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国海军要想发展壮大,就得尽量利用威廉皇储有利的一面,还得避免不利的一面。
很快,威廉皇储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虽然德皇批准了五年造舰计划,俾斯麦也表示认同,但是没有具体的建造计划,如何实施就成了问题。
在一八九一年的财政规划中,用于海军造舰的预算只有一百四十万帝国马克。
这点钱能干什么?
“威廉大帝”号在建成的时候,算上设计费用,总共花掉了一百七十万帝国马克,超出最初预算一大截。
一百四十万帝国马克,连建造一艘“威廉大帝”号那样的战舰都办不到。
虽然已经过了审核预算的月份,但是威廉皇储亲自出面,纠缠俾斯麦数日,最终迫使帝国宰相让步,答应把造舰预算提高到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并且允许海军部自行凑集二十万帝国马克。
最后,威廉皇储凑集了六十万帝国马克,把造舰预算提高到二百四十万帝国马克。
必须承认,皇储很给力。
在自凑经费的时候,皇储没有打平民百姓的注意,而是把矛头对准了皇室贵族,仅几个王子公主就捐赠了十万帝国马克。此外,皇储还在几个堂叔堂兄、也就是帝国亲王那里凑集到了二十万帝国马克。皇室带头为海军建设出资,其他贵族自然放不下面子,在皇储亲自出面的情况下,都或多或少的捐赠了一些。当时,皇储还遍邀帝国贵族,在行宫举办了募款晚宴。
皇储给力,冯承乾自然不会让皇储失望。
一八九一年四月,帝国海军部拿出了第三艘主力舰的设计方案。因为皇储为这艘战舰出了很多力,所以德皇采纳冯承乾的建议,将其命名为“威廉皇储”号。这件事,让皇储高兴了好几天。
严格说来,“威廉皇储”号不是主力舰,更像是后来的战列巡洋舰。
这艘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六千吨的战舰,总共配备了二十四座锅炉与八台蒸汽机,采用四轴四浆推进系统,最大推进功率高达三万八千马力,设计最大航速为二十二节,远超当时所有主力舰。
与航速成反比的是,“威廉皇储”号的火力仅与“威廉大帝”号持平,仍然是三座三联装三百毫米火炮,炮塔的布置方式都极为相似,即两前一后,前面的两座为背负式,没有半点新奇之处。
事实上,“威廉大帝”号的基本设计、即舰体的基本结构非常经典。
不仅“威廉皇储”号与之相似,帝国海军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造的另外四艘战舰,在基本结构上也与之相似。
火力没有增强就算了,防护却进一步降低。
与“威廉大帝”号相比,“威廉皇储”号不但完全放弃了次要部位的装甲防护,连关键部位的装甲也被削弱。
其防护能力,仅够对抗装甲巡洋舰上的火炮。
当时,帝国海军刻意隐瞒了“威廉皇储”号的另外一项性能指标,即其以十二节航行时的续航力达到了八千海里,是“威廉大帝”号的两倍多,超过了帝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所有主力舰。
帝国海军的主力舰需要如此大的续航力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帝国海军还是一支近海海军,根本没有远洋作战任务,其主战场在波罗的海,最多不过到北海逛上几圈,三千五百海里的续航力就足够了。只有有远洋作战需要的海军,才需要主力舰有如此巨大的续航力。
当时,帝国海军部宣称,“威廉皇储”号的续航力为四千海里。
这只是标准排水量下的续航力,在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还能装载二千五百吨燃煤,也就能把续航力提高四千海里。
当然,冯承乾也没有真正刻意隐瞒。
等到“威廉皇储”号开工建造,帝国海军部故意走漏了消息。
第二十九章 一八九二
消息一经传出,英国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如果说,英国人把“腓特烈大帝”号与“威廉大帝”号看成笑柄,那么没有任何一个英国人敢小看“威廉皇储”号。
当时,这艘战舰的速度不但超过了所有主力舰,还超过了绝大部分装甲巡洋舰。
评论“威廉皇储”号的时候,英国各家报纸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点:要是这艘战舰突破了北海防线,进入大西洋,就能切断英国的所有航线,使英国本土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运彻底瘫痪;到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将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即打得过“威廉皇储”号的战舰追不上,而追得上的又打不过。
费希尔也在此时站了出来,提出皇家海军应立即建造类似的、甚至是更强大的战舰。
虽然费希尔位低言微,但是面对现实威胁,英国皇家海军那些思想顽固的将领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一八九一年底,费希尔被委任为第三海务大臣,主管海军审计工作。
上任之初,精力旺盛的费希尔就力行改革,在审核皇家海军的造舰计划时,再次提出建造“快速主力舰”。
必须承认,费希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短短两个月之内,他就向海军大臣与首相提交了三次报告,甚至还通过剑桥公爵把事情传到了刚刚登基的爱德华七世耳朵里面,引起国王高度重视,加上媒体宣传,索尔兹伯里不得不向费希尔低头。
一八九一年底,英国政府增拨一百二十万英镑,用来堵住费希尔的嘴。
在冯承乾的刻意安排下,历史发生了改变。
要知道,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费希尔在当上第一海务大臣之后,才主导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计划,而且首先建造的是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然后才是“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从时间上看,英国皇家海军提前了十五年开始建造战列巡洋舰。
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不同的是,费希尔得到的经费只够建造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且其性能远不足以跟后来的战列巡洋舰匹敌。
相同的是,费希尔依然极为看重战列巡洋舰的价值。
虽然从大背景来看,英国政府拨款一百二十万英镑,让皇家海军建造具备主力舰的火力与巡洋舰的速度的战列巡洋舰是为了对付敌国的袭击舰,保护漫长的海上交通线,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费希尔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火力强大的战舰能够参加主力决战,其速度就是最好的防护。
这艘在一八九二年动工建造的战舰,被费希尔命名为“无敌”号。
也许,费希尔希望这艘战舰在海洋上所向披靡吧。
冯承乾知道,残酷的海战将彻底否决战列巡洋舰的价值,并且很快就会成为历史书上的教材。
随着“无敌”号开工建造,英德海军军备竞赛的热身活动总算是开始了。
虽然与后来的造舰比赛相比,此时的竞争还不够激烈,英德都极为克制,但是维持了数十年的英德友好关系也由此告一段落。即便在很多问题上,英德依然有共同利益,可是对抗取代的合作,英德矛盾浮上了水面。此后十多年,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日益强大,特别是帝国海军愈发壮大,英德对抗将取代法俄联合抗德,成为欧洲地区的主要矛盾,成为世界大战的祸根。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英德对抗将发展成一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全面战争。
进入一八九二年,一系列国际大事也陆续发生了。
首先是,基尔运河的扩建工作正式开始。在“摄远”号等四舰陆续交付给大清后,二十万劳工先后从青岛出发,来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拓建基尔运河的主要劳动力,德清关系也进一步加强。
随后,由克虏伯公司出资的弹药工厂在青岛正式建成,开始为大清制造军火。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这只是一件小事。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克虏伯公司去大清开办兵工厂完全以商业手段操作,帝国政府基本不进行干预。
对大清来说,这却是头等大事。
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这么多年,各地也兴建了不少工厂,但是大清的工业水平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弹药等军事物资主要依靠进口。有了青岛的兵工厂,即便仍然得从外国企业那里采购,也总比进口好得多。
李鸿章在高兴之余,跟克虏伯公司签署了一份采购一千挺机关枪的合同。
虽然这是好事,却难住了德国企业家。
要知道,机关枪的专利权在马克沁手里,德国企业根本没有权利制造。因为是冯承乾促成了德清军火贸易,所以这个麻烦也交到了他的手上。所幸冯承乾早有准备,在访清回国后就花十万英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机关枪的所有生产专利,即便不是独占专利,德国企业也不用为产权的问题烦恼了。
当年,发生的第三件大事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动工。
从时间上看,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基本一致。为了加快铁路的修建速度,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还任命维特为沙俄财政部长。
借此机会,法国继续向俄国提供巨额贷款,并且再次提出正式缔结同盟条约。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虽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非常清楚,与法国正式缔结盟约就意味着与德国为敌,更意味着会与英国产生矛盾,但是经济受制于人,加上英德关系已经出现严重倒退,沙皇也就没再拒绝法国的结盟请求。
经过数个月谈判,法俄两国的总参谋部的官员在圣彼得堡正式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当法国遭到德、意进攻时,俄国将全力以赴的支援法国、进攻德、意;如果俄国遭到德、意、奥进攻时,法国也权利进攻德、意、奥,援助俄国;只有在法俄首先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对方才不承担同盟义务。
这份条约有多大的意义?
别说冯承乾,连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想到,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主要就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消息传回来,俾斯麦立即前往波茨坦皇宫。
当天晚上,德皇紧急召开御前会议。
冯承乾非常清楚,法俄军事同盟条约最终将成为英、法、俄同盟的基础,在他熟知的历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集团就此诞生。只是,冯承乾并不赞同俾斯麦、瓦德西等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增强与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同盟关系,认为这么做等于把更加重要的英国推向法俄联盟。
原因很简单,如果为了对抗法俄,主动拉拢奥匈帝国与意大利,德奥意就将组成欧陆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英国的一贯政策就是扶持欧陆第二强国打击第一强国,因此这么做等于与英国为敌。
在御前会议上,冯承乾明确提到,如果与奥匈帝国、意大利正式缔结盟约,那么在战争爆发之后,英国肯定不会保持中立,将立即、至少会在法俄战败前参战,成为最为强大的敌人。
冯承乾的观点,得到了德皇的重视,但是没有说服俾斯麦与瓦德西。
在两人看来,如果不能把与奥、意的秘密同盟转化为正式结盟,那么在下一场欧洲战争中,帝国绝不是法俄的对手。
在陆地上打不赢,帝国就会面临灭国之灾。
腓特烈三世很理智,可是他也相信,帝国很难单独战胜法俄,必须争取盟友,而且是足够强大的盟友。
在欧洲大陆上,有价值的盟友只有奥匈帝国与意大利。
御前会议开到第二天清晨,就算冯承乾竭力反对,在俾斯麦与瓦德西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腓特烈三世做出最后决定,与奥匈帝国、意大利进行结盟谈判,争取尽快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冯承乾没有拿辞职来威胁德皇,他根本没有想过辞职。
决议已定,也就没有什么好更改的了。
御前会议结束后,腓特烈三世让冯承乾单独留了下来。
“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也相信你的判断,只是你得明白,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本土安全才是帝国的根本。”
“陛下,我明白,所以我没有提出辞职。”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宰相一再拿辞职威胁,看来对政务已经十分厌烦,也该让宰相回去颐养天年了。”
冯承乾暗自一惊,腓特烈三世打算让俾斯麦下课?
“好了,这些事以后再说。我让你单独留下来,与你提到的事情有关。”
“陛下说的是……”
“你真的认为,我们与奥、意结盟会使英国倒向法俄?”
“陛下,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虽然英国与法俄有矛盾,但是不在本质上,法俄在战胜我们之前,绝对无法动摇英国的全球霸权,而我们只需要继续发展下去,最迟不过三十年就能取代英国。如果在下一场战争中,再现当年色当战役,迅速击败法俄,那么帝国在欧陆上将再无敌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英国手里夺取全球霸权。有了拿破仑的教训,英国绝对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加入法俄集团,在彻底打垮我们的同时,消耗法俄的国力,使法俄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元气。即便法国或者俄国将取代我们称霸欧陆,那也是战后几十年的事情了。到时候,英国可以故技重演,扶持另外一个欧陆强国来对抗法国或者俄国。”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道:“看来,我们迟早会跟英国翻脸。”
“必须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十章 以质为本
虽然冯承乾竭力反对,但是俾斯麦依然按部就班的与奥匈帝国、意大利进行谈判。
回顾之前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发生的事情,冯承乾认识到,他做的事情对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同盟集团毫无帮助,因为在一八八八年之前,德俄在经济上就已决裂,法俄结成军事同盟势在必行,德意志第二帝国别无选择,只能跟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结盟,形成轴心国集团。为了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借轴心国集团独霸欧陆,英国的外交政策肯定会出现一百八十度转向,与法俄联手对抗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与法俄形成协约国集团。
如果冯承乾来到的时间是一八八零年、哪怕是一八八五年,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欧洲大陆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佳最佳结盟对象不是孱弱的奥匈帝国、也不是不可靠的意大利,而是东面的沙俄帝国。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沙皇俄国并无严重矛盾。
德俄关系急转直下,既有俄国的内部因素,也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部因素。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因素更加突出一些,而且根源就在宰相俾斯麦身上。
严格说来,应该是俾斯麦代表的容克贵族利益集团。
在统一北德的战争中,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集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之后,容克贵族集团控制了帝国上层,决定了帝国的基本政策,成为拖累帝国的主要因素。
要知道,容克贵族集团的基础是农场庄园,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
在工业化时代,容克贵族集团对帝国毫无帮助。
俾斯麦不是不清楚这一点,而是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他本人就是容克贵族,拥用面积广阔的土地。
结果就是,在普法战争后,俾斯麦推行的经济政策以保护地主阶层为主。
这也正是德俄矛盾的根源。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帝国,还是农产品输出大国,俾斯麦出台保护农业的政策,等于动了俄国大地主的蛋糕。
虽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一些开明的容克贵族已经转向工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利益集团,积极支持工业发展,成为工业利益集团,但是俾斯麦留下的祸根并没彻底消除,德俄关系已经无法弥合。
在一八八八年,德俄就已彻底决裂。
想明白这些,冯承乾也就释然了。
战争阴云已经出现,那该做些什么呢?
与腓特烈三世谈过之后,冯承乾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前后仔细思索了一遍。
立即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除非冯承乾想死得早一些,或者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毁在腓特烈三世手上,不然绝对不能这么做。
设法与英国改善关系?
冯承乾很想这么做,可是他知道,俾斯麦与瓦德西竭力主张与奥、意结盟,腓特烈三世也不能反对,因此与英国改善关系并无实际意义,只要德奥意形成轴心国集团,英国就会加入法俄阵营。
争取其他盟国?
放眼全世界,值得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取的国家只剩下两个,一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二是远东的日本。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这两个国家很快就会发展壮大。
从本质上讲,美国与日本都是新兴工业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需要海外市场来发展本国工业。因为本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还需要获取海外资源产地。
也就是说,美国与日本跟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不等于有同盟基础。
美国地大物博,正在积极开发西部地区,本国的资源与市场就足以支持工业发展,暂时不需要海外殖民地。就算在十年之后,美国需要海外殖民地,也会着眼于美洲大陆,与英法没有直接冲突。
日本的国力还非常弱小,短期内最多称霸远东,不足以对欧洲局势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上,美日等新兴国家更愿意看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去挑战英国,而不是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去挑战英国,从而在新老帝国生死较量之后坐收渔利。
显然,美国与日本都靠不住。
从感情上讲,冯承乾也不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日本结盟。
没有其他可以争取的盟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能依靠两个不那么可靠的盟友。
冯承乾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即在欧洲大陆上,德军所向披靡,法俄联手都不一定打得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加上一个英国,也很难占到便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死穴是没有多少人重视的海洋。
如果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也将因此改变!
想明白后,冯承乾认识到,他要尽量提高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海洋战场上的胜算,为帝国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当然,这并不等于与英国进行造舰比赛。
如果仅仅比拼谁建造的战舰多,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英国的对手,因为英国只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需要海军、还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陆军。更重要的是,英国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拥有的资源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多得多,有更多的本钱进行造舰比赛。
要想在海军军备竞赛中击败英国,就得重视质量,即战舰的性能。
所幸的是,这正是冯承乾的强项。
年底,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递交了修改后的海军发展规划书,随后三年仍然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造主力舰。不同的是,冯承乾大幅度提高了科研经费,仅在一八九三年就多达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
审议的时候,冯承乾的海军预算规划遭到了俾斯麦的坚决反对。
在俾斯麦看来,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钱去搞科研,因为那是企业自己的事,与帝国政府没有多少关系。
冯承乾没有退让,而是直接提出了辞职。
如果俾斯麦不批准他提交的海军预算报告,他就向德皇提出辞职。
俾斯麦是聪明人,知道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德皇已经对这位年近八十的宰相非常不耐烦了。如果为了海军预算这件事,迫使德皇在海军战争大臣与宰相之间做出选择,即便留下的是俾斯麦,也无法保证数年之后德皇不会换掉宰相,重新重用下课的海军战争大臣。
再说了,这只是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而已。
最终,俾斯麦做出让步,批准了冯承乾提交的海军预算。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八九三年建造的主力舰被命名为“卡尔亲王”号,也被称为“血亲王”号。
这是一艘典型的主力舰。
冯承乾没再走极端,毕竟前三艘主力舰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没有一艘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
虽然德皇非常信任他,但是管理海军军费的皇储提出了异议。
“卡尔亲王”号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一万四千吨,配备四座双联装三百毫米炮塔。为了便于锅炉舱与机舱布局,其中B炮塔位于一号与二号烟囱之间、C炮塔位于二号与三号烟囱之间。作为一艘火力、防护与速度较为均衡的主力舰,“卡尔亲王”号的最大航速只能达到十八节,与同期主力舰持平,主装甲带的厚度为二百八十毫米,略高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同期主力舰。
大概是各项性能过于平庸,“卡尔亲王”号没有引起英国皇家海军的重视。
不受英国皇家海军重视,应该是好事。
严格说来,“卡尔亲王”号已经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无畏舰”,即现代战列舰,只是很多技术依然落后。比如,由克虏伯公司研制的四十五倍径三百毫米舰炮还没问世,所以采用的依然是短身管火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