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邀请您一起看看“泰”的篆文:
  最上面的图案是“大”,大是“太”的省略,而“太”又假借了“汰”,在这里表示“清洗”;
  呈半包围状态的图案就是双手,这个是篆文里很常见的了。我大□□文字果然是象形文字,这双手的形态就表示了:捧、持;
  最后被双手包住的图案显而易见就是水,表示泼水清洗。人们认为净水是圣洁的,因此以水净身,不仅能清爽降温,还能去除污秽,带来吉祥与幸福。
  所以,“泰”的本义是:用净水泼身,去污驱邪,以祈愿吉祥与幸福。(本义已消失)
  您瞅瞅,自从这东方的大山被赋予了“泰”的名字起,它就象征着庄重圣洁。
  季氏这个人,本身就不太端正,因此他在泰山大肆□□,就等同于玷污了泰山。
  我们从这最原本的意义来理解,也能明白孔夫子为何气恼。
  不过,要单纯只是这样的话,孔子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但问题是,历史在不断前行,泰山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它名字的含义了!
  这是因为,最高统治者都相当青睐泰山,常常到泰山上封禅!泰山封禅其实就是王权的象征!
  泰山封禅这项活动,想必看官您一定知道。现在去泰山旅游,说不定还能观看“封禅表演”呢。
  所谓“封禅”,就是祭拜天地的意思。
  封,在山上的筑坛进行祭天活动;禅,在山下的小丘上选择一块地方埋下祭品。二者合一,称为“封禅”。
  至于,为什么帝王们选择在泰山封禅嘛,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尊、是最高的一座山,可以通天,所以历代帝王都选择在泰山封禅。
  一纯对此还有一些看法:泰山的优秀还不止于一个高度。
  从地理方位来讲,泰山地处齐鲁大地,齐鲁是春秋时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鲁国的礼乐文化深厚是天下闻名的;兼之泰山是东岳,东边主生发,象征蓬勃兴盛。
  哇,您瞧瞧,又高、又在东边、寓意又好、文化根基又雄厚,不挑泰山来封禅都说不过去啊!
  泰山封禅,是建立于天子帝王“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天子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就会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对天地神灵报告太平并且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眷顾,这才使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一个深层次的方面,在泰山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帝王借封禅宣告天下:不是谁都有资格在泰山祭拜天地的,只有我这种受天命所托的妙人儿才可以!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有点疑惑:这泰山封禅不是自秦始皇才开始的吗?
  现今留存的史册记载中,秦始皇确实是第一个在泰山封禅的皇帝。
  但是您想啊,所有的历史大事件都不是一朝一夕就整出来的。
  秦始皇某天闲着没事干,突然就想出来“泰山封禅”的活动?那是不可能的。
  传说中,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天子在泰山封禅的习惯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季氏——他的作为不仅仅玷污了泰山,更是公然地违背礼制、挑衅王权!
  季氏这样的行径,夫子把他“敲打”成肉泥也不为过了!
  泰山(拍手):“夫子真棒!”
  孔子:“这缺心眼的熊孩子……”
  泰山:“说好的人物设定呢?人家是圣洁的小公主!”
  哎哟,咱不理这崩坏的人物设定了。
  看完了这一期,您一定挺鄙视那些皇帝老儿吧——为了显示皇家威仪,搞什么大□□,劳民伤财!
  然而,您可能没想过,这个“大□□”的初衷也是非常好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敬请留意下一章!
  作者有话要说:
  补发章节


第32章 上古时期的天子巡游,与您想的完全不同!
  在我们的印象中,□□的皇帝们都是一样的臭屁——坐拥佳丽三千;掌握生杀大权;喜欢的时候还来个□□大典搜刮民脂民膏。真是令人讨厌得眼睛发红哇!
  不要误会,眼睛发红不一定是在唯美地流泪,也极有可能是赤果果地羡慕、嫉妒、恨!
  看着后代吃瓜群众这等模样,上古的贤君们十分爱怜:“唉!可怜的百姓哟!想当初,我们做皇帝的时候可是爱民如子的呀,一年两次□□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百姓,谁知道后来演变成了残害百姓呢!是哪个兔崽子这么坏!”
  齐景公畏畏缩缩地走了出来,扯扯衣角小声说:“虽然我不知道大□□是从谁的任上变质了,但是,我要承认我少不经事时,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想法……”
  齐景公摆出自以为文艺的姿势,180°仰望天空,追忆起往昔:“那时候我还是个好大喜功的无为青年,鼎鼎有名的晏子是我的教导主任。记得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齐景公感受着早春清晨的微凉气息,诚实地打了个寒颤,哆哆嗦嗦地穿戴整齐。他扫一眼院子里的日晷,在一桌子珍馐中抓起炙烤羊腿,叼着羊腿赶往教导主任办公室。
  后面的侍从急忙拾掇起林林总总的食器,跟上主子。
  您要知道周朝贵族们吃饭非常讲究:食物和季节是相应的;不同食材要放置在不同的食器上;天子诸侯吃饭时乐师得演奏音乐……
  齐景公把最后一口羊腿子肉咽了下去,和晏子见礼。
  两人坐下以后,齐景公努力掩盖住内心的激动,拿捏着十分好学、诚恳的语气首先提问:“我想到转附和朝儛这两座山去巡游,沿着海岸一路向南,最后去到琅邪。我要怎样安排才能够比得上古代贤君的巡游呢?”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齐景公其人呐,将一颗心都放在恢复霸业上!他看着先祖齐桓公的光荣事迹,总是心痒痒。所以,齐景公对于霸王们做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看见以往做天子的总要出宫巡游,他也觉得:大□□这么气派的事情,怎么能少的了我呢!
  不过,人无完人,我们前头说过齐景公好大喜功,因此他也是一个喜欢享乐的人。他的臣子中有像晏子这样的正面例子,也不乏反面教材。
  这样的朝臣班底也不是第一次见了——有些精于帝王权术的皇帝,就靠着清官和权臣间的相互钳制,来平衡起一个稳定的国家。至于齐景公,他属不属于这一类型的君王呢?这就难说咯。
  晏子很清楚这个君主打的小心眼,而自己既然作为彻底的正面例子了,那当然得劝谏。
  晏子首先给了齐景公一个甜枣:“您这问题问得真好!”
  他接着又做好铺垫工作:“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做‘巡狩’。巡狩,指的是亲自检查臣民有没有守护好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向上级报告他的工作成效。”,然后毫不留情当头一棒敲下去:“无论是‘巡狩’,还是‘述职’,无一不是和工作有紧密关系的。”
  其实,晏子在这里很委婉地表示:大王,您想要去“出差”,根本就不是为了办正事。
  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吃瓜群众:呵呵!照你这么说,天子巡游是为了办正事咯?
  晏子:没错!
  原来呀,古时候的大巡游是一年两次的。
  春季的巡游叫“游”,天子巡视百姓的耕种情况,对粮食不足的家庭给予补助。
  秋季的巡游叫“豫”,天子巡视百姓的收获情况,对收成欠佳的家庭给予帮助。
  难怪以前夏朝的歌谣这么唱:“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意思是:大王春天不来巡游,我怎么能得到休息?大王秋天不来巡游,我怎么能得到补助?一个春游一个秋豫,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但是自东周诸侯割据开始,春秋两季的巡游就不再是那么一回事了。
  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时间。百姓们侧目而视,个个怨声载道,于是乎也不再遵守法规了,盗贼群起。这种性质的巡游违背了天意,在虐待百姓。国君吃着流水宴,这简直是荒唐、不加节制,诸侯应该引以为忧啊。
  其实上面描述的情况,也不止一次地反应在文学作品上了:
  唐朝杜甫的诗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外国小说《饥饿游戏》有这么一幕:都城的贵族奢侈到吃饭时需要使用催吐剂,以便吃到更多食物。与此同时,平民区的人根本吃不饱,需要递名字参加杀人游戏才能换得粮食,名字递得越多,被真正抽中的几率就越高。在游戏中杀掉其余的所有人才能获得冠军,生存下来。可笑的是,这个杀人游戏只是都城贵族的娱乐项目,就和赛马、赌球一个性质。
  其实,别说平民百姓了,到了后来,连大户人家也难以避免了。
  像《红楼梦》里面的贾家,也就是清朝现实中的江宁织造曹家,曹家原本家大业大,虽说子孙不肖,家族没落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真正加剧了曹家没落的,正是康熙皇帝的巡游!
  康熙六下江南是妇孺皆知的,其中四次都是曹家接的驾。《红楼梦》16回可见。
  皇帝虽然会赐下金银给接驾的家族,但是,这种御赐的金银是不能使用的,只能供奉起来。所以,曹家相当于是自掏腰包接驾了四次,亏空非常大!
  当然了,外人不知道这些,他们都艳羡曹家,觉得他们既得了接驾的殊荣,又得了金银,简直是祖宗积德。只有曹家的一把手、二把手才知道个中艰难,王熙凤频借高利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回到春秋时期,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以后非常喜悦,他决定要与众不同!齐景公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去往郊区山野,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百姓,学着上古贤君补助收成欠佳的百姓。
  您瞧瞧,比起齐景公当初华而不实的巡游设想,他最后做的可谓是很对得起百姓了。这其中不乏晏子的功劳,关键还是齐景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能立刻匡正。在巡游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比起和他同时期的诸侯“有了过错只会放任事情恶化”,齐景公的态度简直是业界模范!
  经过本章的阅读,聪明的看官大人也清楚了天子巡游原本是一件好事了吧?
  果然,历史在进步,人的野心也在膨胀啊!
  不,我没有资格说这个话,我想吃遍天下肥鱼肥鸡肥鸭肥鹅肥羊肥牛的野心依旧在飞速增长!
  不说那么多了,为了清醒地认识自我,我决定明天蒸条肥仔鱼来试验一下!
  晚安!
  注:详细古文可见《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4节 。
  作者有话要说:
  看官大人久等了!懒惰的小屁孩回来了,此章为补发章节,写于3月11日。
  感谢读者“。”和“131415”的大力支持!
  (被禁了,换成“赤果果”了,不知道行不行)


第33章 学生公然询问美女之事,老师竟这样回答……
  好不容易在《八佾第三》里甩开了季氏这只兔崽子,孔子立刻就变回翩翩夫子,和学生探讨《诗经》,恢复阳春白雪的优雅姿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八则
  子夏请教孔子的是《诗经》里的两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就要引出一位先秦美人来了,这个美人儿大家也熟悉,她就是齐女庄姜。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诗经·卫风·硕人》
  子夏紧接着问的是——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首先,一纯要说明的是“素以为绚兮”句。
  很多翻译把这句话纳入前面诗经的部分,说这句是逸诗。最终呈现的是下面这么一个格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私以为不然。
  今本的《诗经》不是足本,有些词句散逸了,前人称之为“逸诗”。
  据我个人判断,这一句“素以为绚兮”不是逸诗,而是子夏对这首诗的整体提炼!
  您瞧啊,要是把这句“素以为绚兮”加入原文,不但①格式被破坏,而且②与前文不搭,③严重破坏整首诗歌的意境。
  ①《硕人》这首诗歌格式一直保持着“四字半句,八字一句”的整齐格式,总共有四段内容。突然在行文至半时,插入一句五个字的“素以为绚兮”,实在匪夷所思!
  ②《硕人》第二段都在细细描绘庄姜的容貌,从手指到额头无一巨细。突然,在后面紧跟一句“素以为绚兮——素然是最美丽绚烂的”,前头半点铺垫都没有,不觉得很突兀吗?
  ③细细品读《硕人》这首诗歌,作者描绘一个贵族女子出嫁的场景,笔调却毫不庸俗富气,倒有一股自然率真之气。
  我们□□人无论是作诗,还是写文,甚至弹琴,都很喜欢用一种节奏——“缓起,紧中,慢收”。收尾虽然慢,通常却有一种更舒畅高远的意境出来,因此收尾总是一个重点,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多数就蕴含在其中。
  回过头来再读《硕人》:
  第一段阐述庄姜的身世,算是缓起。
  第二段以细腻柔顺的笔调描绘庄姜的容貌,步入紧中阶段。
  第三段对婚嫁场面的描写极具张力,十分的热烈、喜庆,满目朱红色——紧中。
  结尾第四段,镜头一转,状似无意地写起了自然环境,什么流水哗哗,还有肥鱼啪啪呀,节奏渐渐慢下来,带着方才心驰神荡的余韵来看大自然,觉得微风拂过,那叫一个心胸开阔。
  整一首诗歌传递出了率真自然之气,这是要靠读者通篇细读后才能整体感知的。
  如果作者在行文至半时就提纲挈领,说一句“素以为绚兮”,岂不生涩?也太不符合作者文笔精妙、文风自然、俨然一个作诗高手的人物设定了吧?
  由以上的推论,一纯觉得“素以为绚兮——素然率真是最为美丽绚烂的”就是子夏在读完《硕人》篇以后的整体提炼。
  至于“何谓也”,倒还不是真心询问之意,不过是问问老师对自己这个答案怎么看、有些什么指点罢了。
  您可别忘了,我们以前的文章说过,子夏是文学科的高材生!
  孔子人精似的,怎么不明白学生的意思呢?
  老夫子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比喻回答了子夏——“绘事后素。”
  哎呦呦,本来前面的“素以为绚兮”就已经众说纷纭的了,这会子,老夫子一个顽皮,坑死了后代无数研究《论语》的人。
  为了这一则,一纯查了很多资料,经过反复推敲,才敢写下这一期的文章。
  刚刚的“素以为绚兮”是一处难点,这会儿“绘事后素”也是一个难点。
  首先,作为一个细读了整部《论语》的娃,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么一句话——孔圣人很喜欢以比喻的手法来讲述哲理。“绘事后素”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脑袋瓜子稍微转差了一点,可能就和原义差天共地。这也是为什么《论语》的释义五花八门的原因。
  一纯不敢说自己的释义有多么正确,不过是一点个人揣摩得出的想法而已。
  我们来看“绘事后素”。
  这句话的翻译真真要搞死个人!
  一纯必须拎出朱熹老爷子来□□一下,朱老爷子的集注大多数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就不敢苟同了,就好比“绘事后素”的朱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
  不论具体意思,就在文字层面来讲,我就十分不赞同“后素”的解释——人家原文是“后素”就是“后素”,你凭空加了个“于”!这样直接导致“素”的顺序变更,是极其不严谨的!
  如果按朱熹的说法“绘事后于素”,孔夫子为什么不说“先素后绘”呢?
  回到正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绘事后素”?
  咱们撇开隐喻不提,先搞清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一开始,“绘事”的理解可难倒我了!这古代绘画的工序我没留意过,一点也不知道哇,也找不到查找的方向。
  幸好,我平时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我记得曾经在《粉黛罗绮》这本书里读到过先秦服装的用料和款式,那一部分有提到:商周时期的衣服多数是“草石并用”,将植物染液涂画在衣料上,配合有颜色的矿物颜料描绘图案。
  这跟绘画可是搭上边了!我立马去翻阅这一本书,果然找到了线索!
  原文是这样的:
  《诗经》中女子制衣的用料已很多样,再经由练染、画缋、纹绣使得衣料更加丰富,并向着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画缋工艺常“草石并用”,即在草木染的衣料上用调和后的矿物颜料涂绘成各色图案。同时,画缋与绣往往共同使用。
  然后,书里提到了一本古书——《周礼》,这本古书是我们研究周朝绘画工序的最直接史料!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里讲得很清楚:“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最后一句“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是不是和“绘事后素”很像呢?这根本就是一个意思嘛!
  上面提到的青赤黑玄黄五色都是比较重的颜色,画好这些了,最后再上白颜色(素)勾勒才不会被覆盖;同时因为白颜色亮度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放在最后。
  这句“绘事后素”的翻译就很清晰了,那么它的暗藏意思其实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刚刚才分析完《硕人》传递出来的是一股率真素然之气,这个地方孔子虽然用绘画的工序来做了个比喻,但“素”这个字才是关键所在呢!
  “绘事后素”,意思就是说:孔子最欣赏素然率真之气了!无论你拥有多少种颜色,白色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最值得推崇的,当然,也是最绚烂的!
  子夏得到了老师的答复以后,并不止步于此,他脑袋瓜子灵活,立刻联想到学习的重点——“礼”上面去了。
  所以他问:“礼后乎?”
  这句话的翻译同样整死了不少人,不少翻译是这样的:“‘礼’也应该放在后面吗?”
  然后,一堆人又争论得面红耳赤:既然“礼”要放在后面,那什么要在前面呢?有人说“德行”,有人说“秩序”,答案五花八门,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咱们翻译这句“礼后乎?”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里很明显,“后”不是指放在后面,而是指代了前文同样置于后的“素”,也就是素然率真之意。连起来翻译就是:礼(的实践)也应该素然率真吗?
  而且,这种翻译是有旁证的:孔子对礼的态度。
  其一,无论什么时候,孔子都是大力推崇礼乐的,又怎会把礼放在后头呢?
  其二,前一期我们讲“林放问礼之本”一则的时候,孔子就明确表示: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乐,与其奢侈,不如从简;丧礼,与其置办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恸。
  这不就是孔子对礼的真正想法吗?
  一字以蔽之,曰:素。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有话要说:
  看官大人久等了!懒惰的小屁孩回来了,此章为补发章节,写于4月1日。
  感谢读者“。”和“131415”的大力支持!


第34章 竟然有人质疑孔子不知礼?
  又到了星期六,一纯决定偷个懒,咱们今天不讲长篇大论,来看一则挺有趣的短小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第三》
  孔夫子进入太庙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询问。
  这个太庙,指的是帝王的祖庙。
  大家伙都知道,孔夫子曾官至鲁国大司寇。
  大司寇,是在中央政府执掌司法权的最高长官,在当时是一个大官。
  因此,孔子是有机会进入到太庙里的。
  但是,为什么孔子在太庙里的一切行动都要经过询问呢?
  孔子不是春秋时期公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