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太监正愁着没处表功,听见太子嫌他抛费得多,连忙解释道:“小爷放心,这些东西抛费也不大。老奴受皇爷多年教训,岂敢为了这些玩乐之物妄费私库银子?那树呵、山呵、仙宫中玉柱雕栏呵……看着是精致的仙家之物,实则都是用细竹篾为胎,外头滚了一层皮油的。那皮油不过是一钱银子十斤的贱物,好看只好在下面人用心雕琢了样式,上了些彩漆,绝不耗伤民力的。”
皮油外还裹了彩绸彩带,涂布金油的他就绝口不提了。
太子听闻这价钱,心里微觉满意,因他父皇又是个好热闹、爱看戏的,说得再多又怕惹得父皇不满,便笑着点了点头:“高伴伴果然是个稳妥人。”
四皇子朱祐杬问道:“那鹤是怎么做的?真能驮着人走吗?”
这事岂只是不满十岁的小皇子,就是成化帝也想知道。
高亮心里一阵阵得意,垂首笑着回话:“那也就是叫扎灯的匠人扎成的绸鹤,中间空着一块,能叫人站起去。上面看似盘着腿的,其实不是腿,而是马尾编的衬裙,底下收紧口箍住腿,把鹤拉到腰下时,那衬裙就似灯笼似的朝外乍起来,上头有袍子遮着,看着就像腿盘在上头似的。”
这倒是他自己看了排演时仙鹤上多着一双假腿不自然,叫伶人琢磨着改的,算是自己的实绩,讲起来滔滔不绝,比讲布景时用力还猛。
成化天子赞赏道:“该赏。回头,钟鼓司事,你提点着些……”
高太监立刻叩谢皇恩,又替儿子讨赏:“老奴这般年纪,哪里还想得出这样时兴的戏台花样儿,这多是我那养子帮着弄的。能得皇爷和小爷们夸赞,也是他一辈子的荣耀,老奴回去便告诉他。”
天子“哦”了一声,问了问高肃的名字、年纪,在哪里当值。听说他还只是个带俸百户,没担实职,便叫覃昌改日去高府传奉,叫高肃到前所当个实职百户。
前所的谢千户跟他们家也有些渊源,又是个能干事、不居功的体面人,将来高肃进去了必能得他照顾。
高太监心满意足,替侄子叩谢了皇恩,心里更记了崔燮几分好处。
他跟侄儿都得了实惠的好处,总不能叫崔燮连点儿汤都喝不上吧?
他在成化天子身边服侍,说一两句好话是极容易的。他刚接手钟鼓司的头两个月有些忙,暂且顾不上崔燮,待理顺了下面的人,腾出空子来,便找了个天子身边没有诤侍诤子、心情又好的时候提了一句:“皇爷去年叫奴婢盯着那个神童崔监生,奴婢日日放在心上,不敢或忘。如今他弟弟在家待着,他眼看要考科试了,皇爷可要听听他家的事么?”
这事不提也罢,一提起来,天子心里倒真有些好奇,便问道:“他兄弟回来了?他在家做得怎样?”
高太监抹了抹眼眶,作出个受了触动的模样说:“皇爷眼明如炬,那崔监生非止孝顺二老,对弟弟也是用心良苦!老奴叫人看着他家的事了,他弟弟从南边儿回来时大病了一场,都是他叫人延医问药救过来的。他还亲自教他弟弟读书,出题目、改卷子,把那个当着锦衣卫还敢撒泼耍赖的弟弟硬教成了个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成化天子问道:“他是,怎么教?”
高公公早做了准备,叫小太监拿了纸笔,写下几道预先备下的填空、选择、判断题呈给天子。
题目都写得长长的,不管内容,看字数就显出诚心。天子自己试做了一下,感觉并不偏僻,都是必会的太祖圣训、经义文章,是个正经教化人的东西。天子便点了点头,问道:“果然是,友爱幼弟。这是,单给二弟,还是……”
高太监说:“这都是给他二弟的。那个小弟弟跟着个举人念书,何用他操心呢?就这个二弟刚到家时身子不好,不能出门,崔监生自己忙着学业之余,还要熬夜出题教他——如今给那孩子身子养好了,叫他跟着举人先生读书,也没断了给他出题做呢。”
是呵,越是不省心的孩子,做父……兄的越得多看顾着些。天子点了点头,看着那卷子说:“像个学士……哪天,叫他进宫,也给,给朕的皇子,讲《诗》。”
高太监虽是自己推荐的崔燮,听见天子这么高看他,也有些吃惊得合不拢嘴。
成化帝看了他一眼,简单地说:“就如,李东阳故事。”
李东阳幼年举奇童,两次被召进宫讲《尚书》,难道因为他五六岁时就跟翰林一个水平么?叫崔燮进宫讲书也是一样,只是叫他进宫试讲一番,鼓励这好学的少年……也叫太子见见东宫讲师外的人才而已。
第134章
崔燮那天上午还在国学里认真念书; 下午就被监丞、学正匆匆拉去辟雍接旨。
礼部官员念罢敕书; 要他明日起去礼部演礼,准备给东宫讲书的时候; 他险些没反应过来——就他; 这学历; 这学习时长,还给太子讲书?这么重的责任他担不起啊!旨意上真没写错名字; 写的是崔燮而不是哪个同姓的教官?
司业费訚从旁轻咳了一声; 叫他赶快接旨谢恩,他才回过神来; 叩谢皇恩。
颁旨的大使把敕书塞进他手里; 含笑安慰他:“圣上亲口说了; 这次叫你去东宫讲书,是如当初李学士的故事,只为叫太子看看你的学问,讲不好也不要紧。宫里已经递了题目出来; 你好生准备; 回头把讲章呈递给太子讲官们; 自有人替你修改。”
敢情不是真让他讲,就是去做个秀,背后还有团队帮他修讲稿呢,那还怕什么。
他当年也是天天隔着电视屏幕看见各国领导人,跟首长在一家店里吃过包子的人,还怕给太子作个报告?
讲了!
他恭恭敬敬地接了旨; 起身答谢那位传旨的天使。祭酒丘濬等人看着传旨官要走,崔燮又是一副不明内情的模样,忍不住拦住那大使问道:“崔燮不过是一监生,不知禁中如何传出这样的旨意?”
须知当初李东阳能进宫讲尚书,那是因为他是个天赋异禀、四岁就会写径尺大字的神童,景泰皇帝爱重他,就愿意叫他进宫。可崔燮这把年纪——不说他今年都十七了,就是炒出神童之名的时候也十五了!翰林院里多的是少年秀才,如刘次辅幼子刘鈗也深荷圣恩,小小年纪就赐为舍人,却也不曾叫皇上送进东宫讲书啊?
那名传旨官笑道:“这……下官也是奉旨而来,不敢妄揣圣意。只是隐约听徐侍郎说,崔燮教弟有方,给他出了些什么题目,圣上看了之后深为欣赏,便下此口谕。”
众人惊讶又好奇地看了崔燮一眼,只见他低眉顺眼的站着,身子挺得笔直,显得又稳重又谦逊,果然像个有气度德行的儒生。
崔燮当然不紧张。
高太监他儿子早来透露了宪宗考察之意,他等了好些个月了,早盼着皇上知道他家里的情况,满足好奇心之后撤掉监视,别影响他跟谢瑛约会呢。
他唯一没料到的就是宪宗居然让他给太子讲学而已。
见着教官们都盯着他,崔燮便微微垂头,严肃恭谨地答道:“学生只不过是为舍弟顽劣,不爱念书,才随意给他出了些律令、三礼上的题目给他做,叫他知道礼仪,以后为人处事能沉稳些,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却不知圣上如何会留心这般小事。”
传旨官笑了笑:“下官心里也极想知道是什么题目能打动万岁,可惜圣命在身,还要回礼部缴旨,不能留下多听了。崔监生不妨多拟几份相应的题目,万一太子有问,你也好有个应对。”
崔燮答应下来,恭送传旨官出去,又被学正拎回了辟雍。
丘祭酒打量着他,慈和地说:“上意命你给太子讲书,是爱护你的意思,你不用怕,本官自会教你如何讲经。”又问道:“你在家里果然时常教导弟弟?出的什么题目,不如就在这里写下来叫我们看看?”
说是用了个问句,其实教官们连笔墨都准备好了,并没给他个说“不”的机会。谢助教知他甚深,早跟祭酒说了他有过目不忘之能,也不费工夫等他回家取卷子,给张纸叫他当场默出来。
崔燮提起笔来问道:“是写学生平常留的题目,还是就着圣旨上要求的写一份?”
圣旨上要他讲的是《诗》,且指定了《曹风·氛庖黄鞘住懊谰佑眯木阶ㄒ弧钡乃淌N恼戮逅急车檬旒鳎热宓亩潦楸始嵌技窍铝耍龈鼍碜右彩欠址种拥氖隆
丘祭酒不假思索地说:“先写你平常出的题目,等你从我读几天书,再出这个题目给我们参详。”
崔燮点了点头,闭上眼打开PDF,随便开了个新出的周礼卷子,半抄半默写下来。
教官们坐在堂上椅子里等着。原以为他只是出帖经、墨义,小论,顶多了节选些经义出作时文题目,却不想他写起来就没完了。一张卷子满是淋漓墨迹,又还嫌不足,换了张白纸接着往下写,长得叫人怀疑是不是把乡试、会试的题目都抄上了。
一名博士等得心焦,连忙起身拿了他写完的卷子过来,与众教官同赏。
却见他那卷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整整一页的题目:先是大片有少量留空的帖经题;而后是在空处下方给了几个相似、易混淆答案的墨义题;再之后则是写了经义叫人判断对错的,有的在原文上有添减字词,有的是将不相干的两句搭在一起……
若是背记不牢的,倒真有些易错。
这些最简单的帖经、墨义之下,则是一道道对着《周礼》原文写注释的解经题。题目写的又多又长,相较起来,做题的人要写的倒不算多,果然是适合小学生开蒙的卷子。但也未免太简单了,这也值得天子特地传旨叫他进东宫讲学么?
太子九岁出阁讲学,读经书的年头比崔燮还长得多,经书义理无不精熟。这样的卷子拿去叫崔家那不爱读书的小子做也罢了,叫太子做……
他们还得商量商量,再出些合太子身份学力的题目。
几位教官议论了一阵,再看崔燮仍是低着头从容书写,手边又多了两张字纸。另一名年轻的博士过去拿了纸回来,却见这两张纸上的题目略短了些。虽然只写题目,也是不留空白,但看其内容便知,底下要学生写的更多,更能考验其掌握的优劣了。
下面一张先写的,除了连着前面的判断正误题,就都是些考训诂的题目,叫人解释社、稷、墉、坛之类是何意;再之后的题目里特加了“简言”二字,叫人照着注疏解释阳礼、阴礼等礼仪;而后又是几道“详解”地域划分及土地出产的题目。
教官们一页一页的拿卷子看,初时还嫌题目太简单,后来渐渐就为他友爱兄弟之情感动——
崔燮在国子监里一向是早来晚走,认真记笔记、好好作文章的典型,自己的课业就十分繁重。想到他晚上回去不仅要自己用心复习,还给弟弟出这么厚的卷子,都不禁感叹了几声。
这么好的兄长真是世间难寻,那作弟弟的将来不成材都对不起他。
丘祭酒也觉着看得差不多了,吩咐道:“就写到这里罢,教官们看过题样就差不多了,回头你写诗经题时再详写。”
崔燮刚写完“如何理解‘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这道对于读书少的崔衡小弟充满陷阱的大题,忽闻祭酒叫停,便搁了笔,吹干墨汁,将卷子捧到教官们面前。
这一页不再是单看了疏注就能答出的名词解释,简答、问答题,而是牵扯理学经义和前朝故事,需要知道历史典故和先儒义理才能答对。
尤其是最后一题,其题目根本不是出自三礼及注疏,也不是程朱两家之语,而是出于王安石笔下。王安石为变法撰了《周官新义》,借周礼寄托自己变法的理念,朱子痛批了这观念,斥其“将周礼来卖弄,有利底事便行之”“姑取其附于己意者,借其名高以服众口耳”。若是不晓得这题目来历,顺着题目之意写下去的,必然错得离谱。
一位讲周礼的陈博士点了点头,笑着说:“这些题目先易后难,出得不错。你那弟弟若真都会作了,今岁也可叫他进棚观场了。”
崔燮摇头答道:“他学得慢,连经义还没吃透呢。我只是想叫他多见些相关题目,凡有不会的我再事后把答案抄给他。叫他这么零散的记着更容易记住,将来作文时也便于他想起这故事,写进文章里。”
丘祭酒看着题目,也深觉得他用心良苦,这卷子略经他们这些教官指点,真是出给太子也不露怯了。他点了点头,顺口问了崔燮一句:“你平日也这般出题给自己做么?”
……这个都是折磨别人用的,谁舍得给自己出啊。
崔燮诚实地答道:“这倒不曾。学生给舍弟出这样的题,是因他基础不牢;若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能出成题的必是学生会的,不会的东西也想不到要考较自己,反倒不如写文章更能查验出缺陷。”
丘祭酒微微点头:“也有些道理。如学生作题目,总要有个师长指点才知对错,若一味自己钻研,容易钻研偏了。不过若似个有好先生教导的地方,出些偏难的,要学生钻研的题目,倒也有扩展眼界的好处……”
他没说太多,崔燮心里却有些毛毛的,怕他就此动了增加考试的心思。
不过转念一想,问答题到底比八股文容易写,有题目、有思路,要答的字数也少,考就考吧。难道他这个学了两辈子应试教育的人还怕考这个?
要怕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些没经历过随堂考、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的本土学生们吧?
崔燮深吸了口气,跟着祭酒到后堂学诗,众教官们在厅里议了一阵如何就这一章拟题目,也慢慢散去了。
丘祭酒是博学鸿儒,虽然本经不是课《诗》的,讲起来也是口若悬河。尤其他《春秋》治得好,与《诗》相互印证,共采汉、宋两代《诗》学的长处,生生把一篇加上题目才九十八字的《方渤隽肆角Ф嘧值目翁帽始恰
崔燮手握铅笔,记得飞快,哪怕都是自己早已背到烂熟的地方也不略过。这回可不是他会了就行,而是得给天天受着翰林教育的太子讲解,他学的不仅是知识,更要尽力学会祭酒讲课的方式、节奏、辞气……
丘祭酒也不嫌麻烦,一首诗给他反复讲了两三遍,还让他复讲给自己听。白天他要去礼部演礼,晚上回来就跟着祭酒读书……连着演了几天礼,讲了几天书,总算到了圣旨中选定的讲经日子。
祭酒给他准了一天假,到得是日,他一早就换了新的监生袍服,在东宫官员引领之下进了文华殿侧殿,准备给太子讲经。
他虽然不是什么名士,却是天子指来的,东宫上下自也要郑重以待。从副詹事黎淳及徐浦、刘健等侍讲、侍读学士都提前到了侧殿里见他,阅看他的讲义,教他在太子驾前讲经的礼仪。
崔燮光听着“刘健”、“李东阳”、“谢迁”这三个名字,就有种到了当年明月签售会的感觉,目光偷偷在那三人身上打转,想记住这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未来的,弘治朝的,三位阁佬,给他讲站班和讲经的规矩了!
这要不是在东宫,他真想掏出笔来请三位大佬签个字啊!
这群学士也早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写过《四书对句》,算是个大龄神童的人,也都悄悄打量着他。
副詹士黎淳兼着吏部右侍郎,还曾在部里过听左侍郎耿裕嫌弃他这个神童太水。如今真正见了他,黎学士却是再不奇怪天子为何喜欢他,不在乎他年纪大、身份低,还要叫他来给太子讲学了——
他生得实在是太好了。人长得亮眼,仪态又稳重端庄。在文华殿里见着这么多前辈大儒也不见有半分怯意,更没有寻常年轻才子惯有的轻狂傲物。问及他要讲的东西,也都能侃侃而谈,言必有出处,不添任何哗众取宠的新辞。
唯一新的,就是他编的那套卷子。
这卷子早在他呈上礼部后,就送来了东宫一份,他们这些太子属官都曾看过、做过。虽知道这不全是他一个监生编出来的,但其能想到这样的出题范式,也能看出他是个有教书天份,且又肯多思、有耐心的人。
这样的人,将来即便不入朝,也当是个桃李满天下的名儒,值得相交。
他点了点头,叫侍讲学士李东阳给他讲讲经验:“陛下旨意中既说如你当年故事,西涯你便也给他讲讲自己当年如何讲《书》的。”
李东阳笑道:“三十余年前的事,下官也记不大清楚了。”
他幼年时便因神童出名,深受英庙、代庙两任皇帝恩宠,十八岁即入翰林院,却一直在翰院蹉跎到如今,也算不上个好例子。这个崔燮天资不错,人又知上进,科场上倒可以学他,官途上还是不要像他的好。
他笑着摇了摇头,到崔燮身边提点他自己平常给太子讲学的经验。
第135章
给太子讲书时; 这班侍讲官要先进殿等待; 进去后分东西两班站在殿南:东班是讲四书的,西班是讲五经的; 先子后经; 规矩十分严格。崔燮这个走后门插进来的不占别人直讲的时间; 而是在侍讲学士讲罢《尚书》后再添一小段。
再后面又要进《皇明祖训》《太祖御制》等祖制,以及《通鉴》《贞观政要》和历代《实录》《宝训》等史书;讲罢经书还有侍书官侍书; 也就是教太子临写几页书法;有时还要教习诗词、乐律、绘画、算术等杂项功课; 工作也很繁重。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工作餐吃得不错。虽比不上传说中的“吃经筵”; 也比翰林院、国子监的食堂做得好多了。李先生提点完了进诗时的要点; 格外劝了一句:“午膳你多吃些; 宫里的膳食比你们国学强得多。离着丁未会试还有两年有余,这些年若没有圣上恩召,你想再吃到这些也难了。”
崔燮心里十分感动——大佬居然也这么接地气啊!还不忘提醒他公款吃喝时得多吃点儿!他郑重地点点头道,拱手应道:“多谢学士提点; 学生记下了。”
李东阳见他满目崇敬地看着自己; 对一句随口说句闲话都当作正务听着; 不禁摇着头笑了笑:“这有什么可谢的,你这学生也忒认真了。”
不过他只在官场不得意,出了翰林院还一代词宗、文坛领袖,不知多少少年书生这么把他奉为宗主,崔燮这态度倒也不算突兀。他并没留意到对方看谢迁、刘健也是一样的热情,只当他是自己的追随者; 便格外照顾了一下,叫他站班时跟着自己走。
不久太子升阁,亲口叫众人进去。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身材有些瘦弱,面色微白,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讲官们行礼后,他便立刻说了一声“请先生们起身”,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看到队伍尾端时,看见一个穿青直裰、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却比他高大,也更健康得多。站在那里腰直背挺,肌肤润泽,虽然垂着眼睑,也能看出眼神清正,神光内藏,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身体也怯弱,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不免有些羡慕。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垂眸看着书案,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
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众人都站定了,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用尺压住,以手指书,领着太子先读《大学》《尚书》各十遍,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
今天是徐溥讲《大学衍义》,李东阳讲《洪范·九畴》。
托了天子的福,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他怕仪态不好,不敢斜眼儿去看,只能死记。有几处没记全的,只好安慰自己,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
李东阳讲罢“九畴”,就轮到崔燮讲诗了。
他是成化天子特指来的,讲书的规矩和正式讲官不全相同,是要从读书开始的。崔燮提起一口气,依着这些日子演习的礼仪走到案前行礼,起身后侍立在案前,翻到《曹风·纺且灰常鬃砸盘铀卸痢
“谏#渥悠哔狻J缛司樱湟且毁狻F湟且毁猓娜缃豳狻!
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朗,咬字清楚、声调标准,简直是念出了大明中原官话甲等的水平。
太子中气微弱,声音不那么有力,但念得也是同样清晰准确,一字不差。诗中有几个字的古间与现下的发音不同——如第三句的“结”不读作众人习惯的上声“劫”音,而是作【叶讫力反】。他念时也没有丝毫迟滞,可见这《诗》也知念了多少遍。
崔燮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