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好看呀。”陶清风低声说。
  “总感觉和去年没什么区别。”严澹浑不在意,他小时候玩母亲和二哥的资料夹,已经看得够多了。
  “比去年多了三点五亿。”陶清风低声道:“区别还是有的。”
  严澹只好象征性地看了看。散会后就拉着陶清风快速溜了。
  “对我来说有区别的事情,还是每个暑假去哪里玩比较实在。”严澹在私人直升机上搂着陶清风道:“这么十年难遇的大旱高热天,就适合去北冰洋。”
  陶清风从直升机上往下看,景物逐渐变小,想到了第一次坐飞机去华京拍广告时的心情——
  “这个时代真好。”陶清风低低道。
  “什么?”严澹没听清,问道。
  陶清风回头温柔一笑,他思绪渺远,一瞬间又想到了很多事情……
  上溯三年,陶清风和严澹公开出柜,获得了祝福。如今即将继续走下去。
  上溯六年,他穿越到这个世间,进入了陌生的身体,开始并不主动地、固执笨拙地适应着光怪陆离的一切。
  上溯一千一百七十四年前,大楚崇安年间三公少师燕澹,病逝于京师景园。
  上溯一千二百二十一年前,大楚佑光三年一甲登第探花陶清风,死于熙元政变的牵连。
  上溯一千二百二十五年前,大楚佑光元年,贫穷的乡试会元陶清风以卖字画为生,认识了燕国公府三公子燕澹生。他们初遇时,面对燕澹生的示好,陶清风并没有袒露家门,也拒绝去询问。却相信总有一天会再次见面。
  ——如今你问我的一切,我都可以回答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开始更番外。先是古代的。
  还有一些事情要交代。
  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
  修文也会慢慢进行。这篇文有很多问题。
  谢谢大家,我爱你们。


第140章 番外一:殿试之后
  四百三十一份殿试的试卷放在太清阁的御案上; 大楚朝的佑光皇帝亲自手执朱笔阅。大楚的第三任皇帝,今年六十三岁,年龄老迈; 老眼昏花,看不清那些字。他只是象征性在上面以朱笔签过,真正决定名次的,则是由肱骨文臣们组成的殿试考官。
  “陛下; 臣等商议,这殿试的第一名; 取卞州的解元应大砍; 春试时排第三;第二名,取春试的会元燕澹生;第三名; 取潞州的会元吕长文; 春试排第五……”殿试官之一,国子监祭酒如是道。
  皇帝昏昏沉沉地应了一声,忽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徐棠翁的那个学生呢?他叫什么来着?”
  几名殿试官互相对望一眼; 其中一个似乎不情愿地站出来说道:“禀陛下; 徐翁关门弟子陶清风,这次拟取二甲第十一。”
  “卷子拿给朕看。”
  眼疾手快的内侍已经从那一沓厚厚的试卷中; 翻找出了提到名字的几人的试卷,呈给佑光皇帝。
  佑光皇帝手中举着个西洋的“火齐琉璃”(放大镜); 逐一在几张试卷上看过,旋即皱起眉头。
  “这吕长文; 写的什么‘祖宗旧政、冗制苟且’,一团文章做得刀光剑影。他想造反吗?”
  殿试官之一,领太子少卿的四皇子出列道:“回禀父皇,臣等认为,吕长文锐意革新,其辞意虽略激荡,旨在图强之心。是难得的人才。”
  佑光皇帝凝视着三十二岁的四皇子,这个给他越来越大压力的儿子,对方眼中的一团火随时都要扑出来。佑光皇帝意识到这又是一次对他底线的试探,薄薄嘴唇抖了抖,怒道:“朕看他是卖弄!策论与诗词取仕,他写变法改制文章,文不对题,就这还被取在一甲!你们都是怎么批卷子的!”
  他狠狠地瞪着两个势均力敌的殿试主考官:宰辅与参知政事,他们也迫不及待想向四皇子献媚了?太子太师燕国公今年避嫌不参加殿试编排,就没人制衡他们了?
  宰辅赶紧出列澄清道:“臣当时就驳过吕长文的卷子。今日也想请皇上再定夺。”表示他并没有投入皇子阵营的忠心。
  皇帝哼了一声:“那你准备编排的一甲第三是谁?”
  宰辅道:“陶清风。该人诗词花团锦簇、功底深厚。至于策论清议,则是和煦有力、是平实厚朴之象。”
  参知政事哼了一声:“陶清风那文章不过是因循守旧,刍嚼圣贤老祖宗的东西罢了。”
  殿试有诗词、策论二科,参政知事今年格外看重策论。
  宰辅道:“所有的圣贤书,不都是注疏、校诠老祖宗的东西?无论是策论、还是诗词,陶清风都写得十分出众。这几百份卷中,很难再有此等深厚平均之人。不愧是徐翁关门弟子。吕长文的文笔更是不及他良多。”
  参知政事语调中露出一丝讥讽:“这位可是在首荫原卖了大半年的字。如果选进一甲,咱们大楚是要出第一个穷酸探花了。”
  “贫贱不移青云之志。”宰辅道:“陛下,臣以为陶清风实乃寒士之楷模。理当取一甲,以慰天下学子。倒是冯政事你……”宰辅转而攻讦道,“以贫富论仕,实是贻害我大楚科举制,不知收了多少贿赂!”
  “血口喷人!陛下,臣冤枉啊!”参政知事脸色发白跪下。
  “行了,都闭嘴。”佑光皇帝见他们吵起来了,才懒洋洋制止。把吕长文这个危险分子弄下去,很让佑光皇帝受用,佑光皇帝想起大儒徐棠翁退隐时的情景,感慨万千,思虑了一会儿,佑光皇帝说:“就取陶清风为一甲探花吧。”
  “是。”宰辅貌若得意地瞥了参知政事一眼。
  “这状元和榜眼……”佑光皇帝继续用“火齐琉璃”查看着两人的卷子。“燕澹生在春试时是第一,这次怎么第二?”
  宰辅和参知政事都面面相觑:燕国公已经封无可封了,还要让他的三公子当状元吗?
  宰辅硬着头皮编理由道:“燕澹生年少时,就在京畿声名鹊起。年少成名,一路捷径,他的试卷难免有些……浮泛。”
  佑光皇帝翻来覆去看了看,笑了起来:“这个燕澹生,说话总是这么有趣。”
  参知政事难得和宰辅站在统一战线上,道:“陛下,臣窃以为,状元代表国之体。燕澹生策论诗词两赋无可指摘,就是卷辞风格不够……庄重。”
  佑光皇帝想了一会儿,也终于意识到,燕国公家里当官的好像已经太多了,如果这位封了状元,就可以不用留在吏部听调,直接进平章门下做事了。以燕家的势力和燕澹生的脾气,不出半年,平章门下肯定鸡飞狗跳……
  “那这应大砍,就没有个好听点的名字吗?”佑光皇帝想着那张皇榜抬头要写“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佑光三年四月二十一策试天下贡士应大砍等二百七十一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甲赐进士及第”,有第一名的名字作为抬头,就觉得一阵虚弱。
  严肃的殿前官们,也终于忍不住有几个偷偷抿笑起来。
  “说是双亲不识书,胡乱起的名。现在双亲俱殁,不敢改。”宰辅道,“不过臣窃以为,这名字倒也雄壮。”前几年某科的状元名字叫“姬如柳”,传扬到番邦国去,还被耻笑了一番读书人弱不禁风。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定下这一科的一甲前三后,佑光皇帝精神已经累乏,屏退殿试官们。让他们加紧复议剩下的名单,把消息传给京城翘首以盼的四百多名贡生学子……
  ————————————————
  京郊的路边,有一块刻着《学而》的古残碑。后来有人在上面罩了个亭,一个老妪在亭子里,专门给要拓碑的人收几文钱。
  春闱之前,来参加会试的各州县学子们都喜欢去文庙求保佑,拓几篇碑石也成为一种求好运的风气。不过基本上没人来这个京郊小亭,毕竟这里太寒酸。
  老妪正在打盹,忽然见一个风姿清润的年轻人走进亭中。她认得这个年轻人,三个月前,春闱前夕,这个年轻人也来过。交给她三文钱,用很薄的白毛纸拓了碑。
  今日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带纸来,却带来几株香,插在干硬的龛里,拜了几拜,低声道:“陶生今日还愿。”
  老妪并不知道昨日京师放榜,轰动全城。也不知道这就是“一跃成名天下知”的“寒士楷模”陶清风。老妪只知道他三个月前,连去文庙烧香的钱都没有,只能来这个寒酸且陋的小亭里象征性求点保佑。
  春闱取贡生,皇帝并没有过问,被四皇子一党把持。陶清风文章平稳,策论保守,并不投其胃口,被取在第二百三十名,只能算贡生里中下流,本来还以为及第无望。
  毕竟陶清风不像应大砍和燕澹生他们一样,能提早获悉每次主考官的派别,从而写出不触怒派别政见的文章。他们都是绝顶聪明之辈,只要知道一点消息,自然能小心趟过。
  陶清风当时就一无所知,还好他功底扎实,鸡蛋里挑骨头也无法指摘更多,贡生还是取了。只不过名次被做手脚,调到后面。
  幸好殿试考较、明珠不掩,终于还是发了光,取成了一甲探花。
  陶清风走出“学而”亭,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系着一匹马,不远处的青年坐在小溪边,小心地脱了雪白的罗袜,正试探着把赤足探进水里。夏天水暖,青年发出了惬意的声音。
  陶清风在首荫原的桥下见过他。后来春闱考场、殿试听序,也远远瞥见过这个人。陶清风知道,这位同科学子的名字他一定听过,毕竟会试、殿试名单,陶清风都眼熟,只不过对不上脸。
  今日放榜,明日陶清风就要去殿前谢恩、御街打马、琼林盛宴。不知对方是否上榜,来此偏僻京郊又是何故?
  陶清风走到溪边,作了一揖。“兄台,又见面了。”
  青年双足浸在溪水里,一双眼里,倒是没有意外相见的神色:“陶探花,你说得对,相逢总是有缘的。”
  “惭愧,我还不知兄台家门。”陶清风倒是不意外对方认出了他,首荫原卖了那么多幅字。陶清风不去打听对方,不代表人家不会打听他。
  青年略一愣,小声嘀咕:“你现在还不知道啊?”他蓦然想起什么似的,上下看稀奇似的打量陶清风,露出一丝近乎无奈的笑容,“我现在明白你的春闱成绩是怎么回事了。”
  陶清风为他这跳脱的思绪弄得有些接不上,自己不打听这个人,和自己春闱成绩靠后,又有什么关系呢?他虚心求教:“陶生愚钝,请兄台明示。”
  青年眼珠一转,脚在溪水里轻轻摆动着,道:“你连我是谁都不去了解。自然不会去了解春闱主考官是哪派,自然也不会去了解他们要取怎样的卷子。名次自然靠后。这回殿试,你能中一甲……”他忽然露出一个近乎戏谑的笑容,“难道是,傻人有傻福?”
  还从来没有人说过陶清风“傻”,陶清风一呆,电光火石间忽然意识到:如果殿试名次在他之后的,大概不会说他“傻”,那样岂不是在打自己脸。而在他前位,就只有两人……
  “应状元也参加武举,虎口茧印合该很厚。你却没有,所以你是燕榜眼,失敬了。”陶清风沉稳地说。这和他之前一闪而过的猜测,倒是对上了号。“早闻燕公子少年得志,行事放达,本以为明天才能看到。”
  燕澹生道:“放达?你倒是会‘文饰委婉’。原话不该是荒诞疏狂什么的?”
  陶清风道:“市井传言偏离颇多。我从来都不信的。”
  燕澹生眼中闪过一抹意外,打量着他看了半响,又摇了摇水中的双足,道:“那亲眼见了呢?”
  陶清风道:“沧浪之水,清兮濯足。燕公子效的不是名士,而是贤者。我自然更不信了。不过传闻中说的……燕公子说话风格不讲究,在下倒是领会了。”
  燕澹生笑道:“对不起,我不是说你傻……我这人,看到有意思的人和事情,总是忍不住打趣一二。你就当我嘴贱好了。”
  陶清风摇头道:“无妨,在下有时候是挺傻的。”本来陶清风考举一路顺遂,努力和聪明缺一不可,但是来到京城后,这些贡生哪个不是猴儿般精,对比起来,陶清风真觉得自己很多时候脑子不够用。
  燕澹生换了话题:“刚才我见你从那个小亭子出来,这真的是你求佑的庙?”语气比较委婉,照他看来:这根本不是庙。
  哪怕陶清风的情况,已经随着每次消息传递过来,不住地让他吃惊了。
  家境寒苦,一路牛车拉着母亲上京,乡试解元,却连个家都住不安稳……
  固然各州县的吏治都不一样,但这乡试的解元也是一省的脸面啊……那个州府到底在搞什么鬼,怪不得是最穷山恶水的州县呢。这要是在京畿附近的解元,不知风光成什么样子。这陶清风,连去个文庙都舍不得花钱。
  很多考生,哪怕家境不好,都要省点钱去文庙上柱香。这段时间陶清风的字在首荫原卖出了名,他应该稍微宽裕了些。燕澹生琢磨着,不知道他还卖不卖字?自己要不再买个几百张?
  “求佑在于心诚,哪里都一样。”陶清风道:“这里离我之前租住的农庄很近。如果进城里的大寺,又要耽搁不知多少光阴了。”
  燕澹生点了点头,还不放心似的叮嘱:“明天没有要花钱的地方,你可千万别跑了。”
  陶清风笑道:“赐礼、游街、御宴,我为什么要跑?不过……”他蓦然想到什么似的,求助问:“我倒是想征询燕公子,御宴上的珍馐,按仪制允不允许带走?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燕澹生神色复杂:“宫里的器皿是不能外带的。你得自己带容器。可是入宫时要搜身,坚固的器皿也不能带。顶多带一层干净的油纸,还要经过内廷检查上面没有毒。倒是没有不准把食物用油纸包出去的规矩,但是你这样做……”
  燕澹生没说出来,这样做不怕被笑话吗?堂堂的探花,用油纸包了御宴吃食出宫,岂不是被笑话他们大楚不厚待读书人。
  陶清风也听出了燕澹生的弦外之音,皇家脸面事大,看来不方便这样做。他温和道:“那还是算了。读书讲的就是个礼。”
  燕澹生望着陶清风黯然表情,眼珠一转,道:“不过,如果是陛下主动赐下的,可就不会惹刍议了。毕竟他看重你的恩师徐棠翁,你以恩师和母亲的名义求恩典,你懂我的意思吧。”
  陶清风眼睛一亮,感激点头道:“我明白了,多谢。”
  陶清风转念一想,心情复杂,燕澹生出的这个主意,是算计到皇帝头上去了……他顿时冒了一点冷汗,定神想着,此人家族势大。燕澹生白丁之身,就常出入六省前朝,了解皇帝喜好,有这样的主意自然无碍。
  但自己,陶清风想,以后是万不可逾距,要与此人保持一个,本分的安全距离。
  (未完,明天是琼林宴)


第141章 番外二:琼林苑
  琼林宴设在琼林苑内; 为新科进士而设。风景优美,饮食精致,又称“恩荣”“闻喜”宴。皇帝和文臣代表均会出席。
  佑光三年科共选出两百三十二名进士; 琼林宴布下三十桌,流水般摆满苑内,好不热闹。宴席上都是皇宫御膳房的珍馐美食,鹿筋熊掌等山珍海味; 皇家御贡窖藏美酒,让在场进士们大饱口福。
  一甲坐在琼林苑最内殿中首列宾席上。上首是皇帝座位; 赐坐分列两旁的; 先是担任主考官、殿试编排官、填榜官等肱骨文臣,然后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二甲头名别称)四位青年俊才的座位。
  状元与榜眼对坐; 高位居左。探花与传胪对坐; 亦按此举。所以陶清风和应大砍都坐在左边,陶清风坐在应大砍的下首。燕澹生坐在应大砍对面,那位传胪坐在陶清风对面、燕澹生的下首。
  他们面前各有扁方小桌,菜肴单独呈上; 这是皇恩特典; 外面的其他进士都只能吃桌饭。陶清风等四人赐坐在琼林御宴殿内,其间觥筹少不得礼敬皇帝和大臣。这就是新科进士可得见天颜; 给皇帝和重臣们留下好印象,最好的时机了。
  四人都身着红袍、帽插宫纱; 是今日御马游街的打扮,还未换下。皇帝上座; 眼前一亮,笑眯眯道:“青山磊磊、蒹葭玉树,是我大楚的好儿郎。”
  皇帝话音落罢,下方的臣属,当然少不得话落杯干。推杯换盏间,自然是要各自敬一遍。
  担任殿试主考的中书省尚书笑眯眯地替大家问出了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状元,可有表字?”
  否则敬酒时,叫名字太难受了。好好一个丰神俊朗的人,怎么取这奇怪名字。
  应大砍肤白眉细,声音清朗道:“回冯大人的话,晚生蒙恩师赐字,字禅归。”
  陶清风正待敬酒,闻言道:“功名藏尽拥禅衣※,廿年匹马独自归。状元兄这个表字出处是前朝的檀少傅吧?”
  陶清风话音刚落就发觉好像不太对劲,没人接话。佑光皇帝和几位重臣气氛似乎有点冷下来。陶清风不掌握信息,却懂得察言观色,毕竟陶清风对于朝野秘辛知之甚少。应大砍的恩师是边关四镇都护元将军,素得皇帝重用,赐下的表字不该有问题?那就是出处的问题?可是檀少傅是前朝贤相,一生清廉且得善终,身后名也颇好,是学林榜样,又能有什么问题呢?
  电光火石间,陶清风正待换个说法,忽然听得燕澹生笑出声,口快道:“这表字听着像‘馋鬼’……更叫不出口了。”
  对于燕澹生的放肆,殿内响起一片低笑声,皇帝笑骂道:“净会乱说。人家这表字多好,罚你马上说出典,否则就给我跪到外面走廊里,叫所有同科都看你丢人。”
  陶清风一凛,皇帝叫“燕澹生说典”,果然是那个檀少傅的典有问题,皇帝并不想听到。陶清风略一思索,恍然大悟,难道是因为……
  燕澹生眼珠一转,“馋鬼?出处?要什么出处,不就是馋中饿鬼吗?陛下要我讲讲饿鬼道在第几层吗?”
  佑光皇帝又笑起来,在一片欢声笑语间,陶清风刚才不小心触碰到的某个边界,被大部分人有默契地遗忘了,然而还是有人想借机生事。
  参政知事笑眯眯问:“哦?应状元,那你倒是说说,你这表字到底是‘禅归’还是‘馋鬼’啊?元将军怎么可能给他义子取‘馋中饿鬼’呢?”
  只有小部分人才能听懂这话中究竟有多么险恶——
  皇帝厌恶前朝檀少傅的典故,是因为前朝的檀少傅,虽是一代贤相,却曾经有新君拥立之功。四皇子势力大后,就若有似无地传来“万事俱全,只欠一个类似前朝檀少傅这种角色”的捕风捉影之说。
  应大砍的恩师兼义父元将军,驻守边关北庭多年,又是个武人,怎么知道人家本是贤相典范,如今却成了天子憎恶象征。一句诗都能惹天家不悦。参知政事若有似无地把话题引到军事将领那边,显然是让皇帝警惕起来,怀疑武将站队情况,是否有人效檀少傅拥立新君之功……
  四皇子势力见涨只在这两年,元将军给应状元赐表字,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根本扯不上关系。
  应大砍冷静道:“是‘禅归’,却不是檀少傅的诗。而是义父自题的‘禅心如落叶,神秀行苦归※’。”
  参知政事一看这里火扑灭了,又朝其他地方点火:“陶探花,怎么第一时间想到檀少傅的诗呢……”
  明知道皇帝已经不耐烦听到,参知政事却还是在不断提。陶清风也看出来了,现学现用,向燕澹生学习:“大抵是因为这席上猪蹄软糯酥烂,使人想到檀少傅因一只猪蹄被发妻罚跪门外的轶事吧。”
  这话里把檀少傅说成个妻管严的谐星,果然惹得佑光老皇帝又笑了起来,气氛重新活跃,陶清风也逃过了无妄之灾。
  席间酒水不断,陶清风喝了几十盏都不见醉意。但燕澹生、应大砍都不胜酒力模样,也不知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陶清风见他们借酒意避席,也有样学样地,离席走到苑中吹风。
  苑中布着几十桌酒席,陶清风被其他进士们看到,又轮着灌了一圈,还好他怎么喝都喝不醉,却装作头晕模样,重新回到琼林苑深处。陶清风把刚才的事情再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忽然意识到一件了不得的事……
  他在琼林苑深处无人花园里欣赏了一圈珍美花木,看见应大砍趴在荷花池边,他似乎在采取一种击打腹部以催吐出酒的办法,吐得差不多了。
  陶清风走过去问道:“状元兄,元将军何年给你取表字?”
  应大砍吐得昏昏沉沉,无知无觉般道:“宁熙二十八年……”他忽然猛地顿住口,忙道:“记错了,是今年,就是今年及冠取的。”
  “如果是今年,元将军不可能不知道檀少傅典故的忌讳。”陶清风坐在池边道。
  “你,也一样不知道。”应大砍笑了一声。
  陶清风正色道:“我有什么消息渠道?元将军义子,那又是什么消息渠道。不能比的。”陶清风近距离瞥了瞥应大砍的宫纱帽下面的耳朵。
  “你想说什么?”应大砍眉头一皱,后退了几步。
  陶清风道:“你说今年取表字及冠。但鉴于你刚才‘酒后真言’,我更愿意相信是宁熙二十八年取的,那是五年前,四皇子未曾坐大,没有檀少傅的忌讳……应兄,五年前你就是十五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