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是你自己选的,将来满脚是泡再后悔也得你自己受着!”

    …… 美国,伊萨卡。

    夏晓兰一下课,发现杜兆辉又在学校里晃荡,她都给气笑了:

    “杜兆辉,你这是要在康奈尔大学进修还是怎么回事?”

    赖着不回国,好像这下子不怕被杜二少超过了一般,这人到底有没有危机意识!

    杜兆辉看她一眼,“我没有文化,连大学都不能逛了?我觉得康奈尔大学的环境真不错,等我忙完这一阵,还真想来进修。”

    呵呵,有本事别花钱,靠自己的本事申请到康奈尔大学来。

    夏晓兰知道他在扯淡,忙完这一阵,电子配件市场一盖,杜兆辉就是被困在了鹏城,根本不能长时间离开,就像当初金沙池初建,夏晓兰也要每周都跑过去一趟。

    她做金沙池项目,和杜兆辉盖电子配件市场的性质是一样的,两人都把身家压上,只能赢不能输,自己都不上心看着,难道指望下面的人比老板更尽心?

    夏晓兰抱着书走前面,杜兆辉跟在后面。

    “哎,我说,你是不是今天要去提车?有那么多车不选,怎么就订了个福特?”

    买辆车就花了3000美元,寒酸的杜兆辉都不忍直视。

    缺钱吗?

    那100多万美元到底花哪里去了啊。

    夏晓兰翻个白眼,“福特车已经可以了,你看看开到学校的车,特别豪华的有几辆?”

    不用装穷,也不至于要刻意炫富。

    伊萨卡的治安虽然不错,夏晓兰也不想成为罪犯抢劫的目标。

    大差不差的当个中不溜就挺不错的,一辆福特车不算惹眼。

    她和杜兆辉这样没有异国留学经验,出门还有保镖跟随的有钱小开没啥好说的,杜兆辉走到哪里都能高调,夏晓兰却要自己替自己的安全考虑。

    特别豪华的车?

    跑车么的确没有。

    但奔驰宝马等一般车型,他在康奈尔大学也见过啊。

    杜兆辉很认真的在数,想要拿证据出来反驳夏晓兰,等他抬头一看夏晓兰的侧脸,又忘了自己要说的词。

    ——不对,他和一个女人争辩这个做什么。

    女人都是输不起的,他把证据拿出来,夏晓兰说不定会恼羞成怒。

    “算了,本少爷不和她一般见识。”

    杜兆辉甩着手跟在夏晓兰身后,夏晓兰去提了自己的新车。福特车怎么啦,试驾的时候她觉得开着挺舒服呢——夏晓兰自己挺高兴的,在美国买车就是便宜,她当初去海关买雪佛兰还花了8万,这辆福特总共都没花到4000美元!

    雪佛兰是替她妈买的。

    后来又去海关买过两辆车,却是扔在公司当公车。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辆不到4000美元福特,才是属于夏晓兰的第一辆车。周诚最初说要替她买车,夏晓兰拒绝了,兜兜转转,夏晓兰的第一辆车还是周诚出钱买的。

    “杜少,我现在有车了,不需要你顺道送了,这两天麻烦你了!”

    夏晓兰一踩油门就跑的不见。

    杜兆辉被汽车尾气喷了一脸,连打了几个喷嚏。

    这他妈像个女人干出的事儿?

    这不是那啥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么……杜兆辉不知道想到什么画面,脸色忽然有点红。

    “我话还没说话呢,明天就要回华国,连晚饭都不请我吃一顿?阿华,赶紧开车追上去。”

    伊萨卡镇又不大,阿华开车自然是一会儿就追上。

    夏晓兰先到家一步,居然也没进去。

    难道在等大少爷?

    不可能,除非夏小姐吃错药了。

    阿华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杜兆辉倒是自己陶醉,还以为夏晓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夏晓兰如果向他道歉的话,他倒是可以反过来请夏晓兰吃顿晚饭的,或许也该邀请一下温教授夫妻……杜兆辉在车里整理了下衣服才下去。

    夏晓兰在等他吗?

    要说起对夏晓兰的了解,阿华这个旁观者反而清醒点。

    夏晓兰是开车到门口,发现温教授家门口不远处,蹲了两个人。

    徐竟和马海,两人不知道蹲在这里等了多久。

    杜兆辉走进了,就听见夏晓兰对路边两个像乞丐一样的华国男人细声细语问道:“你们来找我的?怎么不进去等?”

    凸(艹皿艹 )!

    原来不是在等他。

    不过这两个乞丐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徐竟和马海一脸菜色,被杜大少归为乞丐,也不算冤枉他们。

    华国内地来留学的人本来就节俭,加上徐竟和马海经济情况特别糟糕,有点钱都投入到了无底洞的“项目”里,和光鲜的杜兆辉一对比,真的挺像乞丐——扑街啊,干嘛对乞丐说话这么温柔?

 【第四卷:美国梦】1376:你听说电子辞典吗?(1更)

    徐竟和马海才不是乞丐。

    虽然他们是来问夏晓兰“讨钱”的,但拉投资的事,和乞讨是有区别的。

    乞讨是白拿别人的东西,投资则意味着有回报。

    这两人有夏晓兰的联系方式,问清楚了温家的地址,从纽约坐车过来,却不好意思上门打搅,就蹲在外面等。

    偏偏夏晓兰今天是开车回来的,温教授家的房子看起来又着实不错,徐竟和马海都精神大振——夏晓兰是真的有钱,只要他们能说服对方投资,项目就有救了!

    这俩人不好意思,夏晓兰想了想:

    “走吧,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谈。”

    伊萨卡镇上有咖啡馆,那至少算个能谈事的地方。

    夏晓兰今天提的新车,第一次载人也就是徐竟和马海了,对于这点,杜兆辉是很有意见的。他还非得搞清楚这俩人的来历,夏晓兰没有招呼他一起,他仍然厚着脸皮跟上去。

    夏晓兰也没阻拦,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有,徐竟和马海这边是主动送上门来的,靠不靠谱她还没分析过,她也不怕被杜兆辉截胡……说不定徐竟和马海所谓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夏晓兰的预算,杜兆辉若是想自己上,夏晓兰不会介意。

    到了咖啡馆,还是性格外向的马海打破了尴尬:

    “夏同学,那天你在派对上说老徐清醒了就可以和你谈,这话还算不算呀?”

    夏晓兰无语,“马海师兄,要是不算话我和你们来咖啡馆做什么?说吧,你和徐竟师兄到底在做什么,你们进行到哪一步了,现在需要多少投资,我要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决定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投不投,投多少钱呗。

    两人也闹不清杜兆辉是谁,不过这人在旁边一声不吭,看穿着打扮就不像缺钱的,不是有人说有钱人的朋友还是有钱人么,马海巴不得多一个潜在投资人能听一听——万一没有骗……呸呸呸,说错了,万一没有拉到夏晓兰投资,这个年轻男人有兴趣也是一样的。

    “是这样的,你听说过一种叫电子辞典的东西吗?输入单词就能查询到它的意思,在两种语言中自如切换,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微型计算机……”

    夏晓兰是学建筑的,马海怕她听不明白,想尽量给解释简单一点。

    电子辞典!

    这玩意儿夏晓兰当然知道。

    上辈子她第一次见到实物是94年左右,同学用来学英语,那时候要好几百块一个,夏晓兰一个自己打工攒学费的人穷鬼自然买不起。

    慢慢的,身边用电子辞典的同学越来越多,到底对英语成绩提高有没有帮助她不知道,什么文曲星、诺亚舟、步步高等好几个牌子都在做电子辞典,学生的钱真好赚啊!

    夏晓兰有了几分兴趣,也坐直了身体:

    “你们俩做出了电子辞典?!”

    她是有些怀疑。

    这东西应该不是华国人发明的,包括传呼机、大哥大和手机,这些电子、通讯产品,都是从国外传到华国的。传呼机在头些年只能显示电话号码,后来华国本土的公司搞出了汉字显示,这玩意儿能看到别人的来电留言了,也能看看什么天气推送、股票信息之类的,才算走进了千家万户。

    夏晓兰的声音里有质疑,徐竟脸微红:

    “不、不是我们发明的,但我和马海觉得这东西有作为,想把它做成英汉版的……”

    夏晓兰不由多看了徐竟两眼。

    “徐师兄,你很有想法啊,你来仔细说一说,你和马师兄做这个东西,能不能绕过别人的专利?”

    能绕过,那叫受了启发后自主研发。

    不能绕过,那叫山寨。

    不过国内的好多技术都是这样来的,要没有山寨,华国制造从何谈起?先山寨打基础,再自主研发,这算是许多品牌的生存之道。

    夏晓兰居然还挺懂,徐竟和马海都很意外。

    徐竟说话也更慎重:

    “这个东西你要说它有多厉害也不是,我简单给你说一下这个电子辞典系统的组成,它需要三部分:一个是存储,记录辞典的内容、信息;第二个是运行设备,把储存的信息看成一个文本,需要一个机器来读取文本对不对?这就是马海说它是微型计算机的原因,涉及到浏览、检索都需要软件运行。运行设备一般包括了读取设备、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第三就是控制外部……”

    夏晓兰没有打断徐竟的话。

    这些东西,在86年说给外行听,外行多半会一头雾水,比如在一旁的杜兆辉。

    86年好多人都是不懂计算机的,眼下很多人对个人电脑的理解,就是昂贵的打字机和游戏机!

    后世电子数码产品越来越普及,每年都在更新换代推陈出新,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对这些常识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所以杜兆辉听不懂,夏晓兰却听得懂。

    等徐竟说完了,夏晓兰才问他:

    “你们想做电子辞典的英汉版,还对现有版本的检索速度和储存空间不满,这些东西都想要升级,当然不能只靠你们俩个能解约,这些东西是要委托有技术的公司进行生产的,而你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钱?”

    “可我们编出了更好的运行软件——”

    马海忍不住辩解。

    夏晓兰似笑非笑,“软件?硬件跟不上的话,软件也没用,何况软件好不好,我也没亲眼见过。”

    徐竟和马海的路子是对的。

    英汉双向版的电子辞典真的会有市场,谁叫华国人在许多年里都必须要学英语呢?

    赚学生的钱总是很容易的,华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吝惜过在教育上的金钱投入,虽然夏晓兰觉得电子辞典不见得有用,那总归是比打着学习机的名义卖游戏机强!

    徐竟和马海今天要是对她说,两人发现了任天堂的游戏机可以山寨一下,给她搞出了以后在华国统御中小学生多年的“小霸王”游戏机,夏晓兰可能转身就走了——现在她觉得可以抢救下,偏偏马海和徐竟对她了解不深,以为夏晓兰说的话意味着拒绝,徐竟着急的把带来的资料往夏晓兰面前推:

    “夏同学,你不能再了解一下吗?你也可以跟着我们去纽约看看,在我们的住处,有我们自己组装的样品!”

 【第四卷:美国梦】1377:没文化讨不到老婆啦(2更)

    夏晓兰不感兴趣?

    不不不,夏晓兰不感兴趣的东西,她绝对转身就走了。

    杜兆辉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夏晓兰经常对他就是转身就走,现在和他说话,也是看在那1000万港币的份上。

    这两个乞丐打扮的人,别说1000万,恐怕就连1000块都掏不出来,但夏晓兰肯和他们说这么久话,还请他们喝咖啡,杜兆辉根据自己的经验看,这两人说的“电子辞典”,说不定能值1000万呢!

    夏晓兰这是什么命,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掉下来?

    徐竟和马海都很着急,偏偏夏晓兰露出极为迟疑的表情,仿佛却不过情面才收下徐竟给的资料:

    “好的,我会仔细看一看,然后再给两位答复行吗?”

    徐竟一脸失望。

    以前也有人说要看资料,结果就再没有下文。

    反正留学生里,没有人要投资他们,先前有一个要投资的,把钱给了他们两个月没出成果,就改口说那钱是借给他们的。

    马海当然不依,徐竟不善和人争辩,干脆扯了协议,重新给人打了借条。

    他还以为夏晓兰也是推托之词,心中极为失望,马海就更着急了:

    “只要2万美元,不,1。5万美元也行,我们可以给你40%的股……”

    2万美元够把英汉版的电子辞典搞出来?

    夏晓兰很是怀疑。

    这俩货有想法,却根本不识人间烟火啊,一个太急躁,一个太软绵。

    还不会计算成本,难怪混的这样惨。

    这都是惯用的手段。

    谁见一面就把钱撒出去?真当投资人是天使么。

    没人会说夏晓兰大方,只会觉得夏晓兰好骗。她赚钱不易,要从她手里拿钱自然更不易,夏晓兰是真的想看一看资料,也想趁机给徐竟和马海点压力,先紧后松,才能彻底“收服”这俩人……不过徐竟和马海也着急了,夏晓兰压下芝麻大小的不忍,依然坚持刚才的说法:

    “我需要时间考虑,两位师兄给我点时间吧,你们可以先回纽约,或者在镇上的旅店住两天,费用方便不用担心,远到是客,我不会让两位师兄承受这不必要的支出。”

    买卖不成仁义在,夏晓兰的意思投不投资另说,却能请他们住两天旅店。

    伊萨卡的旅店对杜兆辉来说档次不够高,但对徐竟和马海来说绝对是大负担。

    徐竟和马海知道今天是没有结果了,不够夏晓兰留他们在伊萨卡,证明这事儿还有点希望?

    两人简单商量了几句,都决定暂时不回纽约。

    “旅店就不用了,我俩可以找老乡挤一挤。”

    这还没拉到投资呢,就要先花夏晓兰的钱,两个男同志不好意思,也怕给夏晓兰留下坏印象。

    留学生说的老乡,不是真的来自同一个省市,只要从华国出来的,那就全是老乡!徐竟和马海来伊萨卡之前就问过,知道这边有老乡。

    两人灌了一肚子咖啡,愁眉苦脸的走了。

    夏晓兰敲打了一下桌面。

    杜兆辉凑上前想看徐竟给的资料。

    “怎么,杜少有兴趣?不过你应该分不出经历来搞这件事,没建电子配件市场还差不多……”

    她给了杜兆辉两条路选择,杜兆辉不选制造业,地已经批了,这时候也不可能掉转头重来,这个电子辞典的市场很大。

    就是夏晓兰也没有长远发展的意思,她已经打定主意将主业放在地产业。

    短期投资倒是行,给徐竟和马海投一笔钱,然后将手里的股份卖掉,以此获利。

    杜兆辉看了两眼,一堆专业术语,看得他头疼,只有缩回脖子:

    “没兴趣。不过我知道你肯定看上这东西了,夏晓兰,你一个人国外,人家知道你手里有钱,骗了你钱就跑,你也拿别人没办法——”

    杜兆辉想说,一定要把这俩乞丐治的服服帖帖才给他们投钱,既要让他们感激,又要让他们害怕,这叫软硬兼施,他就是这么对付手下人的。

    夏晓兰一听他没兴趣就把资料合上:

    “所以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开福特车了?杜兆辉,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去,你在鹏城的生意不要了?”

    杜兆辉郁闷:“我订了明天的机票。”

    夏晓兰把咖啡的账结了:

    “那今天你就要去纽约,这杯咖啡算我请你的,祝你一路顺风,我得回去看资料了。”

    嗯?

    晚饭都不请他一顿?

    这咖啡他还没喝好不好,杜兆辉想不通,在大少面子和实惠间挣扎了几秒钟,还是端起杯子把夏晓兰请的咖啡给灌了下去。

    夏晓兰好像真的对“电子辞典”感兴趣,偏偏他对这东西一点都不了解,提不出意见,说多了还露怯,他难道不要面子的?

    “喂喂喂,你还没说,到底帮不帮忙设计。”

    杜兆辉临走又想起了这事儿。

    “我给茅老师打过电话,你要是信任我老师的话,他带着团队给你做,不会比香港的事务所差,当然你要是迷信世界一流的建筑师事务所,那就当我没说。具体的设计部分,我会在功能区分规划这一块出力,这是我应该帮你做的,不额外收费!”

    功能的区分规划,在设计时就要有所体现,这关系到杜兆辉的电子配件市场以后的运营盈利,自然是不能马虎,夏晓兰就该管!

    有总比没有强。

    杜兆辉这两天也看到了夏晓兰在康奈尔大学的状态有多忙,倒没有继续提更过分的要求。

    “那我就走了?”

    “好的,再见!”

    他还在车门边磨磨蹭蹭,夏晓兰已经钻进了自己车里。

    杜兆辉忍不住捶了一下车门。

    一拳打下去一个坑?这种画面怎么可能出现,他这个弱鸡只会捶的自己手疼。

    “阿华,你知不知什么电子辞典?”

    阿华瞪眼,“大少,什么垫子吃点?”

    艹,简直没法说,比他还没文化!

    杜兆辉不禁语重心长:“阿华,有空多读书,你唔知现在没文化多惨,连老婆都找不到啦!”

    阿华使劲点头:“谢谢大少关心,我在老家有老婆的。”

    “……滚!”

    给人当马仔懂不懂规矩,有老婆了不起?应该把这个扑街也辞掉,留在身边要给他发工资,还要惹自己生气,以前都很有眼色的,现在全变了!

 【第四卷:美国梦】1378:这俩人专门骗钱的?(3更)

    杜兆辉本来还想去警告两个乞丐一番,扮一扮黑脸,让夏晓兰给他们投资时收获更多感激。

    哪知徐竟和马海穷的连旅店都住不起,伊萨卡镇虽然不大,他们要找老乡借宿,杜兆辉一时也找不到人。这里既不是香港也不是鹏城,杜大少的面子不太好用,他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在伊萨卡带了两三天,杜兆辉的心情舒畅了许多。

    但就像夏晓兰说的,他必须得回鹏城去。

    鹏城现在就是杜兆辉的战场,他要不回去承受住压力,那就是不战而输。

    让他轻轻松松把杜家的钱让给别人?

    想都别想。

    杜兆辉这边上了飞机,另一边夏晓兰也在看徐竟给的资料。

    “这俩人还有点本事。”

    他们找不到大厂家,却费心找了不少替代材料,按照他们的设想,英汉版电子辞典的性能,要比英德版电子辞典各方面都更强。

    电子辞典在国外也是刚问世没多久,第一版只支持3000个单词的翻译储存。

    徐竟和马海的版本,单词储存量翻了一倍,支持汉显,还抓住了电子辞典胜过传统辞典最关键的一点,能朗读单词的正确发音……要没有这点,别人买电子辞典做什么,纸质的英语辞典单词量更大呢!

    可连教英语的老师都没办法准确发音,学生不会读单词不是挺正常的吗,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6000个单词的发音、翻译储存,用来应付高考足够了。”

    电子辞典的目标客户,是学生,又不止是学生。

    夏晓兰从来没怀疑过它的市场前景。

    当然,一旦徐竟和马海的电子辞典成功问世,各路公司都会扑上来生产这玩意儿。

    夏晓兰这种深受后世观念影响的,还要问一句能不能绕开别人的专利,国内的厂家讲个屁专利,什么产品卖火了大家就一窝蜂的照着生产,把电子辞典拆成零件搞明白怎么组装就行,谁也不可能付专利费的。

    做实业的,不仅是夏晓兰要面临这难题,每个老板都这样。

    从混乱中厮杀不出来,厂子和产品做着做着就从市场上消声灭迹,可能是技术跟不上时代,可能是营销决策错误,谁知道在哪个环节犯了错就完蛋。后世那些知名的大企业,个个都遇到过许多危机,最终能把规模做那么大,那些企业家谁还不是有几分本事的宝宝,夏晓兰仅靠先知先觉,根本不可能完全碾压嘛。

    幸好,电子辞典所涉及的是个大市场,这块蛋糕很大,多几个竞争者也暂时把它填不满。

    何况……

    “徐竟和马海搞出来的东西,比我记忆中的早了几年啊!”

    夏晓兰没带着百度重生,不是每件事她都了解的清楚。

    反正上辈子第一次见到电子辞典,是1994年,她还没有高中毕业。考虑到她上辈子老家是个内陆小城市,电子辞典从问世到传到她老家,怎么着也要用两三年?

    往前推,英汉版的电子辞典就是90年左右生产上市的。

    什么东西,提前了三四年搞出来,难道不是商业先机?

    当然,前提是徐竟和马海真的能把东西做出来,能实现量产,2万美元根本不够,不知道那些厂家投入了多少钱研发,绝对是不止2万美元。

    夏晓兰把资料合上。

    再等两天,她就可以和徐竟、马海谈一谈。

    2万美元太少了。

    40%的股也太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