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奶奶倒是亲眼看着尸骨挖出来,被警方运走。
脚是发软,也十分难受,但她不能倒下,还要反复告诉自己:
“不是仲易,不可能是仲易——”
一个老太太,站在新挖开的坟墓旁,满头白发都被风吹乱,要靠两个人扶着才能不摔倒,这样的场景谁看了都会心酸。
温曼妮的心里也十分不舒服。
美国律师是按小时收费的,这件事温曼妮跑了这么多天,却是单纯的法律援助,夏晓兰表示要付费也被温曼妮拒绝了!
这是温教授和胡瑛的意思,两人都十分同情于奶奶的遭遇。
徐仲易的遭遇触动着温教授和胡瑛,他们同样是几十年前移民美国的,只是他们的运气比徐仲易好,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如今过着不错的生活。
徐仲易是比较倒霉的那种,一家三口到了美国竟没了踪迹。
“我们虽然移民,还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这是我们的特征,是异乡相认的凭证,有同胞遇到这样的困难,你应该帮忙。曼妮,这叫‘守望相助’!”
温教授就这样告诉温曼妮的。
守望相助吗?
温曼妮看着和于奶奶站在一起的夏晓兰母女俩,很难相信,她们和于奶奶是毫无血缘关系的。
这件不收费的法律援助案,让温曼妮心情沉重。
不知是什么情绪,让她罕见的主动上前:
“我会催促法医那边的,因为当年没有牙医记录,就需要您仔细回忆一下徐先生从小到大的经历,是否有骨折之类的能提供帮助的线索,我们最终会依靠颅骨复原术来确认死者身份。”
1986年的尸检技术和1967年比肯定有进步。
特别是在美国,作为此时的世界强国,如果说哪里有最先进的各种技术,美国肯定全球数一数二的。
于奶奶眨着干涩的眼睛:
“仲易原本还有一个哥哥,几岁时就夭折,我和先夫对唯一剩下的儿子百般呵护,从小到大他连磕碰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并没有骨折。”
温曼妮点头,“没关系,这件案子有电视台关注,大使馆那边也过问了,旧金山警方会加急处理的,我预计一周内就会有结果,还是由顶级的颅骨复原专家亲自动手,结合法医提供的身体数据,效果好的话,最终相似度有可能接近70%。”
接近70%?
夏晓兰觉得这就足够了!
不管孩子是胖了瘦了,别人认不出,当妈的还能认不出?
有60%的相像,于奶奶绝对能一眼辨认死者是不是徐仲易。
“connie,这次真的不知要怎么谢你,吉姆也是你介绍给我的,还让你在旧金山这边耽误了这么久。”
于奶奶也寻思,自己还有什么能拿出来感谢温曼妮的,她所有的积蓄换成美元也没多少,一起拿出来够不够?
温曼妮只能再次强调这属于法律援助”:
“事务所也很支持我过来,每个律师事务所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援助案件,你们不需要特别感谢我……现在我们就一起等消息吧。”
等消息!
没错,只能是等消息。
旧金山电视台都知道了消息,有人重新在查当年徐仲易的案子,涉案人员也应该听到了风声。夏晓兰把报酬加到了2万美金,让吉姆的线人留心旧金山是否会有人按奈不住。
尸骨是徐仲易,凶手是谁,妻儿下落在哪里?
尸骨不是徐仲易,那他又为何销声匿迹多年,全然忘了国内还有父母!
尘封了20年的真相,到了被揭露的时候。
估计每一天对于奶奶来说都饱受煎熬。
20号的时候,颅骨复原的结果还没出来,夏晓兰的期末考试成绩先出来了。
电话里黛西的声音很尖锐:
“你应该看一看!你应该亲自来学校看的,不过没关系,我可以给你传真过去……夏,我太高兴了,我现在有些语无伦次。”
黛西说着说着居然哭起来了。
但这绝对是喜悦的泪水。
压抑太久后流下的泪水,多么让人激动!
夏晓兰不由放轻了声音,“哦,小黛西,让我猜一猜,你的《结构要素》获得了a对吗?麦卡锡教授给了你a!”
“是的,我拿了a,理查德、莱尔还有我,我们都是a!上帝,我实在太激动了,我决定给自己买一辆新车,然后开着它来一场跨州旅行!”
黛西显然决定要花掉cw那笔奖金了,这不奇怪,不要和美国人讲储蓄概念,特别是美国年轻人,有钱不就是要及时享乐花掉?大家都是学生,又不结婚,不买房不养孩子,更不会存钱了。
【第四卷:美国梦】1463:受害者or加害者?(4更)
夏晓兰才不会说教。
奖金是黛西付出了汗水拿到的,人家想怎么花都行。
恭喜了黛西几句,挂了电话没多久,夏晓兰就收到了传真。
一共有5门课,有的是必修,也有夏晓兰自己的选修。
最低成绩是“a…”,是一门艺术鉴赏类的课,这个“a…"也是夏晓兰尽力的结果,一个沉迷赚钱的钢铁直女努力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必须要允许她循序渐进的进步嘛。
剩下的,不是a就是a+。
让夏晓兰颇为意外的是《结构要素》这门课,麦卡锡教授也给她a+……她以为自己拒绝了p&w事务所的邀请,和麦卡锡教授暗示她能留在康奈尔的意思后,大魔王对她应该会非常失望?
“失望是肯定的,辜负了麦卡锡教授的看重,但我看轻了麦卡锡教授的职业素养。”
她考试的试卷,结合平时的作业表现,如果达到了a+的标准,麦卡锡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强行将她成绩压到a或者更低!
事实上,听到黛西说小组三人都拿到了“a”,对于麦卡锡会给自己“a+”的成绩,夏晓兰也有80%的把握!
夏晓兰成绩单,大概就是近几天来唯一让人高兴的消息。
这个时候,周诚早就到了国内,和考察团分道扬镳,回到原部队了吧?
考虑到两国不同的时差,夏晓兰没有马上打电话回国内。
除了周诚,她还要告诉茅康山,告诉汤宏恩呀!
于奶奶也说好:
“好事成双,这个是好消息,颅骨复原那边就一定是好消息!”
可惜了,为了她的事,一到美国就跑来旧金山,阿芬一定是很想去晓兰上学的康奈尔大学看一看的。
于奶奶其实既害怕出结果,又期盼着快点出结果。
等待是最让人煎熬的过程。
“一定是好消息!”
刘芬重重的加了句。
汤宏恩这几天也在关注着这边的事。
没有汤宏恩和周诚一起出力,华国驻美大使馆也不会这么快介入。
有这么多人在帮忙,也给了于奶奶很大安慰。
温曼妮没有说假话,多方压力下,颅骨复原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也就是夏晓兰拿成绩后两天,旧金山警方通知于奶奶:
“死者为30岁左右的亚洲男子,这一点和1967年的验尸报告相同。头骨检测出钝器敲打痕迹,据推测死者生前和人有过激烈打斗,被钝器打击后昏迷吸入大量浓烟死亡,大火只是烧焦了他的尸体,并不是真正的致命原因。”
吉姆的调查是对的。
打斗和纵火是真的,基本上还原了案发时的情况,夏晓兰的美元没白花。
警察其实也这样怀疑的,携带大量财物,本来就容易被犯罪份子盯上。
于奶奶一脸刚强点头:
“这些情况我都知道了,颅骨复原的结果……”
颅骨复原的结果肯定要让于奶奶亲自看的。
说实话,华国人的五官轮廓不够立体,外国人容易犯脸盲。
本来也只有60%…70%的相似度,和于奶奶提供的徐仲易旧照对比,旧金山警察辨认的很困难。
他们让于奶奶辨认。
于奶奶抓着夏晓兰的手上前两步,死死的盯着颅骨复原后的人头模型:
“不是,这不是仲易!晓兰你看,这根本不是仲易!”
夏晓兰也觉得不像。
复原后的模型看起来有点突嘴,而在于奶奶给的老照片里,徐仲易不说是个大帅哥吧,三庭五眼挺标准的,分部的恰到好处,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很耐看。
突嘴就不像。
颧骨位置也略为高耸,看起来凶凶的。
“我也觉得不像。”
“对,这不是仲易,仲易还活着!”
没出国前就觉得不对劲,于奶奶把不好的想法压住,没哭。
到了纽约,听了周诚的话,于奶奶没哭。
开棺验尸时候,亲眼看着警方挖出尸骨,于奶奶也没哭。
这时候确认尸骨不是徐仲易,于奶奶老泪纵横。
刘芬搀着她,也跟着掉眼泪:“这是好事呀,您应该高兴才对!”
旧金山警方糊涂了。
反复确认了几遍,于奶奶都说不是徐仲易。
这就奇怪啦,死在徐仲易当初租住的房子里,年龄和人种都对的上,如果不是徐仲易,又会是谁?
“如果徐不是受害者,他就可能是杀人凶手。”
这个大胆的猜测,于奶奶完全不能接受。
“仲易不会杀人,他性格温和,连杀鸡都觉得血腥,何况是杀人!”
这个说法,警方根本不信。
所有杀人犯被抓时,家人都会为杀人犯辩解,说他不可能杀人。
事情一下反转的太快,开始以为死者是徐仲易,颅骨复原证实了不是徐仲易,徐仲易又被怀疑是杀人凶手……警方的逻辑也有一定依据,这个无名氏被烧死在徐仲易一家租住的房子里,徐仲易一家从此消失不见,杀了人害怕被抓住,也有可能主动藏了起来。
这一藏,就是19年!
于奶奶不相信,夏晓兰也觉得这事儿弄的不舒服,旧金山警方却要重查这件1967年的命案。
发生命案的房东和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调查了,警方想找出无名男子的身份,身份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知道死的是谁,就能理清他和徐仲易的交集,继而确定徐仲易会因为哪些原因杀人。
于奶奶很是气愤:
“这些美国警察会不会办事,我是要他们找人,不是让他们把仲易当成杀人凶手通缉!”
旧金山警方的态度,仿佛已经认定了徐仲易是杀人凶手。
旧金山电视台也没想到剧情一波三折,会是这样的反转,更想采访于奶奶了。
夏晓兰想了想,“我认为您应该接受采访。现在确定了死者不是徐叔叔,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有找到徐叔叔才知道,我们不能让徐叔叔蒙受冤屈东躲西藏对不对?”
徐仲易真的是杀了人躲起来?
如果旧金山警察的推断是真的,徐仲易又为什么会杀人。
这完全颠覆了吉姆的调查,吉姆认为徐仲易携带着大量财物,成为当地黑帮打劫的目标。
死者不是徐仲易,已经让吉姆非常吃惊了,旧金山警察的推断,吉姆拒绝相信:
“夏,你找到那个花瓶的买家了吗?”
【第四卷:美国梦】1464:卖家和电视台采访(加)
杜兆辉办事的效率不高,至今还给她答复。
吉姆的询问她回答不上:
“再等等,应该很快了,你查到卖家了?”
吉姆递给夏晓兰一张纸:“本菲尔德,现居洛杉矶,是一名建筑商人。1969年以前,他都住在旧金山,1969年就搬到了洛杉矶,做起了建筑商,如果证实那是于家的花瓶,我认为他和徐失踪的案件有关。”
“花瓶就是这个本菲尔德卖掉的?”
吉姆点头,“去年他的建筑生意不景气,卖掉了这个花瓶作为资金周转,这是我查到的,但他坚称花瓶是他从旧货市场偶然买到的。”
不是徐仲易卖掉的,也不是从徐仲易手里抢走的?
1969年,那就是在徐仲易一家失踪后两年,本菲尔德在旧金山住的好好的,为什么忽然搬去了洛杉矶。
洛杉矶离旧金山不远,飞机还不到两个小时。
夏晓兰觉得这个本菲尔德值得进一步调查。
“你之前怀疑的旧金山黑帮,他们有没有异动?”
吉姆有点不好意思,证实了死者并不是徐仲易,他的前期调查整个被推翻了。要不是查到了花瓶的卖家是本菲尔德,他都不好意思来见夏晓兰。
“我在旧金山的线人没有提供更多线索,我仍然坚持徐一家的消失和旧金山本地黑帮有关,警方现在怀疑是徐杀人后带着妻儿逃离旧金山……徐可是初到美国的人,怎么会把线索处理的那么干净逃走?他可不是专业的杀手。”
夏晓兰沉吟:“希望你的推断是正确的,我也不是百分百信任旧金山警方,他们当年就对这个案子处理的很敷衍!”
种族歧视直到30年后都没有消失,80年代的华国人在美国更不会受到尊重。
死者被认定是徐仲易时,他们不想调查。
现在证实死者是另一个亚洲无名男性,警方又说杀人凶手是徐仲易。
“我一定会查清事情的真相。”
吉姆准备再次去洛杉矶找本菲尔德,这次有了威胁本菲尔德的把柄,旧金山警方还不知道花瓶的事,本菲尔德若是不告诉他真相,只有面临警察的调查了。
夏晓兰说找到了花瓶的卖家,已经让侦探去查了,于奶奶精神大振:
“瞧着样式和花纹像于家的旧物,到底是不是,还要看印记。”
于家的东西是有印记的,仅看照片于奶奶也不能确认。
要等香港那边确认……其实夏晓兰和于奶奶都有几分确定,这花瓶就是徐仲易带来美国的古董之一。
哪有那么巧,卖家在1969年前恰好就住在旧金山!
住在旧金山就有接触徐仲易的机会呀。
这个本菲尔德,难道是当年的黑帮成员之一?
应该不是,是的话吉姆肯定查到了。
夏晓兰也觉得要做多手打算,旧金山警方那边有自己的调查,就算徐仲易有没有杀人,警方能把人找到也不错。吉姆按照自己的思路追查真相,于奶奶这边则接受旧金山电视台的采访,多管齐下,一定有所收获!
给了旧金山电视台答复后,夏晓兰和于奶奶还好好商量了一番上了电视怎么说。
“不要看美国人整天把人道主义挂在嘴边,为了吸引眼球,电视台什么问题都敢问,一定会反复把旧金山警方怀疑徐叔叔杀人潜逃的事拿出来问您……”
夏晓兰就担心这点。
于奶奶摆手,“这点我都承受不起,还找什么儿子?”
和电视台以及当地报纸约定好时间,于奶奶把自己收拾的妥妥当当出现。
旧金山这边的媒体脑补的是一个衣着破烂,可怜万分的华国老太太,对着镜头哭哭啼啼那种,几句话就能把她问的惊慌失措……不,甚至都不用记者开口,看见摄像机,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摆吧?
于奶奶注定要让他们意外!
老太太的白头发梳的一丝不乱,到了她这年纪又多年没保养,是不存在美不美的。
何况于奶奶常年习惯了板着脸,脸上的线条看着就很严肃。
什么样的是凶老太太,于奶奶一露面就是凶老太太的典型代表!
可她仪态好。
不畏手畏脚。
她敢面对镜头,还会说英语,根本不需要翻译,就坐在哪里,一点也不怯场。
原本准备好尖锐问题的记者竟一时不太敢开口。
还是于奶奶自己讲的:
“1966年,我的儿子带着他的妻子和他们的5岁的孩子来到美国,为了能定居美国,我让他带走了一箱黄金和一些华国的古董,可他到了美国,只寄过一封信回华国,信里很高兴的告诉我和丈夫,他一定能取得美国身份,并将很快回国接我们夫妻……20年过去了,我的儿子没有了消息,他不仅没有回国接我,旧金山警察说他是潜逃的杀人嫌疑犯,这个结果,不仅是我不能接受,我已经去世的丈夫也不会答应。”
摄像机一打开就没有停过。
1966年带着一箱黄金来美国?
还有若干值钱的华国古董。
这在华国也是有钱人啊!
华国有钱人试图定居美国,先是失踪20年,剧情又反转,变成旧金山警方认为的杀人嫌疑犯,这个故事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旧金山当地有大量华人居住,这个新闻电视台早几天已经开始报道,只是没有采访到于奶奶本人。
等于奶奶说完,才有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过他的关注度有点偏:
“你能说的具体点吗,你说徐带了一箱黄金来美国,一箱黄金的概念太模糊了,它具体有多重?”
这个记者显然想推算徐仲易带来美国的黄金价值多少。
美国这边黄金的单位不是克也不是两,而是“盎司”,1盎司约等于31g,夏晓兰小声提醒于奶奶。于奶奶在心里计算一番,十分肯定说道:
“按照美国的计量单位,大概是有320盎司的金条。”
320盎司?
夏晓兰都吸了口凉气,徐仲易带的那满满一箱黄金,得有10公斤?
记者们也忍不住交头接耳。
1966年的时候,黄金是1盎司35美元,按于奶奶的说法,徐仲易带来美国的黄金价值就有上万美元。
那可是20年前的上万美元,见鬼,不是说华国人很穷困么,这叫穷困?
“那华国的瓷器……”
黄金是能直接兑换成钱的,古董却要挑买家,所以让徐仲易带走的黄金是为了让他到了美国有钱花销,真正值钱的是那些古董,在于奶奶眼中,每一样都比一箱小黄鱼有价值——就是不知道当年的美国人是不是认可。
【第四卷:美国梦】1465:泣血之言和死者身份(1更)
于奶奶不想讨论这些,就含糊说了个数字。
记者嗡嗡嗡的议论,显然都有点跑偏了。
好不容易才有人想起今天采访的主题,如夏晓兰所料,这些记者开始逼问于奶奶,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发现儿子是潜逃多年的杀人犯是什么心情,会不会很失望。
刘芬紧紧抓着夏晓兰的手:
“这些记者太过分了,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夏晓兰摇头,“他们要的是节目播出后的关注度,争议越大,收视率越好,报纸也卖的好!”
言论自由是好事,但也让言论毫无底线。
于奶奶是一个华国老太太,这些人欺负起来更没有顾虑。
夏晓兰早就猜到了。
但于奶奶愿意接受采访,显然和被逼问欺负比起来,老太太认为找到儿子一家更重要。再好强的人,为了亲生孩子都愿意妥协。
刘芬不忍心,于奶奶却还保持着镇定,目光坚定看着镜头:
“我再说一次,我不接受旧金山警方的猜测,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杀人嫌疑犯,我现在只想找到他,不管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我可以和他一起面对!仲易,你到底在哪里,我都等了你20年,你看我这把年纪,也等不了几年了,死之前不见你一面,我死都没脸去地下见你爸,死不瞑目啊!”
这段话前半段是用英文说的。
后半段就是地道的华语了。
都说乡音亲切,于奶奶希望徐仲易能看见新闻,能有所触动。
她没有在镜头前哭哭啼啼卖惨,但说的又句句都是泣血之言。
于奶奶的话说完了,记者们还意犹未尽,夏晓兰让刘芬带着于奶奶先走,自己留下来和记者打交道,问什么可以不管,这个拿一个老太太炒新闻是不是没道德也不重要,双方都是利用关系。
夏晓兰只有一个要求,于奶奶最后说的话不要减掉。
她拿出徐仲易一家三口的照片:
“希望大家报道时可以顺便提一下,如果知道这一家三口下落的,请和我们联系,能直接找到人的我们给1万美元的报酬,间接帮我们找到人的线索给5000美元报酬,这一条寻人奖励长期有效!”
是了,这回来旧金山寻儿子的华国老太太,看起来可不是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
1万美元的奖励不少了。
旧金山警方才不会花钱悬赏,有报酬的刺激,说不定真能把徐仲易一家找出来。
连几个记者都在念着拗口的华国名字,如果他们有了线索,也是能领奖金的……说实话,以记者的工资来算,1万美元的现金也是很多了!
于奶奶接受采访,晚上新闻就在旧金山电视台播出了。
旧金山当地华人很多,这个新闻有之前的预热,一经播出引发了很大的讨论。
旧金山警方猛然就承受了舆论压力。
为什么1967年的纵火案早早结案?
现在证实死者不是徐仲易,怎么就轻易怀疑凶手是徐仲易!
华人在旧金山落地生根,已经是旧金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华人不重要,那所有华人手里的选票都不重要吗?
更叫夏晓兰欣喜的是,新闻播出的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