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寒资料集-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球弹就是一个大铁球,用来在船板上打洞十分有效;葡萄弹是好多小炮弹,用于撕裂敌船的帆,或是对甲板上的人员造成大面积杀伤;至于铁链弹,则是用长铁链连接的两颗大铁球,打断敌船的桅杆好用得很。
当时的大炮是用“磅”来分级的,例如十磅大炮,或是十二磅大炮等等。
食物清单
主食——发霉的面粉与米饭(几个月啊,想让它不发霉也难);腌乳酪;
菜肴——咸肉与鱼;蔬菜;
饮品——不新鲜的淡水;在太阳下曝晒了数星期之久的陈啤酒;蒸馏提取的白兰地;由白兰地、茶、柠檬汁与各种香料调制而成的奇怪混合饮品(加入柠檬主要是为了避免坏血病与佝偻病);
水果——钉着铁钉的木菠萝,芒果,香蕉与苹果(钉上铁钉是为了在水果里加入铁质来防止贫血);
非常时期的配菜——海鸟;猫;狗;老鼠与臭虫(怕了吧?不过和饿死相比,你吃还是不吃呢?)。船长的审判
在从前海上的日子里,你知道吗?船长就是法律!船员如果对船长不敬或是在战时表现怯懦,他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以下是当时常见的刑罚。
抛入海中:受到该项惩罚的船员被从行进中船中扔到海里,仅此而已。
抛入海中·;改·;拖曳:受惩罚者被一条扎牢在船尾的绳子拖曳向前。受惩罚者通常在死前要遭受数天的痛苦。
放逐:是指将受惩罚者独自丢在荒岛上。
放逐·;改·;“OnemanIsland”:在附近没有岛屿的情况下,受惩罚者被置于舢板上独自漂流,直到死于日射病或鲨鱼之口。
猫的九条尾:这个怪异的名字指的是一种用九股涂过柏油的绳子制成的绳鞭。有些残忍的船长还特地在绳鞭的末梢装上鱼钩或是火枪的弹丸,并且在受鞭笞者的背部涂上盐及醋来增加痛苦。
猫的九条尾·;改·;摩西之法:一种专为船长的侍从保留的鞭打变化形式称为摩西之法,通常在星期一执行。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由于耶稣从前也受过同样的三十九鞭。大家相信这种刑罚能够平息神的情绪并给下个礼拜带来好天气。
浸水:将受惩罚者残酷地浸在水里,再在刺骨的海风中将他悬挂在主桅下数小时。
浸水·;改·;船底拖曳:“浸水”的致命版是声名狼籍的“keelhauling(船底拖曳)”。绳通过船底从右舷拉到左舷,将受惩罚者固定在船底的绳上,使其受到来自龙骨的摩擦。大多数的木制船底满是剃刀般锋利的毛刺与碎片。
刀典
刀
我们先说说刀,刀是古代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身刃部狭长,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中国古代刀的出现,原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现存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太大变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兽首刀极为流行,有大量实物出土,青铜冶铸技术及制造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呈圆环状,刀形细长。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一米左右。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横刀和陌刀,并配有双附耳的刀鞘。横刀也称佩刀,短柄。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主要流行于盛唐。北宋开始出现,以后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较宽,刀头上翘,刀柄有护手。另外在宋《武经总要》中还介绍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种刀型。火器的出现使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日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还被用作防身和权力等级的象征。
剑典
剑
剑是古代用于劈刺格斗的兵器。又称直兵。一般为直身尖锋双刃。由首(多为圆形),柄,格,身构成,多数配剑鞘。剑和刀一样都是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冷兵器,所以出土量大,种类繁多,包括长剑,短剑,巨剑,佩剑,曲剑,怀剑,三棱剑,刺剑,劈剑等多种。制剑的材料多以青铜,钢铁,也有做工考究的镶嵌剑,鎏金剑及玉具剑。在中国,剑始于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见的是一种曲柄式青铜剑。从商代至西周,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剑,这些剑使用时以直刺为主,剑的长度很短,一般在30厘米左右,随身佩带,以防卫为主。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作及使用几乎都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吴,越两国,出现了一批珍贵的传世名剑,如“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州名句”剑,“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光”剑(安徽南陵县出土)等,这些剑在东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战国时期铁剑也开始使用,锻制技术达到极高的程度,剑从原来短而厚向长而薄发展,最长者达1米多。西汉时期,盛行用剑。钢铁剑已占极大比例,但仍有少量铜剑。玉具剑也极为盛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尤为华美。这一时期的剑,讲究实用,除用于装饰用的剑以外,做工细而少雕琢。秦代剑的制造开始减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唐代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直刃兵器叫“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我国现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剑出现在殷周时期。
在西周初期的车战组合中,剑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卫或肉搏。据《释名》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当时剑的全长在17 ̄27厘米之间,而有效使用的剑锋约12 ̄18厘米。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 ̄40厘米之间。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发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平远高于中原诸国。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代表了春秋时期铸剑的最高水平。这把剑也反映了当时剑的外形特征:剑锋不是直的,而是呈拉长而削尖的花生果形,这种形式有利于直刺而不利于劈砍,证明了当时剑武器的战术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强调速度的法拉利跑车的俯视图也呈拉长的花生果形。)
《晏子春秋》记载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用武力逼诸将军大夫盟于大宫,谓“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刺其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戟和剑这两种武器的战士使用方法。
越灭吴,楚否越,于是越国的铸剑优势转移到了楚国。
战国时,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0厘米达到了81 ̄91。3厘米。
当时铜剑制造的高技术:
*剑脊和剑锋的含锡量不同,一般背部10%,刃部20%。这样铸成的剑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坚。
*为避免表面锈蚀,采用铬盐处理。
由于铜剑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铁剑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当时楚燕两国的铁剑制造技术最好。因为铁比铜强度更好,所以最长的可达到140厘米。
当时铁剑制造的高技术:
*用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叠打。
*剑锋淬火而剑脊不淬火。
到了楚汉相争的时期,铁剑的样子发生了变化,原有两度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则逐渐加大,说明剑的功能已由平行向前推转为主要用刃部劈砍。
战国末年骑兵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在秦始皇陵中就能发现一些骑兵方队。西汉时期的骑兵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由于马速度快,推刺功能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劈砍功能十分适用,于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此类武器只有一面刃口,而另一面是厚实的脊,所以便于劈砍,又不易折断。《释名》中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也。”
西汉时期的刀呈长方形或梯形,直脊直刃,现在看来样子很酷。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一般没有格。刀柄首端制成扁圆的环状,称“环柄刀”或“环首刀”,注意,与所谓的“大环刀”不同。
到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当时斜谷造刀最有名,例如诸葛亮让蒲元铸造的刀就是斜谷造的。
自东汉之后,剑在战场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带宝剑的风气未变,另外剑也作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
北宋时期,刀的形制有所改进,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有护手,并且去掉了扁圆的大环和鸟兽类饰物。
明代出现一种腰刀,这是当时部队刀器的主要种类。戚继光在《军器解》中清楚地指出,马步兵兼用的兵器即有腰刀。他还指出:“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将刃横出其芒,两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此当辨之。”可见当时也有假冒伪劣之害。
自明之后,冷兵器逐渐式微,而剑则退出了历史舞台。
枪典
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枪亦称为‘一丈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枪的历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相传诸葛亮制木柄枪长达两丈(约6。7米),竹枪长达两丈五尺(约8。3米)。《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明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明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明显长,用于进攻的枪明显就短。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铁枪,杆长七八尺(2。3…2。6米),重约二十多公斤(摘自《齐东野语》)。《手臂录》记载:“沙军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严木枪长九尺七寸”。后世习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六尺双枪”为标准。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斧典
斧
斧是一种古代兵器。斧又名戚,惧,斤,铁糕糜等。斧因其式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同,均为一面是扇型刃,一面是长方形,下部装有木柄。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新石器时代,斧有了椭圆形,扁平形,胄身梯形式样。石斧上凿有洞孔便于挥使。至商代,由于冶铜业的发明,大量的青铜斧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此间,商代还造出了铜铁相间斧。至周代斧在当时军中逐渐退为次要兵器,大多作为饰物或权利的标志或斩杀的刑具。至春秋战国时,斧向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到了秦汗三国之际,战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骑战和步战成为当时战斗的主要形式。又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斧的质量和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斧又被军队作为主战兵器之一。至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样有凤头斧,长柯斧等。斧的刃部加厚,手柄缩短,这种斧的砍杀效果相当高。唐代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锐》诗中写到“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之句。《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李嗣业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与安禄山的香积寺之战,李以步兵三千,持手刀,长柯斧堵击敌兵,取得战斗的胜利。至宋元时期,斧在战场上仍然使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将领图术率领精兵一万五千余人骑达郾城,宋军名将岳飞领将士各持斧刀,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兵。金将领完颜图术当时承认,“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摘于《会编。征蒙记》)。当时宋军使用的战斧有大斧,凤头斧,娥眉斧等。至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战斧有锚斧,镰斧。至明代时,大斧的种类有日华斧,开山斧,无敌斧,静燕俯,长柯斧等,其样式与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编进十大类军器中,八骑前锋营装备了圆刃斧和直刃斧。而绿营装备的是柄长四尺的长柄斧和柄长壹尺六寸的短斧。另有每把仅壹斤重的双斧,双斧柄长仅尺余,斧刃很小,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很受将士的的钟爱。
中国古代兵器纵谈
序言
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岂料到了如今,竟然还敌不过欧洲中世纪、日本战国之类雕虫小技脍炙网民,真乃奇耻大辱也!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纵谈的形式,展现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用铁的事实证明华夏兵家的伟大!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绝非易事。由于我国史学者的失职,可以寻找到的相关资料大多是古籍只言片语的照搬、五花八门兵器的罗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绍,以如此凌乱的咨料,想撰写高质量的纵谈实在是颇费思量的事情。为此,笔者不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还要从许多不相关的资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到撰写成文,断断续续历时近2个月,着实大费了一番周章。
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纵谈终于是完成了。虽然还有诸如火器、杂兵器、野战战术之类内容暂时未能涉及,但笔者可以自信的说,这已经是至今为止网络上介绍最为系统、最有参考价值、也最言简意赅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普及读本了。即使图书中也难有匹敌者!呵呵,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笔者认真的研究分析,实在没理由达不到这种程度。
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鸡蛋了。笔者最后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对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谓日本战国文化多几分冷静比较,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2001…6…12
第一章刀与剑
深思的是,历史会如此迂回。剑并非中原发明,刀才是正宗原产,然而从东周到西汉初,刀却一度被废弃了,而长刀则消沉得更久。
商代铜刀长度很短,长者也只与罗马短剑相当,充其量算把西瓜刀。也许正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才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短刀第二次出现已经是时隔8、900年的西汉了。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催生出长达1米的环首刀。在尚无马鞍和马蹬的骑兵眼中,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
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在那之后它将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300年时光直达隋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分裂,导致两种刀式的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但古人对事物的革新总是异常谨慎,就如同他们腰里别着剑鞘千余年,才在波斯双环的影响下,用绳将刀剑挂在腰际,宽体刀还要再承受几百年的寂寞。
对环首刀的改进就是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这个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但这已经使环首刀再无法称为环首了。改进后的刀分为三种,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尽管环首刀日后将在中国完全绝迹,但‘唐样大刀‘却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大动乱的年代到来了,那称得上帝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充斥着嗜杀成性的暴君,战乱迭起刺激了武器技术的发展。攘平动乱的宋朝既是刀复归的时代,也是刀发扬的时代,短刀改变了,长刀东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联为一体的刀脊,令同样宽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应力,从而斩甲断骨,但却缺乏使刀刃开膛破腹的流畅弧线。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韧有余而刚硬不足。但这只是欧洲和西亚的难题,中国用坚重的宽体刀将两者合而为一,这完美的结合将只有日本太刀的灵活锋锐可以打破。
太刀说来就来了,高碳钢精锻而成的微弧刀身异常迅猛,令人与兵器皆数粗制滥造的明军大为惶恐。师夷长技不敢当,因为明军缺乏倭寇的野蛮,但对兵器样式的学习倒显得相当诚恳。于是明军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从1米长的单手刀,到2米长的双手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可惜武备无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腐败和人心叛离,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终断送了华夏基业。当欧洲枪炮在中国土地炸响时,无论精致的武官刀,还是宽大的士兵刀,唯一的用处就只剩下宣誓了。
短刀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但目的只是为了缴获枪炮,当然或许骑兵还继续使用过一段,总之刀衰落了。
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于是战国便有了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纪录更突破了1。1米。
造型平直而精致的剑是中国武学的标志之一,但实际上这个标志却只风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时光则更短。
随着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于是环首刀应运而生,厚实的刀背比剑更不易弯折,同时制造工艺更简单。至于击刺功能,与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长矛手将成为唯一的专业者。
剑曾将刀置于末路,但当技术更为提高后,刀又反过来要置剑于绝境了。剑失去了实用功能,越来越归于装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进入隋唐以后,就连官员也很少佩剑了。不过当装饰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的需求就会掩盖掉功能的缺陷,宋代武官玩物一般的短剑就是证明,更不要提近代乃至当代那些装饰华丽的匕首剑了。
当如今的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或纤细柔软、或棱角方钝的武术剑时,可曾想到剑的悲哀呢?
在刀剑间恩怨终结的同时,长刀也再度登场了。因为长刀的衰落比短刀晚几百年,所以出现晚上几百年,从同甘共苦的原则算起来倒也公平。
原始长刀除了刃平些、体窄些外,与斧钺实在看不出多少差别,但再次复兴的长刀,却是得益于宽体短刀的发展,这点从东晋时期出现了可装长柄的宽体短刀可以看出。不过宽体长刀的正式出现可没那麽早,东晋的偶然创新也许仅是骑战时代的漏*点爆发,就像南北朝个别长达1。6米的环首刀不代表其常规长度一样。
长刀复兴后最早出现的是拥有两刃的陌刀,这种刀至今虽未见实物,不过从其宋代继承者掉刀那里,还是依稀可辨其三尖两刃的特征的。陌刀堪称刀之极长,因为过长意味着攻击缓慢和不便挥舞,2米以上3米以下是正常,而陌刀已达3米。陌刀曾在唐军中叱咤一时,陌刀队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