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若能胜了崔先生,就能带兵出关,对战小王子了!
他满心期待地留下崔燮,拿出沙盘和卡牌来要和老师推演一把。上回推演的规则不是由他来定,他才输得这么惨,如今什么规矩都是他定的,牌也是他的,他肯定能赢!
他果然赢了这一把。
崔先生手里的旗主被他俘虏,小王子逃窜出套,抛下了数万兵士。
太子笑吟吟地问:“先生,以孤如今的用兵之道,可能去打达贼了?”
崔燮也笑了笑:“小王子既败,这数万大军便是俘虏,殿下可想过如何处置他们?杀俘不祥,可这些战俘又都做惯贼寇,体力与刀法都胜过我军,若不看好,一不留神又要作乱。
“而就算他们不做乱,真心归附,套内大片土地都成了沙漠,沙地年年外扩,供不起他们游牧,也供不起我大明百姓耕种,殿下欲如何移民填套,彻底绝北虏入套的后患?”
太子说了几个每日农经上的治沙法,崔燮摇头笑道:“臣编这书时,是以寻常百姓的身份编写的,只用来指点百姓们身居沙漠外缘时该如何防沙。可殿下是东宫太子,又刚战胜了鞑靼小王子,须从大处安排布置,怎能只看农经?”
太子自己往大处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便无可如何地投了牌,继续回去读书了。他想不出来的地方,听讲筵时就装作是自己关心民生,垂询杨廷和等讲官。
杨廷和私下里便问崔燮:“必是和衷你又劝了太子什么吧?前些日子太子沉醉兵事,我险些要上奏天子了,亏得如今太子又回心转意,用心百姓生计了。”虽说还是关外百姓的生计,总也比带兵打仗强。
崔燮笑道:“太子正是贪新鲜的年纪,如今关外又连连大胜,自然也动了建功业之念。幸而有诸位大人教导着,不至一味好武,其实不干我什么事。”
杨廷和摇头轻笑:“你谦虚了,我虽不知宫中实情,想也想得出是你劝动了东宫。不过也难怪太子有领兵之心,你那几本塞上英雄录画得也真好,看得我都想上阵了。你看我长得也有些像你那书中的杨一清杨总制,他能领兵,我说不定也能呢?”
不,画得像你那是国舅们的滤镜,若按着谢瑛信里描写的画,那形象就跟你差远了。
第304章
谢瑛不回家; 这个年就过得清清寡寡的; 没什么滋味。
崔燮连年货都懒得置办,只叫崔良栋按着往年的规矩往各处送礼; 自己家里只留了半扇猪肉; 几笼鸡鸭; 几篓干的天津海鲜,少许鲜菜水果; 备着过年没处卖吃食时在家做着吃。
崔良栋递来一叠叠礼单; 单把给谢府的拿了出来,问道:“今年谢大人不在; 这礼单须得添改些; 可要把鲜肉蔬食都去了; 改成干货腌腊?”
崔燮点了点头:“那就少送些,但也不可全改了。他府里用的也都是壮丁,吃的多,有些鲜菜鲜肉的好。其实该往边关送些; 不过边关大雪封路封得早; 咱们送过去也不方便; 还是等初春青黄不接的时候送最实用。”
他家照例送了礼,谢家也照例回了礼,还是按谢瑛在京时的惯例,送了几坛清水一样的上等烧酒。崔燮自己不怎么吃酒,多半拿去给李老师和翰林院前辈们,剩的给作者们分了分; 自家只留了一坛子过年喝。
除夕守岁,元旦进宫祭天、回家祭祖,初二又是云姐回娘家,他这个做长兄的又要招待妹妹妹夫,也忙得脚不沾地。
将这两天最要紧的忙过去,还没等放松享受一天假日,北边陕西行都司就传来了紧急军报——迤北小王子集三万大军直扑新筑起军镇的陕西红盐池!。
幸而延绥镇这两年已将边城向外修筑出了数十里地,沿城堡台林立,烽火传得又快,只要守在厚厚的城墙内,等一半个月就有解围的希望。
边书飞马报来,求京里立刻发兵救援。
内阁、兵部也不要过年了,急匆匆赶到宫里商议调兵之事。
从京里调营兵到陕西自是来不及,即便是从宣大一带调兵也嫌慢,刘大夏便建议给杨一清与陕西守将募兵权,就地征召良家子守城,等待大军出关围歼小王子。
这条建议立刻通过了,天子当下便命内阁拟旨,许三边总制杨一清与当地总兵官召募土兵在关内据守,再遣延绥、宣大等地立刻调兵抄围北虏。
崔燮也被叫回翰林院加班拟诏。
他正安安生生地过着年,听到这个消息,心跳“蹭”地快了几分,按着胸口问:“枪炮怕才运抵边关不久,火绳枪装药、通膛的都极麻烦,边军们可用得惯么?”
张氏兄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肯定是哪儿有危险往哪儿跑;谢瑛不仅不会管着他们,还得跟他们一起往前线效力,若兵器跟不上,他、他怎么放心呢!
他心神不宁地去见了李东阳,询问更详细的战况。李老师还当他是忧国忧民,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当初制出水泥的是你,做望远镜的是你,上书要朝廷出海采购兵备的也是你。我看你心心念念就想打仗,怎么到了这一刻,又怕起来了?”
当初备战是为了改变历史,现在担心是担心家里人出事……唉,他果然不是英雄,骨子里还藏着那个“小”字呢。
崔燮微微垂头,惭愧地摇了摇头:“我有亲友在前线,如何能不担心。要是达贼再晚来几个月,叫前线军士都能熟习火绳枪,我就能放心了。”
李老师笑道:“当初没有弗朗机炮、没有西班牙枪,只仗着些水泥,咱们大明边军也能把虏寇拦在关外,何况如今?我知道你外祖家与国舅们都在边关,你惦念着他们,不过多想无益,圣上不会叫你去边关的。你若有心,就多印些《塞上英雄录》卖往各处,叫更多百姓用心报效朝廷。”
嗯,朝廷此时正要蓦兵,他还能帮着做些宣传工作。不过延绥卫离京何止千里,送那么厚一套书过去路上困难重重,必定也送不了多少套,不如索性还是搞宣传画儿吧。
也不必卖,就到街头巷尾贴了,凭他的人气肯定有许多人撕回家收藏。
崔燮已然对崔美人这身份破罐子破摔了,加班拟了各色诏旨,回到家便趁着元旦、元宵两假,连画了十余幅宣传图。
崔家的工匠们立刻开工,拿着节假日双薪给他刻印新图。图中的人物都是他在《塞上英雄录》里画出来的模样,人人英伟、个个俊俏,穿着簇新的铁甲、曳撒,手执寒光闪闪的利刃,英姿飒爽,令人艳羡。
这些人物有挥刀冲阵的,有乘马站在城墙头巡视远方的,有真刀真枪杀敌的……貌若杨廷和的美颜版杨一清身着大红孔雀补服,轻摇羽扇,充分满足了百姓们对智将、儒将的传统审美。
他出于私心,还是画了张谢镇抚为主,领着两位国舅和一队锦衣卫兵马深入沙漠的宣传画儿。
画中的谢瑛手捧地图,两位国舅拿着铅笔和采访本,锦衣卫却不再是十四千户,而是穿丹黄衣的普通缇骑。一队人都是鲜衣怒马,脸颊薄染血色,映着大漠上空如血残阳,勾勒出一片动人心魄的杀机。
这一年为了加班加点地印画,居安斋都没办什么盛会,只在宣传画印好之后才在书斋外张挂了几张。
剩下的自然是装车运往了西北重镇。
榆林卫镇抚使是崔燮的外祖,外孙子送来的东西岂能不好生运用?
刘镇抚不顾年迈,亲自押着车送往主管招兵的参将王戟处,特特找出那张印着他肖像的画儿,连声夸他英武豪迈。
王参将脸都笑开了,看着画儿中脸庞完全不像他,但神韵却和他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一致的黄日华,连声赞道:“多亏了两位国舅写得好,崔学士妙笔如神,不然怎得这样的好图画?那些百姓家的好子弟们看了这画,见识着咱们大明将士们的风采,岂有不肯从军的?”
莫说召蓦良家子当兵,就是小王子麾下的蒙古兵见了这画儿,也得恨自己不能当大明的军士呢!
他对着画儿欣赏了许久,叫人满城贴开,叫百姓们也见识见识大明官军风采。
这画儿不光送到榆林,也随着榆林卫的援军和粮草,想法儿送进了依红盐池而建的新城里。谢瑛与两位国舅随着杨一清杨总制来到这座被套贼围住的边城,也看到了榆林送来的宣传画。
两代锦衣卫终于同框,国舅们当了多少年下线作品的主角,终于翻身了!
张鹤龄兄弟对着宣传画感慨万千,见了人就想拿画卷给人看。
而在外奔波的杨总制回到营里看见宣传自己的彩图时,却总忍不住感叹两声:这都把他画成杨廷和了,他回京以后可怎么见杨学士?他师兄刘大夏与李东阳知不知道这模样是国舅们乱写的,会不会以为他自己想长成杨学士的模样,背地里笑话他?
若只背地里笑话还好,李师兄肯定是能当面笑话他的……
杨总制白天操心着如何牵制小王子,等各镇援军从背后包抄上来,在此全歼套瞄,晚上又要操心仪容,可说是辛苦极了。幸而榆林镇不光送了兵员、宣传画,还送了些羊肉乳酪来,他能多吃些东西滋补,还没愁得太过消瘦。
越瘦就越显脸长,得多吃些东西,脸庞丰腴些才好看。
他在城内用心考虑颜面大计,城外的小王子大军也在研究他的容貌。
去年冬日,兀良哈部心向他们的蒙人献上了汉人所作的《塞上英雄录》,并言大明皇帝最宠爱的两位国舅就在边军中备战。书中就画了国舅们与三边统制杨一清的容貌,若能得此三人,必可使明廷投鼠忌器。纵不能像当年掳了英宗时一样打到北京城下,至少能进关抢掠一番。
这两年他们受制于明军一夜之间纷纷拔地而起的城、堡、台、墩,遍地石栅,每战几不停火的大炮……还有陕西御史王守仁传授给明军的望远神术,一直没从汉人手中抢到什么东西,反而连连损兵折将,丢失了无数军械。
如今草原上铁贵如金,千户以上还能凑得起全套战甲、兵器,再往下的军士衣甲都不整齐,战马就更披不上马甲。而最可怕的不是兵甲不足,而是如今的鞑靼人对着明军已不像从前那样敢战了。
若不能大胜明军一回,振起士气,只怕这从上到下的王公军士们都不敢再和明军对战,只能灰溜溜被人逐出水草丰美的河套,往北方更寒冷贫瘠之地迁徙。
他们当年渡河入套,花了多少辛苦,岂能如此轻易就放弃这片草原,去过从前那种贫苦日子!
为了这一战,小王子——也就是蒙古的达延汗巴图孟克不仅带兵穿越沙漠,潜至红盐池这个三十余年前蒙古癿加思兰部大败于汉人之手的不详之地,甚至要把女儿嫁给兀良哈部的阿儿乞蛮来换取支持。
可恨阿儿乞蛮首鼠两端,不肯借兵跟他攻伐明国。此战若胜,他们还要挟大势吞并朵兀良哈部,叫草原诸部都知晓拒绝达延汗的后果。
小王子眯着眼看着纸上两位十六七岁,俊秀明锐的少年,淡淡吩咐:“破城后先专心寻明国国舅,只要捉得他们,就不怕边军守官不低头!”
那两名少年的模样已叫诸王公、将领们牢牢记在了心里,只要打开红盐池城门,他的几个儿子就会率兵进城,搜索二人。
鞑靼军承受着重炮轰机的损伤与大漠的干旱苦寒,坚持攻城了近一个月。就在小王子也快承受不起这负担时,红盐池新城大门豁然打开,一队披坚甲、执怪异长枪的步军从大门中走出,暴露在了小王子面前。
阵中还掺了几名衣甲下露出大红短裙,作锦衣卫打扮的军人,鞑靼人只在他们脸上略扫了一眼,便举起长刀,喝道:“冲!冲进城去,活捉明国国舅!”
一片呼喝声响起,众人即将纵马闯入,却听门洞中传来一声尖到破音的:“你家张爷爷在此,哪个达贼敢上来捉我们兄弟!”
领兵冲锋的巴尔斯博罗特王子下意识勒住马,想从一片甲兵中分辨出他们要找的两位国舅。
但不等他找到,一片烟雾就自大门前蒸腾起来,他只觉胸口一痛,眼前的世界就陷入了黑暗。
第一批火绳枪军退下去装弹,第二批交替而上,又清开了一片逼近城下的蒙军。一队队训练有素的士兵们前退交换队型,枪弹声与惨叫声连绵不断,短短一炷香的工夫,就收割了大片马队。
鞑靼军只见识过明军三眼铳、鸟铳,只要有铁甲在身,数十步外就可安全无虞,却不料这场大战遇见了明军也是才装备上一个冬天的西班牙火绳枪。
马匹被枪声吓得躁动嘶鸣,前军连忙后撤了一段,想避开火绳枪的射程,可这一射又把大军暴露在了城头长径炮与城门推出的弗朗机炮的射程中。
弗朗机炮轰击下,便能收割十余条性命,而长径炮的弹子在阵中开花,却是肉靡血沫飞溅,犹如人间炼狱。
小王子两个勇猛的儿子不明不白地死在阵中,军士逃散,再也经不起这损失,只得含恨挥军撤退。然而此时已经不是他想退就退的时候了,有眼尖的将士看见,左右台堡的烽火连绵烧起,四下地面微微震颤,从大军背后的抄上来绵延数里的明军。
原来今日明军出阵,并不是城内官军无力守城,而是明军要等的援军已到,他们是出来内外合围的!
可明军又怎么能将时间掐得如此准?
难道他们杀的叛徒不够多,给他们传递消息的人又是个心向明国的鞑奸?!
小王子头脑发晕,不禁看了一眼城头——无数甲衣士兵在城上来回巡视,一名穿着薄棉甲,内套大红官袍,肤色微黑,十分眼熟的明国官员正手握着一管黑色的东西,目含厉色朝他看来。
那是……王守仁!能查万里动静的王守仁!难怪城里明军恰好能在此刻出来诱敌!
小王子含恨看了头上一眼,回头欲呼唤残兵随他离开,其他看到王守仁的人却不争气地叫道:“王守仁爷爷!是王爷爷在此,大汗,咱们赢不得了,快撤吧!”
达延汗被人围在当中,没注意城头,便没感觉到架在城头的那架长径大炮微微转了个角度。
角度略高一点儿,弹药顺着抛物线就能飞得更远些。
===================
五月间,这场大仗才彻底平定。
小王子所领的三万大军近半在红盐池城下被歼、被伏,小王子与长子、三子、大济农等人皆死于枪炮下,次子乌鲁斯博罗特率残部退往东套,却被谢瑛等锦衣卫在沙漠北方寻找到了踪迹,终被三路大军包围。
小王子的次子、四子、五子力战而亡,幼子不知所踪,六子斡齐尔博罗特率六千余残部请降。
纵横套内多年的郭勒津旗主火筛欲渡河北逃,却被守在河边的宣府守军堵住,为害边关三十余载的套虏至此终于绝迹。
然而《锦衣卫之塞上风云》仍在连载,百姓们也不因为朝廷剧透了小王子与火筛部覆灭的结局而不再买书,反而更舍得花钱,要看更多叫明人扬眉吐气的故事。
六月底,杨一清等人受命进京献俘,朝廷中也议起了该如何封赏。
谢瑛追亡逐北,领军堵住套贼余部;两位国舅亲手打死了小王子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王守仁指挥城头炮火轰死了小王子与诸子、麾下大将,杨一清主持大战,调度诸军,俱都该论功行赏。
杨一清因功封右都御史,仍暂兼三边总制之责;国舅们因功、亦因国戚身份封伯;谢瑛升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仍在京署理北镇抚司事。王守仁的封赏却叫朝廷吵了好一阵子——论战功该封爵,可朝中又有文臣不封爵的祖制。
一旦封爵,也就不能入阁了。
三位阁老力主,最终不曾教他封爵,而是以副都御史的身份主持宣大一带的兵事,为朝廷复设开平卫做准备。
这一番封赏之后,朝中筹备此战的官员也各有升迁,崔燮这位制造、引进战阵利器的功臣自然不能被忘记。
他被超拔为翰林学士兼詹事府右詹事,再熬熬年资,差一步就是入阁,亦是人生得意。
他白天四处应酬,晚上就跟谢瑛到小花园里私会,胡天胡地了好一阵子。直到又一年新年将至,朝中议起太子明年便交十六,可以准备选妃了,他才恍然意识到——
弘治朝到现在还没结束,弘治天子不仅还活着,而且活得健健康康的,并不像历史上那样体弱多病,有英年早逝的危险。
朱厚照这个熊孩子能叫他父亲管到长大成熟了。
等他成了亲,有家人管着,就不会在豹房里搞乱七八糟的,大概就能有儿有女,不至于身后无嗣,叫嘉靖入继皇统了。
明朝的历史真的叫他这个小蝴蝶的翅膀扇得有所变化了。虽不知能变得多大,但就他所知的,的确是变得比历史书里更好了。
他总算可以安心歇一阵子,让这个盛世自然安稳地顺延下去,自己专心跟谢瑛过过小日子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大家这么久以来的支持,正文就写到这里了,后面还有番外
第305章
弘治十八年这一年; 因小王子擅开边衅; 朝野上下的重心都放到了战事上。实则这一年也是举子大比之年,中试举子中也出了不少历史名人。
半工半读给崔燮写着《塞上风云录》的徐祯卿就高高地上了榜。
他既是四大才子之一周文宾的原型; 又是领导古文运动的前七子之一; 文章亦竖起崇古变今之风; 个人风格十分明显。考官杨廷和一眼就把他从三千举子中简拔出,高高地点到二甲; 后来简拔庶吉士时也不顾他貌丑的事实; 硬把他塞给了主考张元祯。
张学士想想他的容貌,再想想中试的那些俊秀举子; 不禁朝杨廷和抱怨:“石斋以为这庶吉士拿到圣前; 还能有个崔和衷给他遮掩两笔; 画成漂亮人物么?”
杨廷和抓着他的手求情:“徐祯卿长相虽略差些,可文学优长,朝廷选贤能又不是后宫选美人,略差些的也不是没有……”
反正弘治天子是个不会以貌取人的名君; 朝中前有李东阳、后有焦芳; 长相不如意人的都能做到阁老、学士; 也不差这一个庶吉士了。
张学士叫他说得无可奈何,馆选时便没许人把徐祯卿黜落。但在拟庶常名单时,还是意难平地将崔铣、严嵩等俊秀才子之名列在前头,把他压到了最后。
徐祯卿不晓得自己差点因为长相被人从馆选中刷落,得中庶常之后,便兴冲冲地跟崔燮报喜。
崔燮也替他高兴; 眉间忧色略减,握着他的手说:“天幸你考上了庶常。康状元他们原先跟着梁、王两位学士读书时,还能分摊些紧急的稿子,如今他们也都已除授差事,不得像从前那么赶稿了,《塞上英雄录之擒贼擒王》卷和《锦衣卫之塞上风云》就都指望你和征明了。”
徐祯卿过了朝考的惊喜差不多都转成了惊吓,摸了摸自己隐隐酸痛的手腕,果断效法同乡,向崔燮推荐才子。
他在京里认得的人不多,还都叫崔燮搂到手底下写稿了,但馆选出来的庶吉士多啊!一科三十名庶吉士,他还是垫底的那个,前头的肯定有比他更适合写稿的!
崔主编亲切嘉勉了他这份心意,并请他扫祭回来便居中引荐,带一位自己早已看中的才子来崔家。
那是一位与他坎坷的馆选经历不同,凭二榜第二的名次和一张好面容早早就定下了庶常位置的江西才子,严嵩。
崔燮刚穿过来就把自己还记得的明朝大事、名人都写了一遍,印在硬盘里。遇上了这种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就得把人圈起来,不能叫他们有机会脱离组织,自由散漫地长成奸佞。
特别是他还不知道哪年出生的儿子——
只要严世藩落地,他就得把管教那孩子的权力弄到手,从小军事化教育,绝不能让他像历史上那样玩弄权术,祸国殃民!
但三月底新进士们谢恩毕后,还各有一段回乡祭扫的假期,新庶吉士还不得就用。徐祯卿他们走了没多久,红盐池大捷的消息就传至朝中,之后不上两个月又是河套大捷,小王子诸子与火筛接连授首,回京献俘……
等新人们歇足了假回朝时,这场绵延数代的复套之战已画下休止符,明军对虏患的应对之策也从守关拒贼,转变成了主动出击。
拒敌于城门之外,何如拒敌于敌城之下?
马文升、刘大夏这两任兵部尚书又探讨起了如何收复京北的开平、大宁、兴和三卫,户尚韩文、工尚曾(钅监)则追着已升作吏部尚书的马文升追问该安排谁来安顿内附的小王子、火筛残部。
许其内附,必定得给他们建些房子,拨牧场或田地耕种,也得派官兵监视,防止他们再作乱。
内阁、六部合议了几回,拟定将红盐池新城改作红盐卫,派新任怀宁侯孙应爵暂驻红盐卫,监管鞑靼俘虏修筑城池、房屋、马场,使其从游牧转为定居。而监管、教化方面就由陕西御史王守仁兼管,务使套虏中的老幼归服王化,安心做大明百姓,熄了做贼之心。
及至朝廷大事都议完了,新科进士们才陆陆续续回朝,徐应祯在江西会馆苦候良久,终于等到了刚刚进京的严嵩。
严嵩此时还是个峻洁清高的年轻人,身无长物,正担心着如何在京赁房。徐祯卿却是吴中富庶风流地有名的才子,又拿着崔燮的稿费,宦囊颇丰,见他正在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