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安郡王见闻录-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与杨谦首次相见便两相厌,这些流言不过是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忌惮罢了。便是流言之事得到解决,杨谦也断然不会转而欣赏他。至于他自己,对于声势赫赫的杨家,对于安兴公主与杨家自身的野心,也只有嫌恶而已。如今长安城看似和睦,而他也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但随着局势变幻,他们迟早都会成为不死不休的对手。
“……可……”王子睦拧紧眉,还待再说什么,迎面就见王子凌似笑非笑地走了过来:“大兄可真是难请,表兄都已经等了好一会儿了,也不见大兄过来见礼。还须得我们三催四请,大兄才愿意过来不成?”
看似顽笑,实则指责,可真是来势汹汹。王子献瞥了一眼他身后的两三个陌生少年郎,浅浅一笑:“杨兄身边素来热闹,而我却是个不好凑热闹的。原本想等人群散去之后,再拜会杨兄,倒教诸位生出了误会,是我思虑不周之故。”
王子凌怔了怔,没料到他居然如此干脆利落地认了错,忍不住接道:“大兄需要道歉的事,可不止这一桩。近日京中传得沸沸扬扬的流言,大兄就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么?否则,那些莫名其妙的言论,怎会传得人尽皆知?”
“甚么流言?”王子献皱起眉,疑惑道,“我怎么从未听闻?”
王子凌张口便要回答,旁边却传来一声浅笑:“不过是些无稽之谈罢了,何须放在心上?清者自清,杨师兄从来都不在意这些。子凌,你们几个也是担心则乱,怎能怪到王郎君身上?”却是杜重风笑着前来解围:“杨师兄素来欣赏王郎君,听闻你回京之后,便一直念着要与你见面。而今好不容易遇见了,自然不能平白错过。”
王子献朝着他拱了拱手:“杜郎君,久违了。”
杜重风优雅地回礼,目光掠过了王子睦与王子凌二人,含笑道:“王郎君,请。”
王子献随着杜重风行了数步,绕过一片假山,就见杨谦独自立在湖边。因甫下过一场雪,周围白雪皑皑、布满冰霜,他披着鸦青色的裘衣,颇有几分遗世独立之感。远远望去,更是足以入画的好风景。而当他回过首的时候,眉眼含笑,仿佛转瞬间春风即至,万物复苏,令人无比舒畅。
然而,此时此刻,王子献心中却不可抑制地生出了浓浓的忌惮之意。他们二人实在太像了,区别只在于一个已是功成名就,一个却依旧籍籍无名。每当望着对方,便像是照着铜镜似的,看见另外一个看似“才华横溢”、“性情温和”,实则“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自己。
这世上焉能有同样的二人?焉能存在能够发觉你心中藏着的无情狠辣,极有可能猜出你所思所想之人?所以,他们注定看彼此不顺眼,注定在心底想象过如何毁掉对方,甚至如何让对方彻底消失。
只不过,他们目前都没有合适的机会罢了。
当然,杨谦或许比王子献更心急一些。毕竟,目前对方手中没有任何力量,正是最容易摧毁他的时候。然而,眼下流言纷纷,他若是一时情急做出了甚么,无疑便是让流言成真,败坏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声望,得不偿失。早知如此,当年便是冒着暗中断臂的危险,也该在他外出游历的三两年间,遣人将他彻底铲除才是。
如今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既然暂时毁不掉,或许便只有尝试另外一种方式了——那也是多年之前,杨谦便开始布局的一招,那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感觉到如此浓重的威胁,所以只是漫不经心地布下了几颗棋子,眼下却是该起作用的时候了。
“原该早日拜访杨兄,只是一直没有寻着合适的日子。”王子献笑道,端的是温润如玉、气度高华。当他立在杨谦身边时,无论是容貌或是举手投足间的风度,几乎都与他不相上下。二人相对而立,同样足以入画。
杨谦双目微微一动:“你最近大约正忙着省试资格之事,我明白你的难处。如何?一切可还顺利?若是有甚么我能帮得上忙的,尽管说便是。我也极为期待,明年你登第入榜首。呵呵,一位真正的‘少年甲第状头’横空出世,届时也不知长安城内外该是如何欢腾。”
听了他的话,王子献不由得失笑:“那些无稽之谈,杨兄也信?杨兄才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甲第状头,自然最知晓甲第究竟有多难得。我有自知之明,也并无甚么野心,只需中得进士,安安生生地进入仕途,便已是足矣。”
“子献何必自谦?”杨谦亦是笑了起来,“你若是得中甲第状头,不仅你们王家雀跃无比,就连我们杨家亦是与有荣焉。毕竟你是杨家女之子,而我们可是表兄弟,血脉之亲。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说是也不是?”
闻言,王子献一怔,缓缓抬起眼,摇首道:“承蒙表兄看重……省试之事,随缘即可。”呵,好一个“血脉之亲”,好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可惜,他素来觉得,血脉毫无意义,“情”与“义”也并非因血缘而起。在他眼中,王家不算甚么,杨家——呵,更不算什么。
杨谦见他似是有些软化,神情越发温和了几分:“我于贡举一道多少有些经验,你若有不解之处,尽管来寻我,不必顾忌外头那些流言或是旁人的目光。便是新安郡王与长宁公主,也无须太过在意。毕竟如今一切风平浪静,宫中一片和睦,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又何须为了那些捕风捉影之事而束手束脚?”
“表兄说得是。”王子献低声应道,将满腔怀疑皆深深地藏了起来。无论杨谦此举有何意图,他只管将计就计便是。
“改日我便请父亲将你举荐给吏部考功员外郎。举荐越多,对你越有益,可不许推辞。”
“……有劳表兄费心了。”
“既然知道我费了心思,日后便不必刻意避着我们。好端端的亲戚,竟然几乎从不走动,若让旁人知道了,岂不是会笑话我们六亲不认?”杨谦言谈间越发随意,“你是不是还叮嘱过子睦,让他别轻易去寻你?得到你回京的消息时,他坐立不安的模样可都落在我们眼中了。瞧着都可怜得很,啧啧。”
王子献长叹一声,摇首笑道:“子睦的性情一向如此,这两年幸得表兄教导,我看他接人待物都从容许多。子凌的脾性有些尖锐,眼下瞧着依稀也圆滑了些,只是还有些不够,想来也是他缺乏历练的缘故……”
“教导阿弟本便是你这位长兄的职责,怎能尽数托付给我们这些师兄弟?”杨谦嘴角噙着笑意,接道,“不过,如今为时不晚,你若是愿意奉着宋先生搬过来同住,便可好生教导他们了。”
“这……先生恐怕并不愿意。”王子献再度喟叹,“先生的脾性素来随意,我也轻易劝不得。”
见他面带难色,杨谦也并不勉强:“既是如此,你便多过来走一走罢。”
“若是表兄不嫌弃我隔三差五便去叨扰——”
“欢迎之至,怎会嫌弃?”
王子凌与王子睦远远望着言笑晏晏的二人,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该不会是他们看错了罢?怎么转瞬之间,湖边的两人便已是亲若兄弟?谈笑风生的模样,甚至比他们这两个亲兄弟还更随意自在一些?
杜重风望着惊呆了的兄弟二人,勾起嘴角,又遥遥地看向湖边,目光中浮起了几丝兴味。
第119章 各有打算
“血脉相连的兄弟……呵,杨谦想拉拢你,为他所用?”李徽抬起眉,瞥了身边的挚友一眼,拉开鹿角弓连射三箭,箭箭中的。他头戴垂脚幞头,身穿时兴的翻领团花窄袖长衫,瞧起来与那些长安街头策马闲游的纨绔子弟很是相像。不过,俊秀出众的容貌,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量,淡定从容的气度,却又令他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立在他身侧的王子献温和而又专注地望着他,几乎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他倏然有些庆幸,他们如今正在濮王府的演武堂内,除了他之外,旁边再也没有任何人。这般模样的李徽——不,任何模样的李徽,他都不愿与他人分享。不愿他引来倾慕的目光,更不愿有人与他怀着同样的心思,满心只想着如何才能彻底得到他。
“如此说来,不知已经有多少人替你在吏部考功员外郎面前递了话。我的举荐,倒是有些可有可无了。”李徽并未注意到他的出神,再度举起弓,身姿挺拔,动作干脆利落。顷刻间,他便又一次射出三箭,无一旁落。
经过足足四年的练习,他的射艺已然十分出众,射箭的姿态更是如行云流水,无比简洁,而又无比优美。只是,到底仍缺了几分血腥杀伐之气,也仅此而已。
“不,你的举荐才至关重要,也只需你的举荐便足矣。”王子献回道,取过他手中的弓,感受着他方才留下来的温度,微微一笑,“国子监学官愿意主动递话,是他们的好意,无从拒绝,唯有领受。至于杨家,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仅此而已。”杨家若真有用他之心,便不会只“予”他几句不冷不热的推荐。他倒是很好奇,杨家还能给出些什么来。
闻言,李徽却似笑非笑道:“原来你如此容易满足,枉费我替你百般筹谋,还想着让兄弟姊妹们都替你举荐一番。”说话间,他不自禁地便带着几分亲昵之态:“为着此事,我还舍出了不少珍藏,库房都空了半座。你却说,你不需要?”
王子献不由得朗朗笑了起来:“你的好意,我自然领受。至于你的珍藏,日后缓缓给你补上便是。库房究竟空了多少,列出单子来,我一样一样给你寻回来,如何?”原来,在他未曾注意的时候,他便已经替他想到了这些。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切,令他心底不由得升腾起暖意,奔流的情意越发难以抑制。
李徽勾起嘴角,将身上佩的箭袋也扔入他怀中:“我府中的库房还空了许多,不如都交给你?不拘什么,总归填满了就是。”而后,他目光倏然一转,落在演武堂门口,笑容更深了几分:“悦娘,你总算是来了。”
王子献回首看去,便见穿着一身银狐裘的长宁公主正含笑翩翩行来,身畔还牵着个裹得滚圆的小家伙。永安公主披着斗篷、戴着观音兜,浑身上下毛茸茸的,只露出一张肥嫩的小脸,衬得越发玉雪可爱。
小家伙不认识王子献,抬首望见李徽后,便只顾着“滚”将过来,一头扑进他怀中,奶声奶气地唤道:“阿兄!”
李徽将她抱了起来,掂在手中只觉得沉甸甸的,不由得笑道:“悦娘,你究竟让人给婉娘穿了多少衣裳?”说罢,他亲自动手,帮小家伙解下观音兜与斗篷,只穿着里头的裘衣。演武堂毕竟是室内,墙壁四周还生着火盆,并不算太冷,他和王子献都只穿着夹衫而已。
“宁可穿得多些,也不能教她受了风寒。”长宁公主轻轻拂了拂肩头落的雪,端详着王子献,抿唇微笑。时隔三年,许多人都变了,但也有些人从未变过,或许足以教人相待如旧。
王子献不卑不亢地对她行了叉手礼,温声道:“某王子献,见过贵主。”
“王郎君不必多礼。”长宁公主笑道,“阿兄与你是知交好友,引荐你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更何况,阿兄挑了几样你带回来的土仪作为礼物,转赠给了我们。既然拿了礼物,自然不能不还人情不是?”说着,她从袖中取出一根暗红色的马鞭,不过轻轻地挥了挥,鞭梢便在空中劈啪作响。
王子献勾起嘴角:“多谢贵主相助。这马鞭是吐蕃牛皮鞣制后编织而成,中间又编入了一种火红的藤,韧性更足,故而呈暗红色。手柄是金银错镶玉石,磨得圆润光滑,粗犷处颇有吐蕃之风,用起来应当很顺手。”
“你待阿兄确实极为用心。”长宁公主仔细观察着马鞭,越发满意了,“阿兄待我们也极为用心,马鞭、弓箭、匕首,样样都给我挑了最为合适的。婉娘也得了一匣子玉石一匣子珍珠,时不时便拿出来顽耍。”身为嫡长公主,她并不缺奇珍异宝,更不缺进献礼物之人——最缺的便是真正用心关怀之人。故而,每一位真心相待之人,于她而言皆弥足珍贵。
濮王府的演武堂建得足够宽阔,就算坐在里头大声欢笑,也不虞被外头的有心人听见。李徽便索性将午食安排在此处,四人围着火盆而坐。永安公主不愿自己独坐,长宁公主便将她安置在自己与李徽之间,方便照顾。
“杨家究竟是何居心,其实并不难猜。”提起杨谦折节相交之事,王子献道,“他应当并不仅仅想在旁人面前展露自己的胸襟,而是意图将我纳入杨家,为他所用。毕竟,若是论起血缘,我没有理由拒绝。”
“关键在于,他想如何用你。”李徽接道,“或许,他是在得知我将藤园借与宋先生和你的时候,才改了主意。不然,先前王子凌去迎你返京的时候,他便不会听之任之。若是早有利用之心,便该在你回京的时候将姿态做得足些。”
“不错,他对王子凌的脾性了如指掌,只会在想给我添堵的时候,才单独用王子凌。”王子献略作沉吟,“若是如此,他便是冲着玄祺你——甚至贵主而来。莫非想将我作为安插在你们身边的棋子?若是这颗棋子暴露,便顺手推给你们除去。”
长宁公主倏然笑了起来,眉目如画:“若是并非随手便可除去的棋子,他就不会一直惦记着王郎君的性命了,而是会想着物尽其用。一旦他开始物尽其用,王郎君便是插在他们胸口的刀刃……”而后,她望向对面的王子献,轻轻弯了弯唇角:“到了那个时候,谁为刀俎,谁为鱼肉,尚未可知。”
李徽皱起眉来:“若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杨家信赖的左膀右臂,想必并非易事。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徐徐图之即可。”
“确实需要合适的时机。”长宁公主道,“只是不知,王郎君是否愿意冒险?”
王子献的目光掠过她,落在李徽身上:“杨谦与某,不可能共存。而某若想出人头地,便会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既然早已身在险境,便已经别无选择。不过,恕某冒昧——贵主似乎并不完全相信某?”
“杨家确实是你的母族。”长宁公主淡淡地回道,“将心比心,若是让我对付杜家,我也会心怀不忍。更何况,你的两个弟弟王子凌与王子睦都是杨谦的师门兄弟。王子凌倒也罢了,你当真忍心看着王子睦深陷其中?说起来……当初正是你,亲自将他们送入周籍言先生门下的。也同样是你,拒绝了杨谦之邀,不愿拜周先生为师。难不成,无论母族或是父族,你都毫不在意?”
王子献轻轻笑了起来:确实是合情合理的怀疑,不是么?天下间有多少人,会视血脉于无物?而且,仔细论起来,他不过是因玄祺而憎恶安兴公主与杨家,不过是因杨家野心勃勃引诱了家里那两个蠢物而愤慨。他与杨家,确实并没有甚么深仇大恨。毁去杨家对他而言,确实也没甚么益处。
若他是个有情之人,难免担忧他倒向杨家;若他是个无情之人,为了利益随时都会背叛。啧,无论如何思考,他确实处处令人怀疑——是真君子或是伪君子,在攸关成败生死的选择面前,似乎已经毫无意义。
然而,不等他开始辩解,李徽便拧眉道:“悦娘,我相信子献,而你只需相信我便足矣。”
“阿兄……”长宁公主还待再说,李徽便打断了她:“悦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长宁公主沉吟片刻,这才颔首道:“我省得,这种话,我往后也不会再提。王郎君,我打从心底希望你确实永远值得阿兄如此信任。”
“贵主尽管放心。”王子献轻轻点头,垂下眼的时候,唇角不禁微微弯起来。便是天下间所有人都不信他又如何?只要玄祺信他,余心便足矣。
与此同时,在弘农郡公府的某间书房内,时任郡公的礼部尚书杨士敬,正在与他的爱子杨谦密谈:“既然他能博得国子监那群学官的赏识,可见也并非寻常之辈。若能为我们所用,自是再好不过。明笃,你做得极好,就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日后方能从容御下。”
在自己的父亲面前,杨谦并不似平常那般泰然自若,而是带着毫不掩饰的烦恼之态:“阿爷,此人心思极深,若只是如平常那般施恩,很难保证他完全为我们所用。且他家中情况复杂,想紧紧握住他的父母弟妹,徐徐以情动之……恐怕不容易。”
“呵,不能为我们所用,那便除掉就是,何须你用那么多心思?他不过是个尚未长成的少年郎,无依无靠,除掉他还不容易么?”杨士敬轻描淡写,“只不过,你一直都忧虑同辈中无人能襄助,师弟们也只有张念一人堪用,我才觉得或许也能用一用这王子献罢了。若他当真好用,便是舍去一个杨氏女又如何?杨氏女之子,再得杨氏女为妻,养出杨氏女之子——利益相交,情义相融,你觉得他还有其他选择?”
“……”杨谦默然不语。
杨士敬抚须微笑:“当然,还须得看看,他究竟值不值得咱们杨家嫁女。一切,都留待他中甲第状头后再说罢。”此刻他自得而又随意,完全不曾注意到,跟前的杨谦听见“甲第状头”四字之后,倏然攥紧的双拳。
第120章 捧而百杀之
十一月初,由各州府解送的举子终于尽数抵达长安,并向尚书省吏部呈交公验、过所等文书,核定其省试资格。一时间,宫城附近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带着各地口音的官话,也仿佛随处皆可听闻。
大唐疆域何其广阔,共计将近三百六十州,每州解送的举子或寥寥数人或一二十余人不等。若是细算起来,每年有资格进入进士科省试者约千人左右,多者可至两千人。而最终能够登第者,却仅仅只有十来人或二十余人罢了——以“百中取一”来形容,亦丝毫不为过。
当然,除去进士科,尚有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等贡举科目,取士更多,入仕途也更容易。不过,也正因进士科极难脱颖而出,偶尔出一位甲第状头,便能够闻名天下。于是,更引得无数饱学之士年复一年应考,意欲一试成名。
只是,进士科贡举之试绝非仅凭才学便能通过,更需达官贵人的举荐,方能增添胜算。长安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中,似乎都多了些四处奔忙的文人士子。他们为了自己的前程,几乎是广撒文贴,不断地前往那些三品服紫高官的府邸投递,或者试图寻门路接近宗室贵族。只有博得其中一人赏识,他们方能安下心来继续读书。
不知何时开始,一位名为王子献的国子监学生得到诸多达官贵人举荐的消息,渐渐地流传开来。据说,不仅国子监中诸多学官都替他说了好话,连礼部尚书杨士敬也特地向吏部考功员外郎递了帖子。此外,一众皇亲宗室——新安郡王、天水郡王、嗣越王,甚至于长宁公主都举荐了他。
何以此人得到如此众多达官贵人的青睐?他出身如何?来自何处?一时间,各种流言越发纷繁,传得沸沸扬扬。而这位此前在长安城内籍籍无名的王子献,也几乎成了人尽皆知之辈。
————————————————————————————————————————
李徽跽坐在角落中,有些漫不经心地听着周围的高谈阔论。他素来对这种仿佛炫耀才学一般的文会没有任何兴趣,觉得即使来了也不过是白白耗费时间罢了。只是,杜重风亲自来到濮王府给他送来了帖子,又暗示他此行必定不虚,实在勾起了他的好奇。而如今,文会不过刚开始,他便已有些百无聊赖了。
正当他饮完一杯酪浆,打算再换个更安静些的位置的时候,身穿青衫披着丝绵斗篷的杜重风翩然行来。他的穿着与无数寒门士子极其相似,丝毫瞧不出顶级门阀士族的贵气,然而举止之间却带着寻常人难以模仿的气韵,足以令路过之人无不侧目。若不是他年纪太轻了些,瞧着实在不像是考省试的举子,恐怕不少人都不会放过与他结交的机会。
“本应早些出去迎接大王,临来却被急事绊住了,都是某的不是。”杜十四郎满面歉意,垂首斟茶相待,“还请大王莫要怪罪。”
“是子睦将我迎进来的,礼节十分周到,杜郎君无须致歉。”李徽挑眉浅笑,“不过,我此来为的只是你先前提过的‘趣事’,至于其他,我并不感兴趣。若是你能早些为我解惑,自然再好不过。”
杜重风将茶盏往他面前轻轻推去,茶香袅袅中,他微微一笑:“说起来,此事其实并非甚么‘趣事’。只不过,我相信大王一定会感兴趣罢了。对了,王郎君今日也来了,正在向杨师兄讨教策论之事,大王可想去听一听?”
“无论是谁,说起策论与诗词歌赋,都很是无趣。”李徽眯起眼,眸中的情绪淡淡的,唇角的笑容却一如既往的温和可亲。
他缓缓端起那杯茶,啜了一口,赞道:“余香缭绕,好茶。”说罢,他环视周遭喧闹的众人,又道:“在我眼中,杜郎君从来都不是甚么故弄玄虚之辈。若是当真有什么事,不如我们且找个清净之地,好生说道说道?”
杜重风随着他的目光望去,摇首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