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此山是我开-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条消息是清渝镇多位农户丢了羊。清渝镇山多草多适合畜牧,养羊是清渝镇的传统,也是清渝镇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养羊养得多了,肯定顾不过来这么多,所以偶尔丢一只没太大问题,但多位农户在几天内就丢了不下几十只,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据说,清渝镇丢了羊的农户已经报了案,官府已经派人来调查,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这条算得上是消息,赵易凌觉得可以,便拿笔在纸张上方的空白处勾画做个标志,然后放在一边分好。
第二条消息讲的是某条商路因山体落石导致阻塞,目前还没有人清理,暂时无法通行,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清理完落石恢复通行。
这也是条消息,而且对商人来说很有参考价值。赵易凌同样在上面勾画,然后同刚才那张放好。
接下来赵易凌又看了长长短短十几条消息,筛筛选选了后,最终留下比较有价值的消息,然后拿给程浩这个总编过目。
程浩看过赵易莘和陈曲筛选过的消息,又增增减减之后,最终选出即将发出去的消息。
消息选好后,就到了编辑的环节。程浩三人连同编写的两个工人,重新编写消息,力求简洁明了,还有……引人入胜。
忙活了一天,消息报第一期初现雏形。整个版面和内容的编排都是花费了许多心血,因而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再三查阅确定没有错误,就可以拿去刻印了。
“还有什么要添加的没?”程浩心里激动,但还是谨慎为上。这可是他们的第一次作品,总有种成败在此一举的感觉。第一期,不管如何都要做好才行。
“我觉得差不多了。”陈曲摇摇头,消息已经很完善了,城内的城外的,外地的京城的都有,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哪里可以加的。
“易莘呢?”程浩问一旁沉思的赵易莘。
“我突然有个想法,我想我们可以在消息报的后面加上话本,最好是当红的话本,载在每一期消息报上。”赵易莘一口气说完,就发现程浩和陈曲明晃晃地看着他。
“怎么?这个主意行不通?”赵易莘往后一缩,硬是被他们的眼神吓得往后退。
“怎么行不通,简直不要太行!”要不是要顾着哥儿的矜持,陈曲都要蹦起来了。这多好的主意啊,赵易莘不要太有想法。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我看就把你那本医侣传登上去。”程浩也赞同这个想法,还进一步想好了要放哪部话本。
赵易莘写的医侣传正是写三叔应明朗的故事,医侣传是一个系列,现在已经出了两本,第三本赵易莘还在赶工中。医侣传除了讲故事之外,还传授了很多医学知识,因而这话本深受大众喜欢,很多人都看过这本话本。
程浩的想法是,把赵易莘即将写好的医侣传的第三本每一期放一章到消息报上,这样一来喜欢看医侣传的人就会来买消息报,这样可以通过医侣传宣传他们的消息报。
之前他们还想着怎样宣传消息报呢,现在这个想法一出来,宣传都省了。
程浩把想法说出来,赵易莘和陈曲都觉得可行。以医侣传的知名度带动消息报的宣传,不失为良策。
只是这样一来赵易莘就少了收入,以医侣传的火爆程度,等出书了赵易莘肯定又能赚上一笔,但将医侣传放到消息报上,他就赚不了了。
不过这对赵易莘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他不缺钱,写话本的目的也并非全为了钱,因而倒不觉得可惜。但程浩和陈曲不想占他便宜,又多分些利润给他。
已经编写好的消息报样本又在后面加上医侣传的一章内容,消息报正式定稿,终于可以拿去刻印。
刻印的事全程由陈曲负责,于是陈曲带着样本回去。赵易莘和陈曲有事要说便一起走一边聊。
“昨天说的联谊怎么样?”陈曲憋不住话,率先问道。
“我们那边都是赞同的,就等你那边的消息了。”赵易莘答道。
“我那边问过了,哥儿们矜持着呢,没有明确表态,不过我猜他们都是同意的。”陈曲信心满满。
“那今晚你再问问,反正现在也不急,我们去跑商的汉子过几天才回来,现在人还没齐。”寨里有一些单身汉子跑商去了,估计过几天才回到,联谊要等他们回来才行。
“好,今晚我回去问问他们,明天给你个准信。”陈曲信誓旦旦地说道。
约好的两人在分岔口分开,赵易莘是直接回家,陈曲则是去布庄看看情况。
陈曲又把即将下工的哥儿们叫到一起,他一叫哥儿们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
“昨天我说的事情大伙考虑得怎么样?”果不其然,陈曲说的就是联谊的事。
“我的父亲和爹爹都同意联谊,我没什么意见……”
“家里人都盼着我嫁人哩,联谊是要去的!”
哥儿们昨天下工回去就问了家人要不要联谊,他们还以为父亲和爹爹不会同意,却没想到父亲和爹爹一口赞同。
哥儿们经历少单纯想不多,但他们老油条还能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好处?南北食肆在仓州城乃至外城名声鹊起,崛起劲头很足,每日生意都是红红火火,不知多少人眼馋呢。不过外人眼馋也没用,他们家的东西就是照着做也做不出来,就算做得出来也是被人唾弃的。明眼人看得出来,小小的一家南北食肆就能赚很多钱。
如果他们家的哥儿嫁进了南北食肆,还怕过不上好日子吗?
本着这样的想法,这些父亲和爹爹们都严肃地让他们的哥儿参加联谊,能看对眼最好不过了。
作者有话要说:
收藏100了 高兴中带着心酸……?
第87章 接媳妇回家
第二天,赵易莘一到清风居陈曲就给了他准信,联谊这事成了。
既然要联谊,那么各种事情都要安排。时间主要看云阴寨的汉子们什么时候回来,哥儿们这边都行。
地点的话赵易莘和陈曲都一致考虑选个风景好又有得玩的地方,选来选去最后是敲定城里每年举办的游园会的地方。
游园会是仓州城每年继食神大赛后又一个大活动,主要是文人墨客或才子佳人比拼文采和才艺,与食神大赛相比,游园会更为高雅。
游园会秋天才举办,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凭借陈家的关系借个场地没有问题。
说完这些,陈曲才拍拍脑袋,在程浩颇有深意的笑容中恍然大悟。
“瞧我一激动就把正事忘了,样本已经印好了。”说着,陈曲把昨天印好的消息报拿出来。他让人印了三份,正好三人人手一份。
消息报的大小是普通书籍大小的两倍,由同样大的十来张纸组成。第一页的中间,洋洋洒洒地写着三个大字“消息报”,由程浩亲笔题写。
“大家觉得怎么样?”浏览了一遍,程浩问道。
“我觉得没问题。”“挺好的,没什么要改的。”赵易莘和陈曲都没什么意见。
“我也觉得可以。”在刻印之前他们已经修改过无数遍,也一字一字地核对过了,没什么大问题。
后
“那我们就开始印刷了?”一下子进入大量印刷阶段,然后就是发行。在前期准备磨了这么久,一下子进入了后期,陈曲有点不敢相信。
“对,我们先印两百份试试水。”因为不知道大众能否接受,程浩不敢印太多,但他对他们的消息报有信心,衡量了一番最终确定印两百份,虽然多但也没多多少。
“我这就回去让人印出来。”陈曲迫不及待回去。
陈曲的嫁妆是一座印刷坊和一家书店,他不想继承家业,陈家便买下印刷坊和书店给他做嫁妆。
有了印刷坊,陈曲想印什么就印什么,尤其是他最喜欢的话本。
陈曲动力满满地回去安排印刷,程浩和赵易莘也各自回家去。
不过赵易莘刚出清风居,便看见沈阳倾站在门前的白扬树下,硬朗挺拔的身姿如同白杨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怎么来了?”赵易莘感到惊喜和意外。
“来这边办点事,顺便过来看看。”沈阳倾还犹豫进不进去,就怕贸然进去打扰他们。见赵易莘出来,沈阳倾同样惊喜。
“我这里忙完了正要回家,事情办完了?”虽然是顺便看看,但赵易莘还是很开心。
“办完了。”沈阳倾点头。
“那我们回家吧。”心情大好的赵易莘主动牵起沈阳倾的手,嘴里叽叽喳喳像只活泼的鸟。“陈曲那边的哥儿同意联谊了,我和陈曲把地点定在游园会那里,你看怎么样?”
“那里挺好的,不过需要租借吧?”游园会的确是个合适联谊的地方,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
“这个不用担心,陈曲说他能搞定。我们这边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联谊,让汉子和哥儿们高高兴兴地游玩。”作为联谊的提出者,赵易莘心中早就有一个计划,他一定要把这次联谊办得体面,这样哥儿们才有可能看得上他们寨。
“那我们需要做什么?”沈阳倾不知道赵易莘葫芦里卖什么药,但他们照做就好了。
“等回去我写个计划。”赵易莘露出一副暂时保密的样子,惹得沈阳倾忍不住想刮刮他的鼻子。没办法,赵易莘骄傲狡黠的样子让人忍不住伸手。
“嗯。”沈阳倾宠夫,再按捺不住也随他去。
夫夫两人手牵着手,穿过居民楼有穿过街道,等回到家时还提了两个大大的寒瓜。正和莫柯一起带娃的赵易凌一看到寒瓜,两眼立即发光,若不是顾面子,他早就扑上去了。
尝过寒瓜美妙滋味的汤圆和元宵,看到寒瓜同样眼睛都盯在寒瓜上,嘴里咿咿呀呀明显是在催促切瓜。
“别急。”赵易莘这句话不知道是对汤圆和元宵还是赵易凌说。
听到这句话,赵易凌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头别过一边,佯装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他堂堂大梁皇帝,怎么会沦落到跟小孩子一样馋嘴的地步?
唉,赵易凌回过头,正好看见沈阳倾拿刀切开了瓜,红色汁水顺着切开的瓜流下,一看就很甜……
眼睛挪不开了……赵易凌在心里暗暗叹气,只觉得自己的帝王之气一去不复还……
作者有话要说:
寒瓜就是西瓜……
第88章 小卖报家
仓州城,摆满摊子的街道人来人往,如同往常一样热闹。这样的热闹每天都能见到,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不然,只要大人们低下头就能看见几个不及他们腰高的孩子,生得白白净净的,转着乌黑的眼珠子,一笑起来就露出一口大白牙,还有因为换牙缺了牙的,这样的孩子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
孩子们手里拿着一叠薄薄的书,有些苦恼地站在一旁,有人看过来时张嘴欲言却又羞涩地合上嘴,神情颇为不好意思。
“三六叔,我开不了口!”沈成语扭捏地说道。
“有什么不好开口的,来,看叔怎么做!”其实三六内心也是羞涩的,但作为孩子们的老大,他不能表现出退缩的想法。
沈成风,三六正是云阴寨的小屁孩们,方才他们下了学便一溜烟跑回食肆。大人们跟他们说了,他们可以卖消息报挣些零花钱用,每卖出一份就能挣得一文钱。一文钱对他们这样大的孩子来说不算少了,一文钱可以买一串冰糖葫芦或者一个烧饼,还可以买上一块桂花糕。每天都得一文钱的话,他们可是会美到不行。
从食肆出来时几个小孩信心满满,但到了大街上鼓起的勇气却像泄了气的球一样,面对来来往往的人们,一个字也说出来。
三六是孩子中最大的,他看到向来活泼的侄子们羞涩得不敢讲话,心里一横,打算自己上。
正巧,有几个大人好奇地盯着他们看,这几个小娃娃要做什么嘞?
“各位大哥请过来瞧瞧,我手上这薄薄的书叫做消息报,上面都是最新的消息,仓州城的、城外的、京城的、商路的消息应有尽有,若是感兴趣的话不防看一看嘞!”三六开嗓,对几个围观的大人吆喝道,清脆的童声悦耳动听,让人忍不住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
三六这一吆喝,又有一些人看过来这边,看看发生了什么。
“消息报?听起来有趣,拿一份给我看看!”有个汉子带头,向三六拿了一份。
汉子粗粗浏览,心里带着惊讶。正如小孩吆喝的一样,这消息报的消息包括了很多地方,就连京城的南方的也有,还有一些经商的消息,简直让人惊喜!
“多少钱一份,我要一份。”汉子只想赶紧付钱,赶回去好好研究。
“十文钱一份。”三六笑得见牙不见眼,他高兴坏了,第一笔生意做成了。
“给!”汉子爽快地付过钱,风风火火地离开。十文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本话本都要五十文钱,虽然消息报比话本薄许多,但上面的东西值了!
汉子这一举动,让更多人好奇了,他们也跟着拿一份来看。
大伙觉得新奇又有用,商人眼光锐利,从中嗅到了商机。普通的人倒是觉得买一份回去还能知道发生了什么,竟是踏实了许多,很奇妙的感觉,回去和人聊天时可有得说了。哥儿们闲来无事,看这个倒像在看八卦。有得哥儿翻到后面,竟然是看到了医侣传。
“哎呀,医侣传怎么在这?”他这一生,可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住了。
“怎么?”其他人纷纷问道。医侣传可是仓州城百姓最喜欢的话本,哥儿和妇人们都是知道的,就连不怎么看话本的汉子因为媳妇看也知道。医侣传目前出了两部,现在大伙都盼着第三本出来,甚至还有人隔三差五到陈曲的书店去催。
“医侣传第三部 在这呢!”那哥儿声音里带着惊讶和不可置信,哎哟,简直不敢相信,医侣传第三部怎么会在这里?
“是吗?”大伙闻言直接跳到最后面,果不其然,医侣传就在上面,不过只有一章。
“消息报的老板说了,以后每一期的消息报上都有一章医侣传,要想看最新的医侣传得买消息报才行嘞!”三六适时出声说道。这些话是陈曲教他说的,陈老板说了,有人问起就要这么说。
“小娃娃,这消息报多久出一期?”明眼人都知道医侣传和消息报捆绑了,他们这些医侣传的忠实粉丝受到了“算计”,但他们并不觉得有啥,反而是隐隐有些高兴。
“半个月出一期!”三六回答。
“那敢情好。”哥儿们反倒高兴,终于不用隔三差五去店里看了,也不用等个大半年等作者出书,半个月就能看一次,虽然只有一章,那也比没得看或是提心吊胆作者不写了要好得多。
何况,消息报上面很多内容能看呢,买了也不亏。
心里一计量,大伙心里乐呵呵地,爽快地接受了消息报。
“小娃娃,我想问下一期出来了我们该去哪买,总不能找你们吧?”说话的是镇上的一位乡绅,他家不在城里,只是偶尔进城逛逛。他有一直购买消息报的意愿,但如果只能找这些孩子买,他不一定能碰到呢。
“消息报在曲迢书店和南北食肆有卖,我们只是这几天出来卖报,等大家知道消息报后我们就不出来了!”三六说道。大人让他们出来就是为了宣传消息报,大街是人流最多的地方,什么人都有,不想书店和食肆有比较固定的人群,所以他们在这宣传几天,等名声传出去了就不用三六他们跑了。
“嗯,稳妥!”有了买消息报的门路,乡绅高兴地付了钱拿着消息报走了。
乡绅掏钱后,几个哥儿也各买了一份。其他人见买的人越来越多,也忍不住跟着买了起来。
三六没想到,他这一吆喝,竟成了开门红,数着沉甸甸的铜板,他对接下来的卖报更有信心了。
在大街卖得差不多了,三六便带领几个孩子回食肆,把钱交给大人,再拿新的消息报,动力满满地他们要趁着书院放学去书院卖报。
承梓哥说了,书院里读书人多,愿意买消息报的人更多,要是他们的消息报能在书院流传开,也变相是在读书人和文人中流行。
“先别急,时间还早呢,吃片瓜再走。”大人们心疼他们,红扑扑的脸蛋不知是热的还是跑的,要不是他们大人上街卖报奇怪,孩子们也不用这样。
“有瓜呀?”孩子们纷纷雀跃道。方才忙着卖报,丝毫不觉得渴,但大人们一说,孩子们顿时觉得口干舌燥,喉咙发紧。
“承梓叔猜到你们要回来,早早就买了瓜备着等你们回来。”林诚笑呵呵地切瓜。赵易莘挑瓜挑得多了,经验就上来了,这会儿挑的都是好瓜,皮薄肉多汁水多,一切就知道很甜。
孩子们捧着一块瓜吃得满嘴是汁,神情十分满足。
真棒,等吃完瓜就去书院,肯定能卖出很多消息报!
作者有话要说:
双更
第89章 书院
李俊是仓州书院的一名学生,仓州书院是仓州最大的书院,仓州的无数秀才便是从里面培养出来的。能以城名命名的仓州书院,自然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书院老大,甚至就连官府也要敬重三分。
仓州书院可不是谁想进想进就能进的,能进来的都是仓州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虽然他们有天份,但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书院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大家都是牟足了劲使劲学,力求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李俊并非最聪慧的学生,但他一向勤奋刻苦,因而还能在书院中排上号。但另他无奈的是,他在怎么刻苦,始终比不上一些人。日日听着夫子夸奖他人,他心里就有些郁闷。
又是心烦意乱的一日,今日写文章李俊觉得自己写得好,夫子却没什么反应,这让他觉得很失落。
李俊觉得自己魔怔了,整天想有的没的,这样下去就危险了。
同窗好友郭飞鹏看出了他的压抑,下了学便拉着他出书院逛逛。
书院要求学子们住在书院,一个月放两天假回家,吃吃喝喝都在书院。但他们下了学可以出去逛逛,只要在书院门禁前回来就好了。
出了书院,郭飞鹏便牵起李俊的手,在周围同窗的心照不宣的目光中,笑而不语。书院要求他们清心寡欲,专心向学,因而处对象这种事是书院明令禁止的。但少年郎哪个不怀春,这种事禁也禁不住,索性由他们去,只要不明显就好了。出了书院就随他们怎么搞都行。
郭飞鹏和李俊正是一对同窗恋人,李俊闷闷不乐,郭飞鹏就想办法逗他开心。
李俊心里有事,便任由郭飞鹏拉他出门,想来逛逛也好,说不定想通了也不一定。出了书院,李俊心里想道。
没想到,一出书院便看见几个孩子用黑溜溜地眼珠子瞅着他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他们有话要说。
“小娃娃有事吗?”书院向来安静,很少有人过来,更别说小孩子了。李俊以为他们有事,便过来问道。
“哥哥好嘞,我们是来卖消息报的,消息报专门是写消息的,城里城外……”这套说辞三六已经说烂了,现在说得可流利了。
“给我看看吧。”三六的机灵样,让李俊忍俊不禁,同时也提起了兴趣。
李俊接过消息报,和郭飞鹏头凑一块看了起来。没一会儿,李俊和郭飞鹏不由相视,同样在对方眼里看到惊讶。
他们还以为孩子说夸大了呢,城里的他们信,京城的他们就觉得夸张了,但没想到,还真的有,而且有一条关于科举考试消息跟他们夫子说的一样。
这就厉害了。李俊不由钦佩起做这份报的人,这可是位不得了的人物呀。
“哥哥们是读书人,夫子说了读书人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知……天下事!三六叔,我没说错吧……”沈成语奶里奶气地说道,夫子说的话太复杂,他记得不是很清楚。
“好个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知天下事!”李俊忽然心中豁然,恍然大悟。之前他冥思苦想不得,现在却是让小孩子点破通透了。
“来,给我拿一份。”想通了的李俊心情大好,对几个小孩越发喜欢。
“好嘞,我们的消息报是半个月一期,哥哥若是以后还想看的话可以订购呢,我们会给你们送过来。”学生大多刻苦出门少,赵易莘他们便想出了送报上门的想法。不仅是书院,城里的每家每户都是可以的,只要他们订购了。
“哦?怎么个订购法?”听说还可以订购,李俊顿时来了兴趣。
“哥哥只需报上名字,我们会给你一块牌,到时候我们来了找你,你再拿牌过来领报纸就可以了,钱也是那时候再付。”三六把赵易莘教他说的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听起来不错,那我要订购。”李俊觉得可以,也不用担心上当,便放心地订购。
“好嘞,请哥哥在这纸和木牌上写下你的名字。”说着,三六掏出一块精致的小木牌,上面还雕了花。
李俊用孩子们带来的笔写好名字,又付过钱,心情愉悦地跟郭飞鹏去逛。
有了第一单生意,剩下的就好做了,三六他们熟练地陆陆续续卖出了好多份,几乎出书院的都买了。精明的三六还让他们回去在同窗中帮忙宣传宣传。
天色开始变暗,出书院的人也少了,三六他们恋恋不舍地带着剩下的消息报回家。
“大哥(伯),你怎么来了?”孩子们一转身,竟然看到了沈阳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