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生存攻略-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个御医对视一眼,齐刷刷地跪下了,其中最年长的那人膝行向前,颤巍巍地回答:“回殿下,陛下的病是饮酒放纵的沉疴痼疾,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治愈。”
这话,若是再建宁帝面前,他们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即便是对着太子,也是做好了没命的打算。
何况……他们低估了太子。眼前的少年的确才十四岁,但是那扑面而来的威压却不逊于他的父皇、王叔。
四人都绷紧了身子,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罢了。”太子薄唇紧抿,霜雪一样冷峻的脸庞依旧冰封,只是喉结微微一动,那乌纱帽上的双翅跟着抖了一下。“先开药吧。若是无效,再拿你们是问。”
最后那句只是风平浪静的呢喃,近乎耳语。可听到它的每个御医都不由自主地抖了抖。他们能感受到这句威胁的分量,纷纷把肩背压得更低,直到久久没有声息。
御医们没想到这么轻描淡写就结束了,不可置信地停顿一会,可等他们冒险抬起视线,却只能看到翩飞的一角玄色衣袍消失在宫门内。
建宁帝卧病不能主持早朝,朝会上,文臣们七嘴八舌地吵嚷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染病不起,合该由太子监国。”
“太子尚且年少,不堪当此大任。依本官看,还是以豫王、楚王殿下为首,有司各具其责,方可令行禁止。”
“这话说来可笑,太子已近舞象之年,何况观政两年,诸类政务均已娴熟,如何不能暂代朝政?”
百官议论纷纷,意见不一。若是从前,兴许大家就顺水推舟,让两位王爷代政了,可太子临朝两年,一举一动大家都是看得见的。那早就不是当初被寻回来时肆意骄矜的小皇子,而变成了喜怒不形于色,文武兼备的储君。
贾丞相捋着胡子,表情也有些为难。他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但是他是百官之首,众人都等着他表态,不可能一直这样沉默下去。
“太子殿下何在?”他终于找到了发声的机会。
百官这才反应过来,不错,建宁帝病重,他们吵得热火朝天,该要监国的那位,怎么不见了?
暖阁里,吴君翊正端着一碗药汤,一勺勺舀起药汤,吹凉了,递到建宁帝嘴边。
建宁帝正靠着卧榻,虚弱地一口一口喝下药汤。从前风雅的姿仪已经被疾病所剥夺,只有通过那双时而闪着光的眼睛,还有微微发颤却细腻苍白的手,还能依稀捕捉曾经风流才子的影子。
被抢了手中活计的高公公则立于卧榻侧边,一丝不苟地复述早朝上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听到有人提议两位王爷主持朝政时,病弱的建宁帝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咳,咳咳咳咳!”建宁帝突然呛了起来。吴君翊慌忙甩下药碗,给他抚背。因为动作太急,药汤撒了半边衣袖。
吴君翊没顾上,建宁帝却看到了,喘匀了气,便抓住他的手腕,嗔怪道:“你都观政这么久了,怎么还毛毛躁躁的。”
高公公也急忙放下奏折,快步去给吴君翊擦拭衣袖。“殿下要不要换一件衣袍?”
“不必了。”吴君翊摆摆手,右腕处无力地抓握更让他的心沉了几分。“父皇的药撒了,先叫外面的人送进来吧。”
建宁帝慢悠悠地说:“这些尽够了。”
高公公不敢违抗建宁帝的命令,只为难地看了吴君翊一眼。吴君翊无奈地看向建宁帝,准备劝谏:“父皇,请以龙体为重……”
“大伴,你来拟旨。”吴君翊话没说完,就被建宁帝用手势止住。高公公慌忙上前,“朕身染微恙,卧病期间,由太子暂代理政。”
吴君翊闻言慌忙跪下,“父皇龙体大安后流言自会无疾而终,何必如此……”
“叫你监国,你要好好做,才能对得起朕。”建宁帝躺下后说话的声音渐渐小了,像是睡着了一样,高公公像吴君翊挤挤眼,示意他先退出暖阁。
第二日,明旨颁下,断了所有的争论。廷臣被招致文渊阁议事。百官上奏,都要先经过文华殿再递交至乾清宫。
“如今殿下刚刚接受朝政,百事皆宜沿用先例,不宜大改。”郭栩不慌不忙地说。
两年的时间,这位大人接着前辈致仕的空缺前进一步,成了礼部右侍郎,只待如今这位年老的尚书退下让出位置了。
“不错。”吴君翊道。离实现目标越近,他反而越谨慎了。现在父皇还很清醒,他稍有动作,都要被扣上“不敬”、“目无尊长”之类的帽子,何况若是等父皇再理政,许多东西又被改回去,岂非白白折腾,浪费物力。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有些东西,他还是想做些改变,譬如……
“北方受灾的,山南东西两道,今年的赋税该减免一些了。”吴君翊还记得看到请求赈灾的折子上,触目惊心的描述。
郭栩欲言又止,面有难色。论理,这不是他职权范围,不该他开口。
户部的张芹就没有这么犹疑,果断地说:“殿下仁慈,臣等亦怜惜灾民,可如此以来军费又要空出个大口子。”
众人齐刷刷看向邓先,邓先冷哼道:“看我作甚?张尚书说的是实话,看我我也变不出银子来。”
连邓先都这么说,可见,是真的筹不出银钱。
吴君翊也没想到,自己出于善心会是这么个结果。观政两年他也有不少所见所感,可国库……真的已经空虚至此了?
这时候,一直抚须沉默的贾盛德终于开口了:“还是先依着殿下的意思,减免赋税吧。”
“丞相此言有理。”邓先叹道,“否则别的不说,山南道就又要生叛了,万一投了张贼,恐成大患,还是要消耗军费的。”
这大约是两个死对头第一次站在同一边。一同被招来的大臣们都面面相觑,藏不住的惊讶。
这次,张芹也没再反驳。可是钱从哪儿来,还是要思考的。
暂时不能大动干戈,就只能从小处着手。吴君翊突然想起什么,转过去问工部尚书:“宋尚书,如今的农具与从前制式一样么?可做些改进不?”
六部中以工部、刑部穷酸少油水。因建宁帝只爱诗词书画,却没有大兴土木的想法,除了迁都之初工部修缮宫殿阁楼,忙了两年,如今闲得发慌。
宋沧山年纪大了,从礼部侍郎调任工部尚书,看似升迁,其实是在为他致仕做铺垫。这会别人在积极献策,他却在光明正大神游,被太子殿下点名时吓了一跳。“唔,如今的农具,大抵上与从前没什么两样。”
“宋尚书可听说过有一农具,名为‘秧马’的?”吴君翊问道。
当年他作《秧马歌》赠与周旷,在民间传唱一时,但宫里的大人们就未必听说过了。
不过,这位大人显然是个例外。“殿下也听说过那物?臣也是听子侄提起,命庄上农人使用。”
“效果如何?”吴君翊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惊喜,眼睛一亮,便要追问。
其他大臣面露为难,贾盛德出声道:“殿下……”
吴君翊只看向宋沧山,宋沧山认真答道:“的确要省力许多。”
“好。”吴君翊重重一点头。得知当年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对他也是一剂强心针。何况眼下,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你即刻督造秧马,命人在民间推广。”
几位大人听他们讨论农事,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张芹主管户部,对农事也稍稍敏感一些,便问:“殿下是想推广改良农具,使得农人耕种更加省力么?”
“正是。”吴君翊也不贪快,跟宋沧山吩咐妥当,便回到了之前议论的问题,大方地点头允了几位大人的提议。
这些人各个是朝中元老,什么事怎么办都有了一套定论,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听他的瞎改一通。
吴君翊终于议完一天的大事,准备回文华殿批一批奏折,可他屁股还没坐稳,就听到通传,周旷来了。
吴君翊起身亲迎,“先生怎么来了。”周旷年纪大了,吴君翊入朝观政后,建宁帝便准他闲居在家,只是品级待遇全都保留,也可随时入宫。
“臣受人所托,将一物献与陛下。”周旷喜笑颜开,一副激动不已的样子。
吴君翊因父皇卧病在床,见周旷欣喜,心有不豫,只是面上不显,只道:“先生请坐下细说。”
“殿下请看!”周旷从袖中抽出一个锦袋,双手捧给吴君翊。吴君翊接过袋子打开一看,里头是淡褐色,两头尖的一种种子。
“这是?”
周旷喘着气说道:“臣老家庄子上,有一农人,考察了多种作物的产地、生产期、特性,花果的用途等等,通过培育,获得了这一良种——亩产可达三石!”
“当真?!”吴君翊刷一下站起身,一下子比周旷还要兴奋。略看些州县奏报,他便对亩产有些概念了。
“臣亲自来报,自然不敢作假!”周旷见吴君翊颇为重视,也是喜不自禁。
“先生可真是解了孤的燃眉之急!”吴君翊大为振奋,“此物是否可用,可有什么说明?”
周旷将随种子附上的信笺赠上。那纸上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这些种子的生长记录。那字看着却格外娟秀,不像一般农人能写出来的。
吴君翊看在眼里,顿生疑窦。“这农人还写得一手好字么?”
第49章 第 49 章
周旷来之前也是再三问过他那献上良种的得意弟子的:“你明年就可除孝,是时献上此物,陛下定会有封赏,若你考取进士,说不定直接授予官职,你当真要老夫抢了你的功劳吗?”
因为登门拜访,沈瑜没有戴孝,而是穿着一身素净的衣裳,只腰间扎了根麻绳。他脸色的笑容像是完全不在意周旷所说的话。
“老师倾心栽培学生,学生又岂会在意那些功劳。”他声音一顿,脸色渐渐严肃起来,“何况北部受灾,正是需要安抚民心的时候,若是等上两年,又不知白白搭上多少人命。”
即使再怎么怜惜学生,胸中一腔激愤与怜惜也不允许周旷做出刻意瞒下良种的事。所以此刻,即使有再多不情愿,周旷也只能澄清道:“并非他所写,只是臣的管家按他口述,记录下这些。”
“哦,先生的管家写得一手好字。”吴君翊随口赞道。
疑惑得以解答,吴君翊却不知为何,心头仍然痒痒的,有什么放不下的,他自己却都不明白是什么。
周旷没有接话。吴君翊将那纸张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忍不住心生叹息,“若这农人读书识字,孤便要重用他。”
吴君翊是不大看得上普通的农人的,但他不得不说,能写出这张纸的人,绝不能等闲视之。
从对每一种作物形貌的描述,到那精细的图;还有每个阶段成长变化,乃至最后果实的性味、药用价值,相当全面。
有些是吴君翊想了解,而一般官员却不会写在奏折上的。还有的,甚至吴君翊都没想到。这份细致全面,倒是比这笔字来的难得多了。
何况他能把这些献给周旷,而不是自己拿去独享,可见是有几分远见的。
不知不觉间,吴君翊心中已经将这个农人与自己的距离大大拉近,甚至有些引为知己的意思。
周旷眼皮子猛然一跳。他不得不抻着头掩饰神情,尽量平淡地说:“若是有缘,殿下兴许能见到呢。”
说这话时,他心中是真情实感的期待。他看得出太子的夸赞是真实的,因而,也越发期待,沈瑜走到他面前的这一天。
一听这话,吴君翊挑了挑眉,若有所思的样子。
周旷也不再后怕,反而抬头直视他。
吴君翊却一笑,带过了这个话题。“既然可用,不妨推而广之,让普通百姓也可受用,兴许……”兴许现在的赋税,他们也能承担得起。
“还有秧马,孤今日已让宋尚书去研究了。”吴君翊又跟着说起了白日议事,“孤已命张尚书减轻徭役,试验良种可用,也可交与他一并推广。”
周旷也还记得这个间接帮助他收了个好学生的玩意。他眯起眼睛。“这种事情,还是交给有司处办。宋沧山……殿下信得过他么?”
“不错,他有一姻亲沈氏,正是楚王妃母家,曾受过父皇旌表,三年前逝去。既然他家女儿能有操守德行,想必门风不错。”吴君翊斟酌词句,仔细地避开了和沈瑜相关的描述。
沈瑜如今与楚王沾上关系,周旷对楚王却一贯淡淡的。他不想让周旷早早对沈瑜产生负面印象。
沈瑜那般尊师重教的端方君子,对名满文坛的周旷,应是十分仰慕的吧?
周旷不知道沈家还有这么一门亲戚,这一听之下心里就了然。“既是如此,派他去,果然合适。”还有比沈瑜的舅舅更合适的人吗?
这段讨论,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周旷难得进宫一趟,吴君翊还想从他这儿再套出点话来。他四下打量,太监宫女早被他借故差出去了,如今宫中仅他们师生二人。
“以先生看来,父皇还想对北方用兵吗?”
这是吴君翊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当日东西鲜卑合军南下,主和派手握大权,朝廷迫于无奈,签了那割地纳贡的羞辱条约,张继才偏偏又在胸口捅了一刀,尤为可恨。在吴君翊看来,这等血海深仇,必得早日一雪前耻。
这几年朝廷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北方的张继才却和鲜卑打得不可开交,顾不上骚扰大齐。
而邓先被起用,似乎是一个好兆头。至少说明,建宁帝的心往主战派又靠了靠,至少,不是一门心思求和了。
可是邓先补了兵部侍郎,又提到了兵部尚书后,却一直坐镇朝中,主管屯兵、粮草之类文书,倒不见建宁帝有将他外放的意思。
依着吴君翊的想法,似邓先这样难得一见的将才,自然是要用在刀刃上,放在边关,或者练兵,好好改一改军中习气才是。可他现在也清楚,在他的父皇卧病不起,代政监国时贸然插手军务,还是这样重大的决定,除非他嫌自己这个太子当得太稳了。
“国库尚且不足。”周旷皱了一下眉,迅速正色规劝。“殿下,还不是时候。”
周旷是文人,但他和那群满脑子仁义礼智信,对着凶猛如虎的鲜卑人口口声声教化实际怯懦胆小的文官不一样。他很清楚,对于这群野蛮人,只有先打服了他们。才能说得上教化。
不过的确还不是时候,不管是建宁帝的病重,还是国库的现状。
至少,要先等到良种推广,国库充盈。
每年,光是向鲜卑缴纳的金银丝绢,就足以花掉一小半税收,而另一半,分摊到各部,自然是捉襟见肘。
“孤知道了。”吴君翊答着,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但他迅速反应过来,朝廷连亲王大婚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在这时候提出练兵,哪怕不费一分钱,对于户部,和要动兵要军费也没什么区别了。
周旷重重地咳嗽两声,在吴君翊手忙脚乱的问候中缓缓说道:“殿下须得徐徐图之。”
周旷退下后,吴君翊独自回文华殿看奏折。他面前的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已经按他要求,分成了急中缓三类,其中最不要紧的那些都塞给了李起,由李起过滤后念给他听,他同时批改其他的,才能每天处理完送上来的这些奏折。
亲自处政后,吴君翊才意识到父皇为何把这些都交给了贾盛德,实在是因为如果全都亲力亲为,每天也不必干别的了。
吴君翊手里的朱笔在奏折上狠狠落下几点,他实在是烦透了这些在公文中夸耀诗才文采,啰啰嗦嗦一堆比句,却说不到正题的上奏。
偏偏世人皆知,建宁帝好诗书,政务办得如何不打紧,文采和书法若是被他看到,说不得还能得一两句夸赞,因而纷纷效仿。
等他,等他真正掌权,一定要好好收拾这群家伙!
吴君翊咬牙切齿、一目十行地跳过大段赘述,终于看到了最后一段关于西北灾情寥寥几笔描述,然后就迅速结束。他一时恨不得亲手撕了这奏折。但后面贴的小笺唤回了他的理智。
小笺上是贾盛德已经批好的赈灾方案,左不过州县抚民、开仓放粮,至于朝廷下拨银子,则一个字都没提。
吴君翊重重写了个潦草的“准”,合上奏折丢到一边,记住了这个大臣的名字。
“这封,是楚王殿下的问安折子。”李起突然说道。因为建宁帝病重,臣子宗室都纷纷上书问安。这些其实不必吴君翊亲自过目,但涉及到楚王,就不太一样了。
“楚王……叔,可还好?”吴君翊问。
吴慕皓大婚前就搬出了文华殿,只有偶尔向建宁帝问安和宫宴时才入宫,与吴君翊也只能在朝堂上打交道。可是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他们也除了打打官腔,也不能多说些什么了。
李起已经看过了奏折,便简明扼要地答道:“太妃最近身子有些不快。”
吴君翊了然。沈玥嫁入王府两年了,却毫无消息。吴慕皓迄今也没有个有名头的侧妃,那些侍妾不得宠,也没能给他添个子嗣。
吴慕皓不觉得什么,太妃却坐不住,上次进宫便旁敲侧击,想让皇后给楚王指两个侧妃,却被吴君翊以两人成婚时日尚短,且国库空虚的理由回掉了。
如今说是神思郁郁,倒是换了一种策略。
知道淑太妃并无大碍,但他仍然不能坐视不管。“既然如此,就派个太医去楚王府吧。”
这么做既是安抚太妃,也是在向朝臣表示,他依旧信任楚王。
“是。”李起应下,随手在一旁的本子上签了一笔,出门叫小太监跑腿。
“还有一年……”吴君翊单手按着冰冷的桌面,掀开了下一本奏折,却没有急着去看,而是垂着头低声喃喃。
沈穆是建宁三年去的,如今沈瑜守孝满三年,已经归家,可惜今年并非秋试之年。等到明年,他就可以参加秋闱了。
届时,他也监国一年,在朝中立下脚跟。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会护住沈瑜。
正在埋头苦读的沈瑜突然听到屋门一声响,他头也不抬地说:“我不是说了,不准打扰吗?”
他听到外头的声音答道:“郎君,周府派人送信来了。”
沈瑜连忙推开写到一半的文章,起身迎接。
周旷的信写得简单,只说良种已经献上,太子十分欣喜。除此之外,便是督促他多多做文章。
明年啊,沈瑜不知不觉间攥紧了左手,眼里闪烁着细碎的光。
第50章 第 50 章
对于沈家而言,建宁七年,过的平静安详。
沈家三兄弟去岁终于除孝,沈和自农庄归来,沈荣主动让出宅院,被沈和婉拒,自去寻了个小院子,权作一家四口人安身之所。
昔日沈府已经改为侯府,而沈泰,自从分家后便鲜少与兄长们往来,沈荣对他的现状也不甚清楚,也不知道琦郎如何了,担忧归担忧,但毕竟已经分家,沈荣也想开了许多。
他们夫妻俩独自生活,难免落寞。好在楚王怜惜妻子,常常准沈玥归宁,这也给了沈泰几分安慰。
沈瑜归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拜见老师。
许久没来,周府还是冷冷清清。周旷好不容易收了个难得的学生,朝夕相处一阵子,谁知他家中不幸,一转眼就分离三年。偏周旷年纪大了,也不好劳动去看望小辈。甫一见沈瑜登门,他一按桌子就要站起身,生生压住了身子,克制着手臂的颤抖。
沈瑜躬身行了个大礼。“不才学生沈瑜拜见恩师。”
“起来,快起来!”周旷终于忍不住站起来,亲手扶起学生,打量着他,骄傲与心疼并存。他什么都说不出,只是费劲地感慨道:“可算回来了,可算回来了。”
“老师,学生给您带了点东西。”沈瑜说。他带来的野味点心之类已经交给周府的下人,此次拿出的,则是要亲手转交的。
沈瑜此次前来除了拜见老师,还有一件正事,就是将在农庄上培育的良种与相关的说明一并带来交给周旷。
先前他在书信中就略略提到此事,周旷一看,也心知肚明。他仍是为学生遗憾,却能够理解。“老夫定会交给殿下,你不必操心了。”
“你既然回来了,就该回国子监,好好读你的书,考出功名,做这些才方便。也好告慰你家先人。”周旷又说。
“老师说的是,学生也打算早些回国学。”沈瑜真情实意地应道。
离京已久,他也怀念起在国学无忧无虑,专心治学的日子。
沈瑜收拾好东西,便重返太学。先是去明伦堂拜见祭酒、司业与各位讲官。他是正常奔丧,还多守孝两年,这些人都不曾难为他,还大大称道他一番。陈衷考校几句后,仍令他去原先的班就读。
只是孙维已经结束铨选,进入门下省做录事,离开了国子监。这一节周旷也在书信中提到,沈瑜遗憾之余,也为师兄高兴。
但沈瑜还是见到了一些熟面孔:郭逸已经考上举人,但无缘春闱,明年是大比之年,他也要积极备考。还有,他们的新助教,有不少,就是当初的同窗。
郭逸与沈瑜亦是许久不见,郭逸乍一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迈进廊房,眼圈登时就红了。助教讲官一走,便抱着他不肯丢。
沈瑜忍着笑道:“悠之也反应过度了,我逢年过节也没少往你家递东西,怎么就抱着不丢了。你都是要娶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