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连咽了几口唾沫。
方岚抓起一把明珠,从指缝中簌簌落下,他微微一笑道:“想要吗?”
“想!”张杰颤声道,这一刻,就算把他老子娘卖了,他都愿意。
“想要的话,就替我做几件事。不仅是这些珠宝,你将来的前途富贵我都可以保证。”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都风云(三)
更新时间:2010…7…26 12:49:58 本章字数:4815
三月二十二日,燕王抵京,三月二十四日秦王抵京,二十五日,晋王、辽王、宁王同时抵京,御书房里。朱允炆仔细地看着一份份诸王抵京的报告,但他的眉头却皱成一团。二十几个藩王中只有吴、庆、肃、鲁、岷、谷六个藩王进京城,其余虽抵达京城,但都驻扎在城外而不入城。两个封疆大吏,西平侯沐春和定辽侯李维正也一样抵京不入。
刚开始几天朱允炆是十分生气。但随着不肯进京的诸王不断增多,朱允炆便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召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大学士方孝孺以及吏部尚书叶天明前来商议应对策略。
“各位爱卿,藩王同时不肯进京城。朕很担心他们已互有勾结,如果他在宗庙一致要求朕退位,朕将如何是好?”
朱允炆的心里很担忧,昨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叔父们联合起来,在太庙里要求他退位,醒来后,他感觉到这个梦确实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所有朱氏宗族一致要求他退位,以祖宗之灵来压他,他还真未必抵挡得住,再加上各个藩王允许带兵三千,必然都是精锐,分开来看数量不多,可合兵在一起,就有五六万人之多,这支军队也足以威胁他的安全了,朱允炆有点后悔了,其实不该让藩王进京,去年皇祖父也说过,藩王三年不得进京,他担心的可能就是这个,自己竟一时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忧虑地望着几个重臣,最后目光落在叶天明身上,这个诸王进京的建议可是他提出来的,叶天明何等精明,他从朱允炊的目光迅速捕捉到了一丝埋怨,眼角余光又瞥见齐泰欲开口,便知道此人要趁机落井下石了,他立刻抢到了话头,微微一笑道:“陛下休要担心,诸王不肯进京不是想对付陛下,而是怕陛下对付他们,他们个个野心勃勃,都想着自己来坐那个位子,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达成一致呢?尤其秦、晋、燕三国,在没有明确谁为盟主之前。怎么可能合兵一处,陛下不必担心。”
“什么叫坐那个位子,叶尚书大概忘记了自己是在和陛下说话吧!”旁边齐泰抓住了叶天明的语病,冷冷地说道:“这可是大逆不道之言,我看叶尚书不是语误,而是故意说的吧!”
“齐尚书,现在不是我们内部生隙的时候,我们应该精诚团结,为陛下分忧才对。”方孝孺还算比较清醒,知道现在内部不能乱,他起身施礼道:“陛下,叶尚书说得有理,应该是他们不相信陛下,怕陛下聚而杀之,臣建议陛下可下诏,以诏书的方式保证各藩王在京城的安全。这样,眼前的危机就化解了。”
朱允炆点了点头,他接受了叶天明和方孝孺的建议,“好吧!朕就依两位爱卿之言,给他们一个保证。不过朕也想让他们知道,朕是仁义之君,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朕就不会为难他们。相反,还会给他们子子孙孙荣华富贵,几位爱卿,能否替朕分忧,分别替朕去告之叔父们?”
朱允炆确实这几年不想削藩。他要先巩固自己的皇位,握紧军权,待条件成熟后再慢慢进行削藩,所以他要和几个主要的叔父达成暂时的妥协,派一般官员去是无法让他们信服,最好就是眼前这四个重臣。
“臣愿为陛下分忧,臣愿意去说秦晋二王。”黄子澄先开口了,紧接着方孝孺也道:“臣愿意去劝说燕王和齐王。”
这时,齐泰瞥了一眼叶天明,冷笑道:“叶尚书不会是去劝说李维正吧!”
饶是叶天明能忍耐,但还是克制不住自己了,他“腾!”地站起身。快走两步,在朱允炆面前跪下道:“陛下,臣在两年前便已公开声明过,与李维正断绝翁婿关系,尽管他娶了臣的两个女儿,但臣绝不认他为女婿,臣对陛下的忠心天地可鉴。恳求陛下不要为小人之言所惑,伤了陛下对臣的信任。”
“叶天明,你说谁是小人!”齐泰也怒了。
“两位爱卿息怒,不要争吵了。”朱允炆一直很头疼叶天明与齐泰的矛盾,两个都是他的重臣,一个还是他的恩师,他夹在中间十分为难。这碗水偏向谁一点点都不行。
“这样吧!朕来分配一下,李维正那边,朕另外派人去说,叶尚书替朕去劝说宁、辽二王,齐尚书去和西平侯谈一谈,朕很担心他被蓝玉拉下水。”
朱允炆已经决定,他以后绝不再同时召见叶、齐二人,省得他们在自己面前互相攻讦,让自己为难。
齐泰却躬身道:“陛下,臣只是为了国事,和私人恩怨无关,李维正那边陛下不用再派人去了,臣去和他谈。”
…… …… ……
几个重臣都散去了,黄子澄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刚才皇上给他施了眼色。
“陛下,有何事要和臣商议?”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道:“师傅,我感到很累。”
黄子澄见他又变成了自己的学生,他心中也泛起一阵温情,便安慰朱允炆道:“陛下不用这么烦忧,因为刚刚开始,头绪很乱,等慢慢理顺了也就不会这么烦了,我觉得关键是陛下掌握不了军队,所以才没有底气,感到气短烦忧。”
“师傅说得一点没错,我正是手中无兵,所以忧心忡忡,上次锦衣卫事件,冷千秋带领数百人一路北上,竟没有一个军卫阻拦他们,由此可见各地军队并没有真的忠心于我,真的一旦削藩打起来,形势堪忧啊!”
说到这里,朱允炆按住了太阳穴,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黄子澄沉思不语,过了良久他才缓缓道:“或许军队上的布局是我们的一个失策,把权力全部交给兵部并不是高明的办法。兵部都是文人,让文人来指挥军队,才使陛下有一种不着力的感觉,而且军队分布太散,由一个兵部直接面对几百个卫,根本就难以控制,我并非是贬低齐泰,他确实掌控全局的能力不足,陛下,这件事臣思量了很久,臣想提一个革新军队的方案。”
黄子澄的话说到了朱允炆的心坎上了,他连忙道:“请师傅直言,我一定听从。”
“陛下,臣的方案是效仿唐制,京师为主干,地方为枝叶,将全国军队集中到京师和凤阳,尤其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部署了大量防倭的军队,可是现在倭寇已弱,实在没有必要在沿海部署重兵,可将他们悉数调入京,在卫上面再设军,与都指挥使司平级,可分为数军,每军十万到二十万人,再用李景隆、徐辉祖、徐增寿、耿柄文、张翼、高巍、盛庸等经验丰富的大将领兵,直接向陛下效忠。臣已经计算过,这样京师和凤阳一带可屯兵一百五十万,有这一百五十万军队为底,陛下便可以在一两年内练出雄兵百万,何愁大局不定。”
朱允炆已经很动心了,不过他还是有一点点不放心,又问道:“如果把军队悉数调入京,那地方空虚,诸王会不会趁机扩张?”
黄子澄笑着摆了摆手道:“陛下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我大明有二百五十万军队,京中本身就有五十万,实际上我只调一百万进京,这一百万并非是北方之军,北方之军不能动,由都指挥使和布政使联合指挥,监视诸王,还是归兵部统帅。臣指的是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七省的军队。它们离藩王较远,可将它们调入京师附近部署,这样,藩国有匕首,京师有铁拳,谁敢妄动就打谁,最多准备两年时间,陛下便可以从容削藩了。”
“砰!”地一声巨响,朱允炆拍案而起,“师傅所言极是,朕准奏!”
…… …… ……
李维正是三月二十四日抵达了京城,和诸王一样,他并没有进京,而是住在自己位于京师西南的家中,他的三千军队也驻扎在宅子附近,没有进入朝廷指定的军营,事实上,十几个诸王各自都带护兵前来,没有一个人进驻朝廷的军营,而是各自部署在京师附近,许多关系好的藩王更是连成一片,驻扎在李维正宅子附近的,还有辽王和宁王,在李维正积极斡旋下,他们三人已经结成了攻防同盟,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成为了大明王朝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
这天下午,李维正正在听取方岚的汇报,方岚确实很能干,自己吩咐他的事情都一一得到了突破,而且在宫中也收买了数名有点地位的太监。尤其使李维正满意的是,方岚找到了齐泰的软肋,不过让李维正有些恼火的是他的岳父叶天明,居然又一次以公开上书的方式,再次申明与自己断绝关系,又把自己推到了风头浪尖上,殊不知他这样做,会让很多人产生联想,以为朱允炆要对自己下手了,从而影响到他的计划,他实在不理解叶天明为何会做出这么过激的举动。
这时,一名亲兵来报:“齐尚书来了,正在府外等候。”
李维正一怔,但立刻又笑了,今天早上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朱允烦特地下诏,保证诸王的安全,其中也点了他李维正的名字,也就是说同样保证他的安全,他便隐隐猜到了朝廷的策略,正如他想的一样,暂时不削藩,先稳住诸王,等待条件成熟再动手,齐泰前来,也就是想向他说明这一点,当然,既然是齐泰过来,那就说明张杰那颗棋子起作用了。
“开大门,迎接齐尚书!”
李维正立即起身亲自迎了出去。府门外,齐泰正背着手在台阶上来回踱步,一百多名随从正远远等候,确实,齐泰这次主动来找李维正是有一点个人的想法,他的爱妾几次劝他,不要人云亦云,认定李维正会造反,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说不定将来削藩失败,他们会逃到高丽去。
尽管齐泰一直认为妇人不可干政,但他自己却私下认同了爱妾的建议。其实他也知道,李维正和蓝玉不一样,蓝玉明摆着夺取贵州自立了。而李维正的辽东总兵、定辽侯却是先帝所封,命他打击倭寇,看管高丽和女真人,虽然上次他不肯奉旨进京,也是为了躲避先帝的毒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李维正和云南沐春是一个性质,都是手握军权的封疆大吏。
而新皇和他决裂也是听了自己和黄子澄的劝告,事实上齐泰也不相信李维正有造反之心,他可不是藩王。和新皇没有切身利益的冲突,最多是想做高丽王,所以他也开始替自己考虑后路了,真的削藩若失败,被秦王或燕王夺了江山,他能逃到哪里去?躲在大明任何一处都会被人告发,高丽确实是个不错的去处,这是他从私利考虑。
而为公考虑,作为新皇的师傅,齐泰也意识到皇上应该和李维正和解。把李维正争取到朝廷这一边来,不能让他被燕王所得,尤其是李维正和辽宁二王明显结为一体,争取到了李维正,也就是争取到了三人的二十几万军队,若燕王造反,便可牵制住他南下。
正因为有这个于公于私的想法,齐泰才故意激叶天明,断了他成为李维正联系人的可能,而他自己却来抓这个机会。
齐泰正想着,李维正府上的大门忽然开了,只见李维正笑呵呵地迎了出来,“齐尚书大驾光临,在下不胜荣幸,欢迎至极!”
齐泰见李维正非常客气,笑容真诚。他心中的一点点担忧也随之消失了,他也拱手笑道:“李总兵客气了,兵部对辽东照顾不周,我特来请罪!”
说完,他真的向李维正深施了一礼,李维正连忙扶住他,肃然道:“齐尚书不可这样,辽东是朝廷的辽东,和李维正无关。”
齐泰脸上露出了感动之色,“李总兵能这样想,皇上必将欣慰之极。我今天来就是想代表皇上和李总兵谈一谈,消除过去的一点误会。”
李维正却微微一叹,他从怀中取出了一方白绸道:“我一直不明白皇上为何对我有了猜忌之心,我李维正是记恩之人,这方白绸是先太子遗命,我时刻收藏在身边,不敢须臾忘怀,请尚书大人替我把它交给皇上。请皇上相信,辽东从来都是朝廷的辽东,以前是,将来还是。”
齐泰接过白绸,眼中不由露出一丝愧色,他也诚恳地说道:“过去我因李总兵是锦衣卫出身,又无科班学识,所以心中总有些瞧不起大人。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真正的忠诚之士和读书无关,我愿与大人细谈。消除我们过去的误会,不知大人愿不愿意让我进这个门。”
“齐尚书,请!”
…… …… ……
就在这天晚上,方岚从宫中得到朱允炆已经决定将沿海军队调入京城的消息,急速赶来禀报,李维正大喜过望,立刻命心腹赴辽东传达他的命令,再向台湾增兵两万。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都风云(四)【标题错误,实应为二百二十六章】
更新时间:2010…7…26 12:49:59 本章字数:4474
有了大明皇帝的书面保证,诸王们终于陆陆续续地进京城了,每个王爷在京城中都有自己的大宅,足以容纳千人以上,李维正在京城里也有自己的住宅,就是那栋用一千两银子买来的小宅,李维正的三千人并没有全部进城,只带了五百人,其余依然驻扎在原地,但就算是五百人。李维正的旧宅也容纳不下,不过正好他宅子旁边是一个道观,就改成了临时军营。
诸王进城后要拜祭先帝,给自己的父皇守灵,皇室的事情异常繁杂琐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这样一来,李维正便闲了下来,没有人顾得上他,他倒落了个自在。
这天下午,李维正在一百多名亲卫的严密护卫下,来到了大学士解缙的府,因为锦衣卫的缘故,他在朝中的人缘并不好,真正能说上几句心里话的,就只有解缙一人。
解缙原本做到了右春坊大学士一职。洪武二十六年以后的圣旨,几乎都是出自他的手,但新皇即位后,他的职务虽然没有变,但替皇上拟旨的权力却被剥夺了,改为方孝孺的专职,朱允炆有什么疑问不解,只会去问黄子澄、齐泰二人,从来就不会想到来问他,无形之中,解缙便成了一个赋闲官,上朝也好,在家休息也好,没人会来过问他,只是每月白拿一份俸禄罢了。
今天他就没有上朝,不小心染了小恙,他的兄长解纶和妹夫黄金华正在房中探望他,洪武二十年,解缙、解纶和黄金华三人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轰动了京城,此后,朱元璋非常喜欢解缙的才华,一步步提升他,但他的兄长解纶和妹夫黄金华却比不上他,去了小县为官,前年冯傅案后,朝廷官员锐减,时任吏部尚书的叶天明便将远在四川及广东为官的解纶和黄金华提拔进京,解纶为户部郎中,黄金华为礼部主事,反倒比解缙得到重用。
此刻三人坐在书房里正暗中讨论诸王进京之事,三人虽是兄弟,但观点却各有不同,解缙认为燕王雄才大略,本应是继承皇位最好的人选。若他为帝,大明王朝不会面临今天削藩的困境,可重兴盛唐霸业;解纶却因长期在四川为官,对蜀王极为推崇,纳贤尊士,贤明自律。若他为帝,当开创大明文治江山。而黄金华却是当今皇帝的拥护者。他认为建文帝敢于除旧革弊,宽厚待人,重视民生,比先帝的严刑峻法要强过百倍,便是最好的皇帝,三人各持己见,一时争论不休。
这时,门外传来了快速的脚步声。随即管家禀报道:“老爷,辽东李维正在外求见!”
一句话,把兄弟三人惊得同时跳了起来,现在的李维正可不是当年的威海卫指挥使了,现在他是定辽侯,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连当今皇帝都对他忌惮万分,解缙连声道:“快请,快请!”他慌不迭地向外跑去,解纶和黄金华也想一见这位名满天下的权臣,也跟着跑了出去。
“李总兵何言‘求见’二字,解缙可担不起啊!”解缙跑到门口对李维正躬身施礼道。
李维正也拱手笑道:“我不用‘求见’二字,你跑得没有这么快。”
两人对望一眼,皆同时哈哈大笑起来,气氛立刻松快了,解缙上前亲热地拉着李维正的手,打量他一下笑道:“守廉兄,你去辽东才几年。就像老了十岁一样,这是为何?”
“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东奔西跑地操劳,能不老吗?倒是解兄比上次更加细皮嫩肉了。”
解缙知道李维正是暗指自己被贬黜一事,他苦笑了一声道:“早知今天如此,我就呆在高丽不回来,再混到你的辽东当个文书员,也比现在强。”
李维正哑然失笑道:“你若在辽东。正好给我两个宝贝女儿当先生。我一月付你双倍薪水。”
后面的解纶和黄金华正好赶来,听李维正说得有趣,都一起笑了起来。李维正却不认识他们,他见解纶和解缙长得颇像,便诧异地问道:“这二位是?”
“这两位就是我的大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你可有耳闻?”
李维正肃然起敬,向他二人施礼道:“一门三进士,我早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人,当是我的幸运。”
两人连忙躬身回礼道:“不敢!不敢!李总兵闻名大明;我们才是有幸一见。”
“好了,大家都不用这么客气。”解缙摆摆手,打断了他们的寒暄道:“一边是我的兄弟,一边是我的好友,大家都随意点。”
“随意!随意!”李维正呵呵笑着,和三人一起走进了府中。
来到书房,解缙又给李维正加了一个座,并命下人重新换了茶,三人坐下,解缙便笑问道:“李兄今天怎么想到来看我,我听说你是昨天才进京城,对吧!”
李维正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方缓缓道:“大明社稷危急,我忧心忡忡,今日特来向解兄求教,何以解忧?”
他这句惊人之语,不仅解缙不解,旁边的解纶和黄金华也大吃一惊。不知李维正为什么会出此危言。尤其李维正身份非常,既说此话,必有所依,二人一起坐直了身子,肃然聆听。
“李兄何出此言?”解缙不露声色地问道,他隐隐猜到,李维正说的就是削藩。
李维正点点头道:“我守辽东,同时也关心天下大势,新皇即位,除旧革弊,气象为之一新,凡洪武旧法,一概重修,看似万民欢呼雀跃,百官拥戴,但他却不知自己已经触犯到了另一个集团的切身利益,早晚给自己留下祸根。”
“李总兵说的可是藩王集团?”解纶插口道。
李维正却摇了摇头,“我说的不是藩王集团,我说的是右武集团。”
李维正这句话一出,三人同时沉默了,他们明白了李维正的意思,他说到了建文新政的核心上,扭转洪武一朝重武轻文的格局,把从前的武治天下,改成文官当政,以文人治理天下。
李维正又继续道:“重文必然轻武,这不仅是礼制上的尊卑变化,实际利益上也在改了,从前洪武一朝江浙税赋沉重,可收来的钱米并非用于挥霍浪费,先帝的勤俭天下皆知,这些钱米其实都用在了补贴军费之上,可现在平均江浙税赋,朝廷税赋减少,而官员俸禄增加,自然军队供养福利必然相应减少,就用山东威海卫来说,一月时军士两日可吃一顿肉,可到了三月,就变成了三日吃一顿肉,中低级军官的一些额外俸米也被削减了,有一些老部下向我诉苦,刚开始我还以为有人行贪污之事,待我追查下来,才知道是兵部调减了军队的福利,削减了军队的供养,另外,架空五军府,收军权于兵部,各省军卫实行布政司与都司共管,这就等于向天下宣言。将来是以文治武,这让武官们如何服气。长此以往,朝廷纵有雄兵百万,也必然打不过藩王的私军。”
解缙平静地听完了李维正的话。他忽然叹了口气道:“李兄的担忧虽然有道理,但这也是没办法之事。江浙长期重赋,这就如池塘无法蓄水,鱼苗无法生长,朝廷此举,就是要放水养鱼,富裕江浙民间,民富则国富,虽然军队目前吃了一点亏。但从长远看,江浙富裕,朝廷的税收也会相应增加,然后再慢慢补贴军队,我以为朝廷削减军费只是临时之举,长远看并没有什么影响。”
李维正冷笑了一声道:“可问题是现在削减军费,无异于自掘坟墓,你可知各国藩王,哪个不是倾家荡产,积蓄财富用来招兵买马,燕、秦、晋更是向民间巧取豪夺,用来补贴军队福利,大幅提高军队俸养。连蓝玉都知道北上四川掠夺财富养军,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却反其道行之,削减军费,此薄彼厚,你让士兵如何肯替他卖命。”
房间里一片安静,其实解缙知道李维正说得有道理,但他不明白李维正跑来给自己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时,解纶和黄金华互相使了个眼色,一起站起身拱手道:“我们还有事情,就不久留了,先告辞!”
解缙心情很沉重,也无心留他们,便对李维正道:“李兄稍坐,我送送他们。”
他把解纶和黄金华送出了书房。李维正却背着手,望着院子里黄金华的背影,轻轻地冷笑了一声。
片刻,解缙返回了书房,他关上门便问李维正道:“你今天跑到我这里,不会就是为了发一通感慨吧!你知道我也无法劝皇上,给我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非也!非也!”李维正微微笑了起来,“我来找你,是想请你去高丽,替我主持一个试验。”
“什么试验?”解缙不明白他的意思。
“很简单,就是恢复相权唐制,重新实行三省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