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牌导演_狴犴-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有一些有背景的富二代想要尝试一下做演员的感觉,大角色不能给他们,小小不然的客串还是可以妥协的。
  但像被其他电影替代自己的影片,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的事,苔米还真是头一遭。
  想来,其他经验丰富的导演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体验一遭这样的乌龙。
  要知道她已经在粗剪版预告片里隐晦宣传这件事了,除非威尼斯电影节提前举行,那《大新闻》妥妥是笑柄。
  不仅她本人面子里子都没有了,连b&h工作室都会成为业内的笑柄,整个主创人员都会面色无光,她要提出申述,说不定还有人以为是她要借着威尼斯电影节炒作自己,顺带碰瓷一下乔治·克鲁尼新片!
  ——这个碧池!
  霍恩导演忍不住在心里爆起了粗口。
  平生第一次,霍恩导演有带枪跑到意大利,一人给那些混蛋一枪子儿的冲动。
  雷蒙德看到原本心情不错的妻子在接了一通电话骤然变脸,感觉奇怪,忍不住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自从《大新闻》被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选为开幕片,所有主创人员都感觉很荣幸,身为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苔米、雷蒙德的夫妇非常珍惜他们现在的休假时光,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会相当忙碌。
  “那些混蛋,要换了我们的电影,因为乔治·克鲁尼的新片,混蛋,贱人!”
  霍恩导演恶狠狠地咒骂。
  本来雷蒙德听得一头雾水,不过半秒钟后,他就想明白妻子在说什么,脸色也变了下来。
  《大新闻》是工作室投入精力非常高的一部电影,对于一个刚成立没几年的小工作室,制作一部这样的电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威尼斯电影节组委告知,他们希望邀请《大新闻》作为开幕式电影时,不要说剧组,就连工作室后勤人员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
  因为这部电影原定应是九月初完成全部后期,工作室报名威尼斯电影节,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若是进入主竞赛单元,又恰好赶在电影节开始之前制作完毕,他们就参加,若是没有完成制作,北美的多伦多电影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一句话,他们全体加班,如今又因为他们一个建议,他们全体加班变得毫无意义,这样的结果,不要说苔米这个总导演,连雷蒙德也不能接受。
  “不行,我们要和他们谈谈。”雷蒙德·培根当机立断,他对犹在愤怒的妻子说道,“亲爱的,先把火气压一压,叫上马修,然后通知吉姆,我们飞一趟意大利,务必在他们下定决心之前,说服他们。”
  》》》》》
  马修·卡索维茨是被雷蒙德一通电话从床上叫起来的。
  因为前段时间的加班加点的赶工,如今电影后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作为协助工作的剪辑师,他差不多可以卸任与导演塔玛拉·霍恩完成最后的交接。
  这是近段时间,马修难得的懒觉,被电话铃吵醒真的是让人火大,不过在听过雷蒙德扰人清梦的理由后,马修整个人都精神了。
  不,他不仅仅是精神了,他现在还想战斗。
  与此同时,还在伦敦拍戏的吉姆·布劳德本特也购买了飞往意大利的机票,向剧组请假飞往意大利,因为时间差的关系,大概要晚大部队四个小时左右。
  苔米鬼使神差地带上了范池。
  在刚刚落幕的戛纳电影节,范池凭借《星期天的香樟树》,拿下戛纳最佳短片评审团奖,多年前,苔米曾经凭借《婚姻的秘密》拿过一模一样的奖杯。
  虽然两人获得的荣誉一样,但苔米真心认为,《婚姻的秘密》含金量比不上《星期天的香樟树》,甚至苔米有一种感觉,范池之所以没有拿下最佳短片大奖,而是捧回短片类评审团奖,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法国人。
  虽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不少法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这是事实。
  在机场看到范池,马修和雷蒙德都十分惊讶,“你怎么在这里?”
  还不等范池回答,苔米便回答,“我让他来的。”
  “?”
  雷蒙德和马修双双疑惑地看向苔米,希望从她口中得到一个解释。
  范池也看着苔米,老实说他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霍恩叫来了,他也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机场。
  苔米想了想,回答,“别问我,女人的直觉,我只是感觉马可·穆勒或许会喜欢他。”
  雷蒙德不明所以,马修·卡索维茨却已经明白过来,他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范池,好像在看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因为饭吃是中国人!”
  苔米点点头。
  雷蒙德和范池仍然一头雾水,但是因为机场人多口杂,苔米也不方便解释,只能说一会儿向他们解释。
  明白过来的马修非常兴奋,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是个中国通,这个不少人都知道。
  意大利媒体不是一次指责这位主席“夹带私货”,因为穆勒本人特喜欢中国、中国电影,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重要奖项,这让意大利媒体非常不满,认为是穆勒主席在以权谋私。
  当然,这种说法不仅仅在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媒体也有类似的不满,威尼斯电影节前后,总会有一些法国媒体不满评奖结果,觉得其中有猫腻,当然,在许多法国媒体看来,法国电影入围不拿奖,都是有蹊跷。
  苔米曾经做过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那一届还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亲任评委,苔米认为至少她参与的那一届,评奖结果虽然有争议,但并媒体所言黑幕。
  想来那些所谓的“奇怪的结果”,八成也是媒体无中生有、恶意造谣。
  这种捕风捉影的事儿,也会被媒体说得有板有眼,还有一批人对此深信不疑,也是因为马可·穆勒主席真心实意的欣赏中国电影人,苔米带上范池,也是想要博得穆勒主席的好感,增加他们在组委会那边的好感。
  苔米觉得,威尼斯电影节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感,若有,当年组委会也不会顶着被外界质疑炒作的压力,坚持邀请未满二十岁的自己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
  要知道那时,她的代表作《精神病人》还未公映,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影片《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连道具都没做好。
  所以她相信,现在组委会想要将她的电影换下去,是真心实意为本届电影节影响力考虑,也相信,组委会最终会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放弃其他电影,坚持最初的选择。
  
  ☆、第157章 特殊的首映
  
  苔米和雷蒙德一起去过意大利好多次,这不是他们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过就目前来说,大约是感觉最糟糕的一次。
  糟糕的心情让他们觉得意大利的一切都那么让人不开心,晴朗的天空也没有那么明朗,阳光太刺眼,让人心情烦躁。
  《大新闻》剧组从筹备到前期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中间一波三折,弗朗索瓦摄像机里的拍摄记录堪比bbc电视台传奇大戏。
  好不容易以为尘埃落定,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已经确定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的电影又面临被替换的风险,就连范池这个局外人都觉得这剧组真是邪了门了,主创人员都应该拜拜关老爷,除除晦气什么的。
  既然剧组已经将首映时间通过粗剪版预告片播了出去,除非威尼斯电影节更改举行日期,否则开幕片一旦成为其他电影,无论什么原因,《大新闻》主创人员和b&h工作室都会成为业内笑柄。
  “我们此行目的是要让组委会内部反对意见控制在一个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内,换句话就是,我们要让部分反对声音站在我们这一边,认为我们才是威尼斯电影节最佳选择。”
  马修·卡索维茨郑重其事地说道。
  “组委会反对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如乔治·克鲁尼名气大,吸引度高,”雷蒙德接话,看向在场的各位,“首先,我们得向他们证明,选择我们比选择《三月十五日》更加明智。”
  》》》》
  头发花白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感兴趣地看着眼前这个被欧洲媒体誉为最年轻电影大师的法国导演。
  和五年前相比,眼前的塔玛拉·霍恩不仅容貌上长开了,气质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她平和了,也成熟了不少。
  五年前,马可·穆勒将塔玛拉·霍恩看做一个前途无量的晚辈,言语中多有照拂,如今,穆勒将塔玛拉·霍恩当成一个优秀的电影人。
  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非常了不起,值得敬佩的导演。
  就在刚才,这个出色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会比《三月十五日》更加耀眼。
  马可·穆勒笑了,“如何证明呢?”
  如何证明你们的电影可以打败耀眼的乔治·克鲁尼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我们不可以,但它可以。”年轻的法国导演塔玛拉·霍恩从包里拿出一张小小的光盘,漂亮的眼睛凝视面前的穆勒先生。
  “让它替我们证明。”
  ……
  》》》》》》》
  在马修·卡索维茨的一生中,参加过许多电影的首映,自己的,别人的。
  可是没有一场像《大新闻》那样紧张。
  或许是因为在那样的拍摄环境下完成数月的拍摄,又或许是因为他推了不少工作,只为完成一部原本不应由他完成的电影剪辑工作。
  又或许,他从未有一部电影,在得到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荣誉后,又要陷入一场空欢喜。
  这是一个迷你放映厅,规模之小,让人乍舌,二十把椅子,分成四排,每排只有五个座位。
  此刻这二十八椅子上,坐满了观众。
  除霍恩一行人外,全部都是威尼斯组委会成员。
  他们的满意程度,决定了组委会未来公布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是否是《大新闻》。
  是的,霍恩拿出的光盘,正是她的新片《大新闻》。
  这是一部尚未完成,还在进行后期制作的影片,按理来说,这样的半成品,完美主义的霍恩导演是如论如何也不会给别人看的,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似乎也顾不了那么多。
  他们没有退路,若是电影不能让这些人满意,原本还有商量余地的《大新闻》将直接出局,即使霍恩叫破了嗓子,说开幕片原本定下的是她的作品,一句“质量太差”,也会让苔米成为整个欧洲影坛的笑柄。
  故事的最初,一切从失业开始。
  记者狄奥和摄影师搭档文森特,因为总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低级无聊、鸡毛蒜皮的小新闻,引得该报读者不满,投诉接连不断,终于引发了主编的反感,他要将这两个窝囊废驱逐出他的团队。
  换句话就是,这两个家伙丢了工作!
  狄奥是一个幻想主义,他总是想法很多,做得却很少,而且相当自命不凡。
  狄奥的老搭档文森特,有些怂,是个左右逢源、胆小怕事的老好人。
  狄奥和文森特拥有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性格,最平凡的人生,最普通的生活。
  因为失业,引发了双方家庭一系列矛盾,事业遭受打击后,他们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
  一个突发奇想让二人大脑一热,他们决定搞一个大新闻,挽回他们丢失的饭碗和即将破裂的婚姻,莽撞的两个人直接跟着身份成谜的蛇头跑到战火纷飞的中东,借以希望挖掘大新闻。
  而影片进行到这,片名《大新闻》才出现。
  这也意味着,主菜,来了。
  ……
  》》》》
  【“你不是信耶稣吗?”
  “先生,我是虔诚的穆斯林。”
  “要命,你什么时候改的?”
  “就刚才。”】
  蛇头这个角色,设定相当有趣。
  为了取得记者狄奥和摄影师文森特的信任,他说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儿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牧师。
  因为狄奥的妻子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熟悉的信仰让狄奥和文森特不期然放下了心中的戒心。
  故事后面的发展,也就显而易见,他们被蛇头耍了,不仅捞走了大部分现金,还成为了非法进入黎巴嫩的黑户。
  最搞笑的是,蛇头的宗教信仰,也初露端倪,之前还带着十字架的他,像模像样的换了一身打扮,就说自己是伊斯兰教。
  蛇头和记者糟心的对话、狄奥抓狂的表现,都让人觉得非常有趣,迷你放映厅,这群特殊的观众开心滴笑了出来,放映厅气氛空前友好,充满欢声笑语。
  难以想象,这是最擅长挖掘人心底恶念的塔玛拉·霍恩执导出的作品。
  虽然之前他们就知道这是一部喜剧片,但真正看到,还是让他们感觉很惊讶,因为霍恩这个人看起来,完全不像是有幽默细胞的人。
  按照常理来说,蛇头应该是一个反面角色,一路上他不做好事儿,欺骗两位倒霉催的男主,但这个人物却给人一种,他虽然很坏,还没有坏透的感觉。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蛇头多次起了心思,想把倒楣二人组骗到黑诊所,摘掉他们的器官,到黑市进行买卖,但他几次犹豫,终究还是没有这么做。
  狄奥和文森特此行是为了潜入isis组织内部,然后拍出isis组织内部全貌,最好再解救几个被isis组织关押的人,来个震惊世界的大新闻。
  蛇头认为这两个家伙根本就是个傻瓜。
  没有人可以从isis组织眼皮子底下救人,秉着救这俩二逼一命的想法,顺带也为了早点送这两个作死的离开这里。
  蛇头干脆带着他们在叙利亚兜圈子。
  三人误打误撞进了难民营。
  为了防止自己身份曝光,狄奥和文森特干脆打扮成当地妇女的样子。
  文森特太胖了,以至于这里的人都认为他怀孕了。
  ……
  霍恩的致敬总是在不经意间,巧妙完成。
  难民营有几场戏,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吉姆·布劳德本特完全复制了电影《虎口脱险》中路易·德·菲奈斯的经典动作。
  不过,因为摄影师这个角色在这几场戏中穿得是女装。
  于是同样的动作,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精神面貌做出来,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笑点。
  路易·德·菲奈斯诠释的许多角色,都给人一种难得糊涂,大智若愚的感觉,同样的动作,由吉姆·布劳德本特做出来,却有了另一种解释,吉姆·布劳德本特作为英国老牌演技派演员,演技精湛可见一斑。
  电影还未过半,组委会成员心中的天枰已经悄悄倾斜。
  《大新闻》确实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搞笑时不恶俗,讽刺时不刻薄,动人时不煽情,感悟时不说教。
  任何一部作品,能做到以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称为优秀,更何况兼而有之。
  放映在狄奥和文森特阴差阳错进入isis组织后戛然而止。
  画面定格在马修·卡索维茨饰演的记者狄奥的脸上。
  完全沉浸在剧情中的观影者愕然,“怎么结束了”、“怎么回事”、“是机器坏掉了吗”……
  就在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大家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情不自禁将转头看向坐在最后一排的霍恩导演。
  “这是怎么回事?后面没有了吗?”坐在第一排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语气有些冲,看电影看得正起劲儿,突然没有了,和看着看着剧突然插广告一样让人讨厌。
  苔米完全屏蔽了对方语气中的气愤,平静地答道,“前面是做好的,还有一部分还在制作。”
  “电影节开幕之前能做好吗?”坐在苔米座位前一个胖胖的男人边拿手绢擦汗边问道。
  刚才他看得最为激动,反应最强烈,笑得前仰后合,苔米的椅子都感觉到了震感。
  马修·卡索维茨狠狠抠了一下西装,苔米感觉自己心跳速度加快,呼吸也变得困难,“没有问题,最迟八月中旬,不会比这个更慢了。”依然是四平八稳的声音,只是有些哑。
  胖子眉心拧成一个疙瘩,“怎么这么慢啊。”
  听了这话,其他成员不约而同点点头,确实慢点了。
  
  ☆、第158章 第终于尘埃落定
  
  怀着无比暗爽的心情,一行人离开了意大利。
  六月初,威尼斯电影节公布即将举行的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开闭幕片名单。
  毫无意外的,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花落法国著名女导演塔玛拉·霍恩的新作,《大新闻》。
  而闭幕片则归属于美国导演惠特·斯蒂尔曼《待解救的少女》。
  和许多年前,媒体因为霍恩担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而公开质疑主席马可·穆勒不同。
  对于塔玛拉·霍恩新作成为电影节开幕片,大部分媒体都表示期待。
  法国《费加罗报》甚至用“非常聪明的选择”称赞组委会这一明智的决定,并指出,“在威尼斯电影节吸睛指数日渐不敌多伦多电影节的当下,他们非常需要一位在文艺和商业领域同样出色的导演带来的新片,来吸引外界的目光,显然,塔玛拉·霍恩是最好的选择”。
  有记者电话连线塔玛拉·霍恩的经纪人,或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和她直接对话的机会。
  对于新作被选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霍恩显得十分高兴。
  “是的,他们很早就通知了我们,我们一直等待官方宣布这个消息,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们都非常兴奋。”霍恩被问及新作成为新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时,这样说道。
  当记者询问新片进度以及和以往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时,霍恩答道,“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后期制作,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加班赶工,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誉和肯定。”
  “对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说我真的尽力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喜剧类型电影,拍摄过程真的非常辛苦,无论台前还是幕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我想,这份努力的结果,观众一定会认可的。”
  电影节开幕在即,开幕片却还在后期制作。
  从导演话中提取这一信息后,记者非常没用节操地起了一个“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在即,塔玛拉·霍恩新作进度让人堪忧”的标题吸引外界的注意。
  关注这部电影的电影爱好者在看到这一报道后,纷纷致电b&h工作室,询问是否确有其事。
  对于影迷的询问,工作室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电影确实还在后期制作阶段,不过也向影迷保证,制作已经接近尾声,不过是导演精益求精,希望带来绝对完美的作品呈献给影迷。
  工作室客服小妹声音甜美好听,解释也非常给力到位。
  但仍然不能安抚关注这部电影动向的米分丝。
  不少影迷对塔玛拉·霍恩的效率提出质疑,怀疑她根本没有办法在电影节开始之前完成电影后期。
  ——“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制作,开幕式不会是个半成品吧。”
  ——“霍恩效率一贯惊人,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慢,真是让人着急,我都已经买好机票了!”
  ——“这部电影的剪辑并不是塔玛拉·霍恩独立完成,马修·卡索维茨也有参与,虽然卡索维茨同样是非常出色的导演,但他毕竟不是霍恩本人,电影质量会不会出现问题?”
  ——“《黑暗将逝》还有其他导演参与呢,也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啊,你们是在质疑马修·卡索维茨的水平还是在怀疑霍恩的眼光,马修·卡索维茨可是这部电影的主演之一,他们肯定沟通了,期待电影全球首映,同购机票。”
  当然了,和数量庞大的讨论剧情讨论演员的内容相比,这些质疑声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撮。
  作为导演行业中难得的帅哥,马修·卡索维茨拥有数量庞大的影迷,这些影迷有的单纯喜欢他执导的作品,有些则是喜欢他出演的电影,有些则是两者皆有。
  才气加上不算太差的长相,放到哪个领域马修·卡索维茨都没有不红的道理。
  尤其是这部电影和他搭档的演员还是颜值不算高的吉姆·布劳德本特。
  两人颜值上的差距,让原本就很出色的马修显得更加帅气。
  虽然目前电影只有一个粗剪版海报,但马修和吉姆的演技还是得到很多人称赞,觉得看到他们就觉得很有趣。
  吉姆·布劳德本特是英国知名度非常高的实力派演员,他出演过的电影数量之多,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拍了多少部电影。
  不过,布劳德本特毕竟不是法国人,并不是所有的法国人对他都很熟悉,绝大多数法国人看到他也只是觉得这个演员看上去有些眼熟。
  霍恩导演很少用非法籍贯演员在自己的作品中担任主角,最初布劳德本特这个角色同样有许多法国演员看重想要出演,最终得到这个角色的却是一个英国演员。
  这让很多法国影迷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连忙扒吉姆·布劳德本特的平生,然后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霍恩曾任“哈4”总导演不是什么秘密,正是这部电影,将只在欧洲范围小有名气的霍恩推向了国际大舞台。
  作为誓将英国演员一网打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英国知名演员吉姆·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