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云深处有为家-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您给臣做主,臣还能剩下几瓶。”吴有为道:“这其实只是个退热的药,雪莲性寒,退热最快。”
其实也只是一时的退热,但是古代退热的药物虽然多,肯定没有雪莲花蜜退热那么快。
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皇帝给他当盾牌,吴有为心里踏实多了。。。 实在是搓药丸子搓烦了。
说到这里,御膳上来了。
吴有为看到了大丰收!
就是排骨炖的土豆、玉米和倭瓜、豆角。
好大一盆,放在中间,特别醒目!
“这是爱妃最爱吃的大丰收,今日正好做了,给你尝一尝!”宪宗皇帝主动拿起筷子:“味道不错,分量也足。
吴有为囧囧有神:“皇上,这就是臣家里研究出来的菜品。”
“哦!”宪宗皇帝恍然大悟:“朕想起来了,你还跟尚铭一起出了食谱呢!”
何止是食谱啊?连厨子都是从人家里挖来的呢!
“这叫大丰收,名字好,寓意美,吃着有肉有菜。”吴有为笑着道:“就是分量大,因为配菜太多,分量不大也装不下这么多。
“万妃朴实,每次就吃这一道菜,配一碗瓜菜汤,或者鸡蛋汤,米饭,馒头都可以。”宪宗皇帝点头道:“慢慢的,朕也喜欢上了。”
除了大丰收,还有金玉满堂,用的是松仁和玉米粒配蜂蜜做出来的一道甜品菜色。
小鸡蘑菇粉,做的无比地道,香味十足。
一盘鼎湖上素,吴有为觉得摆花十分美观。
主食就是玉米饼子,只不过宫里做的当然不是跟外面一一样了,这玉米粉就磨得很仔细,里面还兑了蛋类,烙出来松软可口,还有一点点玉米自带的甜味儿。
“来,吃,别客气,尝尝御膳!”宪宗皇帝对食物貌似很有感情:“这都是用玉米做的,朕就是想着,朕带头吃,他们也就能更快地接受玉米、番茄、番薯等物。
宫中做饭,油水十足。
但是吴有为觉得吧,这么吃不太健康,又甜,又油,又咸。
大明的盐巴最近质量也越来越好了,罗伦来信说,沿海都建了实验的盐田。
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盐巴的价格都降下来了一些。
“您以后吃御膳让他们少放点油。”吴有为小心翼翼的建议道:“多吃点素,少吃点油大的东西。
“朕听说过。“宪宗皇帝道:“忠明说你不吃肥肉?”
“也不是不吃。”吴有为想了想:“五花肉还是吃的,只是太肥的肉不行,对身体不好,要想吃的话,最好是炖半个时辰以,上。
后世研究表明,猪肉脂肪在炖超过一个小时后,就会由饱和脂肪酸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
“这是何意?”宪宗皇帝表示不解:“炖多久,不都是肥肉么?”
“这是一。位师父的养生之道。”吴有为也没办法解释,只好推到师父的身上:“吃饭荤素搭配,少放油,多食时令青菜,蘑菇等等。”
“养生之道?”宪宗皇帝听了,一愣:“你师父是何人?”
吴有为为难了一下:“师父不让说,而且不止一个。”
万通适时道:“皇上,隐士高人脾气都怪,幸好有为不那样。
宪宗皇帝一想,可不是么!
隐土高人就没有脾气好的,而且他们“高人”前还有个“隐世”呢,隐藏起来就是不想被人打扰。
能有个亲传弟子为官,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这个亲传弟子还能将隐士高人的本事都透露出来,看看现在,他可以肯定,大明将来就算是闹饥荒,粮库里的粮食也足够应对了。
说起粮食,又提到了烈酒,吴有为这才知道,他们烈酒是分开售卖的!
“还是忠明说得对,自己家吃用的和外头的一定要不一样。”宪宗皇帝冷笑道:“如今初见成效,草原上是没有规矩可言的,一个大汗死了,留下来的儿子都可以竞争汗位。
“可是臣听说,在草原上,儿子成年之后就能分到一片草场,一些牛羊马匹和毡房,分开过,家底都是留给小儿子继承的?”吴有为也忘了自己在哪儿看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来着。
“那是老汗王还在的时候,等他不在了,那小儿子还小,附近都是他的哥哥,除非他三十四岁了,他那些哥哥们肯定比他更老了,那才能平安无事。”宪宗皇帝明显比吴有为更有研究:“现在嘛,一旦某个汗身体出了问题,不能统领部族了,那个部落当时就得内乱!
吴有为还真不知道这个,他当时学历史的时候也没主动学过少数民族的历史啊!
对于草原上的民族,他就记得蒙古,那个时代,蒙古族那边特色旅游相当火爆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蘑菇一样的蒙古包,穿戴漂亮的蒙古姑娘,会做手扒羊肉的蒙古阿妈,骑着骏马手持套马杆的蒙古牧民。。。。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份手把羊肉六十六;一头烤全羊要八百块!
蒙古茶咸滋滋,喝完之后,他们带来的矿泉水少了大半瓶。。。。。
吴有为就跟宪宗皇帝说了蒙古那边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
“在宫里也能吃到。”宪宗皇帝却语出惊人:“宫里有那边的厨子,只是平时用上的时候少。”
“啊?”吴有为一愣:“蒙古人?”
“蒙古勇士无双,宫中、各家勋贵府邸也不乏蒙古侍卫、护卫。“”万通解释道:“不止有蒙古人,还有鞑靼人、回回、高丽。。。。”
吴有为只关注了一点:“回回?是新疆人?”
“新疆?没有啊!”宪宗皇帝解释道:“是哈密卫。”
后来吴有为才在宪宗皇帝的解释里,知道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国。
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
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国。
按照后世地图对比,也就是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来因为实在是离中原太远了,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
大明在西域处于退缩状态,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明成祖永乐四年,又设立哈密卫,任用当地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
其实在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建别失八里,都城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迁都亦力把里(吴有为算了一下,是伊宁那一带)。现在那里依然是地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几乎每年都来进贡朝贺。
不过吴有为却想到后世的历史记载:15 世纪中叶,吐鲁番部强大,1472 年,哈密等卫所一度被吐鲁番攻破,诸卫内迁,后复卫成功,1514 年再度被并,明朝最后退守嘉峪关。
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
彻底脱离了明朝,并且不再朝。。。。
吴有为听完后,问了一句话:“他们会做馕么?”
宪宗皇帝听了一愣,随后哈哈大笑道:“会!会做!御膳房里还有馕坑呢
万通也笑了,虽然只是嘴角微翘,吴有为就知道他乐了!
别的内侍们都稀奇的看着他,话说这么爱吃的读书人,可真少见啊!
“那陛下可知道,馕在干燥的情况下,尤其是哈密卫那种地方,在通风干燥的情况下,能存放一两个月,都没问题?”吴有为记得馕,是因为这东西不放任何防腐剂,就能存放一两个月!
宪宗皇帝跟万通,都不乐。。。。。
第308章 朕,有所得
“能保存一到两个月?”万通冷静了一下,问吴有为:“不会变质?”
吴有为想了想道:“气候干燥的情况下,一个半月肯定没问题,不过据说那样的话,馕会很干,吃的时候需要用汤或者茶水泡软一下。”
“为何朕不曾听说?”宪宗皇帝严肃脸:“来人!”
“皇爷!”这回应声的就是怀恩大太监了。
“去问一问那回回厨子,馕,是怎么回事!”宪宗皇帝十分不高兴的道:“如果真的能保存一 一两个月,那边军也应该会这个东西!”
行军粮,一直是军中的重中之重,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可没压缩饼千方便面啥的,行军粮基本上都是炒熟了的米面,装在褡裢里,里面还放上盐巴、胡椒等等,到时候往嘴里一含,就着水一喝,就算是一餐了
听的吴有为眼泪汪汪:“那军士们也太苦了!”
万通倒是没吭声,宪宗皇帝惊奇了,第一次见到对军士这么有同情心的。。。。 文人雅士。
话说就是兵部尚书都没这觉悟,商辂老大人虽然也很支持皇室掌握军权,可他也没这么感性过。
说实话,就连掌握京畿兵权的英国公,都没这样过!
“臣会试的时候,自己研究过吃的,有一款面条,曲曲状,可以用油过一下,配上一块调料油块。。 加上晒干的菜。。。。。“吴有为比划了一下,将方便面说给了宪宗皇帝听
“忠明一点不吃惊?”宪宗皇帝听完十分惊讶,但是看万通却很正常的在吃御膳。
“臣在家弄的时候,万大人就在旁边看着呢。”吴有为笑道:“第一锅出来,他就吃了好几碗!”
方便面在古代是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尤其是方大厨从选面粉到弄曲面条,到晒干,储存。
折腾了三个月才折腾完,第一次是给罗伦入考场的时候,吴有为想到的,等他入考场的时候,已经能带着进去煮着吃了。
“说的朕也想吃了。“宪宗皇帝道:“让人做出来看看,如果可行的话,看能不能也能纳入行军粮?”
“恐怕不行。”万通却敢在这个时候给皇帝泼冷水:“那方便面需要油炸,哪儿弄来那么多油?”
宪宗皇帝卡壳儿了。
也是,在古代,油脂都是珍贵的东西。
“豆油就行!”吴有为道:“油炸过后,豆油还能用来炒菜,因为是熟油了,没有生豆油的那股味道,炒菜、炖菜都合适。”
当然,不能用油过度,那样该不健康了
只是油炸一下应该不错,方便面保存好了,也能很方便的。
宪宗皇帝一听说用油,就有些明白了,这东西能推广,但是能吃得起的恐怕就是军官们了,兵丁们是难了。
“不用油炸,是不是就不能保存了?”宪宗皇帝问:“一定要油炸过后才能长时间保存?”
吴有为听了之后,知道关键在油上,于是又想到了一种食物:“挂面,也行!”
万通疑惑的看着吴有为,虽然没出声询问,但是已经表明了态度。
“挂面?”宪宗皇帝同样没听说过挂面。
吴有为一噎:“你们不知道?”
宪宗皇帝摇了摇头:“不知道。
华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方便面、挂面等大行其道。
吴有为记得以前看历史的时候,远在唐代,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了。据专门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
于是就问他们:“那可知道须面?龙须面?”
“龙须面知道啊!”宪宗皇帝道:“每年朕的寿诞日,都会做龙须面给朕吃。”
吴有为干笑一下:“臣在家也吃寿面。
只是他太小,一般不是整寿都不过的,而且他的生日是十月二十二,正是万物萧索,要冷不冷的时候。
家里不会庆祝,因为据说寿辰庆祝的太早,会被阎罗王记在账上,所以古代人都是五十岁之后才开始庆祝整寿,平时都是偷着自家人聚在一起过个生日就行了。
六十岁七十岁才大贺一把,等到八十岁了,不止是自家人全村人,甚至连此地的一方父母官都会来贺寿。
“可是龙须。。。。 不都是现做的么?”万通想不明白了。
吴有为就知道他们说的不是一个面条!
没办法,吴有为只好编纂了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的酸汤挂面。
而挂面由精制面粉制成,不含防腐剂及添加剂,营养成份得到了有效保留。挂面之所以可以长期存放,是因为它通过干燥脱水的过程,没有水分,保存时间自然长。
而且挂面也可以用玉米粉做,玉米挂面,也很能保存,起码二年之内,不会坏掉。
同样的特点就是没有水分,保存时间长,只要阴凉干燥的地方,就能放一二年,这一点,跟北边的环境特别符合。
宪宗皇帝立刻就注意到了一点:“你说的食物,都是没有水分或者水分很少,是跟水分有关系么?”
“有。”吴有为点头。
然后又跟皇帝说了环境、空气、水分等对食物的影响,这一说,就说到了御膳结束,喝了消食茶,也才说完。
“今日,朕,有所得!”宪宗皇帝总结道:“朕自诩天子,有无数大臣辅佐,有学士不断讲课,可还有不少东西是朕不知道的,尤其是就在朕的身边,朕都不知道。”
果然,说完了,怀恩太监也回来了。
‘皇爷,不是您孤陋寡闻,而是这事儿太小,小到要不是奴婢去问,那回回厨子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们都习惯了,这东西在他们那里,人尽皆知。”怀恩太监走过来笑道“可咱们大明地大物博,根本看不上他们那点吃食,也就给您和后宫各位主子尝个新鲜,要不是每年哈密卫的人来朝贡,给他们做馕吃,那回回厨子早就不能在御膳房待下
去了。
回回厨子自己一家人都是哈密卫土生土长的,不过当年是被带来献给先帝当大厨的,于是就在京城落户了。
他们做饭都很有特点,喜欢馕,喜欢喝茶,喜欢吃牛羊肉,但是一口猪肉都不吃!
鸡鸭鹅的倒是无所谓,就是吃不得猪肉。
“是啊!”宪宗皇帝站起来走了两步:“今日朕很高兴,长见识了,忠明,你带吴侍读出去吧,今日不必回来执勤了,好好休息休息。
“是,皇上。”万通拉着吴有为跟宪宗皇帝告退之后,俩人身后跟着几个送他们出去的小太监,将他们送出了这座宫殿的大门。
俩人一路并肩,走着出皇宫。
“今天你说的那些,我以前怎么没听过?”万通好奇的问吴有为:“也是你们那里的?”
“是啊!”吴有为点头:“在我们那里,挂面都泛滥成灾了,随便一。。。。。 杂货铺子都有的卖,一一捆捆,粗的细的都有,回家烧开水,煮开了下面条,放上一把青菜一个鸡蛋切块火腿肠、哦,就是跟腊肠似的那个东西,然后煮熟就能吃了,很简单的一顿饭。”
“真好啊!”万通至今对吴有为所描述的那个世界都很新奇:“那你们那里的军队也这么吃饭吗?”
“有的时候是,但是因为部队,哦,就是军队,是要保家卫国的,所以他们的吃食,上更讲究,我说的那是平民小老百姓才这么吃,军中因为要保证年轻人的体力和营养吃的更讲究,每天早上都有鲜奶喝一喝,大肉包子之类的,中午有菜有肉,晚上也不含糊,不过我没当过兵,不知道具体情况,听有当过兵的人说,他们那里每天的标准是一盒牛奶,一个苹果或者两个梨子等水果,两荤两素,主食不是米饭就是馒头,早餐则是肉包子。。。。
吴有为尽量回想现代军事节目里说的那些事情,军中普通标准也就这样,但是特种营的标准好像更高?
“这哪儿,是当兵的呀?这是当老爷的吧?”万通搓着牙花子:“怪不得你们那里平安无事呢。”
“能平安无事,也是几代人打下来的太平江山。”吴有为提醒他:“别忘了我说过的,抗战和解放,两个战争就差点将中原大地打残。”
“我们一起努力,我大明绝对不能被异族断掉!”不得不说,万通还是个爱国青年,呃,中年?他都三十了。
“只要大家不要偏科,文武并进,就行!”吴有为道:“如今文官还好,再过个百八十年的,文官将成为大明实质上的掌权者,就连皇帝,都要受到他们的管挾。”
“武将想出头,何其艰难。”万通道:“你给我的那些东西,我献给了皇上,皇上找了英国公去管理团营,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总会好起来的。”吴有为道:“你看,我这不就保住了皇次子的命么。”
他总会一点一点的改变大明,等他百八十岁的时候,嘿嘿嘿,咋也能改变一些了吧?
俩人一路走出了皇宫,就分开了,万通去北镇抚司办差,吴有为则要回到翰林院。
到了翰林院,吴有为发现气氛不太对,大家都对他态度不对!
而作为翰林院士的尹直,直接叫他跟自己去屋里。
翰林学士有自己的一排五间大屋子作为办公地点,在会试的时候,这里也是阅卷所在地。
吴有为也就第一天来的时候,进来这里过,后来就一直没进来,这地方等同于皇帝的金銮殿。
无事不登的。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
他是景泰五年的进士,标准的文官清流出身。
后改庶吉士,授编修。
在宪宗皇帝登基为帝后,其充经筵讲官,参与编修《英宗实录》。
后授官翰林学士。
吴有为折腾的重修编撰藏书楼,以及建立图书馆,教授《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他都是大力支持的,虽然尹直这个人有些恃才傲物,但是眼光却独到,这会儿突然严肃的叫吴有为单独对话,吴有为一时之间,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尹直进屋后就坐在了主位上,指着旁边的椅子道:“坐下说吧!”
吴有为胆战心惊的坐了下来:“尹学士,您这是有什么事要跟学生说?”
当初会试的时候,尹直也是副陪考官之一,叫一声“先生”吴有为并不吃亏。
尹直抿了下嘴:“听说,你跟锦衣卫的指挥佥事万通关系很好?”
吴有为。。。。。??? “
第309章 锦衣卫南镇抚司
吴有为发呆了,傻眼了。
这是啥意思?
大家在一起工作这么长时间了,谁不知道他跟万通俩住的是隔壁?而且出去吃饭的时候,也在一个桌子上坐过,还一个火锅里搅和过筷子呢!
怎么一下子就变得陌生了?
“咳咳!”尹直轻咳两声:“据说五年的会试,是他负责搜检?”
吴有为一笑:“是啊!考试的时候,万大人还给我等学子的号间里添了炭火呢。”
“哦?”尹直问了:“怎么回事?”
吴有为就说了,他们那一届,其实很多人都因为万通的关系,受到了优待,尤其是南方的举子们。
虽然大明有南北榜之分,可是就因为有南北榜之分,才有南方人来北方考试。
在地域上,应该是属于南方,但是祖籍在北方,就得来北方考试。
加上南北榜的水平不同,南方文风鼎盛,考试很难,而北方则相对来说容易一些,所以很多人都是北方的户籍,来北方考试。
就因为容易些,南方人在北方考试,会好考一些。
所以最近这些年,很多南方人都迁籍到北方,可是大明对户口管制的很严,轻易不能迁籍。
最开始管的不严,后来有了南北榜案件,那是明初四大疑案之一,这户籍就管得严格了。
所以说南方的举子来北方考试,也说得过去。
而且能来北方考试的,都得是南方有名的大家族,或者祖上是有大背景的人家。
不过因为他们等于是来北方占便宜的,所以在北地考试的时候,很少能有人照顾他们。
“万大人也是好心,他的那些手下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吴有为道:“南方来的人,在北方就是不适应。。。。”
尹直还真是头一次听说锦衣卫还能是知书达理之人?
不过锦衣卫尊重读书人是好事,听完之后他也很满意万通的做法:“只是,如今我听到了一些风声。
吴有为瞪大了眼睛。。。。
当天晚上,万通在北镇抚司有事情,没回来,但是让人捎话了,让他先休息吧。
吴有为心里有事情,睡觉睡得不踏实,在凌晨的时候,一阵敲门声。
“谁呀?”吴有为好不容易睡着了,突然被吵醒。
“老爷,是锦衣卫!”说话的是万福。
“啊?”吴有为懵了:“你说啥?”
万福管家急了:“老爷,锦衣卫来了,说要带您去北镇抚司。”
吴有为一下子就清醒了:“可是忠明出事了?”
“这不知道,他们都是新来的,重要的活儿也轮不到他们,只能派他们接个人,穿个不重要的消息。”万福管家也懵了:“他们很着急的样子。”
“我穿上衣服就去!”吴有为想到万通的特殊工作,哪怕升任了指挥佥事,不代表他就没危险了。
哗啦啦的穿好了衣服,他就到了客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