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钢琴协奏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品。
  这一次他看得很慢,也更仔细,不仅是钢琴的部分,就连乐队部分的各个声部也都逐一看过。他边看边想,手指在桌面轻轻地敲击着。很快,那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又涌了上来,随着乐曲的不断展开,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比起上一次看到这作品的时候更加明显。秦海鸥暂停下来,在脑中回忆着,搜索着。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作品,他一定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作品。
  他思索了一会儿,又在这疑惑中接着往下看。他缓慢地翻过几页,目光在那些令他感到熟悉的地方停留良久。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他终于明白了这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何而来,他终于想起了自己曾在何时何地见过这个作品。
  不,准确地说,他所见过的并不是眼前的这个作品,而是另一个。
  谭硕的这部《星海》,与《长夜之歌》很相似!


第三十二章 
  秦海鸥呆楞了一瞬,他太惊讶于这个结论。他怕自己弄错了,又继续看下去,直到将第二个乐章也仔细看完,手稿已然翻过了三分之二,他才终于停了下来,怔怔地望着面前的乐谱出神。
  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秦海鸥知道自己没有想错,这念头令他的身体突然卸了力,向后靠在了椅背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他心中的兴奋感也随着这口气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
  原来,这竟是一部模仿的习作。
  难怪当谭硕发现他在翻阅这个作品时,会是那样的反应。
  因为是模仿别人而创作的练习作品,所以觉得羞于见人,这的确是很正常的想法,也是很常见的反应。
  这么一来,谭硕的一切表现就都说得通了。这部手稿被他塞在书柜的角落里,也许他早就已经忘记了在自己乱七八糟的书谱中,还有一个学生时代的习作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当秦海鸥无意中把这个作品翻出来时,他不愿让秦海鸥看见其中的内容,并认为没有必要再留着这部手稿,便将它扔进了垃圾桶。
  秦海鸥想通了这一环,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谭硕会说这个作品是从前写出的“破烂玩意儿”。学生时代模仿别人所写的习作,这的确不能说是好的作品,谭硕自然会觉得它拿不出手。
  秦海鸥十年前由于太喜爱《长夜之歌》,曾经反复研究过它的乐谱,也曾自己偷偷地练习过,后来师哥肖聪作为该作品的首演者为其录制了CD,秦海鸥还曾把那张CD翻来覆去地听了好一段时间。那时他向老师王一夫承诺,自己永远也不会演奏这个作品,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然而,这种只能听着别人演奏而自己却不能演奏的感觉,渐渐地令他感到难受起来。再后来,他反而开始刻意回避这个作品,将谱子和CD都束之高阁,很多年都没有再看过,也没有再听过。因此,乍看到谭硕的《星海》时,他只是感到亲切,并没有立刻想到《长夜之歌》。
  然而,今天当他仔细地翻阅了谭硕的作品后,秦海鸥对《长夜之歌》的印象又被从记忆中唤醒了。而一旦想起了《长夜之歌》,这两部作品很相似的事实在他眼里便是一目了然。
  《长夜之歌》当年获奖时就曾引起轰动,一时热评如潮,不少钢琴家都对其感兴趣,连乐评人和音乐理论家也都纷纷为这部作品写作评介和分析文章。对于一部新作品来说,《长夜之歌》算是出尽了风头。秦海鸥对那一年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作曲大赛是在五月份,按时间推算,那应该是谭硕毕业的一个月前。原本在创作初期,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就很难避免,刚开始学习绘画的人都会临摹大师的作品,而在作曲大赛上出现了一个如此精彩的作品,学生们在写习作时跟着效仿一下,这也无可厚非。
  只是时至今日,当秦海鸥在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才终于拿到了这个作品,却发现它只是谭硕对他人的模仿时,他的心中还是难免感到了失望。
  不过失望归失望,这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在作曲系的学生当中,这种模仿的习作几乎人人都有,有的还是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这只是作曲专业训练的一个阶段和一种方式,就算谭硕在学生时代模仿过别人,也不能否定他的其他作品和他的才华。秦海鸥想到这一点,心情便渐渐平静下来。他之所以如此失望,归根结底是由于在最初还没有弄清情况的时候就报了太高的期望。他认为谭硕是个很好的人,也很有才华,他太想看到谭硕所写的钢琴作品了,结果却阴差阳错地撞见了这部手稿。这也不能怪谭硕,只能说事情太巧,现在回想起来,秦海鸥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
  他一边想着,一边又坐直了身子,还是将这手稿继续看到了最后。只不过现在这个作品在他看来已经变得索然无味,他将第三乐章快速浏览了一下,便将手稿放到了一边。
  秦海鸥没有将找回手稿的事告诉谭硕。既然谭硕已经不要这手稿了,他又是好不容易才从曹楠那里买回来的,就算知道了它是模仿之作,秦海鸥也舍不得再把手稿扔掉。
  他将手稿收在自己的房间里,第二天上午照例去柳岸练琴。可就在他来到柳岸的后院,与平常一样和柳阳打招呼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他想起柳阳收藏的那些杂志,在十年前的那一期有肖聪专访的杂志上,收录了一篇关于《长夜之歌》的分析文章,文章中引用了这个作品的谱例。
  秦海鸥从柳阳那里将这本杂志借了出来。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尤其是这么多年过去,秦海鸥对《长夜之歌》的记忆多少有些模糊了,当初很熟悉的一些细节现在都已经记不清楚。谭硕的手稿让他对这个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怀念,他将杂志带回了客栈,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便将那篇文章和那些谱例拿出来重温,又将谭硕的手稿与文章中的谱例对比了一下。他本来是想顺便看看谭硕是怎样进行模仿练习的,可是当他在手稿中逐一找到与谱例相对应的部分时,他的心里却隐隐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虽说是模仿,二者之间有些类似也属正常,可是每一个谱例竟都能在手稿里找到与之对应并且极其相似的部分,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文章中所引用的谱例既有《长夜之歌》的主题,也有非常精彩和具有独创性的部分。秦海鸥发现,在谭硕手稿中处于相同位置的主题,只是在《长夜之歌》主题的基础上改动了几个音,而旋律的主体部分和旋律的走向都完全一致。而那些精彩的段落,无论是旋律、和声还是钢琴的织体都几乎一模一样。
  这令秦海鸥感到非常不安。他的心里有了一个念头,一个猜测。这不安不断滋长着,他却努力想回避它,试图抑制这种感觉。他对自己说,谱例毕竟只是原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仅仅将这些谱例与谭硕的手稿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想要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就必须对比这两部作品中更多的细节。这不是几条谱例所能提供的,他需要看到《长夜之歌》的总谱才行。
  秦海鸥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托经纪人快递一份《长夜之歌》的乐谱过来。他想求证一件事,却又害怕去面对它。可是如果不把这件事弄明白,他的心里就无法得到安宁。
  这种感觉很煎熬。在等待快递的这两天,秦海鸥只要见到谭硕便觉得心里惴惴,借口自己有事,也没有去米粉店帮厨。他不知道如果事情真的如自己所猜测的那样,他又该怎么办。他甚至不敢去想最后的结果,只是焦虑地等待着。
  两天后,《长夜之歌》的乐谱终于到了。秦海鸥回到客栈的房间,将《长夜之歌》与谭硕的手稿并排摊开在桌面上,对照着翻阅。
  望着眼前的两份乐谱,秦海鸥的心沉到了谷底。从最初发现手稿的惊喜,到丢失手稿时的失落与不解,再到失而复得时的激动,直至又一次的失望,一切归于平静后又突然降临的疑虑——所有这些起起落落的情绪,在这一刻,都被一片彻底的空白取代。
  谭硕的手稿与《长夜之歌》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模仿。
  秦海鸥不肯去相信,可是事实就摆在他的面前。
  谭硕不是在模仿。
  他是在抄袭。


第三十三章 
  秦海鸥得出这个结论,脑中骤然变得一片空茫。
  但是在片刻的茫然后,他的心中便涌出一股强烈的抗拒感,他拒绝承认这个结论,几乎本能地想要否定自己的想法。
  谭硕怎么会抄袭别人的作品呢?秦海鸥不愿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是真的。
  他又将两份乐谱翻回到第一页,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几遍。他希望是自己看错了,希望能找到证据证明这是模仿而非抄袭,可是无论他怎么看,他都无法说服自己改变想法。
  这两部作品的相似度实在太高了。它们在宏观结构上出奇地一致,而这种在结构上的抄袭就是复制了支撑一个音乐作品的最重要的基础。对于这样的大型音乐作品而言,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作者会事先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构思,然后再开始动笔创作。虽然对于结构的抄袭不容易被一眼认出,但只要仔细对比,还是能够发现。另外,在所有的关键节点上,两部作品都高度地一致,例如钢琴独奏的华彩部分,转调的安排,连接部的写法等等,每一个拥有重要功能的段落都无一例外地被复制了过来。不仅如此,两部作品的主题也很相似,《星海》的旋律只是在《长夜之歌》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旋律的骨架和旋律的风格都没有变化。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例如每个乐章开始阶段的配器都是一样,甚至就连展开部中的不少片段都被原封不动地抄了下来,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
  这是对一部钢琴协奏曲进行的极其粗暴而彻底的抄袭——配器是照搬,和声是照抄,旋律是略加修改以用作表面的掩饰。秦海鸥将两份乐谱反反复复地翻看,本想为谭硕开脱,却越看越觉得谭硕的抄袭是无法反驳的事实。换作是任何一个对音乐创作有着基本常识的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秦海鸥回想起前两次提及手稿时,谭硕的态度与说过的话。他终于明白了谭硕先前的种种反应究竟是为何。那时谭硕告诉他,这部作品是上学时写的,因为写得不好,所以不愿给别人看。后来他偷看到手稿的一小部分,事后便觉得谭硕是在说谎。如今看来,谭硕果然没有说实话。谭硕显然是因为抄袭的作品无意中被人发现,做贼心虚所以才不让他看的。
  谭硕不仅将《长夜之歌》严丝合缝地抄了下来,还加以掩饰并且改换标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已经违背了音乐创作的基本道德,是令人不齿、也令音乐界深恶痛绝的事。
  谭硕竟然做出这样的事,秦海鸥在震惊之余,心中只觉说不出的难受。他向来非常反感和厌恶这种行为,可一想到对方是谭硕,他的心情又变得十分复杂。
  秦海鸥不得不去想,谭硕是不是为了掩盖这件事,所以才把手稿扔掉?谭硕到底有没有认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他是否只抄了这一个作品?在他的几大筐手稿中,是否还有别的作品也是抄来的?
  秦海鸥甚至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先前自己请吕立秋和陈诉来帮谭硕录音,那个录音的作品是不是也有问题?!
  然而这个念头几乎在形成的瞬间就被他抹掉了,因为他实在不愿往深处想下去。
  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一位作曲者身上,一旦被人发现,都会使声誉遭到重创,也会成为其创作生涯中难以抹掉的污点。秦海鸥又想,谭硕之所以改行卖米粉,是不是因为这个抄袭的作品引起了风波,导致他无法在音乐界立足,所以只好退出那个圈子,自己另谋出路?毕竟这种声誉上的损伤极难恢复,就算将来能写出更多的作品,甚至是好的作品,人们也会带着对抄袭者的恶劣印象来进行评判。
  这天晚上,秦海鸥连晚饭也没有下楼去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星海》抄袭的是《长夜之歌》,是一个他如此喜爱的作品,这已经令他感到痛心。可是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谭硕,是一个他如此信任并且充满期待的人,这又令他感到不知所措,无比混乱。
  秦海鸥很难将抄袭别人作品的谭硕,与自己所认识的那个谭硕视为同一人。在他看来,这二者根本是矛盾的,是两种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实。回想这几个月来在龙津镇上的经历,当他喝醉的时候,是谭硕把他背回了客栈;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是谭硕开解了他,让他从绝望的情绪中走了出来;而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后,谭硕又在音乐上给了他很多的帮助,让他找回了弹琴时的快乐,只有在谭硕面前,他才能够彻底放松地进行演奏。
  自从秦海鸥退出乐坛,谭硕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让他真正地卸下包袱、并帮助他将微小的希望重新燃起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从来没有给秦海鸥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相反,他总是那样乐观、幽默,虽然看起来散漫不羁,对许多事情都不在意,可实际上却细心而敏锐,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关照着身边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尽管秦海鸥已经知道谭硕的身上也藏着一些秘密,这个人却始终给他一种磊落的感觉。哪怕是在他发现对方说谎之后,哪怕就是现在,他面对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感觉也依然没有因为抄袭稿件的出现而彻底消失。
  秦海鸥一面质疑谭硕,一面却又想继续相信他。两相矛盾的心情奇异地在心头共生,彼此排斥互不相让,都不肯松动分毫。
  难道他真的看错了谭硕吗?难道在这些日子的相处中,他所看到的全都是假象吗?
  秦海鸥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靠在椅子上瞪着谱子出神。
  世事无常、人心叵测,这些道理他听人讲过,却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抄袭事件在音乐界历来都有,可这样的事向来离他很远,从不曾发生在与他亲近的人身上。但他知道抄袭就是抄袭,黑白不能混淆,是非不能颠倒。他的理智告诉他,这件事已经足以推翻他对谭硕的看法,也足以瓦解他对谭硕的信任,可是情感上他却不能接受,他从心底里拒绝将谭硕看做一个如此不堪的人。
  他深陷在这复杂的情绪中,又翻来覆去地看那乐谱,密密麻麻的细小音符看得他眼睛发花。他起身在房中来回踱步,直到他终于感觉到累,躺倒在床上,却难以入眠。
  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过去的,但感觉睡得很浅,不一会儿就睁开眼睛,却见天已经蒙蒙亮了。他不想去柳岸练琴,甚至不愿意下楼,因为一想到在楼下有可能碰到谭硕,他就感到无所适从。
  现在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他该如何去面对谭硕呢?
  秦海鸥很想这就去质问谭硕,他还想知道谭硕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今是否已经诚心悔改。
  可是他忍住了这股冲动。
  秦海鸥不确定谭硕是不是因为抄袭的事情败露,所以才离开音乐圈改行卖米粉。如果真是这样,这件事已经影响了谭硕此后十年的生活,倘若他现在向谭硕挑明,势必让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尤其会让谭硕难堪。况且谭硕已经两次拒绝把手稿给他,这一次是他碰巧从曹楠那里买回来的,他不知道如果谭硕发现他将手稿找了回来,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两人是否还能将谈话心平气和地进行下去。
  秦海鸥左思右想,烦闷不已,不知要怎么办才好,最后还是留在了房间里,哪都没有去。
  秦海鸥一早上没有下楼,连个人影也没见着,天亮以后珠珠眼看着伙计们吃完了早饭,客栈里的客人们也都陆续出门游玩,终究是放心不下,便来到二楼敲响了秦海鸥的房门。
  秦海鸥也知道自己让珠珠担了心,只好起身开门,谎称昨天下午有点中暑,身体不舒服,所以一直在睡觉。
  他的样子看上去的确不怎么好,面带倦容,眼角里有些血丝,整个人明显精神不济。珠珠便没有怀疑,又怪他不早说,询问了一番,见他不似有大碍,就下楼去给他拿吃的。
  秦海鸥把桌上的谱子收了起来。他不想让珠珠看见,而且经过一夜苦思,此刻他感到非常疲惫,完全不想再多看那谱子一眼。
  珠珠很快就回来了,端着豆浆和小笼包,指间夹着一页纸。她先将吃的放在桌上,然后将手里的纸递给秦海鸥:“昨晚曹楠来找你,说你在他那买了东西,落下了一页,他给你送过来。你一直没下楼,我就先替你收着了。”
  秦海鸥接过纸道了谢,却没有去看。珠珠又叮嘱了一番便离开了。秦海鸥关上房门,转过身,捏了捏手里的纸页,猛地曲起手指将它揉成一团。
  刚才珠珠提到曹楠,令他突然感到非常后悔——他当初为什么要将那部手稿找出来呢?早知道事情的真相是这样,早知道今天他会如此烦恼,他宁愿永远也不知道真相。那时他为什么要去翻谭硕的柜子呢?他为什么要忍不住去偷看呢?他为什么要从曹楠那里将手稿买回来呢?!
  他将揉成一团的纸狠狠扔在地上,走回桌旁坐下。可是,对着珠珠拿来的东西,他仍然一点胃口也没有,只是坐着发呆。
  不知这样坐了多久,秦海鸥听见院子里有了点熟悉的动静。他缓慢地站起来,走到窗边往下看,一眼便看见谭硕也已经起床了,估计是过来蹭饭,正在院子里逗狗。
  这一幕令秦海鸥觉得很刺眼。若换作是从前,他一定会跑下楼和谭硕一起玩,但是现在他只想回避这个人。
  秦海鸥从窗边退了回来,一直退到床边,茫然地坐下,望着面前的地板。他的脑子转得很慢,思维几乎停滞,一方面是因为疲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旦他去考虑这件事,他就会被不同的情绪撕扯着,得不到片刻的休息。
  他望着面前的地板,地板上还有那团皱巴巴的纸。他出神地望了好一会儿,直到楼下也变得安静了,清晰的意识才渐渐回到脑子里来。
  秦海鸥看着那团纸,他这才发现,那不是一页乐谱,上面没有排列整齐的五线,而是一张白纸,上面似乎写着一些字。
  他心里一动,过去把它拾起来展平。这果然是一张白纸,一面是完全空白的,另一面的下部用钢笔写着字,由于时间太久,墨迹已经非常陈旧了,但秦海鸥还是立刻辨认出这是谭硕的笔迹。
  谭硕在这张纸上写着:
  第一钢琴协奏曲
  ——写给苍穹下的星海,草原上的歌声
  在这句话的右下角,谭硕落了两个日期,并再次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第三十四章 
  秦海鸥看着这两个日期,良久,他才缓慢地恢复了思考,渐渐反应过来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
  第一个日期是11年前的8月。秦海鸥下意识地推算了一下,那时谭硕已经结束了大四的学习,由于作曲专业是五年制,所以他应该正在过暑假。
  第二个日期是10年前的3月。那时谭硕正在念大五的下期,两个月后的5月份便是作曲大赛。
  正常情况下,如果原创作品的乐谱上同时出现两个并列的日期,那么时间靠前的一个就是作品正式成稿的日期,而时间靠后的一个则是修改作品的日期。作曲者在成稿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往往会频繁地对作品进行小修小补,这样的小修补不会特意用日期纪录下来。凡是明确纪录了日期的修改,一定是对作品的全面修订或是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对应到谭硕的手稿上,大四下期的8月是作品成稿的日期,而大五上期的3月则是对作品进行修改的日期,中间间隔了7个月的时间。
  可是,谭硕的手稿是抄来的,在一部抄袭的稿件上标注这样的两个日期,还写上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呢?难道是为了捏造一些细节,让这部作品看起来更像自己的原创吗?
  秦海鸥立刻又将两份乐谱找出来,放下《星海》,拿起《长夜之歌》,寻找孙辰的创作日期。
  在这本正式出版的《长夜之歌》的乐谱上,写明了孙辰的成稿日期是12年前的5月份。
  这个发现顿时令秦海鸥大为不解。
  既然谭硕已经抄了孙辰的谱子,为什么在捏造创作日期的时候,他要将抄袭稿上的日期定在孙辰的创作日期之后?
  谭硕的日期比孙辰的日期足足晚了一年有余,这两个日期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同时提起,对谭硕都是不利的。
  秦海鸥心中的疑惑更深,目光又回到了谭硕的手稿上来。
  《长夜之歌》是在十年前的作曲大赛上首次发表并公诸于众的。如果谭硕想要占领先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在《长夜之歌》参赛之前将抄袭稿发表出。可如果他真这么做了,让两个伪造的日期被人看到,他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哪怕他什么日期都不写,胜算恐怕都比这要大一些。
  而在作曲大赛之后,这就更不可能了。《长夜之歌》在作曲大赛上一鸣惊人,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出尽了风头。如果谭硕想在此后将《星海》发表甚至进行演出,那么一旦他将自己的抄袭稿拿出来,他同样会立刻被人识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