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攻打美国东海岸的时候。中国海军就动用二十多艘小型航母,为前线部队送去了上千辆重型坦克。如果用船只运送的话,至少需要动用近四十艘大型滚装货轮。
    当然,此时在太平洋上,小型航母主要运送的就是舰载机。
    两支战斗舰队进入巴拿马湾之后,首先攻击了珍珠群岛中的圣何塞岛。
    这座岛屿就在巴拿马运河的南面。是珍珠群岛中的第二大岛,面积大到足够容纳数十万军队。而且有几处适合舰船临时停泊的天然港湾。更重要的是,圣何塞岛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台,能够在海滨修建机场。
    此外,部署在圣何塞岛上的战斗机能够到巴拿马上空巡逻两个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这要夺取了这座岛屿,舰队的作战负担就将大大减轻,而且攻打巴拿马的陆战队也能在此落脚。
    轰炸行动持续了三天,登陆作战行动在六月二十五日清晨开始。
    对中国陆战队来说,这种夺取岛屿的登陆作战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两天之后,陆战队就在圣何塞岛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在此之前,美军已经加强了该岛的防御部署,但是面对中国陆战队,美军的抵抗根本没有多少用。
    主要就是,美军在中美洲地区的兵力本来就严重不足。
    此外,美国当局也没有想到,中**队会如此快的进军巴拿马。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仅以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为目标,那么攻打巴拿马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
    对此,美军也有很清楚的认识。
    结果就是,在美国高层看来,中**队在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之前,没有理由分兵攻打巴拿马。
    守备空虚,直接造成美军难以在巴拿马进行有效抵抗。
    六月三十日,中**队占领了圣何塞岛。
    最终,大约有三千名美军官兵缴械投降。
    让中国陆战队官兵倍感惊讶的是,投降的美军官兵中,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也就是说,守卫该地的并不是美军的精锐部队。
    通过审讯战俘,中**队还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比如,在中**队攻打圣何塞岛之前,中美洲地区的美军总兵力还不到十万,而且分散部署在很多个地方,而驻扎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的美军最多只有三万,且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不强的二线部队。
    白了,这些美军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对付当地的反美武装组织。
    显然,顾祝同不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
    七月一日,他就给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命令,要求务必在七月十日之前发起攻打巴拿马的登陆作战行动。
    同时,他还给舰队下达了一道命令,即全力支援陆战队。
    七月四日,第33舰队到达。
    到此,部署在巴拿马附近的战斗舰队已达三支,拥有九艘舰队航母,舰载机的数量接近一千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美军部署在中美洲地区的作战飞机,总共也不到一千架,而部署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只有四百架左右,且大多是性能落后的老式飞机。主要就是,中美洲地区一直在战线的大后方,部署在该地的都是二线部队。
    七月二日,轰炸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就开始了。
    当天晚上,中国舰队还排除战舰,封锁了巴拿马运河的南口,并且对巴拿马城进行了数个小时的高强度炮击。
    轰炸与炮击持续了七天。
    七月九日,在顾祝同规定的时限的最后一天,登陆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开始。
    虽然在此之前,美军已经着手加强巴拿马地区的防御部署,甚至从国内派来了一个师的精锐部队,但是美军依然错误判断了中**队的推进速度,认为中**队既然攻占了圣何塞岛,就应该等到岛上的机场建好之后再攻打巴拿马,因为这能极大幅度的降低舰队的作战负担。
    结果就是,美军的防御准备依然很不充足。
    战斗打到第四天,中国陆战队就攻占了巴拿马运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船闸段,且成功阻止美军破坏船闸。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有很大的不同,即巴拿马运河有船闸。
    主要就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平面有数米的落差,如果不建船闸的话,船只就无法安全通行。
    显然,如果美军破坏了船闸,巴拿马运河就将瘫痪。
    所幸的是,美军根本没有来得及破坏船闸。
    当然,船闸也没有那么好破坏,不是安装几枚定时炸弹就能炸毁的。要破坏船闸,就必须破坏船闸的主体结构,特别是承力结构,使之无法修复。如果只是炸掉了闸门、或者是破坏了转轴,都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很容易修复。显然,要破坏船闸的主体结构,就得进行工程爆破,而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打到七月底,整个巴拿马运河都被中**队控制了。
    到了八月初,中**队还攻占了运河北端的科隆港。
    当时,率先到达科隆港的,也是中国陆战队中第一支来到大西洋岸边的作战部队。
    能够如此迅速的攻占巴拿马运河,关键只有一点,即兵贵神速。
    最初,顾祝同决定攻打圣何塞岛,确实是想在该岛上修建机场,然后让岸基航空兵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从而能够把舰队撤出来,至少能够撤走一支战斗舰队,避免在这里浪费战斗力。
    果真如此的话,中**队就不可能在七月底攻占巴拿马运河。
    要知道,美军将因此获得足够多的时间加强防御部署,甚至能够向巴拿马增派好几个师的作战部队。
    显然,打成这样的话,中**队就算攻占了巴拿马,得到的也是一条无法使用的运河。
    顺利攻占巴拿马,可以说为攻打美国本土、进军美洲大陆开了个好头。
    当然,这场战斗也让顾祝同看清了一点。这就是,美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导致美军战斗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美军官兵缺乏斗志,以及太多的新兵加入之后,严重降低了官兵队伍的素质。
第四百四十七章 备战
    攻占巴拿马运河之前,顾祝同曾经怀疑过能否在年底登上美国本土。
    特别是在一九四六年上半年,中国陆战队在扫荡太平洋上的残存美军时,暴露出的大量问题,让顾祝同不得不担忧,如果强行登陆美国本土,很有可能遭受惨败,让成千上万的官兵平白无故的流血牺牲。
    当时,顾祝同还向冯承乾提了出来。
    在他看来,把攻打美国本土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七年中期更加合适。
    只是,顾祝同的提议没有被采纳。虽然冯承乾表示明白他的意思,而且也知道军队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特别是在后勤保障上,根本达不到需要,但是在一九四六年底登陆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绝对不能推迟,因为这不仅仅是军事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也就不可能推迟到一九四七年。
    顾祝同没有继续强调自己的观点。
    当了几年的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已经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决定战争的是政治家,而军人只是去完成作战行动。
    迅速拿下巴拿马,让顾祝同看到了希望。
    虽然美国本土的守军不会像驻守巴拿马的美军那样脆弱,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军内部弥漫着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即便是一些高级将领也不对胜利抱多大希望,因此美军严重缺乏斗志。
    当时,情报机构提供的一些消息。也能说明这一点。
    这就是。在美国国内,已经有很多民众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拖得太久了,而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美国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胜利者,因此在战局变得不可挽回、特别是美国本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前,就得考虑结束这场战争。至于以何种方式结束这场战争,那就不是平民百姓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平民百姓的认识,也是军队基层官兵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还有多少战斗力呢?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底,顾祝同正是启动了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计划,并且把战区司令部搬到了瓦胡岛。
    此时,第三舰队的实力再次得到增强。
    在获得了由三艘舰队航母为核心的第35舰队之后。第三舰队编内的舰队航母已经达到了十五艘。
    当然,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
    一切顺利的话,在攻打美国本土之前,第三舰队还将增加一支战斗舰队,舰队航母的数量将增加到十八艘。
    即便按照标准配备舰载航空兵,十八艘舰队航母也能搭载一千五百多架舰载机!
    只要把这些舰队航母集中使用,那么在任何一个战场上,都拥有绝对兵力优势,能够夺得战场制空权。
    只不过,这还不是第三舰队的全部。
    当时。第三舰队编内还有四支非战斗性质的舰队,一是登陆舰队、二是侦察舰队、三是支援舰队、四是护航舰队。
    这四支舰队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支援舰队。
    如果按照舰艇的总排水量计算,支援舰队的规模超过了战斗舰队的总和,为第三舰队最庞大的作战力量。
    在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里面,总共有八支作战编队,其中四支是以小型航母为核心的航空支援编队,另外四支则是以活力枝桠为主的炮火支援编队,前者总共编有四十多艘小型航母,总共搭载了上千架舰载机。而后者有大大小小近两百艘火力支援舰,拥有各种口径的火炮与火箭炮近六千门。
    当然,支援舰队不是战斗舰队,主要任务是支援陆战队作战。
    只是,把支援舰队算上的话。第三舰队的舰载航空兵拥有两千多架舰载机,且大多都是性能先进的新式舰载机。
    显然。第三舰队的打击能力已经强大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
    要知道,第三舰队里的所有舰载机按照标准挂载出动一次,就能投下近两前吨炸弹,而所有战舰上的火炮齐射一次,就能打出四千吨的炮弹。如果让火力支援舰上的多管火箭炮齐射一次,则能投射上千吨火箭弹。
    这个打击力量,超过了陆军的一个方面军!
    事实上,也超过了部署在西海岸地区的美军的总体打击力量。
    当时,美军名义上在西海岸地区部署了上百万大军,拥有数千架作战飞机与上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问题是,在这数千架作战飞机中,真正能够用于作战的不到两千架,而且只有半数是战术飞机。在上万门火炮中,大部分的口径都在一百毫米以下,以山炮为主,而重炮的数量还不到一千门。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陆军的重炮,也难以与海军的中等口径舰炮相提并论,更别说与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相比了。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军的火力支援舰都配备了大口径舰炮。
    当然,不管是舰载机,还是舰炮,都是支援力量,攻打美国本土的主体是地面部队,也就是陆战队。
    只是,决定陆战队的是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陆舰队的规模。
    当时,中国海军几乎把所有登陆舰艇都集中部署到了中太平洋战区,统一交给第三舰队指挥。
    结果就是,第三舰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登陆舰队。
    当时,第三舰队的登陆舰队分成了四个登陆群,每个登陆群都拥有一百多艘各种型号的登陆舰,能够独自把四个陆战师送上海滩,因此四个登陆群同时出动的话,能够一次性投送十六个陆战师。
    十六个陆战师的总兵力在三十万以上!
    要在大陆战场上,一支规模在三十万人左右的军团,就相当于一个方面军了。
    也就是说,中国海军凑集到的登陆投送力量,能够一次性的把一个方面军送到数千公里外的海滩上。
    显然,这是非常惊人的能力。
    要知道,在攻打澳洲大陆的时候,登陆舰队也只能一次投送五个陆战师,也就是大约十万名陆战队官兵。
    当然,在登陆作战行动中,不可能一次性把这么多的兵力送上岸。
    原因很简单,决定登陆规模的,不仅仅是登陆投送能力,还得看后勤保障能力,即送上战场的物资能够支持多少军队作战。
    显然,这是中国海军最大的问题。
    虽然当时部署在第三舰队的运输船只已经超过了一千艘,而且全部都是载重超过一万吨的远洋货轮,而且其中不少还是巡航速度在二十节以上的快速货轮,但是这支海运力量依然不足以支持三十万陆战队作战。
    根据中国海军总结的经验,在登陆作战阶段,特别是在战况激烈的时候,一个陆战师一天就要消耗掉大约五千吨物资,其中半数是弹药,四分之一是燃油。也就是说,如果三十个陆战师同时作战,一天就要消耗掉十五万吨物资。哪怕有一半的陆战师没有作战,一天也要消耗掉七万五千吨物资。
    这是个什么概念?
    考虑到运输途中有可能遭受的损失,以及其他相关部队的消耗,每天消耗的物资要占用十艘万吨级巨轮的运力。
    即便船队从瓦胡岛的珍珠港出发,登陆地点选择在离瓦胡岛最近的海岸上,而且船队的平均航速为二十节,把装卸货物的时间算上,往返一趟都需要半个月,如果把船只进行维护保养、以及途中遇到意外情况算上,差不多要二十天。这就是说,即便不考虑装卸货物的效率,总共需要两百艘万吨级货轮。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
    要知道,珍珠港最多能够同时停靠四十艘万吨级货轮。即便把附近几座岛屿的临时锚泊地、以及夏威夷群岛西部岛屿附近的锚泊地都算上,也不可能同时为两百艘万吨级货轮装卸货物。
    更要命的是,很多物资只能在码头上装卸,而不能在锚泊的状态下装卸。
    这样一来,就必须让部分货轮从关岛的阿拉普港、硫黄岛的军港,乃至琉球岛的那霸港出发。
    显然,从这些港口出发的船只的运输效率就低得多了。
    船只从关岛出发,以二十节的速度前往美国西海岸,往返一趟大概需要五十天,而从那霸港出发需要六十四天。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不考虑把物资从中国本土送往前方的港口所需要的运力,也需要将近一千艘万吨级货轮才能为三十个陆战师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显然,这还是理想结果。
    按照第三战区司令部的估计,如果把后方的海运算上,即便动用两千艘货轮,平均每天送达的物资也不会超过七万吨。
    原因很简单,需要物资的不仅仅是陆战队,还有舰队与航空兵。
    也就是说,运输力量不可能只为陆战队服务。
    这样一来,即便只保证十五个陆战师在前线作战,把舰队、航空兵、前往基地的维护部队全部算上,大概需要动用三千艘万吨级货轮。
    以第三舰队的运输能力,最多只能保证十个陆战师在前线作战。
    如果战况激烈,即舰队与航空兵消耗了太多的物资,那么还要把投入的陆战队压缩到八个师。
    八个陆战师能干什么?
    显然,顾祝同绝对不会指望用八个陆战师来攻占美国本土,甚至不大相信能够在美国的海滩上站稳脚跟。
    如此一来,他就只能设法解决后勤保障上的问题了。
第四百四十八章 粮草先行
    在总运力有限的情况下,解决物资运输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即缩短运输距离。
    攻占瓦胡岛之后,顾祝同就在做相关准备。
    当时,按照他的命令,陆战队在疏通了珍珠港的主航道之后,就开始修建仓库,而且建设工作就从未停止过。
    为了在瓦胡岛上囤积物资,顾祝同甚至让陆战队放慢了修建兵营的速度。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六年四月底之前,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陆战队官兵必须住在野外的帐篷里面。
    所幸的是,瓦胡岛地处热带海域,夜里并不寒冷。
    显然,顾祝同早就意识到,必须在前线囤积足够多的物资,才能确保陆战队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后不会数物资不足所困。
    问题是,多少才算足够多?
    可以说,在这方面,顾祝同的思想准备很不到位。
    最初,他认为在瓦胡岛囤积一百万吨物资就足够让陆战队打下美国西海岸地区了。可是到了一九四六年初,他不得不承认,一百万吨远远不够,因此就把物资囤积量提高到了两百万吨。可是,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也就是陆战队攻打巴拿马运河的时候,顾祝同才发现两百万吨也不够。结果就是,他不得不把囤积目标提高到了三百万吨,而且还为今后继续加大囤积量留了余地。
    到一九四六年底的时候,瓦胡岛上修建的仓库,足够容纳五百万吨物资!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动用一百艘万吨轮,而且以最大效率运送物资,且万吨轮在返回本土的时候不补充燃油,也需要往返航行五次,耗时十个月。
    当然,实际囤积的物资远没有这么多。
    事实上,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底。囤积在瓦胡岛上的物资还不到两百万吨,主要是各作战部队的消耗量太大了。
    别的不说,为攻打巴拿马运河就消耗掉了差不多五十万吨物资。
    当然,物资正源源不断的送来。
    按照顾祝同的安排,到十一月底,囤积在瓦胡岛的物资必须达到三百万吨,最好能够达到三百五十万吨。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指标。
    为此。珍珠港几乎成了一座专门供运输船只停靠的商港。此外,顾祝同还把一切能够利用上的装卸手段都用上了。
    当时,珍珠港里,长期都有三十多艘运输船只在码头旁装卸货物,此外还有十多艘货轮在锚泊状态下装卸货物。在珍珠港外面,中国海军还开辟了一处锚泊地,动用了上百艘驳船与拖轮,专门用于为货轮装卸货物。别的不说,仅专门从事货物装卸工作的海军官兵就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为了提高货物的装卸速度,顾祝同甚至从国内请来了几名管理港口作业的人员。让他们协助海军工作。
    除了瓦胡岛,附近的几座岛屿上也有不少的仓库。
    如果不是夏威夷群岛中。只有瓦胡岛有一座大型港口,而且大型战舰的维护工作必须在港口内进行,顾祝同甚至会把舰队派往别的地方。
    当然,顾祝同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顾祝同的高瞻远瞩,让中国海军能够在一九四六年底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
    白了,如果没有提前囤积作战物资。恐怕到一九四七年中期,中**队都不一定能够登上美国本土。
    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底,顾祝同在前线囤积的物资接近两百万吨。
    在这两百万吨物资中。有将近一百万吨是各种型号的弹药,而且主要就是用于对地打击的炸弹与炮弹。此外还有大约六十万吨燃油,而且其中四十万吨是专门供坦克车辆使用的汽油与柴油。别的不说,在这些物资中,仅食品就有十五万吨,足够三十万陆战队官兵消耗半年了。
    理论上讲,这么多物资,足够三十万陆战队官兵使用数个月。
    这样一来,如果在一九四六年底攻打美国本土,那么到一九四七年中期,也就是囤积的物资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海运难题也会有所缓解,因此后勤保障上的问题基本上不用考虑了。
    只是,现实没有这么乐观。
    主要就是,战斗一直在进行,物资也一直在消耗,而且实际消耗量要比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大得多。
    要知道,在准备攻打美国本土期间,针对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这就是,从一九四六年初开始,中**队就展开了轰炸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作战行动,担当此任务的是中国空军。
    这里,必须提到中国空军在一九四五年开始接收的一种新式轰炸机。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中国空军就针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需求,提出研制一种作战半径至少达到三千五百公里、最好能够达到四千五百公里,最大飞行高度超过一万一千米,最大载弹量在十吨以上,最大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六百公里的重型轰炸机。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轰炸机,对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空军最好的轰炸机,其性能指标也不及此一半,即作战半径均没有超过二千五百公里,且最大载弹量一般在六吨左右,最大升限不到八千米,最高飞行速度在每小时五百公里左右。
    所幸的是,空军的高层有足够长远的目光。
    原因就是,即便中国海军夺取了夏威夷群岛,轰炸机从此出发,也需要四千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才能轰炸美国本土。
    更重要的是,空军非常早的提出了研制要求。
    也正是如此,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设计,以及解决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严重的技术问题。
    要知道,这种轰炸机需要应用到很多新技术。
    比如,其巨大的作战半径与载弹量,就需要巨大的机体,也就需要解决机体机构强度上的问题,因此必须采用全铝合金框架结构,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不然就无法解决超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又比如,要达到一万一千米的飞行高度,就必须采用全增压密闭机舱,而且得解决机舱供氧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