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行医在唐朝-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把脸深深埋进李弘的手中,竭力压抑声调中的抽噎:“弘,我自知出身下贱,只有你把我当真正的兄弟,万事都竭力照拂。从小到大,我都只有你这个兄长,我只有你……”
  李弘只觉掌心一阵温热的水迹,旋即便被李贤用袖子一点点细细擦干净,他再抬起头时,脸上已不见了斑斑泪痕,只有一抹怆然的笑意:“我听你的话,先出去……等你。”
  他截然地转身离去,不敢回头再看一眼。
  沈寒山见状,亦悄悄屏退了左右,守在侧殿门口,只留下吴议在李弘身边,静静守着他的最后一程。
  风声不知何时已悄然停歇,如一枚飞倦的鸟静静立在树枝梢头,偌大的侧殿唯有两人的呼吸彼此纠缠。
  李弘双唇微启,似乎是想说什么话的样子,吴议立即放下手中的药瓶,半跪在他床前,用耳朵贴着他的嘴唇,静静地听他最后的话语。
  一片喑哑的寂静中,李弘的声音弱如一根将断未断的弦,带着温热的气息和淡淡的回响,拂在吴议一片冰凉的耳廓上。
  “我死了以后,你就好好地跟着沈博士服侍太平,母亲虽然行事果决,但决计不会对太平下手,太平是个好孩子,她会保护你的。”
  吴议不住地点头。
  “我唯独放心不下的是贤,他太过率性,你要替我多多提醒他,母后已然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再想与她分庭抗礼只会落得和我一样的下场,万万不要再像今天一样冲动行事了。”
  这一席话,几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吴议从他唇畔抬起脸,郑重地颔首:“我都记住了。”
  昏暗的烛火撩动在李弘渐渐涣散的瞳孔中,而被入户的东风擦出一痕跃动的火花,李弘半梦半醒般痛苦地拧着眉头,低声呓语着。
  “若我有三分高祖的气性,也不至于让母亲专权至此,是我负了李唐,是我负了天下啊……”
  吴议捂着他冰凉的双手,用身体挡住风来的方向,只觉得森森寒意顺着背脊,一路攀上他的眼眶,像一把小而精巧的刺刀,深深地刺痛着他的眼眶。
  他猛然一闭眼睛,将泪水洇在眶中:“不,这不是你的错。”
  李弘徒然地睁着眼睛,眼中沾着无可奈何的笑意,仿佛生死离别不过来去一场,他早已准备好了这一场不能回头的旅程。
  “议,你要好好活着……”他纤长的睫毛如翩跹落池的秋叶,在空中无力地扇动片刻,很快跌落于无声的静寂之中。
  吴议仓惶地点点头:“是,殿下,我会好好活着。”
  这一次,没有人再回答他的话了。
  月色像一抹化不开的霜,落在李弘平静宁和的面孔上,给这位英年早逝的太子盖上一层薄薄的白纱,为这位忧国忧民的青年戴上第一朵苍白的孝花。
  而他再也不必睁开眼睛,去看这令他忧心了二十载的天下。
  一阵沙哑的风声中,唯有帘子掠过地面的沙沙声响,随之而来的是一阵轻灵的脚步声,像寒夜里的一场春雨,细细碎碎地敲在房门上。
  “弘哥哥!我给你带点心来了!”太平雀跃的声音似一只拦不住的小鸟,躲过门口的重重护卫,一跃闯入满地寂静的侧殿。
  “啊——”
  恍惚中,吴议听到太平刺破平静的尖叫,仿佛还有什么瓷器砰然跌落地面的声音,清脆地闯入耳中。
  他知道,碎掉的不是太平手中的瓷器。
  是玉碎了。
  ——
  吴议从李弘的床边起身,许是跪久了,浑身的血液都来不及回到心脏,一个支持不住,几乎滚倒在地上。
  太平的尖叫唤来一众人等,早有人把瘫软在地的吴议拖了出去,数名早就闻声赶来的太医一起聚拢上去,围得水泄不通,一个接着一个,亲自确认李弘的死亡。
  唯有沈寒山脱列而出,扶起几乎站不稳的吴议,慢慢走出侧殿。
  大抵是宴会才散,有一众年轻的宫人从师徒二人身边鱼跃而过,带着晏晏言笑,谈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
  “沛王果真俊朗无双,可惜退席退得太早了些,我都没瞧清楚他的样子。”
  “相王才是君子风度,谦谦如玉,若能得到他的青眼,那才是数不尽的福分呢!”
  ……
  轻灵的声音带着女子娇羞的期许,似三月仲春的清风一晃而过,很快消失在路的尽头。
  曾几何时,李弘也是她们口中心中所倾慕的那个人,而现在,斯人已逝,也会有别的人补在她们期许的目光中。
  更漏如雨声,一滴一滴地垂落在寂静的深夜中,吴议和沈寒山彼此无话地伫立在侧殿旁,半响,才听见一个哑然而悲切的声音。
  “太子薨了——”
  ——
  李弘的死,非但没有平息李贤心中的怒火,反而引燃了他和武后之间早已剑拔弩张的战争。
  对于吴议的劝谏,他也只是冷然一笑,仿佛当日那个脆弱的青年已经全然成了一把无往不利的刀,他把锋锐深深藏在厚而坚固的鞘中,叫人再也瞧不出半点软弱的样子。
  “弘哥哥就是因为屡次心慈手软,才被母亲逼死,难道我也要重蹈他的覆辙吗?”
  吴议并不记得这个继承太子宝座的青年究竟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多久,但很清楚,最终把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李唐皇室的尊严夺回来的人并不是他,甚至也不是将来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而是一种谁也无法违逆,无法打败的力量。
  那就是时间。
  时间终究会把武后从李唐皇室掠取的一切重新换回李姓儿孙的手中,只不过彼时的大唐已早非贞观与永徽的大唐,而已经在一场接着一场无声无息的刀林剑雨的争斗中逝去的人,将永远也没有看到那一天的机会。
  他苦笑着辞别了李贤,重新回到沈寒山那个独居一阁的小院,似乎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老师要把自己锁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好像永远也不想探出头去。
  因为他不想看见,也不想听见,只想糊涂。


第69章 君之所往
  上元二年; 注定是一个多事的年头。
  李弘溘然离世之后; 李贤迅速地继承了他的太子之位,也同时接手了他的一班东宫重臣; 包括原来的太子左庶子刘仁轨、戴至德、张文瓘等一干老人,并且迅速将自己的人马渗透入三省六部的核心权位上,誓要同天后一争高下。
  与此同时; 李弘的死亡,仿佛一枚刺痛李治软肋的暗箭; 令他病中昏聩的头脑迅速地清醒过来。
  不过几月的功夫; 他就下令让初登太子宝座的李贤行监国之事; 将所有的希望都寄予在这个肖似长子而更见强硬的儿子身上。
  早在二月; 李治已提前将身在新罗战场的东宫要员刘仁轨召回长安; 一方面是为了筹谋应对突厥的战事,另一方面; 亦是为了巩固新东宫党的地位。
  有了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撑腰,本来支离破碎的东宫党又重新凝聚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以一种崭新而锐利的姿态伫立在朝堂之上; 甚至为李贤赢得了其父亲李治“家国之寄,深副所怀”的高度赞许。
  在短暂的欣欣向荣中; 李治心中那道摇摆不定的天平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安稳的状态; 互相扶持数十年的妻子和年轻并且斗志昂扬的儿子之中的那明晃晃的刀光剑影; 似乎再也无法落入他日益病重的眼睛中; 只能由着这二人公然对峙; 而他就在中间做个调和太平的和事佬。
  与表面上暂且安稳的中央相反; 因为刘仁轨被调离新罗战场的前线,在七重城被唐军大败的新罗君主金法敏似乎又开始蠢动起来,在和平的底线之上小幅度地试探着。
  金法敏的态度很明显,敌进我退,敌走我扰,既然那个不败战神刘仁轨已经离开了前线,那么似乎剩下的四万唐军也没有什么特别可怕的。
  而这时候镇守新罗战线的,正是新上任的安东镇抚大使、靺鞨将军李谨行。
  李谨行的确没有刘仁轨那么功高盖世,声名显赫,但就如同他父亲为他取的汉名,他是一个谨小慎微、锐意洞察的人,他很快地发现了金法敏蠢蠢欲动的战意,并且迅速地做出了屯军买肖城的决定。
  不管是新罗军队还是唐军,心中都很清楚,买肖城,就是下一次战火燃起的地方。
  而出乎李谨行的意料的是,两军交火的战线还没有铺展开,就有新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入侵了他的军队。
  那就是前太子罹患的不治之症,传尸。
  这种源自胡人的疾病不知从何时何处开始渗透进了远在朝鲜半岛的唐军之中,并以飞快的速度蔓延到了整个军队,与之同来的,是日益惶恐的军心和对随时可以趁虚而入的敌手的恐惧。
  敌人的坏消息,当然就是自己的好消息,唐军中传尸之病大肆流行的消息迅速到达了金法敏的耳中。
  这位曾借唐朝之力一统朝鲜半岛三国而又迅速翻脸无情的睿智君王也没有放过这个消息,他迅速地嗅到了买肖城内传来的一种非常诱人的味道。
  它的名字叫做战机。
  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
  而战火不及的长安依然是一派风平浪静的宁和,暗流涌动的纷争暂且无法波及沈寒山独居的小院,窗外一二声婉转的莺鸣透过重重密密的槐叶漏进房内,暂时填满了房内半响无声的寂寞。
  金灿烂漫的阳光在地上渲出一地的华彩,铺展在上面的是两道被拉微风曳动的颀长身影,李璟歪着头站在吴议身后三寸,不短不长的距离,刚好够他踮起脚尖偷偷瞧一眼吴议手中的书卷。
  吴议斜斜往后一睨,刚好撞上自家小徒弟探头好奇的眼神,信手拿书本敲了敲这不安分的小脑袋瓜:“怎么今天有功夫逃课了?”
  李璟满脸骄傲地扬起脸:“师父,我不是逃课,是因为今天教授的《黄帝内经》我已经通背过了,陈博士说我不必跟着其他生徒耽搁时间,尽管可以自己先学些别的。”
  瞧着他一脸“快夸夸我”的表情,吴议不禁哑然失笑,到底是个才入官学的少年,哪里懂得藏锋敛刃的道理,只怕这会子不少同学正用笔杆子当暗暗戳着李璟的脊梁骨,悄悄在背后编排他这个落魄的南安郡王呢。
  仔细算算,李璟过了夏天才刚满十三,正是吴议当初刚入太学的年纪,也才刚刚通过考试进入长安官学,是博士和助教们抓得最紧的时候。
  当初的孙启立博士因年岁太大已经告老还乡,如今执掌医科官学的是陈继文陈博士。
  吴议知道,自己好友严铭的这名老师最是脾气宽和的一位,想来也压不住这些皮猴年纪的少年,要是换做当年的孙启立博士,别说敢仗着背了本书就逃课缺席的,就是迟到一刻两刻,也能让你顶着医经在太阳底下罚站一整天。
  想到当年重重地狱模式的考试,吴议不禁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从咸亨元年的春天到上元二年的夏,一晃眼,竟然已经过去了五年多。
  五年光阴中,他最怀念的却是初入太学的那一年,年长年少的生徒们为了一个小小的旬试而费尽了心思,恨不得把书本撕碎了嚼进肚子里,好像天塌下来也不过如此。
  虽然辛苦,却没有那些明枪暗箭的争斗和生离死别的痛苦,至多也不过是玩点要不了命的小手段,把冒出一头的脑袋往下压一压,也没存过更歹毒的心思了。
  当初设计陷害他的徐子文和吴栩因受到张起仁一案的牵连,已经被发回老家,一世不得入京行医。而黄渠这样的老生徒们大多过不了严苛的岁终考试,一过三年的期限,也都各自收拾好行李回到家乡,剩下相熟的,也唯有一个不常见面的严铭了。
  吴议垂眸望着自家小徒弟年轻而生涩的面孔,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当初觉得最辛苦的日子,如今却变成了最辛酸的怀念,也不知道将来的李璟是否也会和他一样,看惯了生死场上的角逐,反而想念起初入此门的纯良心性。
  “师父……”李璟眼中的笑意渐渐消散下去,小心翼翼地望着眼前低头不语的师父,琢磨着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触到了吴议心中的痛处。
  “没什么。”吴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如今李璟也长大了,脸蛋也更尖削了些,没有了小时候圆嘟嘟的可爱,也过了叫人随便揉脸捏头的年纪了。
  “我只是想问问你,你想留在这里吗?留在长安,去大明宫里,做一个陈博士那样的太医。”
  李璟不假思索地摇摇头:“我不想留在长安。”
  也是了,长安固然繁花似锦,哪及袁州逍遥自在,若能挣脱这个金铺玉造的囚笼,做回那个自由自在的袁州小民,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吴议刚想开口,不料李璟却继续说下去:“我并不想做老师那样地位崇高的太医博士,我只想做个能救世济人的大夫,为天下人请一脉平安。”
  眼前的少年神色坚定地望着自己,乌黑的瞳孔碎着晶莹的阳光,像一面耀目的镜子,映着自己微微诧异的神色,也仿佛映出当初那个初心未泯的自己。
  “师父,你呢,你想留在长安吗?”李璟有些局促地望着他。
  吴议不禁唇角一动,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长安乱花迷人眼,不如天下山高水阔得我意,我和你正好志向相投。”
  李璟猛然扬起头:“此话当真?”
  吴议微微颔首:“绝无虚言。”
  不等李璟收起惊喜的神色,吴议便拿手上的书往他的脑袋上轻轻一敲:“但是不管如何,都要先把这七年给我好好地修满了!”
  师徒两人正笑闹间,已有人推门而入,人还没到,一个酒嗝先扑面而来:“你们师徒两个,嗝……又借着我的地盘说什么悄悄话呢?”
  李璟马上乖觉地去给祖师爷掺茶倒水,顺手加了两味酸甜醒酒的药材进去,递到沈寒山的面前。
  小徒孙如此懂事,沈寒山倒也不计较他的鸠占鹊巢,往椅子上斜斜一躺,就有人老实乖觉地拿扇子送上凉风,也实在美哉了。
  享受了半响小郡王的服侍,沈寒山才挥手让他停下手中摇动的小扇子:“行啦,去背你师父给的书,我有话要和你师父商量。”
  李璟跟沈寒山也算打过不少交道,鲜少见他有逐客的时候,知道这是有不能告诉他的要事商量,也不多加纠缠,老老实实地抱走吴议方才敲他两下的书,悄悄地退出了门外。
  吴议这才忍不住开口问他:“老师,究竟什么事情?”


第70章 新罗前线
  沈寒山徐徐饮下一口徒孙泡好的醒酒茶; 才望着吴议,缓缓道:“戍新罗边防的唐军之中突然爆发了传尸之疫; 此事颇有蹊跷; 圣上已传诏太医署; 要郑博士火速做出安排,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火都烧到眉毛上了; 也难为他还能如此悠悠然喝酒品茶,吴议心下捻动片刻; 大概能猜出郑筠太医丞的安排。
  “外科几位圣手自然少不得要去; 内科之中唯老师素擅时疫; 又侍候太……孝敬皇帝'1'多年,想来一定在前往新罗的人马之列。”
  “不止是我。”沈寒山将那小徒孙孝敬的好茶搁在案上; 眉毛一抬,颇为无奈; “还有你和你的小徒弟。”
  吴议心头遽然一跳,从师而行; 自然是他这个徒弟的本分,要安排李璟也跟着一起去; 就颇有些耐人寻味的意思了。
  李璟小小年纪就已经被天后封了南安郡王; 又素与太平交好,恐怕在旁人眼里; 他并不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小生徒; 而是天后试图探看新罗边境的一双眼睛。
  新罗战线一贯为刘仁轨独掌大权; 即使走了; 留下的也是自己的心腹爱将李谨行,可以说这戍边的四万唐军个个都为东宫党的兵马。而李璟这个天后眼皮子底下养大的小番犬,恐怕未必会受到当地士卒的欢迎。
  况且,此行不仅是一番对他能力的试炼与打磨,同时也是天后对他忠诚的一次考验。
  在这样两面都未必能讨好的局面下,李璟的立场就十分尴尬了,若如实回禀武后,则必被士卒警戒忌惮;若凡事有所隐瞒,就会被天后毫不留情地摒弃。
  别说是一个刚满十三的小小少年,就是把这事搁在吴议身上,也足够让他伤一番脑筋的。
  也难怪沈寒山要提前请走李璟了,这种与人不善的事情,他向来是能避就避,避不了的,就装聋作哑,过他的快活日子。
  吴议只能岔开这个话题:“那我们何时动身?”
  沈寒山道:“即刻。”
  果然,沈寒山话音未落,就听见一阵雨点似的匆忙而有律的脚步声,打门进来的居然是王福来。
  王福来一贯笑眼眯眯的眼睛也少见地抹成一平横,狭长的眼缝将乌黑的眼仁剪成两长条,搁在那张圆滚滚的脸上,像嵌在宝盒中的两把锋利小刀。
  他眼神一肃:“传天皇口谕,太医署沈寒山素擅时疫,须即刻与外科博士胡志林、针科博士秦鸣鹤一头赶往新罗战线,力保我大唐将士安危!”
  沈寒山从椅子上一滚落,几乎跌在王福来的跟前:“臣谨遵圣上口谕。”
  “圣上还说了。”王福来垂头低声道,“放眼太医署中,但凡有专长时疫、擅治传尸的都挑了去,凭你差遣调度,绝不允许有推脱之词。但只一条,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专长时疫、擅治传尸,这话就差指名道姓地点到吴议头上了。他虽还无资格成为一名大唐医官,但已侍奉孝敬皇帝三年有余,早就把传尸一病摸得清清楚楚,此事也不是什么秘密。
  也难怪李治那么紧张新罗战线,若刘仁轨才被调离前线几个月,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就被新罗人重新夺回,那么本来就不甚稳固的新罗前线一定会军心大挫,连失数城。
  除此之外,另一条战线上虎视眈眈的吐蕃也绝不是可以轻视的,刘仁轨就像是一颗治疗李治忧虑的定心丸,也像钉在敌人心头的一颗锋利的钉子,只要他老人家还能随时奔赴吐蕃前线,那么李治就可以心安,吐蕃则不敢妄动。
  相反,如果他忙于应付新罗战线,就等于卸下了吐蕃心头的重负,给他们一个反咬一口的机会,到时候若两线齐开,兵民俱疲,很可能落得一线甚至两线的战败。
  王福来亲自来宣口谕,就已经证明了事态的严重性。
  吴议来不及和沈寒山再多打商量,先匆匆收拾好东西,从秋到冬的衣物乱七八糟往包袱里一裹,沈寒山还想偷摸摸塞几坛子美酒进去,刚巧被赶来的郑筠博士瞧见,提溜着耳朵给他揪出房门。
  “军中有的是打头的烈酒,只怕你没有脑袋去喝了!”
  也难得有治得住沈寒山的人,郑筠这几年丝毫不见老,一双眉毛几乎倒竖起来,声如洪钟地教训他:“到了新罗,你就是领头的那一个,如此大任担在身上,若有再喝酒误事的,休怪老夫翻脸无情!”
  您啥时候温和有情了?沈寒山心道。
  郑筠敲打他两下,也没有多的功夫再交代,只郑重地吩咐道:“此事非同儿戏,军行一路艰辛,老夫只许你们活着回来。”
  活着回来。
  这四个字沉甸甸地敲在吴议的耳中,严肃的语气中不乏担忧与紧张。
  吴议明白郑筠心中的隐患,撸着袖子上战场可比不坐在太医署中看病开方轻松半点,刀剑无眼,随时都可能遭遇危险。
  他们此行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控制住唐军之中的疫情,另一个,就是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地回到长安。
  ——
  一行数十人,除了圣上钦点的外科圣手胡志林,针科名流秦鸣鹤,再加尚以擅时疫闻名的沈寒山,以及被天后安插进来的李璟和数名博士所携带的体己徒弟,还有一人,是吴议怎么也没想到的。
  虽然三年没见,但那双弯刀似的双眼实在叫人过目不忘,吴议不禁脱口而出:“徐师兄。”
  徐容显然知道吴议在同行之中,并没有显示出很惊讶的样子,只回一个淡淡的笑:“议弟果然也在此行之中。”
  昔年张起仁谋害孝敬皇帝一案中,就是这位徐师兄眼明心细先发觉出药汤的不对,直接越过张起仁向张文瓘举报此事,才牵引出后面一桩波澜起伏的大案。
  吴议当初不及细想,徐容到底是得到张起仁的授意,陪他演这一出好戏以引出后文,还是想借机邀功,反咬一口自己的老师。
  但不管如何,他总算是乘风而上,借着那次事件官高一阶,成为整个官学最年轻的医助教,如今仍旧是整个太医署中风头最劲的年轻人之一。
  当日在张府之时,二人师兄弟相称,也算是亲热和睦。如今物是人非,徐容早已和张起仁划清关系,而他也归沈寒山门下,师兄弟二人疏远多年,照面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兵贵神速,他们这些临时上阵的“医疗兵”也来不及细谈两句,分出高低座次,就被催促着赶紧上车,一马车各坐一名博士兼其生徒,再排四名侍卫护卫,几辆马车就赶鸭子似的出发了。
  沈寒山门下伶仃,就吴议一个,少不得挤两个没有依附的人,一个是他家小徒弟李璟,另一个就如今已无师可依的徐容。
  本来按照徐容的身份资历,是万万轮不到他去这一遭的,但吴议转念一想,也就懂得了郑筠太医丞的用意。
  徐容本是李勣老将军在高句丽战场上捡来的遗孤,土生土长的朝鲜半岛的孩子,对当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