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云深处有为家-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说生活条件好了,可他们吃的东西还是很普通,肉末茄子算是一份肉菜了,然后是豆腐炖雪里蕻,大骨头汤,汤里有土豆丝和白菜丝。
主食是玉米面的饼子,要说好吃,也就平常吧。
只是孩子们吃的很珍惜,没有人剩饭剩菜,连汤都喝干了。
“现在有大骨头汤喝已经很好了,偶尔还有虾米紫菜汤。”堂主道:“还有人捐献的鸡骨架,熬汤也很好的,酱鸡骨架也很好吃。。。。。。。”
这些话,听的太子殿下心酸的要命,他在宫中,喝的羊骨头汤,听介绍菜品的小太监说,都是用一整只羊骨架熬了一晚上的,熬的入味,里头还添了不知道多少鸡骨架。
这样的汤,他平时都不爱喝,也就冬天的时候喝着暖一暖身体而已。
而这样的汤水,是他们一天就一碗的,还喝的那么干净。。。。。。。
羞愧,太羞愧了。
吃过了饭,吴有为带着羞愧的太子殿下走了,出门的时候,正好赶上吴晓的人来送东西。
他们送的羊骨架、鸡骨架等物。
开饭店的,这样的东西很多,尤其是羊骨架,烤羊肉串和涮羊肉都需要羊,羊骨架除了熬汤,他们也用不了那么多。
剩余的如果丟掉太暴殄天物,也舍不得,便每日都往育婴堂送,这里不仅有孩子们需要骨头汤,也有哺乳的妇道人家需要营养,好产出更多的乳汁给婴儿哺乳。
除了这些个,还有不少的鲫鱼,因为鲫鱼汤催奶。。。。。。。
太子殿下特意打开看了一眼,发现那骨头上,带着不少的肉。。。。。。。
看了两个地方,太子殿下感触颇多,吴有为送他回了宫,临走的时候,吴有为道:“殿下长大了,那些大道理,臣就不多说了,明日,臣陪您去另外几处地方看看吧。”
“好的,谢谢先生。”太子殿下抱拳行礼。
“不客气。”吴有为笑了笑:“臣告辞。”
俩人分开之后,吴有为回了家,万通正在寒月下打拳,行云流水,虎虎生风。
见到吴有为回来,收了拳势:“今天怎么这么晚?”
“去了养济院和育婴堂。”吴有为道:“顺便在育婴堂吃的晚饭。”
天气冷了,他们就吃了两顿饭,早饭吃的晚点,晚饭吃的早点,中午有的时候会有一些点心垫肚子。
“带着太子殿下?我今天听说万鑫鹏带人出去了,还都是好手。”锦衣卫轻易调动不了,而且就是在京中临时出任务,却需要万鑫鹏亲自带队。
除非,是皇上出宫了,或者,太子殿下出宫了。
“嗯。”吴有为点头:“嘿嘿嘿,孩子很受教育啊!”
“你呀!”万通拉着他进了门,给他除去大衣服:“我让人预备了你爱吃的牛肉汤面,吃不吃点?”
牛肉汤面是新来的兰州厨娘家传的手艺,吴有为空间里还真没有:“好呀!”
现在的兰州,有兰州卫,庄浪卫,又有肃王府坐镇。
这次是肃王送礼给万通,希望他可以在宪宗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帮他也要个封国。
肃王一脉传承了三代,到了这一代是第四代,甘肃那边的军政自然不在他管辖范围内,但是肃王一脉一直坐镇兰州。
明惠宗建文元年,肃王朱模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乃是一个人口大州。
只是他们这一脉比较倒霉,从第一代肃王开始,就是庶子,第二代,还是庶子,第三代依然是,到了这第四代。。。。。。还是庶出继承王位。
肃王,便是原来的“戍边九王”之一的汉王,后来被永乐皇帝改封为肃王。
一开始就番的是甘肃的省府甘州,后来改为了兰州。
但是他们王府在哪儿,就大力开发哪儿,也是够了。
到底是憋了一口气,当年没能争嬴燕王,不服气啊!
所以这些年一直都在努力治理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今赶上了好时候,皇帝竟然让藩王。。。。。。去治理属国!
哪怕是“属国”,那也是“国”啊!
远点怕什么?
天高皇帝远!
那是好事儿!
所以肃王坐不住了,赶紧找关系送礼,求人办事,给他赶紧封国吧。
送礼万通没接收,这种事情他避之不及,怎么可能随意收受亲王给送的厚礼?
但是肃王派来的人很聪明,他回去后,特意跟肃王说了万通的禁忌,不过随后,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厨房下人。
这厨娘家是这富贵人家的家生子,全家都被王府买了下来,直接送给了万通,只是说是给他找的精通兰州面食的厨娘。。。。。。。
然后这个厨娘就成了宵夜这块的负责人,跟上海来的厨娘阿兰一起,只负责晚上前半夜的一些吃食,偶尔老爷特意赏赐,全家人都能吃上宵夜。
其实他们不知道,偶尔多做出来的那么多碗,并非都被人吃掉了,还有被吴有为收进空间里当储备粮的。。。。。。哦,储备宵夜。
一顿牛肉拉面,厨娘做的一窝丝,细细的面条,微黄的牛肉汤。。。。。。吴有为干掉了一大碗。
上面还有好几片牛肉,看吴有为吃的那么吧嗒嘴,万通过去厨房又端来了一盘酱牛肉给他,陪着吃掉了。
第二天,吴有为再次带着太子殿下出了门,这次第一家去的是安济坊,病人不多,药材也不多,安济坊的坊主比起昨天的院长和堂主可要差多了,他是位大夫,对人并不热情,只知道跟他们见了礼,就让人赶紧去熬药了。
他们俩送了两车药材过来,也只是得到了坊主的一声“谢谢”就完了,都没带他们进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这么被晾在那里了。
幸好,因为杏林医学院有学生在这边实习,而且为数不少,有认识吴有为的,但是看他是便装前来,又跟平时不太一样,就没叫破身份,而是告诉他们:“里头就不带你们进去了,那里头都是病人,进去了也怕过了病气,还是在外面看看就行了,没事少来这里,送一送药材就行了。”
然后,他们就被恭恭敬敬但是不容拒绝的。。。。。。给送了出来。
“这。。。。。。?”太子殿下懵圈了。
“我也没打算带你进去,那里都是病人,万一传染给你怎么办?”吴有为自己倒是不怕,但是这位可不行。
再有灵水在手吧,他也不能冒险啊!
俩人送了药材进来,没看到病人,只看到几个康复的人在晒太阳,便乘车去了下一站。
居养院倒是人少,院长还乐呵呵的道:“最近几年人更少了,大明昌盛,百姓安康!”
嗯,这是唯一一个让太子殿下高兴的地方了。
福田院里人也不少,不过多数都是信众在当义工,和几个虔诚的居士行善积德。
俩人致士在外面看了看,太子殿下对宗教的态度,继承了朱家人的固执和偏见,他对宗教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样子。
不全信,也不说不信。
可能,这就是历代君主对于鬼神之说的态度了。
这三个地方,给太子殿下的触动最大的还是安济坊。
第三天,吴有为再次带他出门,却换上了素色的衣服,没有乘车,而是一出门就去了殡葬品店。
吴有为让人买了不少的祭祀用品,香烛冥纸,甚至是纸扎小人、车轿牛马等东西,用两辆马车拉着,去了京郊一处十分偏僻的地方。
这是在京郊了,按理来说,应该是人来人往才对,可是这里十分安静,肃静,寂静。
一直到一处十分巨大的庄园前,这庄园。。。。。。太子殿下看了看,皱眉道:“这是?”
“这里便是漏泽园。”吴有为指着匾额上面的字道:“汉隶写就,当世的天师所书。”
进去之后,已经有人在这里干活了。
他们在打造棺木,是最简单的平民棺木,二进的院子里,全都搭着白色的帆帐,里面停留着竹席,卷着一具一具的白骨。
另外一边,还有一个院子,同样的搭着灵堂。
吴有为进来后,自然有园长接待他们:“你们是?”
“来祭奠英烈亡灵。”吴有为一脸沉重的道:“我家也是。。。。。。军户后代。”
“哦,请过来吧。”园长带他们进了灵堂。
吴有为他们进去后,恭敬地上了香,祭奠,吴有为甚至很诚心的磕了头,太子殿下最开始有点别扭,但是看先生都这么做了,便也跟着做了。
园长肃穆垂首道:“谢来客!”
他也跟家属谢礼一样,还磕了一个头。吴有为起身后道:“园长,外面有送来的祭奠用品,麻烦您了。”
“不客气。”园长一拱手,便出去招呼人手卸东西。
吴有为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一片牌位,问太子殿下:“你可知道,他们都是什么人?”
“不知。”太子殿下摇头。
排位上的人名,有的十分朴素,什么张石头李二牛的,也有很文雅的,一看就是读书人家给孩子起名字的,有叫郑翔的,还有叫子玉的等等。
“这些人,有的是京师保卫战的时候,被敌人所杀,都是护卫京师而亡的义士,他们的尸骨散落四处,这些年来找到不少,但凡是能还给家人的都还了,这些人,是没有家人的,或者说,家人也都在这里了。”
吴有为道:“还有在京中任职的孤儿士兵,他们都是因公亡故,没有家人的人,所以,这里是为他们办理后事,祭奠亡灵之处。”
说白了,除却“乞义骨归葬”外,就是建立义冢,埋葬他们。
“太祖立国后,朝廷令民间立义冢,收敛四野骸骨孤魂。”吴有为继续道:“天顺四年,先帝令郡县皆置漏泽园,使人入土为安。每次有流民过后,便有不少骸骨暴尸荒野,每次大战过后,也有不少士兵。。。。。。埋骨沙场。”
古代的大战过后,不像现代有人善后,几乎是找个地方挖个大坑,就埋葬了同袍,能将骨灰带回家乡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很多人都是就地一埋,家里人找坟头都找不到。
“这些。。。。。。都是当年护卫京师的人的灵位。w吴有为指着灵位道:“没有他们,也先或许就攻进来了。”
太子殿下垂首肃穆,他不知道这些。
“殿下,给他们行一礼,感谢他们对大明的付出。”吴有为道:“感谢他们,当年保卫了京师。”
太子殿下诚心诚意行了一礼。
然后吴有为带他去了另一个灵堂,那里供奉的灵位都是军中的小旗、总旗等等。
是带着武将官职,但是是低阶官职的人。
“这里,是京中出公差后牺牲了的军中低阶官员,他们都是孤儿,没有家人,后事也要这里办。”吴有为摸着那些灵位:“太子殿下,给他们行一礼吧。”
第503章 大师出关啦
太子殿下还不知道,军中竟然还有这种事情,他的认知里,人死之后,便会入土为安。
可是,这么多遗骸,却难以入土为安。。。。。。。
因为这里做棺木的人少,骸骨多,都在排号。
陶文书院里有专门学木工技术的人,会在这里实习三年,书院给予一级奖学金,一年一百两银子的支持。
哪怕是这样,也是还有许多骸骨尚未下葬。
古代人下葬可不能将就,他们的葬礼十分的讲究,所以哪怕只是一副最薄最普通的棺木,也要用心做。
出了此地后,已经天晚了,吴有为送他回了宫,太子殿下留饭,吴有为欣然同意了。
御膳吴有为也算是吃过不少了,滋味那是没的说。
这三日时间,给太子殿下的感触很大,很深。
不久之后,太子殿下果然跟吴有为一起送了不少东西过去。
送去的东西中,养济院有三百头羊,因为天气已经寒冷,所有的羊宰杀后都可以冻起来慢慢吃,不怕坏掉了。
其中,吴有为一百头羊,而太子殿下,送去了两百头。
育婴堂就是大米和白面,附赠一个京郊的鱼塘,是太子殿下买来送给育婴堂的,堂主知道之后,便管那鱼塘叫“太子鱼塘”,从此,鱼塘里养鲫鱼,只送育婴堂使用,后世,则成为了京中孤儿院的固定资产,还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
药材与木材,也送了不少出去,太子殿下的私房钱很丰厚,他给得起,还决定跟他的先生一样,每年都做善事,而不是做过一次就算了。
坚持,才是长久之道。
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
宪宗皇帝对太子的行踪了若指掌,知道吴有为带他出去看的是什么,跟身边的怀恩太监感叹道:“太子殿下。。。。。。真是有位好先生啊!当年朕经历的多,他不一样,他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最苦的也就是跟他这个父皇一起外出“打工赚钱饱餐一顿”而已。
还就一次,听说东宫现在很节俭,当然,这是在宪宗皇帝看来,其实在吴有为看来,还是很奢靡的。。。。。。皇家的标准,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
没有受过什么波折,且他是储君,能受什么波折?
储君是什么?那是国本!
所以,只能让他认识很多而已。。。。。。。
吴有为的做法,太让宪宗皇帝满意了。
“大学士好歹也是您钦点的探花郎。”怀恩太监却不说太子怎么怎么样,只能夸奖一句吴有为。
于是,吴有为人在家中坐,赏赐就到了。
莫名其妙的得了赏赐,吴有为也没在意。
反正他的赏赐太多了,至今还有不少是放在库房里没动过的呢。
但是他还是挑了一些小物件,让人送去松江府给崔铁牛,让他酌情处理,分发给某些杰出人才、守法商户等等,以资奖励。
冬十月壬申,召朱永还朝。
朱永在成化一朝,是个名人。
早年随父征战,曾拜见获释归来的明英宗。
景泰二年,便袭封了父亲朱谦的抚宁伯爵位。
夺门之变后,朱永分领宣威营禁军。其后统领三千营,兼领神机营。
宪宗皇帝继位后,改督团营。
成化元年,率军讨平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论功进侯爵。
毛里孩犯边,朱永佩将军印,率军抵御。
成化六年,再讨阿罗出,获胜,论功予世侯。
成化十五年,拜靖虏将军东征。
班师后,进爵保国公。
延绥告警,朱永再为将军,与王越分兵出塞,再立新功,大功而归。
成化十七年,再与王越等出兵大同,抵御亦思马,获得首功,赐袭世公。
成化十九年,率军抵御蒙古小王子,获胜归来。
此次还朝,军功累加至太师。
朱永从军四十年,边关二十年,宪宗皇帝派了太子殿下亲自去京城门口迎接他,可见对他的看重。
朱永是成化朝难得的勋贵世家还带兵的人之一,比他更加牛逼的就是英国公了,他老人家如今已经退居幕后,但是余威犹在,加上张仑在南边率领水军,也很有名望。
而朱永则是在北边镇守二十年。
且他曾经见过英宗最落魄的时候,还去拜见过,可见朱永在英宗跟宪宗之间的关系。
吴有为是陪着太子殿下去的,在北门,他们见到了回京的保国公、太师保国公。
只是。。。。。。保国公身边的人,不是缺胳膊少腿儿,就是行动不便的,但是一个个却凶悍的很。
吴有为顿时就知道这些是什么人了。
他对保国公很客气,但是对保国公带的人,更是敬佩。
太子殿下不太明白,他跟保国公见过礼后,眼神便看向了他的身后。
朱永是个膀大腰圆的武夫,还有一脸的络腮胡子,不过大概是回来的时候,有人跟他说过了什么,他这胡子。。。。。。现在被刮了个干净,露出青白色的胡茬,在脸上很明显。
吴有为想到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八个字:八佩将印,征伐四出。
是明朝中期的主要将领之一。
见到太子殿下的探究眼神,朱永笑道:“殿下别惊讶,他们都是臣这次带回家里的残兵,他们以后不能再上战场了,就在臣的这里当差吧。”
太子殿下瞬间明白了,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都是好样的。”
能得到当朝太子的赞,他们一个个激动的脸都红了,只是更显得狰狞了。
一行人欢迎过后,便在太子殿下的带领下,从北门入宫,觐见宪宗皇帝。
宪宗皇帝果然对朱永很是看重,甚至还让人设宴接待他,俩人也算是二十年没见了,当时宪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跟朱永关系不错,不然这么多年了,朱永也不可能独镇边关,宪宗皇帝还能放心。
朱永跟宪宗皇帝提战事的时候不多,但是提孩子们的时候不少。
“臣在边关,家里孩子大了,连婚事都是媳妇儿张罗的,拜高堂的时候臣都不在,臣这次回来真是不想走了。”朱永爽朗大方的道:“也给闺女找个好女婿。”
朱永还有一个小女儿,跟他媳妇儿生的,是个老来女,是朱永最喜欢的孩子,今年十六岁了,如花似玉的年纪。
要是换了个人,敢在宪宗皇帝面前提自家女儿,只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想给皇帝当妃子,一种是想给太子当太子妃,另一种,就是请皇帝赐婚。
而朱永前两种都不可能,因为他姓朱!
华夏自古“同姓不婚”,同样都是姓朱的,或许八百年前是一家呢,不可能入宫。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赐婚,朱永想给自己的女儿求这份恩典。
“爱卿可看上谁家的俊杰了?”宪宗皇帝对朱永还是很宽容的,想着他镇守边关不易,这次回来就不会再去边关了,在家养老吧。
“这。。。。。。臣才回来,还不知道谁家有俊杰呢!”朱永说话特别风趣:“正等着挑女婿,等挑中了,再来找皇上您讨个圣旨,行吗?”
“这朕可做不了主,您那闺女听说太后甚是喜爱,如果想要赐婚的圣旨,不如要个赐婚的懿旨?”宪宗皇帝笑着道:“她老人家肯定愿意。”
“如果太后不嫌弃,那臣就去求见太后她老人家,臣妻在臣要回来的时候,还给臣去了家信,要臣给太后打两只墨狐,她好做一件墨狐大氅给太后,听说已经做完了,明日臣与臣妻就去觐见太后。”朱永一听也乐了。
在这种女儿家的事情上,太后的懿旨,自然是比皇上的圣旨更好。
太子殿下作陪,吴有为也跟着,大家聊一聊家常,多数都是儿女家事,吴有为更畴瑟,因为他儿子已经是举人了,马上明年就要会试了。
大家都知道他有个儿子,也有不太了解他的,只知道吴家为人低调,当了左春坊大学士,都没怎么高调过。
还纳闷儿,他有儿子,夫人是谁?好像从来没听自家夫人提过。。。。。。。
“吴大学士真是育儿有方,自己是探花,想必儿子也差不了。”谢迁跟吴有为没什么交情,只是他是东宫太子左庶子,跟吴有为也算是同僚了。
太子左庶子是属于东宫属官。职能是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就是跟随太子身边,辅佐太子,有什么不正确的可以驳回纠正,将太子的言行好坏上奏天子。
颇有点打小报告的意思。
不过谢迁做的不错,他一直都是公平公正的工作,从来不说太子的坏话,他只也没有坏话给他说去。
可是宫中不乏有皇子长成,外家做大的,也有人开始觊觎太子之位。
无奈太子殿下地位稳固,万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只能以圣宠相搏。
万皇贵妃已经年过半百,人老珠黄了,皇帝跟她感情再好,也不会对一个老妪感兴趣吧?
再说了,太子长大了,皇帝就老了。
自古皇权是没有亲情的。
汉武帝英明神武了一辈子,最后还不是被钩弋夫人所迷惑,弃了自己爱心爱的卫子夫皇后,连太子都受了牵连,成了千古冤案,最倒霉的太子之一,便是汉武帝的戾太子。
都说秦皇汉武,可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皇帝的太子,都特别倒霉。
有人找上谢迁,想让他从中作梗,离间皇帝跟太子的父子之情,结果谢迁干脆上报了!
虽然万通只是抓到了一点小尾巴,却也知道,随着太子的地位越来越稳,就有某些人坐不住了。
不过谢迁却是知道,吴有为教育太子教育的很成功,想必他儿子也不会差。
故而才会这么说。
“他只要好好考就行了。”吴有为笑着道:“如果能如谢大人这样做个状元,那我真是做梦都会笑醒啊!”
看着眼前尚且不够成熟的谢迁,吴有为感慨万千,谢迁也是个名人,有名的“弘治三君子”之一,中兴的能臣。
现在只是个东宫左庶子,不过这份工作他做的不错,万通都说,有一个这样的左庶子,可方便多了。
“呵呵,您夸奖了啊!”谢迁也乐了。
吃过了饭,便散了,宪宗皇帝还有奏折要忙,朱永也想快点回家团聚。
吴有为回到家里,就发现万通看他的眼神。。。。。。很奇怪啊!
“怎么了?”吴有为还吃的挺饱的回来的呢。
万通送了他一张便签纸:“你自己看吧。”
吴有为接了过来,这是。。。。。。这是佛门用纸。
因为上面是法海禅寺专用纸张,用的莲花暗纹,菩提果在右下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