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件事,让霍夫曼这样的聪明人认识到。这场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平民,还有那些存在了数百年的大帝国。俄国是第一个倒下的帝国,但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在大战结束前,还会有更多的帝国消亡。
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名列其中吗?
显然,这不仅仅是霍夫曼的担忧。
十月十一日,德皇就发来电报,要求暂缓与俄国进行停战谈判。
显然,德皇对这群“弑君者”也心存戒备。
问题是,与俄国停战,对帝国的好处更大。
可以说,德皇只是一时用气。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算俄国已经没有威胁,帝国也得不到半点好处。别的不说,在没有签署停战协议的情况下,帝国陆军就不能大幅度削弱东线兵力,也就无法在西线集结足够的作战部队。对于接下来的战斗而言,能否在西线投入足够的兵力将其到决定xìng的作用。
第二天,德皇就改变了态度,答应继续与俄国进行停战谈判。
十月十四日,俄国谈判代表到达坦能堡。
因为帝国没有开出过高的条件,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政权也真心诚意的想结束战争,所以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
两天之后,双方就达成了初步意见,即认为停战对双方都有利。
十月二十日,俄国无产阶级政权正式接受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条件,即在正式签署停战协议之后立即实现全面停火,俄国在未来五年之内,每年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支付四亿帝国马克的战争赔款,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允许俄国以等价货物支付赔偿。此外,俄国还将向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与罗马尼亚支付战争赔款,并且分别与这三个国家签署停战协议,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负责促成全面停战。
显然,这是一份相对平等的停战协议。
只是,谈判没有结束。
俄国代表在接受了帝国提出的要求之后,也提出了一项要求,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帮助俄国进行战后重建,比如为俄国提供工业设备、帮助俄国培训工人、协助俄国修建铁路与公路等交通设施等等。当然,这都不是无偿的。在此期间,俄国将为帝国提供石油、煤炭、粮食等物资。
显然,俄国提出的要求在德皇的预料之外。
只是,这在冯承乾的预料之中。
在俄国代表提出要求后,冯承乾就给德皇发了一份电报,详细阐述了帮助俄国进行战后重建的必要xìng与重要xìng。别的不说,如果能够让俄国的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准,那么俄国就将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后盾。此外,俄国出产的石油、煤炭、铁矿石、优质木材都是帝国急需的战争物资。
当然,冯承乾没有只看到好的一面。
在电报中,冯承乾也明确提到,俄国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当俄国再次变得强大,一定会成为帝国的劲敌。为此,冯承乾提出,应该在接受俄国的提议时,附加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与俄国签署一份时限更长的和平协议,确保俄国在帝国的战后恢复期内不至于构成威胁。此外,还必须在帝国与俄国之间构筑一道缓冲区,隔开帝国与俄国,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十月二十一日,德皇把冯承乾召回柏林,详细商讨了这个问题。
显然,德皇对冯承乾的提议很感兴趣,对俄国的资源更感兴趣。
别的不说,仅仅是俄国的粮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虽然帝国海军的奋战,解除了英国皇家海军对帝国的全面封锁,
但是帝国依然存在较大的粮食缺口。到一九一五年九月,帝国已经第三次降低了配给额度,把成人的日均口粮降低到了二点四千克。如果战争持续下去,到一九一六年九月,恐怕得把成人的日均口粮降低到一点五千克。相反,在英国与法国,粮食根本不是问题。来自加拿大、
澳大利亚、印度的粮食,足够确保英国人与法国人不会因为战争饿肚皮。事实上,到这个时候,英国与法国都没有实施严格的配给制,民众依然能够在市场上买到足够的粮食。此外,在经过了战争初期的恐慌之后,英法民众对粮食的需求也没有之前那么大了,粮价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因为大量囤积粮涌入市场而有所降低。
可以说,如果能用帝国的工业产品去换取俄国的粮食,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终,德皇采纳了冯承乾的大部分建议。
十月二十四日,冯承乾回到坦能堡,以德皇代表的身份,正式向俄国提出,只要俄国能够接受帝国提出的两个条件,那么帝国就可以接受俄国提出的挑战,在协议正式生效之后帮助俄国进行战后重建。
这两个条件就是:承认bō兰独立、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为期四十九年的和平条约。
两天之后,俄国无产阶级政府做出了正面回答,接受这两个条件,即俄属bō兰成为独立国家,并且签署正式的和平条约。
接下来,就是更加深入的谈判了。
冯承乾没有参与细节谈判,在十月三十日回到威廉港。
十一月十一日,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俄国的谈判正式结束,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与罗马尼亚也在此之前与俄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并且加入到了对俄和平谈判中来,承认了俄国在战后的独立地位。
当天下午,德俄正式签署了《坦能堡和平条约》。
晚上十二点,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正式与俄国实现全面停战。
按照约定,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俄国将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一百五十万吨粮食,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将在此期间遣返一百五十万俄国战俘,在一九一六年六月之前遣返所有俄国战俘。
俄国退出战争,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
消息传来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举国欢腾,因为能够在一年多内击败俄国,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十一月十二日,德皇下诏,全国放假一天,并且为所有国民增发一个星期的配给。
当天,鲁登道夫正式成为西线德军总司令,霍夫曼接任东线德军总司令的职务,负责对俄善后工作。
这一天,冯承乾也得到了嘉奖。
因为在对俄谈判中做出重大贡献,最大限度的捍卫了帝国利益,为帝国开创了一个难得的和平局面,所以德皇特意授予冯承乾大公爵爵位,同时晋升冯承乾为帝国海军上将,兼任公海舰队司令。
这道诏书,让冯承乾有点措手不及。
随后,他才知道,希佩尔也收到了新的任命,接替提尔皮茨担任帝国海军司令,而提尔皮茨仅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不管怎么说,德皇的安排还算妥当。
后来,冯承乾才知道,是提尔皮茨主动向德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从而让冯承乾能够指挥公海舰队作战。
战争还没结束,帝国海军的压力并没减轻,所以需要冯承乾留在帝国海军。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举国欢庆的时候,战线的对面,英法的情况就不这么乐观了。俄国在开战一年多后战败,让很多英法民众认识到,别说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否避免俄国那样的下场都是个问题。
俄国战败之后,英法还有胜算吗?!。
第一百三十三章 生死关头
俄国战败,把英法逼入了绝境。
十一月三十日,英国下议院以全票赞成,通过了首相博纳一劳提交的强制征兵法案,要求所有适龄英国公民服兵役。次日,英国下议员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海军的战时战舰建造规划法,把一九一六年的海军军费由原先订下的十二亿英榜提高到二十四亿英榜,新增十艘主力舰的订单。十二月,英国下议院还通过了一项决议,即要求所有自治领必须全力协助宗主国。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英国才算真正进入了战争状态。
问题是,现在才开始动员,未免也太迟了一些。别的不说,就算在一九一六年追加建造了十艘主力舰,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八年底、甚至是一九一九年才能建成服役,根本赶不上最关键的时期。
与英国一样,法国也在十一月与十二月通过了多项与战争有关的法案。
只是,法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在一九一五年底采取的任何措施,都难以在数个月内收到成效。
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接下来的几个月将决定欧战的胜败。
别的不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会给英法太多的时间,肯定会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发动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更重要的是,在得到来自东线的援军之后,德军在西线将获得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如果英法联军无法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顶住德军,那么法国肯定会在一九一六年战败。
法国战败了,英国还有得打吗?
如累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英国还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因为英吉利海峡足以当住所有来自陆地上的敌人。问题是,现在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拥有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强悍的陆军,还拥有一支不亚于英国的海军。在这支强大海军的支持下,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了。
可以说,只要法国在一九一六年战败,英国最多再坚持一年。
相反,即便法国最终战败,但是只要坚持到一九一七年、最好是一九一八年,等到英国的战争政策开始发挥作用,那么英国至少能够确保在海洋战场上击败对手,从而避免被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
由此可见,一九一六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
问题是,仅靠英法,以及英国的自治领,根本不可能击败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为此,英法就需要拉拢更多的盟友,特别是有实力的强国。
这次,急的不仅仅是英国,还有法国。
十二月,法国正式向意大利做出承诺,只要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除了在战后把奥匈帝国侵占的地区归还给意大利之外,还将把法意边境上存在争议的地区划…给意大利,并且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主导权。
紧接着,英国也明确表示,将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问题是,意大利的领导人也不是笨蛋。在英法开出这些条件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如日中天,而且奥匈帝国也走出了战争初期的失败yīn影。在意大利当局看来,英法的承诺不过是建在空中的阁楼。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协约国集团打输了这场战争,那么英法的承诺就没有半点价值。
再说了,如果意大利加入轴心国集团,就算没有办法获得由奥匈帝国控制的地区,也至少能够得到与法国存在正义的领土,而且同样能够得到地中海的霸权,甚至能够把英国彻底赶出地中海。
正是如此,在英法开出新的价码后,意大利也变卦了。
在回应法国的时候,意大利明确提到,法国不但要在领土上做出让步,还要在战后撤消地中海舰队,并且在战争期间把远东、非洲与南美州三分之二的殖民地转让给意大利,意大利才会考虑参战。
在回复英国的时候,意大利直接提到,英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就得把直布罗陀要塞、马耳他岛、亚历山大港与苏伊士运河交给意大利管理,不然英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毫无意义。
有趣的是,在漫天要价的同时,意大利却降低了自身的义务。
当时,意大利只承诺在巴尔干半岛与亚得里亚海用兵,不参与西线战斗,也不参与英法联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行动。
说白了,就是意大利单独在阿尔卑斯山南面开辟一条战线。
对英法来说,意大利的要求显然太高了,而且所付出的代价太低了,意大利参战的意义也不够明显。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意大利更加倾向于加入轴心国阵营。
在与英法接触的时候,意大利的特使已经到这柏林,主动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只要德意第二帝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在战后让意大利控制法国南部地区,并且让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做出适当让步,比如由意大利控制克罗地亚地区,那么意大利就立即以轴心国成员身份参战。
前两个问题还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做出过类似的承诺。
关键在第三个问题上,即奥匈帝国不见得肯在巴尔干半岛上做出让步。
要知道,在一年前的困难时期,奥匈帝国都没有答应让意大利插足巴尔干半岛,现在轴心国集团已经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奥匈帝国更不见得会让意大利控制克罗地亚地区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不可能替奥匈帝国做主。
当然,在意大利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别忘了,奥匈帝国也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而且奥斯曼帝国就在地中海东面。如果答应了意大利的请求,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得罪两个已经参战的盟国,因此意大利参战带来的不一定是正面影响。
在意大利依然摇摆不定的时候,英法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远离战场的国家。
美国就不用多说了,博纳一劳已经准备在十二月底前往华盛顿,直接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参战请求。
当时,在英国当局看来,美国参战的可能xìng非常大。
如此一来,真正需要huā精力应付的,还是远东地区的〖日〗本。
如果〖日〗本肯参战,那么英法就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支援。问题是,这个时候要想让〖日〗本参战,就得开出更高的价码。
十二月十日,英国首先表态。只要〖日〗本参战,英国将把所有在华利益、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在华利益全部交给〖日〗本,并且把新加坡等西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一并交给〖日〗本,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超出〖日〗本当初提出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等于让英国退出了西太平洋地区,退回到了印度洋。
可惜的是,〖日〗本并没感到满足,而是明确提出,英国在从西太平洋撤退之后,还得与〖日〗本分享印度。虽然〖日〗本没有提出在印度获得殖民地,但是明确提到,〖日〗本企业与商品在印度必须享受与英国同等的待遇。也就是说,英国得全面开放印度市场,在印度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
当时,英国娄点就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只是,在英国当局做出回复之前,〖日〗本突然变卦,不但要求英国开放印度市场,还要英国开放印度的资源产地,即〖日〗本在印度享有与英国同等的资源获取权,不然〖日〗本不会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参战。
英国能够接受这样的要求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如果英国答应了〖日〗本的要求,就等于把印度交给了〖日〗本,丧失了最有价值的殖民地。
这个时候,法国也在积极拉拢〖日〗本。
为了让〖日〗本参战,并且派兵参与欧洲战争,法国提出把台湾、越南、柬埔寨等殖民地移交给〖日〗本,并且承认〖日〗本的在华利益。
问题是,法国的立场并没有起到决定xìng作用。
摆在英国面前的问题是,如果要让〖日〗本参战,就得放弃西太平洋、
甚至印度洋,丢掉huā了一百多年才建立起来的亚太殖民地体系。
当然,〖日〗本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开出了足以让英国心动的条件。
这就是,〖日〗本不但将派遣舰队前往地中海与北大西洋协助英国皇家海军,还将派遣一支人数不少于五十万的陆军去欧洲参战。
也正是如此,法国才表现得如此积极。
只不过,在一九一五年底,英法在〖日〗本身上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收到成效,因为在英国国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如果为了换取〖日〗本海军参战而丢掉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所有殖民地与海外市场,那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此一来,即便博纳一劳打算做出牺牲,国会议员与民众也不会答应。
没办法及时拉〖日〗本参战,英国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美国顶得上十个〖日〗本。
别忘了,〖日〗本只是西太平洋的暴发户,而美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了,其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更重要的是,美国有更多的人口,还拥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
只要美国肯参战,法国就能在一九一六年经受住责死考验。!。
第一百三十四章 黔驴技穷
美国会参战吗?
如果在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只要英法、特别是英国能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美国就肯定会参战。可惜的是,英国当局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等到英国佬发现,如果没有美国,协约国集团将打输这场战争的时候,再要美国参战,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甚至不大可能。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一四年底,英国就在怂恿美国参战。
双方进行秘密接触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银行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就是银行家,因为战火摧毁了一切,而这正是银行家牟取暴利的基础。
当时,美国的银行家明确提出,要让美国参战,英国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即承认美国银行体系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承认美元的国际地位,由美国银行掌控国际金融,美元至少应该获得与英榜平等的地位。
可惜的是,高傲的英国人拒绝了这个并不算高的要求。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美国银行开始资助英国,为英国发放了大量战争贷款,但是也同时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战争贷款,并且使美国银行家制订了一系列的行动准则,即根据战场局势,在交战双方身上各押一定比里的赌注,以此确保在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正是如此,在挪威海战之后,美国银行家开始看好德意志第二帝国。
由此可见,如果在一九一四年底或者一九一五年初,英国当局能够认识到,即便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会输掉世界霸权,从而理智的承认美国的霸主地位,至少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那么美国就会参战。
可惜的是,当时英国当局没有人认清这一点。
甚至可以说,直到挪威海战结束,英国当局也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仍然认为英国能够通过取胜,保住排他xìng的世界霸权,让所有敢于觑觎英国霸主地位的国家退避三舍,继续维持独霸局面。
等到英国当局认清楚这一点的时候,已经鼻时太晚了。
挪威海战之后,英国政府正式开始与美国联邦政府接触,并且暗示美国当局,只要美国参战,英国就将承认美国拥有同等的国际地位,与美国共同分享全球利益,甚至承认美国在海权上拥有与英国同等的地位。
问题是,美国当局此时己经认识到,参战的风险、以及所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说白了,英国提出的条件,远远抵消不了美国付出的代价。
结果就是,美国当局、或者说是在幕后主导着美国政权的利益集团,特别是银行与军火利益集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在战后必须退缩到北大西洋中线以东,放弃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殖民地,在其他殖民地承认美国拥有同等的权益,并且由美国主导国际金融。
显然,这样的要求,超过了英国的承受范围。
拖了几个月,随着沙皇俄国倒下,英国拖不下去了。
相反,美国却可以隔岸观火。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只要维持之前的政策,即在占据了优势的一方身上押更多的赌注,美国就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胜利者。说得简单一些,不管是协约国集团、还是轴心国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火都将摧毁参战的欧洲列强,胜利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在战后成为世界级大国。到时候,呆在战场之外的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将自然而然的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至少能够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与英国分享全球霸主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局不由英国当局的主观意愿决定。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英国不肯服输,而且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消耗沦落为二流国家。
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同样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损失,无法在战后填补英国崩溃所留下的势力真空,更不可能立即与美国打上一仗,因此美国将顺理成章的取代英国。
如此一来,是否参战对美国获得的利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么,美国还会积极参战吗?
十二月二十四日,博纳一劳到达华盛顿。
虽然威尔逊非常热情的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且专门在白宫为博纳一劳举办了圣诞节晚会,但是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威尔逊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没有轻易做出让步。
对博径劳来说,一九一五年的圣诞节过得并不轻松。
有趣的是,威尔逊在款待博纳一劳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却在接待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特使。更让博纳一劳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离开华盛顿的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