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凤戏游龙-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夜的动静高才都听小徒弟说过了,高才本来还想借身上的伤躲个懒,听说皇帝跟肃王爷一路从后宫吵到了朝堂,心知这懒是躲不成了。
他跟着皇帝几十年,最懂得皇帝脾气,这种时候如果稍微有一点儿不顺了皇帝的心思,哪怕是出恭没递对草纸这等屁事,不知道多少人的命就走到头儿了。
皇帝今儿个盛怒之下一件正事都没议,下朝回来的早,高才前脚儿候在书房里,没过半柱香的时候,就听见皇帝回来的动静儿。
一时间,御书房内人人胆战心惊,安静地落针可闻。
高才殷勤地迎在一边儿,待皇帝迈过宫门槛儿,高才无声一个眼神儿,立刻有伶俐的宫人麻利地奉上了皇帝常喝的茶。
高才接过来,挥退了端茶盘子的宫女,亲自捧了盖碗儿递到了皇帝手边儿:“万岁爷,润润嗓子。”
皇帝的脸色确实不好,因为一夜没睡显得有些发青,联想他刚刚发过的滔天之怒,任谁都觉得皇帝此时一定是惹不得的。
唯有高才不动声色地瞧了皇帝一眼。
不知道是不是高公公的错觉,在这种人人都觉得皇帝怒发冲冠的时候,高才竟然觉得,他们的万岁爷,好像也不是那么的不高兴……
高才心思转了转,手中拂尘一甩,摒退了左右。
李煦心思显然在别处,沉着脸色回宫时不知在想什么,待到坐在桌案前面,舒舒心心顺从习惯地喝上了这口热茶,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御书房里闲七杂八的宫女儿太监都退了出去,清静的氛围意外的非常合心意,而那站在身边儿伺候的人,竟然是昨天才受了伤的高才。
李煦抬眼看了高才一眼,高才忙恭敬地低下了头:“万岁爷,有什么吩咐。”
整个御书房内再无旁人,李煦什么顾忌都不再有,看着高才那发面饼一样的圆胖脸分外顺眼,却仍旧奇道:“怎么是你?不是说让你这两天不用过来了吗?”
高才一笑,笑的真心实意看不出一点儿勉强:“主子仁慈,不过奴才一向是只要能在万岁爷身边儿伺候,就什么毛病都没了。”
李煦心情似乎突然好了不少,想笑又不笑,只绷着脸:“你来的正好,皇长子不用宣了,先去给朕熬一碗黑芝麻糊。”
高才闻言怔了一怔,只空了一瞬没有应声,却被李煦发现了。
绷着脸的皇帝分外不耐烦,一扬手催道,“快去。”
高才忙应了声,迈开步子就朝后走。
他的判断是对的,幸好他先一步把所有人都支出去了,高才一边儿走一边儿想,所有人都以为皇帝在生气,只有他刚才瞧出来皇帝不仅没有生气,而莫名的心情还不错。
这就奇了。
吵架这事儿和别的不一样,别的事情都分个高下,赢了痛快输了憋屈,而惟独只有吵架一件事儿,输就是赢,赢就是输,无论谁高谁低,生过的气都是实实在在的。
高才活到这个年岁,还没听说过谁能吵架吵高兴了的,哪怕是吵赢了嘴的小孩子回来都是闷闷不乐的,更何况李煦一个金尊玉贵的皇帝。
直到,皇帝开口说,熬黑芝麻糊。
这句话说的虽然合情合理,但是没头没尾,别有用心的人听到了恐怕也只会猜皇帝是饿死鬼投胎,口味还不怎么讲究。
旁人当然听不出来,这话说的,原是有出处。
犹记得还是先帝在的时候,肃亲王年纪小,胆子又大,什么祸都敢惹。
跟其他皇子一起上书房,不好好读书,天天欺负兄弟消遣师傅,十足的混账熊孩子。
最过火儿的一次,把先帝赏给太傅的一碗黑芝麻糊里面兑了墨汁儿,吃的太傅大人一天跑了十几趟肚子。
这事儿被其他皇子告到了先帝那儿,先帝勃然大怒,拿来那带墨汁儿的芝麻糊就要给肃亲王灌进去。
如今的太后带着李煦一起跪地求情,而肃亲王却梗着脖子一句求饶都没有,二话不说拿过来那兑了墨汁儿的芝麻糊两口喝了个干净,看的先帝目瞪口呆。
说来也奇,肃亲王不知道是个什么变的,明明是个金贵皇子,却活脱一个铁胃的饭桶,什么不干不净的东西喝进去也照样就是一盘儿小菜,下酒都不够,那喝的太傅大人跑肚儿的东西进了肃亲王的肚子,就像活蹦乱跳的兔子变成了爬不动的乌龟,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面对肃亲王说太傅“书读多了肚子也不争气“的嘲讽,先帝简直哭笑不得,余怒未消之时大骂:“这小子就跟这芝麻糊一样,闻着香,看着人五人六儿,实际上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浆糊。”
李煦从来没有备这种吃食的习惯,如今冷不丁提出来,高才心领神会。
想起这段儿遥远的故旧,高公公觉得这一夜何止有些峰回路转。
御书房的后殿有一道暗门,高才忍着身上伤口的疼,两步快走,恰好赶上来人过来的时候。
秦风含笑的脸对上高才稍微有了血色的白面饼脸,点了点头:“公公精神不错。”
高才忙行礼道:“多谢九爷惦记。”
说着,眼神儿却不动声色地往秦风身后瞄去,不期然却又意料之中的瞧到了脸色发涩整个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不高兴”的肃亲王,以及不知道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该不该高兴一脸纠结的世子爷李明远。
高才不再耽搁,立刻让开了。
三人鱼贯而入,原本刚刚和皇帝吵的不可开交被打入宗人府大牢的肃亲王,在众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的竟然又回到了御前。
肃亲王这次不是来吵架的,因此那张牙舞爪的嚣张跋扈通通都成了昨日黄花,规规矩矩的行为与他昔年往日的二百五行径相比,显得无限娇羞,在御前还得按照御前的规矩来。
肃亲王和皇帝对视一眼,带头跪下:“参见皇上。”
李煦面无表情地看了李熹一眼,又瞄了瞄他身后的李明远和秦风,沉着声,威严又听不出喜怒地道:“起来吧。”
三人纷纷站起。
李熹沉默,秦风悠然,李明远依然摸不清头脑。
高才无声站回皇帝的身边儿,低眉顺眼的变成了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人。
御书房里有着破晓的晨光,光芒透过雕花窗棱的缝隙,分散成无数缕光阴穿过亘古不变的肃穆宫堂。
肃亲王李熹面色沉闷,数着那光影被分散开来的寸许之光,开口道:“皇上,那个笑眯眯的小子说,能给臣弟一个明白,臣弟就是来等这个明白。”
御书房内一片寂然,随着似箭光影把一切景物人像都定格成了曾经与永恒。
秦风原本低着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听到声响盈盈抬起一张祸国殃民的脸。
他天生是个笑颜人,面无表情的时候都带着三分飞扬的颜色,一侧头,毫不意外地撞上了世子爷探究的目光。
君与臣,父与子,各自想要各自的明白,御前相见,尤其是刚吵的一团乱麻的御前相见,自然容不得市井泼妇扯皮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七嘴八舌。
李明远不说话,只静静看着秦风。
秦风也不说话,偏过的脸上将将与一缕光阴交错而过,笑容如梦幻又如泡影。
皇帝居高临下,一言不发,不知是没想好怎么说,还是根本就不想说。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秦风一拱手,越众而出。
“皇上。”秦风笑容镇定而坦然地道,“还是由臣来说吧。”
一时之间,御书房内除了高才之外的三双眼睛统统落在了秦风的身上。
皇帝面色紧绷而严肃,闻言抿了抿唇,一挥手,默认了。
秦风行礼谢恩,头还没抬起来,就感受到了肃亲王无声抗议的目光。
肃亲王李熹却是满脸的不乐意。
李熹撇了撇嘴,居高临下地哼道:“于公我是当朝亲王,于私我是皇上的皇弟。本王与皇上说话,说大了是国事,说小了是家事……小子,你又是什么人?本王请教皇上的事,你插一杠子是怎么回事?”
肃亲王脸上露出那种轻狂的傲慢,话说的也实在又糙又不中听,语气更别提了,直白而言就是直指秦风,你小子还不够格儿根本王说话,趁本王还没给你扣大帽子,赶紧哪凉快哪呆着去。
知难而退从来不是秦九爷的风格,顺杆儿爬蹬鼻子上脸才是他的本质,果然一出手就把肃亲王这老刺头震住了。
秦风闻言头也没抬,就着谢恩罢的姿势朝肃亲王李熹一拱手,礼数周全后不等李熹出言嫌弃,变戏法儿一样从袖间掏出一块儿明晃晃的金牌,经年的岁月在这令牌上留下了依旧闪耀的痕迹,金牌上密密麻麻记载的是晋朝开国之时的艰与险,立国之时的忠与义。
“王爷可认得这个?”
李熹方才还一副“老子天下都不放在眼里”的脸色立刻变了:“免死金牌。”
“是。”秦风循循善诱地将金牌递到了李熹手里,丝毫不介意让他看清楚,“太/祖昔年颁授四份丹书铁券给四大铁帽子王,这金牌原本不是这般大小,比这大上十倍还要有余,万不可能随身带在身上。只是此物传到王爷一位故人手中时,先帝爱护王爷这位故人,希望能有一样东西随时随地保她平安喜乐,见此物如见先帝。”
李熹脸上那傲慢和狂妄瞬间如碎石一般崩塌,他捏着手里这块小小的金牌,嘴唇哆嗦了一下,似乎是不可置信一般,反复地将此物在手间翻来覆去地看,最后,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样,猝然去看秦风的脸。
这张脸与记忆中碧玉年华的少女重叠,长在深宫中的女子原本出身将门,十几年的宫廷生活也没有磨去她身上将门巾帼的本真。
犹记得几十年前李熹奉命入伍,尚未出阁仍是少女的故人前来相送,一身短打,长发挽成利落的发结,居高临下的骑在骏马上爽朗而笑,英姿飒爽。
“我以后要像七皇兄一样,做个上阵杀敌的将军,为我晋朝开疆拓土,保家卫国。”
后来,他这位故人果然不得了,天下少有男子比得过她的智勇双全,盗信牌,调禁军,助今上得这盛世天下。
桩桩件件,漂亮地像戏文中空口白牙吹出来当不得真地演绎。
再后来,十里红妆美人嫁,芳姿美名动京华……
几十年后的如今,言犹在耳,只可惜伊人已去。
李熹皱着眉,眼中透出一种混合着怀念与不可思议的表情:“平阳……”
他叫了这一声,后知后觉一样地复又去看秦风的脸,恍然大悟之下竟然有一种震惊的喜悦:“小九儿?……你是平阳和长安侯家的小九儿?你还活着?”
秦风抬起头来微笑,阳光穿堂而过,略显暗淡的笑意模糊在那猝然的一方明亮之外。
“舅舅,外甥替母亲,谢过您多年的惦念。”
☆、41。第 41 章
殿内诸人,皇帝的脸色最平静,显然早就知道;肃亲王的脸色最不可思议,显然是刚刚才得知。
李明远脸色不尴不尬的夹在这两位中间。他得知此事的时候要比李煦晚很多,又没比李熹早太多,因此既酝酿不出他大伯那坦然的不动如山,又装不出他爹那震惊的猝不及防,脸上的神色实在不好控制,处在一个“表情少了就是装逼,表情多了就是矫情”的艰难缝隙里。
世子爷深感世事艰辛无常,只好挣扎在尘封的记忆里回想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相。
孩童的记忆到底有限,李明远还恍恍惚惚记得,他姑姑平阳公主有着倾城倾国巾帼不让须眉的美名,也记得平阳公主家那个人精一样的稚子,然而他们的面容,都是记忆深处灰蒙蒙的尘埃。
姑姑家的小九儿丢失的时候,朝野震惊,当时动静闹的极大,皇帝封锁九门,命京城禁军不分昼夜地全城搜索了多时,饶是这样,那孩子也没找回来。
那孩子就是秦风吗?
二十年光阴恍然如梦,于醉生梦死之人,不过弹指一瞬,而于颠沛流离之人,坎坷若百年孤影。
李明远望着秦风随时都笑着的眉眼,却仿佛从中看出了随命运逐流的凄苦。
这种感觉很微妙,世子爷打死也不肯承认那是一种不知如何用言语来形容的负罪感,虽然他已经开始觉得自己曾经的色/欲熏心简直无可救药。
他看到秦风舞台上颠倒众生的光鲜,却无法想象他如何接受从天上到深渊这样落差的转变。
他曾经问过秦风,为什么要做伶人。
秦风彼时眼中光影流转,说,有人要负责一帆风顺,有人要负责坎坷不平,人生如戏皆是命运。
现在想来,不过都是满嘴荒唐言,心酸泪流来流去也只流进心底最合适。
他的路分明不是他的决定,他只是别无选择。
秦风这人,他的风姿卓绝都是天生,却跌落泥淖成就了别的用处;他的流离失所本不该有,却在暗处成就了他看不见觉不出的磨砺。
早就觉得他身上有超脱身份的高贵与无双,那尊贵的气质浑然天成,与生俱来。
那些曾经的错觉如今看来也确实都不是错觉,丹书铁券持有者平阳公主膝下的独子,长安侯府独一无二的小侯爷,何等远离熙攘红尘的天之骄子,如果顺顺利利的长大,即使是顽劣不堪的品性也左右不过是个人中龙凤,蒙着眼睛昧着良心在朝廷上胡说八道,也能口沫横飞的载入史册做个名垂千古的栋梁。
却也偏偏是他,一朝跌落云端,从此只能以伶人的身份笑脸迎人,九天之上与泥淖之中,含笑的眉眼之间不曾流露的是深埋红尘的心曲。
他可曾觉得人世不公?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世子爷心里突然为秦风升起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辛酸。
不是同情,却是担忧与感同深受。
不同于李明远的一摇头三叹气的纠结与悲春伤秋,肃亲王的悲喜与心情就来的直白的多。
李熹将那免死金牌反反复复地看过了好几遍,确认那和记忆中平阳公主的信物一丝不差,这才珍而重之地把金牌放回秦风的手心里,皱着眉仔细盯着秦风那张如玉面容瞧了又瞧,怀疑的神情消失了又出现,分明是已经认定一件却又在担心另一件。
李熹的目光在秦风和皇帝之间逡巡了几个来回,忍了一忍,没忍住,粗声粗气道:“小九儿你怎么会沦落到戏班子里?又是何时才归京的?为什么回来了连本王都要瞒着?!”
秦风将那金牌当着李熹的面,妥妥帖帖地收进了衣袖,不急不缓地回头看了居高临下一言不发的皇帝一眼,像是得到了默许,才又回过头,天姿贵然温文尔雅地朝着李熹一笑:“舅舅,此事说来话长,流落民间,起落往复,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不重要。”
李熹刚想辩驳些什么,就被秦风一笑之间止住了话头。
“来日方长,这些事请容我以后再叙,您是为了您想要的那个明白才来的,不是吗?”
李熹一句话梗在了喉咙里。
秦风眼看着李熹硬生生将那些嘘寒问暖的好奇压了回去,心里谢过,表面上,仍然不动如风地微笑着。
李熹无从反驳,被秦风一句话点出了轻重缓急,脸上横七竖八的写满了“破事儿好多”,最终阴晴不定的选择了沉默。
秦风终于制服了随时都要跑个题炸个毛的肃亲王,无视了世子爷那满脸混合了纠结又一言难尽的表情,桃花眼里是温润明亮如南珠一般晶莹的光亮。
秦风优雅地半转过身,不正对谁也不背对谁,像是戏唱到一半儿换折时退出的角儿,后退一步道:“皇上,王爷兄弟二人在朝堂前应变之力令在下叹为观止,此事前情复杂,若非王爷与皇上当庭做这一出儿戏,引蛇出洞还要颇费上一番时候。”
这一下皇上、肃亲王和李明远都在看着秦风。
秦风被人瞧惯了,面对这京城里如此尊贵的三双眼睛同时注视,仍然气定神闲地拍马屁顺带侃侃而谈。
皇帝被秦风一眼看穿,居然没有忌惮或者恼羞成怒,李明远在一边儿远远瞧着,竟然在皇帝那其实并没有什么表情的眼神儿里看出了欣赏。
李熹却不是个喜欢被人戳心窝子揭老底儿的主儿,听秦风这么一说,立刻不干了:“本王可没和旁人商量好什么!”
“是。”秦风并不准备和他争论,“王爷眼如明镜,不容尘埃却能堪破一切细枝末节,皇上面对裴将军之事,仁慈又敏锐地发现事有蹊跷,没有立刻发落只是下了大狱,而王爷心领神会,立刻就懂了皇上的意思。君臣兄弟如此,我朝之幸。”
李明远在一边儿听秦风夸人夸的牙酸,然而也不得不佩服他这张嘴真是绝了,表扬人的时候总有一种迷一样的尴尬之感,仿佛接受了表扬比挨了骂还让人如坐针毡。
皇帝还没怎么样,李熹被秦风三言两语夸的老脸挂不住,如果秦风不是他刚刚认回来的外甥,想必又要炸毛。
平阳公主在时是太后贴心的小棉袄,他们兄弟的宝贝妹妹,她去了,也所有人成了心头的一块儿不结痂的伤疤。
这外甥虽然不是亲的,却比亲的还让人揪心。
李熹想到这儿,撒泼打滚的坏脾气也被他忍了回去,温柔地几乎称得上和颜悦色,只“哼”了一声:“好了,到底怎么回事,本王还糊涂着呢。”
秦风芝兰玉树,桃花眼微挑,道:“此事要从二十年前说起……不知皇上和王爷,可曾知道我的母亲平阳公主,为何香消玉殒至于凋零?”
皇帝李煦坐在桌案之后,单手摩挲着手指间和田玉的墨玉扳指,没说话。
李熹一脸惊诧:“不是因为你……”
他话音未落,瞬间明白过来,如果只是这样人人皆知的风雨,秦风绝对不会此时将这话拿出来说。
果然,秦风的目光转向了高才,对着他笑了一笑,而后幽幽而叹:“二十年前,母亲偶然发现了朝中人与蛮人勾结之事,只可惜无凭无据不能妄下定论,她思来想去,将此事告诉了皇上。”
提到皇帝,秦风礼数周全的向着皇帝的方向一拜。
李熹顺着秦风的动作看去,高高在上的帝王眼含波涛,却是默然沉静的。
秦风说的东西,他并没有否认。
秦风行礼的手收回衣袖:“当时皇上将信将疑,却对因对公主信任有加,将手中影卫调度之权悉数给了公主,全力助公主暗中调查此事,却不料对方先一步察觉,出手对付公主府以至于公主府门第凋零。”
李熹心下一跳,完全不知平阳公主府出事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隐情,瞬间皱起了眉:“你说平阳是发现了有人勾结蛮族之事后告诉皇上,如此事关重大,肯定是她与皇上密谈,此事怎么会泄露?”
秦风笑容清浅,语气混账:“不知道。”
李熹:“……”
肃亲王从未体会过秦九爷这深渊之上走绳桥一样的说话方式,只觉得被这三个字砸的天晕地旋。
好在秦风尚且能够体谅肃亲王关心则乱,敲一棍子也没舍得打死,还要涂上药酒上去给揉揉满头糊涂包:“王爷不觉得这件事的路数很眼熟吗?平阳公主昔日之疑问恰如王爷今日之疑。昔年王爷奉命出征,临到阵前,最怕动摇军心的时候,却有人给了王爷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后来……王爷重伤,从此疑根深重……王爷,是谁在那时刻意动摇您的的心,又是谁未卜先知,料到您有此一劫呢?”
此事被秦风猝不及防地点出来,李熹眼皮一跳,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我……”
他话又一次没说完,就发现了其中的破绽,只目瞪口呆的看着秦风。
御书房内突然而然一阵诡异的沉寂。
一个声音低沉而肃穆的打破寂然。
李熹转向声音的主人,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愕然发现,出声的人,竟然是许久不曾出言的皇帝。
“因为朕也收到了消息。”皇帝李煦仍然摩挲着那墨玉扳指,眼神深邃而有所思,“只不过,给朕的消息是为了让朕暗生疑窦对你下手,给你的消息是为了让你警醒脱身。他们原本已经成功引起了朕的怀疑,只待这怀疑日积月累,终究到你我矛盾不可调和之时,以朕往日所行,必然会铲除你肃亲王。谁知他们中出了叛徒,两相交手阴错阳差之下,却让你意外有了防备之心,堪称福兮祸兮。策划之人其心可诛,却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李熹愕然听完皇帝此言,心念电转。
“他们觉得,现在就是臣与皇上矛盾不可调和之时了。”李熹说,“所以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皇上干脆就做出这样一个针锋相对的局面来给他们看,让他们误以为已经得手。”
李煦居高临下地点点头。
李熹立在殿中,一低头,复又抬起,京城老顽主那不屑不恭的表情又回来了,眼中却是一代名将的冷静杀伐:“看来皇兄在此事之上,确实与臣弟不谋而合。”
秦风适时出来将话补全:“疑心生暗鬼,依臣来看,世间从来没有如此无聊的神鬼,只有心怀鬼胎的凡人罢了。山河会是个幌子,蛮族是个靶子,而真正怀着祸心的人,还在背后笑的招摇自以为计谋无双呢,皇上,王爷,敌人在暗我在明,防不胜防,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水落,方可石出。”
☆、42。第 42 章
晋朝天顺十年,肃亲王李熹目无尊上,当朝出言忤逆圣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