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派出了足够多的护航战斗机。
二十分钟内。所有战机都已升空。
此时,已经是四点四十分左右了。
大概一个小时二十分之后,也就是六点左右,攻击机群就将追上第31舰队。攻击结束的时候差不多是六点三十分左右,而攻击机群还需要花上大约一个小时。才能够返回第一战斗舰队。
也就是说,攻击机群返航的时候,天sè已经暗了下来。
这个时候,顾祝同在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有没有必要再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确保彻底干掉第31舰队。
如果马上行动,下一支攻击机群能够在四点五十分之前出发,因此返回的时候差不多是夜间八点。关键就是,驾驶这些战机的飞行员能不能在夜间降落,以及在夜间降落会不会产生危险。
顾祝同有点犹豫,毕竟这是在让飞行员冒险,而舰队里最有价值的就是飞行员。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第一战斗舰队里没有俯冲轰炸机了,剩下的全是鱼雷攻击机。
如果第一轮攻击没有收到效果,那么让鱼雷攻击机在傍晚发起第二次攻击,同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实战早就证明,鱼雷攻击机单独发起攻击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与俯冲轰炸机协同作战,才能收到较好的战果。
问题是,所有俯冲轰炸机都已出动,而执行侦察任务的俯冲轰炸机要到五点之后才能返回。如果等待这些俯冲轰炸机返回,那么还需要半个小时为其装载燃油与弹药,发起攻击的时间在五点半之后,到达第31舰队上空的时间在七点左右,而此时天sè已经变暗,显然不利于攻击。
不等待的话,攻击效果又好不到哪里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卓宇凡提出了一个建议,即用舰载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顶替俯冲轰炸机的角sè。
“海鹰”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过做为轰炸机使用,只是并非专业轰炸机,即没有配备轰炸机上才有的一些设备,比如轰炸瞄准仪。在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海鹰”同样能够携带五百公斤级炸弹,且作战半径不低于六百公里。只是,“海鹰”适用的轰炸方式是低空水平投弹,而不是俯冲投弹。
只是,顾祝同别无选择。
五点不到,第一战斗舰队开始出动由二十架“海鹰”与三十架“塘鹅”组成的第二支攻击机群。
二十架“海鹰”全都挂上了一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
这次,顾祝同没有安排护航战斗机。一是他已经派不出更多的战斗机了,能够在五点之前升空的“海鹰”全都挂上了炸弹。二是没有必要安排专门的护航战斗机,“海鹰”在丢掉炸弹之后就能执行护航任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时间。
如果让正在巡逻的防空战斗机返航执行护航任务,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为这些战机补充燃油,攻击机群的出发时间将推迟到五点十五分之后,也就不可能赶在天sè暗下来之前攻击第31舰队。
及时出动第二支攻击机群,可以说是顾祝同在这场海战中把握住的最关键的一个机会。
要知道,当时顾祝同并不知道第31舰队已经在暴lù行踪之后转向,在原来航向上航行的只有五艘巡洋舰。
六点过,第一支攻击机群追上了那几艘美舰。
在分出部分轰炸机与攻击机去攻击巡洋舰之后,其他战机继续向东南方向飞行,但是并没有发现舰队航母。结果就是,在消耗了太多燃油,不得不返航的情况下,第一支攻击机群里的战机不得不把全部弹药用在了那五艘没有太大价值的巡洋舰上,根本没有对第31舰队的航母构成威胁。
只是,这也产生了一个影响。
这就是,最先攻击那五艘巡洋舰的二十多架战机在投掉炸弹与鱼雷之后,并没有立即返航,而是向其他方向上展开搜索。因为抛掉了弹药,所以这些战机的油耗率大幅度下降,能够飞行得更远。
六点半左右,一架“塘鹅”发现了正在全速向东航行的第31舰队。
虽然这架“塘鹅”的飞行员没有看到舰队航母,但是在被战斗机击落之前,非常及时的向舰队报告了情况。
这一消息,立即转发给了第二支攻击机群。
此时,第二支攻击机群离第31舰队只有不到两百公里,五十架战机立即转向,朝第31舰队杀了过去。
显然,斯普鲁恩斯做梦都不会想到,顾祝同会冒险在傍晚连续派出两支攻击机群。
要知道,这意味着这些战机在返航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冲突,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战机无法在日落之间降落,甚至会有一些战机在烧光燃油之前都无法降落到航母上。道理很简单,航母在夜间回收战机的效率比白天低得多。
结果就是,在六点半左右,斯普鲁恩斯就让防空战斗机返航了。
当时,第31舰队所在海域,大概在七点左右天黑,比第一战斗舰队所在海域大概早了十分钟。
主要就是,第31舰队在第一战斗舰队东面。
也就是说,在第二支攻击机群即将赶到的时候,第31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正准备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斯普鲁恩斯这么做,也没有多大的错。
别忘了,在第31舰队的护航战斗机里面,大部分都是从新喀里多尼亚飞来的F…6F,而驾驶这些战斗机的飞行员大多是菜鸟,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在航母上起降过,让他们在夜间降落,与谋杀没什么区别。损失几架战机也就算了,如果在降落中出现意外,比如撞上了航母的舰岛,那就是大问题了。
防空战斗机还没有完全降落到航母上,第二支攻击机群就追上了第31舰队。
可惜的是,依然在空中巡逻的只有不到十架F…6F,而且这些战斗机大多呆在舰队防空圈的内层,也就是高射火力网的覆盖范围之内,而不是防空战斗机应该在的地方,对来袭敌机几乎没有威胁。
这是“伦内尔岛海战”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战斗。!。
第二百二十三章 集中攻击
虽然这次攻击的战机并不多,但是来得非常突然。
指挥这次攻击的是关永兴少校,他是“汉武帝”号上的战斗机中队长,也是中国海军中名列第七的空战王牌。当然,在此之前,关永兴少校很少执行轰炸任务,仅有的几次也是打击地面目标。
看到第31舰队的航母时,关永兴也看到了那些正在紧急升空的美军战斗机。
关永兴没有迟疑,立即命令半数“海鹰”抛掉炸弹,前去拦截那些还正在向高空爬升的战斗机,另外半数“海鹰”则跟在后面,在护航战斗机打开了突击通道之后,集中力量轰炸位于编队后方的“大黄蜂”号航母。
至于鱼雷攻击机,根本不需要关永兴操心。
指挥鱼雷攻击机作战的是曾少壮少校,他也是“汉武帝”号的中队长,有上百次的作战经验,只是大多执行的是对地轰炸任务。
在关永兴少校带着战斗机爬升的时候,曾少壮指挥的鱼雷攻击机群则开始下降。
因为“约克城”号离得更远,而且美军的战斗机正在聚集,所以曾少壮也锁定了靠得更近的“大黄蜂”号。
田黛芳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说得很明确,如果没有机会攻击两艘航母,就得集中力量打击其中一艘,确保使其遭到重创。
“大黄蜂”号成了磁铁,吸引了所有轰炸机与攻击机。
事实上,这个时候,完全有能力同时攻击两艘航母。最重要的就是。第31舰队的防空战斗机都在低空与中空活动,在机动xìng上没有半点优势可言,而且数量上也不比前来的护航战斗机多多少。可以说,关永兴少校的十架“海鹰”足够压制住所有防空战斗机,让其他战机能够从容发起攻击。
空战几乎没有悬念,即便F…6F有与“海鹰”一搏的资本,但是在高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根本不是“海鹰”的对手。第一轮交战中,就有半数F…6F被“海鹰”击落,剩下的全部被冲散。
这个时候,美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虽然己方战机全在高射炮的射程范围之内,但是敌机即将发起攻击,美军战舰开始向一切逼近的战机开火。
混战之中,又有数架F…6F被战舰上的高射炮击落。
有趣的是。只有两架“海鹰”被高射炮击中,其他“海鹰”都非常及时的避开了战舰的防空炮火。
显然,那些初上战场的F…6F飞行员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遭到战舰高射炮的攻击。
混乱的局面,明显对发起攻击的战机有利。
首先进入的是跟在护航战斗机后面,执行轰炸任务的“海鹰”。
事实上,“海鹰”也可以以俯冲方式投弹。别忘了,“海鹰”的垂直机动xìng能本来就非常不错,俯冲特xìng与“鸬鹚”相似,完全具备改造为俯冲轰炸机的潜力。只是“海鹰”的飞行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以往在执行对地轰炸任务的时候,飞行员主要采用的依然是较为传统的水平投弹方式,即战机从目标上空快速掠过的时候投下炸弹,避免进行高难度机动动作。
在轰炸地面目标、特别是固定目标时,水平投弹是行得通的。
问题是,在轰炸海上目标。特别是高速航行的战舰时。水平投弹的准确率就很难达到理想程度了。更重要的是,战舰上有大量高射炮,而猛烈的高射炮火对低空沿直线进入的战机有致命威胁。
这次,十架“海鹰”全部选择了俯冲投弹。
在俯冲的时候。“海鹰”与“鸬鹚”非常相似,美军的高射炮手甚至把这批战机当成了真正的俯冲轰炸机。
只是。“海鹰”并非货真价实的俯冲轰炸机,而且驾驶“海鹰”的也不是真正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
十架“海鹰”中,只有四架在正确高度上投下炸弹,另外六架的投弹高度都太高了。
根据中国海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投弹高度控制在五百米到七百米之间是最为合适的。在这个高度上投下的炸弹,大概需要二十秒的下坠时间,而以三十节速度航行的航母在二十秒之内只能跑出一个舰长的距离,如果满舵转向的话,航线的偏转角度不会超过十五度。也就是说,航母在二十秒内的活动区域,相当于其自身水平投影面子的三倍左右,因此炸弹的单枚命中率至少为百分之三十。如果四架俯冲轰炸机投弹,击中航母一枚炸弹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七。当然,投弹高度不能太低,不然投弹的战机就无法改出俯冲,将撞到海面上。此外,足够的投弹高度,还能保证炸弹在击中航母的时候有足够的速度,从而砸穿航母的水平装甲。如果投弹高度偏低,导致炸弹的着点速度太慢,就很有可能无法击穿航母的水平装甲。
优秀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都非常清楚应该在什么高度上投下炸弹。
可惜的是,“海鹰”的飞行员根本就不懂得如何进行俯冲轰炸。
当时,有六架“海鹰”的投弹高度超过了一千米,而“海鹰”从俯冲状态改出,所需的高度不会超过五百米。在试飞的时候,试飞员甚至创造过在三百米高度上改出俯冲的极限纪录。
显然,这个投弹高度太高了。
炸弹下落一千米,需要大约半分钟,而航母能在此期间内航行四百米以上,转向角度在十五度左右。也就是说,航母的活动范围相当于其自身水平投影面积的八倍,单枚炸弹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六枚炸弹中集中航母一枚炸弹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五,根本算不上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说,只要航母的舰长合理指挥,完全能够避开这六枚炸弹。
当时,“大黄蜂”号也确实避开了这六枚炸弹。
所幸的是,有四架“海鹰”没有过早投弹,而是俯冲到了七百米左右,才投下炸弹、改出俯冲。
这四架“海鹰”创造了奇迹。
虽然在投下炸弹后,有一架“海鹰”被高射炮击落,还有一架在改出俯冲的时候撞到了“大黄蜂”号的舰尾上,但是四枚炸弹都顺利投下,而且当时“大黄蜂”号正在规避之前六架“海鹰”投下的炸弹。
当时,至少有两枚炸弹直接命中了“大黄蜂”号。
只是,其中一枚炸弹的着速太低,而且正好砸在了“大黄蜂”号的后部升降机上,没有能够击穿,在弹起后爆炸。只有一枚炸弹击穿了“大黄蜂”号的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在舰体内爆炸。
当然,对付“大黄蜂”号,一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就足够了。
只是,“大黄蜂”号的灾难并没结束。
“海鹰”发起攻击的时候,第一批十架“塘鹅”也逼近了“大黄蜂”号,并且利用美军战舰击中火力拦截“海鹰”的机会,非常顺利的到达了攻击位置上,并且在距离“大黄蜂”号不到八百米的地方依次投下了航空鱼雷。
紧接着,第二批“塘鹅”也发起了攻击。
虽然此时美军已经反应过来,开始集中火力拦截鱼雷攻击机,但是总共有三批鱼雷攻击机在冲击“大黄蜂”号。
结果就是,第三批鱼雷攻击机绕到了“大黄蜂”号的左侧,避开了大部分防空炮火,非常顺利的发起了攻击。
当然,这也得归功于那些“海鹰”。
在完成了攻击之后,剩下的八架“海鹰”没有撤离,而是再次飞了回来,开始用航炮扫射美军战舰上的高射炮位,迫使美军战舰向它们开火,而不是去对付鱼雷攻击机,为鱼雷攻击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遭到三批鱼雷攻击机夹击,“大黄蜂”号插翅难飞。
最终,“大黄蜂”号被七条鱼雷击中。
显然,击沉“大黄蜂”号的就是这七条鱼雷。如果仅仅只挨了一枚炸弹,“大黄蜂”号还不至于沉没,最多只是遭到重创。可是被七条鱼雷集中,别说是一艘满载排水量只有两万多吨的舰队航母,哪怕是大得多的战列舰,也肯定是凶多吉少。再说了,“约克城”级航母的水下防护并不突出。
只是,“大黄蜂”号没有立即沉没。
主要就是,其两舷都遭到了鱼雷攻击,导致舰体两侧的进水量相差不大,并没有因为一侧严重进水而翻覆。直到当天晚上,在完成了搜救任务之后,斯普鲁恩斯才不得不下令让驱逐舰击沉了“大黄蜂”号。当时,斯普鲁恩斯根本不可能让其他战舰拖带“大黄蜂”号离开战场,因为这里远离美国的海军基地,返航的路途上还潜伏着大量中国海军的潜艇,而且中国舰队也没有走远。如果到了天亮,其他战舰还没有离开,就很有可能遭到中国舰队的再次打击。
显然,没有理由为了即将沉没的“大黄蜂”号让其他战舰冒险。
当然,“大黄蜂”号的牺牲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攻击了“大黄蜂”号之后,中国战机已经没有能力攻击“约克城”号了。
更重要的是,夜幕已经落下,第一战斗舰队不可能再次发起攻击。!。
第二百二十四章 险象环生
第二百二十四章险象环生
夜幕降下来后,斯普鲁恩斯开始收拾残局。
顾祝同也没有忙着,他还得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返航的舰载机顺利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光学助降设备还没有问世,降落完全依靠人员引导。
说得简单一些,白天的时候,站在飞行甲板尾端的降落引导员用两面旗帜来告诉准备降落的飞行员应该如何修正航向,而另外一名降落引导员则会用一面红色的旗帜告诉飞行员是否可以降落。如果战机的飞行高度过低、或者过高,会撞上航母舰尾、或者是无法挂住甲板上的阻拦索,降落引导员就会挥动红色旗帜,让飞行员立即停止降落。只有在航向、高度与速度都正确的情况下,降落引导员才会让飞行员降落。
这里面,最的安定问题就是由人员的个人判断来确定是否能够降落。
说白了,降落引导员与飞行员都有可能犯错,如果引导员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飞机就有可能撞上航母,或者是在没有挂住阻拦索的情况下,撞上停放在飞行甲板前端的战机,导致严重事故。
在夜间降落,难度与危险都要大得多。
关键就在降落引导员身上。
战机在夜间降落的时候,降落引导员会用两根发光棒取代旗帜,让飞行员能够在夜间看清楚引导员发出的信号。问题是,引导员能够看到的,只有战机翼尖上的航行灯,根本看不清正在逼近的战机,也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要知道,每种战机的翼展都不一样,如果引导员判断错了战机型号,后果将难以设想。可以说,只有最优秀的降落引导员,才有资格在夜间引导战机降落。
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大战期间,舰载机在昼间降落时的复飞率为百分之五十四,即每两次就有一次失败,而夜间降落的复飞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即每五次降落中,差不多只有一次能够成功。
可以说,这个概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要知道,这意味着夜间降落不但更加危险,而且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拿“秦始皇”级来说,在昼间进行降落做业的话,平均每一分钟就能回收一架战机,而夜间需要两分钟到三分钟。如果降落过程中出现事故,那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之内,航母无法回收战斗机。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降落事故,导致一百七十四名官兵身亡,近四十架战机被毁,航母也因此修理了近三个月。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在大战期间,因降落事故身亡的飞行员占到了阵亡飞行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一,每万架次的事故量超过一百次,即每降落一百次,就会出一次事故。
事实上,即便在光学助降设备问世之后,夜间降落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些在夜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会患上“夜间降落恐惧综合症”,主要表现就是在降落的时候,心率升高、呼吸加快、出虚汗、感到莫名紧张,甚至会引发非官能性夜盲症等病症。
大战期间的很多飞行员情愿驾驶战机去攻击敌舰,也不愿意在夜间降落到航母上。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飞行员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比如,这次参与两轮攻击的舰载机都得在夜间降落,而且留给他们的降落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降落到航母上,战机就会用光燃油,而不得不在海面上迫降。
事实早已证明,夜间在海面上迫降的危险性不亚于到航母上降落。
主要就是,飞行员无法在夜间准确判断飞行高度,而飞机上的高度表在飞行高度低于一百米的情况下就失灵了,因此飞行员只能凭感觉来猜测离海面的距离,从而控制飞机的下滑角度。如果控制不好,或者说感觉出了错,那么飞机在迫降那一刻,很有可能会因为飞行速度太快、或者是下滑角太大,而直接撞到海面上。要知道,对于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飞机来说,海面并不是柔软的,而是非常坚硬。在猛烈撞击中,飞行员肯定会受伤,轻责破皮割肉、重则伤筋动骨。
回收舰载机的工作从七点四十五分开始,此时天空已经全黑了。
更加糟糕的是,夜空并不晴朗,根本没有与光,只是十分暗淡的星光,能见度还不到一百米。
虽然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但是顾祝同等人都没有餐厅。
每一架战机成功降落,顾祝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而每当有战机复飞,他也会感到十分紧张。
花了足足四十分钟,四艘舰队航母才回收了第一支攻击群的全部战机。
严格说来,并不是全部,有七架战机在燃油耗光前没有能够降落到航母,只能在离航母不远的海面是和迫降。所幸的是,驾驶这七架战机的都是服役时间在一年以上,出动架次超过两千次的老手,只有一人在迫降中受了点轻伤,被操纵杆顶断了两根肋骨,另外六名飞行员都只擦破了皮,没什么大碍。
只是,紧张的降落作业还没结束。
在八点二十分左右,第二支攻击机群就返回了。
因为飞行距离更远,而且在攻击第31舰队的时候消耗了更多的燃油,所以这批战机更需要尽快降落。
问题也就出在这个时候。
八点二十五分左右,“魏武帝”号在回收一架“塘鹅”的时候,引导员判断错误,认为那是一架“海鹰”,结果错误指示飞行员高度偏高,让飞行员降低飞行高度,等到引导员反应过来的时候,“塘鹅”已经撞上了“魏武帝”号的舰尾,机身砸到了飞行甲板上,并且立即起火燃烧。更要命的是,凭借巨大的惯性,“塘鹅”的机身几乎横扫了整个飞行甲板,还冲开了前方的阻拦网,撞进了停放在甲板前端的战机群里,导致十多架战机损毁。如果不是这些战机上都没有剩余燃油,也没有多少剩余弹药,恐怕后果将难以想像。只是,“魏武帝”号也因此丧失了回收战机的能力。后来,“魏武帝”号回到江南造船厂,花了两个月才完全修复。
“魏武帝”号无法继续回收战机,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只是,麻烦还没结束。
八点三十分刚过,“汉高祖”号上的降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