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所有人都在攻略朕-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知道,我知道,我三舅父女婿的表弟隔壁就住着一位,说是寡妇,那表弟撞见过有和尚进出,还说是请来作法,嘿嘿。”
  “这等僧人还算什么僧人,借着佛祖的名号,败坏佛祖的名声,分明该撵出去才是!”
  “就是就是!”
  ……
  楼下百姓情绪激愤,楼上雅间也有人捧着报纸发表看法。
  “这文章写的实在聪明。”宋华摇着扇子赞道,“先摆数字摆事实,一堆罗列下来,不信也信了,却又笔锋一转,矛头只对准那些犯戒的僧人,半丝不提各寺庙的错处,末了还帮着说话,啧啧……”
  简直让各寺庙有火没处发,因为根本没有针对他们。
  僧人圈养妻孥一事,已经不是秘密,该知晓的都知晓,只是这一回明确摆了出来,看来圣上是铁了心要整治了。
  对面沏茶的徐咸冲他翻了个白眼:“大冬天能不摇扇子了吗?知道你是宋行走的得意弟子了!”
  人宋行走摇起来是风流倜傥,这位摇起来根本就是东施效颦。
  宋华撇撇嘴,将扇子扔到了一边,不忿道:“我哪里是师父的得意弟子,俞小六那厮才是,不就比我早入门几日,要是我早早拜了师,哪还有他得意的份!”
  徐咸无语:“俞六郎仵作世家,懂的自是比你多些,你只看他受宋行走器重,怎么不看他私下费了多少功夫,你嫌脏嫌臭的时候,俞六郎可是二话不说就卷起袖子,我要是宋行走,我也看中他。”
  宋华反驳道:“那是刚开始,我现在也能做到!”说完疑惑道,“你何时竟跟俞小六走得近了?”
  徐咸摇摇头:“我只实话实说而已。”
  他和俞六郎接触不多,只好奇随着宋华看热闹的时候见过几次,但就这寥寥几次,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贱民到良民,从初见寡言,见了他们还带着丝怯懦的少年,到如今的冷面法医,不过短短半年,变化如此之大,叫他瞧着,心中隐有所悟。
  他倒了茶道:“我今日找你来,是有件事想告诉你。”
  “什么?”宋华端起茶。
  徐咸神色坚毅:“我打算投军。”
  宋华好险一口茶吐出来:“哈?”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宋华徐咸和李福看报三人组,宋华跟元佩学了法医,徐咸马上要从军,还有一个李福,也是重要人物。


第123章 舆论
  宋华连连咳嗽着:“你说什么?你要投军?”
  徐咸脸微黑:“许你学法医; 不许我投军?”
  “许许许; 我没说不许。”见好友似乎是来真的; 宋华稍稍收敛了神色,“你别不是看了阅兵一时兴起罢?”
  “若真是如此,我劝你还是再仔细想想; 我听说肃王军改之后,训练越发严了,你确定你能撑得住?”
  徐咸端起茶:“我不是同你说笑; 我是认真的。”
  “不是吧?”宋华打量他的表情; 脸上的戏谑消失,“你还真来真的?”
  徐咸点头:“嗯; 我已经去招兵处报了名。”
  宋华这下彻底傻眼了,肃王在招兵他知道; 先前军改的时候遣散了许多残兵,部分被安排做了交警; 部分去吉祥商城和芙蓉园做了保安,还有一些愿意回乡的被安排做了当地报亭的售报员,负责销售时报; 听说很快要开始在各省布置公交; 到时候选车夫也会优先选择这些退役兵来。
  因为清退了许多残兵,所以肃王专门在长安城设点公开招兵,当时他还当有趣去瞧过。
  这一回招兵不比以往,招兵之前还要做什么体检,说是必须合格才能入伍; 他本以为如今与匈奴战事平定,圣上又拿出了新作物,寻常人家不会有人参军,哪知排队的不少。
  一打听才知晓,原来肃王这一回做了大改,以往残兵清退不过是给些银钱就了事,而这一回,肃王竟允诺凡是为国或为民牺牲的士兵,家人能够领到大笔抚恤金,这笔钱会按年限发放,持续十年,准许其子女免费入府学进学,而残疾者除了能领到一些银钱外,朝廷会负责教导其手艺并为其安排营生,同时负责其子女进学的束脩。
  有了这些许诺,来应征的只增不减。
  “你别告诉我你过了?”
  这一回的招兵不是每个人都能过的,据说有严格的审查,尤其是所谓体检,剃掉了不少人。
  徐咸挑了下眉,从怀里掏出了一张纸来冲着他晃了晃:“当然过了,正因为过了我眼下才告诉你。”
  宋华瞧着纸张下面大大的合格章印,这回彻底服气了:“你……罢了罢了,我是劝不动你,你先想想要怎么跟伯父交代罢。”
  徐咸摇摇头:“我不打算跟我爹说,我已经跟招兵处的人打过招呼了,让他们帮我保密,我打算直接去军营。”
  作为一起长大的玩伴,宋华几乎立刻明白了徐咸的意思:“所以你来告诉我就是想等你走了,让我跟去你爹说?!”
  “你你你……”他颤着手指指着徐咸。
  徐咸理所当然的点头:“你可别忘了上回你哭着喊着要学法医,是谁收留你帮着你的?”
  “这如何能一样!”宋华反驳,“我若帮着你遮掩,你爹怕是连我都要怨上了!”
  投军可比做法医危险多了,看阅兵展示出来的,圣人显然野心勃勃,早晚有一日会起战,届时定是要去战场的。
  而且徐咸与他的境况不同,他上有兄下有弟,徐咸父亲却只他一子,平日便宝贝的不像话,若知道他投了军,岂会善了。
  徐咸自然知道这点,正因为知道,所以才要瞒着。
  作为工部尚书的嫡长孙,他自诞生便有荫封在身,但自从宋华一心奔着学了法医,便不再跟他们一道玩闹,他渐渐也觉得整日胡闹没了趣味,尤其跟着宋华凑热闹的时候,旁观俞六郎的变化,给了他极深的触动。
  他思来想去,终于在看到阅兵时恍然醒悟,决定投军。
  “无须担心,我写了封信,届时你帮我交给我祖父,他会拦着我爹。”
  宋华咬咬牙,接过来:“行,便帮你这一回!”
  ·
  元清帝知道徐咸投军的消息时正与皇叔“学习”完,龙阳大全被丢到了地上,龙床上一片凌乱,皇叔支着头帮他按腰。
  他闻言摇摇头:“徐卿若知晓,皇叔可有得头疼了。”
  徐家的事他知晓的再清楚不过,徐父年轻时伤了身子,只有徐咸一子,若徐咸出事,可以想象他会如何。
  不由道:“若徐卿闹得厉害,便将徐咸遣回去罢。”
  他不想皇叔太为难。
  肃王笑道:“不必,徐咸既报了名签了契,便得遵守军规,若人人都这般后悔要退,岂不闹成了笑话。”
  其实比起寻常百姓,他更乐意徐咸这般出身的来投军。
  百姓中愿意来报名的,大多是走投无路,想要投军有一口饭吃,这样的兵体质太差,单调养就得一段时间,反而不如像徐咸这类,体质好,上来就能立刻训练。
  元清帝听着不由心中一动:“其实我一直在想,能否像邵岩所说,开设一个训练营出来,将宗室跟京城里的纨绔弟子都丢进去,不知是否能真的脱胎换骨?”
  尤其是宗室,如今年纪小的都入了资善堂,日渐学好,往后皆是栋梁,但那些已经长歪的逼着他们读书却是掰不过来了,不如扔进军营里,让他们仔细体验一番,或许能有用。
  “也不需要他们投军,只要能改好就行。”
  肃王眯了眯眼,已经在心里盘算了起来:“不错,此法可行,只是需得陛下开口,才能让他们甘愿。”
  穿越者们弄出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这些长安城里的纨绔子弟能闹的点子也越来越多。
  有比富买来玻璃窗乱砸的,有驾马车在城外飙车的,建了池子夏日游泳冬日滑冰,且越建越大,越闹越荒唐,是该整治整治了。
  元清帝笑了:“只要皇叔不嫌多事,明日我就下旨。”
  肃王道:“无需我亲自去,随意抽调几个排长便足够了。”
  如今的禁军已远超从前,营养供给体质加强,又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及相关思想教育,对付区区纨绔不在话下。
  于是两人三言两语,便定下了叫一众纨绔痛苦嘶嚎的未来。
  而与此同时,关于僧人的舆论发酵,随着时报席卷全国,僧人们做的这些事是确实存在的,并非记者杜撰,有不少百姓们亲眼见过,顿时各式各样的爆料层出不穷。
  一时间人们对僧人的感官急剧下降,哪怕记者只是针对犯戒的僧人,但人都有连带心理,而且不算不知道,有好事者一清算,才发现僧人多么富有,叫百姓哗然。
  很快接连闹出了有贼人上寺庙偷盗的事,别说还真被有贼人得手,偷出了大把金银,销赃时被官府抓获,才拱了出来。
  百姓们自发举报,很快凡成亲生子的僧人都被查了出来,要么还俗要么出家,否则以奸论。
  不出半个月,各地寺庙终于扛不住向元清帝投诚了,否则这样下去失信百姓,信众越来越少,佛教何存。
  其实这些主持也是被元清帝唬住了,以为他真的要提刀清算,加上舆论压迫,匆匆败下阵来,事实上元清帝压根没有要赶尽杀绝的意思。
  几位当世有名的僧人齐齐进了京,大有共存亡之意,倒叫元清帝微惊,同时切身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
  相比之下道士们就低调许多,也聪明许多,记者说僧人时只捎带了道士几句,并没有重点描述,所以众人矛头全放在了僧人上,道士们不少悄无声息离开了长安城,回深山道观避风头去了。
  也有不少被吓到还了俗,还有一些事不关己纹丝不动,继续专心修道。
  元清帝早就派人盯着各大道观,凡是意图蒙混过关的全都被拿住,必须二选一。
  同时下令对全国僧道进行普查,必须呈上来精确的数字,然后为他们制作身份牌,身份牌上必须标出明确的身份,若要还俗需得重新更换,而百姓中有要出家的,也需得更换已有的身份牌。
  这一番闹下来,僧人们不得不服了软,认下了元清帝制定的新律法,各寺庙开始进行整顿,凡不愿舍弃妻儿的,一律放出去还俗,而不愿还俗的,必须与俗缘了断,没有破戒的则更加谨慎。
  同时整理所有产业,按税法规章补税。
  许多寺庙历来悠久,攒下的基业不比上层贵族少,元清帝也不赶尽杀绝,只要求他们缴纳他亲政至今的所有税银。
  至于如何查缴,元清帝并不相信当地官员,正好邵岩要继续巡视,便将此事交给他和锦衣卫,一路协同办理。
  而与此同时,元清帝吩咐程绰在新一期时报宣布消息,朝廷将与各大庙宇道观合作,建立居养院,凡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经官府核实,可换取特别说明身份牌,拿此身份牌去往寺庙道观,或可直接住下,或按月领取口粮,以及柴碳被褥等日用品,病者还可免费问诊,领取药剂。
  元清帝的想法很直接,既然僧人都是慈悲为怀,讲究积善行德,收容照料孤寡,即救了人,又积了善,岂不是两全其美。
  算起来僧人反而还得了好处。
  何况这些粮食日用品和药七成由朝廷出钱,他们只需出三成就可。
  道观也是一样。
  此消息一公布,原本被抨击的僧道口碑立刻有了翻转。
  民心舆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元清帝感慨的同时不由更加谨慎,且制定律法坚决杜绝民间办报。
  而在居养院建立的同时,由太后皇后等出头,施行元清帝先前的承诺,长安城第一间慈幼局成立。


第124章 离开
  长安城第一间慈幼局设在了开化坊荐福寺附近; 荐福寺的居养院已经建了起来; 短短几日; 有不少附近的孤寡凭身份牌入住,也有老人结伴来领取口粮和日用品。
  为了不让这些慈善成为面子工程,元清帝特意吩咐大理寺在门口设置了举报箱; 凡是有寺庙敷衍了事甚至虐待老人的,可以匿名举报,由大理寺派专人调查。
  其它各地也一样; 在官府门口设立举报箱。
  而且为了防止官僧相互; 会派记者和当地一些乡绅村长定时参观。
  慈幼局也一样,为防止克扣虐待; 会定时派人抽查。
  当然,元清帝设立举报箱还有其它目的; 只是暂时不便立刻拿出来,等大家习惯了举报箱的存在后; 再慢慢添加。
  慈幼局开门的当日,元清帝特意下旨准许太后皇后等人出宫剪彩,受到邀请的各命妇们纷纷到场; 直接借着慈幼局的院子; 举办了大魏第一场慈善拍卖。
  将慈幼局交给太后皇后几人来管理,是元清帝做了多方考量后的决定。
  在面对孤儿方面,女子天生比男子更富同情心更有爱心,尤其自身有子女的,关于现代孤儿院的种种; 皇后和梁才人也与他详细谈过,便是主张人人平等,律法更完善的现代都无法避免各种虐待事件出现,何况如今,民间蓄养幼婢的不在少数。
  大魏律法规定强奸者,绞;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更详细些,欺奸有夫之妇者,死;无夫者,杖一百七;十岁以上女者,杖一百七;十岁以下女者,死,虽和同强。
  凡豪势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绞,夫殴妻致死者,绞,等等。
  而对受害女子也有明确安置,强奸妻前夫女,并杖一百七,妻离;男妇受翁欺奸,男妇归宗;父妾受欺奸,妇人归宗等等。
  然而官府无法时时刻刻盯着每个人,元清帝也顾及不到所有,总会有豪强贵族私下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便是宗室中也有不少,加上受害女子多数都会隐瞒,律法在许多时候形同虚设,元清帝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一步步来加强。
  加上慈善一事事关大额银钱,天长日久难免财帛动人心。
  所以关于慈幼局一事,他思来想去,选择交给太后和皇后几人来办,再加上许多闲来无事的命妇,对这种出风头涨名望的事想必会极热衷。
  果不其然,慈善拍卖会当天,算上捐款,总共统计了近三十万贯,还是各命妇们克制后的结果,毕竟没有哪位官员会愿意沾上贪腐的名号。
  元清帝瞧着皇后几人一箱箱拉回来的银钱,心中感慨,同时暗下决定,像这样的慈善事业一定要继续下去,扩散到全国,当然相关制度也必须完善。
  “这些命妇下次未必会再捐这么多。”皇后也有她的考量,“我打算下回连长安城的富商家眷们一道邀请来,恐怕就不是区区三十万贯了,不过要她们甘心捐钱,得有一个彩头,这便得劳烦陛下了。”
  “什么彩头?”元清帝问。
  皇后笑道:“只需要一个名号就行,义商,凡是捐款数额排到前三的,便可以得到义商的称号,最好再由陛下亲笔题字做成匾额发下去,想必这些富商会趋之若鹜。”
  只怕不止长安城的富商,各地的都会赶来。
  元清帝不由点头赞道:“不错,此计甚好,朕准了。”
  皇后从容道:“陛下且瞧着,我保证会给陛下一个惊喜。”
  不止是为了给元清帝一个惊喜,也是为了给大魏的女子争取一些权力,多一个出路。
  皇后一直在潜移默化为大魏的女人们争取更多权益,女报虽然为女子们科普了许多安全健康知识,提供了更多的享受,但归根结底只是外在的东西,而且能享受到的依旧只是上层的部分。
  这一回的慈善却不同,虽然目前来说只是为了凑款,但等队伍壮大起来,保持下去,并且运作得当,便能成为一个为女人们发声的平台,或许需要几年十几年才能做到,但至少比没有强。
  而且慈幼局的成立,也为一些寡妇或者无家可去的女子找到了工作,等日后在全国建立起来,会有更多女子找到出路。
  因为刚刚举办过慈善拍卖,不宜相隔太短,皇后将下一次拍卖定在了三个月后的端午。
  不过有关第一次慈善拍卖的新闻很快登上了时报头条。
  一时茶馆里酒楼里都在宣读着有关拍卖的事宜。
  “……当日慈善拍卖榜单,诚亲王妃居榜首,郑相夫人、曹相夫人次之,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对三人高义大加赞赏,圣上听闻此事,隔日临朝时特别对诚亲王、郑相与曹相此举多加赞扬,并下旨给予赏赐。”
  关于慈善的新闻出来时,大使馆的事情已经定下,主动上奏留下来的韩倬和负伤不得不留下来的刘愿正在茶馆里听着新闻。
  刘愿听得津津有味,这些说书先生并非干巴巴诵读,都很有一套,不输现代那些主持人,甚至更强,直接可以模仿文章里各人的声音。
  《口技》里描述的情形活生生出现在眼前,他如何不着迷。
  韩倬则一边听一边结合他知晓的分析,诚亲王是大魏当今的伯父,能从当年诸王夺嫡中安稳活到现在,有这样的财力不稀奇,不过这样毫不避讳露白,应该是想让大魏皇帝照顾其孙辈,听说大魏宗室子弟如今都在宫中进学。
  郑相与曹相这么做就更好理解了,两人即将要致仕,刷个好名声,也能从容离去。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捐款的总数额,每人捐了多少并没有一一公布,只公布了总数额,便是他听完都忍不住吸了口气。
  不由想象若此法在大辽是否可行。
  “……禁止民间私自举办慈善拍卖,各地官员筹备,需得上奏朝廷,备案批示,待朝廷派下监察,才准许开办……”
  “……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有令,待五月端午会进行第二场慈善拍卖,除命妇外,各地商者也可参加,捐款不限银钱,可以粮食丝绸等相抵,届时商者排行前三者,得陛下亲笔所提义商匾额……”
  韩倬这回彻底没了话说,如此一来,可以想象能够揽到多少银钱。
  几乎从他到大魏开始,各式各样稀奇新鲜事就没有停过,一出接一出,尤其先前的阅兵,吓坏了各国,连他们陛下知晓后也大惊,连夜招来百官商议,最终还是同意了设立大使馆一事。
  除了较远的天竺大食外,与大魏紧邻的各国皆同意了此事,如今各国派来的使臣已经陆续到达,住进了建好的各国使馆中。
  而他对大魏的印象也从以往的不在意到深深的忌惮。
  也更坚定了留在大魏,将观察到的呈给父亲,希望大辽能从中得到借鉴。
  然而想到那些枪炮,以及朝中各皇子日渐严重的矛盾,越发年迈的陛下,心中隐忧渐起。
  刘愿余光瞥见韩倬的神色,心里叹了口气,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撩对方的原因之一,立场不同,注定了日后说不定会站在对立面,他很怂,很怕死,所以只能对不起男神,选择投靠元清帝。
  至于辽国,他本来就不是辽国人,没有什么背叛不背叛。
  听完最后一条八卦新闻,吃光盘子里最后一根薯条,刘愿擦擦手,又擦擦嘴,一枚黄豆大小的丸药顺势落入口中,几乎立刻,他脸色泛白,双唇发紫,头咣当一声冲着桌子磕了下去。
  晕倒的瞬间,朝着窗外的方向瞧了一眼,元佩和梁平安可千万要给力啊,赶快拿解药来,还有皇帝陛下,这回总算能相信他了吧,他可是连命都豁出去了。
  辽国皇子在茶馆中毒生死不明,几乎不到两刻,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元清帝震怒,立刻派刑部和大理寺清查,出事的茶楼封锁,背后的主家被查出乃吏部郎中卢英。
  在辽大使馆的施压下,大理寺不得不先将卢英暂时收押,再继续调查。
  不用说,这件事自然是元清帝和刘愿联合演出来的,演给吏部尚书刘和来看。
  经过锦衣卫连续昼夜不停的调查,至少可以判断吏部郎中卢英确确实实是刘和的人,所以元清帝才会命刘愿在卢英名下的茶馆中发难。
  只要能撬开卢英的嘴,便极有可能拿到刘和谋逆的证据。
  而与此同时,宫里在悄悄进行一场送别会,梁才人任务完成,要离开了。
  “不好意思,我要先回去了。”
  梁才人环顾众人一圈,有些不舍。
  夏婵抹着眼泪:“梁姐你等着,等我回去一定找你,还说好要跟你蹭直播玩呢!”
  皇后倒是带着笑:“道别都道别过好几回了,该说的都说过了,剩下的等回去再说,反正我们也不是同一个时间穿越的,别看你现在回去的早,等我回去还比你早半个月。”
  一旁的梁平安犹豫了下,掏出一个盒子来递给梁才人:“这个是邵岩叫我给你的,说是送别礼物。”
  梁才人目光闪了闪,垂眸瞧了一眼,笑着收下:“替我谢谢他。”顿了下,“还有,告诉他保重。”
  皇后看向梁才人,神色微愕。
  梁才人摇了摇头,没有多言,大家互相拥抱告别。
  等皇后几人悄悄离去,梁才人提着食盒去了紫宸殿,名曰为陛下送汤。
  两刻钟后,紫宸殿传出消息,梁才人中毒身亡。


第125章 四通
  梁才人中毒身亡自然是假的; 不; 也不能说完全假; 梁才人是将毒药含进嘴里之后让系统送她回去的。
  于是在旁人,尤其是仵作和太医们看来,她就是中毒而亡。
  除了元清帝和肃王; 没有人知道这些穿越者们互相熟识,知晓一些内情的宫人早就表过忠心,凡有异心的也早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