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阿哥胤禩重生]帝子-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粮食装在钱袋大小的布袋子里,看起来很像朝廷分下来的救济粮。
  每个人塞两包在身上,配上已经有磨损的草鞋和农家为的方便劳作所穿着的短打,到时候编出一套说辞,说是家里人不放心嫁到襄陵县来的姐妹,特意让他们带粮食来,这也就够了。
  不过这样的话,他们一路上必须要慢慢减少人数,总不能几个人一直混在一起,那样暴露的嫌疑会更大。
  胤禛不知道胤禩另有目的,他觉得这样做虽有成效,但也太让人遭罪了。
  说实话,胤禩也有些忍不下去了。
  当初在皇帝南巡的时候,白莲教的人这么有胆量,连绑架皇子都做得出来,总不能当时被皇帝派军打残了以后,他们的胆子骤然小了那么多吧?
  那还造什么反啊?倒不如束手就擒算了!
  好在那些人没让胤禩失望,很快他就察觉到了线索。
  平阳府地处山西境内,山西又立直隶区域不远,这回又是这样大的事,朝廷的动作绝对不慢,所以那些人要做手脚,必须打一个时间差。
  太早了不行,因为朝廷的赈济还没下来,百姓对朝廷还心怀希望,太晚了也不行,那时候朝廷应当已经发现中间出的差错,譬如襄陵县的这位知县虚应故事,所以他们必须在百姓知悉情况之后将入绝境之时行动。
  白莲教最出名的口号之一当是“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在康熙年间大灾不断的情况下,白衣飘飘的美人加上恰到好处的救助以及或通俗或神秘的口号,白莲教的势力遍布各省。
  就是皇帝对此极为重视,时常打压,加上白莲教内部支派林立,才没让白莲教成事。
  襄陵县的情形很不好,若是胤禛有处置权的话,怕是他亮明身份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诸来晟送上法场。
  千辛万苦到了襄陵县,因为地震之后房舍不存,所以他们找不到人也算是正常,此地村民并未起疑。
  而且各村之间的交流也就是相邻的几个村子之间的交流,外县嫁来的女子不多,但也不少,在家中受宠的也不是没有,哪家都会有几个娇养的女儿不是?
  在此“寻人”期间,胤禩终于发现了白莲教的蛛丝马迹。
  或者说,是白莲教和天地会一道组成的牛八教的蛛丝马迹。
  牛八,合起来便是一个朱字,创建这个白莲教分支教派的人,他的心思几乎是昭然若揭。
  这个时候,胤禩也不能继续瞒下去了。
  依照胤禛一路上的观察见闻,自然晓得胤禩的心思不仅仅在查探襄陵的情形上,细心观察之下,再加上胤禩对某些消息的特别重视,他自然也知道了胤禩过来大概还另有要事。
  不过知道了真相并没有让胤禛高兴一点。
  区区襄陵县的情况,他们白龙鱼服去探查已经算是荒谬了,哪知道胤禩是以身犯险,要自己亲身去探查反贼的情况,浑似把当年在江南被贼人掳走的事情忘了个干净,实在是令胤禛怒不可遏。

☆、详情

  
  胤禩虽然表面上看年纪不大,但是他的内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少年人了,这么做,他自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这么做也确实有些托大了,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将自己置身于险境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跟在胤禩和胤禛身边的这一批人,因为考虑到此次胤禩暗地里要负责的那件事,所选的都是满族勋贵出身,更有甚者就是姓觉罗的。
  满族各族之间姓氏相似的不少的,譬如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这三个家族都属于那拉氏这一满族大氏族,因其世居叶赫、乌拉或辉发地方,为区别亲缘关系之远近,在前头添上所居地方之名称。
  所谓的觉罗氏和皇室以及觉罗也差不多是这么个分法。
  觉罗氏是包括爱新觉罗是在内的数个家族,但是其余的觉罗氏算是民觉罗,算不上和皇室有什么亲缘关系。
  爱新觉罗是皇家的姓氏,从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子孙开始算,这一脉是皇室及宗室,是为黄带子;觉罗是努尔哈赤的祖叔伯和叔伯的后裔,与皇室有亲缘关系,但又不算入宗室之内,单纯称觉罗,是为红带子。
  红带子地位比不得宗室皇族,但又与普通的八旗勋贵不同,有能力的当然能出头,没能力的,却是浑浑噩噩的居多,也没见皇帝照顾其余八旗勋贵一样照顾他们一下。
  近支宗室里那些黄带子都没得到多少照顾,皇帝哪还有旁的精力去照看更远支的觉罗?
  不过当那些红带子有出息的时候,皇帝也不介意多照顾一把。
  “有出息”的红带子本可以派到其他地方去挣功,像现在这样,跟在两位皇子和一位富察家出身的大员身边,其实是没有什么功劳好拿的,顶多最后加深一下同行的这一群人里的关系。
  但是这也说明了皇帝对此事有多看重。
  他们现在处于襄陵与临汾交界的辛建村,比较近的地方有邓庄、张里村等,都属于受灾严重的区域。
  有许多人家,在这次大灾中阖家遇难,不留一人。
  百姓死伤无数,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受损越重的地方,越容易发现白莲教的踪迹,若说好处,这也算得一样。
  牛八教若是真的和朱明后裔有关的话,那这可真是他们最不掩饰踪迹的一次了。
  村民之间流传的风声连胤禩他们这些外乡人也都知晓得差不多了,牛八教的人依然肆无忌惮地在“传教”。
  光是胤禩自己,就已经有数次见过穿着红杉,外头又穿着白袍的牛八教教徒。
  其气焰之嚣张,丝毫不亚于胤禛记忆里太子和胤禩被掳走的那一次,那群反贼的做派。
  不过显然,在吸收“教众”的时候,这群人还是有理智的。
  满族人不吃狗肉,如果要检测是否有满人混入其中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即使最后痛下决定违背这项禁忌,但是与别的灾民不同的表现还是会让人露出破绽。
  所以在牛八教的使者拿出一锅狗肉的时候,胤禩他们都僵了僵,好在前头有别人挡着,他们只要做出一个自己因渴盼锅中的食物而不断移动头颅的样子,就能完全不让别人产生怀疑。
  狗肉当然不多,但是他们却不能不抢,只等着东西被别人抢光。
  胤禛也晓得情况危急,干脆装作自己旧伤复发的样子,因为断过腿,他装起来还是很像样的。
  其他人明面上和他们没有关系,大家都是路上零散遇到的,要么是来寻亲的,要么是过路的,还有就是受了重伤,无奈来求救的。
  在别人眼里,只有胤禛和胤禩他们两兄弟是一道相伴而行的,哥哥路上受了点伤,摔断了腿——没有牛车单独赶路的情况下,现下平阳府又是这么个情形,这是很有可能的——做弟弟的年纪又小,身子骨看起来也不甚强健,算是比较好欺负的那一类。
  胤禩努力地挤在人群里争抢狗肉,看起来还真有那么几分意思。
  既然他年小力弱,连乡间勤于劳作的妇人都比不上,最后没抢到多少吃的回来也是自然的。
  现在怎么“分吃”狗肉又是一个问题了。
  胤禩还好,实在不行就便宜行事,胤禛可是出了名的爱狗成痴,当年为了一只狗把胤禟的辫子都给剪了,全京城都晓得这件事,让他吃狗肉,简直难于登天。
  胤禩心下长叹,只能暂时毁一下自己的名声了。
  贪吃的弟弟想要独占狗肉,可是还没吃到嘴里,兄长就冷哼了一声,于是弟弟只好依依不舍把狗肉给兄长。
  兄长想要强行夺走那块狗肉,可是弟弟不依,二人争执之间把肉掉到了地上。
  弟弟心疼得整张脸都皱到了一起,要把狗肉捡起来吃掉,又受到兄长的阻止,然后可怜的狗肉终于没能逃脱魔爪,弟弟飞快地捡起它,背着哥哥——也就是一群人围坐的方向——狼吞虎咽地把肉给吞了下去。
  当然,这块肉实际上好好地待在胤禩的袖子里,反正他连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吃这种事都做过了——虽然是假的——更何况是把一块肉塞到袖子里。
  在这种必要的时候,洁净与否,并不算重要。
  他们这边的动静不算大,他最后的举动也不算出人意料,毕竟是乡下小地方,对肉的渴望是难以抑制的。
  吃狗肉这一关过了,剩下的反而好办。
  胤禩完全没有身为皇阿哥的自觉,前世导致他因腹疾幽死于宗人府的仇人胤禛就在眼前,他喊起牛八教的口号来更是毫无压力。
  不过这群人倒也实在是大胆。
  白莲教的主要口号是“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弥勒降生”之类,但是这并不代表白莲教的各大分支的口号也是这样。
  随着分支的增多,以及和其他势力的联合,白莲教各分支的口号区别还是很大的,甚至相互之间都有冲突的地方,所以白莲教一直是个不齐心的教派。
  牛八教的口号非常大胆,其悖逆程度堪比当年黄巾起义时太平道的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想出这口号的人应当有点文化,口号和牛八教这个令人侧目之余不禁捧腹的教名不同,其总则言“日月同立,朱天换碧”,殊为悖乱。
  日月为明,朱天即指前朝朱明皇室,前朝国姓为朱,又为火德,是以朱天代称。
  碧色为青,青与清同,正因为这个寓意,宫中的皇族以及受到影响的宗室、八旗勋贵,最常穿的其实是天青色、石青色、宝蓝色、月白色等颜色的衣物。
  虽说都是反清,但是白莲教并没有对朱明皇室那么忠心耿耿,毕竟他们是自宋以来便存在的教派,偶尔喊喊反清复明也就算了,专门为此设计出这种口号,可以想见与天地会是脱不了干系的。
  这牛八教虽是白莲教分支,却受天地会的影响极大。
  胤禩忍不住想起当年绑走他和胤礽的白莲教,他至今也没弄明白那一支是白莲教的哪一个分支。
  当时那些人对天地会若即若离,首领甚至对天地会有种厌恶,但是这也改变不了天地会与其频频接触的事情。
  再加上那反贼首领当时隐隐透露出来的信息,天地会背后,定有朱明皇室的人存在,不过,此人绝不是正统嫡支。
  要说胤禩是怎么知道的,很简单,因为他有记忆。
  别看他的好汗阿玛面上对前明做足了礼遇,时常去明太&祖的陵寝孝陵拜祭,也常常喊着要寻访前朝皇室后裔,加以礼遇,但是实际做来,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崇祯帝的皇子四散各处不知所踪,其中他的皇五子,也是实际长成的第三子朱慈焕,得蒙故明旧臣搭救,改名王士元,后又入赘一户胡姓乡绅人家,繁衍子息。
  康熙四十七年,因他酒后失言,真实身份泄漏,最终被擒,皇帝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理由,将当时早已年逾古稀的朱慈焕凌迟处死,其尚存活于人世的儿子也被杀死。
  胤禩记得清清楚楚,当时皇帝可是亲口下的谕旨证明“朱三即王士元”。
  此前即有无数人借“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事,皇帝满以为此人死后“朱三太子”将不复存于世间,但是后来反叛依然连绵不绝,“朱三太子”作为一个招牌依旧被人顶着,于是在仍在修撰的明史之中,朝廷将这位皇五子改成了五岁夭折,幼年便殇,还恰有其事地追谥了一个“悼灵王”。
  但是单纯地确定这些信息有用,却没有大用,他必须搜集更多的消息,才好做出判断。

☆、明悟

  
  如果不是平阳府大地震,或许牛八教不会有这么大的动作,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让他们吸纳。
  但也恰恰是因为大地震,朝廷对这里的关注极大地提高,所以牛八教中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在乡民中埋下了一颗钉子,却不能当即爆发出来。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背后的人显然是聪明人。
  要做大事,尤其是这种谋反叛乱的大事,前明太&祖奉行的九字真言就说明了一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关键就是要稳。
  若不是他们现在亲自发现,等到日后民间暗潮涌动,远在万里之外,他们也不能洞察一切。
  说实话,胤禩对宫中那一套也很是腻歪,听着别人攻讦他母亲的身份,他也很是恼怒。
  大清入关之前是什么身份他也知道,说的好听是女真,但是谁都知道,当年蒙古入主中原的路上就把女真给灭得差不多了,他们不过是冒领了一个祖宗罢了。
  作为大清根本的满人与汉人的数量比起来实在是稀少无比,就算加上蒙古人也无济于事。
  为此大清一味地强调满人与汉人的不同,将二者进行分化,而照胤禩看来,倒不如学北魏的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来的干脆。
  蒙古人还好,满人之前的日子过得比他们还不如,进入中原以后的花花世界眯了所有人的眼,八旗的战斗力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无论是对抗吴三桂、台湾府郑经还是征伐噶尔丹,大清的主要战力其实是汉人所组成的绿营,尤其是对抗吴三桂的时候暴露出来的八旗的毛病,更是让后来皇帝对绿营的依赖程度大幅上升。
  若是当年的吴三桂能再坚持久点,没有自己一命呜呼,现在紫禁城里的宝座到底是谁家的,还真的说不准。
  朱明的皇帝选女人倒不像大清这样,硬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他们的皇后多出身于民间,不少人还得说一句家境贫寒,可是也没见皇后自己出过什么错来。
  朱明对嫡子的看重也不似大清这般说一套做一套,自家汗阿玛一边对皇太子疼得如珠似玉,另一边又是无比地提防。
  皇帝有猜疑心是一件事,但是猜忌到废太子又复立又废的,胤禩还真只见过他皇父康熙这一个皇帝。
  明成祖朱棣对他的太子朱高炽还甚是不满呢,而且后头还有两个同样的嫡子备选,也没见人家废太子啊!
  简而言之一句话,要是胤禩不是皇子,不是满族人,而是一个普通的汉人的话,指不定什么时候他就加入白莲教或者天地会里,来个“反清复明”了。
  成日里跪来跪去,满口奴才的,便是他自己也吃不消啊!
  现在身为皇子也就罢了,日后若不是他自己登基为帝,纵然相互之间关系如何亲近,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免不了一句奴才的自身。
  想起上辈子胤禛出人意料地登基之后,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那一声声奴才,胤禩心里就窝火。
  牛八教的人并不是日日都来传教的,襄陵县的知县虽然不顾治下百姓的死活,贪墨成性,但是好歹还留了脑子,晓得上报了情况是一回事,真正的救济下来又是另一回事。
  他在这里已经任了一任知县,已经不想再留一个任期了。
  他平日里搜刮东西、打点各处在行,实干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更何况他已经打点好了,可以换一个富裕的地方当知县,若是报上去的情况严重了,上头让他留在这儿处理灾情,不让他调任了,那就惨了。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诸来晟时常派出衙里的小吏进行巡视,又常让底下的人把异常的情况汇报给他,以防有“刁民”去告状而他不知道的,钦差现在就在府城那里,要是正好撞上了,那他就麻烦了。
  牛八教的人来此传教,虽然他们已经算是牛八教的一员了,但是刚刚被吸纳的外围成员,怎么也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秘密。
  胤禩也就一次听得里头的人说漏了嘴,晓得来此的使者上头有一位负责管辖他的副香主,姓方,与姓方的副香主并立的还有两个,直属上头一位香主。
  香主这种说法,倒不像是白莲教的,与天地会的关系倒大一点。
  除此之外,胤禩就当真没发现一点线索了。
  牛八教的人传教当然不仅限于一个地方,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多次逗留传教,只是为了让人养成习惯,数次之后,他们就会离开此处。
  不过按照胤禩的推测,他们绝不会放过平阳府这次的大好机会,而且,不可能只有此地出现牛八教的使者。
  未免引人注目,胤禩没有和同样乔装的侍卫进行交流,也不知他们有什么发现,还有皇帝派给他的人,他也没让对方把消息发给他。
  若是一直都得不到更机密一点的消息,他这回可就真是自找罪受了。
  不过他的运气显然不错,牛八教的人最后一次传教的时候,给他带来了意外之喜。
  若说最容易传教的地方,襄陵县各村镇无疑是包含在内的,不过接下来他们要在哪里行动胤禩就不清楚了。
  但是这一次传教,牛八教的人明显增多,各人之间相处起来又没有明显的上下之分,可见地位相差不大。
  这一群人汇聚,说明他们要集体离开此地。
  若是其他地方也就算了,此处为临汾与襄陵交界,他们将此地安排为最后几个或者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地点,说明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不再襄陵境内,但距此不远,或者就在那临汾。
  这倒也好。
  胤禩垂下眸子,低下头,看着牛八教的人离开此处。
  没有了他们需要探知的消息,很快他们就离开了此处,恢复了自己钦差的身份。
  跟着胤禩吃了一路的灰,结果最后只收获了一部分消息的胤禛恼火得要死,不过真正亲身体验了一回百姓疾苦,倒也算一种收获。
  好在回去以后,就有好消息传来,他们回来以后被派去追踪的暗卫,倒还真传回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结合胤禩之前的见闻以及他当初在江南被人掳走时候的记忆,倒能模糊地拼凑出一些东西。
  胤禩想不到,这回还真的有个意外之喜。
  那位曾经被偶然提及的方副香主就在那群人里,而且看情形,还是颇受排挤的一方。
  据说那人是另一处分堂的人,当时已有望副堂主之位,可是江南一行,却弄砸了一件大事。
  因他背后颇有关系,只是调到了这处分堂戴罪立功,不过各个分堂之间也不是亲密无间的,这方某人一来就占了副香主的位置,而且竭力想恢复过去的身份,少不了挡着其他人的道,于是便颇受排挤。
  再加上此人为人傲慢,多有惹人不快,在此处分堂的处境并不好。
  胤禩对被“弄砸的江南的大事”很是敏感,几乎是当即就联想到了当年的事情。
  那么这个方某人,指不定就是当年天地会去往白莲教的联络者。
  根据白莲教的那支首领透露出来的消息,再加上最后逃走的时候,他偷听到的一段对话,他的猜测就是不能完全确定,也差不了多少了。
  当时能被天地会派去与白莲教联络,就是失败了以后,也只是调到另一处以副香主的身份重头再来,若不是此人实在不会做人,太过傲慢,怕是早早的又爬回原处去了,如此种种,可见此人价值重大。
  若是能抓住此人,可用的地方怕是不少。
  完成了另一项任务,胤禩心情大好,派去襄陵取证的人回来以后,他们直接回了府城。
  朝廷的赈济已经到了,按照各县受灾情况先进行基本的分配,马齐虽然是副钦差,但是钦差不在的情况下,当然是他担起重任。
  而且他是户部尚书,无论是阅历还是手腕都够了。
  胤禛和胤禩回来以后,马齐将他布置下去的各项分配都拿来给他们看,并没有什么差错,就是襄陵县的分配标准还是按照知县诸来晟报上的情况进行的分配,需要修改。
  胤禛有着纠结,其他各县也有受灾,总不能因为受灾情况没有襄陵县严重就先将钱款调用到那边去,可是实际勘察、知道真相以后还只是这么个结果,他又难以忍受。
  胤禩若无其事地和马齐闲聊起来,谈及噶尔图当时接风宴上承诺过的银两,马齐闻弦歌而知雅意,回禀道:“噶尔图已将半数的银子都送来了,剩下的都替换成了粮食。”
  胤禛听在耳朵里,满意地点点头。
  当然,这并不能改变他对噶尔图的印象,只是让他认识到有时候做事还是要讲究手腕的,能达到目的,也不一定要那么强硬。
  

☆、大封

  
  等到后续事宜也解决了之后,胤禩他们一行人就回京了。
  关于白莲教和天地会的消息,胤禩早已在之前就发回了京城,后续的事宜都是暗卫和皇帝派去的人做的,起码胤禩目前没有得到消息。
  胤禩当年自告奋勇要跟索额图等人离京不算,这回他和胤禛两个皇子被派出去办差,算是京城里头一份儿,皇帝的看重之意尽显。
  若是以往,他们回京以后少不得引人注目,不过这回倒是没那么多人在意他们。
  京城里的人,关注力九成九都在大阿哥胤禔身上。
  在外领兵两年终于回京,还灭掉了准噶尔部,除掉了大清的一个大患,不仅如此,还将西藏的达&赖喇嘛都带回来了,桩桩件件,都是奇功。
  胤禔回京比胤禩他们要早上半个月,据说那日,皇帝派太子率宗室诸王、文武大臣一同在城外迎接的他,当真是风头无两。
  虽说除了迎接得胜归来的胤禔之外,这么大的排场也有“恭迎”西藏达&赖六世仓洛桑仁钦央嘉措的缘故,但是,谁也不能小觑了皇帝这么做的用意。
  胤禔志满得意,在皇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