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嫡子攻略-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悟觉大师听得津津有味,点头称道:“双生子于冥冥之中,却有不同于常人的联系。”
林彦弘见悟觉大师说的笃定,顺口一问:“大师也见过旁的双生之子吗?”
他想,虽然双生子难得,但悟觉大师年事高,见识广,说不定还真遇过不少双生子。
悟觉大师回答;“当然,贫僧就有一孪生兄弟。”
这还是林彦弘第一次听悟觉大师说他出家之前的事情,再加上知晓大师也是双生子,他不禁有些惊奇:“不知大师的兄弟如今身在何处?”若他的孪生兄弟还在人世,应当也是这般年岁。
悟觉大师道:“先帝已经去世多年了。”
——哦,先帝已经去世多年了……等……等等,这跟先帝有什么关系?
林彦弘的思绪一时没有转换过来,他一脸迷茫地看向悟觉大师,脑中忽而闪过了什么,顿时瞪圆了眼睛。
“之前可能没跟你说过,先帝,乃是贫僧一母同胞的兄长。”
林彦弘闻言,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样的皇族辛秘,您可不可以不要说得如此轻描淡写,好像闲话家常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地雷投喂~!(*╯3╰)
第103章 排挤
如此一来; 很多事情也就能够说通了。
像先祖返魂这样的秘密; 裕王不能告诉陛下,却可以告诉悟觉大师。
对于梁帝来说,李景承的先祖返魂太过特殊; 恐会引起动荡; 若是今上知晓此事,李景承就算不会性命堪忧; 但也必定会受之所控,所以万万是被隐瞒的对象。
但对于已经出家几十年的皇叔祖来说,李景承不过是他众多侄孙中的一个,正因为情况特殊些,自然也更加惹人疼惜。
他帮助裕王这个侄子保全李景承,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出于出家人的慈悲为怀,总之不涉及利益的事情; 就简单得多。
难怪太后当年会请悟觉大师到京中做法事祈福; 如今陛下生病卧床,也请他来天京一叙。
恐怕他们看到悟觉大师的脸,想起雄才大略的先帝来; 都能安定几分。
至于民间为何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林彦弘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 觉得也是正常。
等他再详细问了李景承之后,更是肯定了自己的猜想。
悟觉大师和先帝是显帝时孝仁皇后所出的双生子,其中哥哥生而有发; 如同带冠,令人称奇。
显帝和孝仁皇后乃少年夫妻,患难相随,情谊甚笃,显帝终其一生只有这一位皇后。
换句话说,作为皇后嫡子,双生子中的一位,将来是极有可能登顶大统的。
多半是为了防止将来兄弟阋墙,显皇帝给双生子之一的弟弟取字悟觉,并将其秘密送至华音寺,明面上则称皇后只产下一子,至其三岁就立嫡长子为太子。
林彦弘想,显皇帝这样做,这一方面是为了保全小儿子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他与兄长争位的可能性。
双生子若是出生在普通人家,那绝对是件老天眷顾的喜事,但若放在帝王之家,就变成了隐藏的矛盾,潜在的威胁。
林彦弘这才知道,为什么今上为他取字“弘休”,李景承的反应会如此剧烈。
原来是有显皇帝给自己的儿子取字“悟觉”然后送他去出了家在先,李景承见“弘休”这个字也有出世的感觉,觉得不是个好兆头,所以才心生不快。
想到这里,林彦弘不禁有些无奈——这孩子也担心得太多了!
皇族中也未必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除了梁帝李祈熹和裕王李祈裕,就只有哲郡王李祈哲知道这个“秘密”。
并不是因为他父亲哲王当年有多得宠,完全是因为华音寺在云水境内,掌云水一郡的哲王自然对此有所了解,连带着其子哲郡王,也知道悟觉大师的身份。
其实,这个秘密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没那么重要。
先帝作为显皇帝“唯一”的儿子,之后很顺利地成长起来并最终登基帝位,成为天下之主。
悟觉大师则在镇国之寺的华音寺潜心修佛,终成大智慧的高僧,为皇家守卫戒碑亭。
虽然看似“无权无势”,但和先帝长得一模一样的悟觉大师,在知情的皇族心里,地位肯定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悟觉大师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但昔年的皇子,如今的僧人,在巫山已经经历了十寒暑,悟觉大师对皇族的影响,已经没有当年那么明显,如果没有李景承的事情牵扯其中,其影响恐怕已经微乎其微。
说句现实的话,就算现在将悟觉大师的身份公布开来,会引起轰动,但却不至于动乱起来。
大家顶多是为他感叹一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或者再讨论讨论显皇帝与孝仁皇后的伉俪情深,或者再思考一下,为何先帝早年在“显盛之世”的基础上大展宏图,为何万年却陷入了令国本动摇的犹豫中。
“显皇帝只剩一个儿子,自然对其倾注了所有精力和耐心,先帝既有帝王之相吗,又有帝王之才,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万千关怀于一身,实现起雄心壮志,自然事半功倍。”
林彦弘私下里跟李景承说话的时候,心中不禁唏嘘。
——也许正是因为先帝没有经历过兄弟相争的时候,所以当他面对一众优秀的儿子,先帝的犹豫成了会致人死地的诱惑,让皇子们被登临大统的愿想所迷,一步步走向兄弟相争相残的不归之路。
可见,没有儿子继承家业是很麻烦的事情,可一旦儿子多了,挑花了眼,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先帝如此,如今的梁帝亦是如此。
尤其是中宫无子,诸皇子中除了那生母身份极差而无缘帝位的,其他人机会可以说是均等的。
陛下是立长,还是立贤,亦或是立宠,不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楚。
因着悟觉大师的事情,林彦弘是第一次这般与李景承讨论朝中局势。
“陛下膝下,包括前几年刚得的小皇子,一共还有十一位皇子。”若几个小皇子都能平安长大,那今上比起先帝来说,选择还要更多,怕是更要纠结几分。
比起“上辈子”只能通过道听途说来了解皇族,林彦弘现在自己就在中枢,自然对此一清二楚:“二皇子,三皇子分别是德妃和淑妃所出,五皇子、九皇子和如今最小的十六皇子乃贵妃所出,六皇子和八皇子生母不显,不过世事难料,谁知道有没有可能母凭子贵……”
今上也非皇后所出,其生母是新皇登基之后才与先皇后一起分封为懿和、懿喜两宫太后。
其余几位皇子目前看来并不突出,出身没有几位兄长高,但也不至于如六皇子、八皇子一样不被今上待见,也是有机会继承大统的。
在林彦弘的记忆里,四年之后,陛下又重病过几次,那时候诸皇子已经不再如几年前那般“兄友弟恭”,纷纷崭露头角,甚至开始争锋相对。
其实,这一次官家生病,林彦弘已经感觉到朝中暗潮涌动,翰林院这等机要之地,更是反映直接的地方,有些人尚未完全浮出水面,但已经半遮半掩着开始做些什么了。
林彦弘这点和表兄齐温博十分相像,外表看着彬彬有礼,一派君子如玉的翩翩风采,但性格极其内敛,并不常与人交心。
他在翰林院,除了同科的韩齐和赵广颖,几乎不与其他人结交,也不像有些人一样,喜欢讨好和巴结上峰。
韩齐有自己的渠道在京中处世,赵广颖身边也有一些寒门子弟的至交好友。
但林彦弘身边却没有这等“利益相符”或者“志趣相投”的朋友,再加上每天都牵挂这家里的某只,大多数时候都早早归家吃饭,不与他人交往,时间久了,自然就显得“孤立”。
因着外貌出众,林彦弘在朝中有天人探花的称呼,起初是单纯附和官家对林卿的喜爱而发出的赞美,传来传去倒有了几分讽刺意味。
渐渐的,翰林院中有了小小声音,年轻一辈的翰林甚至对他隐隐形成排挤之意。
林彦弘明白某些人的想法,他们无非是觉得他是因着外貌出众、年纪又小,而今上向往睿宗和卢相当年的佳话,所以才点了一个年纪小、样貌佳的探花。
相较于韩齐、赵广颖和陈宇峰,林彦弘文风更稳重,所以不显华丽,才名确实不如他们这等成名已久的才子。
不过,喜欢林彦弘的人也不少,韩齐和赵广颖对他很友善,之前带林彦弘修史的老大人,对他也甚是满意。
至于其他人,有时间可以向他们证明,探花可不止有天人之貌。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小彦思昂起小脑袋问道:“哥,为什么风要摧之?”如今他正在京中官学求学,因着有个天人之名的探花兄长,又是刚刚过继的身份,备受旁人瞩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总要比普通人多经历些什么。”
虽然该教的要教,但林彦弘也不打算过早叫小孩子知道些成年人世界的准则——彦思不像李景承,生来就要背负很多,林彦弘希望他长在阳光之下。
小家伙歪歪脑袋:〃那木是不是要感谢风,给它磨砺和苦寒呢?〃
琥珀在旁边听着兄弟俩的对话,不禁在心中暗笑。
彦思少爷自过继到老爷膝下,性子明显比过去活泼几分。
原本就是天真烂漫的年岁,如今更是轻快自如,于是也自动进入了小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常常有些充满童趣、却让人无力回答的奇思妙想。
琥珀和紫照顾彦思,琥珀温柔,紫聪慧,他都喜欢向她们问问题,把两个大丫鬟愁得不行。
好在有大少爷在,总等哄……哦不,是教他过去,才不至于让两个大丫鬟头疼至极。
果然,大少爷耐心跟彦思解释道:“不,木不用感谢风,木要感谢的,是它自己。”
“感谢自己?”
“因为能帮助自己走出逆境的,永远都只有自己。”
小彦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被林彦弘摸了脑袋。
“不过,现在彦思的任务是好好吃饭,快点长大长高,要不然,怎么有被风摧之的机会?”
林彦弘故意说得轻松,不想要孩子太有压力。
小家伙点头如捣蒜,表示自己一定听哥哥的话,尽快长高,长到跟目前全府最高的念北一样高,好秀于林!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地雷投喂~!(*╯3╰)
第104章 面圣
自官家痊愈; 朝廷表面又恢复了平静; 一切走上正轨,但实则波涛暗涌。
春节之后,二皇子受了圣上斥责; 令其于府上思过; 震惊朝野。
不仅二皇子自己受罚,连带着与之亲近的八皇子和十二皇子也先后被削了封授。十二皇子甚至还未成年; 就被陛下赶去封地建府,大有再不想见他的意思。
由此,二皇子和德妃一脉受到重创,三皇子开始崭露头角,因办好了几分差事,屡屡得到官家的称赞,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不过他并没有高调太久,就收敛了行事; 免得风头太盛、乐极生悲。
虽然事情发生的时间上比林彦弘记忆中的要提早一些; 但其发生的契机和过程大致没有变化,甚至连十二皇子的封地都没有改变——是比西沧还要更西的贫瘠之郡。
林彦弘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无法改变别人的命运。
因着二皇子的“失势”; 朝中有了些动荡,一些官员的任免发生了变化; 连翰林院里也有人因此受到牵连。
此时,因修史而心无旁骛的林彦弘并不怎么在意这些,他比较头疼即将到来的元宵节。
元宵是年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 按照惯例,天京自初八夜里就会燃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届时夜如白昼,蔚为壮观。今上会携百官观灯,对亲近的臣子进行封赏。
这也是林彦弘来天京过的第一个元宵,齐府十分重视。
齐张氏是个爱热闹的性格,早早就开始张罗府里扎新灯的事情,还就款式、颜色、数量和挂灯的位置找他们爷几个“商量”。
“弘哥儿是属虎的,彦思是属牛的,今年要多挂些这样的灯,”
齐张氏指这工匠送来的画册,恨不得把上面跟龙啊兔啊相关的模子都选出来:“颜色也要更鲜亮一点,绝对不能跟去年一般老气横秋的。”
她显然已经忘了,去岁京中流行起复古华丽的款式,从服饰妆容,甚至影响到了元宵节的彩灯款式,于是,齐夫人自己拍板,一定要紧跟京中潮流,才把家里整得庄严肃穆,好似宫宴。。
从齐大人,到齐温博,再到林彦弘和小彦思,其实没什么话语权,见她说得兴致勃勃,都不好(敢)打扰。
齐大人偶尔面色严肃地想插句嘴:“民间灯艺精湛,到时候他们都要外出观灯游玩,家里何必弄这么复杂。”
齐张氏对他这种“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论调嗤之以鼻:“到时候弘哥儿他们确实要外出观灯,妾身也要带着彦思去走百病,但老爷却多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里若不多准备一些,岂不显得寂寥?”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是一种驱邪祈福的活动。夜里,人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便祛病延年。
齐张氏迫不及待地要带小彦思去走桥渡危,大有要把京城里凡是数得上的桥都走一遍的意思。
齐光严:“……”难道他就不能陪着去百病吗?!留家看门这种事情,难道还要堂堂三品大员来做不成?!
林彦弘看着舅父和舅母对话,心里却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之前他跟某人承诺,要亲手做只灯送给他。
为了“掩人耳目”,这可不是一盏灯的事情——家里人恐怕都不能落下。
倒不是不想给大家做灯,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心里没有个底。
曾经在祖宅亲手做过莲灯,但其实也只是把别人做好的灯盏和灯座黏在一起,并没有任何难度。
林彦弘有生以来做的最熟练的,还是编蒲团,就算现在要他动手,也是不惧的。
原本纠结了很久,在经典款式和小狼崽外形的灯中纠结了一阵子,林彦弘亲眼见了齐张氏在工匠那里订做的一人来高的云龙盘山彩灯后,毅然决定还是做一个经典款,重心意不重形式。
于是,林彦弘就叫念北和琥珀帮他备了材料,每天从翰林院归来,就沉浸在书桌前,慢慢研究。
好不容易把四四方方的灯体粘好,就要开始在上面进行彩绘,这点林彦弘倒是不怕。
因为不能做狼形的花灯,林彦弘决定在灯的四面各画一幅小狼崽,让它有些“参与感”。
起初他做灯的时候,李景承就站在他旁边盯着看,好像在督促他做得好一些。
到后来开始作画了,某人扭头就走进了内室,林彦弘正在心中构思画面,也没什么管他。
等回过神来,就发现小狼崽不知道何时爬上了他的桌子,正在旁边的一个角落扭来扭去,不知道在干什么。
林彦弘看过去,它就立刻摆正了,只是一前一后的小肥腿,侧面看去圆滚滚的小屁屁和扫动的小尾巴太过抢眼——那姿势真是要多妖娆有多妖娆。
林彦弘:“……”
——他不需要实物参考就能默下你的“曼妙”身姿,所以不用这么拼!
经过几个日夜的辛苦,他终于把送给家里人的所有彩灯都做好了。
相比于府里挂起来的那些各式各样的彩灯,林彦弘这种四面灯就显得十分朴素了。
但那上面的彩绘都是他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仔细看去就能发现,极其耐看。
齐张氏收到了她那盏画有美人图的灯,高兴极了——那四面美人姿态各异,却都带着一丝齐张氏的影子,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华服美人都是齐张氏。
……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京城果然早早就装饰妥当,就等初八当夜,齐齐燃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是夜,整个天京就好像被点亮起来,冬季的寒冷也正悄然褪去,感觉春天马上就要到来。
梁帝李祈熹携百官于宫中赏灯。
与齐府中的彩灯相比,宫中灯显然更加华丽。
光是一盏重瓣莲花琉璃灯,就做了整整十二层,而且层层不同色,渐渐晕染,在灯光映照之下,流光溢彩,甚是精美。
虽说陛下与民同乐,京中有品级的官员悉数到场,但林彦弘这等七品官员按例会在队伍的最末端行走,根本无缘面圣。
林彦弘心安理得跟在韩齐和赵广颖身侧,打算着今夜舅父和李景承也在宫中,他们若要出门赏灯,就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正在这时,有一前方忽而有一队人走来,为首赫然是官家身边的内侍。
只见他径直走到林彦弘他们这边:“陛下有旨,宣韩大人,赵大人和林大人上前觐见。”
虽然内侍没有点出其名讳,但把这三姓放在一起,任谁都知道,官家要见的,正是去岁新科三鼎甲、先正在翰林院任职的韩齐、赵广颖和林彦弘。
三人闻言也愣怔了一下,才紧跟内侍,走上前去面圣。
翰林院虽是机要,但如林彦弘他们这般的修撰、编修小官,还很难与陛下见面。
尤其是林彦弘,不像韩齐和赵广颖在拟写朝中文件,而是跟着几位老大人在院中编修史记,不要说陛下了,就是掌院的翰林学士,一个月都难得碰到几面。
梁帝想起他们,完全是巧合,他正与王相等人交谈,偶尔跟他提及青桐书院,自然又说起了同样出自青桐的林小探花。
再加上他最近与悟觉大师见面,也提及某人,所以看到绘有佛教故事的宫灯,就不禁想见这孩子一面。
随着年纪增长,再加上年前大病一场,李祈熹虽不愿承认自己已开始步入暮年,但潜意识里却喜欢看些新鲜、青春的人事物。
最近他极其宠爱年纪小的嫔妃,刚刚借着年节给两个嫔提了位份,太后原本有些异议,但梁帝坚持,她也只能作罢。
皇子这边,他也开始亲近年岁偏小的小皇子,倒是有些不待见几个大的,连带着贵妃、淑妃那里也不怎么去了。
元宵赏灯,身边跟着一众老臣,好不容易看到三个年轻的,李祈熹的心情瞬时好了许多,极其亲切地叫他们三人就近了说话。
照例,他先跟韩齐和赵广颖说了几句,关心了一下他们在京中的生活,然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年纪最小的林彦弘。
原本林彦弘以为陛下也会如刚刚那般,问他几句,他也做好了腹稿,准备回答,谁知道梁帝开口却道:“朕听华音寺的高僧说,你年幼时曾去巫山还愿?”
林彦弘没想到今上会提及此事,料想是悟觉大师主动跟陛下说的。
之前他只是云水一个学生,就算有幸跟悟觉大师相识,但还不至于入官家之耳,如今他已入朝为官,他在巫山发生的事情,迟早会被陛下所知。
林彦弘猜想,悟觉大师应当是怕陛下有所猜忌,所以干脆主动提及,把他的事情当成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来说,反而显得自然。
想到这里,林彦弘拜而道:“回禀陛下,臣幼年体弱多病,家母曾去巫山祈福求愿,后臣平安长大,遂去巫山代家母还愿。”
李祈熹显然已经听过这段故事,闻言还是有些感叹:“慈母之心,甚是感人肺腑。”
陛下开口,众人自然附和,一时之间,气氛倒是热络了起来。
听众人言毕,李祈熹对林彦弘道:“林卿之母,赴千里祈福,全凭拳拳爱子之心,朕甚是感动,林卿代母还愿,反哺父母,亦是孝善纯良之行,值得嘉奖……封赠林齐氏六品安人,记册入史,广为传之。”
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一般外命妇的品级随丈夫或儿子,极少有超过他们的,但有时候也会因为特殊原因而破例。
像这样提高一级封赠官员其母虽少,但并非未有先例。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记册入史,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众人闻言,无不目带复杂情绪地看向林彦弘。
尤其是听闻了其幼时境遇,都叹这位小探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受佛祖庇佑,竟然如此有福!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地雷投喂~!(*╯3╰)
第105章 围场
云水郡云阳城林府; 众人皆跪在院中接旨。
圣旨云:德之在人; 亲者父母均也。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翰林院编修林彦弘之母齐氏,率礼不越; 孝敬勤俭; 贞静淑懿,克举其官。兹特封赠为安人; 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待天使宣旨后离去,林穹德捧着圣旨,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喜该怒。
嫡长孙如今越来越有出息,但他带来的这些荣耀,却总不完全属于林家……有时候仔细去想,甚至还颇有几分讽刺林家的意味。
林齐氏虽已嫁入林家; 就是林家的人; 但她有了封号,林佟氏这个做婆婆的却没有。
听起来林齐氏和弘哥儿倒是“母子情深”了,但真正把林彦弘养大的林佟氏; 却成了笑话。
看着目带猜疑的林鲁氏,林穹德只觉得心烦意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