉冷漠的老人。
钱大爷沉默的看了一会儿小武跟陈馨,突然问:“你那个报道能有多少人看到?”
陈馨愣了一下,敏锐的察觉到钱大爷关注的重点,心里灵光一闪,开口道:“先会在市里报道,但是我们单位有个省上下达的任务,也是关于养老这一块儿的,所以如果效果好,会报到省里。”
陈馨看到钱大爷眉头皱了一下,似乎不太满意的样子。
“如果钱大爷你不需要官方报道,那么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投稿,现在很多报纸都有网络版,而且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影响肯定比省内大。”
这句话似乎说服了钱大爷,他嘟囔了一句之后,打开门,让他们俩进去。
让人意外的是,钱大爷家收拾得非常整洁利落,一点也不像独居的老人那样东西堆得杂乱。如果不是本身的采光不太好,真称得上是窗明几净了。
小武也是第一次被允许进屋,之前他来找过钱大爷,最多就在门口说上几句话,连领导来送慰问品,钱大爷都宁愿让他们在屋外坐,而拒绝让人进入自己家。
屋子不大,两居室,一个四个多不到五个平方的小厅就是客厅兼饭厅了。
临河有一间房,房门开着,一张老式的木床靠窗摆放,床上整齐的叠放一床被子。床脚靠墙是一张老式的书桌,上面没有摆什么,只有一个二十多年前很流行的木质相框,里面貌似是一家人的合影。
另一间房门关着,陈馨也没有多余的好奇,跟着小武在木头凳上坐下。
“那位就是钱婆婆吗?”
陈馨坐的位置右前方的墙壁上有张照片,里面是个短发的四十多五十来岁的女人,笑得灿烂。
“是我老伴儿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钱大爷就挨着照片坐下。
他看着照片的眼神很平静,带着普通人都有的满足,并没有什么小说上写的那种深情款款。
“你们要想问什么,说吧。”钱大爷是个直来直去的人,他既然答应了就会做,做得好不好就不管了。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就是想知道你一个人住经常会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还有就是想要政府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扶。”
陈馨问的都是套话,程洁他们单位要做的也就是这些,那些什么回忆录啊,忆苦思甜啊,基本都是在当事人简单的讲述后,文字编辑抠破脑袋拼凑出来的。
当然,这些肯定得有事实依据,不能凭空臆想。但是当事人的讲述肯定不如文字编辑讲述得那么动人,那么煽情。
陈馨还是早就做了准备的,她打开了录音笔,跟钱大爷示意可以说了之后,便用对话的方式去搜集想要的资料。
随着谈话的深入,小武在旁边听得都要呆了。他来镇上工作已经快三年,自诩对镇上的老人们都知根知底,居然第一次知道钱大爷家还有个孩子!
“钱大爷你怎么不说呢?那你儿子现在在哪里你知道吗?”
据钱大爷说,三十五年前,儿子二十岁,因为他。妈妈生病的问题跟钱大爷狠狠的吵了一架,之后儿子离家出走,三十多年没有再回来过。
对吵架的原因,钱大爷避而不谈,但是看得出他内心是伤痛的。这一次他提出能不能帮他找到儿子,让儿子回来认认他。妈的坟。
“我今年已经八十多了,也没几年日子,就想着儿子可以不管我,但是希望他能回来看看他。妈,逢年过节给他。妈上柱香烧点纸。”
钱大爷抬头去看照片,眼角眉梢终于染上了一抹温柔。
“兰兰苦了一辈子,我对不住她,希望来世她能找个好男人,好好的过日子。”
钱大爷的愿望很朴素,让人心口闷闷作痛。
陈馨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末了又询问了下钱大爷关于他儿子的一些情况,打算想办法帮钱大爷找到儿子。
在离开钱大爷家后,小武出奇的沉默。
“我一直觉得我很对得起我这份工作,但是今天我才知道,我太浮于表面了。”小武抽了下鼻子,转头看向陈馨,“小陈同志,谢谢你今天教我的道理,我会继续努力的。”
“啊?”陈馨本来还在想要做怎么帮钱大爷的忙,突然听到小武这句话,整个人都是懵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会让小武有这样的感慨。
第80章 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