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陛下曾经嫁过我-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用欧阳的模样?”
“……”
“可以试试哦!我说真的!他那张脸真的很不错,正是我的菜哦!”
“鬼才想要抱你呢!”
“你不就是鬼嘛!想抱我就直说,你不说,我怎么会同意呢?”
“住嘴!你这个不知廉耻的女人!”
“别害羞啊,难道你还是个在室男,魔法师?”
“住嘴!住嘴!住嘴!”
“对了,你到底是男是女啊?我可是笔直笔直的,百合什么,敬谢不敏哦!”
“纯爷们!三辈子!”
“那就好……其实不是也无所谓了,反正那就是个机关傀儡,你想抱,也只能是字面意义上的抱……唔,和那么帅的脸蛋柏拉图……也不错啦!”
“……我不要那个身体了。”
“啊?”
“我拒绝和你说话!”
欧阳并不知道丑牛险些被苏素气活。
一直到五月下旬,沈真人做好了机关傀儡,欧阳也准备搬回夏宫,便让苏素把丑牛“送”了过来,让他进入这个机关傀儡,与自己一起回宫。
自打在苏素那里受了打击,丑牛就生出了一些犹豫,再一听欧阳要把他带进宫,当替身用,立刻下定决心,宁可舍弃已经被欧阳充公的洞府遗产,也绝不肯接受这个与欧阳一模一样的机关傀儡。
欧阳顿时满脑袋问号,接着便气不打一处来。
制作这个傀儡花费的可不只是从丑牛洞府里取出来的上古材料,还有欧阳、钢金、鬼火等人的辛勤和奔波,搭进去的配料也不是个小数。
更主要的一点,为了做这东西,欧阳欠了沈真人一个老大的人情。
若不是因为欠着这个人情,早在沈真人对胡家四兄弟露出垂涎之容的时候,欧阳就一脚把他给踢飞了,哪还会容许他住在府里,与胡家四兄弟勾勾搭搭,眉来眼去。
要知道,他府里藏着的可不只是狐妖!
但丑牛犯了倔脾气,欧阳也不能把他硬塞进去。
——丑牛能不能进得了皇宫还是两说呢!
欧阳原本就只是想要尝试一下,看看魂体藏在机关傀儡中能否通过皇宫的结界法阵,如今丑牛不肯再要这个机关傀儡,他倒是省掉了触发结界法阵的担忧。
——爱要不要吧!
欧阳拿丑牛没辙,只能把做好的机关傀儡塞回箱子,留待自己把玩。
必须得说,沈真人的手艺真是好得无可挑剔。
只要给这个机关傀儡穿好衣服,不暴露出关节,简直就跟欧阳多了个双胞胎兄弟一般,不上手的话,很难察觉这其实是一个假人。
但也正因为做得太像了,欧阳也不由得犯了嘀咕——
这家伙也未免太过观察入微了!
最终,这个机关傀儡只被欧阳赏玩了几日就束之高阁。
转过头来,欧阳还要给沈真人准备酬劳。
胡家四兄弟自然是不可能“送”给沈真人的——即便欧阳想送,胡家四兄弟也不肯答应。
他们四个才是真正的喜新厌旧,新鲜了几日之后,就对沈真人失去了兴趣。若不是欧阳卡住了他们的花销,不让他们出府,沈真人早就连他们的面都别想再次见到。
作为补偿,欧阳送了沈真人一颗化形丹,让他自己去寻觅可心的妖兽,助其幻化成人。
沈真人对这颗化形丹的真伪明显存有疑虑,但这东西都是从别人的洞府里“捡”回来的,用一颗少一颗,欧阳也不可能先拿一颗出来给他测试,只得又送了些炼制傀儡时剩下的材料,算是补偿不当的补偿。
解决好府邸里的一堆琐事,欧阳正式搬回了夏宫。
修缮之后的夏宫在外形上并无大的改变,但里面的格局和装潢却是焕然一新,与宫外的府邸已经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受太后驾崩的影响,欧阳最喜欢的大红大绿都被收藏起来,无论纱帐还是摆设,都只能挑选简单素雅的,让欧阳觉得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但完全没有颜色的日子都已经熬过去了,只是浅淡一点,倒也不是不可忍受。
更何况凡事有弊就有利,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欧阳可以光明正大地丢开金饰,简朴对人,再不用一出门就要顶个黄金头冠,让自己活受罪。
欧阳回宫的时候,戚云恒特意抽出时间,亲自到夏宫这边接人。
王皇后和高、陈、吕三妃也派人送来了贺礼。
这个时候送礼,无论名义还是时间,都有一些不伦不类,不合时宜。
王皇后送出的贺礼,其实是为了弥补欧阳归京时未曾道贺的疏漏。她那时刚刚入宫,两眼一抹黑,连身边人都使唤不动,更找不出可以作为贺礼的东西——库房钥匙不在她的手里,她总不能从梳妆盒里捡几件首饰给欧阳送去。
如今大权在握,王皇后便抓住机会,将这个疏漏补上。
有王皇后带头,余下的三妃也不想和欧阳恶了关系,更不想让皇帝陛下觉得她们不把皇夫放在眼里,便紧跟王皇后的脚步,也送了些中规中矩的礼物,聊表心意。
当晚,戚云恒又在魏公公的陪同下悄然而至。
第135章 昭然若揭
八月; 炎热的夏季已经临近尾声,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昨晚便下了一场小雨; 太阳出来之后,雨虽然停了,气温却仍然有些偏低。
朱边刚一拉开车窗的布帘就被吹入的冷风激出一个寒颤,但还是晃了晃头,朝前方的城门处看了过去。
城门处; 一辆骡子拉的平板车正缓缓通过; 车上坐着风尘仆仆的四个人,一对老迈的夫妻,一个带着儿子的妇人。
四人的衣着还算体面; 虽不是什么绫罗绸缎; 却也不见补丁,显然家境尚可; 只是明显经过了长途跋涉,三个成年人人的脸上俱是疲色,只有年幼的孩子张着大大的眼睛; 好奇地注视着京城里的街道、车马、人流。
看着骡车穿过城门,消失在城内的街道,朱边敲了敲车门,让自己乘坐的马车加入到出城的序列中去,然后转过头来,对坐在自己对面的男子说道:“多谢了。”
“谢字就免了吧。”男子道,“好话说得再多; 我也不会再给您折扣。”
这名男子穿着京城里最常见的布衣布衫,相貌也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从头到脚没有一点特征可言,典型的进了人堆就再也别想找到。
“老规矩,明日去我府里结账便是。”朱边浑不在意地说道。
男子点点头,便欲推门下车,但手指刚一碰车门便又转过头来。“若是接下来还要我们出手,钱款另算。”
“不必了。”朱边呵呵一笑,“他们来了,这就够了。”
“……搞不懂你这家伙。”男子撇了撇嘴,推开车门,跳了下去,很快就消失在城门口处的人潮之中。
他一走,朱边立刻收起笑容,眯起双眼。
刚才坐在驴车上的四个人乃是一家子,年长的夫妻是公公婆婆,妇人是他们俩的儿媳妇,男孩是他们的孙子,而他们的儿子姓杨,名德江,如今正关押在金刀卫的私牢之中,已经在里面待了数月之久。
杨德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即便是朱边也曾一度这样认为,直到秦国公宋时亲自找上门来,拿出重礼,请朱边想法子把人从金刀卫的牢狱里救出来。
朱边立刻对这人生出了兴趣。
但他们的皇帝陛下显然与他有着同样的想法,朱边费尽口舌,也没能让皇帝放人或是将人移交给刑部。
朱边很快想到,杨德江其实并未触犯律法,是皇夫九千岁擅自将人捉了起来。
只是他想和皇帝陛下掰扯道理,皇帝陛下却与他胡搅蛮缠。
朱边以发动言官弹劾皇帝陛下对臣民行私刑作威胁,皇帝陛下就两手一摊,告诉朱边:我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你先拿出我囚禁了这人的证据再来跟我说话。
如今的律法尚不存在公诉这一概念,更不允许以下犯上,臣子状告皇帝。
即便是告御状,也不是随便哪个正义路人都能够代人出头的。
言官虽然可以谏言,但皇帝也可以不理,而刑部却不能擅自立案调查。
于是,当皇帝陛下铁了心跟朱边使浑的时候,朱边还真就拿他没辙。
一怒之下,朱边做出决定——
将事情闹大!
拿定主意,朱边依旧从杨德江无罪被囚这一点下手,只是不再亲自出面和皇帝陛下纠缠,转而调查起杨德江的家人所在。
杨德江虽然不曾有过功名,但也曾在前朝为官,包括籍贯在内的身份资料亦被登记造册。
如今这位皇帝又是兵不血刃进的京城,这些前朝官员的资料典籍全都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也给朱边的调查提供了便利。
让朱边愕然的是,调查的过程虽然一帆风顺,调查的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
根据前朝典籍记载,杨德江父母双亡,乃是由同族一位寡居的叔母抚养长大,在杨德江获得官职的时候,这位叔母也已不在人世,杨德江正是为了给她守孝才错过了那一届的科考。
在这份记录中,杨德江尚未婚配,也没有什么妻子,自然也不存在子女。
——是杨德江在撒谎,还是典籍上的记载存在问题?
朱边立刻对这人生出了更大的好奇,马上请来自己常用的线人,掏钱雇他们去杨德江的祖籍——典籍上记载的那处走上一遭,看那里到底有没有杨德江这人。
这一来一去便花掉了月余,线人带回的结果也如朱边预料——
籍贯是假的,当地根本查无此人,更无寡居叔母抚养隔房侄子的事情。
朱边立刻动身去找秦国公宋时,假惺惺地告诉他,自己在杨德江的事情上已经无能为力,其他人更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对皇帝陛下施压,唯一的法子,就是让杨德江的家人出面,到京城里告状,逼迫陛下放人。
然后,朱边就发现,秦国公宋时竟然也不知道杨德江还有家人。
——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为何还要孜孜不倦地设法营救?
朱边的疑心立刻又膨胀了一倍。
在这一个月里,秦国公宋时一直不曾放弃对杨德江的营救,不仅求到了他的门上,买通了数个言官,更对金刀卫那边使出了大把力气,得到了一次与杨德江面谈的机会。
这是打算在不决裂的前提下,与皇帝陛下撕破脸?
这个杨德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价值?
要知道,秦国公府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窘境,杨德江即便算不得是罪魁祸首,也称得上是罪魁祸首之一。
皇帝陛下看似没有下狠手,将秦国公府抄家灭门,也没撸掉秦国公府的爵位,但在五月敲定的爵位传承议案中,三个国公府虽然全都得到了世袭罔替的封赏,但鲁国公和翼国公还有可免一死的丹书铁劵,秦国公却没有这份殊荣。
皇帝陛下的意思很清楚:你已经把这个机会用掉了。
如此一来,其他朝臣也不好再帮秦国公诉不平。
这丹书铁劵就是个荣耀,谁要是敢跟皇帝索要,那才真是找死——好端端的,你要免除一死的东西作甚?真准备生乱作死不成?!
但秦国公府最大的损失却是兵权。
因为私藏禁物一事,皇帝陛下虽然只判了他失察之罪,却也因此拿走了他西北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将他留在京中养老,连他还在西北的次子宋巩也被降职留任。
旨意下达之后,秦国公府的那位名叫宋晴的小姐便香消玉损,连夜暴毙。
朱边当时就觉得宋时一家的脑袋简直进了水——
要死也该是和九千岁对峙过的宋帆去死,弄死个孙女算什么事啊?
这么做,除了向皇帝示威,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宋小姐的所作所为固然可恨,但秦国公府里若是没有藏着禁物,她闹出的那一桩事,不过就是一桩口水官司,根本引不出接下来这么多的后续。
但父母杀子本就无罪,即便宋小姐并非“自尽”而是被“自尽”,旁人也只能指责宋家人不慈,不能将其扭送官府。
虽然没能从秦国公宋时那里问出杨德江的家人所在,但宋时的种种反应却让朱边生出了一连串的假想,甚至怀疑起了杨德江与宋时的关系,觉得他有可能是宋时的私生子。
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朱边否决。
杨德江的相貌、身形都与宋时相距甚远,若真是亲子关系,宋时也不会让他在京城里独居,总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再加上朱边这时已经从皇帝的口中得知,宋时弄出的假玉玺其实是杨德江所献,但宋时对此却并不担心——
朱边顿时觉得,杨德江的手里,肯定还握有更大的秘密。
如此一想,朱边愈发地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于是,朱边又把自己常用的线人找了来,让他帮忙盯着秦国公府那边的动静,而他自己则重新调查起杨德江的真实来历。
得了朱边提醒的秦国公府果然迅速展开调查,只是他们似乎并不擅长这方面的行动,朱边这边都已经根据杨德江的口音、习惯乃至餐饮喜好推断出了他的真实籍贯,秦国公府那边仍然如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窜。
无奈之下,朱边只能将“好人”做到底,再次雇人到他推测出的地方走上一遭。
这一次,朱边终于找出了杨德江的真正来历。
此人确实姓杨,真名也叫德江,但与秦国公宋时并不存在什么亲缘关系。只是据当地人讲,他们这个杨家与前朝的国丈——继国公嫪信乃是远亲。杨得就是登门拜寿的时候,得了继国公的青眼,被继国公留在京城里当官发财了。
这事一度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只是随着改朝换代,前国丈变得一文不值,杨家也从人人称羡的对象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据线人调查,杨德江自打去了京城,只给家人送过一笔钱财,留下了自己已在京城做官的消息,之后就再也不曾有过联系。改朝换代之后,杨家人一度以为杨德江已经身死殉国,只是同样没有证据,倒也不曾为他披麻戴孝。
在确认了杨德江的真实身份之后,那名线人就拿出伪造的信函和一笔不菲的钱财,称杨德江在京城遭了歹人诬陷,蒙冤入狱,眼见着昭雪无望,便委托他这个旧友,将遗财送回了老家。
线人没提让杨家人进京告状的事,只以感慨的语气陈述了杨德江的窘况,并随口告诉杨家人,若是杨德江获罪,那他们一家都要跟着遭殃,即便不曾满门抄斩,家中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去科考为官,改换门庭。
或许是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给不相干的人送钱,杨家人丝毫也没怀疑此事有假,略一商量便决定举家进京,去告御状,救杨德江逃出囹圄。
一切都如朱边的计划进行着。
但就在等待杨家人入京这段时间里,朱边随手追查了一下前朝国丈继国公嫪信的近况,结果便发现,嫪信的祖籍所在竟然发生了一桩灭门惨案,嫪家人聚居的庄子被人烧成了灰烬,里面的人,从老到小,竟是无一幸免。
似乎是觉得此案难以告破,当地的知县只是聊聊一笔,将其判定为那时极为常见的山匪作乱,然后请求上官派兵剿匪。
但朱边仔细阅读了案卷,越看越觉得这像是一起恶意的仇杀。
更重要的是,此案的受害者明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又和继国公嫪信一个姓氏,即便不是一家,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宗族。
于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前朝的国公和本朝的国公便被联系在了一起。
第136章 朱边私访
朱边今日出行并不只是为了确认杨德江的家人是否抵达京城。
今日并非休沐; 朱边乃是打着去皇庄微服私访的旗号离开了刑部衙门,这才“恰好”赶在杨德江一家进城的时候; 将他们“瞧”个正着。
如今人看到了,朱边也就该去做“正事”了。
但朱边不知道的是,从他马车里下去的那个家伙,在城里绕了一圈便去了金刀卫下属的一处产业,将刚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金刀卫都督潘五春。
听完这人的汇报; 潘五春立刻将事情记录下来; 上报给了皇帝陛下。
而这个时候,朱边刚刚来到皇庄附近。
如今的皇庄已经与年初的时候截然不同。
皇庄外围种满了果树,虽然还不够粗壮繁茂; 却也足以阻碍普通人的视野; 让人无法一眼看穿树林另一边的景象。
朱边的马车刚一靠近这篇果树林就被巡逻的禁军给拦了下来,冷冰冰地告知车夫:前方乃是皇家禁地; 禁止外人擅入,赶紧调头折返。
态度很不客气,但也仅此而已。
朱边下了马车; 来到这些穿着禁军衣袍的军士面前,笑呵呵地告诉他们,自己是过来走亲戚的,结果话一出口,便换来这些军士看白痴一样的鄙视眼神。
朱边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话里存在不妥。
朱边正打算想法子自圆其说,这些军士却不想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妨碍巡逻,留下两个人与他周旋,余下的沿着既定路线继续前进。
留下的这二人也没跟朱边废话,直言道:“朱尚书,您也别编瞎话唬咱们了,您若是想进皇庄,回去向陛下求道圣旨便是,何必为难咱们。”
朱边不由一愣,“你们认得我?”
两名军士笑而不语。
看到他们的表情,朱边觉得这应该不是一次巧合,干脆道:“既然你们认得我,那我也就有话直说了——皇庄我可以不进,但有些事我得问个清楚。”
“朱尚书,此处行的是军令,有些事,即便您问了,我等也不能作答。”其中个子稍高的那名军士拱手道,“您还是回去求一道圣旨,我等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就想问问,最近在这附近失踪的人是不是被你们抓走了?”朱边只当没有听见。
自打入夏,京城外郊就时不时地有人失踪,京兆府尹那边一调查,发现失踪之人几乎都是在皇庄附近没的踪影。
京兆府尹觉得这事不太好办,又不想在不知事态严重与否的情况下惊动皇帝,就找上朱边,请他帮忙调查一下。
朱边也生了好奇,正好线人那边又通知他,杨德江一家即将抵达京城,他便两件事凑在一起做了,互相打个掩护,正大光明地翘了班。
听到朱边这么一问,两名军士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个子稍矮的那个直接抬起手来,指着自己两侧的果树林,“您看到这片树林没有?像您一样,被我们在树林外面拦下来的,撵走了事;若是不听劝,私自进了树林,甚至到了树林另外一边……呵呵,那就怪不得咱们了。”
朱边微微一怔,随即皱眉,“总不会和私闯皇宫一样处置吧?”
私闯皇宫,那可是死罪,杀无赦。
两名军士没有回答,只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请朱边回去求皇帝陛下许可。
见两名军士口风很严,此事又似乎不那么简单,朱边便压下心中好奇,准备去宫里找皇帝陛下问个清楚明白。
但不等他转身回到马车,皇庄里面就奔出三匹骏马,上面骑着三个太监,为首的一人年纪最轻,似乎只有十五六岁。
“哟,朱尚书!”为首的年轻太监一看到朱边便立刻拉住缰绳,停了下来,然后翻身下马,来到朱边面前,向他见礼。
“你是……”朱边觉得这人有点面熟,但一时间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咱家姓黄,单字一个朋,在九千岁身边做事。”小太监黄朋笑嘻嘻地答道。
“黄内侍。”朱边想了起来,确实在欧阳身后见过他几次,只是他个矮,年轻,很不起眼,也没给朱边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朱尚书。”黄朋半开玩笑地回应了一声。
这一声稍稍有些失礼,但黄朋年纪小,长相也不讨人嫌,身份又比较特殊,朱边也不是喜欢计较这种小事的,听到黄朋回应,只是一笑置之。
黄朋则继续问道:“什么风把您给吹这儿来了?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你可知这皇庄附近经常有人失踪?”朱边眼睛一亮,马上反问。
“失踪?”黄朋微微一愣,马上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您是为这事来的?”
“正是。”朱边点头。
“这事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黄朋挠了挠头,“要不,您跟我进去看一眼,我慢慢给您解释?”
“能进去?”朱边不由生出些许讶异,转头看向一旁的两名军士,却发现他们的脸上并无惊容,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得走些手续。”黄朋笑嘻嘻地补充道。
黄朋所说的手续是一份出入登记和一份保密协议。
出入登记上除了要签下朱边的名字,还要黄朋这个领入者也一起签名,为朱边作保,而这大概就是那两个军士听到黄朋要带朱边进去却不曾露出惊容的原因所在——不是谁都有资格做这个领入者,为别人作保的。
至于保密协议,在朱边看来更像是一份警告,让签署者知道泄密之后将会遭受怎样的惩罚。
“这里还有机密?”朱边签好名字,抬头向黄朋问道。
“天家无小事。”黄朋的回答似是而非。
黄朋领着朱边签字的地方乃是果树林中的一处屋舍。
这处屋舍就建在路边,没有讲究什么坐北朝南一说,正厅的大门就对着路面,左右两间厢房,左边的屋子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