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山河不夜天-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慎哑口无言。
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文思豆腐……
三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广陵名菜!
得,王子丰早就知道自己的来意。
唐慎郁闷地拿起筷子,迅速吃完。用完饭,两人用茶水洗手,来到书房。
王溱拂袖沏茶,道:“小师弟有什么想说的,便直接说吧。”
唐慎定了定神,开口道:“广陵一事,师兄早就知晓?”
第一个问题,就让王子丰失笑。他望着唐慎的眼睛,颇有些受伤:“在你心中,我便是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唐慎愣住,他立即解释:“师兄误会了,我并非说那江都县丞的死与师兄有关,而是想问,师兄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
王溱自然知道唐慎并非怀疑他,但望着唐慎焦急关切的目光,他忍不住勾了勾嘴角,给出了一个答案:“上月廿九。”
正月廿九!
这也就是说,广陵府的江都县丞死于正月上旬,半个月后,王溱就知道了这件事。而皇帝却是整整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消息。
果然,这一切都在王党的计划中!
知道这个答案,唐慎之前怀疑的很多事便也有了结论。他道:“我早早便猜想过,王相公提出赋改二十三条,表面上是为了改革赋税制度,其实是在给‘以纸代币’出一个现行的遮蔽伞,悄悄地将‘以纸代币’施行出去。只不过左相定然不会任其发展,所以便重开了度支司,决定插一手。”
王溱倒了一杯茶,悠然地品了一口,静静地望着唐慎:“继续。”
“左相想分一杯羹,王相自然不肯。但左相毕竟掌管朝堂大权,做这样的事不好绕开他,所以去年,师兄在朝堂上,当众同意了左相的建议,重开度支司,分了户部的权。若谨慎行事,畏手畏脚,便难以被抓住把柄;若忍耐不住,提前而动,才能不小心暴露了缺漏。左相重开度支司,确实分了户部的权,但也锋芒毕露,有机会被抓住把柄。”
王溱用悠长的目光凝视着唐慎,看得唐慎心里发毛。
“师兄这样看我作甚?”
王溱:“度支司重开至今,已有半年。小师弟一直有所关注?”
唐慎:“是。”
“为何关注?”
唐慎想了想:“我毕竟算是王党中人,和师兄站在一条船上。这样大的事,我怎能不关心。况且我一直相信师兄,去年夏天我与师兄说了蜀地出现以纸代币的现象,师兄绝对不会把这件事搁置一边,你一定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这一字一句,充满了信任,甚至夹杂了一丝连唐慎自己都没发现的钦佩和敬仰。
他在毫无保留地赞美王溱。
这并非溜须拍马,吹彩虹屁,而是在他心里,他真的认为,王溱有如此大的能力。
这些话说进了王子丰的心中,让他唇边的笑意更加灿烂。
唐慎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推测都说了出来,王溱似有似无地给出了一些肯定。虽说没完全把王党的谋划都交代出去,但唐慎感觉自己已经快要拨开云雾,看清藏在背后的真相。
然而说到现在,最为关键的是,王溱却没说。
唐慎问道:“杀死那位县丞的……究竟是谁?”
王溱打开存放茶叶的茶盒,用手指捻了一些茶叶出来。他将捻出来的茶叶分成三堆,第一堆数量最多,铺成一片,平平的。第二堆虽然少了点,但堆起来,比前一堆高了许多。而第三堆数量上而言是最少的,可它们拥挤地堆在一起,高度极高。
王溱指着这三堆茶叶,道:“以茶叶作为人,以高度作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小师弟觉得,可还形象?”
唐慎立马明白王溱的意思,他点点头。
“自先帝以来,大宋便一直钱荒。缺少青铜白银黄金,缺少能铸造钱财的材料。大宋地域宽广,地大物博,虽说商贸着实繁荣,对钱币数量的要求极高,但也不至于就少了铸造钱币的矿藏。可就是不够,就是钱荒。小师弟可曾想过,这是为何?”
唐慎哪里明白!
“为何?”
“因为,他们藏起了太多的东西!”王溱手指一点,如同钦点江山,狠狠地将第三堆茶叶戳穿,落满一地。
王溱:“便以琅琊王氏为例,世家大族,传承百年,家底丰厚。百年下来,他们藏了太多钱币,藏而不用,便物以稀为贵。这是造成钱荒的原因之一。大宋律例,一千文为一吊,一吊钱可换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即为一两黄金。可这是律例,你若真拿了一万文钱去换一两黄金,那绝绝换不出来。非得再添一千文,才有人愿意去换!黄金最贵,白银次之,最次为铜钱。琅琊王氏,百年前便有藏宝屋一座,内藏多少黄金,唯有每代家主知晓!”
唐慎这才恍然大悟。
按照正常的规定,一千文钱可以换一两白银。但那是规定。别人有白银,他不乐意和你换,那你就换不到!
黄金最值钱,难以贬值;白银其次。
世家大族,名家豪门,藏起了太多的钱,他们不用,便让这些钱越来越贵!
王溱话锋一转,目光冰冷地看向桌上被戳散的第三堆茶叶:“那江都县丞死于何人之手,我并不知晓。但他定然死于这群人之手。以纸代币,是在剥削这群人的利益,为大宋万利,为这些人却万万不利。”
“所以小师弟,你如今知道,他为何而死了么?”
自古改革,向来是阶级斗争。
唐慎心里清楚,他长叹一声:“师兄解疑后,我清楚了。”
王溱笑了:“只要想以纸代币,便一定会出现这样难以解决的纷争。既然左相愿意重开度支司,愿意身先士卒,那便随他去吧。左相大义,高洁无私,愿以身与那些奢靡浪费、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相抗,真是令我等崇尚感叹,力不能及啊!”
唐慎一开始差点被王子丰的话逗笑,但随即他就想到。
等等,你一个琅琊王氏的嫡系公子,带头去反世家,还拿琅琊王氏举例……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第81章
唐慎的眼神太过直白; 王溱瞧自家小师弟竟然压根没一点含蓄的意思; 就差把“师兄你这么造你自己的反真的没问题吗”这话顶在头上。王溱忍不住轻笑一声; 悠然道:“琅琊王氏,从来不是不懂变通之辈。王谢二氏,谢家显露颓势; 王氏如日中天。小师弟,可曾想过为何?”
唐慎沉思半晌,倏然长叹:“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王溱凝视着他; 目光更亮了几分。
唐慎辞别王溱,离开尚书府。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动也!
王子丰以琅琊王氏为例,但他只是说; 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中的代表,却从没说过; 琅琊王氏是害人的刽子手。王氏成家数百年,自有名声起,在惶惶华夏大地上便是第一大族。很早时还没有科举制; 那时的社会等级固化更严重。等后来; 科举制出现,世家的利益被一步步剥夺,于是诸多世家衰败落寞,王氏却依旧屹立至今。
因为王氏改变了自己,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换成其他世家子弟; 他们面对“以纸代币”的改革,深知这件事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如何去做?他们会隐瞒,会故意排斥。但无论是王溱,还是右相王诠,他们选择的都是大力推动。
琅琊子弟,不仅仅为世家做官,更为这个世道而做官。
唐慎想到:“广陵府的世家势力远不如金陵府,可县丞之死出现在广陵,不在金陵……这便是王家的态度吧!”
二月中旬,钦差使团前往江南广陵府,调查度支司案件。
三月末,刑部右侍郎曹会寻写了封折子,命人快马加鞭送往盛京。赵辅看完这封折子后,勃然大怒,命户部尚书王溱与刑部尚书耿少云前往广陵府,督办度支司一案。当日傍晚,两位二品尚书就带着亲信,前往广陵。
勤政殿中,如同往日,并无太大变化,只是赋改的事渐渐被耽搁下来。
赋改二十三条就相当于一个想法,一个思想,度支司是执行它的利器。如今度支司被皇帝罢免,赵靖和秦嗣都被关在家中听候发落,度支司没了人,赋改二十三条也被耽搁了。
谁都知道这项赋改是个好东西,绝无问题,可谁都没法实现它。
四月,幽州一带,辽君犯禁,与宋军发生一些摩擦。
征西元帅李景德大败敌军,捷报在第三日就八百里加急,送到盛京。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决定犒赏三军。等过了几日,详细的军情才被送入勤政殿。唐慎翻阅这些厚厚的军情折子,他看了许久,忽然心中一动。
两日后,唐慎写了封折子,悄悄地递了出去。
不过多时,一个官差在送汤饭时,给唐慎递了张纸条。唐慎看完上面内容,默默将纸条藏入袖中,等到无人的时候,偷偷烧了。晚上下了衙,唐慎走出皇宫,这一次他没有一路向东回家,而是来到了正阳门大街。
正阳门大街上,两侧商铺林立,路上行人匆匆。
唐慎径直地来到细霞楼,这本就是唐家的产业,唐慎从侧门悄悄进去,有人专门替他打掩护。他来到二楼的雅间,推开门后,唐慎立即行了一礼,道:“下官唐慎,见过王相公。”
只见宽敞整洁的屋子内,坐在上座之人,正是当朝右相王诠!
王诠年愈五十,却已两鬓花白。他蓄了极长的的胡子,身形清癯,俨然一副两袖清风的文臣形象。王诠与王溱长得并不相似,但二人举止投足间都有种难以模仿的世家子弟风范。此刻王诠端坐在堂屋中,他看着态度恭敬的唐慎,笑道:“都是自家人,便过来吧。”
“是。”
这是唐慎第一次与右相正式接触。
在这朝堂上,有诸多派系。百官派系并没有必然的敌党,每个间都有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唐慎之所以算是半个王党,是因为他和王溱是一党人,但他不能算是右相一派的人。
王诠和王溱是亲叔侄,但两人各自为政。
比起王党身份,王溱更像一个皇党,他所忠心的、效力的,只是皇帝一个人。他是赵辅的心腹。
因为王溱是个皇党,唐慎与他一派,自然也被归于皇党派系。当然,这个派系也十分复杂。苏温允是皇党中人,可苏温允和王子丰向来不大对付,他与唐慎也不大对付。
赵辅权衡百官的帝王之道,复杂从深。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摆出了这样一副朝堂政局,寻常人看,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但细细品究,却令人头皮发麻。
雅间内,桌上摆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拨霞供,但王诠却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二人坐在一旁,王诠道:“为何将那封折子给我?”
唐慎默了默,道:“师兄不在,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给王相公。”
王诠笑了:“你对子丰倒是无比信任。”
唐慎没吭声,他心道:我信任王子丰不错,但我不信任你。只是权衡之后,选择将这封折子给你。
正如王子丰所说,谢家早已衰败,王氏依旧鼎盛。他相信王氏子弟,所以他将这封折子给了王诠。
王诠定定望着唐慎,仿佛要从他脸上看出一朵花。许久,这位当朝权臣笑了声,起身道:“听傅希如说过,他虽是你的先生,却从未教过你一天课,将你托付给了子丰。如今看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唐慎这下真的有点惶恐:“王相公过誉了。”
竟然说他比王子丰强,唐慎还是有点心虚的。他家师兄脾气古怪,唐慎至今没摸清楚王溱的心思。万一王子丰听说了王诠夸唐慎胜过自己,嫉妒生气了,那可怎么办。
王诠笑道:“今日便到此吧。”
话毕,王诠起身离开。
桌上的拨霞供压根没动过一筷子,等王诠走了,唐慎才松了口气,叫来陆掌柜和唐璜一起吃火锅。
唐璜见到这一大桌的菜都没吃,惊讶道:“这可是咱们精心挑选的最新鲜的菜,哥,你们怎么一口没吃?可好吃了!”
唐慎调侃道:“你心里就想着吃。”
唐璜撇撇嘴,理直气壮:“民以食为天!”
唐慎感慨道:“民以食为天?这话说的真好啊。”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唐璜哪里知道,刚才待在这间屋子里的是当朝右相王诠!她又哪里知道,刚刚在这屋子里讨论的,便是真正的让更多百姓能吃上饭的事情!
王诠是如何操作的,唐慎并不知道。
开平三十年,西北大捷,辽人的锐气被狠狠挫伤。赵辅大喜,犒赏三军。户部左侍郎徐令厚进谏,说寻常犒赏军兵,旅途多损耗,往往见效不佳。如今户部尚书王溱不在盛京,户部右侍郎秦嗣又被软禁,徐令厚便主动提出在西北设立银引司,专管军兵一事。
赵辅应允。
等到五月,王溱等人回京。广陵府的度支司一案正式了结,大理寺抓了一些官,刑部也抓了一些人。
赵辅痛心疾首地说道:“太祖废除三司,尔等真以为,仅仅是为了削减相权?”
开平皇帝向来是个喜欢暗示的皇帝,他从没说过这么直白的话。他如今这么说,垂拱殿中,权臣们齐刷刷作揖行礼。要不是大宋的官员不用跪皇帝,不用怀疑,现在应该是扑腾跪了一地。
赵辅叹气道:“众卿不明白太祖的良苦用心啊!”
五月,赵辅废除了度支司。这个刚刚被重立不到一年的部门,就这样被轻松废除了。
中书参知政事赵靖因督管不力,被贬谪到湖西,任秦州四品府尹。户部右侍郎秦嗣也因监察不力,被贬谪到柳州,做了节度使。二人接到圣旨后,皆没有机会再次面圣。
赵靖和秦嗣接了圣旨,两人都茫然地看着天空。
次日,赵靖来到左相府,拜见了自己的老师。
左相纪翁集出身寒门,他现在虽然贵为左相,可那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他接待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桌上摆的菜是左相夫人亲手做的,菜是野菜,也只有两荤两素。
赵靖见到左相,两眼含泪,直接跪下:“学生对不住先生!”
纪翁集虚扶住他,没让他真的两膝跪地。纪翁集道:“伯安哪里对不住为师了,先来吃菜吧,莫要哭哭啼啼的。虽说这只是些野菜,但你去了秦州,或许连这些野菜都吃不到了。”
秦州自古乃荒凉之地,赵靖这一去,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
赵靖哪里吃得下饭,他哽咽着嗓子:“学生做事不力,还连累先生,被陛下当庭斥责。”
纪翁集笑道:“不是你做事不力,是我想错了。我本以为王诠推动赋改一事,为的是他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横插一手,重开了度支司。如今一年过去,再回首相望,是我小瞧了他王德占,我狭隘了,此事上,我不如他的气度!”
赵靖不解道:“先生?”
“王诠要做的事,这些月来,我渐渐有些看懂了。他若真的做成了,那是件好事,是件大事。如今他再在西北设立银引司,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却再也没有能力插一手了。”
赵靖自责道:“是学生没有办好事。”
纪翁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赵靖茫然不解。
纪翁集吃了口菜,筷子虚浮着指向北方。那是大宋皇宫的方向。“你瞧如今,老夫最得意的门生被贬谪去了秦州,左相一派势头大减。皇帝终于该安心了吧?”
赵靖想了许久,将过去这一年的所见所闻都细细回忆了一遍。
赵靖骤然浑身一凉,接着是一腔热血从胸中喷涌而出。他是纪翁集的得意门生,自然不蠢,他如今真的也明白了。
赵靖起身作揖:“先生大义,学生明白了!”
纪翁集悠然一笑:“吃菜!”
第82章
与其他丞相府邸相比; 左相府真算得上寒酸。
师生二人用过饭后; 两人用湿布擦净了手; 来到纪翁集的书斋。
门刚一开,陈旧的纸墨气息扑面而来。纪翁集进去书斋,取了几本书; 递给赵靖。赵靖双手接过这些书。
纪翁集:“秦州道路崎岖,山峦叠嶂,再相见也不知何年。你在那儿多读些书; 待以后回京时; 与为师再说说。”
赵靖:“学生知道了。”
送了一些书,师生二人就此告别。
赵靖深深作揖; 双手高举:“愿与先生,再会盛京。”
纪翁集笑道:“去吧。”
赵靖转身离开; 再没回头。当日下午,一辆轻便的马车携着几箱子书; 离开了盛京。到了傍晚时,户部右侍郎府门口,几辆马车也装载着衣装行囊; 出了城。往城外走了大约十里路; 到了十里亭旁,户部右侍郎秦嗣掀开车帘,双眼一亮,命令车夫停车。
马车停下了,穿着便装的秦嗣快步走到十里亭; 行礼道:“罪官秦嗣,见过尚书大人。”
只见黄沙漫天,悠悠古道上,这座小巧简陋的亭子里,等候秦嗣已久的人正是王溱。
王溱上下望了望,语气温和:“秦大人清减许多。”
秦嗣心里发苦。
自年初广陵府出了事,他就被皇帝软禁在府中,到现在已经快有半年。再好的人,也会日渐消瘦,愁绪绵延。秦嗣道:“罪官有愧于尚书大人,未曾办好度支司和户部的差事。”
王溱诧异道:“你没有办好吗?”
“大人?”
“每逢晴天朗空前,总是会见乌云蔽日,大雨磅礴。然雨后天霁,日头总是会比雨前更加的好。难道秦大人不是这般以为的?”
秦嗣神色复杂,最后长叹一声,道:“是。”
王溱笑而不语。
王诠以赋改二十三条为幌子,想要暗中推行“以纸代币”,瞒住世家大族的耳目。然而这条路失败了,被堵死了。去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是赵靖还是秦嗣,都被牵连,贬谪到异地。
度支司的事办好了是天大的好事,这点秦嗣知道。但好事背后总是夹杂风险,他知道他是在为王诠、为王溱做事。只是在这一次的两党纷争中,他与赵靖都失败了,如今是两败俱伤。但秦嗣心中还抱有希望,所以在城外送客的十里亭处,他饱含期待地往外一看。
果然,他看到了王溱!
秦嗣默不作声,他在等,等王溱给他一个交代。
而王溱也没有让他失望。
“听闻于德最喜欢吃采祁斋的点心,采祁斋只在盛京有店,在外别无分号。若是再不能吃到,岂不抱憾终身。”
秦嗣双眼发亮:“大人……”
王溱笑道:“既然喜欢,那便多吃一些吧。”
夕阳西下,皓月东升。
王溱与小厮站在十里亭中,目送三辆马车载着一个秦于德,离开了盛京。秦嗣坐在马车中,手里拿着王溱送他的采祁斋点心。他打开匣子吃了一个,秦夫人惊讶道:“夫君不是向来不喜欢吃这些面点甜食?”
秦嗣放声大笑:“夫人此言差矣,从今往后,我秦于德就喜欢吃了!”
两党相争,各有得失,但度支司经此一役后,是真的再没了重开的可能。
赵辅曾经在垂拱殿中斥责当朝权臣,质问他们真的以为太祖废除三司,只是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王权?在场所有高官鸦雀无声,没人回答他的话。当时在场的除了皇帝和一二品的大官外,还有一个起居郎、一个起居舍人。
只可惜这二人生性愚钝,虽说一腔忠心,但面对这种事,向来闭上耳朵,不敢听不敢想。
这话在许久后,被王溱当作玩笑话,说与唐慎听。
唐慎差点笑出声。
太祖?
太祖就是一个莽夫!
从战场上夺得江山的粗人将军!
太祖废除三司除了削弱相权,还能干吗?难道他还能想出更多的弯弯绕绕?
赵辅借用太祖这张虎皮,堵住了四位相公的嘴,让他们再也不敢提重开三司的事。度支司一事过后,只见纪党、王党纷纷有损,唯有赵辅一人,稳坐钓鱼台,看着自己的这堆臣子争相夺利。
但真的只有皇帝一人得利?
赵靖被贬,纪翁集在朝中失去一大助力,赵辅却对他更加放心。
秦嗣被贬,王溱少了一个得力部下,赵辅新任用的户部右侍郎是左丞陈凌海的人。可除此以外,王溱没有在其中受到任何牵连,赵辅反而将银引司的事全权交托给他,对他更加器重。
西北新设立的银引司,主要管的是军饷、军粮的事。
四月,唐慎私下给王诠递了折子,没过几日,王诠就写了一封奏折,送到皇帝面前。赵辅原本都对“以纸代币”的事灰心丧气了,这几日他心情一直不大好。
赵辅今年已过六十,他继位三十年来,也做过许多大事。比如开平十年,他与辽国开战,两国签订和平协约;比如开平十七年,赵辅派人治理黄河,大大降低了水患风险。再说近的,前两年赵辅派人去修三条通往北方的官道,这件事放到百年后,也是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明君,赵辅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名垂千古。
但若是做成了“以纸代币”的大事,他更能成为悠悠千载来,盛名最响亮的帝王之一。
然而王诠给他画了个大饼,说什么以赋改二十三条为遮掩,施行“以纸代币”。结果呢?纪翁集加上王诠,两个当朝宰相都没能做成这件事!如今王诠又跟他说,皇上咱们不从赋改走,咱们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