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科学发展观-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寿瑛看向一圈兄弟姐妹,只犹豫了一下,还是站起来开口道:“想做父皇这样的好帝君。”
  这话一出,小孩儿们哄堂大笑,朱载基就差到地上打滚了。
  虞璁愣了半天,心想这闺女到九月才满四岁吧,还真是童言无忌啊。
  “这话,是你自己想的吗?”
  朱寿瑛扬起头来,完全没有被大家取笑的羞怯,而是看着虞璁的眼睛道:“宫里们的公公婢女都在说,父皇福泽绵长,庇佑大明——媖儿也想如此!”
  还没等虞璁想好该怎么回答她,朱福媛反而抢先一句道:“做皇帝也肯定是我来做!”
  得亏黄公公去东殿了,这屋子里暂时只有他们一家人没有外臣。
  不然这些话到了旁人的耳朵里,不知道会被传成什么样。
  “儿臣吃得苦,有耐心,什么事都肯比姐姐多用几分心,”朱福媛不依不饶道:“就算要当皇帝,也肯定做的比姐姐好!”
  朱寿瑛噗嗤一笑,直接伸手捏了捏她的脸。
  旁边的老四朱载圳慢悠悠道:“这话要是让端妃娘娘听见,恐怕你们两又得一个星期吃不到糖了。”
  朱载基挥了挥手道:“没事!大哥这有糖!”
  虞璁被小孩们吵得头脑发昏,只拍了拍桌子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又开口道:“如今父皇要开小课堂,由刚才你们见过的徐渭哥哥教你们数理——文藻之事自然还是会给你们分配不同的先生。”
  “有谁想以后跟着叡哥哥每天过来听课的?”
  寂静之中,只有两个人举起了手。
  老四和二公主。
  虞璁看向朱寿瑛,那小女孩依旧两眼清明的坐在那里,完全没有举手的意思。
  他扬起笑容,慢悠悠道:“好,就这么定了。”


第106章 
  大学是七月一日开学的。
  预计在十二月末迎来一次期末考试; 然后开始放寒假。
  徐渭自然要去理工科大学读书,胡宗宪在京中呆了接近两年; 手头略有些积蓄; 给他安排了一辆独用的马车; 方便他出入宫城和去学校读书。
  这理工大学讲解的不仅仅是数理知识,还会把工部各方面的进展集结成书; 再同他们结合实际的讲述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动向。
  两个大学都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在没有通过三关考核前不会透露更多方面有关新工程的动向; 同时考虑到用人的需要和工部内部的选拔,赵璜还联手杨慎安排了细密周到的实习方案——当然这些观念都是皇上给予的,也足够有用。
  严世藩作为四品承学监,如今还在协调整个大学开学的运转; 虽然能忙里偷闲找时间去投喂虞鹤; 可平日其实连出门应酬的空都没有。
  虞璁成功的把朝廷上下都投入了现代外企般的高密度工作强度中,当然绩效工资也嗖嗖的在给出各种好处。
  徐渭的课程渐渐从一日一上,到隔日一上; 三个孩子都来得颇勤,基本上不出什么乱子。
  老四平时喜欢刨根问底,老二沉静矜持; 二公主虽然从前学的少,但是回宫了就继续找婢女补课; 以惊人的速度在追上两个哥哥的进度。
  徐渭本身年纪不大,只是在这方面颇有天赋而已。
  当初他选择考理科,就是因为父亲那边说了有关江浙考场舞弊的种种恶端; 于是自己央仆人买了书,花了两年的时间弃文从理,相当顺利的就考进了京城。
  眼看着七夕要到了,家家在庭院楼台上设瓜果酒肴,市面上出现许多土木塑造的孩童像,也为了图个彩头。
  刚好这一天没有课,胡宗宪就问徐渭要不要一起出去逛逛。
  碰巧徐渭得了圣诏要入宫述职,想了想还是问了下虞璁,是否可以带二皇子出宫看看。
  虞璁仔细一琢磨,自家孩子除了寿媖当初乱来出了宫之外,好像还没谁出去玩过,正好壡儿之前下棋有功,也该放出去透透气。
  他安排了几个精锐的暗卫跟着,让胡宗宪带着这两小孩去内城各处看看热闹。
  朱载壡在听到旨意之后惊讶了好一会,他被锁在这宫城之中,可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
  走出西殿的时候,徐渭笑盈盈的候在门外,开口道:“殿下,这可是微臣讨来的好处。”
  朱载壡抿唇一笑,点头道:“谢了。”
  如今的京城每逢节庆,更是处处张灯结彩、彩绣辉煌。
  除了看惯如此繁华的胡宗宪之外,另外两人皆是一脸的惊愕。
  徐渭出身官宦之家,也见惯了繁华的街市。
  可是如今的京城高楼云立,听说还有中央公园正在修建之中,处处房舍气派恢弘,游人穿纱披罗,竟无破落之象。
  而朱载壡更多的,是在惊叹外面的世界。
  他身上的沉稳气质,是跟着母妃的言传身教学来的,但到底年纪轻见的东西少,如今看着如此宽广的新世界,竟生出几分恋恋不舍的情节来。
  “我知道壡儿想看什么。”徐渭眯眸一笑,唤了车夫道:“去理工大学吧。”
  他们私下相处的时候,早已互相亲近如兄弟,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也不用顾忌那些繁文缛节。
  这街市上买的琉璃灯红泥偶,都是些寻常的玩意儿。
  这一次趁着七夕节接皇子出来,还是为了带他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
  由于位置稍远,马车加快了速度,略有些颠簸。
  朱载壡抓紧了徐渭的衣角,好奇道:“文长哥哥在大学里,是什么感觉?”
  “只觉得时间不够用。”徐渭看着窗外的风景,感叹道:“无论是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籍,还是实验楼里可以观摩甚至参与的试验项目,有无数的事情想要做,恨不得就睡在那里。”
  胡宗宪噗嗤一笑道:“不如我来做侍读,你就安心睡大学学舍里罢了。”
  “那可不行,”徐渭瞪了他一眼道:“你又不是学理的,别把壡儿教到歧路上去了。”
  迎面而来的,就是圆弧状作飞翼展开的大门。
  杨慎亲笔的‘皇家理工大学’六个字遒劲有力,被烫了金立在高处。
  马车夫按着规矩在门口停好,朱载壡怯生生的下了车。
  “这里——竟如宫城般恢弘!”
  “听汝贞兄说,理工和医科大学合起来,接近禁城八成大小。”徐渭给门卫递了名牌,又给他看了眼宫里特批的红印,才把那两人也带了进去。
  如今正是初夏,随意抬眸都可瞥见穿庭飞花之景。
  遥远处可见蔚蓝的海子,还在泛着晴日的光芒。
  而近处有象牙白的高楼林立,广场高柱上雕砌着流云飞鸾,还有莲池散步,蛱蝶相逐。
  “这些,都是在父皇的鼓励下建成的?”
  朱载壡看着广场上散步诵书的士子,心里有温热的情感流淌出来。
  徐渭站在莲池边,慢慢道:“你的父皇,是很了不起的人。”
  “他改变了整个北平城,还会改变整个国家。”
  朱载壡看向远处如炉鼎般形状的图书馆,喃喃道:“改变?”
  “嗯。”
  徐渭摸了摸他的头,牵着他继续往前慢慢走。
  胡宗宪也是头一次来这散步,全程都目不暇接。
  “听我父亲说,北平在五年前,都不是这般模样。”
  “民生凋敝,流难之人接近十几万,别说这样精致恢弘的校舍——就是能苟活下来的人,也没有多少。”
  “你父皇夺回了他们的田舍,肃清了那些贪腐的藩王和官宦,将整个大明朝从风雨飘摇中拉了回来,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徐渭知道这弟弟出身金玉之家,怕是不识穷苦,之苦笑道:“在三四年前,这京城里头,没几个人吃的起馒头和馍馍。”
  “馒头都吃不起吗?”朱载壡惊讶道:“那他们吃什么?稀饭?”
  “若是没有稀饭,就去捡些泔水般的东西,或者刨些野菜叶子果腹。”徐渭顿了一下,又道:“等哪日你离了京城,去更远的世界看看,就知道什么是穷苦了。”
  朱载壡任由他牵着手,信赖的抬头问道:“难道京城之外的人,就不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不,他们穿着破布烂袄,冬天脚指头都可以冻掉。”
  胡宗宪安静的听着他们的交谈,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殿下,如今有此繁华盛景的,唯北平苏杭,其他地方……还都在凄风苦雨之中。”
  朱载壡怔怔的点了点头,开口道:“我会去看看的。”
  另一头,虞璁打了个喷嚏,看向陆炳道:“上次去医院,我总感觉那几层楼设计的没什么问题,可哪里怪怪的。”
  中央医院是将太医院的旧部分了一半过去,之后会陆续安排通过多重考试的医生进去济世救人。
  十三分科不变,不设药房任民间市场自由竞争,但也设立专家号和普通号,来分流贫富,不至于全堵在一起。
  两人先前乔装打扮,去了趟医院到处转转,先是检查了防火和逃生措施,又看了下问诊的平台,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
  “是缺了些什么。”陆炳沉思道:“若有妇人急产,又或者突遇什么刀伤火灼,来不及挂号施治——稍有耽误,恐怕就是一条性命。”
  皇帝愣了半天,一拍脑袋道:“黄公公,叫崔太医过来!”
  他怎么就忘了急诊科呢!难怪觉得哪里不对劲!
  崔太医过来的时候,笑的满面春风:“皇上——大成了!”
  “什么大成了?”虞璁愣了下,皱眉道:“这中央医院还差点东西,需要补上!”
  “是牛痘大成了啊!陛下!”崔太医这时候也顾不上礼数了,深深作揖道:“如今整个太医院的人都施种过牛痘,而且效果彰著,非同一般!”
  虞璁愣了下,终于想起来某个被自己忘了许久的东西。
  天花现在能被预防了?!
  “你们试验了多久?”
  “已经三年了!”崔太医笑的皱纹都堆在了一处,就差喷唾沫星子了:“不仅如此,臣等还派人去疫区试探,连着三四次,二十多个被施种过牛痘的,都全须全尾的回来了!”
  竟有如此好事!
  虞璁吩咐黄公公先记下急诊科的事情,又看向崔太医道:“可打算在京城全区施种?”
  “此事在掌握要领之后,效率极高!”崔太医摸了把胡子,点头道:“臣以为可以如此!”
  在晚清时期,民间还有痘师局这样的存在。
  没有官方监管,没有朝廷把关,完全是靠那些从澳门进入内地的洋人垄断抬价,来给民间的百姓们种痘。
  而现在,还是大明朝的时候,这种痘的技艺就已成熟稳妥,怎能说不是一件大好事!
  “万岁爷请看,”崔太医撸起袖子,给他看自己胳膊上圆圆的痘印:“只需用薄利小刀割开一点,再以痘浆点入,须令自干,三四日后就会起泡发浆,数日后就会结痂脱落。”
  虞璁沉吟片刻,突然开口道:“给朕试试。”
  他要自己用过了,才肯放心给孩子们下种。
  他扭头看向陆炳,略有些忐忑道:“我怕疼……你能帮我捂下眼睛么?”
  陆炳轻轻应了一声,开口道:“要不……让微臣先试试?”
  崔太医笑道:“已经累计给一百有余的人施种过了,陛下放心吧。”
  虞璁点了点头,坚定道:“来,陆大人,给朕把眼睛捂上。”


第107章 
  待种痘之后; 崔太医行礼告辞,独留君臣二人在乾清殿中。
  “今日过来; 是有要事相禀。”
  陆炳在确定小皇帝终于感觉好点以后; 才继续道:“如今发改委得了经部批下来的资金; 准备择定三城之一进行改革。”
  虞璁想了想道:“女真蒙古那边怎样了?”
  似乎是早料到他会问这个,陆炳取出两个卷轴; 将誊画干净的表格展开给他看。
  每个卷轴上有四个表格,分别记载了人口、经济发展速度、配合度及税收情况等详细信息。
  之前徽浙晋都有不少商人前往北京; 再被集车发向时欣城。
  他们将传达中原大地的特色文化,并且辅助女真族开创一个全新的港口城市。
  足够丰厚的税收奖励,和足够宽松的海关政策,已经让这些中上层的商人蠢蠢欲动; 以至于肯放下从前的小产业; 来这土地上再次施展手脚。
  朝廷也非常地道的派遣了一千余名工匠前去辅助建成,剩下的就看女真族那边的情况了。
  “至于蒙古……”陆炳失笑道:“前几日还有信件传达过来,以示抗议。”
  “抗议什么?”虞璁挑了串葡萄慢悠悠吃着; 吮了下指尖清甜的汁液抬眸道:“总不会是出了乱子吧。”
  陆炳的目光落在他唇侧白净的指尖上,只沉默了一刻才移开视线,继续道:“之前挑定的那两族首领都是甩手掌柜; 只管收钱不管建设。”
  正因如此,在唐顺之、毛伯温等能臣的建设下; 草原被迅速的用防风林和草方格划分了两大区块,开始系统性的轮牧和调整。
  而且之前明军开发出来的青贮黄贮饲料技术,几乎是开创性的让大量牧草得以存储和升级; 以至于他们养出来的牛羊都膘肥体圆,到了冬天也毫无压力。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他们还在冬季借了附近两族大量发酵完成的上好饲料——当然人家肯定是不会还的。
  在此期间,白灾黄灾都有肆掠,其他几族都或多或少有些损失,等春天各族借着节日的名号相聚,这才看出来试点改革的两族发展的有多迅速。
  他们的牛羊体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而且还有吃不完的新鲜蔬果,那都是明朝作为嘉奖定期送过来的。
  ——不干了!老子也要这么多的好处!
  ——凭什么俺弟弟有这些,俺没有?!
  ——就两个名额怎么够啊,这还这么多人呢你忍心让他们都饿死吗!
  “唐荆川写信跟我说,他们其他几族还有人试图盗窃制造饲料的技术,可惜这些人连泡菜都不会做,更别说黄贮牧草了。”陆炳示意他看那两组直线上升的发展数据,低头一笑道:“陛下以为,是开放,还是不开放?”
  “不开放更多的名额,”虞璁抬手剥了葡萄喂给他:“这样等三五年以后,恐怕配合度会有惊人的表现。”
  他的手指随着葡萄一起喂进他的唇里,让陆炳眼神一动,只握了他的手腕浅浅的亲了一下,继续开口道:“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
  “可能会出。”虞璁低头擦净指尖,不紧不慢道:“这两三年里,如果看见邻家亲戚发展的如火如荼,有些耐不住性子的,恐怕就会随便找借口找茬了。”
  他要的,不是蒙古如何发展的蒸蒸日上,而是这个民族,要衰落到足够疲颓的状态,被大明朝完全的征服。
  “既然蒙古与女真情况都不错,那边再催名额就随便找借口回绝掉。”虞璁收好了两大卷轴,抬眸道:“你说的试点城市,是什么意思?”
  “如今国家经费充足,人口也在迅速发展。”
  陆炳唤来虞鹤,让他把全国地图抱过来,直接在玉阶之下展开,让他看清楚整个中原大地的城市分布:“如今发改委内部开会,一共划了四个地方。”
  大同、杭州、天津、苏州。
  “南京作为旧都,仍然保留宫城和旧制,臣等担心把南京发展壮大之后……有隐患。”
  陆炳的话没有说完,但是虞璁已经听懂了他的意思。
  南京不能发展的原因,很简单。
  这个城市拥有相当不错的地理位置,港口条件也很不错。
  可是他作为曾经的旧都,保留了六部和宫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差一个皇帝了。
  如果南京发展到如今北平城的状态,政治上又出现什么动乱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分裂。
  虞璁垂眸看了许久,问道:“为什么会有大同?”
  “因为交通政策是联通西北和东北,有天然的基础——赵尚书那边已经开启了修阔路通山道的计划,将来还会有大量的固定车辆往来。”
  晋商如果发展壮大,同样可以为国家带来客观的税收。
  而且……山西那里,有煤。
  现在边患已除,国防巩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患。
  皇帝接过白玉杖,立在长卷地图旁看了许久,突然点了一个地方,开口道:“这里呢?”
  “这里?”陆炳皱眉凝神看了一刻,问道:“松江?”
  “嗯。”虞璁握紧手杖,垂眸道:“苏杭虽然城市发达,而且人口云集——可是徽商浙商已成气候,再纵容他们肆意发展下去,恐怕会更加势力虬结,难以管理。”
  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地的政府力量都不能奈何他们几分。
  陆炳看了眼附近的河流山海,思索道:“松江此地临河傍海,水运自然便利,不过……”
  “一定要有配套的政策。”
  光有漂亮的海关和税收优惠可不行,等级制的个人所得和商业税也要一并发展。
  “这样,”虞璁深呼吸道:“你把这个地方告诉王老爷子,让他暂时把手头忙得事情跟其他几个阁臣分一分,重点来看大同与松江两地的改革。”
  “同时改革两地吗?”陆炳想了想道:“不是不成,只是经费恐怕……”
  “不要紧,”虞璁淡定道:“之前第一轮改革商税要求在嘉靖十二年前收缴清楚,现在还剩半年不到,国库已经充的都要扩建新库了。”
  大胆干,徐阶他不批你经费朕就去亲自削他。
  陆炳噗嗤一笑,点了点头。
  沈如婉最终还是决定去理工大学里呆几年。
  一方面确实需要借阅大量的书籍,另一方面……她总觉得,这些数理之论,虽然与治国心术无关,日后却也总会派上用场。
  而她是这大学之中唯二的女学士。
  第一批大学统共有近两百人入学,相比于从前的科举,现在扩招的名额增多,同时还有之前国子监里的贡生跟着来学习研究。
  整个大学放眼望去,男女老幼都有,只是女性相对而言少一些。
  不过有陛下的圣训在那,也没人敢发出什么不敬之语——陛下说要拔舌头,那可能是真的会拔舌头,没人敢冒这个险。
  但是,哪怕她穿着的再简朴不起眼,也会有无数人闻名而来——毕竟之前的种种传说,都实在是太令人浮想联翩了。
  这年代大家都信鬼神,何况这中了科举寻仙考双试第一的大才女,之前有仙姑下凡的传闻,别说是那些小心翼翼的士子了,任教的老先生们都会忍不住多看她两眼。
  得亏纱帽可以掩饰自己的神情目光,不然沈如婉平时上课都觉得不自在。
  她从藏书楼里顺着旋转楼梯走了下来,还没等站稳,便瞥见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先生在旁边等着她。
  在这里,所有的讲师都有朝廷特制的朱玄袍,上面按职称绣不同的纹饰,作区别之用。
  沈如婉平日好学多问,基本上都认识这理工大学里所有的老师,此刻见了这老先生一面,竟然反应不过来他是谁。
  “请问,是沈姑娘吗?”老先生摸了把胡子,笑呵呵道:“可否去前方茶社一叙?”
  沈如婉又看了眼他袍子上的兰草纹饰,点了点头。
  “在下李言闻,号月池。”他要了一壶龙井茶,淡淡道:“从前是太医院吏目,如今被调遣过来做医科大学的讲师。”
  沈如婉客气的跟他寒暄了一刻,提问道:“请问先生与不才素不相识,是有什么事吗?”
  “不错。”李言闻虽然年纪不算非常老,可是明显操劳过度,脸上皱纹纵横,皮肤粗糙。
  他缓缓起身,对着沈如婉作了个揖道:“近期医科大学将进行修书编撰,老臣想恳请沈姑娘向陛下相荐犬子,让他也参与其中,哪怕只打个下手也好。”
  “令郎没有参加寻仙考吗?”沈如婉好奇道:“他也很喜欢行医救人?”
  “确实如此,”李言闻叹息道:“他落榜两次了,恐怕是因为年仅十四,对改革之论又一窍不通。”
  沈如婉心里多了几分不放心,已经有了回绝之意。
  “爱子名唤李时珍,已经在门外候着了。”老先生抬起眼眸,露出恳求的神情:“可否请姑娘见一见?”


第108章 
  沈如婉思忖片刻; 那李大人也不急,只静静地等她决定。
  “见一面吧。”她叹了口气; 终于让步道:“我见一面看看。”
  “进来。”
  木门传来两声轻叩; 一个少年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那男孩只有十四岁; 干瘦而沉默,也不肯抬头看她。
  但是手中却捏着两三本册子。
  “还不见过沈天师!”李言闻喝道:“越发没规矩了!”
  沈如婉制止了他继续训斥下去; 低头看向他手中的册子:“这是什么?”
  “《脉考》与《脉学》。”那少年低着头闷闷道:“见过天师。”
  “这是你自己写的?”
  “嗯。”
  “都是些不成气候的梦呓之语,”李言闻无奈道:“这孩子太执拗了; 带这种东西来见您,还不如拿几本文章有用!”
  沈如婉皱眉想了想道:“为什么不让他参加杏林测?”
  李言闻叹息道:“杏林测要等明年了,有年岁限制。”
  她想了想道:“李时珍是什么时候跟着你学医的?”
  “四岁。”李言闻知道这孩子闷得慌,这时候屁都放不出来; 忙不迭开口道:“让他去写文章什么的; 虽然也有点出息,可这孩子天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