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给大明朝拉动GDP了呢!
  他兴冲冲地吩吩人赁院子、备办书籍,到木匠那里打梯形书柜、收书箱、长桌长椅、衣箱帽架,挑本分勤恳的小生意人在图书馆里开店。
  也不只要做这些准备。
  要建个图书馆,供那么多人在里面读书,也不是自己掏点儿钱就能干的,还必须向当地官府报备。他在迁安建馆时是得了戚县令大力支持,办成了公立图书馆的,如今要建也得跟顺天、应天两地官府报备一下,最好还要找几位朝中大员撑腰。
  崔燮认得的大佬不少,可自己身份太低,别人不一定要关照他,还是请老师出手帮忙更安心。他做好了建馆计划和预算,便带去了学士府,请恩师李学士审阅这计划。
  李东阳看得眼前一亮,抖着计划书问他:“这状元馆就和你在迁安建的那个藏书馆一样,可供贫苦学子、普通百姓随意供阅书籍?”
  崔燮点了点头,微微弯着身子答道:“和迁安那个不全相同。那是戚县令所建,算是县产,我不过捐了个院子,这回却打算自己独力建成,要冠个状元馆之名。”
  李老师看着预算上上千两的银子,问道:“两京齐建此馆,花费可是不少,你手上的银子还够么?若有不足,我帮你找人要银子,老师也有几位颇有家产的亲友,这等造福天下士子的事,用不着和他们客气。”
  老师在家守了一年孝,倒是越来越有台阁大佬的风范了……
  崔燮心下暗暗感叹,笑着说:“我原是想自己投银子建馆,就取名叫作状元馆,请翰林院几位状元前辈题词奠基,也算是给进去的人搏个好意头。若是请众人捐资立馆,那题状元就不合适了,索性请先生替我取个文雅的名字吧?”
  李东阳笑道:“改什么名字,只在院内竖个石碑记上咱们建馆的始末,碑上加他们一个名字就行了!我看状元馆这名字都不够合你这建馆人的身份,索性不如叫两元馆,叫徐学士给你题个匾挂上。你是会试、殿试两元,挂在牌子上给那些后辈书生看看,岂不更能激励他们读书上进?”
  不要!两元绝对不行,听着跟学校门口的两元店似的,太丢脸了!
  崔燮急轻摇头,轻咳了几声才说:“既然恩师不取名,那就还是叫状元馆好。就在南北两京各建一座——两京有国子监,读书人最多,先方便两京学子看上书,别处恐怕也有人看出好来,彷着建了。”
  迁安毕竟是个偏僻县城,就是建了再大的图书馆,放到整个大明也没什么示范效应。两京就不一样了,朝廷官员、南北方士子都聚集此处,图书馆的好处一旦显示出来,说不定就有人跟着修建,甚或是朝廷出资建馆,叫更多人有机会识字看书。
  那就还该在馆里放些《居家事类大全》《考工记》《齐民要术》之类的实用书籍,若是百姓能照着农书耕作养殖,或许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崔燮默默思索着,李东阳也不催他,等他回过神来才说:“你这份文书我留下,回头帮你写几封信讨要银子,什么时候你那状元馆建成,也带兆先儿进去看看。他去岁年底便已出孝,却为我的缘故拘束在府里,怕是寂寞得很了。”
  崔燮看了一眼师弟的院子,应了下来:“若师弟读书不忙,也可到我家住住。我家见有两个弟弟两个弟子,平常除了读书,早晚还要跑步、练武,兆先师弟跟他们一道练练,对身子也好。”
  李老师笑道:“你还是这么细心。不过今年已改元弘治元年,马上要修实录了,你必定是没工夫带这么多孩子的,就先不叫他去打搅你了。其实兆先这一年多身子已经好了许多,我还带着他练你那呼吸功法,不说他小儿家,连我都觉得精神健旺许多。”
  崔燮听见“实录”二字,不由想起封印前翻找出来的铺天盖地的般起居注与诏、诰、赦、制、册文、谕、书、令、章、表、议、疏、封事、奏、状、记……不由得轻轻打了个寒战,揉着额头叹道:“那这藏书馆弟子就全托付恩师了。如今元宵假不剩几天,我还是回去再安排安排家人去江南的事。”
  元宵前后虽有十天长假,不仔细俭省着过也就似流水似的过去了。崔燮意识到上班之后再不会有好日子,便抓紧这元宵长假最后的工夫,请锦衣卫谢大人一起趁夜走百病、看百戏杂耍、新出的盗版锦衣卫杂剧、到各大佛寺烧香许愿吃素斋。
  到正月廿一,元宵假结束,他总算不亏负新年两个加起来长达十五天的假期,带着满心美妙的回忆回到翰林院当值。
  回来后,就要开始修起居注了。
  不只是翰林院见在任职的诸官员,就南京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因病休假或在家丁忧的几位北院学士也都收到了回京诏命。二月己未,新天子特地下诏夺情,要李东阳起复充修撰官,李东阳却不肯就去,而是上疏乞请服阙再归去。
  天子体谅他父丧在身,不加逼迫,许他服阙后再补原官,仍预修实录之事。
  李东阳上表谢过天恩,继续闭门守孝,倒是时不时把崔燮叫过府,问问弟子修实录的进度,教他如何增删文字。
  崔燮有硬盘在手,看过的文字都能转换成脑内TXT,写史料时宛如开卷,字字精准,回去给先生念出来时自然也没丝毫错误。李东阳闭着眼听他写的文字,偶尔给他改些用词不够清通之处,却在史料上挑不出任何毛病,难得地夸了他几回。
  修史要的就是这样的谨慎,做官也得有这样的谨慎。只有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才能将政务处理明白,才能担得起国家大事,以后能堪大用。
  李东阳怕给弟子夸出骄矜之气,说的并不太多,只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叫他明白恩师寄望之重。
  当着弟子不能多夸,背着弟子就不用太收敛了。他不只跟师兄弟、同年、好友显摆自己有个过目不忘、史学贯通,文章神味渊永的好徒弟;还叫人送信给在南京守备的岳父成国公朱仪,让他关照崔家人在南京建图书馆之事。
  朱国公也是个好名、好才子的人,不然就不会把女儿嫁给李东阳这么个年纪不小的穷学士了。这么多年女婿都没找他要过钱,这回竟特地写信找他,却是叫他捐资出力建这种能流芳……起码几十年的藏书馆,朱国公读罢书信,喜得直拍桌子。
  “宾之啊宾之,不愧是我朱某人的女婿!他心里果然是记着我的!”
  成国公朗笑三声,连忙叫人收拾银子,喊了儿子过来:“你外甥,我那状元外甥孙儿要派人在南京建个供穷书生白看的藏书馆,这事你做舅舅的得盯着!你先替他寻个上好的大宅院,等你状元外甥的人来了……”
  世子朱辅无奈地看着父亲,低声反驳了两句:“人家姓崔,怎么成了咱家外甥……父亲这亲戚也未免认得有点远了,咱们认人家也不能认哪。等兆先、兆同他们兄弟哪个中了状元,那才是我的状元外甥呢……”
  什么叫不认,师徒不就跟亲父子一样嘛!
  他父亲只当没听见这败兴的话,叫帐房赶紧拨银子置地,买城里好地方的大房子,准备整块的汉白玉石,好等着他女婿或是崔状元的文章过来,叫匠人刻“建南京状元藏书馆碑”,再刻上他成国公朱仪……
  罢也,顺便也把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孙也添上吧。


第230章 
  近三月底; 崔家的船队才终于停到了南京城外。
  小计掌柜要来主持这边的居安斋分店; 就和崔家来主持建图书馆、买地置庄子的几位管事、帐房、匠人一道下了船。他们在家就把计划书审过几遍,提前安排好了找牙行看院子; 寻匠人翻盖书楼; 打书架、家具; 拿着家长的帖子托应天府户房照应……一系列前期计划。
  等把关系打通,院子建好; 居安斋从京里带来的几位师父就能开工印书、印证; 将图书馆与居安斋同时开起来了。
  计都等人计划得好好的,腰间各缠了几圈沉甸甸的银子; 准备进城花钱去。却不料刚下大船; 就见码头叫一群腰圆膀阔的军士堵着; 各个杀气腾腾,见人就拦,先盘查一顿是不是京里崔翰林家来的才肯放人。
  京里崔翰林家出身的几位管事吓得腿都软了。虽在名义上不是翰林家家人,却也给崔翰林打着工的小计掌柜也有点儿虚; 悄悄拉着扛包的力夫; 塞过几个大钱; 打听那群士兵的来历。
  力夫低声道:“官人不知,这是成国公朱家的人,打从本月上旬就在码头拦人,凡像官人这样北来的商人都得盘问一番,听说是寻今科状元家的人。”
  今科状元?他们家大公子?
  他们状元公怎么能跟国公府结怨的?从前只听说过老爷恶了两位首辅,被发往云南做参议; 却不曾听说公子得罪过人哪。他不是好好儿地在京当着翰林,还挺受天子宠信的吗?
  难不成又是参议老爷在外头惹了事?
  小计掌柜越想越担心,追问了两句,那小贩却也不知究底,只说那群军士见船就问,凡北方来的都少不了一趟盘查。他既问不出什么来,只能往崔家找原因,便去问那些崔老爷手里使出来的人,问他们家长是否曾得罪过成国公家。
  被问的人比他还懵,摸着脑袋说:“咱们家老爷从前当的是个户部官儿,又不是六科十三道御史,就是想得罪,也得罪不着人家国公府啊。”
  几人是从大船上下来的,又都穿着管事们爱穿的茧绸长衫,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早被国公府的军士注意到。一群壮汉便排开码头上的挑夫、小贩、单身客商,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到他们面前,似有意似无意地排开阵势,将这群人围了个风雨不透。
  小计掌柜背后寒毛直竖,崔家几位家人也浑身发软,怯生生地问:“不知几位军爷寻小人们是有何事?我主人家是今科状元,翰林修撰……”
  领队的大汉眼中冒出异彩,厉声喝道:“你们是崔状元家人?”
  完了,这回真不是老爷得罪人,是最叫人放心的大公子出事了!
  几位管事心中悲叹一声,按着腰间的银子和怀里的书信,咬牙问:“军爷认得我家状元爷?我家状元爷如今是翰林重臣,给皇上讲书的先生……”
  那军汉重重一拍大腿,回头朝人烟稠密处喝道:“兄弟们,咱们等的人来了!招呼大伙儿都别再磨蹭了,赶紧把崔贵亲的家人带回去,好叫国公爷高兴高兴!”
  崔……贵亲?
  他们家大公子可是祖先亲自显灵,教他不得成亲的,祖上往上翻几辈儿也是湖北人,上哪儿结得南京国公府的贵亲?
  不等他们说什么,这群军士就连人带东西地劫了他们,直送国公府——几条街外一座五进带花园内湖的大宅。国公府的管事在花园里接待他们,指着这大宅告诉他们:“这是国公爷为崔状元的状元馆备下的园子,崔状元可打算好了怎么装他么?若没打算,那小人们就替状元公安排了?”
  崔家几个管事看着这座比黄家花园还大的宅子,大气儿都不敢喘,问道:“我们公子确实预作了安排……这个,却不知我们崔家和国公府有什么亲戚,国公爷怎么知道这状元馆的事,还置下了这么大的宅子?”
  别说这几个管事纳闷,连真跟国公府有亲的李学士都还没接着成国公的回信呢。
  只怪两京离得太远,中间有个时间差。成国公的信在路上走得慢,买园子盖楼、遣人到码头接船倒是安排得利落,计都和管事们刚一落脚就被劫到他定好的园子里,难免也得懵一阵子了。
  朱家管事亲切地介绍了他们国公和李学士的关系,笑着说:“国公爷疼爱小姐和李姑爷,自然也得关照姑爷的亲弟子,你们只管把藏书馆建在这儿,不必多想。写信回家告知你家状元公时,顺便催一催他的建藏书馆碑文——这园子我们公爷替你家翻修也罢,碑记可得你家状元亲自写啊。”
  他们家状元在家就已经写好了,现在正在行李箱里搁着,可几位管事们岂能听不出成国公府的言外之意?
  成国公下这么大本钱帮他们建馆,图的能是什么!箱子里那份《修南京状元图书馆记》是不能用了,得抓紧时间送信回去,叫公子重写一篇!
  几位管事对视一眼,都向权势低了头,唯唯应道:“国公爷的关照,小的们一定详详细细地写在信里,叫我家公子和李学士知道国公爷的一片慈爱。”
  国公爷对便宜外孙当真是一片慈心,不光帮着崔燮建图书馆,听说他们还要买田地,在图书馆里开个书斋,也都叫家人尽心尽力地帮着安排。
  图书馆基本上已是建好的,连藏书的书架都装了,居安斋不几天也安顿下来,匠人们便取出封得严严的雕版,先印出几套《国子监名师笔记》《翰林名师讲读》《成化二十三年会试文集》《殿试文集》《新进士经验》《锦衣卫连环画》……然后,拿着印出的新书去应天府告状。
  告城外有贼盗抢了他们居安斋千里迢迢从京城总店带来的书版。
  这是防着人家盗印最绝的法子。
  计掌柜年轻时常跑麻沙进版,给崔府卖了十多年盗版书,不只卖盗版的经验丰富,听过的防盗故事更多。寻常人给书上印什么“某某堂专版”、什么“千里必究”,其实毫无作用,就是真把印书的告上堂,也没几个青天大老爷肯给书商做主。
  自古以来,书这东西就都是有纸有版就能随便印的,谁想印就能印。翻印别人的书不是罪,唯有把这罪名定成强盗抢劫才有用。
  他们在京畿有崔府、有写书的国学、翰林老爷们撑腰,没几个敢盗印他们的;到南方却得步步谨慎,免得不小心就叫当地大店抢印了书版,挤兑得他们书斋干不下去。赔钱倒是小事,要是买卖没开,先把官人们写的文章都叫人盗印盗卖了,他们哪儿有脸回去见公子呢?
  计都撑起一身胆气,带着几名匠人,托着书到应天府告状。成国公府管事听说此事,立刻也叫人拿着帖子到应天府说话,帮着国公新认的便宜外孙的家人撑腰,叫应天府接下了强盗抢劫书版的案子。
  从此这南京城内外各地,再有第二家印这些书的,都得被打成强盗抢劫的罪人。罪责轻重如天渊,寻常书商毕竟是舍不得为了赚些许银子而背这嫌疑的。
  南京城这边有成国公打点,图书馆与书斋都建得顺顺当当。虽然在去南京路上和后来送信时的工夫不短,状元馆开张的日子倒和京里同步,前后没差几天。
  只不过南京这边儿毕竟没有一堆真状元主持开馆庆典,不如京里热闹。
  京城状元馆开张时,因为翰林院上下都忙着修实录、拟新皇诏令、册文,白天实在腾不出工夫,是在晚上举行的。新馆建在南关西北,占了一座几亩地的大宅,院内处处挂着劝学的楹联,翰林院前辈们题的劝学诗,一进门便是满满的书香气。
  正近夜时分,院中处处灯火映照,几十名看灯火的人随时走动,防着画灯被风吹歪,引燃了烛火。
  连绵烛光从园内透到园外,主院的借书楼下粉墙上画着至圣先师孔子像,左右侍立着颜回、子路、子张、子夏等弟子。人像都是传统画法,不怎么像真人,但在夜晚灯光映照下,在一片红衣青袍的官服衬托下,这些画却显现出了几分威严之态,叫进来的学子们不敢不低头。
  谢迁、王华、梁储……到去年新进翰林的崔燮,一排状元堵在披红挂彩的藏书楼外,双手捧着长长的彩带。几名白衣小书生随侍在侧,用托盘托着金剪刀,双手呈给状元们,请他们同时剪彩。
  剪刀磨得极利,众人同时举剪,一剪下去,彩绸便纷纷落下,只余当中一朵硕大的绸花被侍奉的小书生擎住,放回托盘上。
  剪彩之后,几位状元又揭开庭前倚放的木制匾额上的红绸,露出“状元馆”三个鎏金大字。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冲天而起,却带着点闷闷的尾音,不够清脆,盖是因为鞭炮都是放在铁皮桶里燃着的,不敢让火星在这满是书纸的楼前炸开。随即丝竹管乐同响,楼外等着开馆的书生士子们齐贺,遮去了鞭炮声的一点点遣憾。
  庆贺声稍落,几位状元又移步书楼前凉亭旁一片已松好的土地前。
  那里摆着一块半人高的青色石碑,碑身亦覆着大红绸布,顶上披挂绸花,等着状元们亲手摘下,露出真容。崔燮走到几位状元前辈前面,拿出特地装订的红帛卷轴,如同主持人一般深情地念了一篇《修北京状元藏书馆记》。
  还有个南京版的,跟北京版大体一样,就是感谢的人不同,把这边的翰林、状元们改成了替他们建院盖楼的朱国公。
  他年纪既轻,人材更好,穿着六七品小官的青衫照旧光彩照人,捧着卷轴念修馆记时仿如天使捧着皇家诏书一般庄肃,叫人不敢逼视。
  凭关系混到状元们身边的两位国舅看着他的模样,都有一瞬间失神叹息:“咱们要是也能考上状元,叫那么多人围着盯着当众读文章就好了……”
  穿着青色道袍,混在书生群里看着他的谢瑛更是不知不觉微笑起来,听着那如清溪般浅白平实又清丽动人的文章,跟身旁人低声夸赞他:“崔状元仪容、文采都好,与翰林那些学士相比也全不逊色,信知将来前程必定无可限量。”
  锦衣卫人自然不会参加这种连个曲子都不唱的活动,他身边站的都是些普通书生,不会像锦衣卫那样无条件附和他。
  但不知是他说话太有说服力,还是崔燮的确超迈,身侧一名书生也默默点头应道:“可不是。崔状元不只文章惊世,更是多才多艺,不然怎么锦衣卫连环画里都添了个会译倭语的崔翰林呢?”
  另一名书生倒有些意难平地说:“也不知这连环画是谁画的,也未免太喜欢这位崔状元了!怎么连环画里他一出来,谢镇抚就老跟他商讨擒贼事,都不常问‘姚千户,你怎么看’了?”
  ……
  有关连环画的议论声渐渐高了起来,连正在给石碑揭幕的作者们都听到了那么一鳞半爪。众状元兼作者心跳微微加快,脸绷得愈发严肃,动作僵硬得有些迟缓,却更显出揭幕仪式的庄重。
  谢镇抚的目光凝在那片青衫红绸上,略略低头,在灯影下藏住面容,压低声音加入了那群书生的议论:“或许因为谢镇抚与崔翰林本就是故交好友,遇事就愿意和他商量呢?”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梁储不是状元,我写错了,他是个传胪。不过都写到这章了,就不改了,他是成化十四年榜的,状元是曾彦


第231章 
  两京图书馆开门后; 便有不少读书人闻风而动; 去图书馆看书抄书。朝中许多大臣也慕名去看了看,特别是李旻、吴宽等状元出身的大臣; 虽有几个表面装着不在意的; 散值之后也忍不住骑马出城; 到这座深合自己身份的藏书馆里办个证、坐一坐。
  最晚知道崔家这藏书馆的,却是九重深宫内的弘治天子。
  这消息还不是哪位科道言官进上的; 而是两位国舅进宫见姐姐时; 拿出特制的内部借书卡来炫耀,才叫他们姐夫看见的。
  弘治天子知道崔燮在迁安办藏书馆的事; 见了卡上的“北京状元藏书馆”字样; 稍稍忆起旧事; 便问两位妻弟:“这也和崔修撰捐了院子给迁安县建的那藏书馆一样?朕当年听说此事时,也曾遥想过其模样,只是迁安县报上的奏疏写得不够详尽,朕也猜不出那书馆里是什么样子; 怎样借书看。用这借书卡就能把书借出来看么?”
  新皇今年也才十九; 人再怎么端方严肃; 多少也有些好奇。他拿着那张书页大小、背面印有五彩花纹的借书卡,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样。
  小张国舅脚尖儿都踮起来了,挺着小胸脯努力在姐夫面前表现:“能借出来!用我们这种卡就能借!这种是要押四两银子押金的,一次能借出五本书来,一月方还。要是那种不要银子的证,就只能在藏书馆里看; 不许借回家去。陛下若要看馆里的书,臣兄弟愿借来十本给陛下和姐、娘娘送进宫来!”
  他大哥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规规矩矩地拱手道:“陛下若想看馆里是什么样的,臣回去就找人把藏书馆内外画下来,也一并送进宫里。”
  弘治帝看着两个懂事的小国舅,温和地笑了笑,点点头道:“那就由你们代朕看看,若藏书馆真有益于士子百姓,朕也要厚赏崔修撰。”
  两位国舅在姐姐姐夫面前说得好似自己是图书馆馆长似的,回到先生家,还是得装个乖学生的样儿求先生找人画馆内图。崔燮闻说是天子要看,丝毫不敢敷衍,连着在城外住了几天,趁夜画了院中、馆内、阅览室几套图。
  二位国舅还借了父母和崔家兄弟三人的借阅卡,到图书馆大肆搜刮,把自己爱看的连环画和院本都借了个遍。最后象征性地拿了两本名师笔记,一本进士经验,挑个良辰吉日送进了宫。
  可惜连环画少了两本,才刚上架到二月份那卷的。
  弘治天子一眼就看见了那些彩绘封面,只有寻常书一半儿大小的连环画本,不禁微觉怪讶,挑出来看了一眼。高太监在旁伸长了脖子,看了几眼书封的颜色和交叠边缘微露出的画面,给后方的覃太监打了个手势:都是去年的旧书,新书只有早春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