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所有人都在攻略朕-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楚王从前的表现确实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近几年即使他再谨慎还是露出了一些马脚,刘愿来投奔大魏后,元清帝便趁着建立大使馆安插了人过去,专门盯着楚王府。
只要楚王有夺嫡的心,那么难免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又有刘愿这个内应在其中搅局,终于被他们找到了切实的证据。
楚王与女真部族有联系。
地理位置风俗的缘故,辽国周边有不少部族,其实楚王与女真族有来往并不算突出,毕竟其他各王爷或皇子多少都跟部族有联系,甚至一些皇子的母妃便是部落送上去给辽帝的。
但偏偏,在穿越者所来世界的历史中,恰恰就是女真族后来灭了辽国,再加上探查出来的一些其它证据,不得不得出结论,楚王有夺嫡之心,甚至早早就在暗暗筹划。
其实想想也是,楚王也是皇子,甚至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非单纯靠辽帝的宠爱封王,这样的人又如何甘心给自己的侄子俯首称臣。
不是所有叔侄都是他和皇叔,楚王和皇长孙显然与他们并不相同。
当局者迷,他们站在外人的立场,反而更容易看得清。
当然,皇长孙等人或许也并非完全毫无芥蒂相信楚王,连父子都能反目,又何况叔侄,不过是利益罢了。
楚王能忍辱负重隐忍谋划多年,单这一点就比养尊处优的太子几人强出许多,这样的人尤为可怕。
尤其辽国现在的形势,辽帝是在斥责太子的时候晕倒病重的,一直处于昏迷中,太子几乎被废黜,但也仅仅是几乎,辽帝在最关键的时候倒下,废黜的话并没有说出口。
许王和太子两方正在互搏,皇长孙冷眼旁观,必要时给太子支援,毕竟他还不是皇太孙。
楚王肯定会在这个时候暗暗搅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楚王恐怕打定主意要做这个黄雀。
元清帝眯了眯眼:“朕却不能让他这皇帝做得太安稳。”
从他得到听心之术得到穿越者辅佐至今已有八年,八年过去,大魏已经足够修生养息,可以负担得起征战了。
先不提其它诸国,辽国和匈奴却是必须要灭的。
大魏与辽国与匈奴三国绝无可能做到永远的和平,今日他不出手灭了两国,那总有一日大魏会被它们所灭。
尤其他从穿越者口中知晓与大魏同一时间宋朝的结局后,更坚定了灭掉两国的心。
总不至于再来一次崖山之恨。
这些年元清帝虽说一心发展大魏,但同时也在疯狂收集周边各国的信息,尤其水泥路与大使馆建成后,各国的情况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哪怕是日本,也在一代又一代海船问世后安排去了大使,知晓了真正的日本是何情形。
在重新修缮的书房内室里,挂有一张巨大的亚洲地图,完整描绘了亚洲所有国家的疆土,而离大魏越近的国家标注的越详细。
所以这一次辽国内乱,便是他对辽国下手的最好时机。
肃王对辽和匈奴从来都持灭亡的态度,看着手中的信,眼中划过冷光:“自然不能让他这般安稳,潜在辽国的间者随时待命,只等陛下令下,再由刘愿配合,想必很快陛下就能听到辽国传来的消息。”
刘愿打算制造出遇刺坠落山崖的假象死遁,趁着他和他母妃为辽帝去庙中祈香的时候,这样一来不用费心安排尸首。
大魏宫妃若无御令禁止出宫,辽国却并没有这样严格的规矩,盖因辽国没有固定一处的都城,辽帝每年都会在几个京都中来回,宫妃自然也都跟着一起。
虽说刘愿这些年已经竭力表明了不参与夺嫡的态度,但在那些看重权势的人眼中,多少肯定还是会怀疑他是以退为进,故意摆出这样的态度来迷惑辽帝,毕竟辽帝对他的宠爱确实远超了其他皇子。
他一死,一旦辽帝醒来,肯定会震怒彻查,这样一来,那几个夺嫡的皇子定会互相怀疑,届时就看谁憋不住先跳出来将事情闹大了。
元清帝自然是希望几败俱伤,即使楚王夺位成功,也不要太过轻松,背负着杀兄叛侄的名声,最好再有一个弑父,这样一来,他倒要看看他皇帝的位子怎么做的安稳。
辽国经过百年发展,早已汉化严重,他不信辽国朝中那些汉臣不会有意见。
还有虎视眈眈的女真部族,不知那位楚王知不知道自己是在引狼入室,就算不知道,元清帝也要让他知道。
而等到女真部族与楚王撕破脸开战,就是大魏趁虚而入的时候了。
“恐怕不出半年……”元清帝看向皇叔。
肃王看懂了他的意思:“禁军是该动一动了。”
军改至今已有七年,军中的将士也已经换到了第三届,前两届复原的士兵有些做了交警,有些做了巡警,或是被四通物流招揽,或是加入了圆满外卖等等,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而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新一届的士兵身体素质越来越高,训练后的成果也越来越好。
大魏境内的盗匪已经清剿一空,同时大魏将士的盛名传出,边关几乎很少再有它国军队作祟,被枪炮轰过几次后看到大魏官兵便闻风而逃。
禁军已经有大半年没有接到实战任务了,军队每日运作,即便有后勤部可以承担部分经费,也扛不住数十万将士的消耗。
要想不花费国库金银来养军,以战养战便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将士们一直闲置,迟早会生出惫懒,刀自然要越磨才越厉。
元清帝看着皇叔欲言又止,禁军一动,也就意味着皇叔也要动了,这一去可不是剿匪或者除贪,一半个月就能回来,至少也得两三年才能结束。
这几年他习惯了皇叔的陪伴,他们越来越默契,感情越来越深,他又如何放心看着皇叔离去,何况这是去打仗,到了战场上刀剑无眼,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肃王握住他的手,摇了摇头:“我知道陛下顾虑什么,你见我可是那种莽撞冲动之人,你且安心,我自会平安归来。”
元清帝有他的志向,他也有他的抱负,守卫大魏开疆拓土,即是为了元元,也是为了他自己,这是他自己期待且喜爱做的。
有些话无法诉诸于口,所以他用心声传递过去给他听。
元清帝听到了,也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心里叹了口气,暗暗有些后悔告诉了皇叔他能听心一事。
是的,他已经告诉了皇叔他有听心之术,在皇叔去剿匪一次次跟他隐瞒自己伤情的时候,忍不住说了出来。
他原本以为皇叔会惊讶,然而并没有,反而一种果然如此的表情,按皇叔的原话:“你我相处这么久,我又如何觉察不出不对来?”
元清帝恍然失笑,别人觉察不出来,皇叔和他朝夕相处,他难免会在放松时表现出一二,以皇叔对他的了解,又如何觉察不出来,不过是因为他不说,所以他也当没有发现罢了。
不过说开了也好,元清帝初时觉得这听心之术乃是上天对他的恩赐,时间久了,却也感觉到了不便之处,人生在世有些事情难得糊涂,然而他看得太清,几乎每个人在他面前都是透明无遮的,他们想什么念着什么他都清楚,人与人相处总要保持些距离,若非他是皇帝,只怕从此只能孤身一人了。
幸好他还有皇叔,虽说他也能听到皇叔的心声,但只能听到与他相关的,对他来说这就足够了,不需要在听到其它。
当然也有叫他无奈的一面,自从皇叔知道了他能听心后,便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原本耻于说出口的,通通用心声对他表达了出来,连上朝时都不放过,叫他措手不及。
皇叔却玩的不亦乐乎乐此不疲,元清帝难得见他这样不稳重的一面,新奇之下便也没有阻止。
元清帝对上皇叔的目光,知道这件事已成定局,再者理智上他也清楚根本无法阻止,心里叹了口气,道:“不急,具体事宜等刘愿回来再议。”
肃王点点头放下了手里的信,要真的出兵肯定得从长计议,不仅仅是对辽国,届时还得防着匈奴趁火打劫。
“皇叔今日来可是有事?”元清帝将信放进带锁的柜子中,转而问道。
肃王轻笑:“果然瞒不过你。”顿了顿,瞥了眼他的脸色,道,“是长乐……”
元清帝闻言瞬间黑了脸。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全力支持举国发展,肯定比以单个穿越者为主角的文发展的要快,而且已经八年了,其实文里已经尽量让发展的慢了,要是举国之力只专注研究一项,加上刘愿提供的记载,八年时间蒸汽机研究出来应该没问题了,至于怎么应用能不能应用这是另外的问题,当然文里还没有,现阶段还不可能这么快就进入工业。
第160章 变化
元清帝得到听心之术已有八年; 长乐公主也从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长成了如今全国甚至全亚洲称颂的大魏长公主。
八年的时间; 她跟着自己的系统和皇后几人学到了很多; 她懂得的远比资善堂毕业的学生们要多得多。
她从自己的系统那里选择了衣食画乐医五项,其中衣食和医只是提供成品让她来兑换,画和乐才是她自己选择要学习的; 系统列出了从古到穿越者前来的现代所有存世的画法,以及乐器乐谱各式唱腔歌曲等等,等待她用积分解锁学习。
连相关画具和乐器都提供了兑换; 经过八年的学习; 长乐在这两项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她最喜欢的画; 几乎各种画法她都尝试着学习过。
而这些年,她也逐渐将大魏从未出现的新画法传播了出去; 除了有些需要特定画具而目前还无法造出来的,其它新画法在大魏遍地开花; 已经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派。
乐方面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乐器上,吉他提琴甚至钢琴等凡是能做出来的乐器全都被做了出来; 虽说比不上现代做工; 但作为乐器已经合格,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的乐声。
而且长乐与夏婵合作,兑换出了不少乐谱,给梨园的弟子使用,舞台剧的配乐也精彩了许多; 引人入胜。
与乐相关的其它方面,也逐渐被长乐兑换解锁,譬如各式唱腔各类戏曲等,叫夏婵惊喜不已,两人合作拿来教导梨园弟子,毕竟在大魏这个时代戏曲还未产生,许多剧种都是在之后的几百年中逐渐诞生的。
除了太后来自民国听过戏曲外,皇后他们几乎没有人完完整整听过一场,顶多只是会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但也仅限于知晓歌词,什么唱腔身段通通不懂,就是太后,也只是作为娱乐听过,她忙着帮厨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学戏,何况那个年代,戏曲是不会随便外传的。
于是长乐解锁出来的这些戏曲便十分重要了。
不过大约是因为舞台剧先诞生的原因,以及戏曲唱腔和语言等问题,百姓们最喜欢的还是舞台剧,更多是将戏曲当成了一种华丽的表演,包括后来的美声歌剧也是。
毕竟百姓们不识字的多,于他们而言,所谓高雅所谓炫技的东西也不过是叹一声厉害而已,想要让他们喜欢,还是得越简单越易懂越好,这些需要一定欣赏水平的东西,至少也得等到人人都能识字读书的时候再说。
相反小品相声一类就很受百姓欢迎,还有那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几乎梨园歌手唱完的隔天就会口耳相传,传遍整个长安,很快扩散到全国,甚至不需要娱乐报纸传播。
说到这不得不提,如今的时报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时报,原本的大魏时报早已不复存在,当初的各个板块拆分开来,时政有时政报,文学有文学报,商有商报,八卦娱乐有娱乐小报等等,各式各样发展的如火如荼,记者们也随之慢慢分出了类型,各人负责各人擅长的领域进行采访。
而百姓们也可以按照兴趣去购买喜欢的报纸,在百姓中销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不是商报也不是娱乐小报,而是图画报,或者说漫画报,毕竟对他们来说,写满字的报纸犹如天书,远不如这些画报,尤其那些没有文字全篇都是图画的,他们最喜欢。
由此还产生了图画单行本小人书,字越少的卖得越好。
元清帝同意推广小人书,也是希望能够潜移默化提高百姓的识字率,就算只是嘿嘿哈哈一些拟声词,总比大字不识的强,也能因此提高孩童对识字读书的兴趣,为日后发展学院打下基础。
而随着报纸的改革,送报行业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清晨和傍晚,都会看到骑着自行车挎着大包的报童行过,这些报童都是慈幼局的孤儿。
虽说慈幼局的孤儿受皇家免费供养,尤其长安城的孤儿,比普通百姓还多一项福利,可以免费进入长安学院就读,但这不代表元清帝就会愿意白养着他们,他不希望这些孩子生出侥幸惫懒心理,寻常百姓家的孩童从落地走路起就要帮助家里,尤其乡村,各种农活不断,总不至于这些孤儿反倒安逸享受起来。
如此一来偏离了他创办慈幼局的本意。
所以元清帝特意下令慈幼局中的孩童按照年纪划分,需得完成分配的活计,而干活的所得将会成为他们的零花钱,可以用来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不干活,但慈幼局除了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会给他们多余的银钱。
一句话,想要钱自己赚。
当然身体患有不能自理的病症或者天生残疾的孤儿,会按照他们的情况酌情对待。
话说回来,随着舞台剧和歌唱的发展,由长乐公主出资的第一座歌剧院建了起来,梨园弟子的表演终于从公园中脱离出来,有了正式表演的场所。
长安城第一座歌剧院就建在南市旁边,为了拉动城南的繁荣,元清帝也费了不少功夫,第一座公园第一座会所第一座酒店……几乎都放在了城南,总算让原本荒芜的城南热闹了起来,这几年前来长安的百姓不会再拼命往皇宫附近各坊拥挤,更多选择留在了城南。
歌剧院开业的第一天,元清帝为了表明支持长乐的态度,还特意和皇后一道出宫去参加了开院首映。
各种新式表演引得百姓新奇不已,如今茶余饭后去歌剧院听歌或者看戏成了百姓日常的一大消遣,也是来长安旅游的番邦夷人们必会去的一个景点。
到如今未央歌剧院已经在全国大半省份开设了分院,虽然其中有大半股份出于元清帝,但长乐公主仍旧占了不少。
加上馥春,昔日的馥春已经发展成了享誉全亚洲的知名品牌,几乎每一位来长安城的番邦夷人都会购买一套,或自己用或送人,这种消耗品每年的销量惊人。
长乐名下还有元清帝赏赐他的各种产业,八年过去,她俨然已经是整个大魏最富有的女子,连皇后和太后都不及她。
三年前长乐随着夏婵代表大魏对周边各国进行了友好访问,美丽优雅的大魏公主立刻获得了各国百姓的一致好感,长乐公主声名远播。
元清帝对此乐见其成,这几年他已经看出了文化入侵的显著效果,所以并不排斥长乐去露面访问,如果是一国皇子或者皇帝前往,定然会引起对方的恐慌,换成公主就不一样。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长乐这一去,竟然不想成亲了。
长乐和崔昭在三年前订了亲,当时说好等她访问归来就成亲,结果归来后长乐不知道跟崔昭说了什么,两人居然双双来告诉他,打算将婚礼推迟到五年后。
元清帝很不高兴。
当初知道崔昭将长乐拐跑的时候,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服自己,在他看来自己的皇妹身份高贵又如此优秀,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穷小子配得上的,虽然崔昭这些年已经证明了自己,研究出了各种发明,发表了各种论述,甚至俨然新学派的领袖,名声大噪,但在他看来还远远不够。
然而等他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受了,承认了,还同意他们订了亲,结果两人转头来跟他说不结了?
元清帝摔桌子的冲动都有了,这是逗他玩呢?
当然,最重要的,按大魏的年纪算法,长乐已经二十了。
大魏律法明确规定,年过二十未婚配的女子,官府会强制婚配,这不是元清帝定下的,而是自前朝就有的规定,毕竟他们这个时代不是穿越者们所处的现代,没有动辄上亿的人口,必须鼓励百姓多多生育,而想若要增加人口,就必须得让女子们嫁人生子。
这也是为什么大魏不排斥女子改嫁的原因,甚至从官府到民间都给予支持。
元清帝知道皇后她们说的现代女子权益,但那是现代不是现在,对眼下的大魏而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口,需要女子们嫁人生子,否则就算他未来打下偌大的疆土,没有足够多的大魏百姓存在,又有何意义。
所以这些年他大力支持梁平安宣传妇产,鼓励生育奖励生育,并且毫不避讳鼓动边疆的男子们与周边各国女子通婚,只要愿意定居在大魏,生下来的孩子领取大魏身份牌,那就是大魏百姓。
甚至重新对纳妾律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凡不够资格纳妾的都不得纳妾,原本已经纳的便算了,而在律法下达后还敢像之前那般换个名头糊弄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还专门让夏婵给梨园安排出了妻妾宅斗的舞台剧,在各个省府甚至下放到村镇去表演,就是让人们看看,妻妾多了会酿成怎样的惨剧,别说还真唬住了不少人。
再配合律法,这两年民间纳妾率呈直线下降。
虽然元清帝本意是拉近男女比率,尽量确保男子们都能娶到妻子,从而增加生育率,但不得不说,也确实间接催动了一夫一妻制。
元清帝可以允许皇后他们为女子开拓出路,提高她们的地位,但决不允许打破他的计划。
他自认已经足够开明,但在这件事上绝无商量的可能。
所以长乐的做法,无疑挑战了律法,挑战了他。
他有听心之术,明白长乐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确实从皇后几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影响,日渐趋向于现代女性思维,元清帝原本觉得这是好事,毕竟他也很欣赏像皇后以及早已离开的梁才人这类女子,哪怕现在的夏婵也叫他另眼相看,但现在看来,并非全是好事。
长乐是一国公主,也是大魏如今唯一正统的长公主,尤其她如今的名声和名望,引得天下不少女子效仿,她推迟婚姻,自然也会影响到其她人,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长久下去必定会有影响。
所以他十分头疼。
同时也很矛盾。
长乐是他看着长大的妹妹,几乎相当于半个女儿,以往她要什么他都会给她,而且长乐自小到大都很懂事,哪怕有了系统也为了他的安危立刻暴露出来,兑换出来的好东西立刻拿来给他用,单是画给他的肖像画就已经堆满了一屋子。
他疼爱长乐,又想要答应她的请求。
其实也就是推迟五年而已,况且长乐是公主,身份不同,外人就算想要效仿,也得看父母和律法同不同意,掀不起多少风浪。
然而他心里清楚,长乐能提出推迟成亲,绝不只是单单一个推迟而已,她接下来肯定还有更多的事想做。
其实真正让元清帝生气的,长乐被他禁足后,竟然打着去高丽访问的名头跑了,再一查,崔昭也不知所踪,显然是跟她一起走了。
这叫他如何不生气,连带暗中帮忙的皇后宋杰和梁平安都被他狠狠训斥了一顿,若非顾及长乐的名声不能将真相传出去,他定要将三人禁足处罚,然而他到底还是念着长乐,只能默认她确实是去访问而非逃跑。
所以这几天元清帝心里很恼火,谁跟他提长乐他跟谁急,皇叔也不例外。
肃王无奈:“太后托我来劝劝你……”
要不是太后托到他头上,长乐的事他也不想插手,奈何太后当年对他有过恩惠,这些年也一直对他时有关照,太后难得托到他头上,他怎么也得给几分颜面。
不说太后还好,一说太后元清帝更气了,长乐能顺利从宫里逃走,最大的“功臣”可不就是母后,否则单是皇后如何能指挥得动守卫。
“谁也别来劝朕,你帮朕带话给母后,让她告诉长乐,朕只给她半年,半年内必须回来成亲,否则朕会重新给她指婚!”
肃王心中好笑,这对兄妹这样闹脾气还是头一回见,抚了抚元清帝的脸颊哄他:“好好,我会告诉太后,别气了,长乐总会明白你的苦衷。”
元清帝叹气:“她若明白就好了。”
他现在算是明白皇后的聪明之处了,她从不在他面前表露所谓男女平等的意思,可以说从来没有提过,所作所为都是为那些生活不易的女子谋求一丝生路,便是她自己也从不揽权,不该她管的半点都不逾越。
但是她却教出来了一个继承了她意志的长乐,她料定了他不会对长乐如何,她不需要调教宫女引导女官,甚至连什么书册都不需要留下,只需要一个长乐就够了。
哪怕她任务完成离开,有长乐在,便足矣。
先前有夏婵挡在她面前,倒教他忽略了她。
“还真是……”元清帝失笑,不得不承认在这件事上确实是他输了一筹,哪怕他有听心之术,毕竟听心只能听到当时的想法,若有人心里有必须对他隐瞒的大秘密,那么面对他便是想也不会想,如同当初的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