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安郡王见闻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惊喜,立即起身,大步迎了上来。
随着“阿爷”、“三郎”两声深情的呼唤,体型相差迥异的父子俩紧紧抱在一起——不,应当是自家阿爷试图将肥硕无比的身体投入祖父怀中,却因身形太过庞大而只塞进了一小半,造成了十分奇妙的效果——当然,久别的父子二人根本不在意这般情状在旁人看来有何奇特之处,竟是自顾自地抱头痛哭起来。
李徽再度怔住了,眼前的情景令他不得不确信,自家阿爷确实是祖父最宠爱的儿子。旁的不说,对着如此肥硕的儿子,他家这位祖父居然还能眼泪涟涟地怜惜道:“三郎,这些年你真是瘦了好些!”
小郡王简直觉得有些不忍直视,更不忍再听。他禁不住心中暗道:若是如今的体型还算是瘦了,当年在长安时,他生得该有多圆润?
“阿爷也憔悴了许多!”李泰则哭泣着应道,“都是孩儿的错!这么些年来,不能在爷娘身边尽孝!反倒让阿爷阿娘心里一直惦记!”
眼见着父子二人完全止不住哭声,立在旁边的两位男子便温声劝慰起来。李徽定睛一看:左边这位瞧着不过二十余岁,脸色较之常人有些苍白,却并无病弱之态,应当便是他那位太子叔父;右边这位大约是四十不惑的年纪,身量高挑,蓄着美髯,犹如一位世家出身风度翩翩的中年文士,应当便是他那位越王二世父。
祖父宫中妃嫔众多,膝下却只有五子三女活到了成年:嫡长子为秦皇后所出,名讳李嵩,当年夺嫡之时被揭发出谋逆,证据确凿,遂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次子乃王贤妃所出,名讳李衡,封越王,据说是位文武双全且品性出众的人物,一向深得祖父欣赏。三子即他家阿爷,秦皇后所出嫡子,名讳李泰,因与长兄夺嫡,野心勃勃不加掩饰,又待兄弟不悌,被逐出长安,圈在封地均州。四子为杨德妃所出,名讳李华,封淮王,十五六岁的年纪便病亡。五子即为秦皇后所出的太子殿下,名讳李昆,性情慈和宽容,当太子十来年,一向颇受群臣称道。
另外,长女为韦贵妃所出,封临川公主,下降卢国公周家的嫡长子;次女为杨德妃所出,封安兴公主,下降梁国公程家的嫡次子;幼女为秦皇后所出,封清河公主,下降母家吴国公秦家的嫡长子。这几位国公皆是圣人开拓江山时便倚重的忠臣良将,故而才特意命公主下降,以示恩宠。
将自家的谱系回忆了一遍,亦不过是瞬息之间。李徽定了定神,遂上前行礼道:“孩儿拜见祖父、叔父,与世父。”他是晚辈,在这种亲情洋溢的时刻,也只能以家礼拜会,行国礼未免太隆重了一些。
依旧双目含泪的圣人拍了拍肥壮儿子肉乎乎的背,止住了悲喜交集的哭泣,打量着跪地行稽首大礼的少年郎:“这便是阿徽?过来,让祖父好生瞧一瞧你。”
李徽抬起首,朝着他微微一笑,很是自然而然地起身走近,唤道:“祖父。”
他早已牢牢地记住阿兄说过的话:祖父于军政要务、朝廷之事皆是雄才大略,但事涉子孙的时候便犹如寻常人家的老人,有偏爱之心却并不自觉,也总是抱着些不切实际的希冀。他疼爱每一个子孙,不喜彼此算计,最渴望的便是一家人和乐融融。故而,在他面前,首要的便是率真坦诚。可任性,亦可随意,但绝不可欺骗,不可深沉谋算,不可胆怯畏惧。
圣人细细地看着他,又瞧了瞧怀里的儿子:“阿徽生得和三郎幼时真是一般模样。尤其这双眼睛,也生得极为像我!”他仿佛透过涕泪四流的肥壮儿子,瞧见了他年少时风采奕奕的模样,又回忆起了往昔的自己,神情不禁越发温和起来。
太子殿下也仔细地看了看侄儿,眼角眉梢皆透着温和的笑意:“阿爷说得是。只要一瞧这双眼睛,便知道咱们都是一家人。”他与越王也都生着一双眼尾上挑的凤目,眸光闪动的时候,神光湛湛,风仪天成。
李徽亦想起阿兄的另一段话:叔父深不可测,但极好名声,故而一向以仁慈体贴示人。若是一直遵守规矩,没有其他心思,便无须担心什么。但倘若违逆他的心思,令他不满,就极有可能降下大祸而不自知。故而,在他跟前可顽笑、可亲近,绝不可言行不一、不可算计谋权、不可妄动心思。
相拥而泣、感人至深的父子相见就这样圆圆满满地结束了,哭得声音嘶哑的李泰坐了起来,向太子和越王见礼。对越王,他依旧称“二兄”;对太子,他则称“太子阿弟”。
太子不禁感慨万分:“三兄怎么与我倒是生疏了?尽管唤我阿弟便是。”
李泰望着他,从善如流地改称:“阿弟。”
闻言,圣人、太子与越王都露出了笑意,仿佛当年夺嫡的乱象以及这十几年的分别从来不存在一般。李徽在旁边瞧着,心里却叹息不止。
他对自家阿爷实在是太了解了——这种细处的小节他其实并不在意,或许也可称之为一种“率真”罢。但若是长此以往,在圣人与太子的“纵容”之下,他忽略的小节将会越来越多,言行也会越发随意。
得意之时,这些小节便都意味着兄弟之间情谊深厚,无须在意;失意之时,它们便会成为不敬、违礼的证据,甚至是一串串的催命符。
然而,作为晚辈,他又如何能劝解他多想一些呢?祖父喜见儿孙亲近,叔父不过是应祖父所好,心中未必真正愿意如此亲近起来——这种话说出来后,万一不慎透出一两分,岂不是有挑拨长辈关系之嫌?在祖父心中,这种“诛心”的言辞才是大不敬,罪无可赦罢。
这时候,宫人赶紧禀报,濮王妃与嗣濮王在外头等候觐见,圣人便将他们唤进来:“你们母子两个,怎么如此生分多礼?大可不必如此,既然都是一家人,像三郎这般随意一些也没什么不好。”又道:“你们阿娘也一直念着,赶紧去立政殿瞧一瞧她。”
于是,一行人便簇拥着圣人起驾。因立政殿就在两仪殿之侧,故而圣人并未乘坐步辇,而是带着儿孙们步行。不过短短一段路,李泰便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脸色苍白。李徽与李欣兄弟俩都费尽气力搀扶着他,他才能勉强一步一步挪动。
圣人瞧见,便笑着摇首道:“当年三郎无论去何处都须得乘步舆,我一时间竟是忘了。赶紧抬步舆过来,让他坐上去。不然,阿欣与阿徽都被他当成檐子使了。”他说得哈哈大笑,眉目间皆是慈爱之意。
李泰很是感动,抬眼见立政殿就在跟前,便道:“只差这几步路,阿爷放心。”
太子与越王看在眼中,均笑得格外和善。
一个道:“我瞧着三兄的脸色似是有些不好,不如待会儿也让太医瞧瞧。”
另一个则打趣道:“三郎,你平日里也该多动一动才是。”
李徽见状,心中不免感叹:真是好一派父慈子孝、兄弟齐心的模样!
作者有话要说: 小郡王:看着这抱头痛哭的样子,突然打了个寒颤肿么破?#每天阿爷都能让我犯尴尬症#
嗣濮王:阿爷一回来,祖父的画风也跟着不对了肿么破?
太子&越王:( ̄▽ ̄)”,早点习惯就好~~
第13章 家人情深
听得御驾到来的高唱声,立政殿外间中守候着的各色人等均起身行礼问安。李徽一眼瞧过去,只见满室衣香鬓影、群芳绽放。钗环璀璨之下,一张张芙蓉面含愁带忧,袅袅婷婷地或进或退,一时竟是完全辨不清她们究竟是何身份。
见这俊秀的少年郎一脸天真懵懂,众人都禁不住笑了起来。李欣便带着他向诸嫔妃、三位公主与太子妃、越王妃等长辈行礼。尚且来不及寒暄两句,认清楚这些长辈,就听内间传出一声微弱的咳嗽:“三郎和阿徽来了?”
看似虚弱不堪的濮王殿下立即再度英勇起来,挥退正欲搀扶他的李欣,疾奔入内,看得众人无不怔了怔。同样被点名的李徽也跟了进去,便瞧见雕饰繁复而古朴的箱型床榻上躺着一位形销骨立的老妇人。她满面病容、瘦弱不堪,双目却温柔而清湛,遥遥望过来的时候,便令人心中禁不住柔软几分。
李泰扑倒在床榻边,嚎啕大哭,嘟囔着不孝之类的话。秦皇后轻轻一叹,打量了他几眼,苦笑道:“一别十几年,你真是没有半点长进,白长了这么些年纪了。”
濮王殿下浑身一僵,擦着眼泪道:“阿娘教训得是,儿子……儿子确实痴长了这么些年岁……”说着说着,便又哭了起来:“儿子一直不争气,让阿娘失望了!儿子知错了!再也不敢了!从今往后,就让儿子侍奉在阿娘身边罢!”
他哭得十分真情意切,秦皇后目光微动,却并未理会他,反倒是看向了李徽:“这便是阿徽?过来,让祖母仔细瞧瞧你。”
同样是痛哭流涕,祖母与祖父的反应真是截然不同,难不成是慈父严母?或许,唯有祖母才能制得住阿爷?李徽心中暗暗想着,跪倒在床榻边,一面行稽首大礼,一面朗声道:“孙儿见过祖母。”
“好孩子,所幸你们兄弟二人的性情都不像阿爷,甚好。”秦皇后揉了揉他的脑袋。
“……”濮王殿下顿时噎住了,大哭声很快便变成了带着些委屈的哽咽。
“……”立在一旁的圣人清咳了一声,也没有说什么转圜的话。至于太子殿下,只是很应景的笑了笑,亦不多说半个字。其余人等则更不敢多语了,只当作什么也不曾听见,自顾自地与濮王妃阎氏叙离别之情。
唯有帝后二人都极为疼爱的嫡幼女清河公主笑盈盈地道:“阿娘待三兄总是这般严厉。像三兄又如何?不像三兄又如何?总归两个都是好孩子。阿欣如今长大了,也浑不似从前那般有趣可爱了。倒是阿徽,光是瞧着便让人心疼呢。”
“这孩子确实生了一付好样貌,性情看着也温和。”秦皇后微微颔首,对李泰道,“三郎,你的孝心我领了。若是让你留在宫里侍疾,怎么也不妥当,到时候也不知是谁来照顾谁。倒不如时常让阿阎带着阿徽过来探望我,我瞧着他们便觉得十分欢喜。”
李泰颇有些失落,抽抽搭搭地坚持道:“儿子定会每日入宫来见阿娘。”
“好罢,你也别再哭了。”秦皇后很是无奈,“都一把年纪了,像什么样?赶紧去整一整衣冠,好好净面洗漱……”
清河公主使了个眼色,便有宫婢将哭得毫无形象可言的濮王殿下带了下去。太子李昆与越王李衡也笑着行礼,跟着退了出去。圣人又咳了一声:“都围在这里作甚么?莫要惊扰梓童养病。太子妃不是备好了宴席么?这就带着濮王妃出去罢,给他们一家接风洗尘。”
众人便徐徐散去,秦皇后似笑非笑地瞥了圣人一眼,叹息一声。
李徽因走得慢些,落在最后,便听秦皇后悠悠道:“三郎回京之事,妾事先竟然毫不知情。圣人还隐瞒了什么?索性一并说了罢,免得惊喜都成了惊吓。”
圣人低声道:“十几年不见,你当真不觉得欢喜?都过了这么些年,不论是三郎或是大郎犯了什么错,都暂且放下罢。让他们回京住几日,见一见面,就权当是全了父子母子的缘分。我们年岁大了,往后大概也见不着他们了……”
接下来的话,已经渐渐听不见了。李徽心中却猛然一动,惊讶之极:原来,不仅阿爷奉召回京,连那位被流放的大世父李嵩也要归京了?!他几乎能想象得出,阿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神情该是如何难看了!当年夺嫡失败的两人都返回长安,彼此之间犹如生死仇寇,又须得在祖父祖母跟前装出兄弟情深的和乐模样,往后的日子又该有多热闹?!
因着被这个消息震住了,接风洗尘宴上,李徽颇有些食不知味。他没有机会与阎氏、李欣说话,只得按捺住心中的担忧,胡乱用了些吃食。阎氏忙着与妯娌小姑交际,李欣忙着看顾李泰,都顾不上他。李泰的兴致却着实很不错,吃肉喝酒,饮得半醉,后来竟倒在席上睡了过去。
待到夜半时分,这场宴席才结束。濮王一家乘着车驾,返回延康坊的王府。因不放心醉倒的李泰,又担心他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李欣与李徽便挥退仆从,登入他的车中照料他。
濮王殿下躺在车内,便犹如小山一般,将两个儿子挤在角落里,几乎动弹不得。李徽艰难地挪了几步,想将刚才听见的事告诉兄长,不料,李泰却倏然翻了个身,挣扎着半坐起来,浑身的肉仿佛波浪般涌动着。
他醉眼朦胧地望着两个儿子,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对视了半晌,忽然道:“你们……你们俩真是不懂得讨长辈欢心,成日里就知道规规矩矩的,无趣得很!……天下间哪个爷娘不愿意与自家孩儿亲近些?偏偏你们每回问安都只知道坐在一旁,足足离得八丈远……”
说着,濮王殿下猛地张开双臂,豪爽地道:“来!过来!”
“……”李欣与李徽看了看彼此,一时间有些僵住了,完全不知该如何反应是好。
见状,濮王殿下失望地长叹一声,拍了拍厚实的胸膛:“两个没眼色的混账东西!还不赶紧过来!”
“……”于是,已经二十余岁的嗣濮王,年满十三的新安郡王,皆面无表情地靠了过去,扑在了他肉乎乎的身体上。
父子三人抱在一处,濮王殿下很满意地用肥厚的大掌拍了拍他们的背,然后呼噜呼噜又睡了过去。李欣与李徽枕在自家阿爷的身上,无言地对视:难不成,这便是阿爷与祖父亲近的经验之谈?也是阿爷之所以最得祖父欢心的秘诀?但这种“经验”与“秘诀”,应该只适合十岁以下的孩童罢?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投入阿爷怀中,不觉得着实有些羞耻么?
虽然百般不习惯,但兄弟两人靠在阿爷软绵绵而又温暖的怀里,心中亦是感触良多。尽管他们很清楚,自家阿爷将会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带来何等的烦恼,但他们却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命运。没有任何怨憎,没有任何不耐,没有任何畏惧,唯有淡淡的无奈与温情,缭绕在他们之间。
无论阿爷有多不可靠,此时此刻的一个怀抱——仅仅是一个如此笨拙而又亲近的动作,或许便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当车驾终于回到濮王府后,仆婢们在车驾外头小声唤了许久,也不曾听见半点回应。阎氏带着长媳周氏掀开车帘一瞧,就见父子三人躺在一起,都已经睡熟了。她看着枕在李泰身上的李欣与李徽,笑着摇了摇首:“难得见他们父子如此亲热,便将他们都抬到阿郎的寝殿中去罢。”
濮王殿下的床榻宽大无比,躺下父子三个依然绰绰有余。翌日清晨,李欣与李徽醒来之后,四目相对,一时无言。李徽不知兄长是如何想的,自己却觉得脸上有些发烧——他实际的年纪已经是二十余岁了,这种父子抵足而眠的事尚是头一回,总觉得似乎有何处不太对劲。
于是,趁着自家阿爷睡得正熟,兄弟俩匆匆忙忙地洗漱完,便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外院的书房里。很快,此事便传到了阎氏与周氏耳中,婆媳二人畅快地笑了许久。而李泰却依旧睡得昏天黑地,直到将近午时才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
这时,书房里的李欣与李徽已经商量起了庶人李嵩一家归京之事。
“黔州路途遥远,又交通不便,就算日夜兼程归京,也至少须得大半个月。”李徽道,“咱们是否需要早些告知阿爷?让他做好准备?免得他突然听闻这个消息,一时间反应不及,流露出怨愤之意,反倒惹得祖父不悦。”
“你说得有道理。不过,也不宜太早告诉他,提前几日即可。难得他如今这般高兴,便让他多快活一段时日罢。”李欣道,“听见大世父的消息,他便再也快活不起来了。”这嫡亲的两兄弟,由争宠转为夺嫡,由亲亲兄弟转为你死我活的仇人,定然永远都不可能回到一切都从未发生的时候了。
“日后见面……”李徽忧心忡忡,“偶尔我觉得,阿爷似是‘大智若愚’——但更多时候却觉得,他是‘大愚若智’。”
“……”李欣敲了敲他的额头,警示他不可妄议长辈,而后道,“咱们也不必太过担忧,毕竟当年阿爷算是斗倒了大世父,便是再度相见,也未必会落得下风。虽然,我如今细细想来,也会时常怀疑——大世父并非他击败的,只是自己太沉不住气而已……”
这种话说起来便算得上僭越了,于是兄弟二人只互相看了看,心领神会,不再多言。
作者有话要说: 濮王殿下:(认真脸)扑怀埋胸,是增进父子感情的不二法门,你们来,试试——
嗣濮王&新安郡王:=/////=
濮王殿下:让你们试试!!快!!
嗣濮王&新安郡王:(扑,埋胸)=/////=
濮王殿下:(心满意足)
嗣濮王&新安郡王:(等等,呼吸,呼吸不过来了!!!!救命!!!!)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文因男主意外身亡而结束了→ → ,呵呵,肉山什么的,大家懂得的
王子献:… ………
PS。最近到年终了,会比较忙,所以更新比较不定时,抱歉啦~~
第14章 闲谈举荐
因着得了帝后的眼缘,此后,李徽便天天跟着阎氏与周氏入宫给祖母侍疾。说是侍疾,女眷们或许还会亲自熬药、试药、喂药,他作为郎君却不方便做这种服侍之事,便端坐在一旁陪着秦皇后说话。
他的言谈举止丝毫不拘泥,便如寻常人家的祖母孙儿一般,说些均州与旅途中的见闻凑趣。即使是郧乡县这种乡野之地,在他的口中也充满了趣味,虽有艰难之处,却也有许多难得一见的风俗民情。更别提王子献与他说过的那些游历之事了,如讲述游记与传奇那般娓娓道来,便是不添油加醋,亦是足以令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王子献确实是个见解不凡的,品性亦很是不错。”秦皇后听完后,笑着评论道,“你们难得投缘,日后他来长安贡举,你便将他举荐给你祖父或叔父,说不得几十年后便又是一代名臣。”
“不瞒祖母,孙儿早便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在祖父与叔父面前多多称赞他。便是他进士贡举一时失利,说不得也能说服他再试一试明经入仕。像他这种有能耐的人才,若能尽早为咱们大唐效力方再好不过。”提起好友,李徽便眉开眼笑。
能得到秦皇后的肯定与认可,他心中也更有底气了,盘算着家去后便立即派人给王子献送封信,问一问他打算何时赴长安考进士。在他看来,来长安当然是愈早愈好。趁着他们一家还待在京中,便可替他多推举些人脉。若能得祖父或叔父青眼,还用愁往后青云直上么?
“你要推举什么人才?说来听听?”
身后突然响起圣人的声音,李徽立即起身行礼,抬起眼望着缓步而入的圣人,微微笑道:“祖父来得正好,孙儿方才与祖母说起了旅途中认识的友人。他年纪虽轻,但学识很出众,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观察入微,见解独到。遇到峡谷崩塌之事,他亦毫无畏惧地去探查情况。祖母觉得他品行出众又有才华,便给孙儿出主意,让孙儿举荐他呢。”
“他如今多大年纪?若是合适,不妨便直接让他入仕又如何?若真是才华横溢又精于实干者,举才亦不需拘泥于贡举之试。”圣人抚着长髯道,“难得听你这孩子替人说这么多好话,于情于理,都该让他试一试。”
李徽一怔,没想到祖父居然爱屋及乌到如斯地步,立即摇首道:“他与我一般年纪,应当不适用察举。我相信,若是明经一科,他一定能通过省试。不过,进士一科,可能暂时有些艰难。再过几年,说不得他便能成为新任探花使。如果祖父眼下直接给他授官,反而显得不够光明正大。”
一般而言,察举是举荐那些隐居的名士、贤士,以满足皇帝求贤若渴的需求。而这样的人才,通常早已声名在外了。便是直接授予官职,群臣亦不会生出什么想法。但若是一个年纪尚轻的少年郎,经察举而授官,说不得便会被那些言官群起而攻之了。
秦皇后亦微微颔首以示赞同:“于公于私,阿徽这般想才妥当,两厢顾全。好孩子,你说得对。他若能堂堂正正地贡举入仕,又何必给人送上什么把柄?反倒是对日后升迁不利。”
她并不提圣人之过,只是委婉地说明了她的立场,却教圣人禁不住呵呵一笑:“也罢也罢,是你们公私分明,我却是公私不分。那便等他贡举的时候,我再仔细瞧一瞧。”
李徽立即行礼谢过圣恩,而后很有眼色地退了出去。阎氏等人均在外间中等候,低声地说着话。一眼望过去皆是各色莺莺燕燕,虽然他是晚辈,却也已经年满十三岁,坐在其中到底有些不妥。于是,他便索性向众位长辈告退,走出了立政殿。
立政殿外站着一群千牛卫,穿着明光铠,腰侧挂着横刀,个个虎背蜂腰,瞧起来很是精神。李徽一向羡慕他们这样的身量体型,又想起了自己练习骑射的念头。如今每日入宫侍疾,哪里能抽出空闲来?眼下好不容易得了些时间,自然须得好生利用。于是,他便走过去,向千牛卫们借弓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