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安郡王见闻录-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目瞠大,已经不知是生是死的江夏郡王,将横刀插入了他的胸口,飞溅的血染红了他的白衣。
  “厥卿阿兄。”李徽来到他身侧,堂兄弟二人默然俯视着江夏郡王的尸首。
  “……光凭着我,定然难以复仇。玄祺,多谢你。”良久,李厥方道。
  李徽沉默片刻,叹道:“阿兄,节哀。”
  总章六年三月二十六日,逆王江夏郡王李攸中箭而死。所留逆贼泰半受死或投降,余者流窜成为山匪,数年之后方彻底剿灭。京城叛乱结束,长安城内平民无死伤,十六卫的伤亡则五中有一,是为大胜。
  
  第343章 回师凯旋
  
  三日之后,太原府。
  “好!妙计!!不愧是朕的好侄儿!”圣人响亮的笑声在宽敞的太原府府尹府正堂内回旋着,间或夹杂着并不明显的轻咳,“玄祺素来是个胆大心细的,也唯有他敢使空城计来诱敌,将计就计用得极好!!想来李攸也不曾想到,他的意图早便被看透了罢!沾沾自喜以为谋逆将成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十六卫合击,兵败如山倒!!哈哈!!”
  李玮笑着接道:“京城平安无事,的确是大幸。上至叔母,下至玄祺悦娘,每一人皆是决断非凡。倘若有一人犹豫,便绝不可能取得如此顺利的战果。京城大胜,太原府亦安,必将鼓舞正在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说不得,大破敌寇亦指日可待。”靺鞨诸部与高句丽残部毕竟没有多少粮草,若不能破大唐边境重镇,劫掠粮食补给,便无法支持太久,只能退回去。
  “千里,你是不是也坐不住了?”圣人瞥向他,打趣道,“玄祺与厥卿杀死李攸,立下大功;景行驰援幽州之前便得了收服胜州的大功。连悦娘、环娘她们姊妹都不落人后,零零星星地杀了几个叛军。唯有你,现在甚么功劳都没有呢。”
  李玮立即正色答道:“能保护叔父平安,就算立不着功劳又何妨?我是千牛卫,本便应当守护御前,哪能像他们那般肆意妄为。”说罢,便又故作脸色微变:“不过,叔父,按侄儿说,可不能太过夸赞悦娘与环娘了。连景行与玄祺亦是该教训便教训,否则日后他们总想着获功劳,难免一时冒进。”
  圣人不由得大笑:“朕夸赞他们有胆识还来不及呢!这教训的事,就交给你们这两个兄长了!!听说你们在他们跟前威严甚重,他们一个两个可是听话得很!”
  李玮立即摇了摇首:“论起威严,谁比得过大堂兄?这样的差使,也只能交给他了。”
  叔侄二人说说笑笑,圣人不由得又望向旁边的爱臣王子献:“致远与玄祺交好,听到这个消息,也替他觉得欢喜罢?仔细论起来,若没有这两回叛乱,我都不知你们二人年纪轻轻却是文武双全。既可辅助朕治国,亦可为朕安邦。先前总担心老臣老将们告老之后,朝中便无人可用,朕而今总算可彻底放心了。”
  “臣自是替郡王欢喜。”王子献拱手应道,“京中万事安稳,再好不过。先前臣写回去的家书,家人们总算能收着了。”当然,明面上的家书是托传令兵送的,或许曾被江夏郡王派人截下过。暗地里的家书却是靠自家部曲来传递,消息只会迟几日到,绝不至于折损在半途中。也因此,京城的动静他略有耳闻,只是来不及担忧,令人惊喜的好消息便又到了。
  “朕也须得多写几封信。听梓童提起,婉娘那些天寝食不安,天天念着朕,也难为这孩子了。悦娘口中不提,做事都慌乱了几分。连太子都开始闹腾他阿娘了。”圣人眉眼间散发着慈爱,“血脉连心,也该好生宽慰她们才好。”至于齐王之事,虽有错误的开端,结局却堪称不错。他也只能期望,此事能让齐王稍微长进些了。
  “此外,大兄受逆贼所迫而自尽,嗣楚王妃母女也罹难,王爱卿拟旨罢。”圣人沉吟片刻,“追封大兄为楚王,谥号恭。封楚王妃苏氏为楚王太妃,封嗣楚王为楚王,嗣楚王妃母女追封为楚王妃与乐安县主,嗣楚王嫡长子封为嗣楚王。”至于嗣楚王妃的谥号,理应由杜皇后拟定,也可满足李厥与苏氏之愿,他便不必插手了。
  “恭”,听闻此谥号,王子献目光微动,与李玮对视一眼。
  “恭”已经算是美谥了,对比废太子曾经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相称。但他们都隐约明白圣意,取的不过是“既过能改曰恭”罢了。饶是如此,朝中那群御史应当也不会轻易松口——说不得许多人都觉得,给这位废太子平谥都已经算是圣人的恩赐了。
  “大兄的葬仪,就让二兄主持罢。”圣人长叹一声,“让他归葬昭陵,回到阿爷阿娘身边。见到他之后,想必阿爷阿娘在地下也会觉得欣慰。”被迫出家后,废太子李嵩称得上很老实,这回自尽也在众人的意料之外。大约他不想再过吃斋念佛如同坐在监牢中一般的日子了罢。又或者,他想通了甚么,决定以死来明志,而非将妻儿再度卷入又一场谋逆当中。
  无论如何,他做出了抉择,圣人便会回报这位嫡长兄的选择。他从来都是一位“孝悌仁慈”的君王,对臣下如此,对兄弟姊妹侄儿侄女如此,对妻子儿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会变,也不能变。
  王子献默默地挽袖磨墨,不多时便写了一封措辞哀婉的敕旨。这封敕旨盖上圣人的玺印后,将发回长安,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方能明发至楚王府。当然,门下省与御史台就算再如何反对,有吴国公秦安与荆王两位在,以及甫立下大功的新安郡王助力,相信他们也不可能一直坚持己见。
  毕竟,人死为大,总不能让楚恭王耽误了归葬昭陵。
  敕旨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出去后,殿中监便低声请圣人回去歇息。圣人饮下奉御亲手熬的苦药,点点头。
  然而此时,又有紧急军情报上。传令兵一身血汗,直直地跪倒在地:“报陛下!简国公击败逆贼李谌,将其部下击溃奔逃。因朔州防线不能再松懈,简国公无法追击其残部,已经回师朔州。阿史那真啜将军也趁势击败东线叛军,正在四处追捕溃逃的逆贼!”
  “好!!”圣人大笑着击案而起,“好消息可真是接二连三!!喜上加喜!!”
  “恭喜陛下!!”正堂内所有的文武官员以及宫人脸上也无不带着喜色,立即躬身贺喜。
  “这样的好消息,足以教朕精神大振,怎么还能歇下?”圣人来到挂着战场舆图的屏风前,兴致勃勃地开始分析局势。殿中监苦着脸跟在他身后,却不敢随意打扰他高昂的兴致,只得频频给李玮与王子献使眼色。然而,这两位又能有什么法子?殿中监不敢做的事,他们同样也不能轻易劝谏。
  “以李谌的性情,说不得还会悄悄来太原府发泄怨恨。”王子献道,“陛下可要发下旨意,让阿史那真啜将军以及太原府周边的府兵警戒?此外,上一回陛下降恩,不少突厥勇士都成了千牛卫,其余突厥部族与铁勒部族可是眼红得很。如今天气也转暖了,陛下不如也恩准他们动一动筋骨?”
  “如此甚好!”圣人龙心大悦。行宫之乱将那些不堪信任的部族都剔除得干干净净,余下的既然对他忠心,他也不会将他们视为“非我族类”,始终拒之门外。作为天可汗,当然须得将大唐疆土上所有的部族都视为自己的子民,适当地给他们一些夺功夺利的机会,便也意味着也给他们融入大唐的机会。
  回首见任劳任怨的侄儿立在旁边,圣人便又道:“千里,这回你也出城去,抢也要抢些功劳回来。可不能让你这位做兄长的,在弟妹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朕待在太原府中,可是安稳得很,你留下数十名千牛卫,其他的尽可带走!!”
  李玮却不放心:“叔父,千牛卫拢共也就五百来人,都是护卫叔父安危的御前护卫,怎能只留十之一二?与其去争抢甚么功劳,侄儿倒不如留在叔父身边好好守着呢,心里也安宁些。至于弟妹们,见我守好了叔父的安全,还能有甚么话可说?”
  “让你去你便去!”圣人皱眉道,觉得他此举实在有些不够干脆果断,“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待在朕身边当千牛卫将军。好不容易有上战场的机会,就当是历练。至于千牛卫,留下一百人!!朕身边不是还有致远么?你曾亲口与朕说过,一个致远便抵得上至少二十名千牛卫,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被“委任”等同于千牛卫重任的王舍人只得微微颔首致意,示意自己并无异议。
  于是,嗣越王一步三回头地带着一群心里嗷嗷叫的千牛卫离开了太原府。太原府都督特地遣了五百亲兵与他,免得这位金枝玉叶带的人太少,不慎将自己伤着了。而且,千牛卫几乎每一个都是勋贵世家子弟,无论伤了哪一个,都无法向京中那群皇亲国戚与高官交代啊。必须足够谨慎,以他们的安危为先,就算牺牲自家的部曲亲兵都在所不惜!
  嗣越王到底并非常人,一旦放下心中的顾念,便如猛虎出笼一般。数日之内,他们便连连遭遇两三回流窜的叛军,并连战连胜,斩首一千余级。
  圣人听闻奏报之后,大喜,对王子献道:“朕的二兄也真是奇人,自己是个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文人,却养出了两个这般勇猛的儿子!当初阿爷给他们兄弟的字可真是没取错,吾李家的千里驹奔驰在一往无前的大道之上——阿爷的眼光,果然从未出过差错!!”
  王子献微微勾起唇角:越王殿下确实是奇人,但濮王殿下又何尝不是奇人呢?养出的两个儿子,堪称良才美玉,光华湛湛,与他自个儿迥然相异。大约,整座濮王府里,也只有濮王殿下的风格不太一致罢。
  ——
  因太原府守备森严,李谌到底未能寻着机会突袭或刺杀,只得从夏州与胜州之间远遁。他这番不理智的举动,令自己损失惨重。被简国公击败之后,他好不容易归拢的三千来个亲兵,这回又让阿史那真啜与李玮杀伤泰半。最终,唯有一千余人跟着他在茫茫草原之上流亡。而他的妻妾儿女几乎都在朔州被俘虏,仅仅只有嫡次子始终跟在身边。
  堂堂宗室郡王,从此沦落为片刻不得安生的马贼之流,李谌心中自然满怀怨恨。然而,无论心中再如何怨毒不平,他也只能挣扎着在草原上求生,避过朝廷官兵与强大的突厥、铁勒部族,从此苟延残喘下去了。至于藏在心底的那些仇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了机会,让他们自相残杀呢?——或者,还能亲手杀了他们呢?
  总章六年六月,僵持了将近半年之久后,靺鞨与高句丽残部因粮草无多,不得不退兵。大唐军队立刻在朔州、云州、幽州、平州等地齐齐展开反攻,斩首数千级。不仅将这群贪婪之辈赶了回去,还趁机夺取了高句丽的一部分土地。
  李谌兵败流亡,靺鞨与高句丽大败狼狈而归,夺取数州之地——此次御敌与平叛之战获得大胜,御驾随后自太原府凯旋。
  总章六年七月,御驾与大军回到长安,百姓夹道相迎。
  作者有话要说:  圣人:朕的二兄真是奇人,明明是文人却养出两个大将军!
  王舍人:臣觉得,濮王殿下也是奇人。
  圣人:……你说得对。怎么说呢,二兄是竹子养出了青松,三兄是歹竹出了好笋。
  王舍人:……
  圣人:大兄和三兄挺相似的。
  王舍人:陛下圣明。
  ————————————————————————————————————————
  濮王妃:一
  嗣濮王;二
  嗣濮王妃:三
  新安郡王:四
  新安郡王妃:五
  寿阳县主:六
  李峤大郎:七
  濮王殿下:????你们在干嘛?
  众人:→ →
  这就是所谓的画风不一致
  
  第344章 不同抉择
  
  排山倒海般的高呼万岁声传来,令端坐在銮驾中的圣人颇为动容。不仅仅是平民百姓,出城迎接他的文武百官皆伏地叩首,灞桥之外十里长亭处,乌压压地跪了不知多少人。唯有他高坐于上,俯视众生——仿佛遗世独立,又仿佛独自处于峰顶,览尽江山万里的美好风光。
  他曾无数次居高临下俯视着他的臣民,但从未像如今这样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毫不掩饰的景仰与崇敬。那并非纯粹只因他是“皇帝陛下”而来,而因他是完成了丰功伟业而凯旋。他不再是无数个皇帝之一,更非先帝之子,而是他自己。
  他心中感慨,轻轻咳嗽了一声,遂让所有人都起身。出城相迎的文武百官皆翻身上马,随在御驾之后。某些年老体衰或身体肥壮者,圣人特别恩准他们乘车——诸如吴国公秦安、濮王李泰等。浩浩荡荡的卤簿壮丽而尊贵,街道两旁摩肩擦踵欢呼雀跃的人群热闹而欢快,整座长安城仿佛又迎来一次盛大的节日。
  回到大明宫,圣人从銮驾上起身,便望见了前来相迎的杜皇后、周德妃以及后宫嫔妃们。长宁公主牵着永安公主,齐王、蜀王,其他几位公主皇子也尽皆在侧。每人脸上都洋溢着笑意,甚至双眸湿润、感触不已。
  趁着帝后阖家团聚的时候,随驾远征的臣子们也暂时得了半日休憩。王子献好不容易才辞别热情的千牛卫们以及恩耳古等突厥好友,与他们约好何时私下再聚,便策马离开了大明宫。不过,刚出宫门,他抬眼就见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正停在路旁。
  仿佛心有所觉,他勾着唇角下马走了过去。掀开车帘之后,里头端坐的人优雅地放下茶盏。他似是启唇想说什么,然而王子献却几乎是有些粗鲁地揽住了他,垂首含住他的唇,肆意碾磨起来。一别将近半载,纵是传过无数家书,又如何能解得了相思之渴?
  被他紧紧扣在怀里的人并未挣扎,而是热烈地响应起来。于是,亲吻渐渐成了耳鬓厮磨,而耳鬓厮磨又控制不住地继续。小别胜新婚,思念与渴求如熊熊烈焰,燃起之后便再也无法平息下去了。
  驾车的曹四郎佯作甚么都不曾听见,轻声呼喝,缰绳微微一抖。马车轻快地往前行,嘶鸣声与马蹄声几乎完全盖住了里头的所有响动。偶尔传出隐忍的喘息与呻吟,似是融在了拂过的初秋清风之中,化作耳边的呢喃,渐行渐远。
  马车在某座不起眼的院落里静静地停了半个时辰,王子献与李徽方起身离开。守在附近的部曲不敢细看,忙将马车拉了下去。而衣饰几乎分毫未乱的二人除去眼角眉梢那一抹餍足之色外,仿佛亦与平常并无任何差别。
  不过,待他们去洗浴之后,情状便又大不相同了。折腾了这么许久,竟然连多说几句话的余裕也没有。于是,新安郡王换了晚上赴庆功宴的礼服之后,便严格约束某人,不许他靠近自己周边三尺之内。帮他穿上礼服便被无情地推到一旁的王舍人笑而不语,不慌不忙地给自己换上公服:“宴饮之后,我去郡王府?”
  “即便来郡王府,也只能暂居客院里。”李徽回道,“今夜我们须得在密室中商量这两次平叛相关之事,大兄也会在府中住几天。他好不容易才稍稍平息些,我们只需明面上维持知交情谊,不刻意惹恼他,他应当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王子献颇为遗憾地挑起眉:“分别这么久,大兄也该体谅体谅我们才是。”
  “或许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体谅了。方才见我上了这辆车,他也假作不曾瞧见。”李徽轻轻笑了笑,“庆功宴之后,你应当有几日休沐,不妨将何城与洛娘的婚事办了罢。何城得了弘文馆正字的职缺,也该让他娶得佳妇归了。不然,你这位兄长岂不是也做了棒打鸳鸯的恶人?”
  “吉日选好了?那便好好办一场罢。”这些年,王子献对王洛娘与王湘娘确实生出了几分兄妹之情,但依然比不过寻常兄弟姊妹。又或许,她们对他的依赖与信任远远胜过普通人家,而他对她们则是责任胜过感情罢。故而,他始终无法理解大舅兄的种种行为。
  “在婚宴之前,我们不妨去一趟慈恩寺,见一见子睦。”李徽又道,“游历归来之后,我觉得他的性情似是改变了许多。说不得,你家里即将再添一喜呢?”倘若王子睦想还俗,或许又是一段缘分的开始罢。
  闻言,王子献亦是一叹:“但愿如此罢。”王子睦选择出家时,他便觉得唯有他想通,才有可能回到尘世当中。倘若他一直心怀执念,那便远离纷纷扰扰亦无不可。终归他的前程与未来都由他自己抉择,作为长兄,他绝不会轻易干扰。
  ——
  是夜,大明宫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
  灯火辉煌的麟德殿内,觥筹交错,祝酒与欢笑不绝于耳。数个月之前,送别宴也在此举行——那时候,纵然每个人都说着吉祥之语,仿佛胜利信手便可拈来,但谁心中不曾隐隐藏着忧虑呢?直至如今,他们才能真正地放声大笑,毫无顾忌地评点着敌人以及众将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此方是圆满的结束。
  圣人的目光从杜皇后高耸的肚腹上掠过,又瞥了瞥周德妃,压下了喉间的轻咳声。他的脸色较之常人略有些苍白,但在灯火照耀之下却丝毫瞧不出来。几位老臣结伴来给他祝酒,他亦并未推辞,一口饮下了。杜皇后示意宫人换了一种清甜缓和的酒之后,蛾眉微微蹙起。
  “鄂公果然宝刀未老。若无鄂公坐镇十六卫,合围回师的时机也不可能如此巧妙。朕听闻奏报之后,暗中可惜了许久。之前朕怎么不曾三顾茅庐,将鄂公请出府来呢?否则,又何必忧虑无将可用?”圣人打量着鄂国公尉迟庆,又想起他那几个猿臂蜂腰的孙儿,“尉迟家的儿郎也个个都勇猛非常,果然不愧为鄂公的儿孙。”
  尉迟庆咧嘴一笑:“老臣年纪大了,每回翻身上下马都觉得一把老骨头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折了。这回也不过是应急而已,圣人若再差遣老臣几回,说不得老臣就会在千军万马面前摔下来了。不过,就算少了老臣,圣人也不必担忧。两次平叛之战涌现出这么多才能出众的年轻将领,完全不愁人不够用!”
  “鄂公莫不是变着法子夸自家孙儿罢?”圣人大笑起来,“虽然鄂公自谦,但立下如此大功,不能不赏。赏金千两便不必多说了,不知鄂公还有何想要之物?只要朕能拿得出来,但说无妨。”国公之爵位世袭罔替,即便新立了大功,也无法再往上封——总不能封异姓王,瓦解宗室势力罢?
  “……”就在旁边不少人都暗暗觉得鄂国公会为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讨个职缺的时候,尉迟庆却倏然双目发亮:“老臣正有一事想央圣人与皇后殿下做主!老臣家的几个孙子,个个都英武出众,无奈只有大郎得了婚配,二郎三郎几个都没遇着合心意的小娘子哩!圣人与皇后殿下若能替他们主持婚姻大事,老臣便心满意足了!!”
  一瞬间,圣人与杜皇后都想到了自家长女。但仔细瞧鄂国公的神情,却不像是求尚公主。于是,两人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松。尉迟家几个儿郎确实不错,可惜只喜欢耍刀弄枪。他们实在舍不得将自家爱女嫁给武将,免得日后一旦出征,便须得提心吊胆地等着消息。
  若只是求娶宗室女,圣人与杜皇后倒能够做主,于是自然满口答应下来。紧接着,圣人又以相似的语句,询问了永安郡王与简国公许业。
  永安郡王觉得自己是戴罪立功,自然不敢领受功劳。圣人宽慰了他之后,他思索片刻方道:“那就给老臣那几个孙儿求个好职缺罢。老臣也不想将他们拘在身边,若能放他们去景行麾下任职便再好不过。”
  “两位爱卿可真是舔犊情深,顾念的都是自家的子孙。”圣人感慨道,又望向简国公。
  简国公双目微垂,眼角余光瞧见鄂国公使来的眼色,心中不由得苦笑。沉思片刻之后,他决定顺从自己所念,而非韬光养晦。或许,有些人的性情便适合肆意活过这一世,而不是带着种种顾忌龟缩起来。既然他前半辈子都纵情御马驰骋征战,后半辈子又何必勉强自己收敛呢?
  “这一切都是老臣应为的。老臣只愿,日后还能为圣人效鞍马之劳!!”
  圣人深深地望着他,唇角扬了起来:“得爱卿此言,朕心中甚为感动。不过,爱卿的功劳也不能不赏。不如给爱卿的次子封个世袭罔替的郡公罢。”
  “……臣叩谢圣恩。”
  这一切都落在不远处的数位年轻人眼中。他们不着痕迹地交换了眼色,对于简国公许业的选择,也不知该赞叹抑或该怅然。
  或许简国公并无他意,只想尽心尽力地效忠,而非如同吴国公、鄂国公那般佯装称病,赋闲家中。总有些人不愿意享受闲情逸趣,更希望自己的人生始终波澜壮阔。然而,当他的功劳已经封无可封的时候,当他早已手握重权的时候,圣人便难免会生出些别的心思。毕竟,圣人并非先帝,对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凌烟阁众臣带着纯然的信任。他更在意的是,这些老臣迟迟不愿意将权力交割出来。
  计功受封自然不仅仅限于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阿史那真啜将军,李徽、李璟、李玮、王子献等人均在赏赐之列。只不过,除了金银等物外,每人得的赏赐并不相同。
  诸如,阿史那真啜将军获得了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