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山河不夜天-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璜:“……”
  “你怎么看?”
  “我现在还不想嫁人!”
  唐慎:“好,那就这样吧。”
  唐璜准备了一大堆话,突然听到唐慎的回答,她整个人懵住:“哥,你……允许我不嫁人?”
  唐慎一挑眉:“你不是说你暂时不想嫁人么,是打算以后都不嫁人了?”
  唐璜嘿嘿一笑:“哪有,我就是现在不想嫁人而已。”
  “都随你。我唐家还养得起你一口饭。”
  唐璜心中一怔,她望着此刻的唐慎,心里忽然有了个奇怪的想法。如果现在她对唐慎说,她这辈子都不想嫁人了,或许唐慎也会同意吧。明明是于礼不合的事,但唐慎一定不会强迫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没有任何原因,她就是这样想。
  良久,十四岁的少女轻声道:“哥,我进来的时候听姚大娘说,她给你顿了猪蹄汤,我去给你端过来?”
  唐慎诧异地看向自家妹妹。
  他妹妹什么时候这么贴心了?
  唐慎:“好。”
  唐璜欢快地跑出书房。
  其实这次哪怕唐璜不拒绝,唐慎都没想过在十八岁前,把自家妹妹嫁出去。
  十五岁就成亲,这实在太反人类了!
  他不敢想象十五岁的唐璜怀着大肚子的模样。这么小的母亲,身体发育还没长好,要是这时候就怀孕生子,难产不说,对身体也很不健康。古代女人平均寿命那么短,结婚、生子太早,就是一大原因!
  如果唐璜想早点嫁人,唐慎倒是可以留她到十六岁,十六岁是他的底线。
  在大宋,十八岁嫁人虽说不多,但也不是太少见。只是有可能,会有一些流言蜚语。然而真正会被流言蜚语击垮的,是不够强大的人。他相信他能保护自己的妹妹,不让当初那个红着眼眶、哭着说要将自己的嫁妆全部拿出来给哥哥读书的小姑娘,随随便便嫁一个不知根知底的陌生人。
  二月下旬,唐云坐船北上,顺着大运河来到盛京。
  姚三将他接到探花府。
  唐慎第一次与唐云见面,是在姑苏府,他那间素净简陋的小院里。唐云大发脾气,将院子里的东西砸得满地都是,两人还立下赌约,赌唐慎能不能在来年童试中考上童生。
  如今四年过去,沧海桑田。
  唐云已经成了亲,也蓄上了小胡子。他去年好不容易考上秀才,但院试时没考过,因此暂时没资格参加乡试。见到唐慎,唐云不免露出一丝胆怯。
  唐慎将唐云的窘迫看在眼里,直到如今,他当然不会和对方置气。要是这点小事都斤斤计较,那每日在朝中做官,他非得气死不可。
  唐慎主动道:“大堂兄,姑苏和金陵的事如何了?”
  唐云见唐慎称呼他为“大堂兄”,稍稍松了口气。他道:“如您所说,上个月刚过完年,我与父亲就去了金陵,与郑家的人商谈运货的事。我们本就与郑家有生意往来,他们很快答应了此事。只是从大运河运货上盛京,最快也要耗费七日。运的货越多,成本也就越低。但是唐……唐慎,您确定需要那么多货物,能全部卖掉?”
  唐慎:“你放心便可。”
  留唐云在盛京待了两天,唐云便告辞回了姑苏府。
  北边的事有陆掌柜和林账房照看,南边的事全部交给唐家。唐慎来到书房,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深吸一口气,在上头写下三个大字。
  『百宝阁』
  写完后,他又觉得不满意,把宣纸揉成团,又写了几次。
  写了七八回后,唐慎干脆搁了笔,等以后再写。
  次日,唐慎刚下早朝,大太监季福突然喊住了他。
  唐慎心中大惊,面对季福,他做出受宠若惊的模样,虚身行了一礼,道:“季公公。”
  季福只是个阉人,唐慎却是四品大官,唐慎给他行了个虚礼,其实并不符合礼法,但季福非常吃用。当初唐慎还做起居郎的时候,就对季福礼遇有加,逢年过节都会送上一份薄礼。如今唐慎官至四品,是勤政殿的中书舍人,依旧这样对待季福,季福脸上的褶子笑得更深了一些。
  他尖声细语地说道:“唐大人,官家在垂拱殿等着您呢,您快与奴家走吧。”
  唐慎立即跟着季福,来到垂拱殿。
  垂拱殿中,赵辅正翻着一张奏折,见到唐慎来了,他放下折子,笑道:“景则来了。”
  唐慎作揖行礼:“陛下。”
  唐慎悄悄看了眼四周,左右两侧坐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都是生面孔,想来是唐慎走了后,皇帝新调任的。
  赵辅看着唐慎,微笑道:“朕许久不见景则,怎的景则还与朕生分了。”
  唐慎非常恰当地抬起头,露出感动又感激的表情。
  赵辅将他的小动作看在眼里,他既知道唐慎在刻意讨好自己,他又喜欢这种被逢迎的感觉。况且能一眼看透的官员,赵辅更是喜欢。
  赵辅道:“朕年岁大了,近日来朕在垂拱殿中批阅奏折,觉得光线昏暗,不似从前了。”
  唐慎连忙道:“陛下寿与天齐。”
  “景则,朕思来想去,觉得这纸糊的窗户,似乎透不了多少光。朕听说,你做了个有趣的东西。”说着,赵辅看向季福,季福心领神会,命令小太监端上了一个黄花梨的木盘,上头放着一样晶莹剔透的东西。
  这东西实在惊奇得很,在殿内侍奉的太监们,和起居郎、起居舍人都看得一惊。
  赵辅:“抬头瞧瞧。”
  唐慎抬起头,视线在对上那只小小的玻璃装精油时,唐慎骤然怔住。
  赵辅看着唐慎错愕的模样,道:“这东西,可眼熟?是子丰的东西,有一日他袖中露出了一角,让朕瞧见了,朕便拿来把玩了。透色的琉璃,可真是少见。听子丰说,这是你做出的东西,确有此事?”
  唐慎心中百转千绪,他道:“臣出自姑苏府唐氏,家中有经营商业。这透色琉璃名为玻璃,是唐氏工坊里的一位工人琢磨出来的。”
  “是个好东西,该有赏。朕瞧着,不是琉璃石做的?”
  唐慎大致说了一下玻璃的原材料。
  他心惊胆战,战战兢兢,但赵辅却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又摸了摸那小小的玻璃瓶。
  “为朕将这垂拱殿的纸窗,都换了吧。”
  “是!”
  唐慎一身冷汗,手指颤抖地离开垂拱殿。走到皇宫白玉石做的宫道上,唐慎回过身,看向那壮丽雄伟的宫殿。他嘴巴张了张,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说不出话了。
  赵辅的一句话,便让唐家成了皇商,便让玻璃成了唐家的私属!
  唐慎不知道,王溱是怎么做到的。这两个月中,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赵辅对唐慎如此放心,愿意将唐家列为皇商,让玻璃成为唐家的代名词。
  这些日子来,唐慎日夜难眠,他甚至有想过刻意降低玻璃的产量,让这样东西物以稀为贵。
  但王溱为他扫清了一切障碍。
  “王子丰……”
  “师兄。”
  唐慎轻轻地念着这个名字,胸腔中,心脏剧烈跳动。
  当夜,他提着一箱点心,来到尚书府。
  王溱正在月光下抚琴。说是抚琴,其实只是在调试琴音。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衫,长发以玉冠竖起。听到脚步声,王溱抬起头,仿佛早就料到唐慎会来,他轻笑道:“小师弟。”
  唐慎走进池塘边的亭子,他凝视着王溱,良久,道:“我今日,好似收到师兄为我准备的新年礼物了。”
  潋潋月光下,白衣少年郎展颜一笑,王溱慢慢抿起了嘴唇。


第71章 
  花园中; 池塘边; 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 微风拂过,荡起阵阵涟漪。
  唐慎把点心盒子放在桌上,王溱朝他伸手示意; 道:“坐。”
  唐慎坐在石凳上。
  自古君子爱风雅,美人善琴棋书画。这不是说,君子就不能擅长琴棋书画了; 当世有许多才艺双绝的才子; 其中名气最大的,如今就坐在唐慎面前。如果是下棋、写字、作画; 唐慎还能依葫芦画瓢,一样来一点; 附庸风雅。但要是弹琴,唐慎真的是一窍不通。
  他穿越五年;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考科举上了,哪有功夫去学琴。
  唐慎乖乖坐在一旁,看王溱调试琴音。试完后; 王溱问道:“小师弟想听什么?”
  唐慎脱口而出:“《高山流水》。”
  这不能怪唐慎庸俗; 实在是《高山流水》在后世太过知名了,都成了成语。唐慎哪里听过什么古琴曲,只能说出一个《高山流水》。
  王溱顿然失笑,他叹气道:“高山流水是两首曲子,分为《高山》与《流水》。”
  唐慎:“啊; 这样?那师兄两首都弹吗?”
  “高山流水的古琴谱在太祖时期,因为战乱,已经失传了。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是残谱。”
  接下来王溱没再问唐慎,他直接自己弹了首《广陵散》。
  唐慎摸摸鼻子,知道师兄这是看出自己没这个文化,懒得再问自己,免得自己出糗。他听着这首《广陵散》,其实也没听出是那首曲子,只觉得旋律还算动人。唐慎身为一个现代人,往常听的都是流行歌曲,从未听过这些典雅的古琴曲。他压根欣赏不来。
  然而,望着王溱月光下抚琴的模样,唐慎渐渐有些明白了。
  “或许抚琴,听的不只是曲子,更是那个抚琴的人吧。”唐慎在心中感叹。
  师兄真的又风雅超脱出了一个新高度!
  这时要是吹一阵风,或许他王子丰就能随风而去,羽化登仙了。
  弹奏完一首《广陵散》,王溱让书童把古琴收走。师兄弟二人在月色下品茶赏月,王溱道:“小师弟今日怎的想的起来,到我这尚书府了?”
  唐慎心道,你明知道我的来意,况且我来的时候都说了,我收到你的礼物,知道你把玻璃精油送给皇帝,许给我一个皇商的位子了。王子丰这人真是拐弯抹角,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他偏不说,非得让你自个儿跟倒豆子似的,全部说清楚。
  唐慎只能在心里吐槽,表面上对王溱投以敬仰的目光:“今日圣上叫我去垂拱殿,将琉璃瓶给我看了。”
  王溱叹气道:“也是巧合,那日被圣上看到了。圣上十分喜欢,我只能将之送人。小师弟,你不会怪我吧?”
  唐慎:“……”
  大尾巴狼,还装!
  唐慎立即道:“自然不会,我感激师兄还来不及。圣上命我用这透色琉璃,将垂拱殿的窗户都给换了。自此以后,这琉璃生意便落到了我唐家头上。”
  王溱笑着给自己斟茶,他抬头询问唐慎,唐慎把自己的杯子也推了过去。
  唐慎:“只是我始终不明白……师兄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我是什么人,小师弟忘了吗。”
  唐慎一愣:“师兄?”
  王溱品了口茶,神色淡然:“我是当朝户部尚书啊,小师弟。”
  唐慎恍然大悟。
  对其他人来说,想安排一个皇商,让唐家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皇帝视线,并不容易。但对王溱来说,他本就是主管这一事务的,这件事由他来做,天经地义。然而王溱说得轻松,以赵辅多疑的性格,他能做到这一点,必然用了唐慎想象不出的手段。
  两个月的计策谋划,只是一句“户部尚书”,定然不能掩盖。
  然而唐慎还想再问,王溱却不再说了。
  唐慎思索片刻,明白了王溱的意思。他送给王溱一瓶玻璃精油,换来了王溱这么大的回礼。他本就感恩在心,又遇到王溱这样的态度,他定然会更感激。皇帝讲究恩威并施,权臣当然也如此。王子丰其人,官场手段使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梁诵说过的他生平所见,最会当官、最能当官之人。
  不过,唐慎哪怕想明白了,也对王溱十分感激。
  或许笼络他的心,只是王溱的一个目的。另一方面,王溱对自己的好,唐慎看在眼里。只为了笼络一个四品官员的心,王溱没必要做到如此。他为自己绞尽脑汁、筹谋划策,更是因为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师弟。
  唐慎道:“那瓶黄金缕已经在陛下手中,恐怕再回不来了。我给师兄再做一个,可好?”
  王溱眸中带笑,他等的就是唐慎这句话:“好。”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天色已晚,第二天还要上朝。小厮进入亭子,收拾了桌上的点心、茶水。
  王溱:“虽说晚了两个月,但我送的这份新年礼物,小师弟可还喜欢?”
  咦?现在又不装了?
  唐慎摸不清王溱的套路,他想了想,决定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喜欢!”
  王溱笑了:“喜欢便好。”
  出乎王溱意料的是,唐慎并没有就此走了。他来到王溱的书房,道:“师兄的字笔力雄劲,落笔之处,如龙惊凤舞,我虽然学的是师兄的字,却远远不能胜及。我想向师兄求三个大字。”
  王溱挑起一眉:“哪三个字?”
  “百宝阁。”
  王溱意味深长地看了唐慎一眼,接着他用一只狼毫毛笔,蘸上墨汁,信笔挥毫,写下了“百宝阁”三个大字。
  唐慎一看,确实写得极好,等墨汁干了后,他赶紧收下。
  临走时,唐慎从袖子中取出一只小巧精致的锦盒,塞到王溱手里。王溱诧异地看他,唐慎道:“给师兄的一些小礼物。”
  王溱微笑道:“小师弟总是给我送礼,又说不是贿赂,那我只得回礼。看来我今晚又要辗转难眠,思索要给小师弟回什么礼了。”
  “师兄不是已经把礼物给我了么?”
  “哦?”
  唐慎挥了挥手中的字,道:“明日早朝再见,师兄莫要送了。”
  目送着唐慎远去的背影,等唐慎走远了,王溱才转身回了尚书府。他换了一身衣服,洗漱一番后,坐在书案后,打开了唐慎塞到他手里的那只锦盒。将锦盒打开一看,王溱竟愕然地怔在原地,良久,他才叹气道:“我还当是什么玉佩香囊,原来是一张契约。”
  百宝阁一成股份的契约,就这样被王子丰放在了桌上,等睡觉前,将它放在了卧室中的密盒里。
  另一边,唐慎回到家中,却有些睡不着。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今天他给王溱送了一份大礼:百宝阁一成的股份!
  或许别人还不明白这一成股份代表什么,可能连王溱都不知道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但唐慎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送出去了。他没有心疼自己的钱,其一,把百宝阁的股份送给王溱,是他对王溱的谢意。王子丰待他的好,他都看在眼里,无以为报,只能送上一成股份。其二,王溱可谓是盛京的地头蛇,还是专管商贾的户部尚书。有他做靠山,百宝阁更是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让唐慎失眠的,是他今日看到王子丰抚琴时候的样子。
  明月皎皎,青衣玉冠。
  如果说所有人都说王子丰长得好,皮相出众,气质也非凡,那唐慎绝对同意:他家师兄都是快要成仙的仙人了,哪里是其他凡夫俗子比得了的。但今天晚上的王子丰,更是妙出了一个新境界。
  “弹琴果然是耍帅一大利器,我以后要不要也去学个琴?”
  唐慎想了想,赶紧放弃这个不靠谱的念头。
  王子丰那叫抚琴如仙乐,轮到他恐怕就是弹棉花似鬼哭,还是别瞎折腾了。
  胡思乱想的小半个时辰,唐慎才终于入睡。
  三月初,正阳门大街上,连在一起的三家铺子同时被神秘买家盘下,闭店重修。
  盛京是大宋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正阳门大街的繁华,自然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但即便是盛京的正阳门大街,也很少看到有人会一下子盘下三个铺子,开一家店。
  “这么大的店面,到底是要做什么?”
  斜对面一家酒楼的伙计想道:“或许是要做染坊,染布料?”
  掌柜无语道:“谁家染坊会开在正阳门大街?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宝地,哪个人脑子被驴踢了,都不会把工坊开在这儿!”
  伙计嘿嘿一笑:“那掌柜的,你说这是要作甚呢?三家店面的,全给盘下了,到底是要作甚?”
  掌柜道:“做什么都和咱们没关系。正阳门大街上这么多家酒楼,哪怕是那千里楼,都不敢这么大手笔,摆这么大的店。这肯定不是做酒楼的,那就随他去了。”
  盛京人从正阳门大街上路过,都能见到这三家铺子连着一起装修的场景。酒楼掌柜和伙计能产生好奇心,这些路人自然也能。然而等了半个月,都没见着这三家铺子有什么动静。
  到了四月初二,有人见到细霞楼的陆掌柜走进这家铺子。
  “咦,这不是细霞楼的陆掌柜么?难道说,他要在正阳门大街上再开一家做拨霞供的酒楼?”
  “那定然是不成的。自细霞楼以后,盛京也陆续开了几家只做拨霞供的酒楼。虽说味道不如细霞楼,小二的态度也比细霞楼差远了,但盛京不差做拨霞供的酒楼,陆掌柜怎么可能又开一家这么大的!”
  “那他到底是要作甚?”
  细霞楼到底想做什么?
  又或者说,唐慎到底想做什么?
  王溱手持百宝阁一成的股份,难得也兴致盎然,产生了好奇。


第72章 
  开平二十九年; 四月十六日; 冲马; 煞南。
  宜嫁娶、祭祀、开市、纳财产,忌入宅、伐木、作梁。
  这日清晨,朝阳初升; 只见正阳门大街上,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放眼整个盛京、乃至整个大宋,正阳门大街都是最繁华的街道。此时此刻; 四支舞狮队穿着特殊服饰; 在街道中央表演庆贺。原本能容纳十辆马车并驾齐驱的道路上,被围观百姓堵得水泄不通。
  锣鼓声、唢呐声; 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时不时响起; 震耳欲聋。
  越来越多的百姓被吸引过来,围在一起; 观看这场盛大的演出。如此盛装表演,许多路人差点以为是到了某个节日。
  早在十天前,就有传闻说细霞楼在正阳门大街上又开了一家店。
  自细霞楼开了个头; 盛京冒出了许许多多专做拨霞供的酒楼。但毫无疑问; 这其中细霞楼是最受欢迎的,每日宾客盈门,任何时候去都需要排队候座。
  到其他酒楼去排队吃饭,这是不可想象的。哪怕是盛京第一酒楼千里楼,也没什么顾客愿意白白等上半个时辰; 去吃一顿饭。细霞楼不同,在细霞楼等候排队时,伙计会给安排专门的茶座,还能听书。长此以往,许多顾客去细霞楼吃饭,为的不仅仅是那顿拨霞供,更为了听书。
  细霞楼这么做,其他酒楼也依葫芦画瓢,也学着干了。但怎么学,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他们说的书总不如细霞楼的听起来那么畅快,渐渐的,细霞楼在盛京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愈加稳固。
  人们爱去细霞楼吃饭听书,自然也会在听书的时候听伙计说,不过多久,细霞楼又要在盛京开一家店了。
  有好事者问道:“可是又开了一家做拨霞供的店?”
  伙计卖了个关子:“哪儿能又做拨霞供。具体做什么,您到时候就知道了。四月十六就开了,您可别忘了去捧捧场呢!”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小半个盛京的人都知道四月十六,正阳门大街上又要开一家新店。
  观看着舞狮、唢呐表演,一个老书生道:“我瞧着这细霞楼背后的东家也是厉害,前岁才在盛京开了店,现在就又开了家,还开得这般大。我自小在盛京长大,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店。这得是卖什么,才能要这么大店面?”
  “我又怎的知道。原本看表演还挺不错的,听你这么一说,我倒希望表演赶快结束,让咱们看看细霞楼葫芦里又卖的是什么药!”
  寻常商铺开张,请来舞狮队表演,都是为了吸引顾客。到唐慎这儿竟然正好相反,百姓们越来越不想看表演,只想快点知道这家店到底是干什么的!
  好不容易看了小半个时辰的表演,在众人的期盼中,只见细霞楼的陆掌柜,还有一个穿着男装的俊俏小姑娘走到舞狮队的中央。两头威武的“雄狮”摇头晃脑,如同门神一般,分别立在陆掌柜和这小姑娘的两侧。
  陆掌柜和小姑娘互视一眼,一起伸手,揭开了这家店的招牌。
  百宝阁!
  午时三刻,正阳门西街的一家铺子中,掌柜的正一边打哈欠,一边没精神地拨弄算盘,将昨天的账本清算清楚。
  忽然,一个精悍的身影踉踉跄跄地跑进店,气喘吁吁地说道:“掌柜的不好啦,不好啦!那细霞楼今日在正阳门大街上开了家店,要抢咱们生意了啊!”
  “你小子胡说什么呢。那细霞楼做的是拨霞供生意,是吃饭的地方,他就算要抢生意抢的也是酒楼生意,和咱们开杂货铺的有什么关系。”
  伙计急道:“掌柜的,谁说细霞楼开的新店是酒楼了?他们竟然也开了家杂货铺啊!”
  “啊?!”刚才还没精打采的掌柜瞬间精神起来,他双目睁大,嘴巴张得能吞下一颗鸡蛋。
  两刻钟后,刘掌柜就阴沉着脸,带着店里的伙计来到了百宝阁前。
  刘掌柜单名一个期字,自爷爷辈开了家杂货铺,从此在盛京正阳门大街站稳了脚跟,传到刘期这辈,已经传了三代。刘掌柜从没想过将自家那个小杂货铺发扬光大,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刘家的杂货铺说起来是卖杂货,其实主要是卖八角桂皮、五谷粮食,偶尔也会卖一些家具铁器。
  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