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了几眼书封的颜色和交叠边缘微露出的画面,给后方的覃太监打了个手势:都是去年的旧书,新书只有早春两个月的。
  覃太监也不动声色地缩回脖子,沉默稳重地站在怀恩身后。
  天子早听他们兄弟说过,崔先生管学生管得不严苛,还给他们看连环画,只是因他性情端庄稳重,不爱接触闲书,不曾细察。这回看见最上方那本小书上俊秀华美的红衣武官,蓦然勾起一丝回忆,摸着崭新的画书问:“这锦衣卫可是当年父皇在时,最爱听的那本……王窈娘琵琶记?”
  大张国舅严肃地纠正天子姐夫:“不是那本戏,那本是在前头唱的,共有三本是专唱封云的,里头有谢镇抚。后来十四位千户都开了自己的大戏,这本连环画就是总汇了十四千户的戏画出来的,讲的是十四千户降倭寇的故事。”
  虽然还没画完,但他们这种资深话本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书要讲什么。
  天子翻开连环画,看着几乎占满纸页的画面和字字精炼的解说,了然道:“难怪常听你们兄弟说这锦衣卫连环画,果然好看,连朕都有心多看几眼。内府之中竟印不出这样的书来,也不知是缺了什么……”是雕版还是上色有缺?
  少年天子自来不重享受,更不愿为给中秘书里添个彩图这样的小事就征发百姓到宫里轮值,随口说了一句也就撂下了。
  却不想张鹤龄真把圣心当作己心,用意揣摩了一阵子,躬身答道:“回陛下,内府印不出这样的连环画,定是因为写出人自己编的戏词、文章没根基,看着不真、不好!须得似锦衣卫连环画儿似的,有个真人原本的故事在,画出来的才能好看。臣兄弟愿意为陛下分忧,北平鞑靼、南扫倭寇,干一番可堪入戏入书的大事业,以供匠人们画成连环画本呈上圣上御览!”
  张皇后蓦地拔起身子,失态地冲两个弟弟叫了声“不许——”,天子倒是沉稳,看穿了小舅子们只想出名的本意,微微点头:“国舅们愿为朕分忧,朕心甚慰,不过印制中秘书自有制度,并非如外头百姓们印书那般自如。你们如今年纪尚小,先随崔先生读几年书,等到他许你们出师了,朕自然有大用你们的地方。”
  张皇后担忧地看看弟弟,又看着天子,生怕夫婿真把这两个张家的根苗送到边关打蛮夷去。弘治帝只朝皇后笑着摇了摇头,等两位国舅离开了,才拽着皇后的手,低声说真心话:“崔修撰既管得住他们,将来什么时候出师,出师后做什么,就由他们的先生做主,自然不会出事。”
  天子安抚住皇后,转天上午的日讲结束,便特地留下崔燮,与他说起两位国舅要出去平贼建功的事。
  崔燮躬身站在圣前,恭恭敬敬地应道:“陛下放心,两位国舅年纪尚小、武学不足,臣也不敢此时便叫他们出门。不过他们兄弟确有报国之志,臣不愿折堕其志向,仍是要尽心培养其所长之项。”
  天子叹道:“国舅年少,全托赖崔卿教导了。使国舅无事,朕与皇后也能少些担忧,专心国事与后宫事……”
  他这个皇帝当得比父亲累得多,不仅开早午晚朝,经筵日讲也一天不落,刚登基没有一年,脸上的肉就又掉了些,似乎比在东宫时更苒弱了。
  崔燮看着他清瘦的脸庞直担心。亏得他现在还年轻,照这么耗个几年十几年……好像就真能耗驾崩了!弘治朝统共不到二十年,朱厚照继位时才十五岁,身边又围的都是太监,难怪朝廷昏乱呢!
  自从宪宗驾崩,崔燮就再没法儿把这些实实在在相识的天子、名臣仅当作历史人物,看着弘治帝清瘦疲惫的模样,实在忍不住问了一句:“陛下似有清减,可曾叫太医调治过了?”
  弘治帝淡淡一笑:“朕年纪尚轻,身体还好,崔卿不必多虑。卿但尽力去做事,朕还等着与卿君臣相得数十年呢。”
  崔燮也不是御医,不能硬逼着天子看病,算算弘治帝这几年也不至于出大事,便长躬到地,说了一句:“国事虽重,却重不过陛下的身体。愿陛下为天下黎民善自珍重,不可操劳过度。”
  他倒趋而出,渐渐远离御座。走到中途,座上的天子忽然出声:“朕即位以来,朝中诸臣多是劝朕勤政、力学的,唯有崔卿只劝朕珍重自身……朕记得了。”
  崔燮略一驻足,抬眸便看到御座上的天子尽力挺直身躯,朝他微微点头,露出些微感激之色。
  崔燮也仿佛体会到了历史上明君贤臣相得的感觉,心底渐涌上一点暖意,离开皇宫便回去教导两位弟子:“你们虽为臣子,亦是皇后亲弟,与天子有亲戚之情。身为臣子当忠心侍奉君主;但身为亲戚家人,却得劝着咱们天子注重饮食调养、炼气锻体,以求得龙体康泰。”
  两位国舅倒是把“炼气锻体”四个字听进去了,拍着大腿说:“不就是叫姐夫练先生的仙法么!这事容易,我爹已经练出气感来了,叫爹教陛下修炼就行!”
  气……气感?他教两个熊孩子的仿佛就是个普通跑步技巧,哪儿来的气感?
  张鹤龄兄弟见先生似乎感觉不到,不禁有点儿得意地说:“我爹说他跑步时常觉得有暖流从身子里流出来,全身上下热热的,精神也旺健。咱们兄弟也有这感觉,而且跑得越多感觉越强,这不就是气感吗?”
  ……这不就是跑步跑得血液循环还是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发热吗?
  虽然崔燮是个文科生,可他也是看过科普文章的文科生,不能叫封建迷信忽悠了。不过他也没纠正张家兄弟的话——算了,张国丈高兴就好。只要能把皇上忽悠得好好保养身体,多活个十来年,科学方面他可以让步。
  崔燮大度地认同了“气感”的说法,把两位弟子放回家吹枕头风去,自己也过两个清闲夜晚。
  天子初登基,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这些遇见改朝换代的臣子也不少忙,不复李老师那时候没事就吃酒作诗的好时光。因着天子对他格外亲近,掌院学士徐溥也高看他一眼,有时拟旨也叫他从旁学习,还叫他试着拟各类文书底稿,又给他添了一重重压。
  不过这接触中枢文书的工作,寻常人求也求不来的,他自然不会叫苦叫累,只一头扎进书山纸海中再不抬头。
  直到数月之后,去寻徐氏的队伍传回一道消息,才把他的精神从繁重的文书中暂时抽离出来。
  ——徐氏当初果然没进京,而是从福建直接去了云南,求崔参议重新收留她。
  崔榷当年既能狠心休妻,如今自然也不肯再让她回来,只逼着她断发出家。却不料这位徐夫人当年就是个敢投书陷害县令的狠人,流放几年之后更是染了一身匪气,被崔榷派人丢出衙门外后,便直接带着小海京嫁了个当地豪强大户做妾。
  嫁人之后,还叫小海京挑了个担子,日日在布政使司衙门外叫卖水果,拿自家参议夫人的身份做招牌,引得众人纷纷议论,闹得崔参议在衙中几乎呆不下去。
  那家人担心地说:“谁料徐氏竟是这等不守闺训的妇人!闹腾成这般模样,咱们老爷往后可怎么为官,二公子的名声怕也……”
  崔燮抬手制止了他,摇头道:“她已被父亲休弃,改适也是应有之意,往后她做出什么事就更不与二弟相干了。至于父亲……我相信父亲为官清正廉节,忠慎勤勉,布政使周大人不会因些许流言就忘了他从前的功劳。”


第232章 
  徐氏与崔参议虽是在云南闹出的事; 但官场上岂有不透风的墙; 那消息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能传回京。
  他已成家立业,完了人生大事; 不怕什么流言带累; 家里却还有个待说亲的女孩儿; 最是要好名声的时候。若云南那桩丑事传进京里,怕会连累得云姐叫人看低; 恐怕更难挑着好亲事了。
  他皱着眉思虑了一阵; 先吩咐那来通报消息的人:“你们这趟路上辛苦,去帐房支了这几个月的工资和赏银; 都回去歇两天再上工。记得嘱咐跟你回来的人; 谁也不许把这事传出去; 不然我必从重纠办——你们是知道我的脾气的?”
  那家人将身子险些躬成个虾米,指天誓日地保证:“小的们嘴都合缝了似的严,绝不敢往外传此事!”
  崔燮点了点头,脸上凝重之色未敛; 转身去了云姐所居的院子; 把这妹妹叫了出来。
  云姐如今在家里管着内务; 又曾是皇后娘娘闺中好友,得过几回宫里的赏赐。她如今叫崔燮养得精致,见识又开阔,见人时礼仪娴熟、气度徐苏,也不比那些公侯府第的小姐差多少。
  只是年纪还小了点儿,在崔燮看来; 若能再等两年出嫁更好。
  可崔参议与徐氏在云南闹成那样,哪天消息传回京,京里人再翻出徐氏犯法的旧事,他这妹妹就更嫁不出去了。若要把这事的影响压到最低,就只能赶着把妹妹嫁了,以后娘家出什么丑事,总不大会牵连到出嫁女的名声。
  他看着妹妹,深深叹了一声,叹得小姑娘以为自己哪儿出了错,连忙低头看了看,朝他一福身:“兄长唤妹妹来是有何事?”
  家里又出了丢人的事……
  这种事是瞒外人不瞒家人的,他便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云姐,问她:“我怕此事过不了多久就要传进京里来,想趁着外人还不知道,先把你的婚事操办了。你意下如何?”
  若妹妹实在不愿这么早嫁人,那就再等个三五年,等那边闹腾够了,京里人也淡忘了崔家这对造孽的夫妇再说。
  云姐却是叫他的直白逼红了脸,低着头小声道:“全凭兄长做主。”
  这个答案很有电视剧的感觉啊……那就是答应了!
  定下了云姐的婚事,还得把这消息告诉崔衡——是他的生母在云南咣咣地抽他父亲的脸,此事若传回京,对他影响最大,总得叫他知道。
  他趁夜把崔衡叫到院子里,复述了一遍那家人传来的话,叫他有什心理准备,别受外头流言影响。
  崔衡听完这事,整个人都傻了,眼睛急得通红,握着拳头说:“她、她怎么能这样,她怎么能给人当妾!她怎么不回来!她怎么……我能养她,我想好了以后养她的,她怎么不要我了,不管我了……”
  他终究不是什么坚忍的人,说着说着就哭倒在大哥怀里,蹭了崔燮一胸口的鼻涕泪水。
  崔燮竟不体谅他少年人的自尊心,把他推到床边,托着他的下巴说:“徐娘子早已不是你我的嫡母了,她早被父亲休弃,就是个自由身,想嫁人自然能嫁。”
  “你……”崔衡被他离经叛道的话说懵了,简直想问他是不是乐见徐娘子嫁人,乐见他丢脸,成为一个父母都不要的人。
  崔燮却一只手按住他,极冷酷地教训道:“徐娘子曾陷害过我,我有理由怨怪她,你却怎么能怪她在外嫁人?她能闹父亲,难道不能回京来闹咱们?她肯在云南荒僻之地嫁人,除了因父亲不肯重纳她回家,心有积怨,多半儿正为了你——
  “若你有这么个犯罪被休母亲在身边,必定名声蒙尘,难取功名。而她远远地在外适人,一辈子不回来,你就跟她再无牵连,她的名声也连累不到你的前程了!这是她为了你做的决断,你也该明白、该体谅,别叫她一番苦心付于流水。”
  崔衡叫他按住劝说了半天,总算明白了徐氏的真意,忍不住伏床大哭起来。
  崔燮也不是心理专家,管不得他的心灵受到什么打击,只拍着他的后背说:“这是大人的事,你年纪尚小,不必多想。往后你若实在想念徐娘子了,也可去看看她,但别太打扰她。毕竟她礼法上已是别人家的人,你与她虽有母子之份,也要替她夫家考量。”
  交待明白了崔衡,他便回书房寻来他前些日子千挑万选选中的未来妹婿资料,接着忙云姐的婚事。
  他挑的备选人大都是京城本地人,将来成亲了也好住近些,方便娘家照应。这些少年人的父兄有的是他在国子监的同窗,有的是他举人、进士的同年,还有三位老乡举荐的迁安后进才子,都是可靠的人。
  云姐自己也不好意思挑,他便把这些日子搜罗来的资料拿给老夫人和宋先生看,叫她们帮着挑人。
  宋先生挑的多是书香门庭的子弟,老夫人有意想把孙女嫁回老家,又觉得京里近,有事易得兄长照顾,因此有些踌躇。两人翻着那堆现代简历似的文书,挑挑捡捡几天,最后也只捡选出了五位合意的交还崔燮。
  他挨个儿看了看名姓、家世,轻弹纸张,笑道:“这些人的家世都好,也都是会读书的儒生。只是要成亲,本人性情如何还更要紧,我去求谢大人帮忙查问他们的性情人品,挑个可靠的给云姐。”
  挑个……那对夫妇的烂事传回京里,也不会因此看低云姐的家庭。
  谢大人家的堂嫂和侄儿今年春末终于进了京,占了原先的谢府,谢瑛搬到了离崔家两条街外的园子,来去倒更方便了。他从前使惯的家人没怎么带过来,就连一个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管事也是两头跑,偶尔过来照看他,主要精力放在照顾新入京的堂太太和小少爷身上。
  崔燮过去时,恰赶上老管事过来跟他禀报谢彬进武学的事。
  不过天大的事到了崔翰林身上,也得往后拖拖了。谢瑛便叫老管事先去客院住下,安排人送茶点上来,亲自招待崔翰林。
  他身在镇抚司,正是这个国家消息传递最快的地方,比崔燮知道他父母的事还早。见着他时就有些欲言又止,有些舍不得拿这些污糟事玷污他的耳朵,却又怕他知道得越晚越被动,斟酌再三,终究是怜惜地说:“我听说令尊在云南惹上了些事,恐于他官声不大好……”
  岂止官声不好,于他们家声也不大好。崔燮苦笑了一声:“这事我都知道了。我这回来找兄长,就是怕那边的事传回京里,连累舍妹不好成亲,想尽快给她挑一个有担当的夫婿。”
  他早不跟谢瑛客气了,将自家祖母和女先生挑出来的人物资料往前一摆,说道:“要请兄长帮我查查这些人的性情喜好,我好请人做媒。”
  李先生若没守孝,请朱夫人帮忙介绍对象才是最合适的。可惜现在朱夫人不能掺合这样的喜事,只好他自己上,请谢迁、杨廷和或是王状元他们这些大佬做媒。
  有他这个哥哥,有翰林院高官做媒,估计能给云姐在婚姻市场上加点儿分。
  谢瑛走到他身边,将他按在怀里,抚着他的后脑低声说:“你我之间还说什么请。你的妹子岂不就是我妹子?妹妹要适人,咱们做哥哥的自然要给她选最好的人家,我还待给她添妆呢。”
  崔燮抬手搂住他的腰,把脸埋在滑软的绸衫里,隔着薄薄的夏衣感受着他的体温,露出个带点疲惫的笑容:“等把妹妹嫁出去,我也有件大礼要送给你,保证是你前所未见的有趣玩意儿。”
  谢瑛笑道:“连你人都给我了,我还要什么礼物?你这些日子公务繁忙,又要操持幼妹的婚事,看看人都瘦了。若有工夫还是别惦着什么大礼了,好生睡一觉吧。”
  是该睡了,不过不是回家,而是借谢家的院子,与谢兄禀烛夜谈妹妹的婚事。
  崔修撰双手揽得更紧了些,半闭着眼说:“云姐的婚事一日定不下来,我做兄长的哪能安心入睡?谢兄与我是通家之好,登堂入室的情谊,自然要把我家事当作自家事管着,今晚就同我好好说说京中有哪些堪为妹婿的才俊子弟吧?”
  谢镇抚急他崔翰林之所急,不惜陪着他熬了一宿,帮他参详哪位公子合适做妹婿。
  谢家老管事也在旁听了几句,听得不全,事后悄悄问他:“莫非崔大人是想把妹妹嫁给爷?那该娶就娶啊!你与他这大舅哥性情相投,看崔大人这模样,他妹妹必定也是个绝色佳人,也配得上爷这样的英雄!你便要报答三老太爷家,往后多提携堂少爷也就是了,总不能真个为了他一世不娶吧?”
  不、不是为了他。如今是要为了你心里的舅爷不娶了。
  谢瑛低头笑了笑,说道:“崔家是书香门第,怎会把女儿嫁给军户?他是挑出了几个堪为妹婿的男儿,叫我帮他查看男方行迹品性如何而已。以后咱们家里莫要再提我的婚事,免得他们母子听了心存芥蒂。”
  老管事心里替他难受,叹着气说:“你们这好好的男儿,怎么偏偏命数不好,都为了家人不能成亲呢?罢了……唉,不是我老儿不厚道,如今好在是有个崔翰林陪着你一道儿孤身过日子,倒比人人都有家室,独剩你单着的好。”
  谢瑛默默不语,回去研究崔燮挑出的几个未来妹婿。
  他自己在镇抚司不便调查,便托了几位关系亲近的千户、副千户,巡城时顺便看看那些人常去什么地方、与什么人来往,可有没有吃喝嫖赌的恶行。
  几经排查后,又筛下去两个读书不好,爱偷偷去风化场合的,只剩下最后三个人选交给崔燮:一个是崔家的老邻居,曾跟着崔燮真正意义上的蒙师林先生读过书的安童生,一个是崔燮在国子监同窗岳霖的弟弟,还有一个是崔燮同年王进士的侄子。
  崔燮抽空找两位同乡问了安童生的情况,又亲自去偷窥了剩下两个人,画了肖像回去给云姐看,叫她亲自挑出喜欢的。
  云姐羞得几乎不能说话,但手还是准确无误的伸向了长得最俊秀的那张——正是他同年王佐的亲侄儿。
  嗯,是他妹妹,亲生的。
  崔燮卷了画像便去求人说媒。
  若搁在尹阁老还乡之前,他们的婚事有恩师做主,没有不成的,如今却只能先请李老师帮忙带话,往翰林院求前辈们做媒。
  崔修撰自己不能成亲,嫁妹子也算是人生大事,前辈们岂有不管的?连掌院徐学士都难得放了他们一马,许几位自告奋勇要当大媒的人提前离衙,替崔燮去见在工部当大使的王佐家说亲。
  王佐其实根本不认识这群储相,更不觉着自己忽然有什么旧作叫他们看上眼儿了,见着几位大人颇显拘束,将众人迎进家里,吩咐上了茶,便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谢迁笑道:“不知王大使可有一位单名偱字的令侄?我等是来为循公子说亲的。”说的是今科状元,你同年崔修撰的庶妹,你家许是不许吧!
  一个状元……的妹子平白砸进他们家,做媒的还都是翰林储相,天子之师,王佐晕乎乎地问道:“崔状元家世清贵,前程无量,他的妹妹自然有的是人求娶,是如何挑中我侄儿的?”
  杨廷和笑道:“是他哥哥看中你,想把妹妹嫁到王大人家的。不过他们女家不好主动求亲,就叫我们来跟你递个话,你家若有意,可遣媒人上门矣。”
  有意,有意!可惜不是嫁他儿子,还得跟大哥大嫂说一声,若他有那么大个儿子,二话不说就得跟崔燮结亲了!
  几位大人又说了阵子理学经义,喝足了媒人茶,才说说笑笑联袂离去。王佐送他们到大门外,回到家就连忙跑去大哥住的上院,进门便拉住兄长的衣袍叫道:“大哥,弟有桩好亲事要说与子成侄儿!”
  他大哥和侄儿险些叫他激动之态吓到,王佐却顾不上仪容,不再喘气儿地说:“我欲为侄儿求取今科状元崔燮崔和衷之妹,望大哥允许!”不等大哥问什么,便直冲着年少俊秀的侄儿说:“崔状元生得冰清玉润,与吾侄正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王家大兄直直地看着弟弟,思索了一阵才想清楚——崔状元生得冰清玉润,所以他妹妹也长得好看,跟自家儿子才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吧?
  王家虽然知道崔家那位夫人当年闹出来的大戏,但那妇人早被休弃,如今府中有崔燮这个受宠的翰林主事,和当初的情形也不一样了。王家上下为这事商量了几回,急得王佐带着父兄们偷偷去相看崔家大舅哥,回来后一家人就再无二话,直接遣了媒人上门求娶云姐。
  崔燮白天不在家,由老夫人和宋先生共同招待了媒婆。其实老夫人心里还想着给儿子写信,叫儿子做主,不过崔燮怕夜长梦多,就骗她是翰林院里主事的学士主动做媒,他若不答应恐于前程有碍。
  他劝老夫人:反正这是桩好亲事,家里有祖父母做主,父亲知道了也不能不同意。
  老夫人不懂得朝廷事,倒是记着自己的儿子就是没打典好上官才被发到云南的,生怕大孙儿也步了儿子的后尘。于是媒人来时,她便代儿子拍了板儿,替孙女订下了这桩本该有父母定夺的婚事。
  云姐的姨娘闻听此事,在后院抱着女儿喜极而泣:“我的儿,我一直担心你像娇姐似的叫夫人拿去做了人情,如今才放心了!你兄长不是卖妹妹的人,我儿终身有靠了……”


第233章 
  翰林院的前辈们保媒保得相当精心。
  虽说王家提亲时是遣的官媒; 之后纳采、问名、纳吉……六礼时这几位前辈几乎都向徐学士请了假; 亲自在王崔两家间来往,给足了王佐一家面子。崔家也诚心嫁女; 不肯像俗人般厚索礼金难为男方; 只按着古礼规规矩矩地行事。
  王家取了两个孩子的八字问卜; 得了个大吉之兆,两家正式定下婚约; 就在秋末寒气未重的九月成亲。
  崔燮立刻提笔给崔参议写信; 报他这个好消息。将要送信时,他忽然想起崔家还有个女儿嫁在四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