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宋一统-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踔潦俏迨甓伎梢裕灰苡煤推降姆绞浇饩龃笏蔚奈侍狻
“这……”赵扩还真不好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原本大宋与金国就是叔伯之国,现在中国远比金国还要强大,大宋比原来的地位再降低一点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名义上纳入版图么?实际上韩忠卫什么都没有得到,大宋还是大宋,甚至纳入版图之后,韩忠卫就再也没有办法与大宋交战,因为一旦交战,就是他违背诺言,必将让天下人都讨伐之。
“这可是我所能做到的最大让步,其实你什么都没有损失,大宋还是大宋,只不过在地图上,大宋属于中国,而实际上,她还是属于你。”韩忠卫说道,虽然宋国只需要在名义上并入中国,可是韩忠卫至少已经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当所有的宋人都从内心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那时宋国就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一部分了。韩忠了可没有答应赵扩,让他永远都当着宋国的君主,何况赵扩还没有子嗣,如果他死了,宋国的将来可就由不得宋主来决定了。
“容我回去与大臣们商议一下如何?”赵扩对于韩忠卫提出的这个条件有些心动,只要韩忠卫不动他的军队,他就不用担心,大不了到时再与韩忠卫一战便是。
“可以,但时间不能太长,我只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如果你不能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应,我的百万大军将南下。”韩忠卫冷峻的说道。
“好,三日后答复你。”赵扩看得出来韩忠卫绝对是个杀伐果断之人,如果连这样的要求,宋国都不能答应的话,韩忠卫真会提兵南下的。
赵扩离开后,韩忠卫马上将辛弃疾招来,跟他简单的说了说与赵扩见面的情况,“你真的只提出这样简单的条件?”辛弃疾觉得韩忠卫是不是疯了,这几乎是没拿宋国怎么样嘛,宋国还是宋国,她有自己的君主,有自己的军队,还有自己的朝廷,而中国不能干涉宋国的任何事务,也不能从宋国拿到一丁点的税收,连税收都没有的地方,能称得上中国的领地吗?
“简单?我可不这么认为,只要赵扩答应了这个条件,接下来的事可由不得他了。”韩忠卫嘿嘿的笑了笑,自己确实不能干涉宋国的内政,但是并不能说自己不能向宋国施加影响,人心这个东西很奇怪,一旦它认定了自己是中国人,以后要接收宋国可就容易得多了。
“国主还有后招?”辛弃疾一喜,他知道在生意上,韩忠卫是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而韩忠卫一向又把所有的事都与生意等同起来。
“当然,但是现在我们马上要做的就是给宋国施加影响,让他们先接受这样的条件。”韩忠卫说道,他来临安前,还去了凤翔军区和南京军区,他已经让凤翔军区的三十万大军和南京军区的二十万大军作好了准备,一旦自己的命令到达,这三十万大军马上就可以出动。
韩忠卫的命令要传到凤翔府要二天时间,而用飞鸽传书,让南京军区的军队调动,却只需要半日的时间,当赵扩离开钟府后,钟府内有几只鸽子飞了出去,朝着北方。
第二天,南京军区的二十万大军突然大兵压境,宋国的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立刻战云密布,这两路的制置使更是慌了手脚,虽然与中国隔着淮河,可是护卫军的大名名震天下,如今护卫军向大宋边境压来,谁敢等闲视之?
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的八百里加急军情急报在韩忠卫也赵扩谈完后后,不到二十个时辰就送到了临安,这成为了压跨宋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韩忠卫的提议,赵扩已经有所以心动,大宋在名义上吃点亏又有何妨呢?以前金国在的时候,不也是与金国之间为叔伯之国?不管宋国的国君如何年老,哪怕金国的君主是三岁幼童,宋国国君见到金国君主,都是行伯父之礼,而且宋国送到金国的公文,也必须强调这一点。既然如此,现在名义上服从中国又有何不可呢?
但是朝中的大臣有许多却是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韩忠卫的中国毕竟不是女真的金国,他是宋人出身,现在怎么能让宋国的国君反而向他称臣呢?有失君王风度啊。因此,这几日,宋国的朝廷之上可谓热闹非凡,主并派和拒绝派把上朝当成了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让坐在龙椅上的赵扩头都大了几分。
正是他们吵得不可开交之际,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的紧急军报送到,这让双方都有如被一盆冷水淋下。韩忠卫这次可不是与他们谈什么条件,他只给了宋国三天的时间考虑,要么一战,要么同意将宋国在地图上并入中国。
护卫军如果与宋军一战,用屁股想,这些人也能知道最后胜利的会是谁。既然宋国注定要打不过护卫军,那这样吵吵闹闹还有意思吗?现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韩忠卫想要对付宋国,只需要派出他的护卫军,也许一年,也许半载,宋国就要完全纳入中国的版图,与其到时候这些人的一切都消失,还不如争取现在的利益,苟且偷安也好,忍辱负重也罢,总之,度过眼前的危机才是最重要的。
两份军情解决了争论不休的话题,赵扩在第二天就再次来钟府拜见韩忠卫,这次他是以公开的身份来的,场面很大,但是韩忠卫的接待还是一样,除了赵扩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钟府。虽然钟府是在宋国的地盘上,可是现在,这里属于韩忠卫,对宋国而言,就是禁地,比皇宫还要森严的禁地。
赵扩亲自向韩忠卫说出,同意了韩忠卫提出在版图上吞并宋国之后,剩下的事就由下面的人去谈了。因为韩忠卫身份的原因,韩侘胄这个平章政事已经不再适合在宋国为官,就算赵扩同意韩侘胄再继续当平章政事,恐怕其他人也不会再与韩侘胄合作。而且,赵扩也不会再让韩侘胄继续坐在这个位子上,他可是中国国主的老子,自己是什么人?现在不过是中国内一块大一点的领地上的领主而已,他没有资格再让韩侘胄为他效力。
宰相留正就成了赵扩最信任的大臣,赵扩授权留正与韩忠卫的手下辛弃疾共同起草之份合约。待这份合约签订之后,天下将再没有大宋,而赵家王朝也将成为过去时,整个宋国将被命名为江南特别区,而赵扩当然就是这个区长。当然,这只是在中国的任命,实际上,赵扩在江南特别行政区,还是继续当着他的官家,与以往好像基本上没什么不同。
第318章天下一统12
第318章天下一统12
中国与宋国谈判了半年多,最后宋国只是从名义上并入了中国,而韩忠卫对宋国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控制权,甚至因为他的关系,韩侘胄还得带上韩府的所有人全部离开临安,迁往中都。这也是宋国与中国的协议中规定的条款。
从表面上,这是宋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因为他们只以一个名义,就化解了这场危机,护卫军的战斗力是可怕一,如果一旦没有达到协议,宋国能否再存在,赵家王朝能否再存在,就真的没有人知道了。
但只有少数的一些人才知道,宋国用名号换和平,对宋国将会是多么大的伤害。从签订合约的那一刻开始,宋国就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上,赵家王朝也将在历史上真正灭亡。但是赵扩以及朝廷中的大臣们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正得意洋洋的在庆祝,在极力粉饰着太平。
中国唯一在江南特别行政区有所动作,就是在临安设立了一个办事处,除此而外,没有对江南特别行政区有任何的干涉。
这个办事处的职责也不是勾通江南特别行政区与中国中央机关的联系,因为在协议中,韩忠卫就答应过,不干涉江南的内政、不控制江南的军队、不收缴江南的税收,除了办事处之外,中国的官员进入江南,都要先提前告之江南区政府。
这个办事处的真正作用只有一个,宣传中国在江南特别行政区的影响,宣传江南特别行政区已经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的事实一个已经属于中国的地区的事实
办事处的宣传很现代,有报纸、歌舞、说书、弹唱等形式,同时还会派到深入江南特别行政区的各个城池和农村。对于办事处的做法,江南朝廷的人很是恐慌,但又无能为力,办事处的一切行为都是根据协议行事,绝对不会做出超出协议范围之内的事。
而办事处的宣传效果,也在慢慢的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虽然见效慢,可是威力却是非常惊人。比如江南的各种工匠,当他们听说在中国,工匠的地位与普通人一样的,他们这种在江南属于贱民的人,难道会不动心?对于江南百姓与中国百姓之间的流动,协议里也是规定得很明白,中央政府和江南官府都不能干涉,只要不是江南的官员和军卒进入中国,其他人,中国都会很欢迎。
除了工匠之外,还有农民,江南人多地少,因此,寸土寸金。江南的人口密度非常大,为了尽可能的多利用土地,老百姓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向山岭要地,梯田可就是原宋国的发明。比如在水上造田,让一块土地浮在水面上,这绝对是一大创意。虽然这样的地并不能当田用,但是用来种菜,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中国呢,当女真人都被驱逐到上京地区之后,中国就显出地多人少的局面。而且因为官绅一体纳粮,按亩收税的政策被强制执行之后,那些官员和士绅逐渐开始变卖自己的土地,原来他们的土地不用收税,就尽量多买地,但是现在,所有人,甚至包括韩忠卫在内,只要是有地,就必须要交税,谁会再买那么多地?
有的官绅一开始还幻想,是不是可以提高地租来达到抵销朝廷的税收?但是后来韩忠卫又发了道命令,全国所有出租土地之人,租金一律不能超过三成。官绅们只能收三成的租子,而且还要交一成的税,他们虽然也可以收获二成的租金,但是这点利润,已经与原来有天壤之别。因此,这些人才纷纷将名下的土地转让,这也导致了大量闲置土地出现。
中国的地价现在非常便宜,较金国时,地价跌了一半还不止,虽然朝廷手中也有巨量的土地,但是韩忠卫却非常乐意见到这一点,老百姓的要求历朝历代都很低,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会支持这个朝廷。这个道理,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是可行的。虽然那时的政府**无能、官场官官相护,可是只要老百姓还有口饭吃,就没有人出来造反。
历史已经证明,官绅们造反不可怕,只要民心在,他们就翻不起浪来。因此,韩忠卫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偏向大多数人,他坚信,只要让大多数人受益,那一小撮人,是不足为虑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才让江南的百姓对中原地区很感兴趣。这些江南百姓,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宋国朝廷南迁,女真南下时,迁入江南的。现在中原已经换了主人,中原又成了汉人的天下,加上又有这么优惠的土地政策,说他们不动心那是假的。
对普通老百姓的迁出,江南特别行政区倒没有什么不满,江南本就是天下粮仓,不管老百姓少了多少,这对他们而言,都是有百利无一害。
而江南百姓到了中国后,几乎是所有人都得以了妥善安置,他们之中,没钱的,可以先租种田地,官绅名下的的田地不够,可以直接向官府申请,现在各地官府都有不少田地,这都是没收原来的女真人的。而江南百姓带给中国的,不但是让田地的利用率,而且他们还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种技术很让官府去推行,很难见效,所费时日也很久。可是让农民之间口口相传,则只要一二年的时间,就会让整个中原地区的农业来一次技术革新。
试想一下,同样是种十亩地,从江南来的人,他们一亩能收五石,可是自己只能收三石半,这能不刺激他们虚心求教吗?因此,对于农民的迁移,韩忠卫是非常乐观见到的。如果不是有协议,不能干涉江南的内政,他甚至还想跟赵扩再签一个协议,哪怕是向江南出一笔钱,也要将那些熟练的种田高手请到中国来。
除了农民之外,在中国驻江南办事处的宣传下,想迁到中国去的还有一部分商人。如果的中国,正在大搞基础建设,五万里的官道,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红砖?而这又需要多少工人?这些人拿的都是日结酬金,因此,国家投资的虽然是基础建设,但实际上,刺激的却是整个经济。现在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店铺生意都很兴隆,所有的作坊都是全力以赴的生产,但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手中已经有了余钱的百姓。
像布、绸、家具、铁器、肉、蛋,原来的百姓要消费这些东西时,都要精打细算的计算着自己的口袋。但是现在,这些在原来像是奢侈品的货物,现在的销售却是异常火爆。整个市面上,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江南的作坊非常多,光是临安,就有上万家各种不同的作坊,在临安的街面上,许多作坊都是自产自销,楼上是工场,楼下就是店铺,或者后院是作坊,前院是店铺。
这些人的生意,因为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也变得比原来要好得多了。现在他们的顾客,都是批发一些货物,运到中国,就能换钱。越是往北,利润就越高。如果自己的作坊能直接办到中国呢?
这些意动的商人悄悄到中国驻江南办事处去打听,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他们吓了一跳。哪怕是在中都,房屋的价格也只有临安的一半,如果是租房,价格甚至只有临安的四成左右。临安的消费一向比较高,工人的酬劳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中国呢,因为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人的酬劳只有临安的八成左右。这样一算下来,他们很快便得到一个事实:如果把作坊搬到中都,自己的利润至少要提高一倍以上。如果在中都能加大生产规模,那更是有数倍之利。
商人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他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市场需求使然。当然,如果官府有强制措施,他们也能是望洋兴叹。可是他们在办事处得知,只要不是官员或是军卒,想要去中原很容易。如果能在办事处先行登记,甚至于他们一到中国,马上就会有人接待他们,让他们更加容易就能办好作坊或是店铺。
士农工商,现在有三类人开始向中国流动,当然,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虽然数量多,但相比江南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总量来说,所占的比重并不多。因此,江南区的官府和赵扩,也都没有向中国提出抗议。当然,就算是他们提议抗议,韩忠卫也不会理睬,这都是协议里所规定的嘛。
最后是那些士子,对于这些人,办事处就比较谨慎,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并不好确定,说他们不是官员也可以,但如果江南区要较真,说他们是官员也行。因此,对于这些人提出要去中国,甚至想到中国去当官,办事处只能是公事公办,中国并不强求你们去。言下之意其实是,如果你们去,中国也不会反对。
但让办事处没有料到的是,当这些士子或者说有功名的人向江南区提出要去中国时,以赵扩为首的江南区却没有提出反对。甚至江南区还鼓励这些人去中国为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江南区的宰相留正的一番说辞让江南区的官员,包括赵扩在内都改变了态度。留正说:这些人在江南,也许根本就没有机会为官,但到了中国,听说那里官员很缺乏,他们这些人去了,大部分都能当官。试想一下,江南区的人控制着中国的官府,或者说影响着中国的官府,这对江南日后会有多大的好处?
都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现在中国的官员都是原来金国时期留下来的汉人,所有的女真人都被驱逐到上京,因此,各个地方的官员缺乏非常严重,有许多地方,一名官员甚至要身兼数职。现在江南的士子去中国为官,不管这些人日后能有多大的成就,但他们终归是江南区走出去的人吧?他们总会对江南区有好感吧?他们的后人,也很有可能继续在中国为官,到时候,江南区需要用到他们的地方还多着呢。
因此,这些士子被当成“擦边球”送到了中国,在来中国之前,赵扩尽可能的接见了每一个人,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提出殷切的希望,同时还有赏赐。这些人平常哪见过皇帝啊?虽然现在赵扩已经被降为江南特别行政区的区长,可是在这些人的眼中,赵扩还是他们的官家,还是江南区至高无上的主宰。能见他一面,甚至亲自与他说几句话,这是多大的荣耀?这是多大的面子?光宗耀祖可能也就是这样吧?
但让赵扩意外的是,这些士子一到中国后,并没有马上被安排官职,而是要培训上岗。他们首先上的第一课,就是因为宋国朝廷的**无能,才让辽国被灭后,云燕十六州又被女真人占去,最后竟然偏安一偶,龟缩在临安,苟且偷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有能回答对这个问题的人,才能算是通过初审,否则,他们将继续在培训中心,一直到他们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为止。
而通过初审的人,又会进入高级班,他们将接受更加高深的知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讲国主韩忠卫。每天至少有三个时辰是介绍韩忠卫的,让他们的脑海里,充满着韩忠卫的身影,让韩忠卫走进他们的每一个角落。现在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来?因为国主韩忠卫。现在他们之所以能当官?因为国主韩忠卫……
在高级班封闭式洗脑三个月之后,才会根据他们所长,进行专门培训,这才是真正的技能培训。按韩忠卫的要求,中国的官员不但要有学识,而且还要懂技能,你都不知道农业知识,如何去治理一个农业大县?你都不懂商业,如何去管理一座城池?你都不懂审案法理,如何去审判犯人?
而经过这样的培训出来的士子,如果让他们再见到赵扩,恐怕不当面吐口痰到他脸上就算是非常不错了。江南特别行政区为何软弱无能?这可是他们经常要被提到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他们都没有资格毕业。
这些达到韩忠卫要求的士子,他们被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去做官,具体地域主要是以江南区周边。而另一部分,则又被秘密返回江南特别行政区,他们将成为中国的秘密官员,在回到江南特别行政区后,哪怕他们没有任何作为,他们也能暗中领到一笔俸禄。这笔钱,足够养活他们一家人的。
重新回到江南特别行政区的士子们,他们都是在培训班里最优秀的,之所以没有让他们在中国担任官职,那是因为丁川向韩忠卫提了一个建议,他想让这些人去江南特别行政区任职。江南区不是想渗透中国官场吗?那丁川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把这些人洗脑后,再派回江南区,然后经过秘密渠道,把他们送进江南区的官场。
虽然韩忠卫与赵扩有协议,不能干涉内政,但是丁川一向是秘密情报人员,如果这种事他都做不出来,那他就不配担任中国的公安部长。
虽然韩侘胄现在已经不是江南区的平章政事,可是现在江南区的左相还是留正,这一位原本早就应该被韩侘胄赶出朝廷,但因为他与韩忠卫特殊的关系,才一直被保留下来。而且韩侘胄为了给人造成错觉,在朝廷上,一直与留正针锋相对。这才使得韩侘胄在离开临安后,留正顺理成章的成为江南区最高行政长官。
现在的赵扩非常信任留正,而留正实际上却是韩忠卫的人,因此,这些培训成绩非常优秀的士子,在回到临安之后,都会走进江南区的官场。韩侘胄虽然离开了临安,但因为他现在的身份,因此,他在担任平章政事时,提拔上来的官员,以及他原来亲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因此,韩侘胄对江南区的朝廷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丁川去拜见过韩侘胄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人,都是韩侘胄的亲信,也都是能被丁川所利用的人。
有了这么多可以称得上中国细作的官员,再加上派回去的新鲜血液,韩忠卫的触觉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伸入到江南区的各个角落。江南区的军队,赵扩现在控制得非常严,想要安插人进去,过程非常繁琐,因此,韩忠卫决定对东南区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官员入手,最后再解决江南区的军队。
赵扩对军队的控制加强,并不是因为他有一批能信得过的将领,而是因为他将大量文官派进了军队,原本宋国就是重文轻武,在受到中国的威胁之后,这种风气就更加严重。赵扩甚至有过想法,要把部将以上的将领,全部用文官替换掉。可惜,朝中还是有人看出这其中的坏处,用文官替换大量的武将,虽然可以控制住军队,但若是一旦发生战争呢?那些文官能带领军队打仗么?他们会不会被吓得尿裤子?
第319章天下一统13
第319章天下一统13
因为韩侘胄带着全家人离开了临安,使得江南特别行政区冒出了一位新人:史弥远。因为韩侘胄要避嫌,在后来与辛弃疾谈判的时候,史弥远这个礼部侍郎出了大力。因此,事成之后,他被擢升为右相,虽然没有兼任枢密使,但这也已是莫大的升迁。
史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