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针对如此森严的防御,攻方除又发明了带有轮子的壕桥,用以缩短打通护城壕的时间外,更总结出强攻、压制、地道和水淹四类战术,予以对抗。
强攻是或用冲撞、焚烧等办法破坏城门,或遣单兵蜂拥而上攻占城墙、抑或借夜幕派单兵接近城池,而后对城墙展开强攻。此战术中前两种情况最怕守方拼死抵挡,连射带刺、连砸带呛、连烧带浇,一通猛打下来,必然损失惨重。后一种情况最怕守军点燃火炬伸出墙外,用眩目火光封闭城头情况,使攻城者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压制是利用临车或土台对城墙进行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适于骚扰守军或掩护强攻。此战术最怕以高制高,如果城墙上增建8米高的木城,使总高度超过25米,不但临车达不到,就是堆积土台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到时候木城外侧悬挂累答,城上设置床弩和抛石车,制高点必稳操在手。
地道是挖掘通向城墙的地洞,并用木桩支撑,然后或发动突袭攻入城内,或烧毁木桩使城墙塌陷。此战术也有所惧,一方面头顶的护城河会增加挖掘难度,另一方面一旦守军观察到城外的异常,就会在城墙内侧的相关地段每10米埋设一口大瓮监听地下,而后派出作业组向城外挖掘,每掘进2米,下降0。7米,直挖至墙外,随后横向掘进至地道侧面,设置风箱和隔板后,突然撞开相隔土层灌入浓烟,并通过隔板的活动小孔压制反抗,则计划必败。
水淹适用于临近河流的城池,堵塞河道引水淹城,令守城方不攻自溃。此战法要严防守军突袭堤坝,并且注意驻扎地点,否则搞不好自家反会陷入汪洋,晋阳之战中的赵襄子军,就是通过反灌智伯军转败为胜的。
可见,尽管攻城技术在进步,但在守城技术的对抗下,攻还是远远难于守的。不过这种不平等很可理解,守方是将长期积累的人力化为城墙保存着,攻方是一次出动所有人力,两者战场上的不平等,实际正体现了投入力量的平等。在战国时期,攻防双方的兵力可以悬殊到这样的程度,假如攻方以10万之众围攻,按《墨子》中的论证,守方只需将4000余人,按每2米9人的密度部署,即可在最大不过920米的主攻方向上挫敌锐气。
丰富的攻守技术虽助秦统一六国,但到了堪称帝国盛世的汉代,其发展却几乎陷入了停滞,直到进入魏晋,才再次启动。
首先登场的是马面。陡直的城墙虽不利敌军攀爬,但同时也会增加城下死角的范围,尽管战国时就用突出外侧城墙的木楼和竖立尖木桩带加以弥补,不过针对此问题的永久性墙台还是出现了。马面突出城墙外侧,与城墙合为一体,上设供士兵休息的战棚,战棚四周有木桩围护。与各种城防新技术一样,马面用于战事较多的边防应该更早些,但被帝国腹地首次采用,则是在曹魏洛阳城的重建中。
其次登场的是南北朝时的夏统万城。所以将统万城作为技术介绍,是因其除了有又长又多的马面外,还有多种先进之处,以至后世‘深可为法‘也。统万城墙身由‘三合土‘夯筑而成,这种组成为石灰、沙粒和粘土的混凝土,至今仍为建筑良材,苍白色的墙体经过‘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这般严酷的工程验收,以至‘紧密如石,凿之则火出‘。角楼被强化为巨型建筑,结构有些像如今的航空塔,但有多层,外面蒙以生牛皮,当时的皇帝赫连勃勃曾颂赞其‘高隅隐日,崇墉际云‘。马面内建仓库,既利于迅速补充军需,也开创了明代在城墙内侧修筑藏兵洞的先河。
最后登场的则是唐代的多项新发展。
工事方面的发展大多是基于战国已有技术的加强,像傅堞演变而来的重城,即城中之城,冯垣演变而来的碉堡式工事…羊马城,以及为对抗床弩攻击而在城门、城角、直至整堵墙表面砌砖的砖城等,只有弩台是个例外。弩台为方形,根部边长14米,高15米,顶部边长7米,四周围有夯土墙。台底开门,守军可通过天井的绳梯爬上台顶。台顶架有毡帐,内藏5名弩手及各种军需。将弩台在距城墙150米之外,间隔150米设置一圈,就形成了城墙与弩台、弩台与邻台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网。
装备方面也有不少发展。战国时的累答,已经改为荆条编制或用布缝制,火擂木则改为韦草灌油蜡制成,形状如同燕尾,称为‘燕尾炬‘,抛石机也增加了转向功能。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铁鸱角、叉竿和钩竿。‘鸱‘是鹞子之意,铁鸱角自然就是铁鹰爪了,专门从城上抛下钩砸敌军。叉竿的效果相当残忍,顺云梯向下推,用横刃切断敌人手足。钩竿可以钩住云梯向外推,使敌军上下不能,眼睁睁被一一干掉。
如果说春秋攻城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攻城手段的贫乏,战国攻城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攻城谋略的贫乏,那麽到了魏晋隋唐,在城防日趋森严的情况下,攻城技术自然就要向强化威力的方向发展。时至唐代,床弩和抛石车不但从失落的历史中重获新生,其威力亦不可与往日并论,唐初李世民围攻洛阳时,动用的床弩由8张弩连成,所用之箭粗如车条,箭镞大如巨斧,抛石车所用的石块,已重达30公斤。
再次提到抛石车,就需要细说一下了。这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不仅抛射石弹,而且抛射燃烧或爆炸弹。
宋代抛石车按组成杠杆的杆数划分轻重级别,几杆就称为几‘梢‘。重型的五梢和七梢,需要150到250人拉绳,抛射4、50公斤的石弹,多用于守城。中型抛石车有的装有四轮,可供野战使用。而最轻型的只需2人拉放,石弹仅0。25公斤重,甚至可用泥弹代替,虽然简陋,但击中人也会致残,击中要害也能致命。
到南宋末年,蒙古攻占襄阳中,就首次使用半自动投射的襄阳炮了。这种抛石车在杠杆后端挂有一块巨大的铁块或石块,平时用铁钩钩住杠杆,放时只要把铁钩扯开,重物下坠,就能抛出石弹。由于人力需求较少,此炮比旧式前辈威力大得多,射程也更远,攻襄阳时,曾抛射近90公斤的石弹,将地面砸出2米多深的弹坑。
虽然相比欧洲中世纪巨型投石车动辄数百公斤的石弹,抛石车的威力小得多,但弧线很大的弹道却使两者的战术功能很相似。
一场由抛石车导致的攻守变革终于在北宋末年爆发了。这场变革的发生应该感谢地处帝国之北的金国,正是这个塞外藩邦,凭借草原民族的骠悍气魄,极大的促进了抛石车的应用,使万炮齐鸣于中原大地。
据记载,金军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以汴京长达50里的外墙,每里还要分得100座。金军为了搜集足够的石弹,将汴京附近的石制品洗劫一空。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楼展开登城战。量变到质变,大量抛石车的运用促发了全新战术的诞生,其流星雨般猛烈的打击令戒备森严的城防完全无法招架。
针对这种新战术,提出系统城防思想的是南宋初年一位叫做陈规的杰出文官。此人极富谋略,发明过竹竿火枪,更指挥过大量保卫战,也亲身体会到抛石车集群轰击对攻防双方的巨大影响。尤其是金军对德安发动的9次进攻,每次都动用了抛石车,最后一次竟连续轰击14昼夜,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惨烈场面。然而其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屡屡在各城挫败为数众多的金军,奠定了其作为那个时代城防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其所撰写的《守城录》,至今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
陈规的城防思想涉及工事设计与防御战术两方面。
其理想中的城池应具备如下改进。
护城壕之后,距城墙6…9米外,是一道高4米,根厚3米的羊马墙,墙上设有三个一组的‘品‘字形射击孔。羊马墙后有一道壕沟。之后又是一道墙。形成两壕三墙的障碍带。
城墙宽顶缩窄至5…6米,以降低被石弹击中的机会。用较能承受石弹轰击的平头墙取代有齿垛的女墙,墙上交错开设两排孔口,供射击和刺杀之用。在马面上修筑平头墙,以取代经不起石弹攻击的战棚。城角由从前较易被石弹轰塌的直角城角,改为半圆形,并且废除容易成为轰击目标的角楼。
御敌性能较弱的单层城楼被双层城楼取代,下层近战,上层射箭。性价比较低的瓮城也被废除,改为在城门外15米和城门内6米各筑一道根厚5米的10米高墙,墙宽以遮住城门两头6…9米使城外无法侦察城门情况为宜。敌军攻门时以外墙与城门之间木寨据守,并从城头攻击其侧,敌军破门入城后,则在内墙与城门间的夹道展开两面夹击,同时从城头攻击其侧。
而防御战术方面,其除了倡导守中有攻的防御和灵活周密的部署外,更提出了以炮对炮的理论。
所谓以炮对炮,就是以射程5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指挥点和抛石车阵地,以射程4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工程作业部队阵地,最后以射程300米的抛石车打击敌军的前线攻城器阵地。同时,为了防止遭到反击,以及减轻运送石弹的困难,抛石车不设置在城头,而是隐藏在城墙内侧,由城头上的指挥员指挥射击。
遗憾的是,陈规的城防思想由于南宋的黯弱,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以至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入侵时,抛石车集群轰击仍旧屡试不爽。如攻打京师的龙德宫城时,元军仅攻打一个城角就设置13梢抛石车100余座,昼夜连发,几天之内就堆起城墙高度。本朝况且如此,至于后代,就更置若罔闻了。
经过短暂的元代,就又不得不谈到明清了。这两个朝代实在很不提气,一个是武备弛废,另一个连欧洲送上门的新式武器都不屑一顾,脑子彻底坏掉了。至于为什麽会坏掉,就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了。
不过相比之下,明代还稍微强一点儿。首先火枪和火炮都是那个时代发展起来的,虽然自己并没好好利用,但客观上无疑是对攻守技术的极大贡献。另外,还发明了瓮城箭楼、多重瓮城和藏兵洞。箭楼又叫‘万人敌‘,代表之一就是前门楼子,一层层射击孔密密麻麻,确实雄伟。多重瓮城是种想把攻方烦死的设计,一个门接一个门,要想攻到底,还真不如跳墙呢!藏兵洞设在城墙内侧,用砖石加固,既提供了预备兵力的就近安置,又能作为掩蔽和休息的场所。
而清代,由于最有成就的海防要塞不归这里谈,值得一提的也就是太平军的爆破战术了。必须承认太平军攻城很有一套,专门找了数千矿工挖地道,等到接近城墙时,就把用棉被、布袋、甚至棺材装着的火药安好,拖出一条2、3公里长的引信,远远引爆。霎时间闷声巨响,城墙坍塌,太平军便趁乱杀进城中。为了掩人耳目,太平军起初把入口选择在城外的空房子里,后来清军学精了,他们又改在隐蔽地形后面挖,而且还擂鼓掩盖地下的挖掘声。以至清军唯有无可奈何的称其为‘至为险毒‘,又评价太平军‘掀翻巨城,如揭纸片‘。
后记
与中国古人相比,欧洲古人似乎更爱走极端,比如希腊的重装步兵、亚历山大的长矛方阵、罗马的龟甲阵、中古骑士的冲锋等。这也许与欧洲一直没有打破社会成员的严格等级,进入人民战争阶段有关。所以欧洲战争在火药时代前一直停留在了中国春秋之前的水平,作秀成分远多于实事求是,战死沙场也成了一种特权和荣誉,武士道泛滥。
这种战争虽然充满理想和浪漫,显得格外高尚和美丽,却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劲不起自然检验,在异民族的打击下往往顿显其迂腐本质。亚历山大如果能来到中国,一定会发觉他引以为傲的诱敌和中央突破战术,早在他诞生前就随着《孙膑兵法》为人广知,而他武王伐纣水平的单调又庞大缓慢的长矛方阵,也会在中国车、骑、步兵的机动夹击下被撕裂并屠杀,就如同旨高气昂的中古骑士,却被简陋的蒙古轻骑像傻瓜一样捉弄。也许只有罗马的战术思想可与中国有一比,因为两者都是在残酷的对外作战中积累起来的,是实用主义的。
正因为欧洲战术思想的严重落后,他们在进入人民战争时代后,才不得不立刻放下架子,去尊奉中国的兵家智慧!
当亚历山大接管波斯价值400亿美元黄金的时候,也许仅仅意识到征服者的光耀,而丝毫未考虑如何使这战利品真正属于他的帝国。亚历山大是梦想家,挥舞宝剑追随阿基里斯品质的伟大征服者,但他不是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扩张中度过,用他的个人魅力耗尽希腊的进取精神,却完全无暇顾及巩固帝国的基础。亚历山大似野火,一路烧去,湮没入历史长河。
再看看欧洲的启蒙者…古希腊的所谓文明吧,一面高谈阔论哲学科学,一面又连同族都要逢城必屠。在他们眼中,敌国不过是黄金和土地,敌人不过是尸体和奴隶。斯巴达虽属弹丸之地,可对希洛人的奴役比之元朝犹有过之。
这就是古希腊的所谓文明,缺了他的思辨精神地球不会停转,文艺复兴只是借壳上市,如同中国两千年来言必孔孟,却各持己见一样。古希腊自己却在保守排外中互相杀戮数百年,最终沦为罗马能说会道的奴隶。
然而罗马又何尝不是如此?中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大航海时代又何尝……欧洲征服者们的眼中无一例外盛满了黄金和土地、尸体和奴隶。
与欧洲征服者们的野心勃勃相比,中国兵家更多了许多冷静,他们在沉思战争的是与非,那种对政治的关注、对人心的追求,对将帅的苛责,对士卒的怀柔,真正使战争具备救世与治世的意义。
战争不应仅仅为了掠夺,战争应该具有更进步的意义,唯有中国兵家有能力化害为利。中国历史就是分合的历史,每一次统一都使民族越发伟大,秦统一六国孕育了强汉,隋统一南北孕育了盛唐,汉化的忽必烈之元孕育了幅员辽阔的明清,这才是中国兵家的风范!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刃,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指的均是兵器。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钅党)、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钅党)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钅党)、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小日本的四把名刀

镰仓未期名刀匠冈崎五郎入道正宗之弟子村正所作之刀,相传村正心术不正,又因正宗不传他链刀的水温控制秘传而怀恨在心,就私下盗取此秘传来实作,被正宗发现後,一刀砍断了他的手腕,村正破门之後,便以打败正宗所铸之刀为目标,以此邪恶之心入刀,自此村正成为不祥的代名词。
至於妖刀村正的传说,源自後来的德川幕府,天文四年(1535),德川家康的祖父被部下阿部正丰所杀,阿部所持之刀即是村正,天文十四年(1545),家康的父亲松平广忠被部下岩松八弥斩杀,岩松拿的也是村正刀,而家康小时候也因为玩刀不小心而被村正所伤,另外,天正七年时,信长怀疑家康的嫡子信康造反而下达切腹令,当时担任错介的天方山城守也是使用村正刀,当然这些人所用的村正不是同一把,但家康则因此认为村正是不吉的象徵,家康忌讳村正也广为人知,因此a後来便有福岛正则,真田幸村等人,利用家康此一心结,在与家康对敌时佩带村正刀,由此可知村正乃是家康的一大禁忌,後来的德川幕府甚至传出-如果有人公然佩带村正刀,就是有想背叛德川家之意,虽然如此,由於幕府的禁忌使妖刀的传说合理与权力化,当时所存的村正愈来愈少,到了现在反而更为珍贵,有趣的是,後来在德川御三家的尾张德川家发现了不少品质极佳的村正秘藏。
2。正宗-
即冈崎五郎入道正宗所作之刀,如前所说,村正被视为邪恶的化身,而正宗则为正剑的代表,後来更成为权力授与的印信,大名将一国赐与重臣管理时,往往会赠予名刀作为象徵品,因此当大名给予重臣正宗刀,往往是代表授予一国国主的无上光荣,关之原大战後,石田三成被田中吉政所捉,後来面临死刑的命运,临死前缴回了两把正宗刀,除了证明自己曾受太阁重用外,此举也算是对家康的无言抗议。
3。虎彻-
新撰组局长近藤勇的爱刀,文久三年(1863)近藤勇加入新徵组时曾在江户的刀屋买了一把虎彻,但这把虎彻是由天才刀匠源清磨帮他伪造的,原因是近藤勇买不起真正的虎彻。
而真正的虎彻是由江户时代的名匠长曾弥虎入道兴里所作,长曾弥本是後後的甲胄师,後来移居到江户开始作刀时,年纪己超过五十岁,但他所作之刀却得到很高的评价,近藤与长曾弥年代相差了二百年,这也是近藤未能与真正的虎彻相逢的主因。
另外,新撰红副长土方岁三也是同样的情形,土方想得到名刀和泉守兼定,但在当时必须要有大名的身价才买的起此刀,因此土方也请人伪造了一把,到了後来新撰组盛大後,才买了一把真品。
而天然理心流的剑客近藤勇就是以虎彻打出他的威名,近藤勇习惯以真剑决胜负踢馆,踢倒了不少家武馆的招牌,在有名的池田屋事件中,这把刀砍倒了土佐派五人,虎彻之名因而威震四方。
4。菊一文字…
後鸟羽上皇时御命所锻之刀,为元祖刀匠则宗所作,因为刃部刻有代表皇家的菊花纹,其下又雕上一横一字纹,故称为菊一文字,此刀至今己有七百多年历史。
至於冲田总司使用菊一文字的传说,仅见於小说中,原因是菊一文字在幕末时代已属国宝级,冲田不可能弄到这把宝刀,另外皇家御制之兵器多为装饰用,用来显示威仪者居多,菊一文字属於薄刃之刀,不适合用於实战。
而冲田总司所用之刀,为加州金住长兵卫藤原清光所作,清光有乞食清光的浑名,他帮冲田所作的这把刀取名为加贺清光,相传在池田屋事件时,冲田所用之刀就是这把加贺清光
骑士护具及武器简介
中世纪,骑士作战时用于保护身体的铁甲叫甲胄(bodyarmor)整套的铁甲称为全身甲胄(asuitofarmor)甲和胄一套称为全副盔甲(panoply)还有链甲(chainarmor)和板金甲(platearmor)。
一套盔甲由护盖身体(protectiveclothing)和护盖头部(headgear)的器物所组成它们通常用铁片和厚的鞣皮制造。
14世纪以前,一般使用由链和铁板所组成的护甲,有链甲式的护甲和简单铁制的胄组成。15世纪以后,所用的甲胄大多由薄的金属板制成,精致的甚至看不到接合处,且常有装饰性的镶嵌(decorativeinlay),这种甲胄由于相当重,所以一般是骑士在战马上作战时才使用。
armor——甲胄
胄/头盔(helmet):盔顶羽毛'装饰用'(plume/comb)
胄体'护盖头部用'(skull)
面甲'活动性护面'(visor)
窥孔(oculariumsight)
半面甲'护颚'(beaver/chinpiece)
甲:肩甲'护盖手臂上部'(pauldron)
颈甲'护喉'(gorget)'护颈'(standard/neckguard)
档茅甲'右臂腋下处'(rondel/lanceguard)
上臂甲'戴在手臂,可脱卸'(rerebrace)
甲布'戴在链甲的铺布'(mailgusset)
护肘(couter/elbowcup)
护腰(loinguard/tace)
腿甲'保护腿的上部'(tasset)
股囊'保护股间'(codpiece)
护腿(cuish)
膝罩(poleyn/kneecap)
护踁(greave/jamb)
铁鞋'用链或薄金属制成'(solleret)
甲背面:甲背(backplate)
护腰
臂甲(vambrace)
链甲'腰间连接处'(chainmail)
铁手套(gauntlet)
护膝(fanplates)
胸甲'护胸'(breastplate)
剑(sword):剑或是短剑,平时放在剑鞘内(sheath/sscabbard)其剑身进入柄的部分称为‘刀根儿‘(tang)。西洋剑以切断为主要目的,而军队用厚刃的刺刀,(saber)则以攻击为主。
剑——剑柄(hilt)护手罩'保护拳头的护手'(basket)
剑身(b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6 1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