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安郡王见闻录-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这几年将他独自留在长安,极有可能因怜爱与心疼而一退再退,不得不勉强自己接受事实。更何况,她也将王子献当成半个儿子看待,必定同样不忍心苛责他。
  不过,无论母亲的反应如何,他都无法接受自家阿弟与男人厮守一生。若只是玩闹反倒还好些,并不耽误成家生子,传出去亦不过是偶有些风闻而已。唯有将这种违背伦常之情当真,才会招来无数骂名与流言蜚语,御史的攻讦也绝不会休止。最终如果无人妥协,那两人的仕途与名声都将毁于一旦!!
  以他对李徽与王子献的了解,他们绝不可能接受那种“玩闹”或“消遣”之举。故而,两人除了分开之外,不可能寻得更合适的解决之道。换而言之,他们迟早必定要在仕途责任与感情之间进行选择,二者不可能共存。
  “阿兄?”正微微含笑的李徽随意一瞥,发现他之后,神色依旧淡定得很,不急不缓地吩咐仆从设座,“梅树开得正好,枝干遒劲,花红雪白,风姿极妙。阿兄不妨也过来细细品一品?”
  李欣不应,只是沉着脸踱步而来,李徽与王子献遂很有眼色地主动让出了左侧首座。在仆从设好酒案与茵褥之前,二人暂时坐在一起,看起来自然甚为亲密。李欣见状,只恨不得将阿弟拎起来,挡在他们二人之间,或者将王子献赶出府去。不过,到底理智尚在,他也只得面沉如水地坐下来。
  “梅花当赏,美酒也当饮。”阎氏仿佛并未瞧见他的神色,只淡淡地笑道,“伯悦,这酒是悦娘和环娘酿的。虽非梅花酒,却也是上好的青梅酒,清香怡人,微甜回甘,倒也适合在此时同品。”
  李欣知晓,她是在提醒他,长宁公主与信安县主都在,李徽与王子献的私事并不适合在此时发作。然而,事到如今,他岂会相信这两位堂妹当真毫不知情?这二人都是聪敏明慧之人,尤其长宁公主与李徽就犹如嫡亲兄妹一般,怎可能不知他与王子献之间早已定情?既然都是知情人,那他又何必再顾忌?
  于是,他表情微微变幻之后,便颇为冷硬地道:“母亲,只要想到你们都瞒着儿子一个,儿子便再也没有心思赏梅花,更没有心思饮美酒了。儿子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母亲与两位堂妹竟能默许此事?不但不将他们劝解回正途,还帮着他们隐瞒?甚至是护着他们?”
  这时候,王子献起身,从红泥小火炉上提起酒壶,恭恭敬敬地给阎氏倒酒。而后,又缓步过来,继续给李欣倒酒。李欣抬眼望去,就见酒雾弥漫间,他唇角微微含笑,似是毫不在意此时僵硬的气氛,更未试图说服他或是表明心迹。这令想起前几日李徽是如何回复的嗣濮王殿下越发觉得不满。
  “日子都是他们自个儿过的,只要他们觉得岁月就当如此便足够了。”阎氏回道,“即使日后会遇见风风雨雨,也是他们的选择。伯悦,我知道,你不过是担忧他们被人嘲笑或是遭到弹劾罢了,并非认为他们之间的情意是匪夷所思之事——”
  “已经足够匪夷所思了。”李欣实在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禁不住道,“母亲,世俗礼法并非可轻易违背的。龙阳、分桃、断袖,难不成是甚么好典故?沾惹上这些,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被人指指点点!另还有子嗣传承等等诸事,关系到承继与宗法,皆不可等闲视之!而且他们二人而今不过是一时情迷意乱,这样的情意根本做不得真,焉知能否数十年如一日生死相守?”
  “同富贵共患难,生不同时死同穴,又有何难?就算我们并非彼此倾心,仅仅只是挚友,亦当如此。” 李徽接道,依旧从容,“而且,濮王一脉的子嗣传承,不是有阿兄和侄儿么?至于我自己的血脉,传不传下去都无所谓。待我死之后,是否能有人祭祀上香火,我也并不在意。佛家说轮回转世,都已经转世了,还能享用甚么香火?若是实在不成,向祖父祖母借一点便是了,他们应当也不会在意。”
  见他如此漫不经心,也根本不尊重先辈祖宗,李欣简直气恼交加。
  他正要厉声驳斥,责骂他大逆不道,便听王子献又道:“我也从来没想过让自己的血脉传下去。”承自父亲王昌的血脉,藏着无数卑劣与阴暗,传下去又有何益?而且,就连他自个儿也并非甚么光明正大的良善人,指不定会养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儿孙来,祸害全家。倒不如干干净净地来,而后与玄祺一同干干净净地走。
  “胡闹!!”
  就在嗣濮王殿下拍案而起的时候,一名风尘仆仆的部曲忽然闯了进来,禀报道:“阿郎,胜州已遣使回京!!不过瞧起来并不像是跟着程郎君的人。俺们一直盯着驿站,听他吆喝换马的时候说是胜州而来,就赶紧奔回来报信了!!”
  李徽与王子献的神色立刻就变了,瞬间从散漫化为了凝重。若是并非程惟派回来报信之人,莫非他已经陷进了胜州?又或者,他根本来不及踏入胜州,就发生了变故?“继续盯着驿站,随时回府禀报。若是夜里赶不及,便放信鸽。”
  “是!”
  “世母,儿须得赶紧去一趟大明宫,否则心里不安稳。”长宁公主蹙着眉起身,“若是世母得空,不如与儿一同入宫?如有万一,世母也好给阿娘参谋参谋。”她本能地觉得似有狂风骤雨即将到来,说不得连宫中也会为之震动。毕竟,最近看似安分的袁淑妃姑侄私底下没有少往外派宫人,说是思念家人,但谁知道是与何人来往呢?
  阎氏略作沉吟,斜了一眼李欣之后,立即颔首答应了。留下来便会面对长子的质问,倒不如避开让他冷静冷静得好。信安县主也乖巧地起身作陪,随在她们身后离开。
  她们既然走了,李欣也没有心思再追问施压了,虎着脸道:“赶紧换身衣衫准备入宫!”说罢,便自顾自地甩袖回濮王府去了。
  李徽与王子献对视一眼,立即应声将一行人都送了出去。临入马车之前,李欣冷冷地盯了两人半晌,落下车帘后,却无奈一叹——以他一人之力想要将两人拆散,实在是太过艰难了。但母亲的态度已经很明显,其余长辈又不方便告知……嗣濮王殿下顿时觉得,单打独斗的自己完全陷入了困境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刻之后,一名形容狼狈的兵士策马入京,手中举着八百里加急的徽记。立即便有金吾卫围拢过来,护送他来到大明宫,直接觐见圣人与诸位丞相。圣人听闻后,即刻放下了手头的奏折,将他招进紫宸殿问询,众位重臣亦纷纷赶到。
  此人跪地行礼,几乎是伏倒在地,嘶哑着声音道:“卑职乃胜州榆林县府兵!正月十七日夜,榆林县地动,县城城墙与房屋皆尽倒塌,损伤惨重!!十八日白天,又有数次地动,近万百姓仍在废墟之中!!”
  如此意料之外的消息,令圣人不由得双目一凝——本以为等来的会是叛贼的动静,原来却是一场天灾?究竟是吉兆还是凶兆?
  简国公许业拧紧眉:“那你是当地折冲府的折冲都尉派出来的?为何不往胜州向刺史与都督府禀报?”就算是地动这等大灾难,也该逐级上报。换而言之,榆林县竟然越级上报,派人直接来到京城,那便意味着胜州定然出了大变故!!
  “县令身受重伤,县丞派人急报胜州刺史与都督府,发现胜州城门紧紧关闭,无人应答!!”
  果然如此!!河间郡王老谋深算,早就安排妥当!就算他尚未回到胜州,也可起兵反叛!说不得在正月十七日之前,胜州就已经紧闭城门,开始暗中筹备了!!
  想到此,圣人双目中掠过寒光:“着令户部征集常平仓粮食,准备赈灾。”难不成上天也要助河间郡王一臂之力?竟然选在这种时候地动?!竟然选在了胜州?!常平仓的粮草泰半都充作了兵粮,赈灾之粮未必足够,而且运过去也极有可能被叛军抢走。但若是不赈灾,定然有违天和。
  此外,祭天之事势在必行,罪己诏——不,罪己诏暂时可不发,只需换一位丞相便足矣。除了尚书省两位仆射外,中书令与门下侍中都可适当地换一换人……
  至今为止,圣人亲自提拔的亲信官阶最高也只升作了六部尚书。而掌管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丞相依旧是先帝旧臣。吴国公秦安、简国公许业都是可倚重的老臣,中书令与门下侍中却相对平庸一些。对于圣人而言,这或许也是一次更替亲信的好机会。
  就在一群重臣紧急议论到底该如何赈灾的时候,又有胜州传来的八百里急报。听说这一回是程惟遣了随行的金吾卫回报,圣人微微一凛:“赶紧召进来!!”
  那金吾卫满面尘土,疲惫不堪地倒在地上,举起了手中紧紧攥着的奏折:“卑职奉程御史之命,急报圣人——胜州已经谋逆,于正月十八日夜,联合附近的突厥部落与铁勒部落,借着地动赈灾缺粮为名,南下骗开了朔州的城门!!朔州沦陷,代州危在旦夕!!”
  “什么?!”圣人猛然立了起来,身体微微晃了晃,拿起那封奏折仔细一瞧之后,怒斥一声:“乱臣贼子!安敢辱朕!!”便仰头昏倒在地上。
  “陛下!!”紫宸殿中霎时间一片混乱。
  作者有话要说:  嗣濮王殿下:……原来都知道,就瞒着我一个人!!
  新安郡王:……没有刻意隐瞒大兄,大兄不是也发现了吗?
  嗣濮王殿下:呵呵,那你怎么不在我回来的时候就告诉我?
  新安郡王:……
  濮王殿下:等等,还有我呢?有啥事啊?我还不知道呢!
  新安郡王:乖,先一边玩儿去啊。
  ——————————————————————————————————
  嗣濮王殿下:这年头,连断袖都能这么光明正大了?!怎么好像每个人都支持他们!!
  新安郡王:→ →,人缘好。
  王子献:→ →,+1
  嗣濮王殿下:(╯-_-)╯╧╧,滚~
 
  第317章 圣人打算
  
  总章六年正月十七日夜,胜州榆林县地动,灾情惨重。翌日,胜州叛军联合突厥铁勒等数个部落,借地动赈灾为名往朔州借粮。骗开城门后,朔州随之沦陷,朔州刺史与朔州都督坚决不附逆,遂被枭首,两家合计数百口被屠戮一空。逃亡兵卒往代州、云州、太原府等地示警,附近各地方立即警戒防备。
  随后,叛军广发檄文,称胜州地动为上天示警天子无德,污蔑当今天子弑父杀姊屠兄,是为不忠不孝不义不悌不慈之小人,不堪配皇帝之位。天子得知后,急怒攻心,引发风疾倒地不起,紫宸殿顿时大乱。
  “什么?圣人发了风疾?”惊闻圣人病倒的消息,杜皇后猛然起身,顿时觉得有些头晕目眩。然而,此刻她也已经顾不得自己的身子骨了,扶住旁边的尚宫站稳了之后,立刻便疾步往外行去,一时竟忘了穿上裘衣坐上步舆。
  “阿娘且安心些。”长宁公主亦震惊万分,心中难免涌出些许惶急。虽然她早已出嫁,且开始独立处事,但父亲与母亲依然牢牢地支撑着她所处的这一片天地。无论任何一人倒下,都足以令她的世界天翻地覆。更不必提在她心目中,阿爷几乎是无所不能,就算身体稍弱些,也从不曾重病过,怎会突然就倒下了?
  然而,眼见着杜皇后一改往日的淡定模样,步伐微乱,她几乎是立刻便忘了自己纷杂的心绪,提着长裙追了上去,取过宫女递来的裘衣给她披上:“阿娘,寒风凛冽,步行前去恐容易受寒,不如乘坐步舆罢。让宫人们走得快些,总比自个儿急急赶过去强。”
  杜皇后这才定了定神,点头应了。当她目光越过女儿,望见同样难掩担忧之意的濮王妃阎氏时,立刻又道:“传我的口谕,着令濮王、嗣濮王、嗣越王、新安郡王、临川长公主、清河长公主与吴国公即刻入大明宫觐见!!”在这种时刻,她需要一群可靠的依仗支持她,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朝廷内外的风风雨雨。
  万一……如有万一,这几位圣人的兄长姊妹侄儿以及宗正卿荆王才是宗室中能够与朝廷诸臣对抗的力量。再有国舅吴国公秦安,以及简国公许业,应该足以镇住那些魑魅魍魉。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圣人的龙体安康。
  她的女儿们尚未立稳,她尚未得到承国祚的东宫太子——胜州风雨飘摇,逆贼正在肆虐,或许还有宵小在暗中谋划,包藏祸心。至于多年的夫妻情谊,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种种,便更不必再多言了。无论是大唐天下或是她与女儿们,都需要圣人安安稳稳的居于御座之上,运筹帷幄之中。
  想到此,杜皇后的双目微微有些发红,透着泪意。她所居的蓬莱殿位于紫宸殿后侧,离得并不遥远。不过片刻间,她所乘坐的步舆便赶到了紫宸殿中,所见的便是尚药局两位奉御带着侍御医、直长等一群御医,围在软榻前替圣人施金针的场景。
  “封锁消息,不得将圣人病倒之事传出紫宸殿与蓬莱殿,违者大刑伺候。”杜皇后低声向殿中监吩咐了几句后,便来到软榻边坐下,默默地握住圣人冰凉的手,“赶紧将火盆挪过来,施完金针之后,再给圣人盖一层厚实的锦被。”
  简国公许业以及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等群臣上前行礼,皆难掩忧色:“皇后殿下,圣人龙体欠安,应该好生休养一段时日。不过,如今事态紧急,是否该按先前所定的计策行事?臣等不敢耽误了要事,更不敢妄作主张,还请皇后殿下定夺。”
  “我不过是一介女流,岂能干预国事。”杜皇后脸色略有些苍白地望了他们一眼,“既然圣人此前已拟有敕旨,便按照敕旨行事即可。该点兵平叛的,赶紧出征;该处理朝务的,回尚书省衙堂。免得失了时机,酿成大祸。”
  “臣等明白。”众人称是,皆行礼告退。便听杜皇后又道:“事关圣人龙体的消息,一概不许外传。诸公应当能明白我的顾虑才是。”
  诸臣自然颔首答应,其中偶有些心思不正者,也不得不暂时掐灭了心底的私念。待到他们离开之后,仍留在殿中的简国公许业才道:“老臣斗胆,建议皇后殿下召吴国公入宫。圣人病倒,老臣即将出征,唯有将尚书省事务交托给吴国公,方能彻底放心。”
  闻言,杜皇后的神色不禁柔和了些。虽然她早已想到了,但简国公主动提出来,便说明他确实毫无私心,一心只为圣人与朝廷考虑。于是,她点头道:“我明白了,许公安心便是。这一段时日,便是拼着病弱之身,我也断不会让宵小有机会生事。而且,圣人不过是一时怒极攻心,定然很快便能苏醒过来。到时候,我会命人快马加鞭给许公送信。”
  待到简国公以及门下省、中书省御前众臣离开之时,长宁公主示意殿中监将起居舍人以及王子献留下。前者意味着她们母女无事不可对人言,后者自然是因着信任。起居舍人聚精会神地听着奉御们的诊断,时不时在起居注上写几笔。王子献则跽坐在一旁,若有所思。
  这时候,长宁公主拿到了那封程惟所写的奏折。一目十行看过去,脸色越来越凝重,直到发现后头夹带着逆贼写的檄文,顿时大怒:“竖子敢尔!!”
  她家阿爷最爱惜名声,这些时日也一直忙碌着平叛之事。猛然间发现逆贼居于上风,还将甚么污水都往他身上泼,定然难免激怒!!与几位世父相较,他的身体向来稍弱些,说不得因这封檄文而倒下,也在这群居心叵测之辈的盘算中!!
  杜皇后看过之后,倒是一如往常般平静。在她看来,圣人对声名太过看重,既有益处亦有不足。能够因博取盛名而克制私欲,缓和兄弟之情,在宗室中广得声望,获得老臣们鼎力支持,是为益处;然而过犹不及,因此而瞻前顾后甚至怒而生疾,便是为名所累了。
  待到濮王等人赶到紫宸殿时,施针已经结束,圣人苍白的脸色亦略有了些好转。杜皇后亲自拭去他额角的冷汗,轻声道:“许是这些天太忙碌了,他心里挂念着胜州与逆贼之事,连寝食都有些不安稳。我本来也一直劝他歇息一两日……唉……”
  “最近确实是烦心事太多。”濮王李泰皱着眉接道,“不过,既然是寝食不安稳才病倒,也许休息些时日就可缓过来了。其实,上元夜宴的时候,我就觉得圣人的脸色有些苍白。说来说去,什么都比不得身体要紧,皇后殿下再劝一劝他罢。”
  难得听他说出如此有道理的一番话,不仅杜皇后,连两位长公主都顿时有些刮目相看了。
  阎氏也轻声道:“朝中的事还有舅父呢,等圣人醒来之后,皇后殿下便让他安心养病罢。就算是有什么事,一群大臣有商有量的,也能应对得过来。”
  清河长公主也叹道:“幼时数我和五兄身体最弱,好不容易才养好了些,也不能太过操劳。五兄就是这样的性子,还须得放开些好。既然是皇帝,又何必事必躬亲呢?这么多大臣,也不是白养着的。”
  临川长公主亦颔首称是:“就算是天大的事,也有舅父他们暂时担着呢。何况,孩子们年纪渐长,也能替圣人分忧了。”说到此,她似是想到了什么,顿了顿,便又转移了话题:“这消息可得守住了,莫要让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暗中所指的,自然便是齐王和蜀王。圣人膝下空虚,这两个皇子若是万一闹出什么事来,一时也难以收拾干净。
  长辈们低声细语的时候,李徽等人则听了长宁公主转述的奏折与檄文,无不冷笑起来:“弑父杀姐屠兄?亏他们能想得出来,什么罪名都往叔父身上栽。莫不是打着为安兴和淮王复仇的旗号,顺带才捎上了祖父?祖父若是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引弓射箭,将他射出七个八个窟窿来。”
  “如今阿爷病倒了,也不知会出甚么变故。”长宁公主蹙起眉。
  “三路行军大总管都确定了,西路与中路自然无虞,唯有东路——”李徽看了看李欣和李玮,“那位阿史那真啜将军,应当是突厥王子与一位大长公主所出罢?仔细论起来,我们应当唤表叔父。我只听说他的阿爷十分骁勇,但前几年也因病去世了。至于他,大大小小跟着打了不少战,这一回应该是首次任行军大总管。”
  “若不是因着他是突厥王族之后,叔父大概不会选他。何况,刚开始以为胜州叛逆多半会走中路或西路,东路的压力并不大,所以才将他封为行军大总管。如今朔州沦陷,太原府、云州等地危在旦夕,东路反倒是最重要的战场之一……”李玮分析道,“若是叔父醒了,立刻将简国公和他对换过来,或将无虞,否则……”
  李欣拧着眉,示意他慎言:“无论如何,这位表叔父也是经过战事的。以他来对战突厥以及铁勒部落,未尝不是一局好棋。作为将军,总该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若是他能把握住,便可进而成为叔父倚重之人;若是把握不住,也可中途再换将。”
  “临阵换将……”李徽对兵事半懂不懂,也便不再多言了。
  这时,圣人缓缓地张开了眼。他半睡半醒之间听见了晚辈们方才所言,而他们所担忧的,也正是他昏倒前那一刻心中盘旋着的念头。然而,中路同样事关重要,若非简国公统领,他亦是放心不下。
  于是,他直直地望了他们一眼,片刻后方看向杜皇后,低声道:“朕要御驾亲征。”
  “圣人三思!”杜皇后的脸色立时就变了。
  “朕、要、御、驾、亲、征。”圣人的视线越过她,落在了正匆匆踏入殿中的吴国公秦安以及驸马秦慎身上,一字一字地又重复了一遍。
  
  第318章 意见不一
  
  圣人清醒之后,经奉御们悉心诊断,确定龙体并无大碍,只需休养一段时日便可彻底恢复过来。闻讯后,宗室与群臣们顿时安心不少。圣人安然无恙便已经足够了,至于朝廷政务,暂时交给几位丞相亦不会有大碍。所谓丞相,就应该有能力在这种时刻顶住朝廷内外的风风雨雨才是。
  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圣人坚持要“御驾亲征”的消息。据说吴国公秦安苦口婆心地劝了一次又一次,杜皇后与长宁公主亦是苦苦相劝,圣人却坚持己见毫不动摇。甚至连简国公许业都在即将点兵出征之际入宫,也未能劝服圣人。因陆陆续续觐见劝谏的臣子时时刻刻来往紫宸殿之故,即使杜皇后要求封住消息,相关的流言仍然不可避免地渐渐传开了。
  荆王最近正忙着让李仁修改征讨逆贼的檄文以及提供各种“人神共愤”的证据,待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不过,他依然放下手头所有事,赶紧来到紫宸殿觐见:“陛下尚未病愈,岂可在龙体欠安之时,贸然御驾亲征?”
  坐在一旁的李泰本想跟着随意附和一两句,冷不防察觉这位叔父使过来的眼色,顿时微微一凛,正色接道:“荆王叔父说得是。圣人,休养身体最为紧要,其他一切都可暂时往后放。就算战场上瞬息万变不等人,也可先让东路行军大总管先行出发——”
  “朕并非轻忽身体。”圣人沉吟片刻,扫了扫围在旁边的亲人们。
  荆王与吴国公秦安,一位叔父,一位舅父,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