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生存攻略-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吏部把持在手心里,轻易不能塞人进去。
吴君翊先看推选的人,却很不满意:此人并非严家人,但是吴君翊当日记下朝中的关系,一看就知这人是贾盛德侄子的门生,打上严家人的标志。
而替补的人里,有几个名字也是吴君翊有印象的,都一掠而过。
最后,吴君翊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字上:张敏,去年京城乡试的主考。吴君翊有印象乃是因为各省乡试的考官都是皇帝亲自制定,去岁建宁帝卧病不起,便由监国的太子负责。
张敏算是个中间派,他的座师、房师既有丞相的人,也有周旷的人,且才学出众,是个能堵住两派之口的人选。
可惜他诗文出众,也因此升官,引起过朝中争议。若非他考取功名,只怕也直接被建宁帝迎去武英殿了。
两相权衡,吴君翊手一指,“吏部郎中,就他吧。”
李起叩头,“喳。”
“原襄州刺史冯远道如今如何了?”
吴君翊突然想起了个得用之人。当日在襄州,他亲眼见过冯远道的手段,对这位大人的印象很不错。
李起稍稍想了一下,便回忆起来:“回陛下,冯大人因举止不端,四年前被贬到蜀地了。”
听到“举止不端”四字,吴君翊轻轻咂舌。“明年就调他入京,去兵部。”吴君翊清楚,光靠邓先一个,还远远不够。冯远道有想法,也有手段,在地方历练过,适合去邓先那儿做副手。
李起又问:“那吏部侍郎呢?”
侍郎……
“请周先生来。”
周旷从被起复,就一直主管东宫之事,除了挂着太子太师的名号,并无实权。这也与朝中局势,和没有足够高的职缺有关。
吴君翊继位,便升贾盛德为太傅,周旷为太师。如今,他觉得,是时候请自己这位老师出山了。
贾盛德一旦倒了,需要一个人代替他。
“什么?”李起一愣,立刻叩头,“是,奴才方才失态了。”
吴君翊没有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会。“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至于刑部和工部,没有太多人盯着,主官也没找到大错,并未空缺。吴君翊点了个熟读律令,又做了几年知府的王敬休去刑部,其余便按照推举的名单任命了。
吴君翊抬起右手,食指和拇指搓了搓。
还是等待明年的会试,他想,他要亲自选拔一批为他所用的人。他相信,沈瑜不会令他失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元年的到来,对很多人而言,意义重大。
沈瑜并没有受到朝中局势的影响,而是一心一意苦读,准备会试。
按说时势对他有利:他的老师周旷是新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又是新一科会试主考;取中他的房师张大人又新得了吏部郎中的职缺,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时,提拔一个学生,自然也是顺水推舟。
但沈瑜并没有去想这些。
他知道良种推广,心中的欣喜远甚于其他。除此之外,也有一股激情:有朝一日,他,也能像老师一样,去改变这个国家吗?
他知道,新君在民间美名远扬,几个月间声名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周旷虽然要求严格,偶尔也有赞赏。沈瑜心中也有一种冲动:他早就想为那些受苦的百姓,挣扎的农人做些事情了。
而这些的前提,都是他能够考中进士,而且名次越靠前越好。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撇开那些走关系的言论,让老师光明正大取中他的文章。
二月九日,决定他命运的时刻到了。
第53章 第 53 章
会试和乡试差不多,从二月九日到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沈瑜反而坦然了许多。在京师贡院门口排队,一群披坚执锐的卫兵搜检时,他的这份淡然,与其余那些哆哆嗦嗦的秀才相比,十分突出。
不过卫兵并未因这份淡然对他宽待几分,仍是一丝不苟搜查了他衣袖、腰带,还有所有文具后,才准他进场拿号。
沈瑜运气不太好,分到的号房离茅厕近,味道大了些。他只能用袖子扇了扇风,安慰自己,待久了就习惯了。
京师里为会试修建的号房比之前待过的还要破旧。沈瑜一进门,先拿纸和浆糊粘好墙壁,省得往下落灰,接着取出文具摆放好,才开始研墨,为写文章做准备。
周旷从他的号房旁路过时,看也不看他一眼,只叫人把题目发下去。
头一场仍是经义文章。摆脱了刁钻的小题,会试的题目都比较正常,何况大多数是周旷出的。虽说为了避嫌,没有旧题,但沈瑜做起来还是满满的熟悉感,就像是平时老师考校自己一样。
全神贯注于笔上时,沈瑜果然注意不到那股难闻的气味了。
写好了文章,沈瑜并没有赶着交卷出场,而是向考官要了两根蜡烛,把几篇文章从头到尾默读一遍,把对句改的更圆浑,又更改几处虚词使得韵味感更强。直到快要入夜,他才借着烛光小心翼翼抄下文章,交卷出场。
第二场考一道诏一道表,这不是要紧的玩意,又是写惯了的,大家不求出彩,只需要按照格式一一写下去,不要犯讳就行。沈瑜总算摆脱了原先那个号房,没了那股味道骚扰,写起来更快了。普普通通一道表都被他写的委婉含蓄,曲折动人。
最后沈瑜不得不克制着自己发散的文采,把言辞改得更中平恳切一些,又对比,该空格的空格,该换行的换行,确定无误了,才重新誊抄。
第三场对沈瑜比较友好,考的是策论,这也是他拿手的,至少相比诗词而言。而题目也中规中矩,考的是礼乐教化。这原本就是读书人本职工作,可见周旷并没有难为学生的意思。
沈瑜是清楚老师对礼乐教化的看法的。但他并不想投其所好,也不像大多数考生一样,觉得反正无关紧要,敷衍一篇无伤大雅、不痛不痒的策论。
他想写出,自己对于礼乐的看法。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这篇文章被新帝,或者什么人看到……
“殿下,这是今年,各房考官选出的经魁卷子,请您过目。”周旷说。
他已经综合各房考官的意见给这十份考卷排定了顺序,只不过,会试的三甲是要皇帝亲自选定。建宁帝这么多年由主考官选定,只看一眼,可他们这位新君,就不大一样了。
“溢美之词。”吴君翊看了一份诗经房的卷子,刚看了个开头,就皱紧眉头露出嗤之以鼻的神情。
以他从小养在建宁帝身边,还未学会提笔写字就会作诗的经历,的确是有资本瞧不起这些学生堆砌的辞藻的。
周旷缓缓地说道:“只是房师选中,也有他们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确词藻华美,但也有中肯之处,陛下不宜仅以一己喜好定夺。”
吴君翊听他这么说,勉强捡起卷子,继续看了下去。然而看到策论,他着实是看不下去了。“这哪里是策论,分明是写成了一篇华而不实的骈文!”
周旷沉默不语。建宁帝的审美,某种意义上,也是文臣们的审美。即使现在换了新皇帝,对于什么是好文章的认识,也已经定型。其实他给这篇文章定的名次,也不算高。
吴君翊余怒未消,但念在周旷在场,总算忍耐住,又捡起了一份卷子,默念起来。
这次他并未发作,而是看了有一会,口中呢喃。这几篇经义含蓄隽永,内藏光华,很得他胃口。
“……盖礼乐贵在得中,而君子务实实胜。”读到这儿,吴君翊忍不住猛一拍案,口里叫出声来:“好文章!只凭这一句,便可拔得头筹了!”
读这篇策论对他而言可谓是一种享受,这学生,字字句句都写到了他的心坎里。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可不就是指出那些玩弄文辞的人都是表面把戏?“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就更是直白点明吴君翊的心声:
真的是有操守、办实事的官员,谁会计较身外之物!
周旷也笑了,但他还是劝道:“策论并非重中之重,何况陛下才看了两份卷子,言之过早,还是应都看完之后才评估挑选。”
周旷怎会认不得自己学生的文章。他一看即知那时沈瑜做的。他也对沈瑜这番独树一帜的言论十分喜爱,对太子大加赞赏心中暗喜。但他是一科主考,再爱学生的才华,对于国家的抡才大典,还是要持身庄重,公正严谨。
吴君翊从善如流,捡起其他的几本卷子看起来。但有了一个合心意的,其他的再怎么看,都稍逊一筹。
“依……朕看来,还是这一个写得最好,堪为会元。”挨个看过来之后,吴君翊依此说了些优缺点,又指着沈瑜那本卷子说道。
他自称时还有些生疏,但神情颇为庄重。
周旷心中其实也暗自赞同,但出于避嫌,他还是勉强给学生挑了一些毛病:“这篇策论做的的确好,可惜第二篇《大学》的文章做的中规中矩,不如礼记房的那篇老成。依臣看,叫他做尚书房的经魁,名次落到第三名,也就行了。”
他们二人毕竟是师徒。若他点了沈瑜做会元,天下人议论纷纷,对沈瑜名声有碍。
反正沈瑜给皇帝留下了这么好的印象,不如叫他殿试上自己发挥。
这毕竟是吴君翊继位后第一次会试,周旷本以为说到这一步算是结束了。谁知吴君翊却固执道:“朕还是觉得,老成与否,不重要,铨选两年,自然打磨出来了。务实,才堪为官吏。朕看,还是这篇做会元,最合适。”
“臣实不敢欺瞒陛下,依臣看来,这篇文章断乎出自臣的弟子之手。臣蒙陛下信任,点为主考,万不能有徇私之嫌,败坏陛下声名。”
吴君翊惊讶了一下。
周旷其实在被点为主考时,就含蓄地汇报了自己有学生参考一事。只是周旷名声在外,学生也不少,吴君翊听了这番话,也没往心里去,只安慰他无需因此避嫌。没想到自己眼光如此独到一下就挑中了周旷的学生。
“举贤不避亲,先生为国选材,不必多虑。”
吴君翊虽然不肯妥协,却不愿老师委屈,安慰一句后又立刻说道:“既是先生的高徒,那理应由先生定夺,如此,便委屈他,屈居第三了。”
周旷心中也稍感安慰,抱着轻松的念头记下,又转而问道:“陛下以为,这礼记房的考生,点为会元如何?”
吴君翊看那个人的卷子也算顺眼,便大方地一点头。
周旷原本就有些发愁把沈瑜的名次安排在哪儿,得了吴君翊首肯,便按照之前的名次略一改,定了下来。
吴君翊也点点头。
接着周旷便唤来各房考官,一起开封记考生姓名籍贯。
会元叫做杨锋,湖州德清县举人。文如其名,直率犀利,在一干温婉文辞中也算独树一帜了。第二名叫做陈鸿鹏,是京城人,国子监监生。
到了第三名,周旷的手微微停顿一下,顺利开封:齐州济南郡举人沈瑜。
吴君翊的眼皮微微一颤。
其他的考官也都知情,只是当着皇帝的面,不敢直言。
倒是吴君翊轻咳一声道:“恭喜周先生。”
“臣替他谢过陛下。”周旷笑答。
有这一来一回的对话,那些考官也听出这是皇帝知情,且亲手点的名次,便笑着恭贺周旷:“名师出高徒,恭喜周大人,学生考取第三,不负您的骐骥。”
“这才不过会试,还要看他殿试的表现呢。”
殿外的吴君翊默默听在耳中,心中也陡然燃起期许。原来,沈瑜和他依旧是心有灵犀的么。
放榜后,沈瑜先去拜谢老师。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得到第三名这个成绩,主要是从周旷手上得到的。
周旷也没说什么,既没有赞扬,也没有像之前一样叮嘱,而是说:“这些日子,你且专心准备殿试,别的,都不用去想。”
这个,沈瑜自然是不用说,也会去做的。
三月十二日是个大晴天。通过会试的一百二十七名贡士,换上崭新的淡青衣袍,由礼部派人□□授面圣礼仪,准备殿试。
眼看着到了最后的关头,沈瑜的内心愈发平和。
贡士们由会元带领,按照会试的名次进入,沈瑜是第三名,紧跟着前面两位。他与陈鸿鹏之前也相识,两人对视浅浅一笑,便别过视线,举止如常。
步入恢弘的谨身殿,所有贡士都屏住呼吸,微垂视线,按照太监的引导,站到指定位置,跪拜行礼。
沈瑜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刚刚站定,就听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济南郡贡士沈瑜上前回话。”
作者有话要说:
出自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网上找不到原文,只有只言片语
第54章 第 54 章
那声音其实变了很多。不再是稚嫩的童音,没了那种时时刻刻防备的戾气。但不知为何,那种熟悉感挥之不去。
沈瑜知道,这命令只可能来自曾经的太子,如今的新皇,宣庆帝。他小步向前,躬身再拜。
“免礼,抬起头来回话。”主位上的声音再次传来。
沈瑜缓缓抬头。
谨身殿内的台阶上,站着十来个官员,大多数是绯红官袍,只有两个身穿深蓝长袍,一个他认得,是楚王,一个显然是另一位亲王豫王。
但他却只顾得看坐在正中金殿上那人,一时竟有些出神。
是……赞元?
赞元瘦了,不再是稚气未脱的包子脸,瓜子脸,尖下巴,眉目犀利。
昔日的无数个片段被串在一起,一时豁然开朗。他怎会没想到,能和楚王走在一起的,劳烦刺史传话、内侍亲迎的,还能是什么人?
周旷轻轻咳了一声,沈瑜立刻反应过来,低头请罪,“学生失礼,请陛下恕罪。”
他忘了,这是在谨身殿,庙堂之上,那人是如今的新帝,不再是拉着他的小胖子赞元了。
“是朕在想问题,一时失神了。不必多礼。”吴君翊的声音平和,把方才的事揭了过去。他说:“你会试的策问做得很好,朕看过了,你给诸位大人讲一讲吧。”
沈瑜恍惚片刻,便答道:“学生遵旨。”
他朝其余的官员行礼,楚王几不可察地冲他点了一下头。“臣对,臣尝闻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
他先复述了一遍自己的策论,语速不紧不慢,吐字清晰,娓娓道来。接着,他便承接自己文中的那股气势,引经据典讲了起来,紧扣着“务实”二字侃侃而谈。
讲了约有一刻钟,沈瑜便停下来,再次行礼,“学生大胆妄言,请诸位大人指点。”
诸位大人的脸色不大好看。原因无他,这沈瑜文辞温醇,但他指责的问题,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沈瑜看见一个年迈的老人翘了翘嘴角,说道:“老臣就倚老卖老,先来提问——沈举人,你今日面圣,就做一首五言应制诗,下平七阳韵。对你这样的才子,想必不难吧?”
沈瑜其实早想到过这种情况,当即拍拍袖子朝那位大人躬身深深一揖。只是不知为何,他总觉得最上方注视着他的那束视线中,有隐隐担忧。
“学生不敢欺瞒大人,学生开蒙,鸠拙驽钝,并未学过作诗。”
周旷的眼神看起来像要吃了提问的那人。
“沈生是国子监监生,难道不曾学过作诗么?”那人接着扬眉,显得十分讶异。
其余那些绯袍高冠的大人也都惊讶地纷纷议论,沈瑜身后等待的举子们则神色不一,有的暗喜,有的不屑,还有心底打鼓的。
“够了,贾丞相。”吴君翊冷着脸打断了纷纷议论。“臣子应以务实本分为重,作诗的功夫慢慢学又何妨?左右也是要铨选的。”
“沈生的策问写的很好,朕日理万机,无暇花在冗事上。往后百官上奏议事必须言之有物,否则轻则申饬,重则免官。”
皇帝把这番话说出口,有脑子的都能看出这位的策论正和陛下心意。
于是一时间,注视着沈瑜的目光就不太一样了。他们新皇是什么人?显然是早有此意,才命太师出了这么一道题,没想到还真有学生能答中。
连上奏都改了要求,除了从命,又能如何?
朝臣鸦雀无声,没人再敢问沈瑜问题了。举人们则纷纷松一口气。吴君翊又叫会元上前一步。沈瑜默默退回队列中。
杨锋比沈瑜长一岁,圆圆的脸,个头不高,看起来就十分和善,微带些口音,但学识十分渊博,无论什么问题都对答如流。
陈鸿鹏则是会试前三名最年长的一个,已过加冠之年。他身材颀长,浓眉如墨,双眸似星。他官话说的十分标准,话虽少,却精道。
待所有人复试完毕,他们又被带下去,限时日落前,做一道策问。由于次日就要揭榜,当天就要判卷完毕,因此这一条主要看书法。只要能写出规矩的字,敷衍够了字数,不犯讳,基本就稳了。
沈瑜写文章快,还没等内侍送上来吃的,就写好初稿。他几乎是最早交卷的一批,起身交卷,便由太监指路,独自往外走。
沈瑜走出不远,就被一个小太监拦住了,那人微微欠身:“沈举人,劳烦您随奴才走一趟。”
沈瑜早料到会有这么一遭,也不推脱,轻轻一点头,说了句:“有劳公公了。”
那小太监客客气气地引着沈瑜绕过三大殿往南走走。他们错开了交卷离场的其余试子。眼看着奉天门近在眼前,沈瑜的眉毛动了动,有些许奇怪。再往南,出了午门,就该出宫了。
小太监似乎看出了他的怀疑,笑着解释道:“沈举人不必担忧,陛下有吩咐,奴才带您去文华殿。”
接着他往左一拐,带着沈瑜绕过文楼和文华门,直奔文华殿去。
沈瑜终于明确听到了是谁找到,心中默默叹息,还没来得及感慨什么,小太监就停下脚步,把他往殿内一推,“陛下正等着您呢。”
沈瑜只来得及说了个谢字,便缓步入正殿。上午现学的面圣礼仪又发挥了一次作用,他只看见殿内正座上有个人,便跪下来,“学生沈瑜拜见陛下……”
他话未说完,左胳膊就被一只手抓住,轻轻抬了起来,含着笑的声音近在咫尺:
“朕早就认出你了,等了你许久,你果然不负朕所望。”
“您……早就认出我……学生了?”错愕使得沈瑜也抬起头,险些乱了称呼。眼前的少年君王不过十五岁,却因峨冠博带气势十足。也对,难怪他当日穿粗布衣裳磨红了皮肤,他本就是这样锦衣玉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子。
只有笑起来的时候,还有七八岁的赞元的影子。
吴君翊撒起谎来丝毫不脸红,他早就认定,沈瑜不是一般人,那看着他再次出现在眼前,也完全属于意料之中。
“造秧马的也是你,对不对?”
他看见沈瑜语塞,轻轻巧巧地笑了。“不想说便不说这个了。在朕,不,在我面前,不必那么拘束了。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
沈瑜终于因这一句找回了理智,慌忙地道:“学生不敢!学生当日之事举手之劳,当不起救驾之功!”
“嘘。”吴君翊双手扶住他的双臂,阻止他跪下,嘴唇一撮发出气声,让沈瑜不由自主安静下来。“此事在宫中还是一桩禁忌,我还有劳你保密。”
“这,这是自然。”沈瑜的一颗心忽上忽下,好在吴君翊总算松开他胳膊,悠然朝原先坐的地方走了过去,手一指,命他坐下。
沈瑜犹豫了一下,才坐下。他发现,这正殿里只有他们二人,门口的小太监不知何时,也不见踪影。是赞元的声音唤回了他的注意力:
“还没有重新自我介绍。现在你该知道了,我姓吴,上君下翊,字习之。”明宣帝吴君翊就这么笑吟吟看着沈瑜,强行把自己和沈瑜记忆中那个名为赞元的小胖子划上等号。
“赞元是我原先的表字,你可继续这么唤我,或者……习之。”
除了“学生不敢”外,沈瑜不知该说什么,只有大脑还在不受控制地飞速转动。
赞元,辅佐天命,这个表字显然是把翊解为辅弼佐赞,也对,那时端仁太子尚在,赞元也说过,他哥哥……待他很好。
只是后来,大约是被找回去后,他成了太子,所以重新起了表字“习之”。习通羽,这是将翊解为鸟儿欲飞。
沈瑜沉默着,吴君翊就这么安静地看着他。
“你现在,表字是伯瑾么?”他突然出声。
吴君翊其实鲜少和人闲聊,更没有这样绞尽脑汁寻找话题的经验。
沈瑜几乎习惯了这种沉默,被这句话惊醒时身上激出一层薄汗:他今天真是太反常,也太懈怠了。
“正是。”沈瑜规规矩矩地回答。
看到他拘谨的模样,吴君翊眯了眯眼。“你兴许不太清楚,我后来曾去国子监看过你,还……还托人转给你一份礼物。”
他这么和气地同沈瑜说话时,心里想的却是:如果郭家郎君胆敢把他费心费力抄写的书稿弄丢了,他非得好好让郭栩教教儿子不可!
好在沈瑜即时答道:“我知道,我收到了。我很……感动。”收到书稿时那份感动不是假的,尤其是他练字时跟随着一字字抄写时。
“我……练了很久的字。”这一句,声音很轻。
吴君翊猛然抬头。他怎么也没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