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君临天下-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卫盛搞不清楚,可是徐贵妃再三叮嘱过他,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长宁王府与东宫交恶多年,尽管面上看着不明显,起因也是扑朔迷离,可徐贵妃这么说了,卫盛就这么认了。有机会让长宁王府欠自己一个人情,想想就很划算,卫盛暗自表扬自己很机智。

    卫盛大概不会想到,徐贵妃收到消息和孙子都要疯了,她是想对付上官皇后没错,可必须是在有了万全的把握之后,贸然出手只会得不偿失。

    但是徐贵妃都收到消息了,神佑皇帝和上官皇后不可能没收到,徐贵妃在心里把卫盛骂了个狗血淋头。

    皇帝夫妇匆匆赶到清凉殿,两个人的表情都是悲痛欲绝,很显然他们已经知道卫益的死讯了。

    东宫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姜源和君律全然没有发言权,只能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反而是卫盛,罕见地展示了他不错的行动力,在皇帝夫妇到来之前,他连卫益的死因都查清楚了。

    正如姬宁猜想的那样,卫益的身体早就颓败地不像话了,便是今日不服药,他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也不好说。

    许是受够了被病痛折磨的日子,也可能是报复心压倒了一切,那些人都死了,姬宁怎么可以不死呢,所以卫益孤注一掷了。

    卫益不需要刻意安排什么,他死的时候只有姬宁在场,这个借口对上官皇后来说足够了。

    谋害储君是重罪,足以牵连九族的那种。当然,姬家和皇家的关系太近了,诛灭九族不现实,可逼得姬宁自杀,从而保全姬家,这对上官皇后来说一点都不困难。

    卫益什么都算到了,他唯一没想到的是,卫盛竟然会在关键时刻闯进来。

    卫盛和卫益的感情从小并不差,卫盛还跟在卫益身后当过几年的小尾巴。但是卫益中毒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上官皇后认定徐贵妃是下毒的指使人,再看卫盛也是极度不顺眼。

    近两年,随着卫盛的风头越来越盛,上官皇后对他也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了。

    只是卫盛这个人,脑子虽然一般,武功却是真好,背后还有徐贵妃出谋划策,上官皇后要想把他彻底摁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

    之后发生的事,在君律看来近乎一场闹剧。

    上官皇后什么证据都不看,一口咬死是姬宁害死了太子。

    卫盛反唇相讥,说他进门的时候太子已经死了,姬宁被人点了穴道,根本动不了。

    皇帝被他们吵得心烦,抬眼望去才发现姬宁还坐在那里没有挪窝。

    皇帝叹了口气,叫太医过去给姬宁把穴道解开,都到这个时候了,他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谁知太医给姬宁把了脉却摇摇头,说是点穴的人功力太深,他解不开,还请皇上恕罪。

    皇帝闻言一愣,没有说话。太医随即又道,姬宁的穴道被人封住太久,再不解开筋脉阻塞,对身体不利。

    “你还愣着做什么?”皇帝不太满意地瞪了卫盛一眼。太医解不开的穴道,卫盛不可能解不开,可他就是不解,非要等他来了,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他还能看不懂。

    卫盛拱手领命,这才帮姬宁把穴道给解开了。

    随后发生的事姜源和君律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被皇帝赶出去清场了。

    可就在当天夜里,已经回家的姜源和君律得到一个消息,太子妃殉情身亡了。

    究竟要如何处置姬宁,上官皇后和卫盛都不是重点,关键还是神佑皇帝的态度。不过没有卫盛的据理力争,皇帝或许更轻易就会站到上官皇后那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十分地纠结和头痛。

    大过年的,太子夫妇双双亡故,这个年谁也别想过好了,大年初一就得进宫哭灵。

    君律对太子妃的自杀并不意外,因为上辈子,她也是这样死的。可君律有怀疑过,太子妃或许是被自杀的,不是君律有什么证据,实在是卫益那个人,他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跟随的点。

    姬宁暂时被神佑皇帝扣在宫里了,不过太子妃死了他没死,大概也说明皇帝的态度了。

    毕竟,太子妃愿意殉情,从侧面可以说明太子卫益这个人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换成姬宁的话,估计皇帝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可不想卫益的破事被人知晓。

    更重要的是,宋家早已式微,太子妃的死会给他们带来无上的荣耀。姬家却是神佑皇帝用得着的,无缘无故把人家的独子逼死了,皇帝不仅没法再用长宁王,还得一辈子都防着他。

    君律满脑子都是事,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翌日清晨进宫,看到姜源的眼下也是一片青黑,君律莫名地心里平衡了,只是两个人见面,面色都是沉重无比,谁也轻松不起来。

    姬宁生死未卜,夺嫡即将由暗转明,神佑三十七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不用再写变态太子了,我要小君小姜恩恩爱爱酱酱酿酿啊~

 第56章 突变

    储君驾薨乃是国丧; 不过皇帝夫妇尚在; 太子走在他们前头,丧礼自然要简薄些。不过是民间一月内需着素服,且不得婚嫁,而不是像帝后的丧礼那样,百日内着素服; 不婚嫁。

    上官皇后对此颇有些不满,认为亏待了她的儿子,但是少府监说了,这是仁宗年间孝仪太子的旧例。

    皇帝对太子的忍耐早就到了极限; 之所以容忍他到了今天; 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无过废储之于任何帝王都不是好名声,卫益从没正儿八经办过差事,自然说不上有什么过。

    比起毫无建树的卫益,仁宗皇帝的孝仪太子当得那叫无可挑剔,满朝文武都对他满意地不得了。若不是孝仪太子遇刺身亡,大衍皇朝的皇位根本不会换了世系。

    因而卫益的丧礼用了孝仪太子的旧例; 神佑皇帝觉得自己很对得起上官皇后了。

    偏偏上官皇后不满意; 帝后之间因此发生了很严重的冲突; 最终是皇帝坚持了初衷。甭说他对太子早就心冷了,就是站在疼爱儿子的角度,他也不能按照上官皇后的想法去办。

    毕竟论及当太子期间的表现,卫益差孝仪太子太多了,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当年; 孝仪太子意外身故,皇朝上下震动不已,从此陷入了长达好几年的混乱。可如今卫益死了,虽说哭灵的人看起来都是悲痛欲绝,可朝野内外,并没因此受到任何影响。

    两人在存在感上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皇帝理解不了上官皇后的不满从何而来。他的皇后明明是个聪明且睿智的女人,凡事一点而通,但在有关卫益的事情上,上官皇后从来没有理智可言。

    姜源和君律是从姬宁口中得知这一切的,太子夫妇入土为安之后,皇帝终于放了姬宁出宫。

    尽管之前就猜到了,姬宁应当性命无忧,可真正见到了人,姜源和君律才算松了口气。

    皇帝的行为叫人越来越看不懂了,他不声不响把姬宁扣在宫里,不许和外界联系,也不说怎么处置,着实是叫人心头不安。

    不过对那日到了东宫的卫盛,还有姜源君律,皇帝又是半点没有追究。卫盛也就算了,他是皇帝的亲儿子,还是事实上的长子,不追究很正常,追究了才说不过去,他和太子的死毫无关系。

    倒是姜源和君律,皇帝似乎忘了他们那天跟随卫盛到了东宫,这又是奇事一桩。

    “你在宫里过得怎么样?没人趁机找你麻烦吧?”上官皇后摆明了是想要姬宁给太子陪葬的,是神佑皇帝不许才没有成事,可后宫到底是她的地盘,随便给姬宁找点麻烦轻而易举。

    “我在温室殿住着,她的手伸不过来。”姬宁摇摇头,平静的神色看不出丝毫异常。

    紫宸宫是大衍历代皇帝的住处,分为六殿三宫。其中,前六殿都算是正殿,严格来说是不允许后妃进入的。只有后三宫才是属于后宫的范畴,皇帝不愿去妃子的寝宫,便会把人招来此。

    可实际上,严格遵守宫规的只有举行大朝的元仪殿,便是举行小朝的正仪殿,也因各种原因,有不少后妃正式进入过。至于晏明殿、致宁殿、宣室殿和温室殿这四座偏殿,就更没人理会了。

    因而姜源对姬宁的话,表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怀疑:“真的?你没骗我们?待会儿我可是要检查的。”

    “骗你我有什么好处?”姬宁不疾不缓地挑了挑眉,“她忙着安抚宋家呢,没空理我。”

    君律闻言灵光一闪,急促道:“莫非太子妃……”他上辈子就怀疑过这件事,但是没有查到证据,姬宁算是被神佑皇帝软禁在宫里的,他怎么可能知道内情。

    “其实我也不知道,她算不算是被逼的。”姬宁说着幽幽叹了口气。

    太子妃宋氏的确是自杀身亡的,但在她自杀之前,上官皇后单独和她说了很久的话。上官皇后离开后,太子妃把身边伺候的人都打发走了,一个人上了吊。

    以姬宁对太子夫妇的了解,他们的关系说是相敬如宾都有点夸张了,应该是相敬如冰才对。这对人世间仅次于皇帝夫妇最尊贵的夫妻,从一开始就关系冷淡,长期处于各过各的状态。

    卫益的死并不出人意料,姬宁不认为太子妃会承认不住这样的打击,于是跟着太子去了。

    要知道,卫益和宋氏无儿无女,日后无论是谁上位,哪怕为了面子好看,也不会亏待这位皇嫂。说的不客气点,卫益的死对宋氏毫无影响,可上官皇后对她说了一番话,她毫不犹豫就自尽了。

    上官皇后究竟对太子妃说了什么,他们无从知晓,简单议论了几句,也就丢开了。

    进入二月,朝堂上恢复了正常秩序,回过神来的文臣们不约而同弹劾起了君澜,理由都是差不多的,滥用职权私自调兵。昭阳王是去易州赈灾的,可他在易州的所作所为,明显是超出权限了。

    君澜并不意外自己会有这样的待遇,如果不是中间出了太子驾薨的事,这些事还会来得更早些。

    他给皇帝上了封长折子,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和经过,至于皇帝要如何处理,那就不在君澜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皇帝不是今日才知道易州的事,君澜之前给他汇报过,他也叫人查过。然而,两边报给他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君澜的折子里,易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九死一生的边缘,随时可能崩盘。

    这太不符合皇帝对易州的固有印象了,他治下的易州,怎么可能陷入那样的绝境。

    而在皇帝收到的另一份折子里,易州固然是有问题的,但一切都是可控的,不过是强烈的地动加深了原来的问题罢了。

    皇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因而在他的潜意识里,对君澜就是带着些许怀疑的,觉得他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易州人怎么可能那么大胆,吃的粮食都不要了也要酿酒,又不是疯魔了。

    三皇子卫盏原是去了朔州巡视的,可他刚到了地方,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被皇帝召回了渝京。

    因为那时,君澜在易州的大开杀戒已经传到了渝京,皇帝不放心,必须派个亲生儿子过去。卫盛性子粗犷,做这种事不适合,卫盎不像话,卫盈太年轻,剩下的也就只有卫盏了。

    皇帝迟迟不肯表明态度,君澜上过那道折子也不再辩解,文官们越吵越热闹。

    由于君家目前的处境太尴尬,君律和姜源都不怎么好见面了,仅有的两回还是偷偷摸摸。

    “不是到过易州的人,根本想象不出如今的易州是什么样,我觉得这太危险了。”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易州的局面也只是有所缓解,换成三皇子卫盏接手,姜源一点都不放心。

    “易州的事,哪里能是我们说了算的。”君律无奈地叹道。

    在亲自到过易州以后,君律已经猜到前世的易州是如何平息下来的。虢国公配合王安元,共同隐瞒了存粮不足的事,然后任由人们自生自灭,他们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保住了其余的人。

    那个时候的易州人对自己所处的局面一无所知,也就说不上反抗之类的话。

    但是这一回,君澜没有像虢国公和王安元那么残忍,他挖尽了易州的潜力,尽可能地减少了死亡人数。易州气候好,只要熬到来年开春,所有的苦难就到了尽头,起码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了。

    不过易州的存粮真的太少了,除非是像君澜那样,严格定量强制分配,否则绝对不够。

    以君律对卫盏的了解,他是肯定做不到这些的,届时的易州会是什么样子,他根本不敢想。

    看着御案上弹劾君澜的折子越堆越厚,神佑皇帝的心情很复杂,他想敲打君澜不假,可他并不想彻底把他摁下去,让他回家养老去了,谁来给他干活,也许是时候该收场了。

    然而没等皇帝公布对君澜的处置结果,来自易州的急报打破了朝堂上的喧嚣。

    三皇子到了易州不到一个月,原本被君澜收拾地风平浪静的易州风波突起,竟然闹起了暴动。

    这是君律想到的最糟的结果,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熬过去的可能,易州人随波逐流了,任由命运安排。可现在他们看到希望了,这种希望又被人打破了,不起来反抗的可能太低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六十章之内,小姜一定会吃下素云丹,做不到我就在第六十章发红包,指天立誓~

 第57章 赐婚

    到底是自家的江山; 神佑皇帝再是对君澜的话心存怀疑; 也不可能真的不管不问。

    把君澜召回渝京之后; 皇帝一方面派了三皇子卫盏赶赴易州; 接手此前君澜负责的全部事务;另一方面,他也增派了人手,全面调查易州的情况; 以确定君澜的话究竟有几分真实度。

    因为在皇帝心里,君澜是没有胆量和理由欺骗他的,可他为了自己好办差; 适当的夸张却是有可能的。

    身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有人触犯自己的权威,可在地理条件特殊对外交通不便的易州,皇帝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换而言之; 皇帝不是完全不信君澜的话; 而是有些事; 他不想交给外人处理,尤其这个外人跟自己还是同一个祖宗的; 只是特殊原因改了姓氏罢了。

    再说易州的形势若是真有那么严峻; 又让君澜给处理好了,那他的名望岂不是要大涨。

    皇帝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发生,既然君澜已经把易州的局势控制住了,他换了卫盏过去正好。

    卫盏是在抵达朔州的时候被皇帝召回来的,那会儿他的心情很不好。北疆的环境太恶劣了,风沙大; 每天灌得人一嘴沙子,吃不好睡不好,戍边的将士又多是粗人,他和他们说话都费劲。

    若是其他事情,让卫盏风尘仆仆赶到朔州地皮还没踩熟又赶回去,他非气得跳脚不可,纵然是圣旨不可违抗,在心里骂人也是必须的。

    可听说皇帝是让他去易州,卫盏乐坏了,以至于回程的速度比到朔州更快。

    卫盏的兴奋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好酒,机缘巧合之下很早就和西川的酿酒世家勾搭了起来。君澜到了易州六亲不认,把中高层官员连锅端了,卫盏纵是没有亲自出面,也怕自己被揭露出来。

    如今,易州的事虽然瞒不住了,可他自己去收拾残局,起码能把自己身上给抹干净了。

    二来就是,卫盛、卫盎和卫盈都在京里,谁去易州不比他快,可父皇就是没派他们,愣是把自己从北疆召了回来。再说母妃的枕头风有点作用,那几位也是有母妃的,可见还是父皇看重他。

    他们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卫益那个病秧子死了,腾出了太子的位置。如果他能办好父皇交待下来的差事,在接下来的储位之争中,肯定是要占得先手的。

    卫盏踌躇满志地到了易州,不到一个月就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和那些震撼到瞬间鸦雀无声再不嚷嚷着要弹劾君澜的文官不同看,姜源和君律听说易州的事一点都不惊讶,甚至有种终于来了的感觉。

    君澜早就说得很清楚了,易州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所有粮食,严格按劳分配,不浪费一丝一毫,才有可能支撑着大部分人熬到明年的春天。

    毕竟,从其他地方运粮去易州是不现实的,成本太高车水杯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莫说三皇子本身就是带着私心前往易州的,就是他一心一意为了易州着想,这个局面他也不见得压得住。当初君澜为什么要出动军队,就是均分粮食的举措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试想一下,有人心怀忧患高瞻远瞩抗住诱惑存下了足以救命的粮食,并为此损失了一定的利益,可到灾害来临的时候,被人打了张不知何时能够兑现的欠条就把粮食借走了,心里能舒坦吗。

    事实上,在易州这样的人不是个别,被借走的粮食也是数量不等。君澜当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为了尽可能地保住多数人的性命,他别无选择。

    再说了,在西川等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有余粮的人家多数遭到了哄抢,毕竟大多数人在性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只有保命的念头,礼义廉耻脸面都不是那么重要的。

    而在更远的受地动影响更小的郡县,则是有越来越多的流民和难民涌入,发生冲突不过是时间问题。

    君澜的态度足够强势,他看问题又足够清楚,更有孟凌山的易州大营作为后盾,在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起来反抗的,还是把苦日子熬过去再说吧。

    卫盏哪有君澜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他是带着摘果子的想法去易州的,却连延续君澜的做法都做不到。

    作为易州当地的老百姓,他们原本不在乎朝廷前来赈灾的人是昭阳王还是三皇子,反正那些王公贵族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谁也见不着。

    不过昭阳王来之前,有些地方已经快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了,可昭阳王来了,只有肯干活,总有口饭吃。因此就是有人对君澜的强硬态度不满,更多的易州人还是很感激他的。

    然而三皇子来了,一切又有了变化,每天的粮食供应越来越少,别说插筷了,能看到米粒都是好的。

    更糟糕的是,原先的公平合理没了,虽说见过的人不多,可以前一直有种说法。在西川,昭阳王和他身边的下属每天吃的和外面的老百姓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话当初是没多少人信的,更多人甚至觉得,只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昭阳王就是吃好的也是应该的。

    三皇子到了西川每天吃的什么其实没人见过,可在下面的郡县,原本勉强能吃饱的人现在完全吃不饱了,就有人冲击了当地的县衙,结果发现里面正在大吃大喝,喧嚣的人群顿时就沸腾了。

    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尤其这个不均还达到了让多数人吃不饱饭的程度,积压多时的民愤瞬间爆发了,并且由点到面进行扩散,从而席卷了整个易州。

    卫盏起初没把那些被他视为蝼蚁的人放在眼里,认为他们就是在无理取闹惹是生非,还觉得是君澜不好,惯坏了那些人,养大了他们的胃口,所以现在来找自己的麻烦了。

    卫盏不关是对君澜心怀成见,他最致命的缺点在于完全不了解易州的实情,很轻易就被人忽悠了。

    君澜在的时候,孟凌山对他言听计从,指哪里打哪里,一句废话都没有。可到了卫盏手上,他发现孟凌山很不好用,这个貌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对他简直就是阳奉阴违。

    卫盏哪里知道,易州大营除了上层军官,士卒多是本地人,最多就是不在本郡县当差。君澜让他们做的事,那是为了让全易州人活下去,其中就包括他们的父老乡亲,自然是一言九鼎。

    可卫盏恰恰相反,也许他没有直接下令,可就是在他的纵容和默许下,底下的官吏越来越不像话。老百姓都要被饿死了,卫盏不进行自我检讨,还要派兵镇压,士兵们不愿处理很正常。

    多重因素作用下,易州的暴动愈演愈烈,最后到了卫盏根本控制不住的地步,甚至传回了渝京。

    铁证如山,再没人说君澜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了,要不是他的雷霆手段,易州的矛盾只会爆发地更早。

    朝上争论的话题很快转移到了如何处理易州的事,暴动固然是要镇压的,可让易州的百姓吃上饭也是当务之急,原本君澜干得好好的,换成卫盏就失控成了这样。

    没人敢指责是神佑皇帝用人有误,那就只能把责任往三皇子身上推了,说是他辜负了皇帝的厚望。

    然而这些都是空话,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谁敢去易州收拾烂摊子。皇帝的目光先是落在了几位皇子身上,但是卫盛、卫盎和卫盈等人眼观鼻鼻观心,谁也没敢站出来。

    此前,他们的确都是羡慕过卫盏的,可卫盏把事情搞成了这个样子,他们哪里还敢站出来。处理好了易州的事固然是好,于立储是大大的加分项,可要是办不好,那就是第二个卫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