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晓兰厨艺平平,这道菜她倒是挺拿手,上辈子工作后条件稍微好点有单人间住,开火炒菜吧没厨房,有个小炉子可以烧烧热水,夏晓兰买了个砂锅炖菜吃,黄豆猪脚炖得最多,自然练出了手艺。

    刘芬是女儿奴,夏晓兰说啥是啥,尽管她也觉得猪脚没有大肘子好吃。

    李凤梅和刘芬干活闲聊,夏晓兰却和刘勇跑去看铺子。

    一个在“二七广场”上,离商都的地标性建筑二七塔只有几十米远。

    另一个铺子在西一街,西一、西二街是商都市最早的服装街,现在已经有服装店开业,不过卖的衣服很便宜,走得是低价路线。

    现在的店铺都是公家的。不管夏晓兰想在哪里开店,她得找到店铺的所有单位,才能把房子租下来——私人手里就不可能握着铺子,除非是临街的民房违规改建的。

    刘勇看得两处铺子,都不属于民房违改,都是国营大厂的。

 102:国棉厂的资产(10更)

    夏晓兰看了二七广场那个店铺,商都市的市心,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最大的商圈。

    那是个三间门面的小楼,属于商都国棉三厂的资产……夏晓兰觉得牙疼,国棉三厂就是朱放他妈的单位!

    商都有个国绵厂,纺织业在83年的商都是支柱性产业,,“一条棉纺路,半部商都史”,家国棉厂有数万工人!纺织业发达,伴生的就是服装业发达,商都的大小服装厂不计其数,夏晓兰跑去羊城批发衣服,舍近求远,也是因为商都本地服装行业竞争激烈,必须靠新颖的款式取胜。

    个国棉厂效益最好的就是国棉三厂。

    刘勇和夏晓兰都最满意的可以当门面的三间小楼,就是商都国棉三厂的资产。

    国棉三厂眼下效益好,一栋市心的小楼就空在那里,真是财大气粗。

    “这好搞定不?”

    刘勇还不知道夏晓兰和丁爱珍的“恩怨”,但想要拿到这店铺,本也不容易。这时候还没房改,除了像于奶奶家那种极特殊的情况,所有住房都属于公家,临街的店铺就更不用说,全捏在各单位和部门手里。能钻空子从私人手里租到住房,想开店的话,你根本别想从私人手里租到临街的店铺。

    那种住一楼的,把自家房子临街那面凿个门窗改成小铺子也有,顶多开个早餐店……要卖服装?便宜的地摊货还差不多。

    便宜的衣服,在商都遍地都是,夏晓兰要去西一街开店,才是真的没有竞争力。

    二七广场的店面太好了。

    除了它属于国棉三厂这点不好,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一楼的店铺高度,都是最好的选择。

    夏晓兰苦笑着把她和丁爱珍同志的恩怨讲给刘勇听:

    “这房子我要出面的话,拿到手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丁爱珍在国棉三厂里只是个小领导,把厂里的房子租出去这种事她不一定能做主,搞破坏么肯定有能力。

    刘勇很生气,“上赶着不是买卖,朱放那小伙子我也见过,说话挺客气的,他家里面咋这样?”

    一边又瞧不上晓兰,一边又觉得晓兰不该和她儿子以外的人处对象,合着啥便宜都要被朱家占着,丁爱珍要不发话,夏晓兰就像旧社会等待指婚的秀女一样不能擅自嫁人?

    夏晓兰赶紧说自己当场就报复回去,也没给朱放他妈留脸:

    “哪知道还能看上国棉三厂的房子……”

    “知道就不抽她了?”

    那咋能呢,照抽不误。

    不过现在有点麻烦,夏晓兰相信是能解决的。就算不和丁爱珍翻脸,她也不可能走丁主任的门路去拿店面。为了防止丁爱珍搞破坏,夏晓兰觉得自己不能出面,剩下的还有谁能去?刘芬根本不可能搞定这种事,李凤梅嘴皮子比刘芬利索,让她和大单位打交道也不行。

    “我去。”

    刘勇个子小小的,之前受伤让他看起来更瘦,刘家杀得两只猪,李凤梅留下不少肉,见天炖着吃给刘勇补身体。刘家的餐桌上最近吃的太好,炖肉和炒猪肝轮着来,刚搬到租的房子里,家里天天飘出肉香,伙食规格就把左邻右舍震住了,倒没人欺负他们是农村人——单位的宿舍,私人拿出去租是不对,住一块儿的同事肯定要举报,对外不能说租,只有咬死了和房主是亲戚,一家人暂时借住。

    至于房主住哪儿?

    房主是年轻人,搬回家和自己父母挤着住呗。

    为亲戚腾屋子是应该的嘛,这年头人情味儿还是很浓的。

    刘勇不会去找朱放,看起来挺好的小伙子,谁知在家里瞎说了啥。夏晓兰又匀了20条“彩蝶”给刘勇,大领导肯定不稀罕“彩蝶”,人家抽的是同属商都卷烟厂生产的“散花”。但刘勇又不认识大领导,得弯弯绕绕的才能和领导拉上关系,彩蝶就要在这弯弯绕绕的过程被消耗掉。

    在商都市,大国棉厂有几万工人,俗话说“棉纺厂的闺女,铁路局的女婿”,棉纺厂女工多,铁路局男的福利待遇好,这两个职业的男女青年在婚嫁市场上最有竞争力……刘勇家现在就住在铁路局的宿舍啊!刘勇多年游手好闲,积累了丰富的人际经验,你让他干活会觉得苦,让他和人聊天打屁,那就太简单了。

    搬过去才两天,一层楼的邻居刘勇都能叫得出名字,整栋家属楼的他都脸熟。

    他接受了夏晓兰请托的任务,就往这个方向奔,“彩蝶”送出去十几条,真的让他辗转找到了国棉三厂的一个副厂长——好吧,副厂长不好见,刘勇是见到了副厂长家的老太太。

    老太太和儿媳妇不太对付,就和老伴儿两个人单独住。

    副厂长是个孝子,偏偏工作忙的要命,没有太多照顾老人家的时间。比如最近,老爷子腿摔了,副厂长只能找了个乡下亲戚来照顾亲爹。这时候刘勇出场了,他主动上门帮忙,一起照顾老爷子不嫌累不嫌累,把老两口家里那些不太灵光的家具修修补补。

    老爷子想吃百花路的“梅记咖喱烩面”,这家店所在的百花路是国棉五厂上万职工上班的必经之路。棉纺厂职工家里面是没有热水器的,要洗澡都要去工厂的澡堂,去的时候端个锅或者盆儿,把东西放在梅记,去洗完澡回来可能都还没排到……生意就好到这程度,国棉厂的工人要上班,刘勇又没工作,梅记每天刚开门,他就守在人家门口了。

    咖喱烩面买回去时还热腾腾的,副厂长家的二位老人能不喜欢他?

    副厂长家帮忙的亲戚的都快哭了,刘勇再搞下去,非得把她的活儿给抢了!

    刘勇在忙着献殷勤,夏晓兰在积极推销自己的防寒服和鸭绒服。

    这次没那么顺利,她把衣服拿出去卖的时候,刚好遇见天气回暖,天天都是大太阳,没冷到要穿棉衣的程度。能把毛呢大衣卖出去,喇叭裤也卖得掉,甚至连她取回来搭摊子的皮鞋都卖光了,防寒服和鸭绒服还没人问津。

    “颜色是挺漂亮的,就是贵!”

    一个女客人这样评价,一百的毛呢大衣你们不嫌贵,几十块的防寒服和鸭绒服嫌贵?

    瞧着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公公,夏晓兰也很愁。

    京城那边冷不冷?

    不管了,她把羊剪毛的背心和另买的一件男款鸭绒服,一块儿打包给周诚寄了去。

 103:销售遇挫(1更)

    商都的天气在和夏晓兰开玩笑,明明之前已经开始降温,要不毛呢大衣咋能热销。

    转眼又是几天大晴天,防寒服和鸭绒服这两种衣服,不到大降温根本显示不出特别。颜色倒是挺鲜亮,一问价,防寒服要45元,鸭绒服55元,纷纷又丢开手。

    “这袄太贵!”

    袄?

    夏晓兰不得不给客人们仔细解释,可她们看热闹居多,真正下手的一个都没有。

    幸好夏晓兰还进了其他衣服,也陆续出手,连本带利的翻成5300多,加上之前拿货剩的,整个还有6500出头。她跑了一趟羊城,拿了快4000的货,居然连一倍的利益都没有……防寒服和鸭绒服压了1000多点货款呢,如果能顺利出手,应该能再凑2500元左右。

    整个本钱也不够1万,能不能顺利支撑起一个店面?

    要填满三间门面,一举在商都打响名气,起码得两三百件衣服。

    她拿的货都不便宜,不管是均价50元以上的毛呢大衣,还是25元左右的防寒服和鸭绒服,200件货估计要七八千块。再加上毛衣和裤子,让三间门面的墙不至于空着,毛衣几十件,裤子几十条,又是2000元左右!

    拢共要近万元,像她这样外省个体户,不是大的国家单位,要拿多少货就得给多少钱——防寒服和鸭绒服能顺利卖出去,并且获得预期利润,手里的钱凑一凑倒是够拿货的。但三间门面不可能是装修好的,这时候也没啥装修风格可言,国棉三厂的这栋小楼既闲置着,开张前肯定要重新装修。

    简单刷刷墙,平整地面,牵个大灯泡就完事?

    那她还不如仍旧摆地摊呢。

    得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装修出高档感,要让商都人以在店里买衣服为荣,要把20块批发价的衣服翻到50以上……夏晓兰不是心黑,在商言商,她卖的不是粮油等生存必需品,能买这么贵的衣服肯定能承受这价钱。

    定位就是高档,难道20元拿货,卖25元?

    除掉来回的车票和运费,她这简直就是搞慈善!

    她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装修雏形,只不知店铺的具体情况,基本装修要钱,重新购买衣架,打货架也要钱。店铺能搞到手,年前能顺利开张就烧高香了。

    更有可能是,年前这铺子也搞不到手,夏晓兰知道他舅舅正冲着国棉三厂的领导使水磨工夫。

    那位副厂长管着国棉三厂的职工分房一块儿,国棉厂家大业大,为啥有一栋小楼会闲置夏晓兰也搞不懂。按理说早该住满了职工才对,国棉三厂虽然有家属楼,谁会嫌弃房子太宽敞?

    夏晓兰只能地摊照摆着,一边等着刘勇那边传来好消息。

    幸好朱家那边也没找她麻烦,她摆摊就如游击队打一枪换一炮,第三次拿的货过了几天,除了防寒服和鸭绒服一售而空。

    刘芬晚上把那些衣服翻来覆去的看,总担心卖不出去。

    夏晓兰知道急也没用,她现在只能等降温。

    李凤梅从乡下带来的猪脚炖着吃完,夏晓兰还挺怀念那滋味儿。刘芬照旧卖油渣,夏晓兰自己剁了点排骨焖在锅里,刘芬瘦是瘦,营养上有保证,也过了紫外线强的季节,好像变白了一些。

    骑着自行车,风刮在脸上很不舒服,夏晓兰心疼她妈,给买了暖和的围巾、手套、帽子三件套,骑车时把脸包着只露出眼睛部分。她还给刘芬和李凤梅买了雪花膏,小小一盒,涂在脸上和手上,香香的让两人都挺不适应。

    “蛤蜊油多便宜啊。”

    蛤蜊油装在小小的贝壳型盒子里,小盒只要几分钱,大盒超不过1毛,就算经济压力比较大的城镇职工也能买来擦手涂脸,李凤梅在乡下也用,只有刘芬是见都没见过。在夏家时,她手里没有一分能自己支配的钱,蛤蜊油擦手,那大概是张翠和王金桂才有的待遇。

    夏晓兰刚“醒来”时,对刘芬的印象除了黑瘦干瘪,就是那双满是裂口的手。离开七井村不用干农活了,夏晓兰开始好好给刘芬保养。反复用热水和肥皂洗手,指甲都剪到最短,涂上厚厚一层蛤蜊油,再用热毛巾把一双手包裹起来。

    热气能打开毛孔,蛤蜊油锁住水分,每次洗完手都要涂蛤蜊油,晚上睡觉前也的涂上,再戴着干净的棉线手套睡觉……只是短短半个月不到,刘芬的一双手已经恢复了很多。

    她还不让刘芬碰冷水,洗衣做饭尽量掺着热水用。

    蜂窝煤又要不了几个钱,放个铝水壶在上面从早到晚都有热水用。当然更多时候夏晓兰会自己抢着把活儿做了,尽管做饭的手艺不咋样,手擀面不会,她还不会煮挂面?

    买一点上好的猪板油,切小块儿熬成猪油,连油带油渣一块儿放在搪瓷缸里,吃面时用筷子挑一小块在碗里,放点酱油和小葱,热汤一兑香气就满屋子飘,这样煮出来的挂面总不会太难吃。还有用半肥半肉的肉切丁,熬成肉臊子,那就是猪油挂面的进阶版了。

    厨艺不够食材来凑,反正刘芬对猪肉是咋都吃不够,根本不需要夏晓兰有多好的手艺。

    夏晓兰的防寒服和鸭绒服卖不出去,她今天干脆没出摊,在家里安心复习。等把排骨焖好了,刘芬骑着自行车到家。箩筐里带着浓重的油渣味儿。

    “你做饭了?”

    刘芬闻到了排骨的味道,把自行车架在院子里和夏晓兰随口说道:

    “你于奶奶回来了不?”

    于奶奶对母女俩不亲近,刘芬想到她一个孤老太太,平时总要看顾两下。别管做啥好吃的都问问于奶奶,虽然于奶奶一次都没领情。

    于奶奶扫大街,这时候应该回来了才对,今天确实没见到。再仔细一看,于奶奶的扫帚就放在墙角。房间门是从里面关上而非外面上锁,人是啥时候回来的?夏晓兰除了午去买过菜,整个下午都在看书,并没有听到动静……于奶奶也上了年纪,这时候不能计较是不是热恋贴冷屁股,夏晓兰喊了两声“于奶奶”,房子里没有动静。

    她使劲敲门,房间里还是没动静。

    刘芬从窗户缝里往里看,“……床上有人!”

    房间门被从里面反锁了,于奶奶的警惕心很高,大白天睡个午觉都要锁门,夏晓兰又喊了几声还是不答应,直接上脚把门给踹开。

    就这动静都没把人弄醒,夏晓兰就估计着情况不太好。把手放在鼻子下,还有呼吸……夏晓兰松了口气:

    “妈,我们赶紧把人送医院去!”

 104:酮症酸中毒(2更)

    红焖排骨自然来不及吃。

    自行车后面坐不住意识的人,还是夏晓兰让刘芬骑车,自己找了根绳子把于奶奶和刘芬拴在一起,夏晓兰又用手在后面撑着,刘芬骑车,她则跟在后面小跑了快二十分钟才到商都市人民医院……也幸好是在商都市里,要住在偏远乡下,这种情况下送到医院可能连黄花菜都凉了!

    母女俩上次陪刘勇来过,对商都市人民医院的情况挺熟悉,这边把于奶奶放下来就大喊着救命,有穿白大褂的值班医生带着护士跑出来。

    “病人啥情况?”

    夏晓兰和刘芬一问三不知,她俩对于奶奶的身体状况不了解。夏晓兰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医生骂两人糊涂,赶紧开始抢救。

    过了半小时,一个护士跑出来骂了夏晓兰母女一通:

    “你们是咋当家属的,大娘是酮症酸毒导致的休克,她有糖尿病你们平时也不注意点?”

    酮症酸毒?

    刘芬一点都不懂,还以为于奶奶吃坏了肚子。

    夏晓兰是真的吃惊,于奶奶居然有糖尿病?她平时也没见于奶奶吃药打针,好像邻居们也没谁说过。于奶奶除了人特别瘦,也看不出来有啥异样。这年代上了年纪的人,白白胖胖的本来就少,瘦才是主流现状。

    “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以后一定多注意,千万要尽力抢救,不管花多少钱都行。”

    夏晓兰态度诚恳,护士的表情才稍微缓解。

    “我们肯定会尽力抢救的。”

    夏晓兰问在哪里缴费,护士却好像根本不急。83年还和后世不同,对病人是先抢救后收费,不过拖欠医药费成了常态,并且出现很多逃费的,逼得医院也慢慢改了规矩……改革开放把经济搞好了,却把人心搞坏了,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医院和病人相互不信任。

    夏晓兰还是预存了200元的医药费。

    虽然于奶奶不是个性格热情的,这年头租房本来就困难,到哪儿去找这么合适的房子?

    对于孤老太太,夏晓兰也挺宽容,她希望于奶奶能快点好起来,大家继续当互不干涉的房东和租客也行啊!

    刘芬吓得够呛。

    几次在门口张望,坐立难安。

    于奶奶没有家属,邻居也基本上得罪完了,夏晓兰完全不知道该通知谁。只能由她们母女俩守着,晚上就在医院的走廊上打了个盹儿,早上醒了就觉得鼻塞。

    7点过后,终于有医生通知她们:

    “情况好点了,她体内炎症很厉害,要住几天院,你们去办理手续吧。”

    于奶奶真正清醒,是午11点的时候,夏晓兰守在病床前,刘芬回去做点饭。于奶奶动了动,夏晓兰就警醒:

    “您醒了?我去叫医生!”

    于奶奶还没回过神来,夏晓兰像一阵风般跑出病房。

    隔壁床的病人和于奶奶搭话,“大娘,你孙女吧?小姑娘漂亮又孝顺,守了你一晚上。”

    于奶奶精神虚弱,仍然木着脸硬邦邦摇头:

    “不是。”

    不是啥?于奶奶再不肯多吐两个字。

    隔壁床的自讨个没趣,和于奶奶这样的人就是没办法聊天,容易把天聊死!

    ……

    于奶奶住院的第三天,别人才知道。

    扫大街的工作归街道办管,于奶奶负责的路段都三天没人打扫了,街道办的人当然要找上门。这才知道住院了……于家的房子很多人打主意,就算于奶奶把房子租给夏晓兰母女,对外的说法也是远亲借住。

    街道办的人一脸感慨,“幸好还有你们这些远亲啊,不然谁照顾这老太太?”

    自然是要街道办安排人照顾。

    不过现在好了,名义上这就是夏晓兰母女的活儿。

    胡永才家才知道实际情况,胡永才老婆觉得夏晓兰是摊上了这运气:房子才住多久啊,于奶奶就生病,要不是夏晓兰把人送医院及时,于奶奶这次绝对是凶多吉少。

    老太太和谁都没来往,干着扫大街的工作,街道办的人只负责每月给她发工资。

    哪能及时发现她有没有上班,孤老太太独居的话是挺危险的。

    于奶奶这人有多硬气呢,她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每次到医院看病都是偷偷去的。在家里吃药也是背着夏晓兰母女,其他人和她来往不深,竟也一无所知。

    胡永才老婆想,这下子于奶奶总要改变态度了吧?

    得,人家该板着脸还板着脸,好像夏晓兰和刘芬那晚上救得不是她,这几天母女俩在医院跑前跑后照顾,也没得她半点感激——胡家知道实情,夏晓兰她们不是借住的远亲,一个月20块的房租没少给,并不欠于奶奶人情。

    可这老太太就这态度,你能拿她咋办?

    幸好夏晓兰不是施恩图报别有所求,不然真是要呕死。

    于奶奶出院那天,自己把医药费掏了。

    医生以为夏晓兰和刘芬是家属,出院前逮着刘芬叮嘱,糖尿病人的饮食有禁忌,平时也要按时按量的吃药控制血糖。刘芬让医生反复说了好几遍才记牢,等于奶奶出院后,刘芬不管老太太脸色难看不难看,每天像看贼一样盯着于奶奶的饮食,见面打招呼都是“您今天吃药了吗”,像于奶奶这样旧社会大小姐出身的讲究人,对着刘芬完全无语。

    您今天吃药了吗?

    有这样打招呼的么!

    夏晓兰才不去贴于奶奶的冷屁股,大概是好人有好报,于奶奶出院的第二天,商都市大降温。

    雨夹雪的天气,让路人的行人都缩着脖子。

    越是冷的天气,夏晓兰越是开心。

    她卖了一大块防水的油布,帮了四根木棒,扎了个小棚。

    冷风呼啦啦吹,三面围着油布,风也会从临街的那一面往里面灌进来。李凤梅跟着夏晓兰学卖货,两人都穿了件鸭绒服,蓬松又暖和,要是能把膝盖也遮住,李凤梅发誓她整个冬天都舍不得脱下这件衣服。

    “太暖和了!”

    是啊,太暖和了。

    商都的冬天真的来了,忽然的降温搞得大家措手不及。和土气棉衣以及军大衣比起来,夏晓兰摊子上的防寒服和鸭绒服颜色鲜亮,在一片军大衣里和深色棉袄,亮眼的红、黄色牢牢吸引着行人的眼球。

    雨夹雪的天气一直没停,夏晓兰她们上午摆好摊位,午就开张了。

    48块钱一件,卖出了一件红蓝相间的男款防寒服。

    卖衣服的男人两小时内跑了三趟才最终付款,他可能跑去百货大楼问过价,夏晓兰也问过价,差不多的衣服要58元,显然她的售价更有竞争力。

    这一开张,就像打开了某个宝盒。

    不管谁来问价,夏晓兰就让对方试穿一下衣服,在夹着雨点和雪粒的寒风里,穿上这样的衣服真是舍不得脱啊……是挺贵的,不过比起商店要便宜十来块,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10块,都够一个月生活费了。

 105:夏同学品德高尚(3更)

    夏晓兰的防寒服和鸭绒服在急剧降温的商都艰难打开了市场。

    她和李凤梅把剩下的衣服销售一空,口碑都是一传十、十传百的,等着要买鸭绒服的人就要动手抢夏晓兰两人身上穿着的样衣,开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