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临江山人
文案:
孔夫子在多数人眼中是自带光圈的神级圣人,但是有个小屁孩才初读《论语》,便一把抱住孔夫子的大腿,死皮赖脸、生拉硬拽、威逼利诱拐了夫子来上《小屁孩问道孔夫子》栏目。
小屁孩就是本人,“一纯”是我的字,同时江湖人送外号“小恶魔”。
小屁孩笑眯眯地看着被绑成肉粽子的夫子,阴阴一笑:“本栏目,以蛋蛋后的思维去挑逗孔夫子,有趣也有含金量!童叟无欺,快快入坑!”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孔夫子,一纯 ┃ 配角:孔门一众子弟 ┃ 其它:论语,有趣,生活,蛋蛋后
第1章 “学而时习之”坑了不少学生,真相却是……
咱们软萌地甩甩小皮鞭,立刻开始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我相信:学生党们对这一则实在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发个噩梦也能哆哆嗦嗦被一句“学而时习之”给吓醒!
孔夫子委委屈屈地跟我诉苦:“怎么会这样子呢?用你们今天的话来讲不就是——学习了新知识以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多加练习……呜呜……”
一纯忙安慰他:“不关你事哒,乖啊~”
其实“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被后代人误解得惨了,好些人拿着现代语言习惯去理解古文,以至于连不少教师上课时都喜欢搬孔夫子出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你们学习了之后就得经常复习,给你们划的重点回去好好背,知道了吗?”底下一片有气无力:“知道了……”
还有些可怜的娃没搞清楚发泄对象,把火气撒在孔子头上,说他“迂腐”、“假正经”。
我还在苦海里挣扎的同胞啊,你们要知道孔子本人要求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啊!
孔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最希望学生不仅能理解“仁”的含义,而且能真正“行仁”!
再看“学而时习之”的“习”字的繁体是“習”,“習”像是一只小鸟在不断地试飞,这就是明明白白要大家实践的意思!
而现在受着学校应试教育的小鸟们是什么状态?鸟妈妈丢一本《鸟类飞翔重点难点大全》给它们,它们不停的背呀背,却从没真真实实地扇动过翅膀。有志气的聪明鸟儿会怎么做呢——我照样读《难点大全》,照样参加大大小小的树林知识会考,但我找合适的机会尝试飞行,飞第一次可能生疏又变扭,但没关系,飞的次数多了,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林子。
最可怜的是有些天资聪慧的鸟儿,在日复一日的“听课背书考试”中丧失了飞起来的机会,这不令人痛心吗?
学生党站起来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吧!
作者有话要说:
小屁孩给看官大人们买个萌~
毕竟《小屁孩问道孔夫子》毫无炒作之处,无cp,又不好卖腐,唯有靠屁孩我牺牲色相赚些许外快。
看在我是小白的份上,大人们不要犹豫,立刻跳坑吧!
第2章 令人心塞的古代交通
上一章,一纯已经和众位看官从字义上分析了“学而时习之”的意思,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日常生活着手,来接着看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请您跟着一纯坐上时光机回到千年以前:
“哼哧——哼哧——”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乡间小道尽头,传来了大煞风景的声音。
只见一个身披缊袍的肌肉少年骑在一只胖猪身上,他猛力一揪猪后颈的肥肉,胖猪就撒开四蹄,霎时间尘土飞扬,颇有一种“剑走天涯”的气势!
再定睛一看,只见猪脖子上居然挂着“三胖”二字!
胖猪:我不是已经发出郑重声明——不许再叫我“金三胖”㈠了吗?
一纯:好的,鑫月半。
胖猪一怒之下涨红了脸,绝尘而去……
然而它驮着的肌肉少年很无奈:“咱走了这么久,还在这条乡间小道上,什么时候能到孔子的家啊!”
没错,这猪背上的肌肉少年就是日后有名的孔门弟子——子路啦。
其实,一纯杜撰上面这个小剧场,不仅图个调戏三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间接告诉大家:古代的交通有多不发达!然后进一步推导,“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看官大人:你扯了那么久,现在才入正题,有没有搞错!
一纯:哎呀,看官请您息怒!咱《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致力于带给您既有趣又有含金量的文章,这种尊贵奢华有内涵的体验不是随便一个栏目都能提供的哟。
一纯喝口水接着说:这不,上面的小剧场先搏您一笑,接下来是真凭实据部分哟!请您搬好小板凳和爆米花,以下是理科渣渣一纯耗费一个下午所计算出的数据!
(注:为方便理解,一切事物皆采取现代数据和单位,粗略计算,不必深究)
为了让您更清晰古代交通情况,从而感受“有朋自远方来”究竟有多令人激动,一纯先假设了一个“无厘头”㈡情景。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也不必设定有多远了,夫子不是鲁国人嘛,就来个山东省境内游好了。
假设情景:一大妈从青岛出发去曲阜见孔夫子,顺便推销“脸基尼”㈢。
一纯不是山东地理专家,我们也不考虑从青岛至曲阜中间是否要坐船、绕山等因素。为了方便,直接拉直线距离,测得:314。5公里。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两种交通工具来进行理论测试:
方案一:马车。
方案二:大妈的腿。
—————我是萌萌哒分隔线—————
实行方案一:青岛大妈家里富裕,于是乎,她选择乘坐马车去曲阜见孔夫子。
这里要普及一下周朝的马车,传说周武王接受周公建议去发展交通,马车也由最初的一马拉车演变为多马拉车,成为证明社会身份的又一表现方式——“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举个例子,咱们孔夫子是大夫阶层,他的座驾就是由三匹马拉车的。
○那这个周代马车是什么速度呢?
本来马拉战车能达到近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是考虑到青岛大妈只是去见朋友,所以就算马车大约是15公里每小时好了,记作15km/h。
一纯私底下估计这可能只是马在精力充沛的时候能达到的速度,但苦于我还没有机会亲身试验,就姑且这么用着。而且这里要再次注明,我没有把变量计算在内。
○那么我们可以来算算,坐马车行驶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时呢?
314。5÷15≈21(h)
答案是约等于21个小时。
○好,那我们拿“铁人”标准来算算,青岛大妈以“不顾一切拼了老命也要尽快见到孔子”的状态,从青岛到曲阜要多少天?
一天24个小时,正常睡觉加上午休总共去掉9个小时;一日三餐都吃压缩饼干总共去掉1个小时;给马一点歇息时间加上解决如厕问题总共去掉1个小时,剩余13个小时。
24…(9+1+1)=13(h)
这是到达极限的计算方式了,一纯估摸着一天折腾下来——不死也残!要知道古代道路不平,马车颠簸,“屁股开花”的概率极高。
方案一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
青岛大妈乘坐马车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1天零8个小时。
—————我是萌萌哒分隔线—————
实行方案二:青岛大妈家里贫困,于是乎,她选择走路去曲阜见孔夫子。
我们现代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公里每小时,但是古代人宽衣大袍,穿的又不是运动鞋,一纯觉得这里应该打点折扣,姑且算是4km/h的速度好了。
其实,古代道路不像现代平整,爬山也没有石阶的,不过一纯想一想方案一的马车速度也没有这么计算,于是为了实验结果准确,也不加计算。
○我们可以来算算,靠双腿走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时呢?
314。5÷4≈79(h)
答案是约等于79个小时。
我们和方案一的日均使用时间要保持一致,还是13个小时。
79÷13≈6(天)
哇塞,我怀疑青岛大妈这一转下来,6天没停过,脚铁定浮肿成猪蹄!没和孔子“唠嗑”几句,就得先去看医生了。
方案二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
青岛大妈靠双腿走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6天零1个小时。
—————分隔线萌且酷—————
您看看,别说从远方了,就是山东省内的朋友来探望孔子也是很费事的。何况,您别忘了一纯的诸多操作:把时间利用往最大化去计算、速度一直是最高时速、两地距离拉直线、不计算一切切实存在的变量……才有了这么个还算可以的数据。
所以说,古人对“有朋自远方来”这事十分看重与珍惜。
朋友,朋友,追其字义,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后来人们习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也没那么多讲究了。
孔子对远方朋友的到来也是很开心的,在《论语》后面的内容还会说到,蘧伯玉使人来拜见孔子,孔子很高兴——这个蘧伯玉可谓是和孔子志趣相投,孔子评价他是君子(君子哉蘧伯玉)。
或许,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这个的感受已经没那么细腻了,反正有飞机、高铁、轮船,对方来了请他/她吃顿饭也就是了。但我们仔细体会体会,现在通讯便捷,两地的朋友打个电话联络也不是不可以,但对方仍能把“见你一面”列入假期安排表,那说明他/她打心底里把你当做好朋友,这是非常难得的!
很多时候,我看到一桌子人应该是来聚会的,却谁都不与谁交谈,各自低头看手机,我在感叹手机带给人变化的同时,也不知是该可怜他们的友情如此浅薄,还是该批判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劲。
总而言之,如果全中国人都学习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就不会有各类心智不坚定、行事不着调、道德无底线的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如斯君子,难道只存在于曾经的□□国土之上吗?
作者有话要说:
嗨,我亲爱的看官们~我又来了,不过今天不是来卖萌的,而是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何我笔名“临江山人”在文章中却自称“一纯”。
并非是我脚踏两条船,而是……
我是晋江新人,小白一枚,所以当我想注册笔名为“一纯”的时候,被残忍地告知这个笔名已经被注册了。
即便我再喜欢自己的表字“一纯”,笔名还是得有的呀,所以我想呀想……
我想到了我的偶像——苏轼!
他写的《临江仙》深得朕心,但自称仙好像也不妥当,干脆就拆字成“山人”啦!
这就有了“临江山人”的笔名。
其实笔名也挺符合我居处的环境——珠江某支流就在我的脚边流淌着呢~
今天就唠嗑到这,下一章再见!
第3章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素养
懒鬼一纯把《论语》第一则拆成了三章来讲,今天,终于轮到被冷落已久的最后一句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都成为——君子,不过,想成为君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纯读完《论语》,觉得能比较全面解释“君子”的是四个字:文质彬彬。
意思是,外在的礼节谈吐和内在的真诚质朴相得益彰,那么这就是君子了。
无怪乎外国人学习《论语》的时候,总是难以理解。重要的是,在西方的文化里从未出现过“君子”的概念,但这却恰恰是《论语》的核心内容。所以,当有些英文版本的《论语》把“君子”翻译成“绅士(gentlemen)”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确是难为他们了。
“绅士”和“君子”怎能混为一谈呢?
说实在的,“绅士”相对而言容易学到,把外在的礼节做到极致,不给他人带来一丝困扰就可以了,然而,是否一切行为出自真心实意且恒久不变就很难说了。
“君子”的磨炼显然更多——如果只是学到外在礼节而缺乏真诚的心意,非但别人不认可你是“君子”,自己也不会心安。
您瞧,孔夫子不但给出了君子这个概念的标准,平常还很注重细节的传授,像今天的“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其中之一啦。
孔夫子摸着看官您的头毛,温和地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有一种翻译是把“愠”直接理解成“生气”,但屁孩琢磨琢磨,这不太符合人的正常情绪变化。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立刻“生气”,这样太夸张了,个人觉得“恼怒”更恰当一点,因为“生气”的怒气程度比“恼怒”要高。
而“愠”本来的字义也能很好地证明一纯的推测。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不清楚原本字义的时候,我们除了查字典,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并联系已有的汉字知识进行联想。
愠=竖心旁+日+皿
竖心旁就代表心,凡是有竖心旁的字都基本上跟人的心情脱不了干系,如:愤、悷、怆。
日和皿和“热”都有关联:太阳代表火热;皿是煮熟事物的器具,属于导热体。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推导出“愠”的意思大抵是“心里燥热”。
像这种结构简单的字,一纯基本上能看出字义,果然,后来我为了准确起见,再去查证,发现也是和我想的八九不离十。
稍微有点出入的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右边“昷(音同温)”原本是“上囚下皿”,表示“给囚犯食物”,意为仁慈温和。但也无伤大雅,因为无论是“上囚下皿”,还是“上日下皿”,都表示温热。这对我们理解“愠”字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心也不要因此燥热、气闷。毕竟人的性格多样,习惯与爱好各不相同,别人不了解你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奢求些什么。相反,我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心态应该更加平和,更能理解和包容别人。
我们也不妄想一下子就能做到,成为“君子”,只不过在这个心态浮躁、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中,在日常与人交往之中,我们能磨炼出一颗温润包容的心,对人对己都是一件好事!
我们《论语·学而第一》的第一则到此就讲完了。
这里,一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进行一下说明:《论语》是一本孔子师生语录的合集,每一则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而且每一条语录都没有清晰的时间背景。
所以,有些人读《论语》以为第一则一定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其实是不那么正确的。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徒孙整合排序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我不清楚徒弟们的排序依照什么原则,但对于为何把第一的位置给到了此则,个人还是有些许感受和理解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绝对不是“开宗明义”、来个总起,因为在学习完整部《论语》之后,您能发现核心思想是“仁”,倡导的是“君子”,这些内容都在后面。
我们仔细感受,这一则里都是日常学习生活需要注意的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和朋友之间要真诚维系感情;“人不知而不愠”——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心态平和。
或许孔门子弟把这么生活化的一则排在第一位,也是想告诉大家:要把平常基础的东西处理好,才能更好地学习核心思想。
急于求成要不得!根基没打好就想盖高楼,那最终也逃不过“倾倒”的命运。
第4章 儒家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今天,常驻嘉宾孔夫子没有档期,于是本栏目请到了孔门弟子——有若,来做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第一》第二则
有若对看官拱一拱手,把脸上的表情调成“严肃”模式,说道:“一个人为人孝顺长辈、与兄弟相处和睦,但是却对君主不恭敬,这是很罕见的;不会对君主不敬,但却又反叛作乱,这样的人还没有过。一个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只有根本稳固才能走上人生的正途。孝顺长辈、兄友弟恭就是‘仁’的根本。”
听完有若给我们带来颇具催眠力的演说后,我们来醒醒神,先人肉一下“有若”其人如何?
您不用表态,我知道您对此事一定非常赞成的。
孔子坐享徒弟三千,有若就是其中称得上名号的其中之一。如果把孔子对学生们的喜爱程度一一化成后宫位分的话,嘻嘻,让我想想(想想就很刺激),嗯,颜渊一定是“皇后”,我的子贡应为“贵妃”,至于有若应该就相当于“嫔”了。
孔门十哲中并没有“有若”的名字,但是为什么他能得到“有子”的尊称呢?这等待遇连我最爱的子贡都没有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徒弟徒孙收录成书的。您问具体到哪个学生?一般咱都认为是——“曾参”以及今天的“有若”。
原因在于:纵观整部《论语》,除去孔子,也能被尊称为先生(子)的就剩曾子和有子。不难推测,曾子和有子等学生在老师去世后,也开始收徒弟,传播孔子的学识。后期孔子徒孙们编录《论语》时把自家老师的语录也收录进去,但总不能直书老师名字,于是乎得用尊称,便有了“曾子”和“有子”。
虽然,有若同学的名气没有其他师兄弟高,但他也是很努力去参透孔夫子讲的道理,并有了一定的理解。
本则,有若总结事物的规律,即便和他老师孔夫子的总结比起来不够全面深刻,但也有可观之处,还是可以拿来给众位看官分享的。
上面小屁孩一纯已经做了翻译,这里便不再重复。
咱们直接来探讨有若这番话的含义。
作为□□民众的您,想必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我国古代阶级的制度。
有些吃瓜群众还老是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讽刺旧时代,嗳哟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君臣父子”也是当时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其实说实在话,现在也没什么差,换了个皮儿,芯子总归是那个芯子。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可以从有若的这番话中,整理出一本《周代的穿越指南之人际关系》。
当您穿越到一个周代人身上,装失忆还是其次,可别赖皮撒娇,因为您要面临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孝悌”!
周代时的宗族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您如果穿越到了大户人家——恭喜您!您将拥有“三大姑五大婆二伯七叔同住一窝”的别致体验。虽然您能吃好的穿好的,但这“孝”也要付出多倍,因为在当时,孝顺不仅限于爹娘,更有一屋子老大爷等着您!
那这个“悌”呢?您若成了哥哥,那还算好,对弟弟友爱,必要时给他提醒、给他帮助、维系好感情。如果是穿越成了上头一堆哥哥的小弟,那就有时间让您“弟恭”呢。
这还是在家里,您就已经需要花时间好好适应,到了官场上才更应该烧香拜佛,毕竟您是大户人家子弟嘛,受教育的权利可不是白给的,您要走上仕途,造福百姓。与国君上司的相处之道,俨然就是与家中长辈相处之道的升级版。
万一遇到了昏君,您也是无话可说,私底下不能非议国君,行动上更不要做出叛乱之事(除非您有十成胜算),不然,国君在摘掉您官帽的同时“一不小心”就把您的头颅也摘了。
上面都是在家在外的基本守则,不过,您初来乍到,还是好好地学习先吧。
关于学习,一纯还是很欣赏有若总结的这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他总结的好这点是没错,可他说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呢?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接下来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有若给出的答案。
学过《论语》的看官也清楚:“仁”是核心思想,“仁之本”就是根本。
但是,“孝顺长辈、兄弟和睦”就可以算的上是根本了吗?
个人揣摩了好久,最后觉得,“孝悌”属于根本,但不完全等同于根本。
而更好的理解是“意诚”,一切出自真诚的心意,“孝”和“悌”正是真诚心意下的产物。
所以说,一纯会觉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