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山河不夜天-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诠这么说,赵辅便道:“明岁起,便将赋改二十三条施行到江南。王相,你可能为朕做到?”
王诠作揖行礼:“臣定不辱命。”
文官中,只见一个蓄着美胡须的中年男人上前一步,道:“臣参知政事赵靖,有事起奏。”
赵辅:“奏。”
“北直隶、南直隶的赋改一事,施行顺利,臣亲历当地,深有感触。但亲历其事后,臣发现,若是与盛京毗邻,想提升赋改效率,并不难。但若是推广全国,将赋改实行到江南,却有一大难题。臣有折子,想上呈给陛下一阅。”
大太监季福走下殿台,取了赵靖手里的折子。
赵辅拿了折子,打开看了看。他目光微动,过了片刻,露出惊讶好奇的神情。他望着赵靖,道:“赵卿与朕说说,何为‘赋契’?”
开平二十九年,九月初四,赵辅准参知政事赵靖,在北直隶、南直隶实行赋契改革。
“赋契”,也就是赋税契约。
王诠的赋改二十三条中,最为强调的就是一切政务在中间环节中的消耗。如此,赵靖就提出了“赋契”。赋契,是一张薄薄的纸。最底层的官员在这张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官员印章,再一层层地向上申报。每一层的官员都签名、盖章,如此到了盛京时,中书省便知晓此地这一季度的赋税。
如此,再由中书省勤政殿下决策,如何分配这份赋税。等待决策下来后,这份赋税一部分留在当地取用,另一部分再送去上级,送去盛京。
这般行为大大减少了路途上的人力开支和银财消耗。
这个时候,一些嗅觉敏锐的官员已经从这张小小的赋契上,闻出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味道。
“赋税,这不就是以纸代币?”
作者有话要说: 有人说老王被人分了权,惨兮兮~
我只能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老王~咱们老王虽说年轻,但亲妈作者给他开了金手指,他绝对不会被那些老油条坑!
隔壁老王:哦?不被老油条坑,那会被小油条坑?
小油条景则:嗯?你不乐意被我坑?
隔壁老王:看是哪种“坑”了。【笑】
………………………………………
对了,本书所有官职制度,所有政见策略,都是作者瞎比比的。
官职制度糅合了许多朝代,不具备一点点代表性,很多时候甚至也只是用了个一样的名字。至于政见策略,不具有一点点的可实施性,仅在本小说里起到巨大作用。如果要考据,请跟着这个蠢作者念三遍:作者瞎写的、作者瞎写的、作者瞎写的。
完毕~
第79章
开平三十年; 正月。
刚刚过了新年; 但盛京的官员们可没能轮的上一个好假期。今岁不同往年; 度支司的重开,赋改制度的出现,令京官们整日忙得脚不沾地。去年过年时吏部给出的假期是二十多日; 今年就只剩下不到十日了。
唐慎没回姑苏。
正月初二,唐慎拎着几箱子年货来到傅府。傅渭已经在浇花了。
如今放眼盛京,所有五品以上的官; 谁不是通宵达旦、案牍劳形; 就他傅希如还能闲到去浇花!
唐慎来到傅渭面前:“先生。”
傅渭也不回头,一边浇花; 一边对唐慎道:“今年倒是来得早。景则啊,中午别走了; 留下来吃饭吧。你师兄也要来。”
唐慎点点头。
王溱比唐慎还忙。
过年了,唐慎至少还有十天假期。但对王溱这种二品大员来说; 他身为户部尚书,度支司、赋改的事本就和他息息相关,根本没机会休息。到了中午; 王溱才姗姗来迟; 向傅渭恭贺新年。
师生三人在屋子里用了饭,傅渭指着王溱,对唐慎道:“你瞧你师兄,今年才二十八,就将自己忙成了老头子。他是觉得他能在三十岁前当上丞相; 还是觉得自个儿寿命长,提前用掉几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溱慢条斯理地夹了一只虾,仿若没听到傅渭的话。
唐慎悄悄看了他一眼,道:“师兄为朝廷办差事,先生您怎么还说他了。”
傅渭顿时瞪了眼,他瞅了瞅唐慎,又瞅了瞅王溱,道:“好啊,我怎么没发现,你们师兄弟二人如今是一个鼻孔出气,合起伙来欺压为师了?王子丰,你何时将你小师弟拐了去的,现在他竟然向着你说话了!”
唐慎心道:我来盛京后,读书是王子丰教的,当官是王子丰教的,就连考个科举,都是王子丰亲自到盛京贡院门口接我。我向着师兄,好像没什么毛病吧?
王溱放了筷子,悠然道:“小师弟心里有我,先生你就莫要妒忌了。”
唐慎:“……?”这话怎么怪怪的。
傅渭先是一愣,他看了王溱许久,接着才冷哼道:“真是学生大了,不由先生了。”
唐慎哄了好一会儿,才把傅渭哄好。
吃完饭,王溱就回户部衙门办差去了。唐慎用过晚饭后才离开。
临走前,傅渭犹豫片刻,对自家学生道:“景则,你也莫要什么事都信你师兄。”
这话听起来似曾相识,四年前,梁诵就在信中对唐慎说过。如今傅渭又说了一遍,唐慎心中警惕,道:“学生记住了。”等出了傅府,唐慎叹气道:“都说让我不要完全信任王子丰,可我何时信他,何时不该信他,你们倒是与我说清楚啊!”
正月初七,还未到元宵节,唐慎回勤政殿办差。
次日,徐毖将他喊过去。徐毖坐在太师椅上,怡然自得地喝着茶。见唐慎来了,他笑了笑,语气和缓地说道:“我记着,唐大人是开平二十七年的探花。”
唐慎道:“回大人的话,下官确实是三年前中的探花。”
“如今一晃眼,三年过去了,又要到春闱了。”徐毖感慨道,“今日叫你来,有件差事交到你身上了。下个月就是会试,翰林院的周大学士点了你的名,让你去当副考官。”
唐慎大惊:“大人?”
徐毖笑道:“你也莫要太过惊讶,会试不同于乡试,会试三年一次,考试时,神州九地的举人们都要上京赶考,参试人上万。会试的主考官只有一个,就是当今天子。你们这些都是副考官,数起来得有数十人。翰林院不可能一力承担下这么大的差事,往年也都会从各个衙门抽调官员。”
唐慎心生怀疑,但他没表现出来,而是感激涕零地说道:“下官一定要办好差事!”
徐毖笑道:“那就这样吧。”
等唐慎离开了屋子,不过多时,一个三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中年男子走进屋。他长相硬挺,俊朗坚毅,见到徐毖后,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见过先生。”
徐毖朝他示意:“坐下吧。”
余潮生微微弓着腰,后退着走到椅子旁,等坐下后,他才抬起头看向自己的老师。
徐毖道:“宪之,你今岁刚回京,对京中诸事,可有什么感受。”
余潮生一一说来:“学生回京一月有余,今日刚到吏部办差,确实觉得与六年前大为不同。远的不说,便说近日的度支司赋改制度,朝中百官相互照应,协力推动,令学生十分钦佩。”接着他话锋一转,“纪党虽说势单力薄,却有纪相一力支撑,独掌大权。王党人才辈出,便是那王子丰,就不可小觑。只是在度支司一事上,学生觉得,纪相还是急了。王子丰、唐景则,王党近两年实在风头太盛,纪相贸然重开度支司,若是有祸事发生,恐怕不妥。”
徐毖喝了口茶:“你方才进来时,看到那唐景则了没。”
“看到了,远远瞧见了唐大人,不过他未曾瞧见我。”
“周瑾调任他,去担任今岁二月的会试副考官。”
余潮生震惊道:“先生?!”
“定然不是周瑾的主意,应当是傅渭在背后指使。傅渭要将他的学生调去会试,他想做什么,又或者说,会试期间会发生些什么。”徐毖长长叹了口气,道:“你也去当今岁的会试副考官吧。既然周瑾表面上用的是我的名义,说是我调任的唐景则。那调一个也是调,调两个也是调,你随他一起去会试贡院吧。”
“是。”
开平三十年会试,由吏部尚书沈运主考,翰林院周大学士辅任。会试前一日深夜,数十位官员进入盛京贡院,登上明远楼。站在高耸的明远楼俯视下方,唐慎只见数以万计的举人们围聚在盛京贡院的门外,等着进入考场。
时辰到,官差开门放人,乌压压的人群一拥而上,进入考场。
今年担任会试考官的官员中,唐慎是年纪最小的。唐慎望着贡院中的这些学生,心中百感交集。但他也没感慨多久,他的余光瞧见一个身影。唐慎走过去,道:“可是余大人。”
身穿官服的余潮生转过身,与唐慎对视,他作揖道:“唐大人。”
唐慎笑道:“听闻余大人上个月才从瓜州调任回京,不知可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天气。下官是徐相公屋中的中书舍人,曾经听徐相公说起过余大人,一直耳闻,从未见面。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唐慎都这么吹了,余潮生自然也来了一波商业互吹:“我也曾听先生说起过唐大人……”
两人互吹完了,各自离开。
唐慎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住,他皱起眉头。
余潮生,是徐毖的得意门生,也是开平十八年的榜眼。这么一说恐怕说不清他的身份,但是只要一说,开平十八年的状元姓王名溱,字子丰。盛京百官立刻就会想起这么个人。
开平十八年,王溱才学斐然,卓尔不群,被赵辅亲口赐下“状元无双”四个字,以一人之力压住了那一年的同榜三百名进士。余潮生有状元之才,放在其他年份,他未必拿不到一个状元,可他偏偏和王子丰同一年进考,于是被映衬得黯然无光。
考中榜眼后,没过几年,余潮生就去了外地做官,直到去岁年底才被赵辅召回京。
如今余潮生在吏部当官,是吏部右侍郎,官居三品。
今年的主考官是吏部尚书沈运,余潮生被调任过来当副考官,极有可能是沈运的意思。但唐慎觉得:为何不是徐毖的意思?
余潮生刚到吏部,且明显是徐毖的人。沈运算是半个陈党,与左丞陈凌海是同窗好友。他没有必要提拔徐毖的人,给余潮生一个机会。
那么,徐毖为什么要将他的学生派到会试?
唐慎握紧手指,脑中百转千回。
他与周瑾周大学士并不相识,周大学士不会平白无故地把他调过来当副考官。这件事应当是翰林院承旨傅渭,也就是自家先生的意思。但傅渭不进朝堂已久,就是个挂着名衔的退休老干部,他确实可以故意提拔自己的学生,让唐慎刚当官三年就当会试副考官,但唐慎知道,傅渭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
是王子丰的主意!
是王子丰,特意将他调来了会试,让他在开平三十年的二月,无法入朝办差!
师兄啊师兄,王党到底要做什么?
唐慎望着漆黑的天空,恍然觉得,苏温允曾经说过的那场大雨,恐怕要来了。
然而如今他身处贡院,哪怕这场雨下得再大,也有一把名为“会试”的伞,挡在他的头顶,让他不被风吹雨淋。
正茫然地想着,忽然,唐慎看到几个头上帮着黑色布巾的举人走进贡院,寻找了一会儿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号房,钻了进去。唐慎奇怪地多看了这些人几眼,他身旁的官差十分有眼力见,立刻解释道:“大人,这些人是归正人。”
唐慎:“归正人?”
“正是。开平十年,大宋收复被辽人侵占四十年之久的幽州等十几州土地。这些州府上生活的宋人因为曾经当过几十年的辽人,所以被称为‘归正人’。圣上有命,归正人进京赶考,需要头绑黑巾,以示不同。”
这官差说到这,不再多说,而唐慎也从记忆中找到了“归正人”这三个字。
唐慎在翰林院当官的时候看了许多书,也了解了归正人的身份。这官差只说皇帝命令归正人绑着黑巾,显示身份,却没说,归正人永远不许位列两榜进士,最多是同进士出身。这也就意味着,归正人永远没机会成为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官!
不过世事没有绝对,唐慎就知道一个当了二品大官的归正人。不过对方是在沙场上用骸骨血海活生生杀出来的二品官职,并非是考科举考出来的。
归正人……
天还未亮,盛京贡院中,举人们进入号房中,开始休息,准备考试。
另一边,一匹快马踏过泥泞的官道,从江南广陵府,飞驰着跨越山川大地,来到盛京。
次日,早朝还未开始,赵辅眯着眼睛,由宫女太监侍奉着穿上朝服。
季福急匆匆地进入福宁宫,道:“官家,江南来了折子,快马加鞭而来。”
赵辅睁开眼睛:“拿来一看。”
季福双手把折子呈了上去。
半晌后,赵辅怒哼一声,一把将这硬邦邦的折子砸了出去。正巧,坚硬的奏折砸在一个小太监的额头上,顿时鲜血横流。小太监吃痛地“哎哟”一声,倒地不起。季福赶忙使了个眼色,命令其余几人把这个不成气候的东西抬出去。
赵辅先是暴怒,接着他渐渐冷静下来。
天子苍老而平静的面容上,看不出任何的情绪。
良久,他伸出手,季福赶紧扶上。
赵辅:“上朝吧。”
季福:“是。”
这一边,盛京贡院的会试到了第二天,明远楼上的考官们分批次地下去休息。而京城的另一边,大宋皇宫紫宸殿中,赵辅冷笑一声,道:“去岁年底,广陵府送上来的赋契与数目不合,朕的好臣子们,竟然没一个告诉于朕。都是朕的好官,都是大宋的清官啊!纪翁集,王诠,你们有何解释!”
“砰——”
一本折子被扔在地上,滚得相当巧妙,如同两年前的一幕重演,居然又滚在了户部尚书王溱的脚边。
不过这一次,皇帝要叱骂的不再是他,而是当朝权势最重的两位丞相。
纪翁集和王诠齐齐上前一步,作揖行礼。
赵辅怒道:“看!给朕看看这封折子上写的是什么!”
王溱俯下身,将折子拾起来,先递给左相纪翁集。纪翁集看着折子上的内容,表情变换,他再交给右相王诠。
赵辅:“王子丰,给朕念出来,上头写的都是什么!”
紫宸殿中,一些官员望着王溱清俊挺拔的背影,为无辜受牵连的王大人掬了一把同情泪。而王大人拿过奏折,神色不变,声音平缓地念出了上面的内容:“开平三十年,广陵府江都县县丞秦豪,督导本县赋改征收。正月初四,郊外现秦豪尸首,余骨为豺狼啃食,不得其所……”
朝堂之上,百官哗然大惊。
纪相和王相明白了这折子上要写的是什么,齐齐震惊地抬起头,看向皇帝。
皇帝冷声道:“再给朕继续念!”
王溱顿了顿,继续念了下去。
念完一整本折子,王溱俯下腰身,双手捧着这封折子,高举过头顶。季福走下殿台,把这封折子拿了回去。
赵辅的视线在群臣身上绕了一圈,他声音平和,却如暴风雨来前的寂静:“二位爱卿,谁来与朕说说,一个月前发生的事,为何到今日,才传到朕的耳中?”
作者有话要说: 之前在群里和读者们说过,咱们这篇文有四个男神~
老王、小唐肯定是四个里的两个,苏温允也是其中一个~
so,大宋F4,只剩下最后一个啦,他很早很早就出场过啦~你们猜是谁鸭~
PS:我为隔壁老王打CALL!老王C位出道!
第80章
开平三十年; 二月十一; 大宋皇帝赵辅在朝堂上勃然大怒; 直接罢免了户部右侍郎秦嗣和门下参知政事赵靖的职务。这二人是掌管度支司的官员,两人同时被罢官在家,等待发落; 度支司便没了主心骨。
朝堂上,赵辅毫不客气地将左相纪翁集和右相王诠数落一通。而他罢免的两个官员,一个是王党官员; 一个是纪党中坚; 也大大挫伤了两党的锐气。
次日,赵辅在垂拱殿中; 将几位心腹召了进来。
七八位当朝权臣站在垂拱殿中,等着赵辅说话。
赵辅道:“朕本以为; 重开度支司是件好事,是件方便的事。可如今有人告诉朕; 朕的度支司从根子里头烂透了。朝廷命官死于非命,曝尸荒野,没人替他说一句话; 甚至眼睁睁瞧着他的尸首被野狼啃食!他本是一个县丞; 后来做了度支司的官,他因度支司而死,谁来告诉朕,他是如何死的?”
垂拱殿中,鸦雀无声。
江南广陵府; 也就是后世的扬州。扬州底下一个县的县丞死了,一个不入流的七品小官死了,按理说不该引起如此轰动。可他不仅仅是一个芝麻小官,他更是朝廷命官,他更与如今处在风口浪尖的度支司息息相关。
赵辅因此发作,合情合理。他想做一个明君,怎能容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出现这种事?
刑部尚书耿少云道:“应当派人前往去江南,为圣上分忧,查明真相,还死者清白。”
赵辅:“派谁去?”
耿少云思索片刻,说了几个名字。他将刑部左侍郎派了过去,又安插了几个大理寺的官。这样的队伍合情合理,一般出了这种事,都会由刑部和大理寺同时监管,调查真相,也可以互相监督。
左相纪翁集上前一步,道:“此事与度支司有关,当再派一名户部的官。”
王诠看了纪翁集一眼,默不作声。
此时,户部尚书王溱上前一步,道:“户部金部郎中刘思极可去。”
如此,派去江南的钦差官就这么定下了。
等过了几日,这些官员都收到上头的指令,收拾东西准备去江南时,赵辅站在登仙台的高楼上,远眺整个盛京城。入了夜,楼上风大,大太监季福拿着一件貂裘斗篷,小心翼翼地披在赵辅的肩上。
“官家,可别凉着了。”
赵辅远望漆黑一片的皇城,他皱了皱眉,道:“你可觉得,少了些什么?”
季福看着被月色笼罩的盛京,他眼珠转了转,问道:“官家是觉得,少了什么?”
“他们几个人去广陵府,再加上一个刘思极。还当是再派一个去,才是妥当。”赵辅思索片刻,恍然道:“唐景则哪去了?”
季福心中暗骂,赵辅这皇帝做得也太过分了,看着黑漆漆的盛京城,想的却是十万八千里的东西!他哪里知道赵辅说的是江南钦差的事,还以为他说少了什么,是盛京城少了什么呢!别人是伴君如伴虎,他季福倒了血霉,这是伴君如伴阎王爷!
季福挤出笑容:“陛下既然想唐大人了,明日将唐大人唤来垂拱殿,不就好了?”
赵辅点了点头。
第二日,赵辅真派人去勤政殿找唐慎,然而派去的太监回来后,竟然告诉他:“回圣上的话,唐大人正在盛京贡院,做本次会试的副考官。”
赵辅一愣。
过了片刻,他对身旁的季福道:“唐景则不是三年前才中的探花,如今都当副考官了?”
赵辅派人去打听了下情况,这才知道是徐毖把唐慎派去了会试考场。但这种事岂能瞒得过皇帝?再让手下探听了虚实,赵辅便知道,这事其实是翰林院的周瑾周大学士把唐慎调走的。
“周瑾那老东西,可不是干这种零碎琐事的人。此事,定然是傅希如的主意。好你个傅希如,你学生才当官三年,你就如此迫不及待地让他做这等大事,提拔他?”嘴上这么说,赵辅却笑了。
傅渭整日在家浇花逗鸟,一副不理世事的模样。如今突然为学生开后门,把唐慎塞进会试考场“镀金”,这反而让赵辅更安心了。
“你傅渭也不是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啊!”
唐慎既然正在盛京贡院,没法出来,赵辅就打消了把他扔到江南去的主意。
唐慎站在明远楼上,还不知道自己差点又被皇帝扔进刀山火海。
二月十九,会试三场全部结束。
举人考生们纷纷离开贡院,但考官们却还没有开始批卷。前三天,数千名秀才把考卷誊抄一份,糊名后送到批卷的堂屋里。唐慎等人又开始批阅考卷。等到二月底,一万多份考卷才被批阅完。
由吏部尚书沈运点出本次会试的前三名,考官们才真正卸下了责任。
而这时,一场席卷整个盛京的暴风雨也正式展现在这些考官的面前。
去江南的钦差早就出发了,度支司的几个官员也被皇帝罢免了官职,暂时拘在自家府中,等候发落。唐慎听说了这些事,回到家中,他便来到尚书府,见到了王溱。
唐慎来的时候,王溱正在用晚饭。
见到他,王溱道:“再添一双碗筷。”
管家:“是。”
唐慎坐了下来。
其实唐慎也没吃晚饭,但他此刻心中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心思吃这些东西。他望着这满桌的菜,没动一筷子。
王溱瞧了他一眼,轻轻笑了,声音温和:“既然不动筷子,定然是没有喜欢吃的菜。来人,让厨房再做一道蟹粉狮子头、一道鸡汁煮干丝、一道文思豆腐。”他看向唐慎,“小师弟可喜欢?”
唐慎哑口无言。
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文思豆腐……
三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广陵名菜!
得,王子丰早就知道自己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