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生存攻略-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有话要说:
①百度百科 开中法
第99章 第 99 章
明宣五年秋。
震耳欲聋的响声持续了一会,激起沙石漫天,尽管相距甚远,可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后退躲避。
而“罪魁祸首”吴君翊把竹筒轻轻放下,扔给李起,抱臂问邓先:“先生亲眼所见,以为如何?”
“陛下不宜以身涉险。”邓先仍似不满地沉声答道。
吴君翊拍拍手,不以为意地说:“朕若不亲身尝试,他们岂会如此上心,一点不敢出意外?”
兵部的重臣们早就在窃窃私语,听到这句时,却又默契地沉默了。吴君翊却欣然道:“火器监有功,重赏。”
有这一句话,大家才得了一颗定心丸,七嘴八舌夸赞其这火炮可用。张珏叹道:“这霹雳炮威力无穷,守城倒是好用,突□□单手可持,若是再短一点,骑兵也能使用,就更好了。”
这些大人们提出的意见,自然有人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送到火器监去。
随着火器监的设立,各种各样的火器,也被一一制造出来。有在火球基础上发展出的震天雷,以竹筒喷射□□和碎片石子的突□□,还有惊天动地的霹雳炮。连吴君翊一开始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收效。
试用过火器监最新的火器,吴君翊赐下金银奖赏,回到武英殿。
他今日大部分事务已经处理完毕,不过,他还在等一个消息。那个人,按照消息,今日该回来了。
他并没有等太久,屋里的灯烛闪了闪,仿佛一阵风吹过,接着,面目平平的男子便拜倒在他的脚边。“臣叩见陛下。”
“不必多礼,快说说吧。”吴君翊派暗卫北上调查张继才,已过去了一年。他迫切想知道那个答案。
“汴州如今也算不上繁华,几乎所有百姓都是士卒,他们也仿照大齐,农闲时操练武艺,粮食都是收上去统一分配的……”暗卫平铺直叙,介绍起汴州的情况。
张继才治下的汴州,几乎成了个大军营,所有人都被动员,为击败鲜卑斗争。这些百姓大多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好友,与鲜卑血海深仇势不两立。
“……他下令厚葬了许多牺牲的大人,每年祭拜……额,祭拜端仁太子。对了,沈大人的祖坟也被修整过,据说是张继才听说沈大人对百姓的功劳,特意命人修整的。”
吴君翊说:“他倒是有心。”
这一句语气平平,暗卫也不知他是褒是贬,继续说道:“汴州一年间与鲜卑交手约有十次,输赢各半。鲜卑的骑兵十分厉害,不过,张继才此人兵法策略也不输人。鲜卑的失地倒是多一些,他们也不在乎这个。每有占地,张继才便命人开垦耕种……”
吴君翊听了整整两个时辰,暗卫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他心里有了成命。“好了,你出去领赏吧,把李起给朕叫进来。”
张继才,仍然忠于中原百姓。
吴君翊得出了这个结论,尽管在一年前张继才袭击鲜卑为同州解围时,他就有这样的想法,不过直到今日,他方才肯定。
吴君翊在纸上写了十六个字:联合汴州,分击鲜卑。固守蜀地,破东追西。
这十六个字,是沈瑜上一封信里写的。吴君翊信赖沈瑜的判断,更相信自己暗卫的所见所闻:张继才有什么缘故一定要为沈家修葺祖坟,又有什么缘故每年祭拜他殉城的兄长?
血海深仇,自然还是血海深仇。即使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吴君翊也不会对张继才有半分好感,更深恨他的背叛。可是国仇高于家恨,张继才依旧是可用之人。
“传朕旨意,封汴州刺史张继才为梁王,讨逆大将军,共伐鲜卑。”
张继才昔日叛乱时自立国号为梁,吴君翊便认下这个国号,大方册封。
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吴君翊这几年间常有出人意料的行事,只是这次在朝臣们看来,已经不是出乎意料,而是大逆不道!
张继才叛乱是板上钉钉,不可改变的事实,还导致大齐迁都南方,皇太子殉城。吴君翊却要册封一个叛臣,岂非有欺师灭祖的嫌疑?
更有指桑骂槐,痛斥吴君翊是因为兄长殉城,捡到皇位,才会封赏张继才的。
对这些风凉话,吴君翊或置之不理,或按律处置,总之,无论什么,不管这群人懂不懂,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
不,应该说,只要有一个人懂,就足够了。
在这场风波中,不管是阁臣,还是六部尚书,丞相大人们,都令人费解地保持了沉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读过吴君翊亲手写下的十六个字,知晓这么做的意义,可又无法接受从前的反叛与死亡,只能沉默。
敕书发往汴州。不知多少人,在暗暗期待着,张继才会斩来使,再度展示叛臣贼子的嘴脸。
可他们失望了。
张继才接旨,面南叩首,亲自上书请罪。
天色暗了,吴君翊并未入睡,他身着寝衣,翻看各地考评结果,沈瑜又是当之无愧的上等。他在思索着,沈瑜是时候动一动位置了。
这时,李起前来通传:“周丞相到了。”
“先生深夜前来,有什么要同朕说的?”吴君翊彬彬有礼地问道。
周旷跪坐在阴影中,烛光将他的脸映得忽明忽暗。他过了一会才回答,声音比平时还要低沉一些,“虽然这话说来大逆不道,不过,臣一开始教导陛下时,臣以为陛下远不如端仁太子。”
吴君翊有一丝惊愕,但立刻调整好了。“那如今呢?”
“但这几年,您锐意改革,厉兵秣马,收复失地……只要您愿意,您将成为一代明君,而且远胜过先太子,先帝,乃至……太/祖。”
吴君翊笑了,“先生深夜来访,不是专程来夸奖朕的吧。”
对于那些赞誉,他并不否认。
周旷的脸上露出疲惫的抬头纹,终于显示出,这位历经宦海,坚实可靠的大臣,也已经垂垂老矣。他说:“但您只有一点,可只这一点,便可以毁掉您。”
吴君翊突然就猜到他接下来会说什么了。
周旷的声音愈发低沉了。“陛下,您与伯瑾,有私情,对不对?”
“先生果然敏锐。”吴君翊避重就轻地回答。
“臣年少时曾有一挚友,才华横溢,开朗健谈。臣与他一同入学,一道跑马,发誓成为大齐的名臣良将,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出乎意料,周旷突然讲起了往事。“后来,他爱上了一个戏子,为那人散金家财赎身,闹得人尽皆知,因此坏了名声。文人的名声最最重要,那年,果不其然,他落第了,又被家人赶了出去。”
吴君翊没说话,他大约知道了结局。
“后来,在他最落魄的时候,那戏子也离他而去了。他那么骄傲的人,自然受不了这么大打击,一气之下,投河了。”说到最后,周旷的声音几不可查,“若他还在,我就不会是那一年的状元。”
“伯瑾不是那种人。”吴君翊也不知该如何安慰这老先生,只能这样潦草地反驳。“朕更不是。”
“臣知道陛下一片深情,也信得过伯瑾的人品。臣也知晓,这男子与男子间的私情与男女之情一样起于本心,难以克制,并无什么错处。可古往今来,这条路注定艰难,陛下您尽心尽力,奋斗至今,也是为了大齐的未来,可如今您宁可不做一代明君,被史官批驳,受天下人耻笑,也坚持如此么?”
这次,吴君翊点点头,“先生无需多言,朕已经下定决心了。”
这些话,都是沈瑜曾提醒他的,这决心,他早就下定了。
周旷终于抬起头,他的眼中是深深的悲悯,“那您忍心,让伯瑾变成臣的挚友那样的下场吗?”
吴君翊愣住了。
周旷悲凉地质问:“伯瑾心怀大志,又能知行合一,前程必不在我等老臣之下。可一旦他与您的私情被世人察觉,他做过什么都没用了。即使您可以护住他的权势,却护不住他的声名,天下读书人都会以他为耻,他的名字从此就只能记在大齐的佞幸列传……您也忍心吗?”
他摘去顶戴,俯身行大礼叩拜,“臣恳求您,看在您与老臣还有几分师生情分的份上,为伯瑾想想吧。”
“您先起来。”吴君翊上前搀扶。他是习武之人,双手有力,不容周旷抗议。
“不瞒您说,最开始我追求伯瑾时,他也是抗拒的,是我死缠烂打。”不知不觉间,吴君翊已经换了自称,周旷眼里的责备一闪而过。“但我不敢瞒您,倘若伯瑾不同意,我是绝不会强迫他的。”
周旷不明白他说这些的含义,只能含糊地点头。
“他最初犹豫了很久,问我是否只是将孺慕或是感激之情误解,可他最后也承认,自己心动了。”说到心动两字,吴君翊不禁笑了起来,周旷叹息着低下头。
吴君翊话锋一转,“您以为,伯瑾才能如何?”
周旷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旷世之才,国士无双!”
“您也夸赞他的才能眼光,既然如此,您说的这些,在答应我之前,他又怎会想不到?”吴君翊慢慢地说,也低下头,声音格外温柔。“我若是现在却因此疏远他,岂非愧对他宁可留下千古骂名,也要携手共对的深情?”
周旷沉默了许久,再找不到言语应对。
第二日,丞相周旷上书致仕,三辞后陛下方准,赠太傅,赐金银无数,衣锦还乡。
第100章 第 100 章
周旷的确年纪大了,操持政务愈发觉得精神不济,他走之前,也在奏本上详细推荐了自己的学生们。好在朝廷这几年也涌入了不少人才,武举、科举,再加上宣庆、建宁年间隐退的老臣重出山林,至少不像两年前那么捉襟见肘。
明宣五年,大齐的发展井然有序,又透着一股紧张的味道。
六年春,吴君翊下达的第一条调令,以广州知州沈瑜有功,屡立功,调任邓州。
邓州只是个小州,按说沈瑜从广州被调到这儿来,算是降级了,可诏书后面还有一句:加太子詹事,赠银青光禄大夫。
这就不得了了。银青光禄大夫那个散官阶暂且不论,太子詹事是实职官,从三品,从来没有加给外官的先例,何况被破例的沈瑜今年不过二十三岁,甚至未到而立之年。
然而对于这纸调令朝廷内外出人意料地一致保持了沉默,就连向来爱和皇帝唱反调,最看不起越级升迁的御史台,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不过是沈瑜在广州的政绩,与皇上的圣恩有目共睹。
而沈瑜即使远离朝中,因他的好人缘,许多人都愿意站出来帮他说句话。
有次曾有御史弹劾沈瑜持身不正,喜好男色,援引他在广州出入某些场所,还有行首在州衙,以及他至今未娶妻等事例。接着几天,吴君翊的桌案就乱成一锅粥,一面是御史台的弹劾,剩下一大半,都是各式各样的朝臣为沈瑜辩驳的折子。
最先坐不住的是郭逸、杨锋、陈鸿鹏这批同年,老实人杨锋都在奏折里语气强硬地表示御史弹劾要有凭据。接着就是周旷的学生,沈瑜的师兄们。他们愿意以师门担保沈瑜的人品:若是教出御史口中那样的学生,他们的老师,他们,又该如何自处?最后连楚王都站出来指责御史台不要太过分。
有功劳,有圣眷,又有好人缘,甚至亲王担保,谁还没事敢招惹他呢?
而如今这样一个人被调到边境,傻子也能猜到吴君翊在做什么打算,就更不宜开口了。倒是有担忧沈瑜这文臣小身板在前线能否受得住的,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吴君翊已经下旨,正式册立魏王为皇太弟。吴君佐已经九岁,聪颖过人。在这几年的铺垫下,加之吴君翊的后宫依旧空荡荡的,朝臣们也接受了这一旨意。
然而紧接着,吴君翊的又一道旨意,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御驾亲征。
沈瑜从广州到邓州,来不及放松疲惫,就匆匆命人清点城中兵马,指点匠人打出新武器、常备火器,同时勒令将士们勤加操练,征兵待战。
吴君翊是什么意思,他太明白不过了,从明宣三年他调任广州,两三年间他们甚至没有见过一面,可这都是为了大齐,为了大齐的百姓们,也丝毫不影响二人心意相通。
如今的大齐,和一年前相比都截然不同了:火器大量造出、运输到各地,如今邓州城头都是霹雳炮,仓库里还堆了许多突□□、火雷。而各地的粮食已经不需要朝廷专门开仓赈灾。海运的银钱年年岁岁上交国库,都换成了将士们□□的骏马,挥舞的精锐,和远超兵卒份例的肉类。
吴君翊立太弟的行为,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是时候了。
沈瑜到任不久,就收到了陛下御驾将至的消息。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大齐也有太/祖马上打天下的先例,可是经历了长久的太平年岁,被关在皇城里的皇帝们,早就不是马背上的天子了,尤其是英宗一朝,宠爱文人,更让朝臣有了刻板印象。以至于吴君翊提出御驾亲征,大部分人都以为是他突发奇想说胡话。
何况皇太弟吴君佐太过年少,还在学习经史,而吴君翊选定的监国,是楚王。
楚王幼时曾随如今的陛下一同学习,文韬武略都不在皇帝之下。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若有个万一,年幼的皇太弟怎敌得过正值壮年的藩王?
虽说册立皇太弟也不是特别合适,但总比叔叔继位,来的名正言顺一些。
感念于一场即将发生的动荡惨剧,大部分人都上书反对,甚至危言耸听:“陛下岂不知春秋吴楚相争?”矛头直指楚王。
吴君翊一点都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他自小跟随邓先学习骑射,锻炼身体,为的就是这一天。
虽然大部分人都反对,但也有少数人是支持或默许的态度:比如邓先。张珏起先也是反对的,不过,在亲自试了试吴君翊的身手后,他便没再说什么。
按照吴君翊的安排,这次由张珏在京中统一布局,调配粮草。邓先随他出征。这一来,是因为他与邓先有师生情分,彼此默契也远胜他人。行军打仗,将帅之间自然是越默契越好。另一方面,也是为着邓先在民间的口碑:至今,邓爷爷的名号仍然让无数鲜卑人闻风丧胆。
对于朝臣的质问,他也毫不留情地反问:“何为吴?何为楚?楚王亦是吴氏,况吴军五战五胜,直奔郢都!”
郢都是楚国都城,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与蔡昭侯、唐成公达成协议,共同攻楚,并且战无不胜,逼得楚昭王出逃。
吴君翊援引此例,决心如何,无需多言。
可惜,吴君翊安排的挺好,楚王却不愿意。
吴慕皓当然是个聪明人,明宣年间,他低调谨慎,历经工部、礼部、刑部,力求不出错,不被挑刺,颇受皇帝信赖。而他与妻子琴瑟和鸣,生儿育女,小日子过得相当舒服。可如今要成为众矢之的,被架在火上烤,他又如何情愿?
吴君翊亲自将楚王请入文华殿,二人争执良久。最后吴君翊恳切地说道:“皇叔请为社稷考虑,朕为大齐天下,才会御驾亲征,而朝中必须有人安定朝政。三郎年少,除了皇叔,还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陛下可以请皇太弟监国,由太后娘娘辅政。”吴慕皓回答。
少帝继位,由太后辅政,这也是惯例了。
可是吴君翊却说:“朕早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又怎能亲自破坏?皇太弟尚且年少,这监国之职,你当仁不让。”
皇太弟太年少,太后不行,另一个皇叔豫王,已经于两年前薨逝。的确,找不到什么人了。
“我与你自小相识,一道读书,你一直来都很照拂我,那些日子,我都铭记心间。”吴君翊突然换了自称,他定定看着吴慕皓,“别人的才能,我也信不过,也唯有你,我才放心。这一仗,是必定要打,也一定要打赢的,你可愿帮我?”
他的神情,一瞬间让人想起了孩提时代的吴君翊。刚刚从民间返回宫中的太子殿下看着朝臣,警惕而疏远,那时候,是吴慕皓先伸出手。
这次,换做吴君翊主动,吴慕皓依旧伸出了手,“臣接旨。”
“必定不辱使命。”
吴君翊将皇太弟与朝政一并托付楚王,亲率骑兵,挥师北上。
时间越接近,就让人越紧张。他们中间毕竟隔了两三年的时光,尽管有书信往来,可对于少年人的思念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沈瑜在闲暇时,也难免胡思乱想。他当然相信吴君翊的一片真心,也听说了吴君翊立皇太弟,誓定不娶。
可……他还是担忧的。万一,万一吴君翊喜欢的只是过去的那个他呢?
待在广州的两、三年沈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子蹿高了一点,成日骑马在外奔波,更壮实,也晒黑了。更重要的是,在外放的这段时间,他学会了许多并不那么光鲜的手段,手上也沾了不少血,甚至人命。他不再是……文渊阁里,俊秀无双,心思纯净的状元郎了。
然而,这些思绪在相见的瞬间,都化作泡影。
邓州城下,知州沈瑜率属臣出城迎接,远远就看到绣着“齐”的旗子迎风招摇。队列为首的人骑黑色骏马,甩开身后的队伍奔驰而来。
沈瑜认得乌骊,在旁人还没反应过来时,率先下拜:“臣沈瑜参加陛下!”
属官们纷纷跟着拜倒,然而,最先反应过来的人却还没来得及弯下腰,已经被一双手扶起,“沈卿何须多礼,日光焦灼,不如进城细说。”
吴君翊握住那双手,就再没松开过。
沈瑜面红耳赤,却不得不强作镇定,“陛下,先拜见过随您而来的大人们,再进城吧。”大军还在后面呢,他们就先进城了,这成了什么了?
他说着,还努力想把手抽出来,可惜吴君翊丝毫不准备松手,反而把他拉得更近。
“沈卿脸都晒红了,还不快把华盖拿来。”吴君翊故意说道。
其实吴君翊是御驾亲征,本人都是一路骑马赶来的,哪有准备什么华盖,不过是说来逗弄沈瑜,看他双颊透红,心里痒痒的,手指更是在对方手心轻轻一勾。
沈瑜的耳垂也通红,他慌忙挣脱,给随后的邓先等人行礼,“请陛下入城!”
等到了州衙,屏退左右,吴君翊再没放过沈瑜,温软的唇瓣辗转过沈瑜面颊每一寸,直至向下,解开领口。“别,等下还要见人,陛下——呜!”
吴君翊的眼神像是着了火,笑容带着些许怒气和邪意,“走了那么久,都忘了我叫什么了么,伯瑾?”
他边说,边扯下沈瑜的外裤。
第101章 第 101 章
久别重逢,激情快意自然难以言喻。吴君翊许久没有开荤,再怎么珍爱沈瑜,也难免放纵了一些,等两人缠绵完毕,沈瑜已是腰酸腿软,若非他这两年惯于骑马,强身健体,只怕这会已经站不住了。
而他也无从抱怨,只能半开玩笑地说:“今日看你们骑马过来,好不威风,原来是跟我炫耀体力的。”
“这有何难?”吴君翊笑得跟没事人一样,还反手搂紧了沈瑜,“想骑马,我教你,保管不出一月,就让你在马上坐的稳稳当当,长途跋涉也轻而易举。”
沈瑜推了他一把,只可惜力气有点小,没有什么效果,倒像是跟他撒娇。“别闹了,一堆事呢,快说说,京中怎么样了?”
“我得先把这个给你。”吴君翊正色,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
吴君翊带来了沈和的家书。
沈瑜来到邓州后坚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铲除奸细。毕竟大齐这样在边境调动兵马,鲜卑不可能毫无察觉,战事一触即发。而邓州又有太多不能传与外人的密辛:比如火器的制造。
所以沈瑜下令,各县挨家挨户清点,除了久居邓州多年的百姓,所有商人、佣人、士卒,包括无业游民,都要一一调查身世,若无人担保身份,就要叫来问讯。
这么查下来,果然拔出了几个钉子,大都是潜伏在商队中,接着经商,给鲜卑人传信的。好在火器的事,沈瑜一直注重保密,这些商人也没有听闻。只是沈瑜没想到,查来查去,却还查到了一个熟人:沈泰。
沈琦的下落,沈瑜一直有听闻:沈琦从被释放后,便北上投军,训练十分拼命,如今也做了个小官,让沈瑜略微放心。可是沈泰的消息,他一直没有打听到。
却没想到对方辗转来到邓州,更做了奸细。
沈瑜心中震动不已,但国有国法,他只能佯装没有识破对方,只按律令关押在狱中,另一面,修书一封给父亲说明因果。
而沈和的回信,现在就拿在他手里。
沈瑜停了一会才拆开信封,他不知道自己期待从父亲那里听到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却有些无名的紧张,就在他拆信的片刻,他屏住呼吸。
“伯瑾?”吴君翊试探性地叫了一声。
沈瑜没有反应。
“伯瑾,你若是想饶他一命,也不是不可以。”吴君翊从后面揽住沈瑜的腰,“等到判刑之后,找个跟他身形相仿的死刑犯……”
“不用。”沈瑜终于出声了,他脸色有些发白,但是说话时,神情却很正常。“父亲并没有为他求情。”
他说的是“他”,他已经不想管那个人叫叔叔了。
沈泰犯下的罪过万死难辞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