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霸秦-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以张仪为首当其冲的一批从关东来的大臣主张先伐韩,认识韩才是天下诸侯所必争的战略要地;对蜀地情况深有了解的秦国青年将领司马错等则认为伐蜀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秦地小国贫地总是问题,而且将为以后伐楚打下基础。秦惠文王最后决定采取司马错地意见,先灭巴蜀后伐韩国。
公元前316春秋,秦惠文王任命司马错为主帅,大夫张仪、都尉墨为副将率大军伐蜀。
蜀王闻秦国大军将至,亲率蜀军精锐至葭萌(今四川广元老昭化)阻击秦军,结果被秦军杀得大败。只好率残兵败将退守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北),后又被紧追不舍的秦军打败。蜀王死,其残余又拥戴蜀王太子、相、傅退至逢乡(今四川彭县附近),被秦军全部围歼在白鹿山下(彭县西北),蜀开明氏遂亡。
公元前316年10月,秦军全部略定蜀地,并乘势灭巴。
略定巴、蜀以后,秦在其地置巴、蜀、汉中三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并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郫(今四川郫县城北)、江州(今四川重庆市)、阆中(今四川阆中县)大筑城池作为秦镇守巴蜀地战略据点。
史载,秦对巴蜀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在巴地设郡,但仍保留其部族首领。在蜀地既设侯、相、又设郡守。
……(本卷结束) ……
卷十一 塑国筑鼎
第一【第201章】 大秦七律
八月仲秋,河西大熟。
一望无际的沃野里,金黄色的粟粱和小麦在秋风中随风摇曳。正忙着弯腰收割的农人时不时会直起腰享受着秋风吹过时带来的丝丝惬意。
数百骑快马护卫着一辆华丽的轺车从河西通往栎阳的官道上缓缓而行,轺车的华盖下并肩坐着一男一女,男的仪表堂堂,身穿白色的朝服,下颌蓄着一丛短须,远远看去之间他眉目之间隐隐露出一种上位者才有的威严。而那女子却是身穿秦国的官吏袍服,一身士子打扮,眉目之间隐隐带有几分淡淡的愁情。车行在途,两人都是默然不语,直至车架来至一处岔口,恰好见着有十余辆牛车正满载谷物对过而来,朝服男子当即喝道:“停车,让道!”
旋即,数百精骑和轺车皆避于道旁,为这队运粮牛车让出道路。
见对过而来的官军突然避于道旁,运粮的民众也是惊疑,一名驾着牛车的老者急忙下车,远远走来向轺车上的朝服男子拱手为礼道:“请问大人,可是河西特使卫鞅。”
卫鞅还礼答道:“正是卫鞅!”
老者一听,神色立变,却是回头向身后跟来的家人吩咐道:“快!快去村里唤人,就说特使卫大人在此!”
家人听了赶忙疾走,而运粮车队里的老少此时也围了上来,老者当即扬声对众人道:“卫鞅卫大人在此,我等还不谢过卫大人。”言毕便当先以大礼拜倒,民众听闻竟是特使卫鞅的车架在此,当即也是跟着老者齐齐拜下。
车上卫鞅见此状况,自是急忙下车来扶,口中连道不必拘礼。待将众人劝起,卫鞅才知这老者原是军中的百夫长,是卸甲河西的老卒。见众人诚心相谢,卫鞅只得再次阐明河西之治并非己功。而是国君定计,并且随口问起今年的收成。而众人皆道托天之福,今年风调雨顺,河西全境都是大熟,家家都是丰收,言毕老者还随手从牛车上扯下一把用红色绢布包裹的麦穗递给卫鞅。喜道:“大人请看,这是九穗禾哩!”
卫鞅闻言,伸手从老者手中接过这把麦穗细细一看,见这麦穗果然是一条主干上分出了九支,正式传说中预示了丰收的九穗禾。当即卫鞅也是大喜过望,直言必将这束麦穗上呈给国君。其后卫鞅又细细问了丰收情况,得知今年的地收比往年略高,一大亩的田地收了将近五担,除去两成地赋税。每亩的盈余接近四担,再加上各家开垦的荒地、坡地所产,以及织、猎、役等收入总计起来。收入比往年何止翻了三倍。
而卫鞅也从这些老民地脸上、眼中看出了一种发自内心地喜悦。这既是对丰收地企盼。也是对河西田亩新制地认可。看着、听着。卫鞅地双眼不由有些湿润起来。也在这时三岔路上有越来越多地民众在得知了河西特使卫鞅卫大人在此地消息后围拢了过来。卫鞅当机立断。用一枚锦盒将老人献上地九穗禾装好。便登上轺车向栎阳开去。
车马粼粼。身后数百民众遥遥拜倒。沃野千里地河西之地上。此情此景竟如一幅动人心魄地画卷。让人遥想不已。使大人此去栎阳。当真要向国君面辞官爵?”
卫鞅默然点头。却是笑道:“秦公乃当世雄主。秦国多卫鞅一人不多。少卫鞅一人亦可。”
男装女子正是无敌派给卫鞅打下手地义妹王良。听卫鞅之言。王良略略思量后柔声道:“昔日。良曾问老师墨子。人当以何志立世。巨子曰:无论丈夫、女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智。知其所为可利黎民而不为之。不义。”
“不智、不义……”卫鞅听得一笑。却是没有回答辩解。而王良见他不语。还以为卫鞅果然心中有鬼。便出言讥讽道:“世俗名利。江山美人。果真难以轻言放弃?”
卫鞅听得心头一震。眼前却是浮现出一个亮丽身影。一袭白衣、一剪娥眉。道不尽地万种风情。河西所处置地各项工作卷宗归宗成册记录在案。而后又将河西各地官署地事务细细安排。这一忙就是一月有余。当卫鞅刚将河西地事宜交接完毕。一道诏书却是从蜀地成都发到了栎阳国府。正在处理治蜀事宜地国君无敌听闻卫鞅亲自来栎阳述职。便下诏让他和王良迅速赶往成都。
国君下诏召见,卫鞅自然不敢推迟,连轺车也不坐了,率两百亲卫和王良连夜策马疾驰成都。
当卫鞅赶至成都,无敌还未来得及说上几句勉励之言,卫鞅便道:“鞅奉召前来,一是向君上述职,二是向君上辞行。”
“辞行?”无敌听着一愣,看着卫鞅满脸的严肃好像根本就不是在说笑,当即便脸色严肃的问:“先生既是要辞行,定是事出有因,不知可否告知所为何事?”
卫鞅直言问道:“君上曾言,大秦之法将要废除肉刑。将人活活烹杀,不知是否算作肉刑?”
无敌闻言一怔,笑道:“敢问卫兄,卫兄所编著的秦国新法本公颁布了么。”
卫鞅答道:“不曾!”
当即无敌便问:“既然不曾将废除肉刑的新法颁布,本公以旧法烹刑处置奸佞,可曾碍了新法。”
新法没有颁布实施,谈何碍法,这一下便是卫鞅也无言以对了。无敌倒也没觉得卫鞅老是有事没事一惊一乍的搞出点花样来没事找事有点恶心人,反倒认为他这个人迂腐中带着点耿直,脑子虽然好使,但一些战国士人的陈旧观念还是淤积在胸中。
当下无敌便不以为意地笑道:“先生既解开心结,便可安心做事。本公新占蜀地,近日还将出兵一举拿下巴地和葭萌,这蜀地的田亩改制事宜还是要劳烦先生。”
卫鞅没想到自己气势汹汹的质问却是被无敌一句未颁新法。不碍法治为由给顶了回去,当下气愤道:“君上迟迟不颁新法,臣留秦何用?”
无敌见他满面怒容,知道他动了真怒,当即伸手一掀肩上大氅,踞案质问:“不知先生所拟大秦新法。共有多少条目?”
卫鞅也没气糊涂,反而问道:“君上不颁新法,与条目多少何干?”
卫鞅的心思机敏,无敌可是早有领教,当即笑道:“先生曾言,法治非人治,诛心非法治,本公敢问先生,这世间是先有罪还是先有法?是因法而论罪。还是因罪而制法?”
世间之事,向来是先有罪而后设法,若无人犯罪。设法何用?
而无敌这话的意思,卫鞅当然能听的明白,便问:“君上之意,究竟为何?”
无敌笑言:“本公观先生所制律法条目,满打满算不过二百三十七条,与我大秦而言,只怕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卫鞅听了大惊,他所制定的秦律本是脱胎于李悝地《法经》,也分为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又因为执掌河西田亩改制。便在《杂法》中增修了十余条关于田土改制的法令,使得这套法律达到了空前地二百三十七条,可现在无敌却是直言远远不够,如何叫他能够接受。
战国前期,魏国李悝进行改革变法,他著的《法经》在魏国实行。其中,作为治安法令的有四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
《盗法》、《贼法》分别对偷、盗这两种犯罪行为做出甄别,而《囚法》、《捕法》是讲如何惩治“盗贼”。《法经》的目地是要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有强烈的反抗情绪,镇压人民反抗是《法经》的主要内容。
当然,卫鞅的法治思想也是将镇压“盗贼”、企图达到“山无盗贼”放在首位,其次便是对官吏贪墨、渎法、谋私方面进行细化。因此卫鞅所制定的律法则直接继承了李悝地《法经》,他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六篇并且增加了告奸匿奸、私斗被刑、怠贫收孥等补助法。
但卫鞅所呈上来地《秦六律》当中,对镇压“盗”“贼”的法律条文十分之多,规定对“盗”、“贼”要“告奸”,不告则同罪。以二百三十七条法律来说。讲到“盗贼”地就有六十八条之多;而二十五条治狱案律里。涉及“盗”地六例,“贼”的一例。尤其是对于“盗贼”法律刑法严苛的让人难以置信。按照卫鞅制定地律法,偷盗的财物价值一头羊便需要劳役一年,价值超过十头羊或等于一头牛、马,便要判十年的劳役,若是超过一头牛,便是终身劳役。且对于“群盗”的刑罚也是十分的严厉,若家人有人逃亡山林为盗,则其三族(父、兄、子)皆判劳役。
因此,这样的法律在无敌眼中看来自然是非常的原始落后兼搞笑。对于卫鞅关于法律条目远远不够的质疑,无敌只得给他醒脑道:“大秦律法,当另辟蹊径,缘何要效魏人李悝的旧法?依本公之见,日后我大秦需要七部法令:一、军法。二、刑法。三、宪法。四、商法。五、农法。六、民法。七、吏法。而非什么贼、盗、囚、捕、杂、具这些过时之法。”
卫鞅心思机敏,立时从无敌话中听出味道,急忙拱手作揖赔礼道:“请恕臣适才孟浪之举,还请君上不吝赐教!”
第一【第202章】 兵临江州
相对与行军打仗攻城略地而言,无敌对于给卫鞅这类的历史牛人上课的兴致要略高许多。
对于在军事历史方面有着相当造诣的无敌而言,卫鞅所变之法中的利与弊自然是手到拈来。一些卫鞅想不到、问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法律案例更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如数家珍而来。
对于秦国而言,无敌所要求的七部法律实际上只是七部总纲,军法和刑法的作用自然不必赘言,而无敌口中的宪法是为秦国一统天下后,从封建制国家向君主立宪制迈进的基石,至于商法、农法、民法和吏法则分别兼及商业、农业、民事纠纷和督导官吏,立法趋向明确清晰,不似卫鞅所拟的秦六律那样将三分之二的法令专注在惩治贼盗上。
当无敌将这七部法律各自的意义和所担负的使命详细讲解之后,卫鞅这小子自然心悦诚服,诚心拜倒,方知自己傲然的法治之学和无敌比较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之虫的米粒之辉。
两月之前的灭蜀之战,其过程可谓是乏善可陈。当日,秦军的铁甲方阵靠近成都城墙后,只是三轮攒射便将守城的蜀军弓箭手杀伤殆尽,十轮猛火油弹投入城内,城上的守军便全然陷入了一片混乱,而蜀王芦子见势不对,竟然命人打开城门,亲自率了五百亲卫要来和秦军搏命,可他前脚刚离开成都东门,后脚疏于人手的成都西门便被嬴鞯所率的一千精锐强袭而破。打开大门放秦军入城。
看着气势汹汹冲出来来地蜀王,无敌拦住了好战的大哥,把久未露脸的庞车给放了出去。
蜀王芦子所使地兵器颇有些古风。是一把用青铜打制的厚重猎叉,因此当他碰上手持裁决的庞车之后,两强相遇地后果自然是不问可知。蜀国缺马。蜀王也不善马战,当手持猎叉的芦子快步奔上前来,舞动猎叉准备将策马疾驰而来的庞车叉下马来之时,庞车伸掌一按马脊飞身而起,手中裁决当头就是一棒。
“啪嚓”一声,持叉格挡的蜀王哼都没有来得及哼上一声便被庞车一棒爆头。
蜀王一死,蜀军自然是树倒猢狲散,根本就没有来得及阻止其什么抵抗便被击溃。而秦军入城之后,蜀国民众虽然已知秦军攻蜀之事,却是在仓促之间根本就没能对秦人生出什么仇恨。^^ ^^因此当舌人大声呼喝着蜀王杀秦使辱秦公,秦公率军讨伐,只杀蜀王不伤黎民的消息,民众自然也是信以为真。并且秦军入城后也是军纪严明,只以军士看守各个交通要道,没有让一兵一卒去劫掠百姓。
仇恨这个东西,是需要时间去累积和酝酿的。蜀人向来少与秦人交流,本就对秦人抱有好奇,而此时秦人前来讨伐却是只攻城而不劫民,更与百姓秋毫不犯,自然让蜀人对秦人产生了一丝好感。也就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好感。以及秦军强大的武力威压之下,蜀人便在懵懂之中被灭了国。
蜀国虽称之为国,但实际上整个国家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虽然蜀王也效仿周室和山东各国的制度向蜀国境内地县乡村派出官吏,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领导机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固然彪悍的蜀人在蜀王的号召下可以一呼百应,全民皆兵。可一旦国都被破,蜀王被杀之后,便如一盘散沙一般失去了挣扎的能力。
秦军灭成都后,成都城内的蜀人虽然被秦军给压制住了。*但周边得到消息地县乡却是不明真相的揭竿而起要和灭国的仇敌死战。当即。无敌便以成都为中心,将秦军以千人队的规模发散四川盆地全境。用狼群战术对这些不明真相的蜀人进行残酷地“三光”打击。
两国交兵,攻城略地,是顾不得任何仁义道德,讲不了什么人性怜悯地。
一个月的扫荡下来,秦军累计攻破了二十余座小型城池和数百村寨,更虏了数千的蜀地女子。不过这一次很多秦军儿郎都吃了蜀女的大亏,这些蜀地的女子可不似魏女那般温顺,一个个都似难以驯服的野母马一般,一不留神就得伤人。不过还好,对于这种脾性的女子,倒也对了老秦儿郎的胃口,越是打闹越是能成事儿。也就在卫鞅来蜀的路上,便有两千多名立下战功的秦军士兵就在成都城下连营里成了新郎。
而使者慎到地伤势果不其然正是病毒感染,得到神医扁鹊地医治后也是大有起色。至于屈欢,无敌也并未食言,在宣布了将蜀国划为秦国的四川省后,便封了屈欢一个中大夫地爵位,和慎到一起负责巴蜀的政务。而屈欢这个人也很识时务,无敌将卫鞅叫来以特使身份对蜀地进行田亩改制的事宜,屈欢也是深表赞同的态度。
他这个人的野心再大,也不过就是想在蜀国当个土霸王。这一点无敌是绝对容不得他的,但卸磨杀驴还是需要一定的时机,当下无敌便以听闻屈欢的幼子聪慧好学,而栎阳书院开学,各国博学士子都在书院修学为名,让屈欢将幼子送去栎阳书院修学。屈欢自然知道,这是秦公要将他的幼子作为人质,为富贵与性命计只得乖乖就范,岂敢造次,便欣然送子前往。
折服了卫鞅,又处理完这一切,无敌便把蜀地的田亩改制事宜交给卫鞅主理,而后便率两万骑兵启程前往巴国的首都江州支援大哥嬴虔。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周室分封了天下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也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古巴人向来作战勇猛顽强,以致曾被周王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也曾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因此,当秦国大军一战灭蜀后,现任的巴王便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当即向全国下达了战争动员令。而秦军掠蜀后,一些逃离的蜀人也翻过蜀山,向巴国的都城江州聚集,虽然蜀王和开明王嫡系后裔在成都之战中被秦军尽灭,但以部落制延续的蜀人还是很快便推举出了一个侥幸逃脱的部落头人为开明王十三世,并且向巴国求讨帮助,希望能够杀退秦人。
要从成都直赴江州(今重庆近郊),捷径便是翻越位于今日合川地区的蜀山,这一段蜀山比起秦国至蜀的那段山区要平坦许多,并且巴蜀两国也在山中开凿出了用于通行的小道,因此无敌便让大哥嬴虔率军走小道直取江州,哪知道就是这个看似合理的战术,却是让嬴虔率领的六万秦军遭了大罪。
巴国自得秦军灭蜀的消息之后,便在第一时间向巴地传檄招兵,在江州集结了将近十几万的青壮民众。这些民众虽然不是巴国的正规军队,但战斗力比起正规军来怕是强上太多。因此嬴虔率军走小道准备偷袭江州,便在山中遭遇到了巴人顽强的狙击。要说平原对战,这些巴国的山民只怕难是秦军精锐骑兵的一合之敌,可在山中的羊肠小道里,秦军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了。一日行军下来,山崩个五六次还算小事,最怕的就是环绕山间的羊肠小道被破坏,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修复,并且在修复道路的同时,还得防备这些神出鬼没如山鬼一般的巴人跑来偷袭。
因此,足足半月,嬴虔的大军这才通过小道,杀至江州城下。
可是,当嬴虔看着江州城边聚集着的十几万彪悍巴人,便知道这仗只怕会有些麻烦。嬴虔这人性格耿直,大智若愚,自然不会鲁莽的用六万人去冲击十几万的阵势,急忙在江州城西的二十里外筑下营盘,命人回成都通报事态。
得到嬴虔受阻与江州城下的消息,无敌一刻也不怠慢的领着两万骑兵奔赴前线,这两万骑兵是目前蜀国战场可以抽调出来的所有兵力,无敌一走,成都只剩下一万九千人作为防卫和征缴劫掠只用。
大秦嬴无敌三年九月十九,无敌率军与嬴虔合兵一处。
是夜,两人策马来至一处可以鸟瞰江州城全景的山丘,大哥嬴虔指着江州城外密密麻麻的篝火堆向无敌苦笑道:“三弟你看,这鸟巴王还真有点本事,一月时日竟然让他召了十数万大军,此仗只怕有些难打哩!”
“难打也要打!”无敌看着城下的篝火,胸有成竹道:“对付这种乌合之众,最利不过弓弩,三弟已经派人去赶运箭矢,旬日便可运来。”
嬴虔忙问:“调了多少箭矢强弩?”
无敌道:“强弩万具,箭矢百万支!”
当即嬴虔哈哈一笑:“足矣!”
第一【第203章】 阵前斗将
正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无敌灭蜀的借口是蜀王先伤秦国使者,又以虎首辱秦公,这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率军来攻。而要灭巴国,自然也得找个用来忽悠天下人的借口,但这个借口老早便由巴人给无敌准备好了。
三年九月二十二,无敌让人将一通国书射进江州,书中首先申斥巴国无故袭击秦军的恶劣行径,接着便阐述蜀王伤使辱秦的敌对行为,并要求巴国将收容的蜀国残孽和开明十三世伪王交出,否则便视巴国敌秦,将以无坚不摧的铁蹄踏破其国。
对于这种明显颠倒是非黑白的恐吓,巴王仗着城内城外十几万大军之势,自然不与理睬。并且还借蜀国新败之机,将这封国书拿给开明十三世蜀王,趁机从新蜀王口中骗下了十个城池的土地。
而后,巴王自觉气势如虹,一口拒绝了手下谋臣提出向楚国求援的建议,亲自点起十几万的民众大军披挂上阵,要与秦军决战。这个时候无敌自然不会傻到跟他硬拼,当即高挂免战牌,紧闭辕门避战不出。暗地里,无敌派出一万人马守住了合川同往蜀国的山道隘口,并且将羊肠小道加固拓宽,以便军辎战车能够迅速增援。此时,秦国的兵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之一是放在函谷、临晋和少梁三个关隘防守魏国,这一部分占总兵力的五成,约为十二万六千人。而在骊山大营,则有四万长矛步卒和三万强弩手还在加紧训练当中,也是作为守卫河西的机动力量。剩下的部分就是无敌手中所率领的五万骑兵,这一部分的秦军都是精锐的飞鹰骑,无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