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寒资料集-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
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
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
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
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
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慧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见孟宪超《对峨眉派拳术的进一步探讨》,《武林》1987年第四期):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武当派的真面目(转)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
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
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
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
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
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
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
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
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
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
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
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
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
“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
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
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达摩易筋经(转)
“达摩易筋经”传说是达摩老祖的一种养生功法,练功时,必须在人少寂静的地方,刻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这个功法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入门。
少林寺的功法,名称很多,“达摩易筋经”也属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这个功法有个特点,它能疏通各个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一个人难得有几十年的锻炼时间,因此就得在一、二个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锻炼出真功夫。
“达摩易筋经”确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图1)。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①)。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②)。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①)。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②)。
6、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图6)。
7、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7①)。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7②)。
8、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约静蹲半至一分钟(图8)。然后双腿起立,两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步,再成(图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9、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体左伸探(图9①)。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图9②)。
右、式姿式反复作三遍。
10、卧虎扑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两目平前视,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右脚向前迈一大步。左脚跟掀起,脚尖着地,成右弓步;同时俯身、拔脊、塌腰、昂头,两臂于体前垂直,两掌十指撑地,意在指尖。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10①)。
左式:身体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扑食左式,凡动作相反,为左右互换,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10②)。
11、打躬式
接上式;顺呼吸;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距离约与肩宽;然后变为弓腰,垂脊,挺膝。头部探于式定后随意停留片刻(图11)。
12、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图12)。式定后脚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成立正姿式。
'资料' 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
清初湛然法师在《峨眉拳谱》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峨眉月”即指闻名中外的峨眉派武术。“五花”指峨眉派武术五大类,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提并论,实为珍贵的武术遗产。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眉、青城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著名的“峨眉十二桩”在动功上分为:“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
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一、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峨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二、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三、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峨眉派武术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头、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术上讲究手脚灵活。“腾、挪、闪、颠、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击方法。明代唐顺之写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峨眉派武术特别注意“武德”“仁术”“养气”,要求练武的人必须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俗话说:“不讲武德就是武贼”,因而各种武艺以防御保身为主,作为抗暴图存的一种手段,此外,练武者还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
峨眉派武术八大门
“五花八叶扶”,一般来说,“叶”长在先,“花”在后,据峨眉派一些老武术家介绍,“叶”系技击风格,“花”多为流行区域,因此,本文先表“八叶”,后叙“五花”。
“八叶”即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岳、赵、杜、洪、化、字、会”。
一僧门
“僧”或“申”、“狲”。一说申属猴,一说狲以猿相造型,取猴肩臂灵活之意。更为普通的说法是:因峨眉山为佛教圣地故为僧门。
僧门的特点是拳、掌、肘、腿并用,左右出击,咄咄逼人,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攻击对方之意。
僧门流传于川西、川南一带,拳术套路有火龙拳、练步拳、大连环拳、虎豹拳、六通拳等,其中火龙拳为僧门的典型套路。
二岳门
传说为岳飞所授,确无史料可证。其特点是矮桩,出拳时前手需外旋成圆,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出手时,力量较重,强调靠身打法,多利用五峰六肘之力面对面迎战对手。其步法突出弓箭步,即左腿上前半步,屈曲如弓,右腿伸直如箭,变成弓箭裆,此时两腿都有实劲了。
岳门流传于川东、川南一带,拳种有金锁手拳、岳家拳、十二连拳、游禽拳、白猿望桃、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多使棍,并以实地对练为主。颇具实战的价值。
三赵门
此门技击借鉴于少林派,突出了赵太祖拳术的风格,故名“赵门”。整个风格翻腾跳跃,舒展大方。和南派“踢不过膝”的技击风格迥然不同。但赵门无旋风脚,只有单腿横击。此门以高桩为主。
赵门流行于川南一带。拳种有梅花肘、黑虎拳、奇门拳等,器械有勾镰、双刀等。梅花肘的歌诀是:风动如雷吼,意动似刚剑,心动如火焰,步动如泰山,拳动如反弓,反弓打死虎,此拳名和地,峨眉梅花肘。
四杜门
杜门源说纷纭,一说“杜”者杜绝也,有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技击特点是少用拳、多用掌,封锁严密,善使柔劲。一说“杜”者死拼也,三国时,诸葛亮巧布八阵图中即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也有人认为:杜门功夫系江西武术名手杜观印于清乾隆时入川传授,杜观印擅长擒拿术,故此门攻防技击突出。此门还讲究跌法,但不同于摔法,主要以破坏对方的重心取胜。
现流行于成都、重庆、乐山、自贡、南充一带。拳械有问津拳、鹞子拳、枪、棍、大刀等众多。
五洪门
洪门在四川流行甚广,分布于成都、重庆、乐山、万县、达县、涪陵等地。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注重精、气、神一体。内外兼修,以威取胜,以声催力,凶猛异常。北派招式四平大马,清晰舒展,旋腕翻臂,善守善攻。两者均注重眼神逼人,正面迎敌;动作大开大合,手脚并重。防御多用小臂格挡,即为“袖内藏珠”之法:“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用手排。”
洪门拳种的套路除大小洪拳外,有近70个功架,如缠手、五虎捶、二路红、燕青红、大八仙等,器械有青龙剑、峨眉短棍、五秀刀、蹯龙枪、春秋刀、棍、凳等。
六化门
化门亦称蚕闭门,“蚕”即行拳时如吞之吐丝,连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以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
化门的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